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值得关注的微信订阅号于丹讲坛网,订阅值得关注的微信订阅号微信

虽然说在知乎要先问是不是,不过于丹讲的论语里有很多错误好像是普遍认同的吧。
好吧,作为一个曾经的图书编辑,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探讨几句——1:孔子和他的心灵鸡汤大作《论语》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曾经是儒教之国,所有的读书人,只要开蒙识字,就得先捧上一本《论语》,不管懂还是不懂,先死记硬背下来再说,貌似现在国内好多所谓的“国学班”的同学依旧在沿用这套老办法。也就是说,《论语》曾经辉煌过,在我们华夏文明的历史上无比辉煌过。随着未来中国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头分量越来越重,必然文化多元而再不可能定为一尊,那么《论语》的这种辉煌必然是不可复见的辉煌。《论语》很重要吗?重要,这是对于中国人来说的。对于外国人,我想多数老外看了,也是把《论语》当成心灵鸡汤的。孔子这种哲学家,本来就是心灵鸡汤式的哲学家,固然他也提倡所谓的仁德礼仪之类的正面价值观,但更多的随意和弟子之间互相打趣调侃。只要能温暖弟子的心,鼓励弟子们在学习努力继续学习,再逗逼再心灵鸡汤的话,孔夫子是不吝啬于说的,而且诲人不倦的说,举一反三的说。孔子说了一壶又一壶。一壶冷了,他就着急,赶紧再热上一壶。他的弟子被误解了,他安慰。他的弟子懒得学习了,他痛骂。他的弟子去投奔他曾经的政敌了,他不开心,但当弟子前来咨询的时候,他还是认真回答。他的弟子为了国家明明去送死了,他很伤心,但还是支持。他的弟子对他遭受的困难感到不理解,他会自嘲自己是丧家犬。是的,抛开孔子身上各种圣人、素王、大成至圣先师、职业政治家、伟大的思想、周礼鼓吹者、儒教的教主等等头衔,我们千年而下,最认同他的身份只有一个——伟大的老师。孔子,这个伟大的老师同我们从小接触的所有的老师一样,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未必是绝对正确的,在指导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不是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但这些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除了父母亲人之外,是那个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持续给我们真心的、亲切的“送温暖'的那个人。所以,不要听见别人说,某本书就是一本心灵鸡汤,就不去读了。《论语》就是一本心灵鸡汤之书,只不过是古文的。难道古文的心灵鸡汤就是不是心灵鸡汤,就要比现代白话文更高贵的心灵鸡汤,不是。问题出在哪里?任何给我们人心带来温暖和持续感动的书,随意的贴一个负面的的标签——心灵鸡汤,很简单,但也太粗暴,不负责任。2:历代的《论语》顾颉刚先生曾说:“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时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孔子的形象是一变而再变的。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大呢?很简单,大家对他的著作根据每个时代做出相应的解释和调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样的,一切的古书,都是当代之书。对于孔子形象重塑最给力的是有三个时代,一个是汉儒解释的孔子,一个是宋儒解释的孔子,最后一个是中国共产主义者解释的孔子。两汉时代是个诡异的时代,我们现在眼中的西汉东汉王朝是所谓的的大汉强汉。但是这个两汉王朝在整合文化传统资源是无比失败的,它将儒教定为国教,将孔子封为教主,宗教意义上的教主是什么模样不难想象吧。孔子一旦被定义为耶稣、释迦摩尼、穆罕默德一类的教主,则必然是是先知、预言家、神迹显现者。