我买车写老婆名字方便吗叫万文旗用他的名字来取微信名这样好

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庆阳历史名人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身为庆阳人民,小编我必须站出来澄清一件事,好多人都说咱庆阳没有历史名人,非也非也;我今天就把搜集的给大家伙瞧瞧。中医鼻祖——歧伯  歧伯,北地(今庆城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中医理论的奠基者、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曾与黄帝论医,黄帝以师事之。《汉书音义》曰:“歧伯,黄帝大医,属使主方药”,黄帝使其尝味草木,并与其论医,黄帝问,岐伯答,两年间,歧伯回答了黄帝提出的1080个问题,黄帝遂尊他为“天师”。战国时期,医学家们将黄帝与歧伯的医论谈话整理成《黄帝内经》流传至今,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史称“医书之祖”或”歧黄要术”。
周先王——不窋  不窋,古代周族部落首领。夏代,不窑先祖世代为农官,时称后稷。不窑袭父职,继任农官,夏朝孔甲帝时朝纲大乱,不窑失官,遂率部族奔狄戎之间(今庆城县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为保证部落安全,不窑经详细勘察,修建了不窑城(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3里处),不窑死后,葬于庆城县帽盒山巅,后历代立有碑。周老王——鞠陶  鞠陶,不窋之子。夏朝孔甲帝时朝随父奔狄戎之间(今庆城县一带)。在不窑执政部族时期,鞠陶负责挖陶窑,大力改善人民居住条件,被后人称为鞠陶(鞠者,盈多也;陶者,窑也),后人称周老王。不窑死后,鞠陶主政部族,他继承先祖遗风,大力发展农牧业,亲自下地劳动,牧羊,养鹅,相传今庆城县城东的鹅池洞就是他当年养鹅的地方。周老公——公刘公刘,北幽(今庆城县)人,鞠陶之子。鞠陶死后,公刘继其位。他带领族人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兴修水利,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对庆阳川原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尔后,公刘将其活动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一带,并移居温泉附近居住。22岁时,将首府迁移至南岗(今宁县城西庙嘴坪),史称“公刘迁囱“,大大地开拓了周的基业,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庆阳市和陕西省的旬邑、彬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及径川、灵台等16个县城。西汉丞相——公孙贺公孙贺(?—前91年),字子叔,北地义渠(今宁县)人。祖先是匈奴人。少年从军征战,后娶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姐姐为君孺为妻,得汉武帝赏识,迁太仆。公元前133年,与李广伏兵与马邑,企图诱歼匈奴单于主力而未得逞,其后随卫青横扫匈奴,先后参加了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因功封南茆侯。后以左将军出定襄,无功,而又因“坐酎金”,失侯爵。公元前103年,石庆死后,公孙贺代为丞相,封葛绎侯。征和二年正月因子致祸被杀。西汉关内侯——李息李息,北地郡郁郅(今庆城县)人。少年从军,侍奉汉景帝;在汉武帝时,曾多次任将军,带兵征讨匈奴,镇守边邑,因军功封关内侯。西汉义成侯——甘延寿甘延寿(前?—前25年),字君况,北地郡郁郅(今庆城县)人。从小力大无比,喜欢骑射练武,后参加皇帝侍驾护卫,为皇帝所赏识,被擢为辽东太守。汉元帝时,经车骑将军许嘉鼎力推荐,升任郎中谏大夫。后出使西域,就任都护骑都尉,与副校尉陈汤共同诛灭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西汉义阳侯——傅介子傅介子(前?一前65年),北地郡义渠县(今宁县)人。昭帝时,西域龟兹、楼兰均联合匈奴,杀汉使官,略劫财物。他要求出使大宛,以汉帝诏令责问楼兰、龟兹,并杀死匈奴使者,返奏被任为平乐监。元凤四年(前77年)又奉命以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另立在汉楼兰质子为王,以功封义阳侯。东汉思想家——王符王符(85年—162年),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人。他“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玻等极为友好”。符生母为人妾,出身低微,常受乡人鄙视。其生性耿直,看不惯官场恶习,遂隐居乡里著书立说,抨击时政,论说治国安民之道。自号潜夫,著《潜夫论》36篇,揭露黑暗,控诉不公,讲述哲学,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难得的文献典籍。今镇原县有“潜夫祠”、“思潜亭”,还建有纪念碑。东汉清官——李恂李恂,字淑英,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人。