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微信钱包怎么开通里面的为历代是怎么开通的

亲们好!问一下我想把微信中收到的红包转入银行卡中怎么操作,谢谢!_百度知道
亲们好!问一下我想把微信中收到的红包转入银行卡中怎么操作,谢谢!
提问者采纳
若未绑定银行卡微信中收到的红包金额全部保存到零钱处,请先绑定银行卡再操作提现。按如下流程操作:打开微信=》我=》钱包=》零钱=》提现PS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点零钱,会出现提现,输入提现金额就可了,前提是必须要银行卡绑定微信
先绑定银行卡,然后在微信中点击零钱,再点击提现,就可以把钱转入银行卡了
零钱里面有提现功能
点击我的账户
点击提现就好了
银行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解读微信历代版本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47890字,被22人关注,获得了21个喜欢
解读微信历代版本
微信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界最成功的一款产品。装机量最多的产品是它,下载量最多的产品是它,用户每天点击最多的是它,日活最高的产品也是它。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吸引着产品界和产业界的关注,都能成为微博、知乎上的热门话题。而微信之父张小龙已经成为名气直逼乔布斯的产品界教主。
对于移动互联网民来说,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在通讯、社交、交易、娱乐、阅读、获取信息等诸多方面的习惯——或者说,微信就是习惯。
对于互联网产业界来说,微信已成为最大的移动互联流量入口,它深刻改变了交易、支付、信息聚合阅读等的实践方式。许多依托于微信的商业模式,如微信群讲座、文章打赏、微商、微店、粉丝经济(甚至还有灰色经济),已经为许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经营者创造了巨大价值。
显然,这样一款产品有着极大的分析价值。它的产品理念、交互设计、商业模式、迭代计划,都有很多学习的地方。分析微信文章虽多,但却多是某一功能、交互体验的分析或是当前版本的结构分析,少有追本溯源的分析文章,特别是在微信变得庞大复杂以后——而这也正是我打算做的事情。
本文所使用的版本更新信息和图片全部来自于。我详细阅读了微信 iOS 版从 2011 年 1 月 21 日起发布的 1.0 版起到 2016 年 2 月 1 日发布的 6.3.13 版为止的 45 条更新记录,以及之前关于微信的诸多博客和新闻文章。在下文中,我将根据这些信息,展现:
微信是如何从一个功能简单的即时通讯类产品逐步演化成为如今的类 OS 产品(这是我给微信下的定义,在这篇文章的下半部分会说明)的?
它在用户体验有过哪些波折,微信之前有过哪些做的不好的地方,微信团队又是如何更正的?
以上这些部分主要在具体每以个版本的说明的展现。而在每一个小章节的最初,我也将引用微信官网之外的数据、材料和轶事,展现微信是如何随着市场、商业、环境、用户需求的演化而演化的:
它如何应对竞争?
如何在商业需求和用户需求之间寻找平衡?
如何推出功能和优化用户体验来保持用户的高速增长?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会回答下面这两个问题:
从微信的发展经历中,我们能收获哪些有益的启示?
微信会将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直接从最后一部分开始看起,有问题的话再回到前面查看各版本更新的详细解释。
我在文章中只会谈及到一些有较为重要的产品更新的版本,而对于一些修 bug 的版本和扩展 Apple Watch 功能的版本,我就不评论了。
微信产品更新 1
微信产品更新 2
微信用户数量增长 数据来自网络 有残缺
一、在竞技场中诞生 1.0 ~ 1.3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 Kik 的 App 因上线15天就收获了 100 万用户而引起业内关注。Kik 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应用软件。腾讯广州研发部与张小龙其人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注意到了 Kik 的快速崛起。同时,微信(确切的说是腾讯)的竞争对手也注意到了这个火爆的 App。
微信项目于 2010 年 11 月 19 日正式启动了。
在整个 1.0 时代,微信都像是个 iMessage 的替代品,因为其通讯形式没有任何亮点:文字、图片、表情—— iMessage 和其他竞争对手都可以做到。在 2011 年的前两个季度,微信和米聊难分伯仲。
而 2.0 版本引入的语音对讲功能,为微信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微信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在即时通讯领域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并开始进入陌生人社交领域。
这一阶段的微信的重点是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自身用户量。微信一方面通过为兄弟产品提供功能支持(如 QQ 邮箱提醒、微博发布助手、QQ 离线消息)的方式争取兄弟产品的用户,另一方面以匹配通讯录、分享微信号等方式寻求进一步扩大产品影响力,建立用户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从微信的功能设计和功能入口设计中看到这一点。但是,在疯狂拉用户的同时,微信不强制用户添加好友,不默认建立两个用户之间的联系,相反,微信反而为那些不想加太多好友的用户提供保护,如可选屏蔽 QQ 好友、可选关闭通讯录匹配、可选关闭朋友推荐插件等,反映了微信在用户体验方面的考虑。
