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好多人都说西单候车室进行演讲练习,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麻烦知道的作文和朋友说悄悄话下,谢谢。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听朋友说以利老师现在网上很有名气,好多人都找她帮忙,这是真的吗?_百度知道
听朋友说以利老师现在网上很有名气,好多人都找她帮忙,这是真的吗?
提问者采纳
是真的,她帮很多人都实现了有钱有闲的生活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家是怎样找到第一份决定今后职业道路的工作的?
都说第一份工作重要,我认为第一份工作并不一定是毕业以后实际找的第一份工作,而是指决定今后职业道路的那一份工作。那么大家是怎样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呢?又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波折呢?
按时间排序
113 个回答
大三时候tx的实习,狗屎运面上了,实习完旁敲侧击基本确定可以留下。实习回来就校招季,跟妹子们去西安一起租了个房参加了一场美团宣讲会,在西交食堂吃了一顿饭。然后在租的房子里打了两天lol饿一顿饱一顿的,决定还是不浪费租房子的钱了回学校吧(虽然tx可能会黄但还是懒得找现在想想也是醉了。最后还好等来了正式offer=-=(妹子说我一直狗屎运比较好算得上坎坷的大概是赶火车去面试!天不亮就要起来去赶面试好玩儿的是大家一坨一坨一起赶火车去笔试面试,然后回来路上再一阵吐槽吹水hhhh笔试的那天我们院儿一半都去了,火车站都是认识的或者脸熟的,赶集既视感,还有大家吐槽面试官的,现在想到都要笑hhhh哎哟一时勾起回忆又加了好多然后手一滑都没了=_=
大三下学期《数学物理方程》期末考试,正在考试的时候,裤子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我还以为是学霸发答案过来了。掏出来一看,尼玛!居然是华为通知我去机试,然后就收到人生第一张offer了!虽然最后没去华为
大一下学期用CSRF蠕虫让人人网全站都分享同一篇日志和同一条状态,由此在人人武汉实习。参见:
把简历发给知乎上阿里的大神如winter,从而得到面试的机会,然后拿的offer的。
当时拿到华为offer以后写了一篇面经,发现贴在这里很适用,希望能给予更多人帮助。《2013华为销售岗个人面经》写在前面的话: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准备、面试和综合考虑,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华为客户经理岗位作为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有在校内上发布一些信息和图片,算是大学四年以来最高调的一次了。我是那种愿意分享自己经验和感悟的人,现在尘埃落定了,我决定把我华为面试的经历和经验和大家说说,希望可以帮到更多现在在找工作的朋友和明年也要开始找工作的学弟学妹们。首先呢,需要介绍的是华为的面试机制以及楼主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华为的面试一共分为五轮,第一轮是机试,技术岗需要做一些技术性的题目,销售岗和行政岗则是性格测试,第二轮是群面,第三轮是单面(技术面),最后是综合面试,再之后还会有一个20分钟的英语朗读听力口语测试,没啥技术含量就不写出来了。楼主自己是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1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成绩很一般,但是社团活动经历比较丰富,也有过出国交流经历,所以可以说的东西是很多的,我会在单面环节的那一章节里把我华为简历里面写的内容截图贴上来,大家也就能比较直观地了解他们会问一些什么内容。好了,废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开始分章节描述华为的面试环节,文章的最后我还会阐述我对华为文化的理解,而华为的文化本身是贯穿到面试的始终的,面试是“术”的话,企业文化就是“道”了,在这一点上我会来个比较大的升华。一、综合测试(机试)这一场机试其实就相当于海选了,因为我报的不是技术岗,所以我会遇到的题目全都是性格测试,没有涉及任何技术性的问题。那么想要通过这一场面试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你首先要了解的是华为是民企,不是国企也不是外企,他的企业文化是狼性文化,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是狼性文化呢?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感性认识,狼都是凶狠,独立,出其不意却一击必杀,喜欢团队作战的一种生物。按照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说法,“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所以很简单的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在性格测试中需要体现出几种特征来,第一个是aggressive的特性,第二种是善于团队协作的特性。我觉得这两点是机试中必须体现出来的,在这两点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几个特征来:第一个是抗压能力,众所周知华为是“三个人领四个人的工资干五个人的活”,压力是特别大的,所以必须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才能胜任在华为的工作;第二个是优秀的学习能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假设你不是学通信相关专业的,你要想进入一个和专业不对口的公司,那就必须具备快速学习新知识并且掌握他的能力;第三点是沟通与交际的能力,这个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有一些不一样,既然是销售岗,那这个也就不用多解释了。我记得他们有几个点我影响还挺深刻的,一个就是你对遵守规则的理解,是中规中矩还是敢于打破一些底线,这个我的选项是倾向于轻微打破底线,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合乎他们的企业文化。再有就是是否具备激励他人的能力,这一点是偏向于领导力的了,也反复出现了很多次。总而言之,这一场机试并不会很难。选择的方法是在1~10里面按照认可的程度来进行选择,如果认可程度相同的还要进行最符合和最不符合的选择(我忘了这是华为还是苏宁的方法,反正大体上是这样的),他们的HR应该会有一个很直观的打分表,根据你的选择不同会得到相应不同的分值。如果你的分值太高或者太低,他们就不会让你留下来做进一步的测试,如果居中的话,可能还要做进一步的测试。我当时记得很清楚,他们的HR看了我的数据,叹了一口气就个我说你可以走了,现在想想应该是很契合他们的需求,所以就不需要做进一步的测试了,所以我也就很顺利地过了这一关。二、群面很多人都会有同济人不善言谈的刻板印象,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看的话,这简直就是大错特错。一开始我报名的岗位其实不是客户经理,而是解决方案销售工程师(为什么我会变成客户经理稍后的章节我会提到),跟我们一组进行群面的一共有13个人,主要是复旦交大还有我们同济的,当时我们这一场里面有五个同济学生,除了我之外还有职协外联部的部长毛茅,还有一个电气工程的研究生,剩下两个没啥印象就不说了。整场面试下来,做得最好表达能力最强最强势的几个人都是同济的,最后我和毛茅都拿到了华为的岗位,别问我为什么。