自幼博闻强识,闻名乡里,初诏桓虞府司徒,又拜御史,后为兖州刺史,又升张掖太守。李恂勇于任事,刚正不阿,颇有政绩;虽为地方大员,却自奉简约,生活非常清苦,常以羊皮为铺盖,穿着粗布衣服,粗米淡饭,清贫朴实。但为奸党所不容,后改调为武威太守,不久遭人诬陷,被免官,在家乡结草庐隐居,直到去世,终年96岁。曹魏谋臣——傅嘏傅嘏(209年—255年),字兰石,北地泥阳(今宁县)人,傅介子之后人。少年知名于世,辟为掾。正始初年,官除尚书郎,迁黄门侍郎。其时曹爽秉政,何晏为吏部尚书,傅嘏因评何晏“好利不务本”而被免官。后司马懿诛曹爽,聘傅嘏为河南尹,迁尚书。正元二年春,毌丘俭、文钦作乱,时傅嘏为尚书仆射,劝司马师自往讨伐,常献策谋,终于大破叛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还洛阳辅政,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是年逝世,47岁,追赠太常,谥“元侯”。西晋思想家——傅玄  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今宁县)人。幼年家道衰落,避难于河内,生活艰苦。但他资质聪明,发愤苦读,学识广博,善著文章,熟音律,才名远播。曾参与编撰《魏书》,步人儒林。后参安东将军军事,转任温令,又升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他为官清正,上书谏事,多所匡正。其著作颇多,主要有《傅玄集》等其他文集百余卷,在晋代文学、哲学、政治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西晋学者——傅咸  傅咸(239年—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宁县)人,傅玄之子。初任太子洗马,袭父爵为清泉侯,继升尚书右丞,任冀州刺史。政事之余,勤于诗文,有《傅中丞集》一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充华胡充华,原名胡仙真,充华为妃嫔封号,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人,北魏司徒胡国珍之女。初为尼,宣武帝即位初年,被召入宫讲道,后为嫔妃。延昌四年,其子元诩被立为太子,即为肃宗,后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13年,崇尚佛事,广凿石窟,为历代第一。《中国文艺词典》将其列为中国女词人,代表作《杨白花歌》,中国文学史作为北朝的代表作介绍。唐朝进士——皇甫镛皇甫镛(759年—836年),字和卿,临泾(今镇原县)人。自幼聪慧过人,熟读古今经典,中进士及第。并先后担任宣歙、凤翔府从事、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河南县令、都官郎史、河南少尹等职,其清廉执政,素有贤名。后其兄获罪革职,因其勤政爱民,不受株连,朝廷遂加授国子祭酒,后又改为太子宾客、秘书监之职。其精通文史、工文善诗,计有文集18卷,诗赋14篇,作品广为流传。开成初年,皇甫镛被授予太子少保,卒年49岁。五代时期的三朝平章——王饶王饶(?—957年),庆州华池(今华池县)人。素有才名,后晋时期依附石敬塘,任控鹤军使,后为奉国军校,因功被加封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天福六年,参加平定安重荣叛乱有功,封为检校司空,不久晋升为本军都校,兼任连州刺史。是年,平定安重进叛乱,任深州刺史。次年,任奉国军校,加封检校司徒,兼任钦州刺史,后又改任本军右厢都指使,并任阆州团练使。后汉初期,消灭契丹党羽,收复常山失地,加封光禄大夫,赐爵开国侯,不久又改任镇国节度使,加封检校太傅。后周初期,以“三朝元老”加封同平章事,授赐为“推诚奉义翊戴”功臣。周太祖末年,加封检校太尉,改镇贝州。周世宗时,封其侍中,改任彰德军节度使。957年,病逝于东京家中,终年59岁。后追封“荣国公”。南宋兵部尚书——王庶王庶,字子尚,庆阳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讲士,任泾州保定知县,后改任怀德军通判。南宋高宗时任集英殿修撰,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兵马,后任陕西制置使。绍兴五年,调任兴元知府,兼任利夔路制置使,因招训“义士”有功升征猷阁学士。绍兴六年,任湖北安抚使,镇守鄂州。后升显谟阁待制,兼荆南府知府、湖北经略安抚使,复任直学士。绍兴七年,任兵部尚书,拜枢密副使。后因坚决抗金受陷害罢官,安置于道州,后忧愤而死。宋孝宗时,追复其官职,谥号“敏节”。南宋抗金名将——李彦仙李彦仙(年),初名孝忠,字少严,宁州彭原(今西峰区彭原乡)人。小有大志,精于骑射,喜欢谈论兵法,善交豪杰之士。曾随种师中抗金有功,补为校尉。靖康元年(1126年),募兵马勤王,被授予承节郎。后得罪秦桧,易名逃匿,不久再度从军。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以石壕尉身份坚守三嘴山,一战成名。二年,因抗金有功授陕州知州兼安抚使,升武节郎、阁门宣赞舍人。三年,授右武大夫,宁州观察使兼同、虢二州制置。三年腊月,陕州城破被擒,逃脱后闻陕州屠城,投河而死,年仅36岁。死后追赠彰武节度使,建庙于高州,谥号“忠烈”;绍兴九年,又立庙于陕州,谥号“义烈”;乾道八年,赐谥号“忠威”。南宋太尉——杨政杨政(年),字直夫,原州临泾(今镇原县)人。宣和末年(1125年),应募从军,抵抗西夏。建炎初年(1127年),随吴蚧抗击金兵,因功升武显郎。