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或者支付宝领取50元现金都可以 50元

您的位置:>>>正文
网络信用卡:支付宝授信额度200元起 微信50元到5000元
本报讯(记者 张倩怡)最近在多个领域打得不可开交的和腾讯又在网络信用卡业务上较起了劲。昨天上午,支付宝宣布将在下周和中信银行合作推出国内首张网络信用卡。几个后,腾讯不甘示弱地表示,微信信用卡正在内测中,将很快和用户见面,而合作对象同样选择了中信银行。
支付宝方面介绍,支付宝与中信合作的网络信用卡对应的是中信银行异度支付信用卡。但与银行传统发行信用卡的审核、发放模式不同,消费者在支付宝的手机客户端内关注中信银行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就可以在线即时申请、即时获准。申请获准后,消费者将这一卡号在线开通支付宝快捷支付功能,就可以进行网购、移动支付等各种消费。
信用额度方面,支付宝的授信额度为200元起步,上限则根据个人网络信用度来定,并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和信用记录逐步提升额度,首批发行大致100万张。
和支付宝类似,微信同样将申请“窗口”设在了手机上。
微信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用户进入微信“我的银行卡”专区,就可以看见申请中信微信信用卡的入口,用户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真实资料后,由中信银行进行审批,审批结果实时知晓。这张目前正在内测的信用卡首批同样将对外发行100万张。
和支付宝的“一刀切”模式有所不同,中信微信信用卡的额度分为三个档次,50元、200元和元。信用卡用户拥有38天的免息期,无年费等任何费用。
审批通过后用户将自动开通中信微信信用卡,绑定微信支付后,用于在开通微信支付功能的线上、线下商铺中“刷卡”,此外查询账单、还款都将在微信中完成。
口袋里没钱也能先消费?和银行信用卡类似,如何保证用户资金安全和控制风险成为腾讯、阿里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对此,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支付宝将和中信银行携手构建一套风险管理体系,以支付宝所掌握的庞大实名用户群和信用数据为基础,配合中信银行原本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以及征信数据,不仅可以作为向消费者授信的依据,也成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而腾讯则拉来了“好帮手”——众安在线。微信相关负责人介绍,中信微信信用卡首次引入了保险模式,众安保险在其中提供个人信用卡消费信用保险,提供相应的信用保险产品内容,建立风险联防机制并根据业务发展不断提出中信微信信用卡风险防范优化措施,降低金融风险。
百万张网络信用卡省亿元发行成本
在分析人士看来,庞大信用支付市场向手机端的迁移空间成为阿里和腾讯极力抢夺网络信用卡市场的动力所在。“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目前都在搭建自己的移动支付生态圈。通过和银行合作推出网络信用卡这一‘折衷’方式,两家公司可以招揽到共同的移动支付用户。”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表示,由于互联网公司的资金体量不及传统银行业,做好资金风控体系至关重要。
此外,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虚拟信用卡的合作方都是中信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渠道对于银行自身发卡成本节省也极为可观。据银行人士计算,传统模式下,银行发行信用卡的单张成本大约在80元到100元左右,而借助支付宝渠道发行100万张网络信用卡,仅成本就可省掉近亿元。
阿里62亿港元购文化60%股份
本报讯(记者 张倩怡)昨日,文化中国传播有限公司发布公告,阿里巴巴集团将以62.44亿港元认购公司扩大后已发行的60%股份。文化中国方面表示,该笔款项将主要用于集团一般运营资金及投资用途。
资料显示,文化中国主要涉足媒体业务及文艺交流活动、手机增值、杂志广告、节目包装等服务。
马云此前曾表示阿里将加强对文化、教育、医疗领域的关注。2013年9月份,阿里巴巴成立数字娱乐事业群,主要经营音乐、视频、读书、家庭娱乐等项目。
在公告中,文化中国董事会表示,认购事项可提升公司的融资能力,增强其战略地位及财务状况,利用线上娱乐及媒体相关领域的新内容制作机遇及潜在收入平台,促进集团业务之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微信和支付宝为什么烧钱投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
微信和支付宝,都搞打车省10元,有必要这么烧钱吗?