就长相来说,两汉的纬书是这么描绘孔子——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齿并)齿龙形,龟背虎掌,胼协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注头,阜(月夹)堤眉,地定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人其),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蹬,手握天文,足履度字(宇)。望之如朴,就之如升,视若营四海,躬履谦让。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你妹,这完全是胡搞,整出的简直是奥特曼吗?两汉的儒教知识分子这么恶搞孔子,是不尊重吗?不是,恰恰是太尊重了。都把儒教定为国教的,孔子都是这个儒教的教主了,汉儒们怎么可能不尊重孔子呢?只是这个尊重走向极端就变成了崇拜,偶像崇拜孔子也就由人的形象变成了神的形象了。大家想象一下几十年前,毛润之同学是怎么被恶搞成为红太阳教主,就知道这类恶搞都是有政治目的、官方推动的、为了维护统治而行的愚民之术。孔子的形象居然能被恶搞,那么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自然也惨遭毒手了,各种诡异扯淡的瞎说汉儒们简直就是张口就来。汉儒怎么恶搞《论语》的,我们不是很清楚,因为这方面的书没有留存下来(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但是他的另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春秋》则被恶搞的面目全非。《春秋演孔图》、《春秋汉含孳》、《春秋元命包》、《春秋纬》等等这些书里面充斥的完全是子不语的怪力乱神,各种宗教迷信。要是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完全是低智商的恶搞瞎胡闹。可是在两汉王朝时代,这一门学问叫做”谶纬“之学,乃是帝王皇家尊奉的官方正统主流思想。大家要说《于丹论语心得》没学问,没传承,是个人式的恶搞。然后免费赠送她一万吨的口水。这是妥当吗?我看不妥。那两汉时代的恶搞,则是那个时代最有头脑的、有家学传承的大知识分子恶搞出来,而且还得到皇家的支持呢?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呢?我们翻翻《资治通鉴》里头两汉王朝大臣的奏章,全是灾异之说,借着孔子的口信口胡说各种宗教迷信呢?那对于这种大知识分子、官方的恶搞,还不得送上一亿吨的口水啊。问题是你吐于丹口水都用尽了啊,再这么个吐法,你还有子弹吗?汉儒的《论语》就说到这里,再下来说宋儒。我觉得要是按照我这样信笔胡写,又非得奔几万字去了,还是克制一下,宋儒就举一个代表一本书。朱熹同学的《论语集注》。从注释体例看,《论语集注》与义疏体《论语》注的不同在于摆脱了经、注、疏三层结构,直接注释经文,避免了义疏体的繁琐。朱熹一共引了南宋之前三十五家注,可谓是集大成者。这本书一出版就在当时引起轰动,很畅销。但是书里头各种常识性的错误也很多。这些错误固然有朱熹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不断遭到印书者的盗印,这些盗印版本在流传过程中以讹传讹造成的。但更多的是因为朱熹的学术是有所本的,这有所本也形成了知见障,把一些很简单的句子给解释复杂了,把一些原本没错的注又加了自己的新观点新看法,结果又错了。朱熹错误之多,以至于后世明清时代又出了好几本专门修订补正的专书,这是后话了。而且就是到今天,还是有很多学者在做这个工作。在学术上面,有时候越认真越会制造更多的错。我们不能因为朱熹认真了,就原谅它了。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因为于丹写论语心得不认真造成的错,而对她大加张挞。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朱熹写《论语集注》的目的是搞学术,是去较真原文。而于丹写论语心得的目的,是用来讲今天的社会,讲现代人怎么样好好相处,讲现代人怎么借鉴古人的智慧。你不能拿学术的标准要求这类书,对于这类书来说,《论语》这本书无非是个瓶子,要倒进什么样水,完全于丹这类作者的自由。