绍兴元年(1131年),和尚原战役有功,被授恭州刺史。二年,因功升为陇州团练使,后任凤州知府。三年,饶凤关战役有功,改任明州观察使。四年,仙人关战役有功,授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绍兴五年,奉州战役大胜,改任泾原经略安抚使,并节制环、庆、利三镇军事。九年,其母亲受封感义郡夫人,其升武康军承宣使,兼任熙河兰巩路经略安抚使和熙州知府。十年,拜武当军节度使。十三年,加封检校少保,不久驻兴元府(共13年),后升太尉。二十七年,逝世军中,享年60岁。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襄毅”。元朝开国元帅——孟懿孟懿,今合水县人。初为士兵,英勇善战。至元四年(1267年),智取卢州有功,受赐金袄12领,宝剑一把。九年三月,缅甸数十万大军入侵云贵川一带,其率军征讨大胜,迫使缅国君主向元朝纳贡称臣,后获赐一裘锦袄,宝钞50个。十九年,封副都元帅,掌管边陲军旅事务。晚年回乡定居,享年72岁。庆阳民间俗称他为金牌孟元帅。明初御史大夫——景清景清(?—1402年),一说耿原姓,真宁县 (今正宁县山河镇寨子村)人。少年聪慧异常,过目成诵,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高中榜眼授编修之职,后升任御史。三十年春,召为兼左佥都御史。不久因奏疏中出现字误被弹劾下狱。释放后,奉诏前往川、陕,巡察私茶贩卖情况,升为金华知府。惠帝即位初,任北平参议,后升御史大夫。明成祖即位后,仍复御史大夫。后因刺杀成祖灭其九族。宣宗时追谥“忠烈”。其墓在正宁县山河城东约1华里处,遗址尚在。明朝文学家——李梦阳李梦阳(年),字献吉,号空同子,今庆城县人。出身寒微,弘治六年(1493年)参加陕西乡试名列第一,次年中进士。十三年,拜户部主事。刚直不阿,执法如山,先后5次入狱。弘治十四年(1501年),命监税三关山,又遭诬告下狱,不久开释。武宗继位后,转任户部员外郎,不久任郎中。后弹劾刘瑾遭陷害下狱。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任江西提学副使。后又遭弹劾下狱,被贬为庶民,归家闲居。嘉靖初年,受宁王朱宸濠谋反案株连,再次入狱,被革职削籍。其一生创作丰富,仅诗现存2100余首,赋文也颇见功力,特别是墓志铭、序文、传记、书信、奏章等独树一帜。他与仲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主九思、王廷明等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明代复古运动“前七子”的主要人物。著有《空同集》66卷,流传于世。明朝按察使——韩鼎 韩鼎,字延器,号斗庵,乐蟠(今合水县)人。幼时家贫,但苦学不辍。成化十八年(1482年)考中进士,授予礼部给事中。孝宗时深受赏识,先任右给事中,不久升左给事中,后升任江西按察司副使。在江西政绩卓著,升兵部右侍郎,授光禄太常卿。武宗正德年间,统制全陕兵马讨伐宁汉王叛乱有功,获赐大量金币。不久,称病卸职归里,77岁去世。 著有《延庵集》和《庆阳府志》10卷(为庆阳最早的一部府志,后来大量散佚)。今庆城南十里坪有韩鼎父子墓和谕祭文碑,曾有韩鼎“银台司谏坊”、韩守愚“青云接武坊”,现已废弃。明朝清官——赵邦清赵邦清(年),字仲一,号乾所,真宁(今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少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土,授山东滕县知县。二十六年,因政绩卓著任吏部验封司主事。二十七年,升任吏部稽勋司郎中。三十年,遭陷害贬官三级。四十五年,因南北党争,被削职归里。天启二年(1622年),奉诏出任遵义监军参议,率军征讨反叛,病逝军中,终年64岁。去世后,赐谥号“光禄侍卿”。其一生著述颇丰,有《鹤唳草》、《瞑眩录》、《梦遇仙汜》、《游艺海纳集》等,大多已散佚,仅存《神柏记》一篇。明朝书画家——米万钟米万钟(),字仲诏,祖籍庆阳府安化县(今庆城县)。万历三年(1595年)进士,授予江宁令尹,不久升任江西按察使,转任山东参政。为政清廉,关心民众疾苦,注重文化教育。天启五年(1625年),因发表不满阉党专权的言论,遭诬陷被削职夺藉。崇祯元年(1628年),被起用任太仆少卿,不久去世,终年59岁。他学识渊博,才气出众,尤善书画,其作品风雅绝伦,气势浩瀚,烟云流畅,名满天下,与当时华亭董其昌,临府刑侗,晋江张瑞图齐名,为四家;与董其昌时称&南董北米&,今故宫博物馆珍藏有米万钟书画多幅。他也爱石成癖,时称“友石先生”,收藏了大量奇形怪石,并对每一块石头认真研究,整理成《绢本画石长卷》,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著有《篆隶订伪》、《澄澹堂诗文》各20卷。清朝太子专师——范锡篆范锡篆,字金章,真宁(今正宁县永和乡丰集)人。幼时聪颖过人,品德卓越。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举人。八年,考中明通,授国子监学正。乾隆二年,授文林郎,国子监助教加一级,并封其妻为孺人。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第十五子顒琰(嘉庆帝)被立为太子,范锡篆被聘为太子专师。他坚持师道,严教不怠,除在国子监教读外,还领着太子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后辞官回乡,在家病世后,嘉庆皇帝为其亲笔题写碑文。清朝翰林院编修——刘奕煜刘奕煜(1782—?年),字黎轩,宁县早胜镇人。