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ssd和hdd的区别问题

达人课堂:轻松解决SSD速度变慢的问题(全文)
SSD用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速度变慢的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呢?本期达人课堂转载了@幻尘的博客,与大家分享轻松解决SSD速度变慢问题的方法。
SSD用过一段时间后,速度就会变慢,虽然多数产品速度变慢并不太明显,而且也感觉不出来。但是对于重视分数,有“强迫症”的用户而言,这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其实我就属于“强迫症”用户,这不,最近刚刚发现用了半年左右的东芝Q Pro 128GB SSD性能开始有所下降。之前用AS SD Benchmark能跑1000多分,现在只能跑930多分,虽然只有70分左右的差距,但是总觉得不太舒服,老想让它跑分再恢复到1000分以上。所以就在网上找了大量的资料,看了大量的帖子。看来看去,好像只能用安全擦除的方法,才能恢复。现在常用的安全擦除软件不少,不过比较有名气的当属HDDErase了,用HDDErase可以让SSD恢复到出厂性能,但得靠牺牲P/E来恢复SSD的性能。另外还有一些SSD厂家推出的专用固态硬盘工具箱,如英特尔的Intel SSD Toolbox,也能进行安全擦除,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安全擦除,我就不在这里介绍了,因为我都没有用过,不知道效果如何。其实东芝的SSD也有自己的专用固态硬盘工具箱,叫TOSHIBA SSD Utilities,可惜不支持Q pro系列SSD。折腾了几天,发现其实不用使用安全擦除,直接用英特尔的IntelSSD Toolbox破解版,直接运行全面诊断扫描功能,也能恢复产品的性能。当然,这个是对稍微变慢的东芝SSD有效,至于对其它SSD有没有效果,就不清楚了。如果没有效果,那建议还是使用安全擦除功能。按惯例,还是先介绍东芝Q Pro 128GB SSD这款产品。 黑,绿,白为主的包装盒配色,让东芝Q Pro 128GB SSD充满了时尚感,大气十足。在东芝Q Pro128GB SSD包装盒左下角。标注有128GB的容量标识,用户可以从这里知道产品的容量。在包装盒右下角,厂家标注了产品的读写速度。东芝Q Pro128GB SSD使用了全金属外壳,并在金属外壳上设计了小凸点。不仅可以起装饰效果,还能提升散热效果。在产品的背面有一张贴纸,上面标注有条形码,序列号之类的信息。东芝Q Pro128GB SSD的厚度为7mm,二侧各有二个固定螺丝孔,采用了SATA 3.0接口,理论传输值高达6Gb/s,并向下兼容SATA2.0。这个就是东芝SSD专用的固态硬盘工具箱,全名叫TOSHIBA SSD Utilities,可惜不支持Q pro系列SSD。期待厂家能早日升级,另外建议也推出中文版的。现在东芝Q Pro SSD的用户并不少。1、全面诊断扫描前在原有性能没有恢复之前,东芝Q Pro 128GB SSD在AS SSD Benchmark中,只得到了933。在CrystalDiskMark软件中,读取速度为542.3MB/s,写入速度为502.4MB/s。在Anvil'sStorage Utilities软件测试中,东芝Q Pro 128GB SSD的整体得分为4043.49。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测试中,东芝Q Pro 128GB SSD的最大读取速度达到538.65MB/s,最大写入速度达到501.71MB/s。2、全面诊断扫描后这个是IntelSSD Toolbox破解版,我找到的版本是3.0的,相对来说比较旧,但是可以使用绝大多数功能,基本上已经够用了。东芝Q Pro128GB SSD在Intel SSD Toolbox软件中,被识别成了Unknown 128G。运行全面诊断扫描需要十几分钟。全面诊断扫描完成。从软件提示中,可以看到有个功能之前竟然没有进行优化。使用IntelSSD Toolbox全面诊断扫描完成后,东芝Q Pro 128GB SSD在AS SSD Benchmark中,得到了1032分,得分增加非常明显,基本上与全新的产品得分一样。在CrystalDiskMark软件中,读取速度为542.5MB/s,写入速度为501.9MB/s,写入分数比之前的分数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4K分数却有了明显的增加。在Anvil'sStorage Utilities软件测试中,东芝Q Pro 128GB SSD的整体得分为4211.91,分数增加也很明显。在ATTO Disk Benchmark软件测试中,东芝Q Pro 128GB SSD的最大读取速度达到539.88MB/s,最大写入速度达到501.71MB/s,与在使用Intel SSD Toolbox全面诊断扫描之前的分数,基本上是一样的。总结:如果你手里的东芝Q Pro 128GB SSD,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后速度有些变慢,不妨试试Intel SSD Toolbox这款软件。通过测试,在使用全面诊断扫描功能后,能让SSD的性能恢复如初,目前对东芝Q Pro 128GB SSD是有效的,在一些软件中,能提升不少分数。至于对其它SSD软件有没有效果,就不清楚了,欢迎大家来测试。(本期达人课堂转自数码达人@幻尘的博客。@幻尘,擅长评测各类数码硬件。)你想和数码达人一样,跟大家分享你的数码器材使用技巧和摄影/后期经验吗?达人课堂是网易数码的原创教学栏目,由数码达人亲自传授宝贵经验,教你轻松玩转数码器材。只要你喜欢数码,都可以在这里分享智慧,让更多的网易读者成为你的粉丝。专题地址:
