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移动流量app分发渠道道是否优质?

竞争加剧、流量分散,中小手游渠道拿什么征服用户?--百度百家
竞争加剧、流量分散,中小手游渠道拿什么征服用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市场竞争加剧、流量分散,未来移动游戏渠道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吸引用户、提高用户留存呢?
如今的中小手游渠道日子更加的不好过了!有数据显示3BT系手游渠道包揽了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另外超级APP插足分发领域,导致流量开始不断分散。在这种 情况下数百家中小渠道要在移动游戏分发市场剩下的两层份额之中互相厮杀生存下来变得非常的不容易,未来移动游戏渠道究竟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吸引用户、提高用 户留存呢?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中小手游渠道生存艰难
据 中国手机应用商店最新监测报告显示,截止至目前,国内安卓应用分发渠道数量已经高达数百家。其中360手机助手活跃用户市场占比高达42.6%,排名第一 位。其次,腾讯应用宝市场占比33.8%,排第二。百度手机助手则排名第三,市场占比26.4%。需要注意的是,易观这份报告不包括手机厂商和系统应用商 店,如果算上的话,小米、华为等出货量领先的手机厂商位列第二梯队,大量小应用商店的份额日渐缩水,已经不到整体的10%。
除了手机系统应用商店、巨头应用商店及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的用户量之外,还有诸多非应用商店类的超级APP依靠自身庞大的用户量快速崛起,其中不少APP已经“插足”游戏分发领域,包括手Q、微信、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
很明显的是,现如今移动游戏的流量入口已经越来越碎片化,同时流量也越来越分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渠道原有的社区效应正逐渐减弱,更多用户选择了应用或者手游本身品牌效应,如何提高收益成为了一件令所有手游渠道商们苦恼的事情。
引进优质产品 优化玩家体验避免用户流失
如 果说前两年还是手游行业的爆发期,那么现如今手游显然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根据游戏工委近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5年移动游戏市 场的收入突破500亿大关,预计2016年总收入将高达700亿。同时,新上线产品的数量也在逐年下降。确切点来说应该是,现如今移动游戏已经褪去了前两 年的盲目狂热,目前整个行业已经进入沉淀期。
回望移动游戏发展史,往日整个移动游戏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山寨、换皮、侵权等产品,然而现如今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AppStore游戏榜单我们可以观察到前列位置的作品基本已经趋于固定,只有品质较高的精品游戏才能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在这种情况下,手游渠道一味遵循以往的登陆账号运营策略最后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玩家在游戏体验上受到影响,换来的就可能是对平台的失望。
纵 观整个移动分发市场,目前诸多手游渠道采用的运营策略都是以游戏登陆账号系统独立的方式捆绑客户,来提高用户留存率。其实这一营销策略渠道商们可能考虑得 不是很周全,试想一下,玩家通过官方渠道下载游戏注册登录创建角色,当更换手机需要重新下载游戏,玩家再通过其它渠道下载同一款游戏用,此时发现之前的账 号是无效的,这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手游渠道一味遵循以往的登陆账号运营策略最后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玩家在游戏体验上受到影响,换来的就可能是对平台的失望。
现如今移动游戏分发市场中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当下手游渠道应该抛下登陆账号运营策略避免用户流失,选择不断引进优质游戏吸引用户方才能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中突出重围。
完善游戏品类 以深度耕耘谋求广度发展
当然手游渠道要正真到达成功的终点,只是引进优质游戏、抛下以往登陆账号独立的策略远远不够。在笔者看来手游渠道商们如若是能够秉持不断完善游戏品类、精心耕耘用户的观念,那么其自身的发展必将进入快车道。
根 据DataEye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手游用户规模为3.66亿,已经超越PC端游和网页游戏,成为最大的游戏用户群体。虽 然人口红利逐步下降,但是市场上的手游用户仍然一直在增加,预计全年中国移动用户规模为3.86亿,增长率为8.1%。正是在玩家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于手游渠道深而言度完善游戏品类,耕耘玩家会是一个值得一试的选择。