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六年(1801年)中恩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堂馆吉士。九年,升翰林院编修。后赐升皇太子旻宁(道光帝)侍读。旻宁即位后,任河南、江西道监察御史,后升任户科掌印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后因弹劾庆阳各州县赈灾费用被克扣一事被诬陷,并中毒身亡。死后道光帝为表彰其功德,下旨大祭厚葬,并在其故居宁县早胜镇修府、造祠。其府、祠修建十分豪华壮丽,成为近代宁县建筑群之冠。安葬后,道光帝免除了宁州自嘉庆末年至道光五年所欠全部钱粮税款。晚清太子少保——董福祥董福祥(年),字星五,环县毛井人。为人直爽,打抱不平。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回民起义占据陇东,他组织地方团练,保卫家乡。后受诬陷被捕,大难不死在安化县发动起义。三年,接受环县县令邀请,防守环县城。不久,又倒戈反清,联络回军与捻军大败清军于金积堡。七年,清重兵清剿降于刘松山部,任前敌总指挥,所部被编为“董字三营”。九年,攻破金积堡,杀死回军首领马化龙。十一年,进军河州,迫使马占鳌部投降。十二年,进剿西宁,连败回军首领白彦虎(白后来投靠阿古柏反动政权)。光绪二年(1876年),随左宗棠西征新疆,收复乌鲁木齐,攻克玛纳斯城,首战告捷。三年四月,率部先后攻克达坂城、托克逊城。八月,连克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又收复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以及和阗四城,后驻军喀什噶尔19年。因功屡升,直至乌鲁木齐提督,加尚书衔。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奉旨率军人卫京师。次年,镇压河湟地区回族和撒拉族叛乱,因功加太子少保,调任甘肃提督,节制陕甘军马。二十三年,率甘军进京。戊戌政变后,董军被编人武卫军(北洋三军之一),任武卫军统领,驻防直隶、山西。二十六年,奉命入北京,驻永安门。后配合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是年七月二十日,北京陷落,随扈慈禧太后西逃。二十七年,革职回到金积堡。三十四年病逝,享年70岁。晚清提督——张俊张俊(年),字杰三,环县人。少时务农,性格刚正不阿。同治元年(1862年),回民起义占据陇东,成立乡民自卫军保卫家乡。后归附董福祥,转战于陇东、陕北一带。 六年,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军,任“董字三营”左营统领,出花马池,克灵州,攻克金积堡,捕杀马化龙。十一年,随董福祥进军西宁,围剿白彦虎。光绪二年(1876年),随董福祥西征新疆,因功授西宁镇总兵,后凋任伊犁镇总兵。二十二年,因镇压河湟地区回族和撒拉族起义有功,接替董福祥升任喀什噶尔提督。二十四年,转任甘肃提督。次年,经荣禄推荐,进京充任北洋武卫全军翼长兼统中军,屯守北京市东部。二十六年,病逝于北京,终年57岁。死后赐谥号“壮勤”。农民起义领袖——张九才张九才(年),字玉山,环县环城镇文旗寨人。身材魁梧,勇力过人。清末民初,被推举为木钵忠义坛坛主。民国三年(1914年),组织南乡民团打退滋扰环县的青红帮头子吴登云,名震全县。四年,陇东大旱,宁县、泾川相继爆发农民抗税斗争,率环县聚众响应。八月,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举旗起义,自任义军总司令,活动与庆阳一带,庆阳、镇原、合水及陕西保安等地民团纷纷响应,队伍扩至万人,遂率众南下,火烧庆阳中寨和三十里铺教堂。后受到大力围剿,退向子午岭,活动与陕北定边一带。五年四月,归附绥远护国军卢占魁部。后投奔陕军田玉浩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先后驻防咸阳、泾阳。十六年十月病亡,终年65岁。著名书法家——张宸枢张宸枢(年),字柴垣,号少堂,镇原县临泾乡祁家庙村人。出身书香门第,10岁知文,精于“诸子”,喜于词章。19岁举乙酉科拔贡,同年中举,部选为庄浪县学训导。1915年,平凉、庆阳一带爆发农民起义。9月初,肖金、董志、太平等地农民也包围县城,抗捐抗税,遂出面与县政府交涉,要求缓行新税法。后遭到政府追捕背井离乡,西出玉门,展转伊犁。1917年,返回故里,任县立高等小学校长,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撰成《通鉴纲目提要》、《中外政治论衡续》、《西路》等书,受学生及社会爱戴,选为众议院议员。为民生疾苦常转辗郑州、北京等地,后客死北京。其一生广泛临摹古代各家法帖,最终形成笔力矫健、神采丰满的书风。其工楷兼长,尤擅草书。驰名于陇东,其作品争相求之。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赵元贞赵元贞(年),字正卿,正宁县永和乡于家庄人。7岁入私熟读书,19岁中秀才。1903年,考入甘肃文科高等学堂,1908年,选送京师大学堂,学习地质专业,1913年夏,选派美国公费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柯州高尔登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深造。192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甘肃教育厅长,并创办《甘肃教育月刊》杂志,建立矿师养成所。