微信 1.0 for iPhone(测试版)
主推功能:快速消息、照片分享、设置头像。
基于iPhone、iPod Touch平台的腾讯微信服务,带给您全新的消息体验,您可以使用微信快速收发消息,即时拍照分享,随时随地联系身边的朋友。支持iPhone4、iPhone3G/3GS、iPod Touch等多种设备。
这是微信的第一版自我介绍。可以看到在微信的初创阶段,其定位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即时通讯服务,同时主打两个点,快速和随时随地。
微信初版的对话界面还是相当的简陋的。可以看到用户仅仅能发送文字消息和图片以及查看联系人信息,不过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个不是很重要的入口做得这么明显。右上角的编辑应该是提供批量删除对话功能。另外,这时的对话界面不会显示对话双方的头像,因为这时候不涉及到识别说话者的问题——那时的微信只支持单独聊天,但是随着聊天情景的改变,这一点也会随之改变。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少做一个功能,都是好的。这里涉及到需求取舍的问题。在当时,微信的直接竞争对手米聊已经上架一个月,迅速做出产品是当时微信团队最主要的任务。
对方正在输入
与省略显示头像功能还未实现的情况不同,显示“对方正在输入”的功能在 1.0 版本就已经实现了,虽然这看起来不像是个比显示头像还要重要的功能,但我们会在下面看到为什么要用开发资源做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功能。
图中展示的是早期版本的主界面,可以看到当时的微信仅有“设置”和“联系人列表”两个 tab。找到更多朋友在联系人列表页的底部,而通讯录和会话列表是合二为一的。右上角的按钮不知道是什么作用,可能是发起新的对话。很简单,也没什么出奇之处。
微信的 1.0 版虽然简单,但是微信的一些基本的产品原则已经体现出来了,张小龙后来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也有提到,就是“是否显示已读”的问题。1.0 版本的更新说明中是这样写的:
为了保护您的隐私,微信不会自动扫描和上传您的通讯录。并且不透露信息是否已读,降低收信压力。
由于微信并不会提示对方是否已读,因此讯息的接收方不用担心已读信息会被暴露,就有了“装作没看见,实际上故意不回复”的自由。他们还可以得知对方是否处于输入状态,在等待对方说话时的焦虑得到了缓解。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相对于讯息发送方的体验,微信更重视讯息接收方的体验。
1.0 版本非常简单,可以说是粗糙简陋,甚至于腾讯内部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这款产品,但是谁都没想到的是,微信的神奇之旅就此开始了。
微信 1.1 for iPhone(测试版)
主推的功能:和腾讯微博私信互通、支持添加好友备注、通讯录界面支持搜索查询、内置了网页浏览器、新消息通知的好友帐号改为昵称。
过年开工的第一版,距离上个版本的发布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了。微信在这一个小版本上没有做出什么激动人心的改动,主要是增加了从腾讯微博导入联系人的功能。
微信 1.2 for iPhone(测试版)
主推功能:多人会话、从工作邮箱引入好友、黑名单。
微信 1.2 版本在功能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改进,即支持发起多人会话。
此时的群聊和单聊一样,也未提供显示头像的功能,此时这种做法就造成了不好的用户体验——用显示的昵称来区分对面说话的用户,实在是太困难了。预计微信的下一版本就会对这个问题作出改进,即用头像来表示讯息的发送方,因为人对图片的印象总是比对文字的印象更加强烈和牢固。另外,系统提示信息泡泡的背景颜色比较亮,这不太合理,相对于对话气泡来说太显眼了,不知道微信在哪个版本中改进了这个问题。
以现在产品界的常识来看,这些都是相当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不过微信的这种小失误也让我们得以一瞥中国移动互联早期理论和实践基础薄弱的情况——想到了这一层,再回想一下“对方正在输入功能”,就有理由叹服张小龙当时对用户体验的理解了。
屏蔽群聊消息
从上图中可以看见,多人会话一上线就已经支持了屏蔽新消息通知。我们再次得以看见微信团队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用心:微信永远在倾向于提高讯息接收方的使用体验:他们有权让自己不受打扰。
看看同时期的米聊用户是怎么说的吧:
把米聊卸了,真的就是因为那条不断弹出的信息“您关闭了米聊的消息提醒设置,可能会错过消息,建议进入米聊开启设置”。隔两天就弹,弹到第四次,我实在忍受不了,把它删了。从此再不用了。
微信 1.3 for iPhone(测试版)
主推功能:底部 tab 重做、支持表情、查找朋友 tab、邀请朋友。
全新的界面
在这一个版本,微信团队在产品的整体架构上做出了相当重大的改进,使得微信逐渐具备了当前版本的形态。底部的四个 tab 中的两个:“微信”、“通讯录”和当前版本一样,“设置”扩展成了“我”,而找朋友是当时第三个 tab 的内容,和当前版本差异较大,反映出在当时拉用户是微信最急迫的需求之一。
微信 tab 的形态已经比较固定了:顶部的搜索框加上消息列表,而且信息列表支持删除信息了。在 iOS5 中系统还是不支持向左滑动删除的,所以当时的删除得用一个按钮来触发。通讯录 tab 则和当前版本的形态有较大差异,是按照好友的来源分类的。
通讯录界面