群面一开始会要求进行自我介绍,要求介绍的是基本信息还有优点缺点,这个妥妥的是给主考官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契机,所以我就果断抢先手了。这个环节会涉及到对之前的人的自我介绍的信息的掌握程度,主考官会随机提问,对哪一个人的印象最深刻之类的问题。因为我是第一个介绍的,所以我是被问到了这个问题,我当时就回答说我对面的一个衣着不很正式的一个男生,因为他也是同济的之类的云云。可是其实这挺引火烧身的,因为那一天我没有穿正装,只是穿了一件白衬衫外面套了一件马甲。考官问我既然你说他的衣服不正式,那你自己的呢?我回答说,我的着装比较抢眼,但是不是很正式。考官又问,既然你知道,为什么还这么穿呢?我回答他说,很抱歉,因为我的正装正在干洗店里干洗呢。他又问,那你是什么时候接到通知的?我说,星期天(面试是周一)。接下来他就很搞笑地说,那应该说抱歉的是我们才对。他都这么说了,也就算我比较好地过了这一关吧。其实实际情况是,当时我就没太把华为当一回事(毕竟有保底offer),就当来这里玩一玩的,正装是懒得穿出来,能把这个劣势化为优势,也算是随机应变能力较强的表现吧。之后他们稍微问了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如何理解解决方案的,我当时的回答是解决方案更多偏向于服务,而不是产品,也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他们的要求。正式的全面过程很常规也很传统,大体上的情景某公司想要打入某区市场,但是发现另一家公司的客户关系做得比自己要好得多,自己的产品有一些优势,应该怎么操作,是要放弃这个单子,还有放弃第一单拿第二单第三单,还有每一单都不放弃等等。13个人分成两组进行讨论,最后选择一个人进行汇报总结。因为这个案例实在是挫爆了,所以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直接把最合理的方案以及理由报了出来,所以我们这一组整个的方案基本上是由我来确定下来的,但是我们这一组里面有一个职协外联的部长毛茅,他的群面经验也很丰富,也很aggressive,我想着如果和他争这些东西的话,估计又要吵得没完,这样正事可能还不一定做得完,会影响我们这一组整体的答辩情况。所以我就直接把构架和发言的机会都推荐给他了,以至于到后期我们在讨论谁当leader的时候,选他的人比我还多,这也算是当时这么想留下的隐患吧。按照常规程序,汇报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我的经验比较丰富,所以我们这一组的整体汇报水平就比对面那一组要高不少。接下来是华为群面最引以为豪的相互评价体系了。我们有被问到谁会是我们这一组的leader,我当时是自荐的,因为是我完成了整个方案的内容的设计,但是后来在举手表决的时候,我们这一组7个人里面,有2个选了我,3个选了毛茅,这个说老实话还挺刺激的,我认为打压得很严重的人反倒选了我,我认为跟我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反倒选了他。最后我又进行了一些陈述,阐述为什么我表现得比他好应该是我当leader,我的逻辑很简单,其实他的这些工作,框架的记录和最后的发言,都是我把这些工作让给他的,但是没有我整个讨论的逻辑脉络不会这么清晰明确。我自己认为从重要性角度上来说,我比他更不可或缺,但是他更出风头。最后有些人会被问到谁应该被淘汰的问题,就是按照表现排序,我们这一组有几个比较怂,那这个我就不太关心了。考官有问毛茅,我的缺点在什么地方,他说我的缺点在于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很多时候别人的方案一提出来我就直接给否决掉了,这样不利于团队整体的建设。我仔细想想,他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我确实就是这样的,如果我已经有一套很靠谱的方案,那么我可能就只会把别人的方案当做补充和参考的意见,这样的话有点大权独揽不考虑他人意见的意味在里面,所以我就回答考官说,对的他说的很有道理,我虚心接受他的批评。我确实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时候会比较独断一些。没想到考官会问我,如果你被淘汰的话,你觉得会是这个理由吗?我愣了一下,回答说,是的。然后他问我,好的那么给你三十秒的时间,你来为自己辩护一下。OMG,这招确实是我没想到的,好在我之前有所准备,因为之前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说我的优点是做决定很迅速但是缺点是细节考虑不够周全(这是两个标准答案之一,另一个答案是反过来,做决定比较慢但是考虑很周全),所以我就顺势说我的特点就是这样,有些时候为了效率可能会忽略一些别人的感受。但是希望大家有注意到我有在关键的节点鼓励团队之类的细节,总而言之这30秒我的语速估计可以和华少比一比了,最后结果当然不会很差。最后的话,考官还单独问了每一个组一些问题,大体上是情景模拟,作为客户如果不理会我们公司的优势和产品,或者要求免单或者要求贿赂问考生应该怎么做,这一些是见仁见智的了。这些问题我基本上没被问到,因为我发言的机会有点略多了,所以我应该做的是刻意保持低调,如果真的有别人回答不上来我又比较懂的问题,那么我才回举手回答。实际上,有一些问题是面对面组的,我们这一组也有人想要回答,被考官推了回去,想必这也应该是一个扣分的项目,那些想要回答的人,看来还是社交直觉不够敏锐吧。完了以后,13个人我们过了9个人,华为请了一顿饭,这个还是很开心的啦~三、单面(技术面)面完群面之后就是单面,华为的面试节奏很快,所有的面试都是一天解决。单面的话,主要会根据简历来问问题,我当时面的岗位是解决方案销售工程师,所以可能涉及到技术的部分会比较多一些,我会说一下我都扯了哪些东西。首先我把我的华为简历里面关于社会实践的那一部分内容放上来,实际上他们会针对这个问比较详细的问题:坦白说我的特点是社团活动比较突出,但是技术实力不足。社团这一方面足够我扯淡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除了这一些内容以外我还没提到博世俱乐部和电科副班长的内容,主要是篇幅限制。但是实际上这也不是特别重要,面我的人是华为的一个解决方案销售工程师,就是当时我要面的岗位,我和他聊得最多的还是我去做ACE这个社团的经历。包括当时和顾老师谈报销费用,找姚懿、草哥、杨皓他们来做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因为我有真的认真去全权负责,所以说的特别带劲,也很清晰明确,应该是给我加分了不少。在涉及到技术方面的时候,我和他聊了聊我们专业学的一些专业课,具体哪一些课程,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他居然还有问我现在我们是在处理什么数量级别的内容,我想了想当时的数据,就回答了他一个20nm左右,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数据了,我估计他也不知道。再有就是他问了我我毕业设计做的是什么内容,这个比较好说了,因为做电科毕设平台,前几天我还和福臻check了一下,所以也很方便说。再有就是我的西班牙交流经历,我做了一个不是很成功的项目,这个项目是针对迅雷BT这些p2p技术的安全性能的,我虽然做的不是很好,软件用起来Bug一堆导致最后被导师直接赶走了,但是我还是很认真地了很多相关的paper(尼玛35页全英文我每天看14小时谷歌翻译器都用烂了啊),所以回答起来也还算是滴水不漏。总而言之,技术方面的扯的是专业、毕业设计、海外交流项目,经历方面主要是ACE,最后他就很直接地跟我说过了。后来想了想,毕竟是销售岗,即便是60%技术,我这样的表现也应该足够胜任说服客户采用我们的解决方案了。最后过了这一轮面试的人,大概有4/9这样。四、综合面试(终面)综合面试其实就是最后一轮面试了,因为这之后的英语测试是人机对话,只是起一个参考作用而已(当然就算很重要我也一点都不怂,劳资去西班牙能够跟老外扯两个半小时的FA LUN 功,英语对话水平绝对胜任和外国人进行交流)。这一轮面试的主考官是一个看上去四五十岁的大叔,应该是在华为工作十几二十年的老人了吧,看上去饱经风霜气度不凡,一见面立刻跟我握手,有力且敦厚,瞬间让我对他产生出很多好感来。