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图片的报纸版面广告

看美国图片编辑如何编辑图片(组图)
 您的位置:
看美国图片编辑如何编辑图片(组图)
日 08:44:57
 来源:新华博客
】 【】 【】&
&&&& 正在与作者交谈的马克?埃德尔森 &&&&喜欢图片编辑这个职业。从干这一行开始,有幸采访了美国《国家地理》、《财富》、《新闻周刊》、《纽约时报》等媒体的图片编辑、摄影总监、摄影师,以及盖蒂图片社副总裁、玛格南图片社图片编辑和摄影师、蓬皮杜摄影中心主任,VU图片社总裁、美国ICP摄影中心主任等近2 0人。这对于我的收获,仅仅用获益匪浅是不够的。 &&&&通过与他们交流,使刚做图片编辑时,自认已经有些称职的我了解到国外对于影像观念,传媒方面的经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国内与国外在视觉领域的差距。 &&&&最初引导我如何读图片和设计版面的是美国著名图片编辑――马克?埃德尔森(Mark Edelson),现将我与他的部分访谈文字介绍给朋友,相信您也能有所收获。 &&&&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马克?埃德尔森(Mark Edelson),是目前美国非常出色的图片编辑,已有20多年图片编辑的丰富经验,在近10年内曾两次获得“全美报刊最佳编辑和版式设计”的图片编辑金奖,7次获最佳版式设计奖。现在是美国《棕榈滩邮报》的副总编。 &&&&认识马克?埃德尔森是在一品国际摄影节上,他外形高大,留着及肩的长发,镜片后面的眼睛温和且充满智慧。他编辑图片的理念及对图片版式设计的想法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曾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过的刘昕,使我在北京又见到了即将返回美国的马克?埃德尔森。交谈时,他笑谈自己做摄影记者时没有刘昕做得好,但却是个不错的图片编辑。现将我与马克?埃德尔森的访谈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谢雨玫(以下简称谢):据了解,您所在的《棕榈滩邮报》是一份重视图片的报纸;更由于您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图片编辑,有的摄影师是因为您把他们的照片能编辑得更好而到《棕榈滩邮报》工作的。由于图片的好与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图片编辑在为报纸的版面选择照片时,不同的图片编辑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每天面对众多摄影记者的照片,您是如何挑选图片的? &&&&马克?埃德尔森(以下简称马克):我在为报纸的版面选择照片时,首先是看照片内容,然后是形式上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在情感方面的张力。最理想的照片是能让读者看到日常看不到的人或事,能把读者带到无法去的地方。此外,照片在智力上对读者要有所启发。不吸引人的照片会白白占有版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美国的一些研究资料表明,美国读者在看一张照片时,一般情况下只会用2秒的时间。特别吸引人的照片,才会使读者的视线多停留一些时间。当然,在一个正常的版面上,能否吸引读者的视觉因素有很多,编辑就要注意到一旦这些视觉因素放在一个版面上,他们就会构成一种关系。一个好的图片编辑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这种构成关系既要合理,又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理论上说,不是要把拍得最好看、最漂亮的照片选择在版面上, 而是选择形式与形状更适应版面需要的照片。为了版面上的视觉平衡与整体的和谐,版面上的照片要有静与动、深与浅、情绪上的起与落的呼应。图片编辑挑选照片时一定要考虑到版面的整体效果。 &&&&谢: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刊有模糊不清的群体人物的小照片,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马克:版面上如何确定照片尺寸的大小是很重要的。作为图片编辑,一般情况下看到的照片都是大尺寸的,照片的方方面面你都会看得很清楚。但是不能因图片编辑看清楚了就把一张信息丰富,形式感强的照片在版面上做小了。否则读者会因为看不清小照片中表现的内容,而忽略这张照片。比如,一张人头非常小的群体活动的照片如果在版面上做小了,读者就看不清照片中的人在干什么,唯一得到的信息就是照片里有很多人。