欢迎加入网易数码博客交流QQ群:,体会分享的乐趣。
本文来源:网易数码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带您从头了解SSD 固态硬盘热点问题详解
 作者: 杨威 编辑:
问题二,&关于固态硬盘(SSD)使用寿命以及读写寿命有限等问题,据说只有一万次?&  答:MLC结构的SSD,确实只有1万次的读写寿命(每个block单元),但请注意,这里的&一万次&指的是单一的block单元读写寿命。正确来说,这个一万次指的是&写入次数&,读取数据则是无上限。再精细一点的说法,不是每储存一笔数据,就代表损失一次寿命。SSD的最小存取单位为&Page&,一个Page约4KB,每写入一个Page都要先清除上面的数据,即是erase/write cycle。因为每次都需要清除page,SSD的最大性能瓶颈由此而来,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SSD的速度将会更快。而SSD的写入清除128KB为一个block,一万次的意思是每个block可以分别独立写入一万次。▲固态硬盘  那么,我们来做个计算,假设我买了一块64GB MLC SSD,假设每天会写入约8GB的数据(实际上除非你是疯狂的下载狂人,否则通常不会有超过2GB的写入量)1Cycle=64/8=88x10000(次)=80000(天)=219(年)  换句话说,就算你用这块64GB MLC SSD每天下载一部6GB的高清影片,也大概可以使用219年。假定每个block使用约一万次后就损坏,一个一个的使用完毕后,容量就会越来越小,年限也会越来越少。假设空间损失10%你就无法使用它,那219/10=21.9年,也有约22年的时间可以挥霍。同样,在相同的条件下,64GB SLC SSD,同样每天存入2GB资料1Cycle=64/2=3232x100000(次)=3200000(天)=8767(年)  前面说到每一个block一万次的次数限制(MLC),如果一直都是同样一个block在写入,那是不是很快就将这个block用完了呢?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SSD在设计时就会用到平衡计算的技术,称为wear-leveling(平均损耗技术)。该技术会平衡计算block的写入次数,那也就不会出现容量越用越小的情形,因为使用了平均损耗算法的NAND颗粒几乎不会出现单一block被写爆的情况。▲固态硬盘读写方式图解  除了wear-leveling以外,SSD还会尽量减少写入操作来保证寿命,譬如与传统HDD不同的删除机制。现在回到编程和擦除SSD数据之间方式的差异上来。假设你保存了一个8KB的文件,之后决定要删除它。你保存该文件时,它会以2 Pages的形式保存在闪存寄存器中,你将其删除时,SSD会标记Pages为无效,但实际上并不会删除该block,SSD将等到block中一定比例的Pages都被标记为无效时,才会复制一些有效的数据到新的Pages里去并擦除该block。▲intel SSD固态硬盘  SSD这样做就是为了限制了每个block擦除的次数,从而延长驱动器寿命。但是并非所有的SSD都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删除请求,因此,从硬盘原理上来说,如何处理删除请求对SSD安全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然,我们知道,有些每天下载数十GB的下载狂人,对于磁盘的写入空间、时间真的有很BT的要求,对于这些玩家来说,还是用SSD当纯系统盘比较靠谱。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
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
固态硬盘容量:128GB
传输接口:SATA3
缓存:256M
持续读取速度:520MB/s
持续写入速度:160MB/s
大学生分期购物销量榜
已有条评论
固态硬盘容量:128GB
传输接口:SATA3
缓存:256M
持续读取速度:520MB/s
持续写入速度:160MB/s要更换 SSD,有几个问题求指导。 - V2EX
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已注册用户请 &
Sponsored by
国内领先的实时后端云野狗 API 可用于开发即时聊天、网络游戏、实时定位等实时场景传输快!响应快!入门快!