按投票排序
在我看来,这场打车软件之争的背后两巨头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手机支付习惯,为手机支付圈地。大规模圈地运动结束之后,可以预见补贴会越来越低,其实做不做手机打车行业第一名他们两家都无所谓的,手机打车市场毕竟有限——他们两家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想象着,未来某一天我们去购物去吃饭,不带钱包,不带信用卡,带一部智能手机就够了。对于支付平台,只要延迟个7天给商家回款,就会带来多牛逼的现金流啊这滋味有多美,我的天啦,看着都流口水。---------------------------------2月21日 补充
所说的把蓝海变成红海这个观点我很赞同。但是微信很难颠覆支付宝网上支付的地位 ——对于这个我保留看法,支付上,阿里处于守势,我觉得阿里策略一不小心的话,微信还真有可能革了支付宝的半条命,注意是半条命,这次打的补贴之争,是阿里颤抖的迹象。
//啊哈让我来把我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偷过来吧从我的视角来看,烧钱抢占打车软件市场,目的除了其一占领移动支付市场之外,还有一条(在我看来)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收集用户的地理定位信息。从用户的地理信息数据里能够挖出来的信息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如果公司本身还拥有与该用户相关的其他大量信息的话,配合用户的地理定位信息使用效果奇佳。之前我们Lab做过用用户的过往带geotag的tweets来分析用户近期行为pattern,最近在做用基于地理信息来加强推荐系统【因为我们Lab本来就是全世界最早做recommender system的嘛】性能都相当赞【这还是考虑到我们拿到的dataset其实很弱的情况下。。。想象一下如果能够像很多industry的公司一样拿到详细的地理信息与用户其他行为的关联的话。。世界真是太可怕了麻麻我要回火星】【就好像早两年在The Atlantic上看到的一句话一样“Google's geographic data may become its most valuable asset. Not solely because of this data alone, but because location data makes everything else Google does and knows more valuable."】 【用带google service / google now 的android机的用户请进入就可以知道google有多了解你的行踪唷】于是现在其实阿里和腾讯(unlike 百度)其实是没有用户的即时定位信息的(因为这两家的地图软件其实还是没有什么人用的吧。。)各种打车软件在这里介入之后,恰好帮阿里和腾讯补上了用户模型里缺失的最后一环,现在阿里和腾讯就拿到了每个用户的大量在不同时间,地点(很可能还是连续的)地理定位信息【更赞的一点在于这个信息其实不光是spatial,还是platial的,如果我们考虑到用户除了提供定位信息之外,还提供了自然语言的所在地点描述】再考虑到阿里本来就拥有的每个用户的信用记录,购买记录,实名,shipping addr(which is 准确性最高的一种VGI信息没有之一)以及腾讯有的每个用户详尽准确的关系网。。。。补上即时定位信息这个短板之后,这两家对用户信息掌握的程度又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P.S. 有BAT的内部人士可以答疑这三家目前对这些数据的利用程度么?非常好奇现在国内的IT巨头到底有没有有效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我认识的我们Lab出去的人目前都在美帝所以我对国内的情况完全不知道所以现在超好奇国内这个领域是什么情况。。。
因为腾讯和阿里的目的是培养大家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而不是靠做大打车软件让他们上市牟利。而现有的支付场景里面,手机打车应该是最适合移动支付的其他用的比较多的移动支付场景,基本就是购物、付水电煤、话费充值,都不如打车。其中,购物的操作流程比较繁琐,你需要先找商品/店铺,然后下单,收货,最后确认付款。如果是淘宝店的交易,还要涉及咨询之类的情况。这一整套流程全都用手机来操作,过程是相当繁琐的。而支付水电煤、话费充值的操作流程是非常简便,但是使用频率实在太低。电费、宽带费1个月才交1次(宽带费还能年付。。。1年操作一次),水费煤气费2个月才付一次,话费充值也不会有人三天两头给自己手机充钱吧,一般都是冲一次起码能用个把月。另外,以上的消费过程,10块20块的补贴真的对总的消费额来说聊胜于无。而且就算你补贴再多,我也不可能每个月去多交几次水电煤吧?再看打车APP,操作流程非常简单,上车前下单,下车前付款。中间的步骤都是你和司机直接面对面交谈即可,不涉及必须用手机来操作的。使用频率方面,在补贴足够的情况,可以做到一天1-2次,甚至更多次。而且打车的单次消费金额比较小,有10块20块的减免就能省很多钱,吸引力很大。