不过很奇怪的是,此时的微信似乎没有想把这些好友关系固定成为微信好友的意思,前面提过,微信在通讯录中还保留了按照好友来源来区分的方式——我只能猜测这是微信为了维持产品定位,延续通讯工具属性的一种做法。让我们在后来的版本里看看这种区分方式是何时去掉的吧。
微信 2.0 for iPhone(语音版)
主推功能:对讲功能、微博发图助手、QQ 邮箱提醒。
在这一版,微信正式上线,产品介绍也发生了变化:
基于iPhone、iPod Touch平台的腾讯微信服务,带给您全新的消息体验,您可以使用微信快速收发消息,语音对讲,即时拍照分享,随时随地联系身边的朋友。支持iPhone4、iPhone3G/3GS、iPod Touch等多种设备。
可以看出上线了语音功能的微信这一版主推的功能就是语音通话,把语音通话当做是吸引用户的点,希望通过语音通话带给用户不一样的通讯体验。
微信凭借着这一个版本上稳住了自己在竞争队伍中的位置,这主要归功于对讲功能的加入。早先,talkbox 的火爆让产品界意识到语音通话可能是一个实现突破的点,张小龙也当即决定在新版微信中加入这个功能。为了便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使用,微信在语音方面的用户体验下下了苦功夫,他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交互:当距离感应器无感应,语音对讲会默认为扬声器播放,只要把手机贴近耳朵,马上就改为听筒模式,方便用户在开会或不方便扬声的时候接听。
注意此时的讯息栏的交互方式,可以看到此时用户选择输入方式的操作还是相当不合理的,用户需要点开箭头才能选择语音输入或者是发送图片,这种方式既复杂,又隐藏了主推功能的入口。实际上,这个信息栏在之后的版本中又发生了许多变化。
至于主窗口,正如我在 1.2 版本中分析的那样,随着多人对话的引入,说话者的识别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此时微信引入了用用户头像识别。
这一版还推了一个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用过的功能:微博发图助手(反正我是没有用过)。虽然当时腾讯微博还是一个没有被放弃的项目,但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在微信里做一个微博发图助手,为什么不在微博客户端做这种滤镜?我估计是上级压下来的需求,或者是为了吸引用户而出的下策,因为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也提到过不做滤镜是因为个人审美的问题——他认为自然是美的,而且现在的朋友圈也不支持滤镜功能。我们现在是看不到这个功能了。
另外一个功能是 QQ 邮箱提醒。从 QQ 邮箱消息通知和微博发图助手两个功能来看,此时的微信正寻求通过为兄弟产品提供功能支持的方式来吸引用户。
微信 2.1 for iPhone
主推功能:通讯录匹配、添加微信好友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增加滤镜、分享微信号、可选是否将 QQ 好友介绍给我。
产品介绍没有实质上的变动:
微信是一款跨平台的通讯工具,支持单人、多人参与,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图片、文字。带给您全新的消息体验,您可以使用微信随时随地联系身边的朋友。支持ios、Android、Symbian等多种平台手机。
通讯录匹配
QQ 好友权限
此时微信重点还是聚焦在拉用户上。但是通讯录匹配功能和设置 QQ 好友权限的功能反映了微信已近不是单纯地从兄弟产品单纯的导流了,微信正开始将好友关系在微信上固定下来。而且,就像我们先前提到的那样,虽然拉用户的需求十分急迫,但是微信还是给予了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那些不想加太多好友,想在微信上重建好友关系的用户,微信给予了他们选择的权利。
找朋友界面
看看谁在用
2.1 版中的找朋友界面有四种方式帮助用户添加新好友,而原先的找朋友界面被移入了看看谁在用界面。
微信 2.2 for iPhone
主推功能:QQ 离线消息、好友推荐消息、好友验证、插件管理、查看正在使用微信的好友。
QQ 离线消息
提供 QQ 离线消息的功能和之前的 QQ 邮箱提示功能一样,通过提供吸引支持兄弟产品的功能,来吸引兄弟产品的用户。
好友推荐插件向用户推送可能认识的朋友,并且负责管理添加好友请求。
好友验证消息
2.2 版的微信还增加了增加了启用好友验证的功能,使得用户能够进一步地控制自己的好友关系,很难说是不是为了在下一个版本中发布的“附近的人”的功能所做的铺垫。
新的通讯录界面
这里可以看到通讯录界面也发生了变化,已经具备了当前版本的基本形态了,反映的是微信在进一步拉取用户的同时,也在构建自身的好友体系。
用户有权利关闭这些插件
微信给予用户关闭这些插件的权利。如果这些拉用户的插件给用户带来了困扰,用户可以自行关闭——即使商业需求紧迫,但是微信通过给予用户自由选择的权利,良好的保护了用户体验。这甚至和如今的很多产品做法有异。
二、陌生人社交 2.5 ~ 4.5
到 2011 年的第三季度,微信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赶上甚至超越了微信。但是,传统的以熟人关系为依托的社交纽带的想象空间实在有限——除了微信,熟人之间实在有太多的沟通方式了。微信转换思路,开始探索陌生人社交领域,促成了微信用户数目的爆炸式增长。而反过来,陌生人社交的意外成功使得微信迅速普及,又成为了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高效方式。
微信 2.5 for iPhone
主推功能:视频消息、查看附近的人、语音记事本、修改群名、使用手机号注册、个性签名、版本更新记录。