1924年,任矿务调查局总办,兼任矿师养成所所长。1925年后,先后在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甘肃农业学校授课。1939年,他创办兰州志果中学,并任校长。建国后,志果中学改名为兰州二中,继续担任校长。1950年,被任命为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1960年,任省政协副主席,兼任《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编委会主任。“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被关入“牛棚”。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询问其近况,后来在周恩来的关心过问下,恢复其工资待遇和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等职务。1974年,在兰州病逝,享年96岁。农民诗人——孙万福孙万福(年),环县曲子镇刘旗村人。出身农民,生活困苦。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环县后,带头组织变工队,开荒种地,支援前线。1943年,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诵读了他创作的《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歌词,轰动了延安文艺界,人们称他“劳动诗人”、“一字不识的作家”。其后又创作了《歌唱毛主席》、《边区人民要一心》、《我们边区象清泉》、《我们边区团结得象铁桶》、《马专员》、《王旅长》、《赵县长》、《自卫军》、《二流子要转变》、《抗战剧团》等。他的诗歌在延安《解放日报》、《陇东报》等报刊发表后,引起了延安文艺界的关注。时任延安鲁艺学院院长的周扬同志亲自访问了他,并写下了《一位不识字的劳动诗人——孙万福》的文章(发表于日的《解放日报》)。其一生口头创作很多,今收集到的发表在报刊上的仅20多首。1944年7月,逝世于洪水。著名学者、书法家——刘养锋刘养锋(年),原名刘葆锷,今西峰区肖金镇人。敏而好学,博闻强记。6岁开始读书,并临贴习字。11岁入私塾。1911年,入乡间小学。1914年,考入兰州中学。毕业后,被甘肃省教育厅保送日本留学。1921年春,考入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22年,留学中断,在银川任教。1926年投笔从戎,在吉鸿昌部十九师任政治处长兼秘书。1928年夏,随吉鸿昌驻军河北,兼任河北省河间县县长,后随军进驻甘肃陇南,接任碧口百货局长。1929年初,随军抵达宁夏中卫县,后代理宁夏省政府秘书长。1929年冬,任宁夏教育厅长。1933年秋回平凉中学任教。1938年初,任甘肃学院训导长兼教授两年。1941年,镇原县中学成立,任校长。解放战争初期,转入庆阳县立初中教书。1953年底,调任庆阳专署第三科(文教科)科长。1955年,任平凉专署文卫组副组长。其对《楚辞》较深研究,著有《&离骚&笔记》和《养锋诗集》等。其书法笔力稳健、内蕴深厚,各体兼长,尤娴熟魏碑,且自成一格。有《习字入门》和《临梁子云书列子语》等字帖及碑匾楹联传世。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柯与参柯与参(年),宁县九岘乡岳木川村人。少失父母,家境贫苦。1920年,入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留校任教,不久调任兰州陇右学校校长。因爱妻夭亡,立志学医。1931年3月,在平凉任国民军陆军新编十三师军医。1932年3月,任甘肃省图书馆主任。1933年,被推选为甘肃省国医馆馆长和中央医馆理事,并发起创办了甘肃第一个中医学术刊物《国医月刊》。1945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先后担任兰州市中医协会会长、甘肃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并当选为政协甘肃省第三、四届常委、民革甘肃省委员。晚年,为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研究员、甘肃中医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9月,在兰州逝世,终年75岁。其尤擅治疗妇科、儿科(著名儿科良药“健儿素”就出自他的处方)及消化系统疾病,有《中国当代医疗经验荟萃》一书出版。另外,他博学多才,精于古典诗律,擅于书法,欧体楷书苍劲有力;并收藏有文史、医书和历代碑贴一万余册,堪称收藏家。陇东早期共产党人——王孝锡王孝锡(年),又名存身,字遂伍,宁县太昌镇西壕村人。8岁读书,1918年考入平凉省立第二中学。1924年4月,考入西安国立西北大学,接触并开始学习共产主义学说。 1925年5月,发动西北大学同学进行反对北洋军阀、陕西督军吴新田的“驱吴运动”。“五卅”惨案后,参与组织“反对英日屠杀同胞雪耻会”、“沪案援红委员会”等反帝爱国组织,声援上海工人阶级的斗争。同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是年夏天,在太昌镇成立了甘肃第一个“青年社”。冬天,在西北大学发起组织了甘、宁、青同学参加的“旅陕青年会”。1926年,在陕西参与筹建中山学院,培养出一批经验丰富的政工干部前往冯玉祥部队开展工作。