更新。今天得知了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倍感欣慰。-----------------------------现在得票第一的回答说的方面当然存在。我想补充另一个角度。现在两家其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抢,不过是互相搭台唱戏而已,支付宝很难撼动微信在社交的地位,微信也很难颠覆支付宝网上支付的地位,两家之间的平衡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两家处于谁也动不了谁的状态。那么为啥还要搞的这么风生水起呢。打车软件,在刚出来的时候一片蓝海,像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巨头公司怕的是什么,就是在这种蓝海里面出现什么新的东西被一个迅速崛起的创业公司给跑到前面,做成气候,到时候再竞争或者收购的代价就要大很多,这两家于是搞出来这样一件事,迅速把这片蓝海变成了红海,那么再有小的玩家进场,不管搞出什么样高级的玩法功能等等,都是玩不过这种简单粗暴直接贴钱的做法的,而贴钱这种做法,只有像阿里和腾讯这种巨头才能玩得起,这样,就基本杜绝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挑战。在他们两家进来贴钱之前,不是没有打车软件,不知道那些软件们,现在还好吗。
的观点表示认可这里提出第三个观点,希望能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切入,去描述一个较高的格局.先发图:下面是国内:下面是国内:这里我不得不加上一个省略号......综合所有新闻,已及我能获取到的消息,这些东西所展示给我的一场变革. 阐述的"培养手机支付习惯,为手机支付圈地"是对观念变革的描述但是我要告诉你,打车软件所造成的是"行业变革",是一场由"技术进步"引发的,行业革命性事件."打车软件"这种新事物的出现,足以颠覆一个用户基数很大的传统行业.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看,那么"手机支付",都可以看作这场变革的驱动因素当你用过一次打车软件,并经常使用,我想你应该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革.这里不在多说说打车软件的功能这种新事物的出现,如果博弈成功,未来必然会形成一个准入门槛.例如当下出租车的准入门槛是驾龄,和牌照.当打车软件出现一家独大的时候,那么,这家公司很可能成为这个准入门槛,已及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掌握着资源配给,用户数据,以及定价权(这里请允许我再次使用省略号,)....的制定标准.在这段空白里面,你可以展开想象空间,举个例子,比如打车软件公司规定,只有某品牌,某型号的车,可以作为某一个类型的专车,那么...这些标准,才是真正的利益来源.如果从变革的高度,居高临行观看,那么"大公司巨资投资打车软件"这件事,我认为大公司的角色,只是一个有点寒酸的搭车者.
继滴滴打车把补贴再次提高,打车送12~20元,还送飞机,然后再打飞机……之后,快的也宣布把补贴进一步提高到13元——且慢,你们在窃喜?以为自己赚了?不,真正高兴的是巨头们。实际上,这已经是嘀嘀、快的大战第二回合。从1月开始,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现金”运动。一个是嘀嘀打车送20元(的哥10元、乘客10元),一个是快的打车,不甘示弱也送20元。同时,打车软件拥有传统招手打车无与伦比的优势:提前叫车、等候时间短、需求同时发给附近众多司机、全程不用带任何现金!理论上,消费者完全可以同时使用嘀嘀、快的同时打车,并且白赚钱。正当网民们津津乐道“必须宰这俩冤大头—我如何免费打车还挣了20块”时,马云、马化腾正在丛中笑。因为,这就是人家想要的!电子商务早就是30多块买一个用户了,手机客户端(APP)现在也是10-15元买一个用户,20元买一个移动支付用户贵吗?不贵,对商业来说,时间和机会成本才最贵!正所谓,穷人不懂富人的思维。等市场份额决出一个你死我活之后,如此数十亿的不计成本烧钱肯定会结束。只不过到那时,大家都已经形成了用手机软件打车、付钱的习惯。自古以来,买的没有卖的精。当然,作为普通用户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嘀嘀打车是腾讯(Tencent)投资,快的打车背后正是阿里巴巴(Alibaba)。这是“一场阿Q的移动支付代理人战争”。====================以下是补充答案=============================对于网友们的“一次20元我每天打那么多次车你怎么能说一个移动支付用户才20元呢?”的疑问:比起庞大的、每日都高速增长的新增用户群体,即便你每天打10次的士,每次你和司机都从嘀嘀打车或者快的打车分别赚20元,即便全中国有十万如你这般执着较真儿的用户——相信我,对马化腾或者马云来说,四千万真的不算什么。 记住,现在,移动互联市场已经由最初单纯的产品单点竞争演变为“产品+资本”的立体竞争。资本的重要度在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将进入互联网,加大竞争程度。Facebook160亿收购whatsapp,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切都让你发现,资金在更快速地进入这个行业。同时,它也使得资金正在成为竞争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变化就在于:以前只用产品竞争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开始使用资本解决问题了,这是一个行业进入最繁盛期的一个标志。以前大家对于资金都不管不问,因为少嘛,所以只能用产品竞争。现在,当大家拿资金去解决问题后,中国这种大并购就开始大幅地出现。