微信的自我介绍特别突出了 2.5 版本的主打功能:附近的人。这是这个功能让微信从众多的即时通讯类软件中脱颖而出,实现了用户数量的爆炸性增长。虽然版本号上并没有反映这个版本是一个特别大的改动,但是这个版本对于微信的成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微信是一款手机通信软件,支持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单聊及群聊,还能根据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支持ios、Android、塞班等多种平台手机。
查看附近的人
之前微信拉好友的方式都是基于用户已有的关系链,如 QQ 邮箱通讯录、QQ、企业邮箱、QQ 微博、共同好友等,但是附近的人则完全不同。附近的人链接的是陌生用户之间的关系,在当时这对于用户来说非常震撼,张小龙语:“他们第一次在现实中大规模互相看到”。对于未知的好奇会促使用户探索这个功能,而基于位置的关系又让这种未知变得真切可感。这种对陌生人的好奇促成了一种相互接触的群体性行为,而多一次这样的群体性行为,就会多一批受到诱惑的新用户。
陌生人社交几乎是无顾虑的——这也成为了微信用户欲望释放的出口,既包括好奇心、探索欲望,也包括窥伺的欲望和发泄的欲望。
phoneregister10ec593.PNG
微信为了配合“附近的人”功能,推出了手机号注册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新用户的注册。另外,微信还推出了个性签名的功能,使得用户在尝试“附近的人”时,能够感受到其他用户活生生的存在和他们的个性——这其实很重要。
视频消息、语音记事本、修改群名等使用功能的加入,在当时 iOS 平台优秀 App 较为稀缺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了相当实用的功能,也成为一个吸引用户的点。
微信 2.5.1 for iPhone
主推功能:对“附近的人”的隐私保护。
微信在这一版本除了修 bug 之外,增加了对使用“附近的人”的用户的隐私保护,这和微信一贯在用户体验方面的考虑是一致的。
微信在 2.5.2 和 2.5.3 连续两个版本未推出新功能,而是专注于 app 稳定性的提升和消息收发速度的提升。当然了,产品人员在此时也在寻找方向,为下一个版本做准备。或许做产品就需要这样时不时地停下来休息一下。
微信 3.0 for iPhone
主推功能:摇一摇、漂流瓶、通讯录安全助手、支持繁体界面和多国手机号匹配、群组讯息保持功能、可卸载插件、支持查看好友大头像、插件免打扰功能。
这一个版本引入了摇一摇和漂流瓶。微信在前一个版本尝试引入陌生人社交因素之后,继续引入了两种陌生人社交方式。相对于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的限制,而更加体现了倾诉性,调动了用户的好奇心。查看好友大头像也是配合两个主要功能更新,促进陌生好友之间沟通的一个小功能——用户会不自觉地去点开头像以求获得陌生好友的更多信息(特别是男女之间)。
另外,微信在这个版本开始了国际化的第一步。即支持繁体中文以及东亚各国家的手机号注册。
微信 3.1 for iPhone
主推功能:英文界面、语音记事本同步到邮箱、文字语音切换体验调整、扬声器模式和听筒模式切换。
微信在这一个版本没有做出什么激动人心的功能更新,一方面是此时的微信在移动即时通讯已经打败了几乎所有竞争对手(自家的 QQ 除外),另一方面,在快速的发布新功能和进行服务范围扩张之后,微信也需要放慢节奏,做好用户体验的优化和基础服务的升级。
听筒模式入口的设计
不过该版本的听筒模式入口,连同编辑和删除并退出的入口设计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三个操作用到的频率太低,但是入口却太过于明显,特别是删除并推出按钮,似乎认为用户十分需要这个操作似的。于是后来这三个操作就被移到了不同的地方:听筒模式移到了设置菜单,编辑按钮则在用户长按对话气泡后弹出的菜单里,删除并退出则移到了对话详情菜单中。
微信 3.5 for iPhone
主推功能:分享个人二维码、表情扩展、简化注册流程、石头剪子布和扔骰子游戏、自定义聊天背景。
这个版本也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功能更新。不过这两个不起眼的小功能或许值得注意,石头剪子布和扔骰子看上去是微信团队的一种小尝试:看看在一定规模的用户群体之中,能不能引发一个小规模的爆炸性事件,用户是否能够自行探索玩法——而这个尝试无疑是成功的,一时间微信用户都在玩这个游戏(甚至还有拿这两个功能赌博的微信群 = =)。直到今年过年,我还听一个朋友说她和她亲戚窝在乡下,没事就玩这两个游戏,输的人发红包(= = )……这两个小功能的火爆或许能够说明一点,对于社交来说,社交软件的玩法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只要聚集到一定的人气,再给用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用户会自行探索出玩法。比如利用微信会隐藏朋友圈部分文字这一功能进行的“神转折”写段子活动,以及在学生朋友圈里经常出现的点名、问问题等等……
或许这两个小功能的成功给了微信团队一点小启发或小鼓舞,因为在下一个版本,朋友圈正式上线了。
三、微信平台化 4.0 ~ 4.5
历经了短短 8 个月的发展,到 2011 年底,微信已经一骑绝尘,成为仅次于 QQ 的移动端通讯应用。在摆脱了竞争压力之后,微信暂时停止了产品的更新,并开始思考往哪儿去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在 2012 年 4 月份给出:微信推出朋友圈和微信平台,开启社交化平台和信息平台的构建。在这一阶段,拉用户已经不是最重要的目标,所以微信将拉用户的功能入口淡化,全部移入二级或三级入口;最重要的目标是平台的建设。
微信 4.0 for iPhone
主推功能:相册、朋友圈、微信开放接口、图片和视频转发、发送当前位置、星标好友、消息群发。
说实话 朋友圈的 UI 基本没有变化过...