她要表达的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只是对《论语》做了一个借用而已。我们今天经常借用各种各样个人的思想,就是成语,有时候借用错了,也就将错就错,发展出新义。比如每况愈下,还是每下愈况我相信知乎的同学就没几个能弄清该怎么用的。一代人写一代人之书,一代人写一代人之生活,一代人恶搞古人的经典而乐此不疲。没错,于丹这本书是价值不高,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也有恶搞了之后水平很高的作品啊,比如《三国演义》明显是恶搞了《三国志》,却成为经典,位列于四大名著。你不能说,罗贯中有把《三国演义》恶搞成经典的能力,允许他恶搞。而于丹没有这个能力,不许恶搞。如果这样的文化独裁主义一旦实现,固然是扼杀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但是最终也必然影响到《三国演义》胎死腹中。恶搞从来不是问题,也不应该是问题。个人式而非官方钦定的恶搞的作品越多,越意味着文化繁盛时代的到来。恶搞历史的年代,从来是人民心智最开放的年代。明朝嘉靖万历之后的时代,为什么小说戏剧那么发达,就因为人人恶搞历史,《西游记》恶搞了《大唐西域记》,《三国演义》恶搞了《三国志》。大清真的完蛋了,辛亥革命成功了,2000年的帝制国家走到尽头。新时代带来新问题,五四运动爆发了,这时候该拿孔子怎么办,就是个热门话题了。是的,很多新时代的同学想打倒孔家店,但是说归说,到底下不去手,狠不下心。一直到了土共鼎定天下,决定将共产主义定为一尊了,于是乎,一切阻碍共产主义定为一尊的文化流派不管你是基督伊斯兰教、不管你是佛教道教,统统干掉,在一场长达十年的所谓文化大革命中,儒教的孔子,孔子的儒教自然是首当其冲了。领袖一挥手,亿万个红卫兵,胸中一团火,于是一夜之间,孔子被拖出来鞭尸——自两汉以来二千余年传承的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共计有一千多块石碑被砸断或推倒,烧毁、毁坏文物六千多件,十万多册书籍被烧毁或被当做废纸处理,五千多株古松柏被伐,二千多座坟墓被盗掘。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事情发生呢?爱读古书的毛泽东的同学之前说过这么几句话——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孔子名高实秕糠。在现代的中国,只能有一尊神,那就是毛泽东,自然就容不下另外一尊神了,哪怕这个神是2000年前的,已经死去了的神。文革的暴政导致的结果,将文化解释权定于共产主义一尊的结果,导致了中国人进入历史上智商最为退化的时代。我们中国人曾经那么开放和包容,就是在衰弱的民国政府,学者也勤于引进各种西方哲学、主义,来的都是客。可是一夜之间,大家只能读一本《毛泽东语录》。大家不免要问了,这和《于丹论语心得》有什么关系啊?太有关系了。下面会说到,且按下不表。3:于丹的《论语》该谈谈于丹写的《于丹论语心得》,这楼上的意见呢?以@黑色笔记本
最有分量。 黑色笔记本的每一篇哲学笔记,我都是爱看的,反复翻看的,真心写的好啊。但是在这件事情,我是一点也不支持黑色笔记本的观点的。黑色笔记本对《于丹论语心得》的定位为学术垃圾,从我们图书编辑的角度来说,就是分类谬误了,这本书根本就不是学术书,而是励志书。她在《百家讲坛》讲了七天的课,讲的是什么呢?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这那一方面都不是学术之道啊。要是这都算学术,那陈安之同学的成功学不更学术了。所以呢?说这本书是学术垃圾,完全没边没影,纯属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打。 如是说——于丹没有向你普及《论语》,她向你普及的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同样地,《苏菲的世界》也没向你普及哲学,因为它向你普及的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当于丹要普及《论语》的时候,她应该先保证自己普及的“《论语》”是真的《论语》,而不是一堆四不像的,连“学术垃圾”都不配叫的东西。