而且,一旦资金被认可后,你的每一次并购,就像百度花19亿美金收购91助手,最后得到的都会是更多的资金回报。 从阿里和腾讯自身和未来的发展来说,即便一个移动支付用户要100元才能开发,也不贵!在大鳄的核心领域,一旦出现被创业者领先的机会,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能用资金解决时间壁垒,再贵也值得。贵和不贵不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而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的。互联网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成本,时间一旦被攫取了,就像马化腾说的,微信如果晚3个月,腾讯可能就被颠覆掉了。但是,微信早了两年,来往肯定就没机会。这个就是同质化竞争的后果。互联网最可怕的壁垒不是资金,技术,而是时间。时间上一旦落后,大鳄也可能会被颠覆。这种颠覆的速度比我们想像来得还快。换句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你以为马云和马化腾做了冤大头,殊不知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着他们的举动,便已经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了。看完这条回答出门打车,你敢说你不会下载一个滴滴Or快的,用来打车?别傻了,骚年们。阿Q们根本不在乎给你的那点钱。他们在乎的是,你习惯了使用微信支付后,在接下去的无数日夜里能给他们带去的利润。引用我自己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穷人,你不懂富人的思维。
如今网络平台拼的就是客户群
你不去烧钱,不给优惠,人家为嘛要用你的呢?竞争就是如此啊,老子就是有钱任性,拖也拖垮你,最后弱的都死掉了,老大独自一人称霸了,那还不为所欲为,就成为了,所谓的寡头了
“滴滴”VS“快的”背后的巨头魅影经过几轮淘汰战,打车应用市场已经从最初的数十家群雄逐鹿,转变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目前,整个打车应用市场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恶战在所难免,随着腾讯阿里双方“微信PK来往”愈演愈烈,“财付通VS支付宝”,“理财通VS余额宝”,世纪大战的战火已经延续到“滴滴”VS“快的”! 烧钱大战,快的初战告捷  不挣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不烧钱就要挣钱的企业是打酱油的企业。“烧钱”是打车应用的必备属性。用滴滴CEO程维的话来说,烧钱是市场培育期必须做这些事情。就“烧钱圈地”对比看来。目前嘀嘀打车一共获得三轮融资共1亿1800万美元投资:2012年A轮,300万美金,金沙江创投;2013年5月B轮,1500万美元,腾讯;2013年12月份C轮,1亿美元,中信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快的打车目前公开的融资情况是:2013年4月A轮,800万美元,阿里巴巴投资;2013年11月,阿里跟进投资近亿美元。  通过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方的融资情况来看,嘀嘀打车的融资次数和金额显然要多于快的打车,但双方在市场占有率上相差并不多。此前,快的打车收购大黄蜂,在市场占有率上又得到进一步增长。  补贴策略,滴滴后续给力  起家于杭州的快的,在完成对上海、广州、深圳等江浙沪城市布局之后,成功开始大举“北伐”。目前在北京乘坐出租车时不时就会听到快的打车广告:新用户,打车就送30元。和其他大多数打车软件10元的奖励相比,30元的奖励着实让人有点Hold不住。  更疯狂的是,由于快的绑定支付宝,司机安装支付宝即可获得50元现金及50元支付宝余额奖励;司机每天使用快的打车软件线上六小时即可获得5元奖励;北京用户看到快的戶外广告,拍照并分享到微博上就能得到10元奖励。快的此次活动据算总投入将超过一亿元。  补贴确是一个非常管用的策略,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模仿的策略。快的在北京抢占的同时,嘀嘀在杭州也出台出了补贴政策。现在嘀嘀在杭州每个订单都补贴司机5~10元,上下班高峰期,甚至能抢到补贴高达100元的订单。另外,司机成功推荐一个乘客扫描车內二维码安装嘀嘀,又能得到10元奖励。  补贴司机的同时,滴滴也用心提升用户端的下载使用量。嘀嘀刚进入杭州的第一周,就采取奖励话费的形式拉用户,杭州用户下在嘀嘀APP,两日内打车无限次报销车费,每次报销10元,次日以话费形式充值到注册嘀嘀账户的手机号中。杭州本来是快的根据地,近八九成的司机都安装了快的软件。但是,自从2013年6月嘀嘀开始进军杭州市场以來,靠着疯狂砸广告、大力补贴司机、提升用户下载量,拉走了将近一半的司机,市场占有率得到急速提升。  “打车神器”背后的巨头魅影  不可否认,打车应用市场背后的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对于出资的腾讯、阿里巴巴来说,“烧钱”背后的本质是移动支付之争。用户倾向于用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在哪里用哪些支付,都关系着腾讯、阿里巴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  打车软件作为最容易被市场接受的LBS服务之一,不仅是巨头测试其O2O能力和渗透率的绝佳工具,也为未来更多O2O业务提供了接口。