微信的朋友圈与 QQ 空间的“说说”类似,但却更为私密,只有互为好友的两人才能看到对方在一个共同好友的朋友圈的点赞或评论——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是我认为朋友圈的成功和它的独特隐私策略并没有十分强烈的关联:随着线下的朋友圈系在微信当中的重建,用户们需要这样一个一次能向很多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见闻,同时又具有一点纪念册属性的功能。微信从来没有做过的分享功能,才是体现微信朋友圈独特之处的地方:只有不做分享功能,才能确保用户所发送的信息基本都是自己产生的内容,避免转发带来的大量垃圾信息。(不过,随着朋友圈能够分享链接,加上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手动转发,朋友圈里的垃圾信息也略有增加。)
输入框的样式重于固定下来了
输入框历经多个版本的演化,到这个版本最终固定成当前版本的形态。这样的排布方式应当是根据各个功能的使用频率和便利程度来确定的:文字和表情毫无疑问是用户最常用的两种沟通方式,而剩下的一个位置,语音要比图片合适。因为用户可会你一言我一语地使用语音,总是展开列表的话,对于用户来说会相当麻烦。而用户不会把图片一张一张分开来发。
?微信开放平台也随着这个版本上线,提供两个重要渠道,一是信息渠道,即订阅号;二是服务渠道,即服务号。微信通过建立这两个渠道,为媒体、自媒体、博客写作者搭建了一个用户庞大观众群体的舞台,为企业、交易平台搭建了一个大型交易市场。很多公司都会这么做,比如某度用一个搜索引擎就同时搭建了信息渠道和服务渠道。但微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来建设这些渠道。
微信限制订阅号发送文章的频率和篇数,来最小化对用户造成的打扰,微信还鼓励原创(后续推出了原创标签和打赏功能),打击抄袭,并且杜绝诱导转发行为。微信走的是传播少量、精品化、去重复的文章路子,和微博传播的及时、大量、重复的模式不同。凭借此特性,微信在内容深度和信息新鲜度之间做到了良好的平衡,成为移动端最佳的聚合阅读平台,很多媒体机构、作者、写手都开通了官方微信渠道。
和订阅号相比,微信在服务号方面的尝试不太成功。这些游离在订阅号列表之外的公众号推送了很多打扰用户的消息,和订阅号的职能发生了严重混同。
微信 4.2 for iPhone
主推功能:视频聊天、右上角入口调整、朋友圈回复功能和照片权限功能、微信名片。
这一个版本继续引入了新的用户交流方式,即视频聊天,并且在照顾用户隐私权方面做出了一些扩展,这也符合微信一贯的产品更新方式——先抛一个功能上去,然后逐步建立隐私保护,赋予用户更多的自主权。
微信右上角入口
微信界面的右上角菜单也是个频繁改动的地方。这里基本上都有一个入口给当前版本的主推功能。此时是微信网页版,现在则是微信收付款。
微信 4.3 for iPhone
主推功能:摇一摇传图、语音搜索好友、微信号解绑 QQ 号和手机号、动画表情下载、扫一扫功能加强、新增聊天置顶、在聊天界面左右滑动切换图片浏览、朋友圈权限、私密照片可设置为公开。
微信在这一个版本并没有什么特别激动人心的新功能。继续完善已有功能,并加强对用户隐私权的保护。
微信 4.5 for iPhone
主推功能:实时对讲、听歌识曲、群聊二维码、聊天记录搜索、聊天记录迁移、语音提醒、同时发送多张图片、语音可撤销发送、给自己发消息、可回复陌生人消息、导航、快捷发送新增加的图片。
四、进军支付
2013 年的第二季度,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 2.5 以上,平台化建设已初具成效。微信现在已经联通了人、信息、服务,还剩下一环,就能打通所有的商业模式,这一环就是支付。
微信 5.0 for iPhone
主推功能:表情商店、扫一扫功能加强、游戏中心、绑定银行卡、收藏功能、按住添加朋友、语音输入、订阅号消息折叠、点击左下角定位到最新未读消息、双击查看全文。
绑定银行卡
微信在这个版本上线了支付功能。一方面是为了应对移动支付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与以支付宝为首的诸多竞争对手争夺移动支付入口;另一方面,也是微信打通自身商业模式的必须需求:随着信息渠道和服务渠道的逐步成熟,交易的需求也逐步凸显出来。
此时微信钱包的设计和当前版本有很大的差异。微信在当时还没有上线诸多的生活服务,因此把银行卡列表做得入口较浅是很自然的。
订阅号消息折叠功能也在上线了。随着订阅号越来越多,推送已经造成了对用户的打扰,此时聚合所有的订阅号于一处,能够减少信息噪音,提高阅读和收发信息的体验,延长用户的连续阅读时间。
微信 5.0.3 for iPhone !