1927年3月,被派往兰州,整顿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任省党部青年部长,并秘密建立了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还兼任了甘肃督办公署政治部主任等职。1927年4月,成立兰州青年社,被选为会长。1927年6月,任西北特派员,坚持在陕甘斗争。8月,回到宁县太昌镇成立中共宁县支部,任支部书记。后又成立太昌青年社。日,参与组织领导了旬邑暴动,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路军,后因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而失败。日,王孝锡在家中被逮捕。日晨,在兰州安定门外萧家坪城隍行宫前英勇就义,年仅26岁。陇东早期共产党人——任鼎昌任鼎昌(年),字宜之,宁县太昌镇任家胡同村人。10岁入太昌镇小学读书,1917年考人平凉省立第二中学。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1924年初,转人西北大学读书。1925年,参加 “驱吴运动”,不久又参加大规模示威游行,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是年夏天组织成立“青年社”。1926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随杨虎城东出潼关,参加北伐。7月中旬,冯玉祥下令“清党”,被迫离开皖北,返回西安。庆阳微生活服务平台。微电影、微购物、微商城、微商圈、微餐饮、微娱乐、微广告、微酒店等等等等;更多惊喜尽在大庆阳。小编QQ:微
信:yimao1026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可查看大庆阳微官网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写在前面
  前几天,有一则名为《再见了,打仗的时候再叫我》的微信在朋友圈热传。其中一段话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军装是军人的皮肤,脱下军装就好比脱层皮,这种刻骨铭心的痛,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
  是啊,没有穿过这身军装的人,很难懂得军人对这身军装的爱与恋!没有经历过军旅的人,很难懂得军人在这场改革中的阵痛与坚强!
  “唯愿我们的转身,成就军队的转型。”多少的难舍,多少的惆怅,多少的眷恋,多少的艰难,都凝结在“敬礼――转身”这一刹那!
  但,我们今天依然不想说再见。
  不说再见,因为转身之际,就是出发之时。“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穿上了这身军装,血管里就奔涌着激情和豪迈,胸膛里就装进了社稷和担当。任它雄关漫道再迢迢,只不过是从头越、又踏新征程!
  不说再见,因为我们的情感永在,精神永续。几回回梦里回连队,双手捧起那奖牌,千声万声呼唤你,军旗飘扬在心头。曾经的辉煌,成为精彩的回响;明天的征程,接续昨日的荣光。哪怕从此天南海北,心里都永远存着那个军礼那声“战友”。
  所有的阵痛,都将化成壮烈的情怀,融入我们这支军队的精神血脉,澎湃、澎湃,铸就新的丰碑。
  所有的不舍,都将化成决然的勇气,融入我们这支军队的强军新征程,疾行、疾行,铸就新的辉煌。
  人生但有军歌唱,从此山高水又长。军人的告别,理当壮怀激烈。而那些永不磨灭的精神,将饱蘸信念的力量,激励我们前行。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今天,我们铭记那些应当铭记的,为了更好的起程;今天,我们不说再见,因为精神永存、精神永续。
  那一年,我们告别熟悉的番号
  只有在精神上足够强大、撑得起这身军装的人,才能在军队改革前进的大潮中,无论进退都不会被淹没和淘汰。――某警卫师参谋长 周保家
  夜已深,家里的那盏老台灯,依然亮着,妻先睡了。我轻轻挂放好军装,想起白天老排长打来的电话,不由思绪翻涌。虽然分别多年、音信稀疏,老排长的声音还是那样熟悉:“保家,你的成长进步,战友们很羡慕,可我清楚,只有在精神上足够强大、撑得起这身军装的人,才能在军队改革前进的大潮中,无论进退都不会被淹没和淘汰&&”
  回味老排长的话,感慨良多。当兵25年,因军队改革调整、单位转隶等种种情由,自己先后16次调整工作岗位,每一次都是重新开始。
  军校毕业时,我被分配到原陆军第63集团军某步兵团。至今记得,时任政委给我们讲团史时说,团队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警卫部队,先后经历7次改编,拖不垮、打不烂,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军、师的主力团&&那一刻,团队的精神血脉如小溪般汩汩流进了一个年轻干部的心田。
  2003年初,刚30岁的我,被任命为集团军某标杆营营长。正当我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得知了“集团军撤编、我们师改成旅转隶其他部队”的消息。当时,全团只有一个营长留队指标,加上孩子幼小,改革期间在安置方面又有政策倾斜,爱人就多次劝我转业&&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我也曾犹豫过,动摇过,但终究是不舍得这身军装!