他是能够在他的电脑上看到技术面的考官给他的信息的,如果没错的话这个流程应该是技术面的考官在通过一个考生之后,会将评价传给终面的考官看,然后终面的考官再和考官天南海北地海聊一番。我之所以会有这么推测,那是因为考官一见我的面,就和我说,你带团队的经历比较多,这妥妥的是技术面考官的评价嘛。进入这个环节我觉得纯粹是考察一些品质和特性了,比如思想深度,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个人交际和技术能力在之前的群面和技术面里面都已经考察过了,所以这个阶段会比较形而上一些。一看有戏,我立马进入状态了。跟他聊了很多关于销售的一些理解,因为以前有看过《做单》,所以很多我都是轻车熟路了,加之对华为狼性文化的理解,所以聊的就很顺畅。他知道我大一就看过这样的书,直截了当地点评我说我对销售还是了解得很早的嘛。我也和他聊了一些关于销售理念的事情,比如我深受《从优秀到卓越》里面先人后事这个观念的影响,所以会比较注重和人的关系。就是做理想团队,而不是功利团队的意思。其实后来我才发现,其实这个是很契合华为的企业文化的,华为老总任正非本身就是一个这样做事的人,所以这一点绝对有加分。当然后来他又和我聊有些时候还是要功利一些什么的,我就和他说,在中国环境下,先人后事意思就是注重客户关系,先成了朋友,再做生意。而这一个点我觉得我是歪打正着,因为华为就喜欢这么干,和利益相关方成立合资公司,分担风险共同做大,所以这个妥妥的也是有加分的。我记得印象比较深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他问我如果团队里面有一些人影响了绩效我会怎么处理。我当时的回答是如果真的对团队整个有不好的影响,那我会选择想办法搞走他。这个做法其实是跟李维丹学的,不知道华为是会考虑改变一个人多一点,还是更注意绩效多一点。反正我个人的话,工作起来的话肯定还是会比较心狠手辣一些,也不知道这样的工作风格是不是会契合华为的企业文化。再有一个就是他有问我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的问题,他问我华为适合怎么走。我回答他说其实这个和中国的政治是很像的,变革从来都是需要强大的社会压力,从上至下的改革,等问题积压到一定程度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足够大的推力推动改革的进行,如果有更先进的手段,想要从下而上改革的话,那多半会失败的,除非推翻一个政权。考虑到现在的大环境,妥妥的还是延续性创新,深度满足客户需求来的比较靠谱一些。他笑了笑,说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正确答案,可能他看我回答的有点不找边际,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我吧。最后他跟我介绍了一下华为销售系统的晋升体系,我有点忘记了。然后我出去参加英语试之后他又把我叫进来,跟我说我愿不愿意去客户经理这个岗,因为他是以为我报的客户经理,我想了想,我还是比较适合做人的关系,如果技术的成分太多的话,反倒不适合我的发挥。后来就说好,所以我最后签的岗位就是客户经理,而非解决方案销售工程师了。五、我对华为企业文化的一些理解这里我要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下我的想法。第一个就是之所以机试会问到那些性格测试的题目,并且会有那样的倾向,是为什么。第二个就是我要描述一下我在群面中所有的考官,他们的气质,他们的特征,以及为什么。首先是机试,性格测试,他们为什么会希望要aggressive但是又善于团队协作的人,他们为什么希望你能激励身边的人,为什么希望你是善于学习的人,为什么希望你的抗压能力会比较强。这一些选项看上去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的,没错,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在十几种良好的品质里面选择这样的品质,其实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华为其实不应该被看做一个企业,而应该被看做军队。而这一些针对销售和行政岗位的性格测试,你看看这些需要这些要求是不是军队里面技术兵和指导员的典型要求?可能我这么说不是特别明显,我自己没有面过外企,所以不好拿外企的文化来做比较。但是我有去做过苏宁的网络测试,他们会有各种办公室政治的一些典型问题,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政治智慧。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就是,假如有一天你在公司里面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去做,但是你自己又有一个想要去参加的活动,那么你该如何去做呢?他给的几个选项里面有:跟老板说一声,自己一个人去,拉一个工作伙伴一起走,放弃参加自己的活动。那么这几个选项里面,很明显如果跟老板说一声你自己有私事要先离开,那如果你跟老板关系一般的话,那么无论你去不去,你都会给老板造成你是一个把自己私事优先级放得比公事还要高的人,那这妥妥不好。如果自己一个人去,那么出了事怎么办?如果不去的话,自己又岂不是于心不甘?他给了一个“拉一个人一起去”的答案,我觉得是很屌的,这妥妥的是分担了风险,是一个很典型的符合中国国企政治的答案(我自己有在国企实习过,觉得还是比较靠谱的)。这样的问题,在华为里面是不会问到的。不是说华为没有政治,而是说,相比较国企而言,华为更像是一个准军事化组织。这样的组织里面有他自己的政治,但是和国企肯定就不一样了。再说我所见到的所有面试官。毫无例外,没有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帅哥。他们的队伍多是精明干练的着装,衣着稳妥,发型不会很出挑,说话会很沉稳很有底气,一看就是顶梁柱能经得住风雨的人。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群人呢?很简单,因为创立华为的人是任正非。我有认真看过任正非的相关资料,他是当过军人的,转业之后创立了华为,所以华为的狼性文化也好,喜欢和利益共同体创办合资公司也好,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也好,都有着很鲜明的任正非特色。而任正非有着军队的背景,在军队里面自学了我们现在在大学里面工科学生必须学习的一些内容,包括数学和计算机等等,他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工科具备军队背景出来的领导人。所以他的抗压能力相比也是特别强的,而华为之所以现在会成为“高效率,高薪资,高压力”这样的三高企业,其实多半是任总的规划吧。而这样的一个企业,我已经看到无数的人吐槽说工作强度远远高于常人,工资却又达不到应该有的高度,我在看过任总的经历之后,我觉得其实这些人可能确实还了解得不够深,或者可以说有点过于功利。我更倾向于把华为看做一个特种部队,而不是一个企业。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其实是做着跟军队一样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却能拿到比他们更高的薪资,这样的话就可以用一个比较从容的心态去面对华为的现实了。任正非本人的经历和我爸爸有相似之处,我爸爸曾经也去当过边防武警,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回来专业之后才到纪委工作的,所以对我从小的培养可能也有军事特质一些,所以我对华为的企业文化,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以上就是我对华为的企业文化的一些理解(不含政治),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认识这个企业的契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任正非的资料,他的商业思想我也很认可,堪称教父级的人物。