主推功能:可以在我的银行卡中充值话费、转发多条聊天记录或通过邮件备份、发送地理位置、收藏文字可编辑、清理存储空间、清理 iOS。
微信在这个版本中进行了微信支付功能的尝试性拓展,可以看到该版本仍延续了上一版本的设计,话费充值的入口直接加到了银行卡列表的底部。
微信 5.1 for iPhone
主推功能:群聊人数上限提升、话费心意卡、预览购买表情、显示未发出信息的草稿。
微信 5.2 for iPhone
主推功能:实时共享消息、在我的银行卡中增加了多项生活服务、聊天记录可搜索、长按语音可转换文字、聊天功能新增图片墙、发消息时自动推荐已有表情、表情可分享、群聊 @
提醒、可以给朋友添加更多备注。
重新设计过的我的银行卡界面
在这一个版本,微信加入了更多的生活服务,因此设计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绑定银行卡的入口做得更加深了,把更多的空间让渡给新上线的服务。
微信 5.2.1 for iPhone
主推功能:发朋友圈可附加餐馆和景点地址信息、拍照分享发送多个好友。
微信和支付宝都在做移动支付,它们各自的优势何在?支付宝的兄弟产品,如淘宝、天猫等,都是做线上零售的,因此支付宝在上线之初就确定了其支付工具的属性以及从此衍生出的理财工具等属性。微信则从即时通讯和社交做起,贴近于生活场景,因此做生活服务是微信的一大优势。微信加入餐馆和景点地址信息,也是从生活服务信息方面入手,借助朋友圈的传播效应来拓展微信支付的应用场景。
微信 5.3 for iPhone
主推功能:面对面建群、收藏添加标签、多条聊天消息收藏、长按外文翻译。
微信 5.3.1 for iPhone
主推功能:给朋友添加标签、我的零钱、好友转账、信息可撤回。
2_1.zh_CN.jpg
虽然版本号上说这是一个小版本,但是从商业层面来说,这一个版本相当重要。微信在这个版本中上线了微信钱包,意味着微信有了自己的账户体系,这不仅方便了用户使用微信提供的各项功能,也为腾讯理财产品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微信在这个版本还上线了好友转账,向支付宝的核心领土逐步侵蚀。相对于支付宝,微信在做朋友间转账甚至占有一定的优势:微信上的好友关系网络更加完备,用户之间转账更加方便。
微信 5.4 for iOS
主推功能:搜索公众号、公众号文章、收藏、微信;识别图中二维码;面对面收钱。
微信 6.0 for iOS
主推功能:微信小视频、微信卡包、微信钱包手势密码、游戏中心改版。
微信在 6.0 版本中继续拓展其连接线上与线下的能力,微信引入了微信卡包,这和 Apple 的 Wallet 很相似。对于用户来说,微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收集各类优惠券和凭证的方便工具;对于商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推广渠道。
微信 6.1 for iOS
主推功能:微信红包、可搜索朋友圈内容、小视频可缓存。
这个版本中,微信上线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功能:微信红包。微信红包可以说是一个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游戏元素的转账功能。腾讯还和春节联欢晚会合作,利用摇一摇环节给微信用户派发红包,一时间成为互联网界的奇观。利用春晚的契机,微信退出红包功能,为微信钱包绑定了大量的银行卡,为微信的商业化之路做足了用户储备。
遗漏彩蛋:朋友圈广告。
虽在 6.1 版本更新中没有明说,但是微信在这个版本发布之后还进行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尝试,即朋友圈广告。之前微信虽拥有中国第一的移动互联网端流量,但微信一直没有投放广告。而在第一次投放广告之时,微信巧妙地玩了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消除了用户第一次看到广告时的抵触情绪。现在,微信在投放朋友圈广告时,对频率和广告内容的控制也很严格。一般能够通过微信朋友圈投放的广告内容制作一般都相当精良。特别是 2016 年春节之前百事可乐邀请六小龄童做的视频广告,甚至掀起了一阵怀旧的热潮。
然而微信现在还未做到精准投放,可以预料的是 2016 年微信会加大对用户使用行为和消费行为的分析,做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
微信 6.2 for iOS
主推功能:聊天记录迁移、快速分享图片、朋友圈内容可翻译、手机充值可查余额流量、微信运动公众号接入 iPhone 健康数据、二维码收钱。
微信 6.2.2 for iOS
主推功能:在聊天视频中增加了进度条。
微信 6.2.4 for iOS
主推功能:表情商店加入了更多艺术家投稿作品。
微信 6.2.5 for iOS
主推功能:在收藏中增加了图文笔记。
微信 6.3.5 for iOS
主推功能:微信群视频聊天、群公告、群主转让、微信步数、给表情艺术家发红包。
微信 6.3.8 for iOS
主推功能:聊天文件可查看文件和链接内容、右上角菜单可付款给商家。
微信收付款
微信在这个版本中进一步拓展微信支付的使用场景,现在商家可以通过扫描用户手机二维码的方式向用户收钱了。这一功能的引入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他们现在不需要掏出钱包就可以完成付款。
微信 6.8.13
主推功能:通过 3D Touch 预览网页,聊天记录可同时转发给多人。
微信的产品经验
前面的文章解读了微信的发展历程,在这一个部分,我将尝试总结从微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学习到哪些产品设计的有益经验。
合理的版本更新计划与频率
微信在其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对开发什么样的功能都有着十分明确侧重,并采取应对自身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情况的迭代速率。