因 为在生活中玩家之间对游戏的需求都各有差异,有人喜欢策略、moba类游戏,也有人喜欢回合类游戏。而当整个游戏市场每新进一批玩家,每一个品类游戏的下 所聚集的游戏玩家也会随之增长。正是这种情况下,手游渠道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游戏品类、树立游戏品牌,将每个品类下的玩家收归麾下,以此可以来推动自身的发 展。
虽说某些品类的游戏背后所聚集的玩家数量规模非常小,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当多个这样品类的游戏玩家群体聚集在一起时其规模却是十分庞大,能够给手游渠道所带来的收益便不容小藐。
总得来说,其实携手优质厂商共推精品游戏征服用户便是最佳良策。第一是优秀的手游CP以往在市场中所获得的优异成绩均已经为自身的品牌积累了一批种子用户,当再次推出新款游戏其品牌能够在游戏上线初期引发一定数量玩家的关注,以此为游戏带来第一批的玩家。
第 二,优秀的游戏CP均已在各个蓝海领域均已做出布局,旗下不同品类精品手游数量比较多,能够为手游渠道完善游戏品类积淀一定的基础。因此如果手游渠道与此 类优质厂商达成合作共推精品游戏互相帮衬这无疑是一大利好,因为优秀的厂商旗下的游戏一旦质量获得玩家的肯定,自然也就能够为手游渠道吸引来更多的用户。
现如今移动游戏分发市场手游渠道商们的用户规模已经难以有新的突破,相信在往后与优秀CP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游戏会逐渐形成通过优质的产品征服用户的良性模式。
本文作者系刘娈(微信:liuyuan259,欢迎与我一起来聊聊游戏那些事。),首发于千军游戏,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原文地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5480
阅读:13万
阅读:11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中国经济正在陷入恶性衰退
娱乐资本论
光速追猎者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移动分发平台该如何应对?
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移动分发平台该如何应对?
从2009年开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热潮开始涌现,在13亿的人口红利的驱动下,每年数亿用户从传统的功能机转换成智能机,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生产和销售大国。然而,如今智能手机用户增长到达瓶颈期,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以360为首的国内移动应用平台该如何应对?
在智能手机的使用过程中,移动应用平台扮演了一个用户应用下载获取的重要角色,在2012年,国内大大小小的移动应用有数百个之多,而在进入2014年,许多手机应用平台的流量和活跃用户数已经停止增长甚至开始负增长,许多移动App的用户增长也开始明显放缓,当老用户开始衰退,新用户跟不上的时候,增长变得非常乏力。
在此情形之下,选择优质的移动应用平台成为开发者进行应用分发的重中之重,有开发者曾表示,在2012年进行应用分发时,光渠道包可能就要打数百个之多,如今只需重点考虑360、百度、腾讯、豌豆荚等,全部加起来也就不超过20个。360、百度、腾讯等应用分发的份额大幅度增长的背后,是挤占了中小应用平台的市场份额,据相关市场机构数据统计,市场上二三线的数十家应用分发渠道仅在市场中占据5%左右的份额。
智能手机用户增长出现瓶颈,人口红利正在消失,360手机助手作为国内用户活跃度最高,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移动应用分发平台,诞生至今,从安全下载到免流量到免费WIFI,360手机助手总是根据用户需求做出各种“微创新”收获了大量的用户,奠定了国内移动应用第一分发平台的地位。
与此同时,百度天价收购91,依靠百度移动搜索的对应用分发的长尾效应,依靠流量优势迅速提升了其在应用分发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但是移动搜索用户与应用分发及游戏分发用户之间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做到短时间内重点应用的有针对性大量分发。腾讯借助微信、手机QQ等渠道,迅速推动了应用宝在国内移动应用分发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腾讯迅速推出了不少手机游戏均取得了较好的营收,但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腾讯取得成功的手机游戏大都为中轻度手游,因受用户人群的限制,重度手游目前还难以在腾讯应用宝中获取大规模的营收。
虽然国内各大平台各有优劣,但从产品展现上而言,几乎无一例外的为产品截图+应用简介+用户评论,内容传递方式较为单一,在此使用场景之下,用户的使用积极性、活跃度势必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难以进行手机应用的精准分发。
如果说360、腾讯、百度之所以能迅速占据国内90%以上应收分发市场,借助人口红利,和其拥有海量流量入口密切相关,同时也淘汰了大量产品展现单一、缺乏优势的中小型应用市场,而如今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三大巨头又改如何转型呢?
