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审美观对大学生性审美观论文有什么不良影响匿名

大学生从哪些方面提高美学修养
大学生从哪些方面提高美学修养
09-12-10 &匿名提问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使大学生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分析了市场经济与诚信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最后针对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了诚信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及其培养诚信的途径。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从敬业精神的含义以及现代敬业精神的核心实质谈起,阐述了敬业精神的基本要求,说明敬业精神是成功者共有的品质,是现代社会竞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这一章还介绍了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谓这“知”。但获“知”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当前的位置: >
法学硕士论文标签:
女大学生审美观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3.3 女大学生审美观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女大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由于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其审美观产生诸多问题。有关女大学生审美观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社会环境熏染、审美教育影响以及女大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来综合分析。
  3.3.1 社会文化多元化导致女大学生出现审美误区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度的加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经济与文化三方面的变化发展也给女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女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得到扩展,然而在大量信息不断涌入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低俗的东西夹杂其中,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女大学生难以正确区分对错,往往会不分好坏的全盘接收,在错误的审美方向中迷失自己。此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文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负面消极的社会文化逐渐进入女大学生的视线,很多女大学生受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盲目模仿、盲目崇拜,追求所谓的&名牌&,人云亦云,而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能表现自己的方式,她们不愿进行独立的深入的思考,审美感受缺乏独创性、缺乏生命力与感染力,审美价值取向功利化。
  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侵蚀着女大学生的审美思维。据调查资料显示,20 世纪初是我国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的高峰期,互联网迅速走入每个家庭,与此同时,随着各大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建设校园网络使得网络文化遍布校园每个角落,几乎所有女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将网络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强且进入门槛低的特性,互联网文化的传播实现了多向的互动传播,与单一地从书本上间接获取审美经验相比,互联网的审美文化传播对女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但是部分女大学生并没有很好的利用网络来帮助自己提升审美素养,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希望能够在虚拟世界中放松身心,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同时因为网络环境较为复杂,虚拟世界中的网络文化形形色色、良莠不齐,部分女大学生耳濡目染却不能很好的分辨网络文化的优良差异,导致她们的审美机能越来越麻木,审美品位逐渐呈现出低俗化的趋势。
  3.3.2 女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导致审美迷失
  大学时期正是女大学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无论是求知欲还是自体存在感都会显著提高与增强,当她们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目的、意义等问题时,由于识别力低,且解决这些问题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路,女大学生往往会为此感到伤心失落。部分女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会采用各种方式来不断充实自己,但她们只知道不停地模仿,不愿区分哪些是符合社会主流且适合自己的文化,将一些粗俗文化当作所谓的潮流,脱离了正确的审美方向。
  还有一些女大学生一味地追求外在美的形式,而忽略了自身的内在修养。例如,有些女大学生总是会因为自己某些地方的不完美而苦恼。一位眉清目秀的女孩嫌自己个子太矮,整天闷闷不乐;一位活泼健康的姑娘每当吃东西时就会很纠结,舍不得美食却又怕吃多了身材走形;有的则在衣着打扮上下功夫,买高档化妆品、不论是否适合自己而盲目地穿名牌,幕虚荣,本末倒置,把学习丢在一边,这些不但没有使她们美起来,反而让她们更缺乏自信,陷入审美迷失的境地。此外,还有些女大学生为了融入某一群体而必须要放弃自我,顺应别人的选择,盲目从众也是导致审美迷失的重要原因。
  3.3.3 学校审美教育的多方面问题导致女大学生审美理性缺乏
  (1)我国高校审美教育普遍缺失,导致女大学生审美理性缺乏
  近些年来,审美教育越来越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但当今我国高校的教育大多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多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同时由于各级领导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不足且重视度不够,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极易产生偏差。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通过升学率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学校的好坏、教师的优劣某种程度上都与升学率挂钩,由此导致多数高校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很多高校的美育课程开设不足甚至停开或未开,部分高校即使开设美育课程也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美育,硬件与软件等基本设施条件大多都不合格。加上该类课多为选修课程,配备讲课的教师资质均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重视程度和系统知识的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大学生对美育摄取不足及日后审美理性缺乏。
  (2)高校教育者美学知识匮乏且审美素养不高,不利于女大学生理性审美观的建立
  目前我国各高校审美教育的师资相对匮乏,很少有高校聘请专业的审美教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大多都是由一些专业擦边的教师担任,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业务水平不高,教学能力有限,可想而知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有些思政专业的老师认为美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种不一样的学科,二者关联不大且无相通之处,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他们自身对于美学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间接影响了其对女大学生美育方面的重视度。而教育工作者对审美教育最起码的知识掌握都有限,他们如何能够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审美观呢?另外,有些教育工作者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当作审美标准灌输给女大学生,由于每个人判断事物美丑的标准不同,造成审美标准多样化,严重影响到女大学生健康、科学审美观的形成,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女大学生审美缺少独特性。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
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返回上级栏目:&>&&>& > 正文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作者:小雨
发布时间:
来源:乌有之乡
字体:&&&|&&&&|&&
一、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日 《中国教育在线》发表海南大学一位同学有关大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统计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兴趣,20%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是中间派,仅有10%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自豪。[1]《华夏时报》曾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大学生占60% ,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大学生占45%;认为传统文化有用的大学生有20%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占30% ,而认为学习英语是绝对有用的大学生有97%。在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调查中,7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诸如中秋、端午等节日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同等重要。[2]我想从这两个调查来反观我们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结果令我大惊,我们传统文化为什么就这样被淡化了,尤其是在我们大学校园中正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我们传统文化的缺失令国人堪忧。  