在微信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追赶先发的米聊等竞争对手,微信团队更新速度很快。在进入 3.0 时代之前,微信在 9 个月的时间内(中间还包括春节)发布了 11 个版本。并且专注于实现当前产品定位(即时通讯软件)所要求的核心需求,即拓展通讯功能(语音、图片、视频),以及提高对于通信产品来说最重要的特性——可靠性,不求功能的大而全。在用户体验方面,也没有强求完全的尽善尽美(比如在群聊中用昵称来区分说话者这个糟糕的主意),而是尽量突出自身有特点的地方(比如不会显示是否已读)。早期阶段的微信还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即迅速扩展用户群体。这一阶段的微信也做了很多支持兄弟产品的功能,以借助兄弟产品庞大的用户群体来发展自身。
在 2.5 版本之后和 4.0 版本之前,微信专注于探索陌生人社交领域,除了发布了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这三个重要功能之外,还致力于降低用户的注册门槛,如支持手机号注册、简化注册流程等,创造陌生人互动的方式,如个性签名、表情游戏等。此时为了迅速推出新玩法,和竞争对手做出差异,微信仍保持着较快的迭代速度。
进入 4.0 版本之后,微信在即时通讯领域已经远远地甩开了竞争对手,放慢了迭代的速度,开始谋求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转型,这对于微信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里说的平台一是指社交平台,主要是朋友圈,二是信息平台,主要是微信公众平台。2012 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微信仅推出了三个修改 bug 的版本——相信微信团队此时正在考虑产品重新定位的问题。而相应的,在微信开始平台化转型之后,腾讯公司的整体结构也进行了一次剧烈的调整,成立了微信事业群,以便微信不受桎梏,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经历了将近半年的沉寂之后,5.0 版本发布,微信接入支付,探索 O2O、移动支付和普惠金融领域。之后的多个版本,微信接连推出话费充值、生活服务、微信零钱、好友转账等,朋友圈也开始支持附加餐馆和景点地址以给用户的使用场景增加更多的消费因素。进入 6.0 版本,微信推出了微信卡包、微信红包等功能,进一步渗透进用户的生活和消费场景,但进行大改动的频率显著减缓。
总结来说,微信在各个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重点:做最好的即时通讯软件——陌生人社交概念——构建社交平台和信息平台——涉足金融领域——进一步加深对用户生活和消费领域的渗透。这种重点的转移反映在一个个具体的功能更新上,也体现在更新发布的频率上。产品简单,面临着生存压力时,就加快迭代频率;产品平台化以后,就求稳,小心地进行产品商业化。
一次不做太多
微信在做功能模块时,并不是一次性大而全地做出全部功能然后上线,而是先上线核心功能和部分功能,再视情况逐步扩展。典型的例子有四个。
收藏功能。收藏功能最先在 5.0 版本上线,一开始只能收藏聊天、朋友圈和公众号的信息。在 5.0.3 版本,收藏添加了文字可编辑的功能。在 5.3 版本,可以为收藏添加标签了。5.0 版本上线于 2013 年 8 月,5.3 版本上线于 5 月。一个模块的功能用了 9 个月的时间去全部实现。
搜索功能。搜索功能于 5.2 版本上线,仅可以搜索聊天记录。5.4 版本中,添加了对公众号和公众号文章搜索的支持,以及对收藏功能的支持。在 6.1 版本中,可搜索朋友圈内容。5.2 版本上线于 2014 年 1 月,6.1 版本上线于 2015 年 1 月。这个模块用去了 1 年的时间,而且还有很多的扩展空间。比如微信现在支持“一周热门朋友圈”这种关键词智能搜索了。
表情功能。最经典的 QQ 原生表情上线于 1.3 版,3.5 版支持表情扩展,4.3 支持动画表情下载,5.0 版本上线表情商店,5.1 版上线购买表情预览、表情推荐和表情分享,6.3.5 加入了给表情艺术家发红包的功能,6.3.7 支持投稿单个表情。表情方面的更新贯穿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始终。
摇一摇。摇一摇在 3.0 版本上线时,仅仅是拿来摇好友的,但是后来又增加了听歌识曲、识别电视节目的功能,成为从声音方面连接使用场景的入口。
这种把一个功能模块拆分成若干期上线的方法有很多好处。一是能帮助团队节约资源,专注于重要更新内容,确保产品能以一个合适的速率进行迭代。因为同一个版本需要更新的东西有很多,如果一个功能模块做得过于大而全,就会造成资源的紧张,耽误其他模块的更新,延误上线周期,并且难以确保产品质量(包括稳定性、交互友好型、可扩展性等方面)。二是允许团队边做边看并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反馈做出调整,避免一条道走到黑,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局。三是每个版本都能给用户带来一些新鲜刺激,让用户有所期待。
不过另一方面来说,产品会怎样演化是很难预测的,张小龙在他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中也提到过这一点。
在上线新模块时,微信并不考虑以后这个产品要怎么设计,而是尽量把它的入口做浅一些,让用户都能接触到并玩起来,在下个版本更新的时候再将旧功能埋起来,最典型的是微信钱包的设计。先是简单的银行卡列表,上线手机充值的时候,不对 UI 做大调整,直接将手机充值入口放在银行卡列表底部,而在更多生活服务上线时,才把银行卡列表的入口降级。
同时,微信还利用“微信”tab 右上角的小菜单给用户提供新功能的便捷入口,如给微信网页端的入口等。
对用户体验的执着追求
微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微信之父张小龙敢于在沉重的商业需求的压力之下,仍能坚持整个团队对用户体验的追求。