读者不知是怎么回事儿,就会失去兴趣点,除非读者对照片要说明的事件很感兴趣,否则就很难引起共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作为图片编辑使用这样的照片时,应在旁边再配一张与之有关系的特写照片,其中应有一个人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有非常有趣的面部表情。所以,图片编辑一定要记住,把一张内容丰富的照片用小了,是图片版面的大忌。 &&&&谢:有时,图片编辑要根据版面的具体情况不得不剪裁照片。您是如何剪裁照片的? &&&&马克:我们通常是与摄影记者一起合作剪裁照片的。图片编辑确实需要剪裁照片时,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照片中无关紧要的累赘去掉,帮助读者在视觉上找到照片的关键部分,把视线聚焦在最有趣的画面上。如一张精彩的色彩及内容都非常丰富的照片,因版面限制又不能放大到清楚的地步,就只能把最关键的部分提炼出来。这是图片编辑不得不这样做时才剪裁。好的图片编辑为了在编辑图片和做版式设计时不剪裁照片,经常需要去提醒摄影记者在拍照时要注意用镜头合理地取舍对象以获取最合理的图像。如:摄影记者拍出的照片中心人物背后出现了阴影,就告诉他阴影会剥夺读者的视线,拍摄时需要换个角度,也许应蹲得更低一点儿,或往旁边挪一挪,就会消除照片中心人物背后的阴影,拍出更理想的照片来。一张好照片,细节是很重要的。这就像有的照片,许多方面很好,只是头顶明显出现的电线杆而遗憾地破坏了整个画面的完美。摄影记者经常会忽视这一点。 &&&&此外,编辑在采用照片时,也应考虑到报纸印刷质量问题,因为有的照片虽然非常好,但印刷质量会影响照片的效果。所以版面上使用一张大特写或有细节的照片效果会更好。我看了你带来的《中国摄影报》,这么多期印刷的都很好,也许不存在印刷问题。但印刷质量不稳定的报纸,一定要考虑这个因素。还需考虑的是有的照片不适合印在报纸上,如刘昕拍摄过一张非常好的照片是“需要被救助的人”,画面中一个小男孩低着头坐在床上,只有一束光打在他的脸上,后面有一扇窗户。当时我们没有选用这张照片印在报纸上,因为这样的照片印在报纸上肯定是一片黑,中间人物也不一定出得来。就算是印出来了,脸上的影调也是灰灰的。而且孩子的脸在整张照片中是很小的,读者很难一下子看清楚这个孩子是谁,他的情绪是怎样的。所以,我们选择了一张从情绪到形式完全不同的照片来反映这个孩子。这也是图片编辑做版面时需要做到的一种平衡。 &&&&谢:图片编辑经常要与摄影记者合作,摄影记者有时会抱怨图片编辑淹没了他们的好照片。您在工作中是如何与摄影师合作的?又是如何指导摄影记者拍照的呢? &&&&马克:我没有在学院学过作图片编辑,自己训练自己的方式是我一直坚持编辑我家中的摄影集。家中的影集每页都是只能放置4张大小一样的照片。多年来我一直这样训练自己把这些家庭照片编辑得有情节、有故事性、有信息、有感染力,现在仍然坚持这样做。在做摄影记者时我就是个好记者,拍片时就注意构思、构图,考虑我拍的照片在版面上怎么用。这与后来在版面上作图片编辑的思路是一样的,都是要想怎样使画面更干净、更漂亮,更能说明问题,更能讲清这个事件,避免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因素干扰读者的视线,影响图片讲故事的感染力。当摄影记者不注意犯了错误时,图片编辑应及时地为他指出来,这对摄影师会有很大帮助。比如:摄影记者要拍摄3个商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照片,文章已经是这样写了,如果照片也是表现3人来开会,那是在重复文章的内容。好照片表现得应比文章更完美、更丰富,应拍下令人惊奇的瞬间,或是一些能把故事引向更深的方向去的瞬间,使读者能够了解一些与新闻发布会相关的事。因为你的目的是吸引读者的视线,打动读者。如果只拍3个人站在一起开会,读者只会看一眼就过去了。 &&&&谢:您认为图片编辑与摄影记者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马克:指导摄影师把普通的事件拍得更好,这并不是说图片编辑比摄影师更高明,而是图片编辑比摄影记者更了解版面的需要。与此相关的是,不是一个好的摄影记者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的图片编辑,或一个图片编辑就一定要会拍照片,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对照片的理解和拍出好的照片是两回事。 &&&&谢:作为图片编辑,经常会看到一些拍得很完美的照片,但是没有特点,一点不打动人。摄影师也为自己的照片上不了版面感到委屈。您认为好照片与一般照片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我认为,好的照片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把你带到更深的地方去;是在情感上更深的打动你,使你对照片有更强烈感应的同时,在智力上又提供了很丰富的信息,能让人感觉到也在现场,而不仅仅是在看照片,或者是在通过照片观察事件。 &&&&一般报纸上使用的照片,其成功的标志是有足够的信息量,在影像上又有冲击力和能打动人的情感方面的扩张力,同时还能清楚地说明事件,使读者在情感上、信息上都能够充分理解这个事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出现在版面上的成功照片的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照片就可能成为一棵常青树,成为世代流传的摄影名作,因为在一天或很急促的情况下拍摄的照片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同样,因为报纸会根据具体情况来择用照片,所以没选上或没用在重要位置上的照片也并非没有价值。在美国,许多报社每天都会把当天报纸上优秀的作品裁下来挂在办公室的黑板上让大家点评。有的记者的照片虽然没有上一版或上封面,并不是因为拍的不好,只是不适合当天的报纸使用。这种方式也给每个摄影记者一个展示自己照片的机会,这是一种鼓励、表扬的方式,这并不是比赛。就像是拍拍你的肩膀说:嗨,你干得不错!这样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也可帮助大家鉴别什么是好作品。   谢:我收到的来稿中经常会看到缺乏生动细节的图片故事,大部分来稿几乎都是那几个画面:照顾病人、心情沉重的面部特写、吃饭、读书、走路等画面;也有些来稿拍得都是故事的高潮,让人看后喘不过气来。您对正在拍摄图片故事的摄影师有什么建议吗? &&&&马克:你必须先写出一个线索大纲来。这与文字记者写故事所需要的线索和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当你要拍一个图片故事的时候,你必须一开始就要知道你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因为摄影记者要把整个故事最基本的东西所涵盖的内容都要拍摄出来。比如一组反映孩子有病的照片:一个家庭有四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大量出色照片反映的都是母亲怎样照顾孩子的,却没有一张反映当孩子上学或睡觉时的照片,或者是一张母亲因照顾孩子及做大量的家务劳动而疲惫地瘫倒或休息状态的照片。其实这样的照片在一个完整故事中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但是摄影记者往往不肯放弃那些妈妈与孩子在一起时的精彩瞬间,却忽视了这一关键的细节。但是,一个记者在写文章时一定会注意这一细节的。所以,拍摄图片故事写拍摄大纲很重要。拍摄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那是另外的事情。但是最基本的线索你一定要清楚。一个有编辑思想的摄影记者在拍图片故事的时候,同样的事情或同样的人物,在拍了很多次以后要比较一下都拍了什么,提醒自己不要重复已经拍过的情节,否则拍出的只是不断重复的内容,这个故事也不会有深层次的进展。所以,拍图片故事就像写小说一样,不可能300页的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高潮,或者从头到尾都是一些重大的事件。肯定会有一些很艺术化的细节,应把它们错落有致的串联起来,使故事有很好的节奏感。知道什么是高潮,什么是过渡,什么是细节。知道这个故事中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细节,虽然这个细节往往不是出彩的照片,但这也是必须的。图片故事必须用这种细节的东西把这个故事贯穿起来,否则,这个故事会断掉,而且只会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谢:我曾看到反映患白血病的孩子的一组照片,拍得真是精美,但都是反映孩子痛苦活动的画面,让我不知如何在版面上使用这些照片。您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马克:不久前,我参加评选“美国白宫年度最佳新闻奖”时,评出图片故事的一等奖是有关科索沃战争的一组照片,是大家公认拍得最好的一个图片故事。当大家在反复讨论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天啊,这幸亏不是给我们报纸拍的照片。因为这虽然是组非常好的图片故事,但我不知怎样把这些照片用到一个版面上,因为摄影师拍的所有照片都是用广角拍摄的完美的大场面照片。如果图片编辑把他们用在一个版面上,那将是个灾难。当然,评委们是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那是比赛,评委看重的是否在讲一个好的故事,而不是做好版面。由此可见,摄影记者或自由撰稿人在拍摄时应考虑到版面上使用的情况。所以摄影记者一定要有编辑思想,要有版面意识。   谢:目前,中国许多纪实摄影师大多以穷人、病人为主要拍摄题材。