360手机助手3.0版日前推出身边版,其率先加入“社交分发”,开创了移动应用平台2、0时代,首创“社交分发”业务模式,包括“好友分发”、“位置分发”、“当面分发”和“个性分发”等功能,对于国内竞争激烈的移动应用分发市场来说是一次尝试性创新,360手机助手加入“社交”属性之后,因手机与ID紧密结合的特性,手机助手可通过提供云服务、LBS服务、支付工具等渗透到App与用户继续连接。目前在Local应用、O2O应用兴起的大背景之下,360手机助手通过与陌生人交友、本地兴趣社区、熟人社交等结合,无疑可大大增强入口能力,改变了下载APP唯一渠道是移动应用市场的传统模式,重新构建了以用户手机为热点和平台的新移动应用平台生态系统。
人口红利消失之后才是真正考验产品运营、研发能力的时候,而如今360手机助手独创的“社交分发”将借助其拥有超过5亿的庞大用户基数,每一个用户就是一个热点,每一个用户就是一个360手机助手的分支平台,5亿人次帮助APP进行二次分发,其威力可想而知。基于5亿用户的360手机助手“社交分发”必将带领整个应用分发行业走入新的纪元。
编 辑:初夏
华为余承东:偏执狂如何带领华为手机突围,9月13日,华为Ascen..
CCTIME推荐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在线学习在线直播 7月14日已结束上海-7月17日已结束
阅读(5834)
产品经理、运营人专属学习社群招募队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联合200+BAT产品运营人打造
流量分发是互联网上最常见的一种产品类型,我们常用的产品中,包括百度、去哪儿网、淘宝,以及各种安卓应用商店,其产品核心部分都可以看做是在做分发。
流量分发的逻辑很简单,即互联网产品收集到足够多的流量(用户访问),然后将这些流量导入给特定的地方。这样的导入一方面可以满足用户获取信息、获得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向流量接收方收费以实现盈利。
我之前曾在人人网负责广告平台的产品策划,也参与过百度推广(搜索广告)的相关工具设计,最近这一年主要在做安卓应用商店的产品策划工作。在我的眼中,每一种流量分发类的产品其内部都会存在一条核心的转化路径,只要梳理清楚这条路径,就找到了做好流量分发的钥匙。
另一方面,所谓的核心转化路径其实可以拆分为“用户转化路径”和“商业转化路径”两部分。对于流量分发类产品来说,很幸运,这两者经常是重合的。例如对于百度来说,其核心路径是:展现 → 点击 → 浏览 → 转化。这个路径不但帮助用户找到他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帮助百度成功卖出广告。在这篇文章中,我打算以搜索和应用商店为例,来跟大家聊聊如何使用这些核心路径来策划一个流量分发产品。文章中的案例没有什么新颖的创意,只是聊聊核心路径这种思路。
不论是用户路径中的搜索结果,还是商业路径中的广告结果,要想走通这个路径,首先要能够展现出来,被用户看到。百度的展现逻辑很复杂,涉及到关键词匹配、出价、地域、质量度(根据广告历史表现、当下网络热点等多种因素进行计算得到的值)等因素,我们简单点儿,来讨论一下类似去哪儿网这样的机票搜索工具,它的特点是,第一搜索内容相对标准化(城市名称);第二搜索结果和商业广告基本上是重合的——都是出机票结果,都是靠用户买了机票分成嘛(具体可以参考
对于这类机票搜索工具来说,其核心转化路径跟百度稍微不太一样,是:展现 → 点击 → 确认 → 付款
在展现这个环节中,我们要做的是为用户提供尽量准确、可靠、丰富的搜索结果。要实现这个目的,最核心的工作当然是要跟尽量多、信誉好的订票商合作,抓取他们的票务信息。这个基本上是商务和技术层面的工作,没什么好说的啦。但是在产品层面,其实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例如:模糊搜索及目的地提醒功能。
如果你以一个纯功能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产品,很简单,让用户填写一下出发城市、降落城市,选下日期,点搜索按钮就可以了。例如这样:
功能上可以满足需求,但是如果我们从用户场景的角度思考,还可以做得更多。例如:深圳、北京,这些城市我们很熟悉,直接写名称即可。但是有没有我们不熟悉的城市呢?肯定有的。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我有一个同事刚刚从沙巴旅行回来,发了很多漂亮的海滩照片。我看到了这些照片,觉得很美,也想去沙巴旅行,于是我打开某机票搜索引擎,在目的地框里面输入“沙巴”两个字。会发生什么呢?不太聪明的产品会这样:
咦?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支持该目的地”呢?熟悉马来西亚的朋友估计想到了,其实是这样的,沙巴是马拉西亚的一个州(相当于我们的“省”),而一般我们乘坐飞机,要降落的机场是以城市名称来区分的。这就像是,你可以买一张机票飞广州,但是你不能跟人家说你要飞广东,因为广东省很多城市都有机场,计算机很笨,不知道你具体想去哪儿。要去沙巴旅行,常用的机场叫做“哥打基纳巴卢(BKI)”... 晕,这是什么名字?好复杂!
至此,我们其实发现了“展现”这个环节里面的一个用户场景,就是,很多时候用户可能并不记得机场或者机场所在城市的名称,无法顺利发起搜索,当然也无法展现搜索结果。所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哪怕是手动维护一个列表,对于常用的目的地,给用户一个提醒,比如这样:
下一个节点是“点击”。当用户顺利触发了搜索,看到搜索结果后,在产品侧我们希望能够引导用户快速有效的筛选出他需要的信息,并进行下一步操作。也即,要引导用户完成点击(手机上点按)这一步的操作。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包括不限于:
提供多种维度的结果排序和筛选功能。例如:按时间排序,按价格排序,只看“上午”起飞的航班,只看特定航空公司(有一些用户有特定航空公司的常旅客会员,希望积分)的航班等。这些选项每一个都对应着不同的用户场景。
推荐相近的航线。例如:发现搜索到的航班价格比该航线的历史一般价格贵,可以适当向用户推荐一些相近的航线。假设从某国家飞往深圳的航班比飞往香港的航班贵1000块,这时可以向用户推荐降落在香港。因为香港机场到深圳湾口岸乘坐商务车一般只需要150块港币而已,对于价格敏感的用户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优化搜索结果列表样式。将用户最关心的信息,如起降时间,价格等用更加明显的样式显示。
如上图所示,在搜索结果展现的同时,会提供各种筛选和排序功能。例如,我在出行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大型飞机,因为空间大一些,舒服一些嘛。所以我每次都会点一下“大型机”,如果价格比中型机高得不多,会优先选择,这样的筛选比在列表上一行一行看效率高很多。而这个功能正是在“点击”这个环节帮到我,促使我最快的走完流程。
到了确认这一环节,其实用户已经离开搜索引擎,来到了与我们合作的客户的网站上。按理说,从策划一个流量分发产品的角度讲,这个环节的可控性有限。但是,我一直的观点都是,不论做产品还是用户体验,必须从整体上宏观的思考问题。虽然已经离开搜索引擎产品,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哪怕是推动客户去做一些事情。
讲2个案例。
大约3年前,我在百度工作,在调研某个做外语培训的客户的过程中,发现数据上有一些问题。这个客户在百度投放搜索广告,其广告点击率相对比较高,但是客户反馈,给他们打电话咨询的人却总是很少,甚至低于同行的平均水平。也即,有大批的用户在来到他们网站之后,流失掉了。
后来我们对其landing page(点击广告后去往的那个页面)进行分析,很容易就发现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很弱的问题:这个做外语培训的客户,将他在百度投放的所有广告全部跳转到了他们学校的首页!