这些话,完全是没有意思的话,武断的话,粗暴的话。大家都能听出来这些话里头,那是杀气腾腾,简直仿佛有了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不共戴天之仇了。啪啪啪,这是文化精英在暴打文化贱民的声音啊。啪啪啪,大家这会听见了吧。照理,黑色笔记本也是有学之人,心态该当更为开放和宽容,何以愤恨止于此,切齿至于此?这,又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类似于丹这种品读经典,然后加以现代人的感悟的书,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普及经典。以《论语》为例,普及经典的目的,是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情境,重新回到春秋的那个时代,去理解去揣摩孔子的心境。所以这个时候,《论语》该怎么标点,该怎么断句,有没有错别字,就会很认真的对待了。可是《于丹论语心得》是要告诉大家真实的孔子是怎么样的人吗?不是。她整本书的目的就是现代人要怎么从容过好自己的生活,处理各方面实际而又琐碎的人情关系。这样的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可谓是有的放矢,一击即中,所以这本书成为畅销书也就不是意外了。是,哲学思维很重要,学术求真也很重要,对于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来说。所以为了纠正一个错别字,学者可以奋笔疾书,写上十万字百万字的宏文。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更迫切是需要在这个时代更好的生活,了解同时代是怎么样处理他们正在遇到的问题。普通大众不靠哲学学术吃饭,也吃不了这碗饭,这碗饭,就该黑色笔记本这样的人吃。但是,普通大众得识人心,懂人情,才能吃上饭。而《于丹论语心得》给予他们的帮助是切切实实的,是一件功德,是可以让他们平稳顺畅的过完这一生的。相反,你逼他们读三年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完了他们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啊。说到这里,就该说结论了。大家肯定有个疑惑,为什么明明畅销书我觉得很好看啊,那些精英总是在哪里指手画脚的骂我们呢?他们怎么能这么独裁专制粗暴啊。他们凭什么啊!!!他们读书的感受是感受,我的就不是感受了吗?这个问题在我没有做出版的时候,一直很困惑。做了出版一段时间之后,还是非常的困惑。到了今天,我已经离开出版业十年了,我才明白这困惑其实是我作茧自缚而已。4:在黑与白,在好与坏之间,中间隔着十万个台阶。十年文革的影响,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斗争哲学成为我们中国目前的主流思想,也就是简单的宗教式的、清教徒式的二元论。这也是共产主义在中国实践的一个奇葩后果。在任何时政话题下面,评价从来是二元化。一个女人当了小三,什么原因,大家都是不管不问,直接上来就骂街的。一个人做了善事,被发现被表彰了,就得接下来一辈子继续做好事,但凡做了一丁点的坏事,之前的功劳全灭了,大家都会说,我早看出他就是个骗子,伪善。而在文艺审美这一方面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同样是如此。比如去电影院看一部出来,出现的评价要么是好片,太好了。要么就是烂片,烂到没边了。完全走两方面的极端。同样的,回到一本书,在中国人的评价体系:不是好书,就是烂书了。下这样的结论,轻松愉快,简单粗暴,但不公平。我必须的申明一句——在黑与白,在好与坏之间,中间隔着十万个台阶。就好比最好的白酒茅台酒和最差的二锅头之间,至少有十万种产品,你不能把茅台酒钦定为好久之后,将其他剩下的酒都一律归为劣质酒啊。同样的,今天的中国一年新版图书25万种(2013年数据啊,这么多品种的图书在竞争,在好书和坏书中间,隔得至少是20万个品种啊。