  撤编准备期间,工作头绪很多,既要抓好部队管理,组织各项交接,还要做好官兵教育引导工作。记得我当时找一名任职4年多本来准备提拔的连长谈心时,他说:“营长,您不用劝我,您自己的去向都不清楚还这样没日没夜地干,我知道该怎么做!”日,撤编命令宣布后,那名即将脱下军装的连长昂首出列,指挥官兵唱响《听党指挥歌》,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此后,在我的军旅道路上,又多次经历了撤编分流的考验,即使从原单位最年轻的团职干部到后来优势渐无,我也从未有丝毫的松懈和彷徨。因为作为一名共和国军人,我只认一个理:越是在改革大考和利益调整关口,带兵人越是要带头履职尽责、带头稳心尽责,坚决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
  那一晚,我们告别熟悉的营房
  我朝着老部队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多少年来,我没有忘却老部队的精神,更没有辜负边疆的淬火历练。――新疆军区某师直工科科长 胡忠伟
  转眼间,到新疆已12年。当身边的战友们谈论起改革转隶的事情,我总不由想起自己的切身经历&&
  当年,从军校毕业后,我分到了陆军第47集团军某师,驻地离老家很近。后来,我结了婚,不久又有了孩子,日子过得平稳顺畅。一眨眼到了2004年,我和爱人正商量着在驻地买一套房,没想到一纸命令,我所在的团队要整建制转隶新疆军区,而且要换防到南疆&&
  南疆,那可是天边边啊!爱人的工作咋办?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老人谁来照顾&&
  一边是现实的问题,一边是如山的军令。日,临别前的那一夜,我在熟悉的营房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当手表上的时针指向零点时,我咬了咬牙:去就去,穷地方、苦地方,不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吗?我就不信干不出名堂来!
  话虽这么说,可当我的双腿迈进家里,还是感到一阵无力。当时爱人正在客厅等我,我却始终不敢正眼看她。没想到她走过来,轻轻搂住了我:“我跟着你&&”
  早知南疆苦,但真的来了,才知道比想象中还要苦。这个时候,一位领导和我们谈心,有一句话让我记到今天。当时,他看到我们情绪低落,恨恨地说:“瞧你们一个个熊样,想想我们老部队,当年就靠着一支枪在江西莲花县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战斗,现在不就是条件差点吗?可我们的精神不能输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仔细想想,可不是吗,只要精神不倒,边疆照样干事业!一年下来,由于表现出色,我被师里推荐到军区参加比武,参考4个课目,都拿到了前三名的好成绩。
  2009年,我被组织安排到师直属侦察营当教导员,恰逢军区组织侦察兵比武。我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和营里的官兵一起参加训练,3个月后,我们营在比武中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
  2013年7月到10月,我们师整建制全员额到海拔5000米的地区执行演训任务,我奉命带领全师的驾驶骨干开展高原行车驾驶技能训练。那一次,我带着队伍先后18次翻越海拔5200米的奇台达坂,10多次遭遇险情,最险的一次半个前轮都悬空了&&危险和考验面前,我们不仅咬牙坚持,还收集了1000多组数据,填补了多项高原整建制输送方面的空白。也正是在那一年,我荣立了军旅生涯的第5个三等功。
  领到奖章那一晚,我朝着老部队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多少年来,我没有忘却老部队的精神,更没有辜负边疆的淬火历练。
  那一刻,我们告别熟悉的臂章
  当看到一些战友在朋友圈里转发告别式的微信时,我都会默默留言:“别说永别,不是再见,而是延续辉煌!”――火箭军政治工作部 蔡瑞金
  当兵23年,记忆最深的是日。那一天,我和我的战友一起,卸下了那副熟悉的“第二炮兵”臂章,换上了崭新的“火箭军”臂章。
  那一晚,我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卸下的“第二炮兵”臂章,小心翼翼地用纸包好,放进了衣橱。
  换下的是臂章,收藏的是荣光。时光流转,往事如昨,回望从军历程,“第二炮兵”这个小小的臂章,承载了我的整个青春。
  1992年冬天,我光荣地加入了战略导弹部队。3个月的新训结束,一纸命令,我被分到了一个后勤物资仓库,成为一名保管员。战略导弹那么威武,仓库保管员那么平凡,当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我有点儿发蒙时,仓库的老兵用实际行动教育了我――每年、每月、每日繁琐细微的工作,他们像伺候导弹一样精心工作着,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像老兵一样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把这群老兵写进文章里,投给报刊电台。1993年底,我被评为优秀士兵;次年,我荣立三等功;1995年8月,我考取了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军校毕业,不少同学进了大城市,而我选择再次回到山沟。当时,我所在部队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异常繁重。一支支英雄的导弹劲旅在连绵不断的北国林海、在波涛汹涌的南国海域、在杳无人迹的戈壁荒滩、在隐秘险峻的峡谷沟壑,战天斗地、拼搏进取,默默锻造着共和国的和平天盾。那些年,那些日子,我很幸运,也很自豪,可以用自己手中的笔,为蓬勃发展的砺剑事业热情讴歌。
  火箭军成立消息公开后,我连续打了10多个电话,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喜讯告诉老家的父母和同学&&当看到一些退伍转业的战友在朋友圈里转发微信“向第二炮兵深情告别”“永别了,第二炮兵”时,我在点赞的同时,都会默默留言――“别说永别,不是再见,而是延续辉煌!”