用户场景是这样的:我打算报名参加下一期的雅思考试,在考试之前,希望找个培训机构帮我强化一下。于是我打开百度,搜索“北京 雅思培训”。看到了一条广告,内容很符合我的需求,比如说,类似这样:
于是我点击了这条广告。这时候我的预期是什么呢?显然,希望看到这个学校的关于雅思培训的课程信息、价格、上课地点等。可是,浏览器紧接着却打开了一个像新浪网一样复杂的网页。上面内容五花八门,四六级、口语、商务英语,还有日语、韩语、西班牙语,以及移民方面的内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跟雅思有关的,点进去一看,发现是一篇新闻!告诉我说,今年中国大陆雅思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晕!我还是关了吧。
后来我们建议这个培训机构调整landing page的指向,对于不同的搜索词,出来的结果跳转到与其相关的特定网页。比如搜索“雅思”的时候,就跳到该机构的雅思培训课程页面。结果打电话咨询的人果然多了起来。
(百度这个案例太久远了,没图)
第二个案例,回到机票搜索相关的产品上来。按理来讲,到了“确认”这一步,用户应该已经跳转到订票商的网站上开始填写个人信息了。但是实际上这个步骤会遇到一些问题,包括不限于:
很多航空公司官方网站的订票流程做得真心不怎么样,步骤繁琐,信息混乱,有的时候服务还不稳定。用户依然可能流失。
很多中小票务代理机构没有能力自己做一套系统来处理订单。
话说,我每次买机票可能是选择不同的服务商(挑便宜的),每次都要重新填一遍身份证号码吗...?不但麻烦,万一填错了就惨了。
上图:当我选择了某个中小票务公司,搜索引擎产品会自带表单帮我完成下面的流程。
付款这一环节,更加不是互联网产品部分可控的范围了。但是这一步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用户付了钱,生意才算真正做成。目前各种机票搜索产品,或者订票商都会努力为用户提供多种付款途径,帮助用户顺利完成付款操作。在这个节点上面,我给大家讲一个之前遇到的付款受阻的故事吧。
大约2年前,我去西藏旅行,在某航空公司官网买了两张拉萨飞深圳的机票。到了最后一步付款,该航空公司提供了多种付款方式(我本来想截个图,但是...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该公司网站一直“系统繁忙”,连图都没法截... )
我先是选择了信用卡支付,到了招商银行信用卡支付的页面,提示我付款额度超过上限。我打电话给招商银行,对方告诉我,不是我设置的问题,而是这个合作方被限制,最多一个订单只能支付500块... 晕,这点儿钱,够从深圳飞到广州不...?
然后我尝试给航空公司打电话,在我印象中,大部分航空公司都可以通过信用卡号、有效期和CVV2码(卡背面的3位数字)来进行预授权交易。打通电话,排队等待很久,对方用一口不知道是西藏口音还是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在互联网渠道生成的订单,无法使用信用卡CVV2进行付款,让我回网上尝试其他方式。
再然后,我改用支付宝快捷支付。遇到与招商银行信用卡同样的问题,额度超限。打电话咨询支付宝客服,答案大概意思是,外部网站的快捷支付请求有上限(具体到我这个case,上限值好像也是几百块的样子,总之不够机票总额),对方建议我在淘宝或者天猫购买... 可是我实在是不想把我的个人信息给天猫上的第三方服务商...
再再然后,我选招商银行借记卡付款... 结果是... 当天招行这个渠道服务挂了!用不了!