中国的文化精英固然从小读了很多的书,接受了很多西方最高级的思维观念,但是官方的正统教育灌输的斗争哲学也给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精英往往在评价文艺作品的时候,无法出脱于这种文革式的斗争哲学。假如一本书,畅销了,很倒霉的、不幸的入了文化精英的法眼了,他们会是怎么评价这些畅销书的?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在研究明史的精英眼中来看,立刻就成了烂书了。《于丹论语心得》在这种专攻哲学的大佬口中,也自然立刻变成了地沟油读物,学术垃圾了。我可以想象,假如他们当了法官,而这些书是一个个人的话,他们肯定下令一个个直接枪毙了,根本不给对方申辩的机会。最后,我想说的,想奉劝文化精英的只有一句话——你们的智商非常的高,但是并不代表你们就能活的比普通人好。至于你们为什么活的不好,就在于你们从来没有想过像普通人那样的柴米油盐的生活。文化精英当然也确实可以在学术世界里头,在象牙塔中找到天堂,在哪里优哉游哉,不食人间烟火。但,请别忘记了,你们的象牙塔,是奠基在普罗大众的劳动之上的。普罗大众的劳动当然没有你们那么高的附加值,那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没有了他们,你的附加值、审美价值也是无从体现的。不要觉得你们钦定的好书没买好,不畅销,就愤怒了。没必要。普罗大众购书维持了出版社的生存,而出版社生存下来,才有可能出版你们喜欢的热爱的学术经典。大神,也是靠着一个个小民的供养,才得血食啊。5、市场不是完美的,却是最不坏的选择文化精英的愤怒是难以理解的话,他们的用心是不良的吗?当然并非如此。只是时代不一样了,曾经有一个时代,知识是专门为特权者提供的,拥有了知识就等于了统治社会的魔杖。在中国,有科举制度鼓励下而读书出来的文士,在西欧有教会自然生成的神学僧侣。文明掌握在这些人手上。他们可以随时将知识转化为统治权。每个文化精英其实在内心深处都在迷恋那个时代。只有在那个时代,读书乃是少数人的特权,读书人的口气也因此大的没边没沿——一言为万世法,匹夫为帝王师。这就够了吗?还不够。他们还要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他们的眼里,一切民众,包括帝王在内,都要匍匐在他们掌握的知识魔杖之下、任何拒绝他们发出教谕者,民众即是贱民,君主也是暴君。哪怕他们在现世奈何不了君主,他们也会在史书中将暴君永远的钉在耻辱柱上。这一套是曾经如此行之有效,大有功德,反过来又让文化精英们自信爆棚。在全球化时代来临之前,他们在任何国家里头,作为特权阶层,几乎是战无不胜。可是在海通以来的全球化时代,这世界已经大变样了。很难有一个国家(北朝鲜例外)可以完全自我封闭,自外于世界。文化是如此的多元,艺术每日都在奋进。全世界每一天生产出来的文艺消费品已经是此前一千年的总和。是的,一日等于千年。以中国而论,大清王朝修《四库全书》可谓中华文明两千年文化总集,字数也不过8亿。而目前中国一年合法出版的图书即有25.6万种啊。而再加以现在印刷业的发达,一年所生产的图书,自然也是等于千年的。文化精英们身处于在如此浩瀚的文字海洋,在惊涛骇浪之中自身尚不知如何自处,又焉能从这海洋之中,断定那些书是最佳的、那些书是注定被淘汰。他们穷一生的精力,也不过阅读一万本书罢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普罗大众也受到了通识教育,从小到大,也至少是要读几百本书,也有他们自己的判断力。是,他们的判断力不高明,他们喜欢郭敬明,喜欢韩寒,但是他们也很乐意接受四大名著。在一个开放的市场里头,只有劳动者(读者)有钱,他可以购买任何一本合法出版的图书。读者用自己的口袋的金钱作为选票,一票票的把自己喜欢的书推上了畅销书的榜单。南海三叔居然畅销了,郭敬明居然畅销了。这是庸众的胜利吗?这是普罗大众的愚昧吗?但别忘记了,同时畅销的还有金庸、莫言、余华、刘慈欣。每一本书,在我们这个时代,被出版社挑选出来编辑出版的时候,都是有特定读者群的。或曰读者定位。在自然科学分类的图书里头、在专业知识的工具书里头,这种读者定位是分歧是最小的,是以也就无所谓的垃圾书和不垃圾书了。比如养猪的人,就去买一本专业养猪的书看,是断不断不会去买一本养狗的书、或者养猫的书的。又比如说对于仅仅想掌握ps的人,何必买介绍word使用教程,去买ios系统的书。自然科学的分工已经分的很细的,所以大家进了书店,掏钱了事,不会有更多分歧。