从大学校园来看,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节日文化上,我们传统的节日正在逐渐地淡化,西方节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中流行过情人节,圣诞节等;服装文化上,现在的青年学生流行“穿什么是森马”,“非名牌不穿”;影视文化上,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都是在看着西方影片长大的,如小时候的“变形金刚”,后来长大了就看“泰坦尼克号”,“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等;饮食文化上,麦当劳,肯德基等这一类西方垃圾食品已成为我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可见,大学生传统文化淡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渐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使他们失去价值判断,丧失辨别能力,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大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时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背离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人形象地说,今天大学生的生活是“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穿的是名牌”。从这形象的比喻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程度,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承担国家重任的一代,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在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  
1、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关于普世价值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新城学者就提出几点要注意的问题,很有启发,一、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永恒的价值。二、不要把客观事物中的共性当作价值观念的“普世性”。三、不要把某一个阶级的价值观念的共性当作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四、不要把自己或者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具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宣布为“普世价值”。五、不要把人类生理上的共同点当作人的本性,进而推论出价值的“普世性”。六、在国内外,一些人鼓吹“普世价值”是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制造舆论。七、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恰恰是在指导思想上反对所谓的“普世价值”的结果。关于这几点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西方总是大肆宣扬他们的民主,以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西方文化论已在社会占有一定的优势,从而西方喜欢把他们的价值观强加到其他发达国家的身上,这种所谓的普世价值是虚伪的,但是现在我们的文化确实受到这种普世价值的影响,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呈现出符号系统“荒漠化”现象:春节少了爆竹声,中秋没有了齐家赏月……。传统文化逐渐西化。从历史长廊的历程来观察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上一世纪80年代以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排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大理由,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冲突的。那时候我们基本就认为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我们的文化是落后文化,于是乎我们就把我们的文化“全盘西化”。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又说:“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3]从胡适的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文化上的普世价值逐渐渗透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以致我们没有了辨别能力,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给丢弃掉了。“五四”时期胡适一派的这一思想对此后的西化论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6年,有学者在《文汇报》发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要求十大冲突》一文,列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冲突,贵贱等级原则与现代平等原则的冲突,中庸思想与现代竞争原则的冲突,如此等等。在一些学者撰著的《中国文化概论》里,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有种种冲突。在港台,更有不少西化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矛盾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在西方普世价值的威逼下逐渐西化,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逐渐被抛弃。2、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淡化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4]。大众文化特有的商品属性,使得日常性的消费文化日益凸显和张扬,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群体消费主义的恶性蔓延,大学生的消费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消费的盲目性。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首次自己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利,开始独立生活。因此,往往表现为不会理财,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消费。2)、消费上赶潮流。零点公司的相关分析认为,“独生子女的资源操纵与话语优势”、“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众传媒与商业发育对于流行文化的推崇”等等,都使得“80后”的消费欲望不断膨胀。“虽然在‘80后’中,‘’总体来看是少数,但在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在经济可承受的基础上,主动消费的意识都比较强。”他们崇尚于“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钱挣来就是为了花的”的理念,希望尽可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服务。如今大学生思想和观念很少再受束缚,他们会毫不掩饰其个性与想法。个性的张扬使得他们紧跟潮流,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同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大学生这种盲目性,赶潮流式的群体性消费助长他们的自由主义,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意识和节约观念。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特征,导致文化的同一化,以一种强烈的同质化力量单面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审美观也发生偏移和扭曲。政协委员魏明伦一针见血地指出:“年轻人的欣赏观正在由‘审美’变为‘逐臭’,由‘蝴蝶化’变为‘苍蝇化’,对于高雅、优美、正义的东西排斥抗拒,对于恶俗的、浮躁浮浅的东西趋之若鹜[5]。”总之,大众文化会一种娱乐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但这对大学生道德情操,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没有一丝帮助。如当今最热的相亲节目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其实这节目会逐渐淡化大学生人文精神、价值观世俗化。在这信息化的时代,完全摒弃大众文化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说,它是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被大大稀释。  
3、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冲突  
& &&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文化环境,提供了优越的平台和渠道,但是网络带给我们科学技术和先进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也成了一种与主流文化相悖的异质文化,如网络上的网恋、色情等文化垃圾。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造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也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会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在网络游戏面前,一些大学生的克制力较差,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整天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将会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学业和生活。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的出现,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效果显得“滞后”,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开始质疑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认为那些老古董的东西已经腐朽、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不如丢了算了。  