这个故事的最后,我的解决方案是,先登录支付宝充值,把钱用快捷支付移到支付宝,然后再从航空公司网站通过支付宝余额付款,终于买到了机票。
我真的不知道有多少用户有我这样的耐心,在30分钟订单有效期内尝试4种方式付款。我猜,这家航空公司的互联网渠道上,在付款这一步流失的用户应该不少。
另外,至此虽然核心流程已经完成,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产品经理,在这之后应该还要考虑一些后续的相关场景。例如方便用户查看订单、网上值机、行程单寄送等等。这些环节就不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
二、应用商店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移动应用分发类的产品吧,它们本质上也依然是流量分发,所以原理是一样的,只是环节的划分不同。对于安卓应用商店来说,核心转化路径是:使用 → 下载 → 安装 → 激活。
应用商店作为用户手机上的一个app,要想激活核心路径,第一步是要让用户使用这个app。对于有明确需求的用户,这一步不成问题。例如,我听朋友说最近有一款新的游戏很好玩,于是我打开应用商店,搜索这款游戏下载并安装。但是对于没有明确需求的用户,在产品和运营层面也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拉活跃度。最简单的,就是给用户发push啦。但是呢,push肯定不是随便发的,过于频繁并且没有区分用户群的push会让用户产生反感,进而本能的忽略掉信息,或者干脆屏蔽掉app的信息栏权限,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我认为靠谱的做法是根据用户行为、推送内容等进行精细化运营。
用户行为这事儿听起来挺奇幻的,我们只讨论思路,还是从最简单的开始。例如,应用商店肯定能够拿到特定用户的下载行为,只要对其下载行为做简单的统计分类,就可以获得一些逻辑上可行的猜想。假设我们在后台跑出所有用户近3个月的下载行为数据,挑出那些下载行为60%以上是游戏的用户,当有优质的游戏在商店发布或者升级的时候,不妨推一条push下去,很可能是用户会感兴趣会点击的。而对于几乎不下载游戏的用户,同样的push最好就别推了。
再往前走一步,商店中每一个应用肯定是有其所属的分类的,如果觉得分类不够细,也可以后台将全部应用打上更细的标签。然后对用户的下载行为做更加细化的统计,例如对于那些经常下载天天爱消除、天天酷跑、飞机大战之类游戏的用户,更适合推送休闲类游戏的信息,但是类似天龙八部之类的重度网游,如果推给这些用户,下载转化率就没那么高了。
再深入一点点,也可以引导用户去选择他关注的应用或者应用类型。对于用户自己选择的内容,转化率一定更高一些。
所以,如果后面对接的商家没办法在互联网部分做得很好,那不妨我们帮他们做。比如我们为商家开发一套订单系统,当用户选择了A商家,不需要A自己做一套网站或者app,直接在我们的产品上面填写信息,我们把订单后台传送给A商家就可以了。
上图:被各种push占领的安卓信息栏。
所有以上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活“使用”这一环节,将用户拉进商店。只要用户进来了,我们就有机会让他下载。
当用户已经进入商店之后,这里可能有一个分支。
第一种情况还是目标明确的用户,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们会使用类似搜索、分类列表等功能来寻找喜欢的应用。对于这类用户,我们要做的是帮他更快速有效的找到应用。例如:
人工整理分类的结构、每个分类列表中的内容准确性。
优化搜索,除了让搜索更准确、符合用户预期外,可以适当将搜索结果前置。例如,当用户在搜索框里面输入内容的时候,下方即时出现简单的结果列表,并不需要一定要点击“搜索”按钮之后才出结果。
将后台打上的那些标签整理一下,展现给用户。帮助用户寻找相似的应用。
在用户下载某特定应用的时候,向用户推荐相似或者相关的应用。(例如:下载微信,推荐QQ,这是相似;下载安居客,推荐58到家,因为租了房子之后很可能要搬家或者做保洁,这是相关。)
上图:用户下载PPTV网络电视后,展开的该应用的相关推荐区域。有“猜你喜欢”和“找同类”两个栏目。
以上这些功能在我所负责的应用商店中都尝试过,从数据上看,下载转化率都是比较靠前的。
第二种情况是目标不明确的闲逛型用户。我之前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没事儿逛应用商店,因为我是一个需要下载才会打开商店的人。但是事实证明,就是有很多人会没事过来逛一逛。对于这类用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很多。例如:
a.热榜功能
综合一些数据,例如下载量、评分等等,为应用排名。当用户没有明确目标时,不妨看看榜单,了解一下最近流行什么。这个栏目的下载转化率也不错。