  换上臂章的那一夜,我站在窗前,轻轻抚摸崭新的“火箭军”臂章。我知道,国之重器,已浩荡前行。而窗外,正是星光灿烂。
  那一天,我们告别熟悉的“战友”
  题记: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日注定写满怀念与致敬。这一天,七大军区党委机关报同日休刊。我们怀念她们,因为她们记录了七大军区的精神;我们致敬她们,是向有着光辉历史的七大军区致敬。
  伴随着我军历史性改革的大潮,作为军区党委机关报的《前进报》演奏完最后一部“乐章”,完成使命任务。定格于今天的《前进报》,将成为历史闪光的一页。
  ――摘自《前进报》休刊词
  文旗随战鼓,翰墨写忠诚。有着79年光辉历史的《战友报》,今天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这张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战地快报,见证了北京军区的光荣与辉煌,也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战友报人的责任与追求。
  ――摘自《战友报》休刊词
  时代大考见忠诚,改革关头看担当。今天,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人民军队》报的休刊,是拥护支持改革强军战略的最鲜明表态、最响亮回答、最坚决行动。
  ――摘自《人民军队》报休刊词
  我们始终恪守忠诚、赤心向党,烽火中创刊为革命义无反顾,改革中休刊为强军更须毅然决然。《前卫报》,军区历史的记录者,也必将被历史所记载、被时代所铭记。
  ――摘自《前卫报》休刊词
  一张报,几代人,数十载,如磐石。今天,带着68年壮丽辉煌的《人民前线》报光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坚决服从改革大局,定格华丽的背影。
  ――摘自《人民前线》报休刊词
  回望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今天,让我们满怀呼啸而至的历史感怀和对改革强军的坚定信念,再次深情回望军区70年辉煌征程,以史励志,汲取力量,坚定前行!
  ――摘自《战士报》休刊词
  日,第9741期,成都军区《战旗报》报头上的这两组数字,永远定格。《战旗报》虽然结束使命,但作为战旗报人,火红的战旗永远在我们心中高高飘扬!
  ――摘自《战旗报》休刊词
  今天推出的是新年特稿的结尾篇。秉持着“即使是一根火柴,也能点亮火炬”的报人情愫,我们新年伊始以“心灵实录”的形式记录下这组改革大潮中的“浪花”。从中,感受的是改革的阵痛,举起的是强军的火炬。
  但结尾不是结束,因为精神是个永恒的话题。
  精神是如此抽象,而又如此生动!它在“董存瑞,到!”“黄继光,到!”“王杰,到!”那一声声来自英雄连队的响亮“答到”声中;它在刚刚迎来和平生活却立即服从中央命令进军西藏的18军将士那“一切听从党安排”的坚定表态中。
  精神是如此纤细,而又如此壮美!它是赵一曼在生命最后时刻以母亲的身份写下的深情遗言――“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它是刘老庄战斗中与日寇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的新四军82位勇士的壮烈誓言――“决不让敌人抓住一个活的,也不让敌人得到一支好枪!”
  精神是如此朴素,而又如此光辉!它闪烁在弹尽粮绝的杨靖宇将军面对老乡劝降时那轻轻一叹中――“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它闪烁在“烟台峰英雄连”荣誉室里珍藏的那把小号中,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有过这样的描述:“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历史并不如烟。翻开人民军队史,扑面尽是英雄气,而精神,已然成为我们这支军队的“胜战刀锋”。今天,当我们擦拭这面“刀锋”时,蓦然发现,原来它的锋芒早已如此深透地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使得我们每一个人在面临“改革阵痛”时,依然能够从骨子里激发出那股浩荡英雄气!
  改革是为了强军。改革的最大底气,恰恰来自我们这支军队的精神底蕴。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今天时,我们不会因为错过了历史机遇而后悔。这样,面对后人,我们就能够说:“我们这代人,奋斗过,奉献过,我们曾经因为热爱而选择军旅,我们也因为热爱而离开军旅。我们的整个青春和激情,都献给了壮丽的强军事业。”
  让我们,以精神的名义铭记这场壮阔的改革!
  让我们,以精神的名义致敬这场改革中的人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鹿晗的老婆叫什么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