4. 青年流行文化相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已成为主文化  
青年流行文化是指青年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得到同龄群体认同的行为规范,包括生活形态、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等。我国学者陆玉林提出,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年流行文化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现象,青年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6]。当前的青年流行文化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即流行新品、流行产业和流行话语。流行新品如手机短信文化、Flash 闪客文化和以QQ 为主的网络聊天文化;流行产业包括影视、音乐、出版、服饰、美容等文化产业,如日韩剧、卡通片、《大话西游》等无厘头电影等;流行话语如目前流行的“恶搞”、“宅男宅女”等。青年大学生对青年流行文化的参与热情度很高,如曾经喧闹一时的大学生对“超女”的追捧,现今大学生对一些“相亲节目”的钟爱等等。相比之下,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参与热情度较低,相当一些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常识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冷漠,一热一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针对这些现状的原因分析  
1、中西文化差异是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西化的重要原因&&& 社会学中提出,文化是“嵌入”到社会结构中的,所以我们要讨论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不得不考虑中国的社会结构,即中国处于一种转型阶段,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我们的文化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我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整个文化基本上是由儒家文化支撑着,而儒家文化又倡导内敛和中庸,大多是以家庭为主的内聚性节日。我们过节日的时候是以家庭为单位,或是以全体为单位的,如我们的春节就是家庭内的节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就是群体的节日。同时农业社会的结构特征,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氏族或家族制度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而是处于家族或宗族关系之中的,为此人们之间首要的关系是血缘关系,这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先赋性血缘基础特征。“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是人们交往的内在尺度,以此来区分亲疏关系,并确立相互交往的规则,如礼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人们参与传统节日的范围也多限于血缘共同体。这种在血缘共同体的范围内共同参与传统节日生活的模式适应了传统农业社会家庭成员聚集性的特点,具有相当的封闭性。西方也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但是西方的节日是没有过断节的,虽然他们已从“圣经时代”转向“商业时代”,但是西方的教堂依然存在,礼拜还是照常举行,圣诞老人依旧年年驾着雪橇给孩子送去礼物和欢乐,相比而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呈现出符号系统“荒漠化”现象。西方的节俗是建立在一定的宗教背景下的,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他们的节俗都有仪式和惯常活动的,在加上西方人的个人主义特征,使得他们的节俗文化具有自由和狂欢性的特征,这种狂欢是脱离常规的非常态,是对既有的秩序、制度和规范的大胆冲击和反抗。如情人节期间的婚外或婚前性行为是对家庭伦理结构的破坏,愚人节是对等级制度的过度逾越等等。西方的这种文化特征在我们青年心目中备受喜爱,大多数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丧失了自我,陷入“集体无意识”,最后我们传统文化在不自觉间被西化。2、传统观念的作用产生了我们的定势思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由于西方国家最早进行现代化,走在现代化的前列,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步伐较慢,较之那些先发的西方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于是不免有人把西方的现代化作为一种模式来效仿,这样西方化的模式就这样逐渐渗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逐渐西化的过程。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模式并不相同,因为它们现代化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以新教伦理为主导的西方国家能进入现代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亦能进入现代化。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这就抹杀了各个国家现代化所凭借的不同社会背景。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指出“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中国从近代鸦片战争以来受到的一切压迫和屈辱使我们的国家变得落后、贫穷,解放前时期那种物资短缺的经济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的越来越大。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看来,原因是中国古老的儒学和文化造成了社会发展的滞后。“五四”时期,他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在当时虽起到振聋发聩的解放思想的作用,但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未能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上探讨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依然是一种文化决定论的思想。这使得我们的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西化的过程中被同化了,以致现在的大学生过度沉醉于西方所谓的“普世文明”中,丧失自我意识。  
3、现代科学技术对大学生产生的种种诱惑。  
信息化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信息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就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观,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冲击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可以说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不良的影响是来自多方面,一是网络游戏吸引了大多数的大学生,加上这些学生的自控力较差,于是便整天沉迷于游戏,丧失自我。二是网络流行语在大学校园极度盛行,对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三是网络色情使大学生迷失自我,丧失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4、大学校园尤其是理工科学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  
&&& 理工学校偏重于理工科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的理工学校完全是偏向于工科,学校里到处是实验室,散发了浓重的工科味道,缺乏了人文气息。大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外就没有其他的人文课程了。作为一个大学,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句中所谓的“德”就是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德性。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是需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和融入,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包括各种礼仪,德性,人品等,学校的不重视就会造成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去。  