六、致谢在我准备面试和考虑到底要不要接受华为offer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几位好友的鼎力相助,他们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让我最终确信这是一个适合我的岗位。首先是谢阳阳学长,他本身是经过这样一套面试的流程,已经取得了解决方案销售工程师的offer之后才跟我聊这个内容的,关于群面的排序和优点缺点等等内容,都是他之前有告诉我我才能比较从容不迫地做好我手头上的工作,所以必须要说谢谢。之后是HP的Carol,因为很偶然的机会才能认识你,但是你给到我的帮助相当大。无论是一些职场的基本知识,还是后来针对我在华为和上海电气两个地方的取舍,你都很认真地帮助我,告诉我应该怎么去排优先级,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谢谢你。还有在考虑的过程中,杨新老师,张树等许多以前的老师和同学都有给到我一些定制化的意见和建议,因为你们的帮助,我才能走到现在这一步,谢谢你们。七、最后的话选择华为,其实就相当于跟稳定的生活说再见了。上海有很多我难以割舍的东西,我一度在夜里难受得无法睡着,可是最后还是选了一条理性的路。我很珍惜缘分,只是有些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也许这些是命中注定的吧。无论如何,我的下一站是深圳,再下一站就不知道会是什么地方了。而我知道,华为的工作强度有多么可怕,所以可能以后我没法像现在这样轻松愉快地刷人人了。希望不管我走到哪里,大家都不要忘了我,因为你们的关心和惦记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会想你们的。
目前就是第一份工作……同学在朋友圈发的消息,就去了……
自己找的第一份工作比较平淡无奇,内推,没什么特别的经历可以讲接下来想说的是我自己找实习的经历以下的部分的想法,曾经参考过一位朋友写过的一个日志,时间略久,记不清是谁了,主要还是自己当时做了哪些《他们叫我分割线》======================================================================洒家是本科生一枚,大四那年,准备去工作没什么实习经历,对各个行业,和未来要做的事情基本不了解早些时候参加了一堆面试,一头雾水对工作真的不了解,很多时候连具体职位都不知道要做什么,更别提选择入行这个事情了,各种小白,总之就是一句话:知道得太少了当务之急还是要知道自己未来要干嘛,于是乎,要找一个大概能够多少知道比较多的行业的那么一个实习工作问了一些人一些问题后,就想到了管理咨询这个行当然而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咨询那里面有个现象,就是基本上除了 "Top tier University"之外的学生是不收的我不仅不是顶尖学校,而且还是个二本院校的确,是这样,情况就是这样,可我就是脑袋抽风,非得想试试,就是不信这个邪反正进不去也是正常的,有机会我就赚了行业定了,然后……卧槽我得去哪家公司啊!咨询公司都有啥啊!!那个,咱就找呗……我记着,我谷歌的词条是:“Top 50 Consulting Firm”出来的就是Vault 和 其他类似的网站,自己找了三十多个在大陆地区有办公室的知道公司了,再然后就得知道怎么投公司的简历咨询业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很高,真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改简历、写自荐信、搜集能够帮助证明自己实力的材料,准备面试等等就不赘述了,总之这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多内容是需要持续进行的)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像我这种非名校的学生的简历,基本上就直接被扔掉了,或者直接被忽视,基本不会有什么希望对我来说,一定要绕过这个门槛,才会有戏绕过了门槛,就是直接见人事了所以,最关键的就是直接见到人事上哪儿找他/她老人家呢,想想还是打电话吧……电话就上公司的官网去找,自己罗列一些表格就可以了首先,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也不知道他/她的个人电话,就只能打办公室的电话办公室的电话还是比较好找的,把这些公司的电话、地址都记下来了,放到一个表格里面大概就是这样(现在看简直丑出翔……不能忍)然后就开始挨个打电话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敌人这人就是前台!!!!!!!!“您好,请问能帮我转接一下人事部吗,我想到贵司来做实习……”“嗯,你好,我们的实习都是由他们人事和项目自己负责招聘,我们不能转接的,你的简历可以投到公司info邮箱里面………………”总之,听着那语气,好像没戏……再求两遍,还是没戏…………打过几个电话,都是这样,我差点放弃要绕过前台,就要让前台这个电话一定要转接,可挡住这种无聊的电话也是前台的职责后来经过高人指点,找到了个方法就是要充分发挥一下年轻女白领崇洋媚外的潜质了用了这个办法之后,结果比较灵就是讲!外!语!“hi, can you please help to contact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说了开场之后,有好多人问都不问,直接就转了而且说外语的时候,一定不能露怯,用一口地道的美国腔或者伦敦腔是坠吼的!!实在觉得自己说不像,也可以试着说韩国口音、日本口音、哪怕是印度口音,也不要讲山东口音……所以,我在打电话的时候也出现了这种对话“hillo, can you pleaze help me to condact humor rueesource debartment?"“Ahhhh......(此处停顿好几秒)OK hold on "“Dank yo velly much"亲测有效……绕过了这关之后,对方接起电话,立刻回归原状态,该讲什么讲什么我接触的HR基本上都告诉了我目前公司现在的情况,比如如何招实习生,现在缺不缺人等等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可以接受我发简历到他/她的邮箱写邮件,就把那些自荐信、简历等等,直接发过去就好了另外前面记录的地址就起到了作用简单说,就是要登门拜访,及时补一刀,让人记住把之前提到的觉得对自己找实习有用的东西,我都装进了那种装档案的袋子里面,有自荐信、简历等等这些,提前打印出来(内容最好根据各家公司不一样,也做的不一样,比如在信上印个对方的Logo等等)做个标记第二天早上,打扮打扮,直接奔到前一天打过电话的公司门口,见前台,找人事,直接聊一多半的HR还是愿意坐下一起聊一聊的,比如我为什么这么做,对今后有什么想法等等,也会有人给我更多建议听了专业的建议,对我来说是获益良多的,很多建议直到现在对我都有所帮助很多咨询公司彼此间的距离都不远,以北京为例,绝大部分都在国贸这一片,距离非常近,所以那阵子,基本上一天可以跑4-6家登门拜访之后,再回一次感谢邮件,剩下的就是听天命了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正好是春节前的1个月不到,打过自己列出来的电话,登门拜访之后离春节也就剩2周多的时间了,各家公司基本不需要人,甚至到后来的时候,打电话,好多关键岗位的人都休假了,也错失了一些机会,时间没有把握的很好年后,陆续有3家公司招我做实习,随后选了一家去做实习,一直做到毕业,毕业之后,实习东家没有招聘名额,当时我在的团队的一个同事,用个人关系把我推荐到另外一家咨询公司入职,然后就找到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暂时占坑* 不请自答。Biomedical engineering + medical science 双学位本科2012年11月毕业,悉尼,澳大利亚。立志一定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即医疗器械技术/研发岗位, 不做销售。