b.进一步优化的热榜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排序,那没的说啦,QQ微信肯定永远排第一,老牌应用嘛,又是刚需,谁的下载量能拼得过它们啊,时间长了,可能整个榜单前50名都是基本不变的,榜单会失去意义。这时,就应该引入飙升的概念,根据某时间段与上一个时间段环比的增量来排序,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流行”的应用。另外,有很多用户可能重点关注游戏,而另一些用户不玩游戏,把游戏和应用分开排名也可以帮助用户更快的找到他想要的东西。(看起来,用我商店的用户貌似对游戏更有兴趣)
上图:分类热榜。其实还做了一些小优化,比如把已经安装过的应用“收起”。
很多应用商店的主界面都会有一个轮播的banner区域,例如这样:
这种轮播banner占据的面积很大,但是一般点击率并不高。一方面,其位置固定不变,如果运营得不好,时间长了用户会觉得这个地方就是推广告用的,然后本能的忽略掉(之前在人人网做广告平台的时候,同样的广告位使用了商业广告与社区优质内容混合随机出现的方式,点击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并且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列表来说,用户本能的操作是往下滚动,但是banner区域是轮播的,需要在该区域横向滑动才能查看后面的内容,所以它也不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但是,从商业角度看,这样的banner往往是商店的重要收入来源。
所以很多应用商店(包括我这边)引入了卡片的功能。卡片就是一个区域,插入在没有明显排序的列表中(对于有明显排序的列表不合适,会干扰排序,被用户骂)。一方面插入位置可以不固定,不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另一方面,卡片可以让运营形式更加丰富。比如可以集中向用户推送同一主题的应用,为用户构建一个下载的场景。
上图:以腾讯应用宝为例,左侧是普通的应用列表,右侧是插入了卡片的应用列表(两个卡片,一个是“宅在家,玩单机”;另一个是banner“美腻一夏”)。
另外,使用卡片可以实现利用社会热点话题的借力营销。举例来说,前一段时间,柴静的《苍穹之下》演讲很火,很多人开始关注环保,特别是空气质量方面的信息。这时,利用这个社会热点来运营一些环保类的应用,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转化率。例如下面是当时我画的一个草图(用卡片的方式承载):
上图:结合社会热点话题的运营内容往往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转化。
除此之外,卡片内容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精细化运营。
d.wifi自动更新及增量更新
当用户处于wifi环境下,并且设备闲置时,自动下载用户手机中已安装应用的新版本安装包(如有),这样就不需要用户再手动下载了。但是对于第三方应用商店来说,下载后可能无法直接安装,必须用户手动触发安装。
另外,每一个应用的新版本一般不可能把代码全部重写一遍,把素材全部替换一遍,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基于旧版本做了修改。所以其实理论上讲,如果我们能够把新版本中与旧版不一样的部分提取出来,与用户手机上已有的旧版通过某种方式合并,产生一个安装包,就完全可以完成升级过程了,而不需要每次升级都将完整的安装包下载下来。这就是增量更新。另一方面,因为增量部分一般会远远小于整个安装包,所以对于速度、下载成功率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好处。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提升“下载”环节的量。
下一个节点是“安装”。按理讲,用户下载了应用之后,应该是会装上的,但是现实中总是会遇到一些意外,事实上,从下载到安装这两个步骤中,也会产生很多流失。例如,用户下载完之后忘了装、安装的时候手机空间不足、下载的包有问题等等。可以做的事情,比如:
a.安装卡片
在主界面放一个可以关闭的卡片位置,列出用户已下载但未安装的应用(如有),提醒安装。
b.垃圾清理
当用户安装一个应用,遇到空间不足的时候,可以做一套垃圾清理逻辑,帮助用户清理手机上无用的内容。例如多余的安装包文件、各种临时文件、缓存等,都是可以在询问用户之后比较安全的删除的。
上图:空间清理界面。
c.静默安装