四、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重建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体系,尤其是节日文化符号&&& 我们知道由于中国节日从建国以来就大概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这段时期主要是些新的节日和习俗,以及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尊重;第二阶段是年这段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传统的岁时节日基本上被废除了;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一段新时期,主要是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多元共存,中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在这三个阶段中,我们发现在第二阶段中中国的一些节日曾被废除过,故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建,我觉得重建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企业和商家可以发挥作用。如可口可乐公司通过重塑圣诞老人形象,把圣诞节推向全世界,甚至连一些小孩都知道了圣诞节,可见西方文化的渗透是如此地深,西方就是靠这些圣诞符号在全世界的狂轰乱炸来实现他们的目的。我们中国传统节日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把传统节日符号变成具有现代流行时尚元素的商品,如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通红的灯笼,充满温馨的挂饰等等;另一方面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力量,由于中国传统节俗文化在时空框架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故政府可以在时空两方面在采取措施,如在时间框架下,政府已将三大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强化了传统节日的时间符号;在空间框架下,西方虽已远离“圣经时代”,但是他们的教堂依然存在。在此我们不妨模仿西方的这种模式,在中国本土重建极具自己特色的古庙,我想这样将可以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空间符号。  
2、转变思想观念,逐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总是喜欢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下长大的,对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也不知道,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是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所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网络,在他们内心深处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大学生这种思想观念的改变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漫长过程,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及传统文化科普知识的宣传来逐渐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到日常的实践中。  
3、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这个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当然要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主要做到两点;一方面,要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自知之明”。因为我们的国民在内心里一直以来就没有形成一种对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印象,我们要靠传媒,政府的力量来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我们的节俗文化,为什么西方许多文化容易渗透到我们的东方呢?首先这除了和美国基督教宗教的文化有关,其次还在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缺乏真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情”。我想建立这种“感情”途径很多,如建立古庙即成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这一基地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佛教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个载体,也就是所谓的培植典型载体,使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入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同时,另一方面提升传统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这有两层涵义:一是面对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创造。传统必须同现时代想结合,我们应当从传统与创造的结合中看待未来。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很大部分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虽然有些民族文化有点和现时代不相吻合,但是我还是要保留和继承,因为他们有自己存在的文物价值,及其所引发的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另外我们也要学会用现代元素来创新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另外一层涵义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当前西俗东渐的潮流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理性的“文化自我”。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恐慌,发出各种对外来文化抵制的呼声。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多元发展,尽力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在坚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流的基础上实现与各外来文化的优势互补与和谐共生。  
4、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校园紧密结合起来  
&&& 校园内,课堂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复旦学院在大一新生入学之际就要求学生必修“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这门课程,并把其作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选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赏析》、《古典名著选读》、《音乐鉴赏》、《绘画艺术欣赏》、《旅游地理》、《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同学们能够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而且也能把同学们的专业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具有更为浓厚的人文气息。课堂外即学生的业余时间里,同学们可以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如书法协会,纸艺社团等等。同时在校园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如参观共产党一大会址,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等。这些活动使广大学生在领略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5、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流行文化&&&   
当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正逐渐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为青年流行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指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牢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完善自我。高校要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发挥组织优势,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培养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小结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接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表一定要在大学生中传承下来,不然我们的文化就会缺乏竞争力,综合国力将会日趋减弱。我们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祥浩 石开斌&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9月 第10卷第5期  
[2]谭小宝& 对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当代教育论坛& 2008年第8期[3]石峻& 胡适论学近著[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王彬&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J]& 青少年导刊& 2001(3)   
[5]魏明伦& 警惕青少年审美观“苍蝇化”[N]& 中国教育报& 2 006 -03 - 09  (2)   
[6]陆玉林 常晶晶& 青年流行文化:一种互动分析中的界定[J]& 中国青年研究 2003 (1)   
黄高锋& 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教育探索& 2010 年第3期(总第225期)  
[7]朱燕红& 论节俗文化与发展&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8]冉昆玉 董金权& 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 青海民族研究& 第20卷 第2期 2009年4月  
[9]陈丛耘 孙汝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12月 第22卷第4期[10]萧放& 中国传统节日资源的开掘与利用& 西北民族研究& 2009年第2期(总第61期)  
[11]夏循祥& 论传统节日的衰落:从时空设置的角度& 西北民族研究& 2009年第3期(总第61期)  
[12]张翔宇&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思考&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1卷 第2期 2009年4月   
[13]周新城& 关于“普世价值”问题需要搞清楚的几个观点& 社会思潮研究  
[14]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性审美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