我人为我的经历七分努力三分运气,成事不可复制,只求给个参考,告诉你反正有这么干的。先说结果:日(明天)签合同,12日正式上岗。岗位是在刚被英国两千人规模的公司兼并的澳洲本土30人小公司,做hip/knee implant surgical simulation的quality assurance。专业对口。我,立,志,只,做,专,业,对,口,的,工,作!流水帐就要开始了。警告:故事伏笔众多而且重点不明确,手机码字无法标重点,而且现在是凌晨3点我还没来得及proof reading= = 字多慎读。:高中,大学。只2007年十一年级(高二)时打过半年餐馆,一周一天,每天4个小时。2012年初大学最后一年上学,学校要求必须有三个月的实习经验才能毕业。我当时的目的是找个能兼顾毕业论文和实习的事,于是选择直接在学校教授/老师的研究领域找白工做。挨个给学校medicine所有discipline和engineering所有有自己课题的老师发邮件,以及GARVAN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的所有research team leader,大意是“我看了您的研究项目,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本身也想过这类问题巴拉巴拉,所以我希望您能做我thesis的supervisor兼实习supervisor。”共计约50个,回复有十来个,接受有两个:一个是我于是的supervisor学校的biomedical engineering老师Dr.PB他有个小公司专门给我那种想省事的学生实习兼做thesis, 一个是garvan的Dr.CK愿意让我来谈谈。于是一直到年底毕业一整年,我完成了thesis,又同时在PB的小公司挂成立实习虽然什么都没干,还在garvan获得了同为一年的兼职实验室实习经验。成功毕业。2013年初,基本全心雅思和NAATI搞移民暂时未果(那年“other engineering professions”政策一度涨到80分懂的人懂)。依然坚定只要专业对口的工作。骑驴找马:导游,卖房子,租房中介,口译员,subway。有钱拿就做,但依然坚定只要专业对口的工作。2013年内同时,从网上找出总部在悉尼的所有biomedical related公司地址,列出个list,带着简历一家一家上门投!大意说“我是xxx学校biomed毕业生,想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觉得网上投简历效率低所以亲自上门尝试另一种approach。请问我想找工作的话,who is the best person to talk to?” 每一家的目标是至少把简历送到头(可能是hr可能是技术头也可能就在reception)+拿到一个最深的联系email(again,可能是hr的可能是技术头的也可能就是个general)。大约跑了30家,见到决策者的有四五家,接受的没有,但是他们会给你非常良心的指引,一轮下来尽管没有接受的但你整个人会感觉脱胎换骨。你会发现很多你的同学已经在里边了,跟他们打好关系!接着,这些公司亲自访问过之后,要来的email派上用场。当天回来就发,大意“我今天上门了,以防万一您没收到我的上门纸简历,我再给您这里发个电子版”。一两周后跟进,“自从上次上门后一直没有听到您的回复,以防万一您没收到/在此期间我有get了新技能,请看我最新的简历如附上”。根据情况在不spam人家的情况下这样follow up,最好是总有点新技能get而不是单纯的buzzing。2013年底政策雪上加霜,决定读professional year,为了它的移民加分和附带的internship。2014年初政策再次雪上加霜,此时我做subway和口译员和雅思写作家教已经也有一年多,同时考下了全驾照,接到猎头面试field service engineer和GP sale rep数次,但面试官多以当好人而告终未果。2014年上半年,移民政策突然放宽,4月拿到澳大利亚独立技术移民永居,想想都是泪。继续着subway和口译员和雅思写作家教机一顿饱一顿的日子。2014年下半年,professional year的internship开始筹备。当时的我就经验来说已经比同级99%的同学都多得多:我有至少两个相关实习经验(虽然只有我自己知道啥也没干)加上无数个什么都干过,所以我的coordinator为我找实习单位就比别人容易得多,我于是讨价还价般地要求进某些biomed领域大牛都得到了coordinator的纵容,最终我安排到了其中一个暂时非大牛但所有业内人士都知道他们发展迅猛的20人小公司A,它同时也是我讨价还名单中的一员,而且是非教授/熟人推荐则单枪匹马决进不去的,这事我让coordinator来解决呵呵呵呵。A公司内三个月我做牛做马绝不喊累,老大给评价为“(刨除技术不错巴拉巴拉)我在这公司11年,每年带实习生四五个,enyachen(作者我!)是我见过最dedicate的一个。”最后由于公司就是不缺人于是没留下来。2014年底,还记得那上门30家+email follow up的事吗?这30来家公司中最终一直愿意跟我互动的公司OO,发现里边有个我的后辈,她的一大拨同学以前在学校时都是靠抄我的assignment才活下来的所以她对我有良好的耳闻。因着这位后辈姑娘推荐,这公司接受我做他们的实习生,谁知他们突然被兼并突然急需6个技术员,于是我就立刻成为了其中候选。候选的一周培训中我坚持来的比谁都早走得比谁都晚,团队比较小所以领导都看在眼里。圣诞节前,公司内定我为第一个确定的人选,而且不是做技术猿而是直接进管理层做QA,就因为我长达两年的不懈 buzzing和培训期间表现出的毅力和细心。2015年一月,确切地说是今天,我讲正式签合同。从此公司OO成为我的雇主,而我的直接主管曾在实习过的A公司也工作过。两年实打实一点都没闲着。最重要的就是:你到底有多想做你想做的事???“一定要专业对口而且坚决不做销售”的信念令我坚持到最后。路是人走的,没路就自己走出一条来。我这两年间中间任何一个时间点拿出来都看不到未来,直到我看到我老大也在A公司呆过时我才发现这一切都make sense。经验总结我回头上电脑再整理,顺便把重点也标了,手机太累了。
校园招聘,然后就找到了。
我能说我怕找不到工作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来到现在的单位了吗
每天去网吧,认识了网管,网管说缺维修人员,直接找老板自荐。
回教室以前的座位,后面的陌生师妹闲聊。得知有招聘,回去换鞋参加面试。过了
我是大专狗+学渣, 但性格就是老好人(没错,就是寝室帮同学跑腿买槟榔,买烟,带饭的那个人),逗B ,也算寝室的活宝了。
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了杭州,毕业时我也是只能做基本的CRUD的那种,但学历以及普通话的问题,我面试就没成功过。
我有个牛B的同学A,最大特点聪明,会吹牛,某公司刚成立IT部,他靠吹牛直接做了技术老大,还有另外一同学B,作为同学中公认的老好人,也只有我这个废材没找到工作,被他招过去了,但作为临时工,800块,但没有合同,没有社保(我同学A和同学B是有合同的),好在有事情做,又和这些同学在一起,过得也还算快乐,但我们3个内心都害怕啊,老板也不知道产品要做成啥样。
过了一段时间,另外一同学C公司在招人,同学C叫我去试下,同学C提前把面试提透露了下,还好,我觉得面试还顺利,面试官E看起来对我映像也不错,但等了很多天都没消息,估计挂了,大概一礼拜后,说要我去上班,后来才知道HR觉得我沟通有问题,不给过; 同学C,同学D(隶属其他公司),面试官E(初来咋到,比较依赖我同学C这样的核心)有一起吃饭的习惯,同学D在吃饭某天刻意问同学C,鹏哥的面试咋样了,面试官E说马上去问HR,这一施压才给过;
开始我真正意义的第一份工作
哈哈,所以我能找到第一份工作,全是拜这同学A,同学C,同学D的友情。不然估计不在这个领域了,可能是水果小王子了