您能否就看到的中国摄影师拍摄的照片,谈谈自己看法。并介绍一下美国摄影师的拍摄题材和拍摄手法是怎样的? &&&&马克:我看到的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图片故事题材较为单一,拍摄手法传统。现在的美国摄影师大多用个性化非常强的摄影语言讲故事,拍摄题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美国在三四十年代,摄影师大多以反应美国的贫苦阶层人们的生活为主,这对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确实很有帮助。但现已有更多的人成为中产阶级,丰富的题材内容虽吸引了更多的摄影师和读者群,但报道的并不成功。我认为,这主要是中产阶级不愿意公开自己的隐私,可以对摄影师说“不”,使报道难以深入。而街头流浪汉、艾滋病患者等穷人较容易接触,他们很少对摄影师说“不”,使摄影师较容易对题材进行挖掘,并增大报道力度。这是报道中产阶层人们生活不出彩的主要原因。目前,中美两国摄影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报道中产阶级的生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有很多能用图片故事来表达的事情。目前,中国人不了解美国,美国人也不了解中国,照片就可以很直观地相互了解。如果仅仅是表现中国穷人的照片到美国,这将加强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美国人会认为中国就是这个样子。其实,纪实摄影并不仅仅只有一种低沉的调子,生活在中产阶层的人们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在,美国的报纸已开始大量刊登反映中产阶级人们生活的照片,有时也报道富人的生活,因为富人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媒体若能全面反应不同人群、不同人种的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这才是公正合理的方式。也许有人认为,媒体这样宣传是促动人们追求时尚,忽视现实。媒体应鼓励摄影师多拍摄被社会忽视的穷人,但我很难苟同这样的观点,因为这会使报纸的报道有偏颇, &&&&谢:您认为给图片配文字说明应注意什么? &&&&马克:作为图片编辑,我希望摄影记者为照片配的文字要有照片中心人物自己的话。在报纸上最好的图片说明不仅仅要说清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能够说得更深入一些。不是简单地描述具体在做什么,尤其是图片故事或摄影散文的文字说明,要把人们从照片本身所表现的事件中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 &&&&谢:一个好的图片编辑可以通过挑选照片、编辑照片提高图片故事的质量。编辑图片故事应注意什么? &&&&马克:图片故事中的照片不是一张独立的照片,照片在一起要互相支持、相互合作,在版面上要用最少的照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你不一定要用最好的照片,但一定要用最能讲述故事的照片。我不是说选择不好的照片,而是不一定要用最好的照片。如果你碰到几张惊人的、出奇好的照片,但是它们是在讲同一内容时,你也不要把他们都用上――即使每张照片都非常出色,都非常绝。因为故事里的每张照片都要讲不同的东西,图片编辑为报纸编辑故事和为展览编辑照片是两回事。为展览编辑的照片都是挂在墙上,尺寸一样大的,就是这样也是希望照片能有所不同,共同讲一个故事。但是,到了版面上就有尺寸大小的区别了。但无论大小,每张照片都要让读者看得清楚。这时就需要选择场景不同的,如广角、特写、近景、远景等。不久前,我参加评选“美国白宫年度最佳新闻奖”时,评出图片故事的一等奖是有关科索沃战争的一组照片,是大家公认拍得最好的一个图片故事。当大家在反复讨论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天啊,这幸亏不是给我们报纸拍的照片。因为这虽然是组非常好的图片故事,但我不知怎样把这些照片用到一个版面上,因为摄影师拍的所有照片都是用广角拍摄的完美的大场面照片。如果图片编辑把他们用在一个版面上,那将是个灾难。当然,评委们是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的,因为那是比赛,评委看重的是否在讲一个好的故事,而不是做好版面。由此可见,摄影记者或自由撰稿人在拍摄时也应考虑到版面上使用的情况。 &&&&在美国,每年有两次图片编辑的交流会,就是请非常出色的图片编辑来做老师,手把手的教那些来参加交流会的图片编辑们。如拿来30张左右的图片,让每个编辑分别编辑出两个版面。这时,你会发现不是只有一条正确的路子可以做这件事情,而且你会打开许多思路。