这也是众多打车应用企业不惜放血“烧钱”来疯狂般的占据市场的原因。  嘀嘀和快的“烧钱”大战尚在进行时,其背后的金主自然引发关注。嘀嘀背后的腾讯和快的背后的阿里巴巴,是互联网领域的两大巨头。近年来,二者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步伐也在加快。对投资方而言,打车应用市场“光有金矿,无法开采”的现象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这也是上文中笔者所提到的2014年打车应用市场“烧钱”会减缓的原因之一。  尽管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背后都一个“有钱的干爹”,但这个“干爹”并不傻。“烧钱”一次可以,两次可以,第三次还继续“烧钱”恐怕就有些说不通了。  烧钱是浮云,变现靠用户  黄花梨做的椅子终究是用来让人坐在屁股底下,泥巴塑的菩萨终究会登堂入室,被人顶礼膜拜。产品的最重要价值要看用途,用户也只为好的产品体验付费。打车应用的用户,无论是乘客端还是司机端,都比较看重产品体验和产品服务质量,服务是否及时、出现问题是否能快速解决等,软件厂商要做的就是如何快速实现智能调度,有效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来提高用户满意度。  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目前还是依赖于巨头,得到融资先烧钱将市场做大,将用户圈进来,后续再利用用户数据赢得利润。产品变现的过程就是商业化探索的过程。以不断优化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服务品质为左足,以延伸平台的增值商业空间为右足,两足交替,才能在打车市场中不断前进。  滴滴VS快的,本质也是阿里与腾讯的世纪大战的一场战役,就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于苏德战争,辽沈战役之于国共内战,其地位需要历史来检验。  滴滴VS快的更是二位大佬的搏杀,马化腾VS马云,一如武当VS华山,张三丰VS风扬清,马化腾如水,马云似火,正如自媒体人“孕峰”所说:阿里和腾讯的世纪大战,各自命门在那里?阿里的命门在不懂产品,腾讯的命门在走向封闭。胜败取决于自己能否克服自己。但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无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用户体验才是成功的根本,无论是腾讯和阿里都无数次验证了此条真理。  就笔者使用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经历看来,滴滴打车的产品体验要好过快的打车,融入微信支付并大力投入营销成本后,综合考虑已经遥遥领先于快的。相信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滴滴会在此次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胜出,变双雄争霸为一家独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打车应用,2014年,走你!纯搬运,原文链接:
问出这个问题,就好像我碰见的一个快的专车司机一样。开着50w的奥迪A6L,问我为什么马云这么傻,一单给他至少120的保底费。我耐心的跟他说:马云不傻,所有做买卖的都不傻,最后都是要赚钱的。一方面是要培养用户的用户打车习惯,培养通过支付宝付费的习惯;还有就是抢占市场份额,市面上就快的一款app了,你是用还是不用。培养完的用户都是几何级数量的增长,很简单的挣钱方法就是卖广告啊。果不其然,前两个月的版本两家都不约而同的上了积分系统,积分商城里面都是各种入驻的商家。各种品牌进来都是要交入驻费的,后来发现滴滴的红包,每个都是广告,这都是要钱的呀喂~!当然了,互联网处处都是活雷锋,免费吸引流量和用户,这个精神才能让这个行业继续疯狂野蛮的生长下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微信转支付宝50元充值了40元还有10元去哪儿了_百度知道
微信转支付宝50元充值了40元还有10元去哪儿了
微信转支付宝50元充值了40元还有10元去哪儿了
提问者采纳
微信不能转支付宝吧?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支付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工图 支付宝或者微信都可 50_百度知道
工图 支付宝或者微信都可 50
baidu.hiphotos.jpg" />&nbsp.&/zhidao/pic/item/b219ebc4bbbab9011418.jpg" esrc="http.jpg" esrc="http./zhidao/wh%3D450%2C600/sign=54b40f950d46f21fcebc4bbbab9011418://h.baidu.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nbsp://h.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理财通50元红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