这是我2012年大学毕业前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经历,如今虽然已经离开。但这段经历注定难忘。不是展示自己的辛苦,也不是炫耀自己的特立独行。只是,在岁月流淌的交响声中,会有那么一段乐章,听起来让我热泪盈眶。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偏激,固执。不愿意矫情地说这是青春的注脚,但注定会让那段日子或许有些许遗憾,但从未后悔过-----------------------------------------------------------------------------------------------------------------------------------------------------------------------------------------------------------------------------------------------------------------3月5日,初次面试通知正式下发。3月25日,被确认正式录用。20天的时间,也许在复习考研的同学的学习生涯中仅仅是转瞬即逝的3周,但对于我来说,这二十天是我在大学里过得最充实,最能让我找回本真的我的二十天。这二十天里,我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认真,我学会了什么是犹如创业者般的拼命,什么是让我可以安静下来抛弃浮躁的事情,什么是天道酬勤!1、前奏 去年12月,当我正式决定放弃读研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他正在面试优衣库。这三个字在我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休闲服、柳井正、日本首富……。假期回家,全家人都在劝我,安心读研,踏实下来,高学历好工作高工资,为了这个话题,我被我娘亲一边做饭一边狠狠得骂我“我他**生了个什么东西,自以为是,看看人家XXX,多给**省心”;为了这个话题,我的舅舅们,叔叔们都劝我,你所在的学校不是211,不是985,毫无竞争力,再去镀一层金吧。可他们没有料到的我这次竟然如此强势,如此倔强,以往在他们眼里那个听话,省心的孩子居然现在如此地“听不进人话”,这是家人始料未及的。既然他们说我是一个普通二本出来的找不到好工作,那好吧,至少曾经我也辉煌过,至少曾经我也努力过,至少曾经的我也不笨,大学里,因为做和自己内心相违抗的事情,我已经迷茫而痛苦地活过了2011。各位,你们见过一天嚷嚷着考研,却窝在宿舍一盘一盘斗地主的考研学子吗?各位,你们见过一天嚷嚷着考研,却窝在宿舍里一局一局地踢实况的吗?这就是我2011生活的主旋律!如果我再这么自欺欺人下去,可能就真的被斗志一点点磨灭掉,人一天天颓废掉,什么都做不成了!所以,我这次很坚定地知道了自己不想要什么!所以,我只对自己承诺,要找一份能值得让我去拼命,去奋斗的工作! 假期里仍然在读书,讲柳井正先生的《一胜九败》,还有就是又背会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每当我的家人告诉我公务员、安稳……我总会在纸上把“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诺,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写上几次。我知道,这种生活对我来说是可怕的,这种生活会让我异化成一个“笑面人”。因此,我崇尚那种难得的少年之心,“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所以在我每次面试的自我介绍时,我都会说,我热爱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也要求自己以一颗少年心来去面对我的生活,我的工作。2、在路上——求职路 通过常虹同学的分享,我通过人人网的链接进行了优衣库的网申与网上测评。第一次申请工作,还是很紧张,以至于网上测评还没有准备好就已经陷入了一种慌忙。数理推理是我的弱项,我会做的都算出来,不会的凭借直觉。而文字逻辑推理没有什么问题,提交过之后,心里仍然是一阵慌乱。生怕自己因为不合格被刷下来。3月5日,网申截止,也就是在当天,我接到了3月11号初面的通知。从未有过求职经历的我,莽莽撞撞地上应届生,前程无忧上去看那些所谓的面经。让我感到极度失望的是,面经里充斥着一些所谓过来人的“理性分析”,以及预先设定好的答题思路!更让我感到无法接受的是,一场场面试下来根本不是在思考能给公司带来什么,而只是面试官喜欢听什么,有对大中华区CEO潘宁先生的分析,有对大中华区首席人力资源经理李臻的分析,有对大中华区COO高坂武史的分析,仅有的一点点关于优衣库的分析,无非就是《一胜九败》《优衣库能否称霸世界》《商道——优衣有库》,如果这些资料大家都看了,大家说的都一样,岂不正是印证了老子那句“天下皆以为美之为美,斯恶矣”!还有的所谓面经告诉我们,想面试成功,把百度上前50页的有关优衣库的资料都看完,我很纳闷,前五十页的资料除了链接的网站不一样,标题,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关柳井正,优衣库中国化的成与败。看完这些,别人眼中的优衣库是有了,可是我眼中的优衣库呢?它是不是真的如书上写得那般美好,那样充满诱惑?为什么我还是会在网上,贴吧上看到有人在攻击优衣库?所以,在这里与各位分享这么一个观点:因为媒介的多样,我们已经很久都不知道真相到底长什么样。所以,我做了一个被二面一位北师大的同学称为疯狂,但却是我求职过程中最出彩的决定——北京有15家优衣库,我要一家一家地逐个调研!15家店听起来不多,可是分布得比较散,因此我在地图上查好位置路线,按计划从最远到最近一天3家去调研。优衣库是最早营业时间是上午9店(西单中友百货店)。我根据路途的远近,每天出发的时间也不同。第一天调研的是优衣库昌平区龙德广场、海淀区的五道口购物中心店,还有丰台区的新业广场。这是三家距离我最远的店铺,我当时就是想,如果这么三家都去了,离我近的何愁坚持不下来?为了避免调研的时候完全就像消费者一样,无目的无头绪,我根据自己平时喜欢的营销理论写下了一个基本的调研框架,这也让我的调研条理更加清楚(具体内容请看前一篇日志《优衣库调研心得》)。昌平的卖场是北京的卖场店(在卖场中租用铺位)中最大的,纵深数一共是106块儿砖,横向数最远可达72块儿砖。而在我调研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平均每十秒一次的“欢迎光临,请随意挑选”,还有就是优衣库的员工一直都是在忙碌,叠衣服,理货架,从未出现有闲聊,仅有的聊天,也是两位员工在碰面时问某件衣服是否还有货——注意,这是在周一,还不是客流高峰期,顾客还不是很多!之前我的家人劝我说不要选择日企,太累,太折磨人。可是,这就是日本企业下的纪律性,在这里没有振臂一呼的领袖,有的只是严格的要求和极高的标准。 在新业广场店,我看到了这么一幕场景,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和另一位女士在优衣库里开心得聊着,而这种场景在附近无论是VERO MODA还是SELECTED,似乎都是不可想象的。从中我也提炼出了一条优衣库独特的魅力:也许其他的服装拼配,可以给你贴上绅士的标签,可以给你贴上淑女的标签,可以给你贴上干练的标签,可以给你贴上华贵的标签……而在优衣库,这一切都将你还原成了一个人,一个在生活状态下的人,在这里无需带上出行时的面具,在这里就如同在家里一般随意(尽管我这个提炼后来被终面的高坂武史先生批评了一通)。 接下来几天由远及近,我按照同样的框架,考察了华宇购物中心店(主页上说的在万寿路有误,具体位置应该是在魏公村中国农科院旁边)、ECMall店、悠唐店,凤凰汇店等几家分布在各大区的门店。在新世界百货店我还客串了一次临时导购,为一位女士帮她没来的丈夫试衬衫,最终结果是她丈夫肚子比我大,穿不了。而在华宇店调研完之后,我在公交车站看到很温馨的一幕:那天风很大,一个优衣库提着手提袋的女孩,帮她的男朋友把领子竖了起来。在周末的时候,我去了最具购物气息的王府井新东安商场店和西单大悦城店,新东安的店面依旧不是很热闹,没有出现视频资料中顾客出现抢购的情况,但是来购物的一般都是以家庭为群组的购物团体,经常会出现妻子为丈夫选衣物,情侣之间各自提建议等情况。而在西单大悦城这一购物的圣地,果然出现了摩肩擦踵的盛况。而在这里负责的员工工作量无疑是极其沉重的。但是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那每十秒一次的“欢迎光临,请随意挑选”。周六晚上回到租的IHOME,熬到两点写完了6000字的调研报告。3、初面——中国农业大学3月11号,周日 这天是我第二次参加比较正式的面试——之前用慧聪网电话销售的面试练了一下手。