这是效果非常好的交流活动,来学习的编辑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谢:图片编辑好了,您认为应如何在版面上体现出来? &&&&马克:图片编辑在用一个整版来做图片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张放大的照片用来营造视觉中心,还要用留白去引导读者的视线。一般来说,我们在同一版上不会超过五张照片,因为必须放弃好的信息相同的照片,剩下的照片才会有一个故事线索。该大的照片一定要大,使读者能理解并看清图片是怎么回事。在设计版面时,留白是帮助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照片上来。如果把版面每一寸的空间都利用上,读者就很难看到故事发展的线索。   谢: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马克:不客气。(谢雨玫)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责任编辑:朋友圈发10张图片只能看到5张? 实验证明是假的
长春晚报日数字报刊平台|长春晚报电子版 - 主流网
第02版:读长春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读长春
第03版 读长春
朋友圈发10张图片只能看到5张?
实验证明是假的
&&律师提醒:准确核实信息 三思而后发&&长春晚报记者 谷迪&&&&近日,微信朋友圈中有微友大量转发微信出台新政策,在朋友圈中发10张照片只能看到5张,有的甚至只能看见3张,此消息引起广大微友热议,那么微信真的出台此政策了吗?微友们是怎么看待呢?&&网传微信出新规&&昨日,记者在朋友圈中发现,很多微友都转发一条消息。消息中写着:“不是我屏蔽你们,而是微信出了新政策,我每发一批图片微信只有一部分人能看见,而且是随机的,比如我发10条,有的只能看到5条,甚至有的只能看到3条,所以请看到这条消息的人将我设置为星标好友……”该消息在昨天的朋友圈中属于刷屏的状态。&&实验证明是假消息&&针对这一消息,记者做了一个小实验。首先记者随机发了几张图片后让微信好友查看,发现所有微友都能看到记者发的图片,而按照消息中所写让微友把记者标记为星标后,在微友的微信通讯录中显示记者在第一个,很容易被找到。&&“我觉得这就是一些微信代购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可以很轻松的找到他要卖的东西。”微友闫先生说,现在朋友圈中有很多代购,个人认为只是一种推销自己东西的手段。&&而微友温小姐表示,自己朋友圈中也有很多人转发这则消息,自己也实验过发现所有人发的图片都能看到,“现在微营销的人太多了,就怕自己的东西别人看不见,换而言之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朋友看他们最近又推出什么新的货品。但是这种方式不好,很容易引起恐慌。”温小姐说。&&核实信息三思后发&&那么微信真的出台新政策了吗?记者致电腾讯吉林地区负责人,他表示,目前暂未听说有此项新规出现。“但微信好友的上限是5000人,理论上来讲发的图片这5000人都能看见,但如果对方可以屏蔽你,或者你屏蔽对方就看不见。”该负责人说。&&随后记者又致电吉林良智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爽,她告诉记者,如今的朋友圈,可谓是信息量巨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一条信息经常被无数次转发,动辄几万十几万的点击量。但很多人对信息不加甄别、不加思考就盲目转发。“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入罪标准。&&“对此,《刑九》在现行刑法第291条中增加了一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王爽说。&&王爽律师表示,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社会危害性很大、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制造网络谣言行为,有必要纳入刑事法律调整的范围,有利于对构成犯罪的网络谣言严格、依法、准确地予以惩治。因此,也提醒广大微友,今后在微信、微博上发布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名誉,关于险情、疫情、警情等消息前,一定要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三思而后发。
合作伙伴:&&&&&&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装周刊报纸版面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