但是在社科人文领域,却出现了最为吊诡的场面。每当有一本人文类的图书畅销了,都会有一大批文化精英跳出来,大吼一声——这是学术垃圾,这是文化贩毒。他们吼得声嘶力竭,却不知道自己的可笑堪怜。每次,我都想提醒他们,尔等可知今夕何夕。就以《于丹论语心得》而论,我们今天也确实是只论这本书。这本书是学术论文吗?显然不是。出版社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本书不是学术论文了。这从书名的命名是完全可以看出来的——书名第一位是于丹。第二位是论语。第三位是心得。合而言之,这是我于丹本人对论语一书的个人看法。这种标签就是一个精准的读者定位:这本书的作者叫于丹,在电视上的《百家讲坛》讲过课。在电视上看过我的人,请到我的碗里来。讨论的《论语》这本书,对传统伦理人文孔子儒学有兴趣的同学,请到我的碗里来。我这里有一些个人的读书感受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有兴趣的同学请到我的碗里来。请问,这标签哪里有问题。难道一个人用最直接简单的方法理解《论语》的权利吗?没错,她的解释有些是错误了,有些是离谱的,有些根本就是离题万里了。可是这难道不是一个现代著作者言论自由的权利。最近五六百年来,全世界人民所有的努力,难道不正是将解读《圣经》、解读的《论语》解放到自己手中心上的时代。《圣经》,只要识字的就能看。不管我是不是教士,难道不是为此才爆发了路德的新教运动。《论语》,其实也不过是粗浅的日常经验,严格来说,谈不上是什么哲学思想。只是因为孔子被尊为圣人,这本书才成了圣书了。这,难道不是五四运动以来所有知识分子一再想推翻儒教、打倒孔家店时候形成了时代共识。是,于丹这么做,确实触怒你们了,触怒了你们文化精英几千年来牢牢把持的解释经典的特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总是有一大堆文化精英还在做梦,梦想着垄断解释经典的特权。当你们如此愤怒的怒斥于丹之书是学术垃圾、是文化贩毒的时候,你们是否想搞文化独裁,是否想恢复少数文化精英垄断对论语的解释权和感受权。你们真的确定要这么?!!!你们可以说《于丹论语心得》就应该归类为心灵鸡汤,这没问题。读者走进书店,他们翻几页书,难道不知道于丹这本书是心灵鸡汤,正因为知道了才去买。不然,他们早去买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早去买朱熹的《四书集注》了。这两本书难道是僻书吗,这两本书难道不再书架上。他们正是因为比较过了,知道后面这两本太专业太枯燥了,就算他们买回去也不会去读的。真当读者是傻瓜啊,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都是货比三家之后,还要到网上购书的读者啊!让他们掏钱的时候,他们是根本不会受你们这些所谓文化精英的各种高大上的忽悠的。对,你们说的都对,《论语》要读原典,要看名家,就我就是不掏钱。你说,你们这些文化精英居然批评这么精明的读者,到底是谁的智商应该充值呢?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就是在《于丹论语心得》上面标明——“脑残必读”这四个大字作为标签,读者还是依旧不为所动,依旧陈作淡定的去付钱。市场之有效性即在于契约的缔结都是基于双方自愿的。心灵鸡汤,我愿意喝。原典名著,我读不下。每一个人的学习经验,都是自我成长。每一本书的阅读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们文化精英难道能够替他们读书吗?他们的读书的个人感受,难道是可以你帮忙感受的。说句不好听的,你睡的神清气爽的女人,也许在他的眼中,就是一个操都不想操的丑逼。原来在出版行业的时候,我也曾经是愤青,动不动就说读者都是傻逼,现在的市道,好书没人读,烂书满大街。可是离开出版业这么多年,经历的更多人和事,读过了更多的书之后,发现文化精英鼓吹的那些评价体系,完全是扯淡。不要说读烂书了,一个人就是不爱读书,他热爱生活,专研本行,也能将人生过的无比精彩,比你们这些所谓的手不释卷的文化精英过的精彩百倍。在他们无比强悍的内心世界面前,你们凭什么去指导对方该读书、只能读那些书啊。 哦,就因为你们看过《论语》原典了,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了,就得听你们的啊。