2点面试正式开始,面试我们的是优衣库ECMall欧美汇店的店长。果然如我同学所说,参加面试的高手如云,有中国政法大学的,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其中一位学姐来自山东,气场十分强大,感觉就是一位求职高手。轮我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当我说我把15家店都调研过之后,我听到其他人下意识地“哇”了一声,提到我在ECMall欧美汇看到了一群玩儿轮滑与滑板的人群时,很明显我看到面试官亲切地笑了一下。面试的时候不要藏着掖着,本质上那是一个良性竞争的过程,特别是在优衣库这家完全实力主义的企业。我们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是优衣库要请明星代言还是动漫代言。这道题在之前的面经上我看到过,也看到过答题的思路。可是那种思路对于ZARA也同样适用,对于H&M也是同样适用,对于美特斯邦威也适用,总之,是一家衣服企业就适用!这种思路,对于优衣库来说,还有什么特殊性。我在调研之前,对优衣库的两种推广方式做了一定的了解。优衣库的明星代言最明显的就是每家店面都会挂上高圆圆的大海报,而在网上看到的则是黄宗泽、陈坤、孙俪等,在电视这个媒介上的宣传在中国本土很少看到,而在网上也没有主动的推广——都是我自己上网找的。而采用动漫代言,优衣库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儿童漫画,它具体的方式有经典漫画型,比如史努比,还有就是其他元素漫画型,比如把披头士的风格漫画化,还有就是设计师原创性,比如选用安迪沃霍尔的设计理念。而在我看来,无论从成本上,还是效果上,从现实层面还是价值生化层面,从需根解损还是解根需损,优衣库的漫画推广都要比明星推广更为有效——更加切合它的理念MADE FOR ALL。我们同组的其他面试者说法大同小异,唯独缺少的就是结合优衣库的现实分析,甚至都不知道优衣库请谁来代言。而初面最大的失误也是因为我自身,说了太多占用太多时间,TIMER也顾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尽管时间只剩一分钟了。因此到最后我们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结论,整个无领导小组讨论失败了。 所以,那天我去辩论队训练的时候,和咱们的辩手一起体验了一次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过程。而这也是希望各位及早地接触一些求职面试时的感觉,以及对时间整个的把握。你们都特别聪明,所以相信你们经过一次次的磨合,将来一定不会出现我初面时的囧境。3月12日,植树节,中午,接到二面通知。4、二面
海淀区成府路金码大酒店3月15日
打假日 准备二面之前,我仔细阅读了一下《一胜九败》,结合我的调研,找出了一些优衣库在北京门店的地域特色,以及不足的地方。在面经上看到二面一般是结构化面试,介绍你个人。我在3月15日上午也自己写了一些,在面试路上不断地看。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个小插曲,就是我去了面试地点之后,原本聊得很嗨的面试者们都不说话了看着我,我坐下拿出一打材料看时,他们过来问我有关面试的问题,我说我也是求职的,他们惊讶地以为我是面试官。。。。。。我有那么成熟否?坑爹啊!二面的时候面试我们的是区经理山本先生,一个日本人,翻译是一位很帅气的男生。面试流程也是,自我介绍开始,然后问问题。我的自我介绍经过初面的历练,这次语气平静了不少。其中有一位北师大的男生,据说已经做过品牌推广的实操。紧接着山本先生开始问问题,出乎意料的是他没有问个人情况,而是让我们说出优衣库的一点优势和一点不足,感觉发言的各位还是局限在了教科书般的语言,以及媒体宣传的特点,比如“自助式购物”“氛围好”等这种定性的套话上。而我则根据自身的优势,实际加理论的分析,进行阐述。翻译官的日语真的很棒,我说了那么多,他可以一般翻译一边让山本先生点头。紧接着山本先生开始问问题,问我的是“如果五年以后去国外工作,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我当时有点儿懵,说实话真没考虑这个问题,于是我只能下意识地说了去日本,因为那里是优衣库最纯正的发源地,最能见证日本DNA的地方,从那里可以见识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日后自己创业积累知识。因为回答过程中有时候扯得有点儿远,聊到了《优衣库能否称霸世界》中的莫斯科经历,翻译官有点儿受不了了说“简明扼要地说”。后来,山本先生又问,那你能带给我们什么,我前几天看过有关“武士道”的资料,又情不自禁地开始扯,结果翻译官直接说,简明扼要地三点。我就说,投入工作的热情,不拘泥于书本的学习能力,优良的组织领导意识。最后是我们自己向山本先生提问的时间,我问了一下是否优衣库的独特销售口号,每十秒一次的“欢迎光临请随意挑选”有一些催促感。山本先生思考了一下,通过翻译先生告诉我其实这样做的本意是让顾客的购物体验更为愉悦。紧接着我听到了一句出自山本先生的“NICE”,我明白,这次面试,我已经通过了。 而在这一天,央视披露了麦当劳三里屯店的劣行,第二天我去优衣库三里屯店考察的时候,这家麦当劳已经停业整顿了。5、终面
金宝街丽晶酒店3月25日
昨天 这次终面我准备地比较轻松,期间看的书目是朱锷的《消除设计的界限》。里面有对优衣库LOGO的设计者佐藤可士和先生的专访。从中抽取的理念是佐藤先生希望将设计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识别,更是为了一种新的价值观的建立。而在这十天,我又着重调研了昌平的龙德广场店,三里屯VILLAGE几家有代表性的店。更进一步深化了我对优衣库的认识。3月17日我在龙德广场做了一个实验,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故意把正面顾客入口处的几件V领T恤胡乱展开,我观察多长时间才会复原,等了40分钟到1点10分的时候,一位员工才注意到了这件衣服,并把它按原样叠好。这点说明了在某种情况下,优衣库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有效率的。其余几天,我去了宜家家居和迪卡侬,因为同样是自助式购物,其中的体验应该有某种相通性。宜家家居作为一个相比优衣库历史更悠久的瑞典品牌,在购物体验以及推广上更加符合宜家本身的理念,而迪卡侬则是将顾客体验做到更强,顾客可以在店铺里骑自行车,直接体验商品,当然由于所出售商品的差异性,优衣库并不能完全模仿。但是在一些理念的宣传上,我觉得优衣库的空间还是特别大。 昨天面试我的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高坂武史先生,我一开始还特别惊讶,为什么一个日本人的中文居然可以说得这么牛!因为很明显一些话是中国人特有的,外来文化无法体验的。面试中我差点儿就问了您是一个日本人为什么中文说得这么好。等面试完了我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在陕西出生,后来去日本留学,加入了日本国籍。我没有在网上看他的资料,自我介绍一如既往强调我的实地调研。和我一起面试的其他三位都是女生,农大的,北化工的,吉林农大的,能进入终面的,实力都不容小觑。高坂先生首先问我的是,我把15家优衣库都走遍了,是不是我我做事的风格一直都是这样?我很诚实,说不是,因为之前在辩论队里呆着,查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二手的,包括优衣库也是,我看再多的《优衣库能否称霸世界》《一胜九败》,也只是别人眼里的优衣库。而我应聘经理,我就不可能只看报告,只读书,书本里开不出优衣库的。因此,我只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坂先生很满意,又让我说出优衣库两点我欣赏的地方和两点我质疑的地方。我把我调研中的经历结合起来,特别是做实验那次。他很耐心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接着问其他的同学问题。