在微信发展早期,尽管扩展用户群体的压力巨大,但是微信没有强制用户使用各种拉朋友的功能,比如朋友推荐功能、QQ 离线通知、QQ 邮箱通知、微博助手等等,相反,微信给予用户选择权,允许他们不被别的用户搜索到,比如屏蔽 QQ 好友,开启好友验证,卸载插件(后来是禁用)等等。
在微信开启平台化之后,微信面对着公司内部的商业压力和平台使用者的压力,也没有轻易做出用户体验的妥协。比如微信公众号限制发送的次数和文章数量、严打恶意诱导性分享、严格控制朋友圈广告出现的频率等、坚持不做启动屏广告等,使得微信的商业化并不十分明显。
把握行业风口 结合自身优势
除了产品自身质量优秀之外,微信能够成功的两大因素是准确把握了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风口,同时有效地利用了腾讯公司其他产品的资源。
微信在其最初的三个月就抓住了两个风口,一是移动即时通讯在中国开始起步,二是语音消息在用户群体当中的风靡。后来,微信又抓住了陌生人社交风口,推出了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自媒体风口,构建了基于订阅号的自媒体内容分发渠道;互联网金融入口,推出了微信支付和微信钱包;以及 O2O 风口,用多种方式联通线上与线下,如扫一扫、微信扫码支付、电影票、滴滴出行等等。
在抓这些风口的时候,微信也得到了腾讯公司其他产品的配合。QQ 邮箱和 QQ 在早期为微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导流;腾讯金融产品为微信支付提供了有力支撑;商业部门则为微信在 O2O 端的野心拉拢了许多盟友。
本身就是可怕的产品,再用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去配合它,这个产品就更加可怕了。
现在的微信
在这一系列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将聚焦于当下,分析现在微信的产品形态。并对微信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些个人的猜想。
经过五年的发展,微信已经具有了如下的体系:
微信产品结构图
微信的整个体系虽庞杂,但是用户使用起来却没有任何的困难或难以理解的地方。最恐怖的,正是这种化繁为简的产品结构和用户体验设计能力。
微信现在的产品类型,很难用单一的概念去解释。它从即时通讯出发,当前产品中也有很大一块是基于即时通讯,却远非如此。它有社交模块(朋友圈,附近的人,漂流瓶),它有事务管理功能(QQ 邮箱、微信收藏和语音笔记本),它有内容分发渠道(订阅号),它有游戏,它有金融服务(微信零钱、转账),它有购物模块(发现 tab 下的购物、微信钱包内的服务、优惠券)。越看,微信越像一个无所不包的手机系统,所以我将微信称之为类 OS 产品:手机系统里的系统。
相对于我们传统概念中的手机系统,微信有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它是跨平台的,不会像 iOS 和安卓一样划江而治。所以它占领了国内所有的移动端,替代了手机系统,成为移动互联入口。
如果把微信当成操作系统来理解,那么无论微信推出了什么功能,我都不会觉得奇怪。比如传言中微信要上线的应用号,如果将微信类比 iOS,那么微信应用公众号就相当于 App Store,微信将凭借应用公众号再一次打破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正如之前微信用朋友圈打破社交方式,用微信支付打破支付方式一样——而这一次可能是更加革命性和颠覆性的,这是一次 App 中心化、去形态化的尝试。以后用户们更本不用考虑是谁提供了这个服务,我又应该下载什么软件去接受这种服务。微信负责所有的需求入口:平台中心化,第三方只要默默地负责实现服务就好:服务去形态化。
所有的 iOS 在当下或是将来,都要实践这种平台中心化,服务去形态化的方式。而微信,不以硬件销售为基础设施(Apple、小米的做法)——那是以走路的速度前进——而是以软件平台为基础设施,这就极大地降低了用户接入这种平台的成本——以跑步的速度前进。不奇怪为什么阿里做社交的心一直不死,纯粹的购物 App 是不能担当这种基础设施的重任的,只有用户粘性最高的通讯、社交工具才能担任——就好像不是人人都会去逛商场,但是人人都会去压马路。
所以再把微信看做是社交软件,去分析它的月活、日活,做竞品分析,就显得格局、视野小了。微信要做的并不是击败其竞争对手,它在做的事情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因此它没有竞争对手。它要做的不断地突破产品定义的局限,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进——以在移动端通讯、社交的垄断地位为依托,垄断所有(起码是中国的)移动用户获取讯息、接受服务的入口。
具体来说,微信会做什么呢?
我想,应用号的上线是毋庸置疑的,这是灵活度最高,想象空间也最大的一块。微信会利用应用号来满足掉用户的零散化需求,如订票、打车、订餐、上门洗衣、外卖、甚至挂号预约等,和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一起构建应用号生态;产品形态上,除了固定一个二级入口之外,还会利用搜索框作为应用号的入口。——可能会导致很多 App 的消亡。第二是搜索框进一步的升级,利用搜索框来连接一切信息、服务、商品、商家信息。第三是向用户生活中各个场景的渗透,主要是在优惠券这一块,利用优惠券连接线下的生活服务。产品上,微信除了应用号之外,可能再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动作。而在商业层面,微信可能会组建更大的商务团队,将微信的应用场景拓展到更多的消费区域。
——简单来说:扩展场景、联通一切。
这就是微信的目标。
缺钱买书。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被以下专题收入,发现更多相似内容:
从0到1,折腾产品;你的产品,我有话说
· 5794人关注
缺钱买书。
选择支付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期乐信用钱包开通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