Promoted by
要更换 SSD,有几个问题求指导。
09:52:45 +08:00 · 2804 次点击
我是一个比较老的MAC PRO 就是还是机械硬盘的那种。双11入手的SSD今天到货。有几个问题。* 怎么制作U盘安装盘?* 直接拿下来原来的硬盘更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我前几天看V基有发一个因为Trim Enabler的问题造成系统无法进入的问题怎么破* 安装完成后还需要怎么优化硬盘么?只会使用不会折腾,求详细指导!
16 回复 &| &直到
15:00:39 +08:00
& & 10:16:25 +08:00
1. 找个硬盘连接线连接到 SSD,
2. 在 [AppStore] 下载 `Mac OS X` 安装程序.
3. 下载完成后打开安装程序.
4. 选择安装到 SSD .
5. 开始安装, 过一会会自动重启.
6. 等待安装完成进入桌面后关机 .
7. 拆掉原来的硬盘,换上SSD就行了。
& & 10:21:04 +08:00
直接拿去apple store, 一会儿就好了
& & 10:26:34 +08:00
google carbon copy cloner。系统,数据迁移,一步到位。
& & 10:31:00 +08:00
Windows下有个Acronis True Image,OS X下应该也有类似的包括分区表在内的全盘克隆软件吧。
& & 10:35:05 +08:00
@ 这个方式我觉得是最方便的了.
& & 10:42:42 +08:00
我刚换了SSD,md101换了个256的SSD,直接拆掉原硬盘,换上了SSD,买了个硬盘盒,原硬盘就当移动硬盘了,然后需要原数据的时候就拷过来,原数据太多了,不想迁移了,只要需要的,其他的就需要的时候再说了。针对你说的回答下:
1.制作U盘启动这个教程多,搜下
2.没问题
3.用Chameleon SSD Optimizer来开启Trim
4.优化也用3提到的软件,包括NOATIME,SLEEPMODE等,你装了软件自己看看介绍就明白了
我装了过后就开了Trim,其他的没管了。
& & 10:57:40 +08:00
Yosemite不是已经不支持非认证SSD了。
& & 11:12:29 +08:00
直接迁移就可以了,这一点mac做得相当优秀。
& & 11:25:38 +08:00
制作 u 盘安装完全看你要装什么系统,yoseimite 和 Mavericks 比较容易,Macworld 这一系列的教程不错,可以参考
& & 12:48:14 +08:00
@ 不支持的话怎么办呢。我买的是三星840 EVO的。
& & 13:26:06 +08:00
yosemite现在还有好多bug,而且对第三方ssd的trim支持不好。建议还是装mavericks。如果想干净点就先用timemachine备份数据,再制作安装U盘来安装
& & 13:42:05 +08:00
刚装完yosemite。SSD是镁光的256G。
我和1楼的方法是类似的,买了个30多块钱的USB3.0硬盘盒,然后把SSD放进去插上,格式化。
从app store里下载yosemite的安装包(5G多),直接双击运行,安装到SSD上。系统会自动重启切换到SSD启动。一切安装完毕后再把SSD换到机器里,用变色龙一键开启TRIM就行了
& & 13:43:36 +08:00
直接手动开 trim
& & 13:44:11 +08:00
1.U盘启动,去pcbeta搜下
2.没问题,重要数据最好放机械硬盘上,别放SSD上
3.Chameleon SSD Optimizer,别用trim enabler最新版也不行
4.关闭深度睡眠
& & 13:30:12 +08:00
请问您是SSD与HDD硬盘共存么?SSD装到光驱位?
谢谢!