这次问题更偏向于结构化,更多的是问那些同学个人的一些情况。感觉上他对其他三个女生更感兴趣,而问我只是一个问题“我在朋友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自己瞎琢磨是不是我太冒进让高坂先生不满意了。 紧接着是向面试官提问时间,我还是根据优衣库的品牌推广方式进行提问。因为我感觉优衣库的广告推广上似乎相比H&M不够到位。他很直截了当地反问我,ZARA一个广告都不做,为什么还是世界第一。他告诉我,我还没有把一个品牌吃透,只是局限在具体的方法上,我需要的是一个思维方式的转换。看到我想说什么,他说了一句特别让我哭笑不得的话:“我知道你是辩论出身的,别和我辩论,让事实说话!”农大的一个女生提的问题,应该是当天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高坂先生,您能给我们这些应届毕业生在工作的道路上一些什么建议吗?”高坂先生这时不再是一个严肃的面试官,而真的在和我们进行一次心与心的对话。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节选)我觉得,我能给你们最大的建议,就是要对自己诚实。你们为什么不去考公务员,为什么不去国企?这是发自你们内心的选择吗?网上骂优衣库的人太多了,为什么你们还过来?我知道你们在来的时候,看到很多面经,说高坂是一个特别凶的人,其实我觉得,能面试各位,能见到各位就是一种缘分。你们一定要对自己诚实,就像那个说“我愿意在宝马里哭”的马诺一样,因为现在诚实的人真的不多了,尤其是对自己诚实的人!你们不要选择父母眼里的好工作,情人眼里的好工作,你们不要看到别人去考研,出国,就心里想着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我们仅此一生,如果连自己都欺骗,这才是真的虚妄此生!。。。。。。一番话很朴实,却真的让当时的我们都很安静,农大的女生说即使不被面试上也值了!我很庆幸能够听到这一番话,这是一位96年加入优衣库,一直从普通店员做到台湾区总执行长,再到大中华区COO的肺腑之言。受用!受用!晚上7点半,短信告知我,面试以通过,合同等相关事宜将于近期通知。6、我想说的这就是我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求职之旅。从今天7点开始写,写到现在,意识流的过程,回忆的片段不断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谢谢,谢谢在我调研过程中,一直陪我聊天,发短信给我鼓励,在人人上积极回复的各位!谢谢,在我一次次发布状态,给我加油、鼓劲的各位!什么是拼命?拼命就是大风天里裹紧衣服,从昌平赶到丰台方庄!拼命就是每天早上手机点是满格,回来都得自动关机!拼命就是坐在758路,从天通苑睡到朝阳公园桥东!拼命就是为了搞清楚优衣库如何扩大市场范围,坐着自己从没坐过的公交,到自己从没去过的地方,大半夜的一个人走在路上!谨以此文,铭记那段我为自己拼命的20天!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09年下半年找到的,当时也是有点坎坷。由于铁路院校的原因,而且学的也是相关专业:铁道电气化。从大四上学期就开始有招聘单位过来要人了。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的,9月份就有人签约了,11月几乎全部签3方了。 说到这里好像和坎坷完全不沾边啊,请待我慢慢道来。当时的想法特执拗,眼高手低,觉得学的东西还不错,就想着一不进工程局,觉得工作累,奔波辛苦,没有固定的地方。二不进路局,觉得太安逸,不想年纪轻轻就像要养老了。考虑进地铁公司或者自己在校外找别的企业。 由于我们专业的原因,大部门同学都是进了工程局和铁路局。大概9月份就差不多有一半的同学签了工程单位,然后10月份18个路局招聘会又有一大批同学签约,期间有几个地铁公司的招聘会去参加了,但是遗憾都没通过。面过南车集团也没有通过。10月底的时候发现大部分的招聘单位都已经来过了,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签约了,自己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突然开始有点慌了,开始有病乱投医。天天看学校的就业网站,打了无数简历,期间各种跑别的学校面试,后来大部分都是和自己兴趣不和,或者觉得待遇、地域不好拒绝了。然后准备考研!对就是想考个本校的研究生这样好歹也算是有个归宿了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1中旬的时候,终于来了一家适合的单位也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宣讲,面试,签约一切都觉得比较满意,和自己的专业非常契合,兴趣相投,堪称完美。那还考什么研究生,后来书也不看了,专心准备毕业设计。 现在想想面试过的单位有几家地铁公司,有南车集团,有国内最大的低压电器厂家之一,也有深圳的小的单片机方案公司。过程曲折,好在结果还令人满意,要知道我们专业当时从来还没有去外面找工作的,都是大四上学期就在学校等着招聘单位过来就给签了。 现在在这家公司工作4年多了。 以上。
想离妹子近点,这个城市产业不太发达,考研时也没考好,索性挑了个复合方向,认准了毕业来我厂工作。找工作的时候,拿了个我厂的编程马拉松比赛的奖、找几层关系认识的朋友内推、校招走完整个流程,并行三种途径努力,拿到offer。然后玩了大半年,毕业过来上班。妹子一直说我走了狗屎运。
大三的时候无意被从Github上发现,收到了这样一封邮件但当时暂时不想找工作,好像那时被一个外包搞到快跪了,而且不确定是不是毕业后要工作,所以那时直接拒绝了。。。。但当时暂时不想找工作,好像那时被一个外包搞到快跪了,而且不确定是不是毕业后要工作,所以那时直接拒绝了。。。。再后来确定毕业后要工作后,就勾搭上了后来在阿里的老板,然后就跑到了杭州实习各种爽,除了不要在意每个月银行工资到帐短信外。再后来经过各种思想斗争后,决定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出去多走走,所以快毕业决定签了另外一个国外的Offer,离开了美丽的杭州。==== 结论 ==== 上大学时多刷下Github挺好玩的。PS:我的学校不是985、211,很多人从没听过的小学校,但我仍觉得从没后悔到这学校学习做人做事。
兼职群。学校兼职群,城市兼职群。勤工俭学处,每个学校都有的。学校的张贴栏。网站。生活网,赶集网,58同城什么的。
抢答一下!
老师您看我能过吗?老师:我们还有一场面试,等一下我们告诉你结果。老师不好意思如果你们不要我了,我要去赶火车去另外一家公司,我行李一起带过来了。如果你要我我就去退票。几位老师惊讶地看着我说你等一下我们商量一下。过了十几分钟人事部经理出来高兴地说恭喜你去退票吧,真幸运。
在学校和双向会面试了不下50家企业统统被拒绝了,唯一一家不拒绝的是厂家来了一个教授恰好在我们学校安排了一场演讲,我带我朋友早早去跑到最前面占一个位置,在演讲中积极回答问题,尽管是错的,中间休息就去找教授聊天问在哪个教室面试,并索要了名片,第二天我和我朋友一起早早的在学校门口等待,并发短信教室已清空,全部都好了,那天我和我朋友从七点一直等到十一点,最后又发短信是否遇到麻烦需要帮忙,最后还是没有来。下来去教室的时候结果他们在面试。教授看见我们来了,直接给我们一张信息表并说工资起初是1800,三年后包年薪10W,我很高兴的签了。随后同学传来的是很多人都很容易被录用了,但都是当备胎用,因为传说他家军训很变态,军队化管理一个月。在贴吧里很多人说工作并不好,都是骗人的。
我的朋友仍不放弃,直接去人才市场面试,结果他进了一家不错的公司。
我面试了仍然无效,期末英语挂科,录用的公司打电话喊我去军训,我给教导老师打电话问英语补考可不可以,直接回了句不行,放弃这一期军训可以参加下一期,回学校补考继续去人才市场面试,幸运的那天下午的火车中午有公司打来电话让我下午两点面试,然后我带着行李去面试去出发了!
老大找我俩天
聊了几天就决定来上班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朋友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