你们是不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呢?每年有多少小孩子因为玩了各种各样的垃圾的恶搞的三国游戏,才终于决定去读《三国演义》有多少人因为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决定去读《三国志》?学习一步到位的事情,在现代教育是不可能再有的。你试着你儿子一生下来你给他读《论语》试试。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在这个一日如千年的时代,读者愿意分出一部分时间给《论语》这样的原典,已经是很难得了。更多的人谈论《论语》,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去谈,都有利于《论语》原典一代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一种文化气氛。要是以后没人恶搞论语了,《论语》也就真的结束他的历史使命,进入文化垃圾堆里头了。当然,我这里,也不是提倡所谓的反智主义。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自有其独特的魅力。为什么经典成为经典,就在于这些书都是难以一时马上理解,给初读者带来无穷的烦恼和障碍,以至于退避三舍,掩面而逃。一个人如何才能最终自觉自愿的去接受经典呢?一、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二、读过很多的浅显的读物之后。有些人遇见早了,那就是白遇见了。有些书,读的早了,也是白读。书人之际,讲的是缘分。有缘分,就是死前那一刻再读到《论语》也不为迟,这叫朝闻道,夕死可也。没缘分,硬着头皮去读,读出了厌书症,又何必?文化精英们,如果你们那么热爱经典,热爱《论语》,没关系,那个出版社现在不是一印再印啊。你们匮乏过吗?不曾啊。在书店书架上,你随时去,随时都能卖得到,这就是读者定位,为你们这些文化精英量身定做的。但是,我们出版人,不仅仅要为你们服务,也要为普罗大众服务,我们也为普罗大众量身定做了《于丹论语心得》。你爱看什么样的书,那就花钱去买,用自己的钱去支持。就行了,非得逼着别人必须和你看同一本书。你管的未免太宽了?再说了,你们何尝管的过来了啊,除了图书,还有电影,还有各种各样的文艺娱乐,多了去了。再说了,人家明明不喜欢,文化精英们还要求人家掏钱买。你们那么想拯救天下人,干脆自己把所有《论语》原典买下来,挨家挨户散发不就结了。哦,原来你们也没钱,买不起书啊!!早说啊,浪费时间。一花一世界,你的世界气象万千,自然是好的。但也别羞辱他人所居之世界乃是穷屋陋舍。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爱读什么书,都是个人自由。闭嘴!!!去看你自个的《论语》原典去吧。说起来,你们这些痛骂于丹的人,都是能够将《论语》倒背如流的人,可是你们何尝真正知识内化了,内化成为真正的智慧。什么是知识内化,就是把你知道的道理实践了,孔子教导我们的是做一个宽厚的人,仁德的人,礼让的人。可是你们又是怎么对待于丹的,那有一点点儒士温文尔雅的风范啊。如果读《论语》读成了这样,还不如不读。刁钻刻薄,那是小聪明。大掉书袋,同样还是小聪明。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必然是虚怀若谷,襟抱似海,眼界宽广。读书目的是为了交流,而不是为了输赢,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不是追杀三千里,一定要让对手屈服你的观点。大道两边,大可各走一边。儒教持国,能容释道。君子修身,贵在慎独啊。最后送上一句金庸小说《白马啸西风》的结尾,一个小姑娘都懂的道理,你们这些文化精英们啊就别装不懂了——白马带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ps:顺便推销一下我个人对《论语》的读法。