由于安卓自身的机制,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的应用必须要通过系统的安装流程才能正常安装(就是给你列出所有的权限,然后你不停点下一步的那个流程),因为这个流程的存在,从下载到安装的转化率总是不可能很高,因为总是会有很多“意外”存在。但是从用户场景的角度讲,第一,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安卓的标准流程是一个反人类设计。因为大部分用户真的不关注也看不懂这些乱七八糟的权限,他们的预期应该只是:“我想装这个软件,我点击「安装」按钮,然后就应该装好了。”;第二,完全可以把这些权限列在应用商店的界面上面,对于很care权限的用户,在安装前自行查看。
上图:在小米手机上,使用第三方应用商店豌豆荚下载并安装应用,会弹出这个界面确认。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是先在商店中点击了“下载”按钮,然后在这个界面在点击一遍“安装”按钮。人为把下载和安装两个步骤分开了。
有一些手机厂商由于其ROM是自己基于安卓系统开发的,所以可以为特定的app(如应用商店)提供特殊权限。例如,如果你去试用一下小米手机上的小米应用商店,你会发现,它的体验跟iPhone上面的App Store差不多,也即,用户在商店中点了“安装”按钮之后,等着就行了,过一会应用会被自动下载并安装好。非常方便。
并且,这个特性可以跟下载节点中的“wifi自动更新”结合,在wifi环境下,在手机闲置时,自动下载并安装当下所有应用的更新。这样用户就完全不需要去关注更新,可能睡一觉,手机上的应用就全都变成最新版了。目前iPhone的App Store也有此功能。
上图:iPhone的通知栏显示我的很多应用被自动更新了,如果我不去特意查看,甚至都感觉不到这个过程。
d.安装包验证
在用户下载某应用安装包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流量被劫持的情况。即一些人或者组织通过技术手段,在安装包下载过程中,将原本的A包换成了B包。对于用户来说,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对于应用商店来说,可能会影响收入。我们就曾经接到用户投诉,后来查明是遇到了流量劫持。也有一些情况,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安装包损坏了,到了用户手机无法安装。这些case虽然发生概率不高,但是在大量的用户基数下,还是会有比较明显的损失。我们当时就针对类似的问题做了验证机制,下载完成后,会将下载到的安装包与服务端的包从一些特征上进行比对,如果一致则引导用户安装。如果发现不一致,会做其他的处理(例如损坏这种情况,如果在wifi环境下,会提示用户重新下载)。
激活这个环节可控性有限。因为应用成功安装到了用户手机上,用户想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就已经是商店体系外的事情了。但是这个环节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例如我们做了礼包功能。
很多应用的开发者或者运营者会倾向于送给用户一点儿小礼品,以激发用户使用他们应用的兴趣和可能性。所以在很多应用商店中,会存在这样的礼包栏目。在类似的栏目中,会列出所有跟商店合作的,有礼品送的应用,但是一般需要完成一定的步骤才能获得礼品。最典型的礼包就是送游戏道具兑换码,很多爱玩游戏的用户会比较感兴趣。兑换码免费领取,但是领了之后,肯定要打开游戏app才能用嘛,这就顺带优化了激活这个节点。
上图:某应用商店中的游戏礼包。
所有的分发类产品,仔细梳理,一定能够找到至少一条核心转化路径。你所要做的,就是明确它,然后优化好这条路径上的每一个节点。
作者:xidea,腾讯产品经理,老友记(人人公司离职员工聚会exrr.org发起人)微信公众号:uxcafe。知乎:
本文为作者@xidea 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附带本文链接
投稿、稿件问题联系Q: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学习、交流、分享社群,集媒体、教育、招聘、社群活动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woshipm。成立5年以来举办线上活动500余场,线下活动数百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10余城市,在互联网业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社区目前拥有300万忠实粉丝,其中产品经理占比50万, 中国75%的产品经理都在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分发渠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