真是不怎么懂。她的论语心得,交稿的时候(递交了演讲稿)是远远达不到出版要求的。&br&中华书局(国内最好的古籍出版社)为了做于丹这本书,专门组织了一个编辑团队,从章节体例设计,遣词造句,到每一处引文的核实,都做了大范围的修改。&br&当然,结果是皆大欢喜,书卖了数百万册,版权销售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br&&br&以上并不是什么内幕秘密,我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地方。某出版社社长(一位很不错的出版人)给我们做编辑应用文讲座时,编辑方案一节就基本摘录了论语心得的编辑计划,显然,他认为这是很出色的一次出版行为。和杂志编辑不同,图书编辑对稿件进行大修是很常见的事(当然,组织编辑团队还是不多见的),很多出名作品的背后,都有编辑的心血。&br&对论语的诠释引申,两千年无数人可有无数心得;但古文文字的讲解,并非什么情怀鸡汤,而是有客观对错标准的。中华书局接到这部稿子,努力加以修葺,以符合出版要求,并赚取更多市场利润,是符合编辑之道的。同样是讲论语,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中大量事实性错误都没有纠正,这才是编辑的失职吧。&br&论语心得的热销,给中华书局的经营带来较大的改观(学术出版社总是不太宽裕),让中华书局有更多底气做一些注定冷门的古籍和专著。我觉得对历史爱好者,这也是一件好事。看不上于丹,不去看就是了。
真是不怎么懂。她的论语心得,交稿的时候(递交了演讲稿)是远远达不到出版要求的。中华书局(国内最好的古籍出版社)为了做于丹这本书,专门组织了一个编辑团队,从章节体例设计,遣词造句,到每一处引文的核实,都做了大范围的修改。当然,结果是皆大欢喜…
于丹的最大错误:避长就短 以她的水平,根本无法去解论语,即使感悟论语,也勉为其难。她换一个话题,可能比现在火,而且不可能受到如此质疑,长久看,不划算,除了挣了短暂的名利,她会越来越臭的 . 另外,于丹的中文、古文底子较差;人们说她的口才好,倒也没错,确实是滔滔不绝、舌灿莲花,但是往往华而不实、言之无物,有点老子说的“美言不信”的味道。其实,他的口才境界不高,有一种“口匠”的感觉,这样水准的人,在女性里面多了去了,无非反应快些,堆砌辞藻、巧于修饰,却流于肤浅、不着实地、夸夸其谈,缺少真实价值。 最近的论语感悟,更是败笔;也许她想锦上添花,但恰恰相反,实属狗尾续貂,如果我们把论语心得视为“貂”的话。 她是搞策划的,这样的策划简直可笑,心得、感悟有什么区别吗?给人感觉前面还没讲过瘾,但又不好意思说我接着讲,因此起了这样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名字,而且内容又和前面毫无二致! 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很多中国人的人文素质、知识水平、鉴别能力确实很低,而且“心灵鸡汤”配上“丹式忽悠”,就像电视广告中的虚假美容、减肥产品类的东西,外表的华丽顷刻间灌到大批不成熟的“消费者”,要不了两年,她们发现上当了,就像先前买的美容、减肥产品一样,对她们要么没有伤害也没用,要么还起了副作用 那么,为什么于丹不该讲“论语”? 她讲讲花鸟鱼虫、诗词歌赋,乃至昆曲京剧、油盐酱醋。。。都是不错的题材,可惜她偏不! 为什么于丹不该讲“论语”? 因为论语讲的是“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成德之学“,故孔子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大错! 因此,易中天、阎崇年们即使有错,那是“小错”,“学术专业之错”,而立德之“大学”,必须“立己”而后“施人”哉。
于丹的最大错误:避长就短 以她的水平,根本无法去解论语,即使感悟论语,也勉为其难。她换一个话题,可能比现在火,而且不可能受到如此质疑,长久看,不划算,除了挣了短暂的名利,她会越来越臭的 . 另外,于丹的中文、古文底子较差;人们说她的口才好,倒…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微信公众号:wangwei76072 。评论可私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订阅号关注验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