& & 15:00:39 +08:00
@ 不,我是2014 mac mini。只把SSD装进去了,HDD放到硬盘盒里
& · & 1806 人在线 & 最高记录 1893 & · &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7.3 · 45ms · UTC 03:54 · PVG 11:54 · LAX 20:54 · JFK 23:54?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固态硬盘寿命实测让你直观SSD寿命!
日 09:34&&&出处:&& 作者:邹玲玲&& 编辑:邹玲玲
   小编收到一款来自瑞耐斯(RENICE)厂家送测的32GB ZIF 接口的SSD,突然萌生一种对产品进行寿命实测的想法,关系到对产品寿命的测试可能会直接导致整块硬盘彻底报废,经过与厂家协商,最终征得厂家同意,希望小编的评测让大家对SSD寿命有个直观的认识。
   对于采用Nand Flash作为存储介质的SSD来说,怀疑其使用寿命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理论上MLC的写入寿命为1万次,SLC的写入寿命为10万次,那么,我们是否这样认为:当我们连续保存一万张图片或者1万个word文档到基于MLC芯片的固态硬盘时,这款硬盘就意味着寿命的终结呢?
   显然,一定不是这样的,即使我们使用照相机的SD卡(同样采用MLC芯片)不停的拍照,让图片写入卡内,循环使用几年,我们的SD卡依然“健在”。这样因为,所谓的1万次理论寿命是指在同一区块上写入1万次才会导致该区块损坏,举例来说,1GB的Nand Flash你每次都将这块Nand Flash中写满文件(不一定是写入1GB文件,因为Nand Flash有写入放大系数,为便于理解,可以宏观的理解为每次写入1GB文件),循环写入1万次才会导致该块Nand Flash的寿命终结,事实上,固态硬盘的主控芯片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防止系统不停的向同一区块写入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磨损平衡”算法。所以,一款SSD好坏的核心不是仅仅看其读写速度有多快,而是其控制芯片的算法,事实上,大部分的主控厂商都可以通过软件方面的更改让SSD产生更快的读写速度,为了保证SSD的稳定性,一些厂家宁愿选择刻意降低其读写性能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 测试之前,小编先介绍一下今天要测试的SSD及测试所用软件:
& 测试SSD:
& 瑞耐斯(RENICE)送测的这款硬盘是1.8” ZIF接口硬盘,采用韩国Indilinx ECO主控,使用桥接芯片将接口转接为PATA接口,据小编所知,这款主控读写性能可达260MB/秒和230MB/秒,由于受桥接芯片速度的控制,转接后的速度只有不到100MB/秒,甚是可惜。目前ZIF接口的硬盘在2510P,的MAC BOOK AIR等产品中使用。& 基本参数:& 规格:1.8” & 接口:40 pin PATA ZIF& 缓存64MB& 外尺寸:71mm x 54mm x 5.2mm& 重量:&40g& 外壳:铝合金外壳& 读取速度:95MB/秒& 写入速度:75MB/秒& 4KB随机读 IOPS 6000& 寻道时间:0.1毫秒& 输入电压:3.3v±5%& 待机:0.5w& 平局无故障工作时间:&1500000小时
产品包装盒:
瑞耐斯1.8” ZIF接口固态硬盘包装盒
   内部分两层,上层为产品和一个螺丝刀,下层配备一个移动硬盘盒和一条USB2.0数据线,方便用户升级自己的后可以将自己机械硬盘装入移动硬盘盒做成一个1.8“的移动硬盘,由于ZIF接口的移动硬盘盒在市场上非常少见,这样的配备无疑是对终端使用者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包装盒内部
测试软件:BurnIn testBurnIn test软件是款可以对脑各种硬件进行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测试的软件,可以同时测试包括CPU、显卡、声卡、硬盘、打印机、usb接口等15项内容。
   我们此次测试的目的是假设这款SSD用于普通用户日常办公,我们想知道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证我们数据的安全性,SSD的可靠性是否是我们所怀疑的那么脆弱。
   那么首先我们得知道对于日常办公而言,用户每天需要写入硬盘的数据量大概是多少。
   小编收集到韩国主控厂商Eastwho所提供的他们花费4个月时间用于监测关于不同用户日常使用硬盘的写入状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普通办公者(Typical user)每天的平均写入数据约为1.4GB,而程序员之类(Heavy user)的用户每天平均写入数据量高达5.2GB。
   基于上述的假设,我们这次测试设置如下写入1000个循环,每次写入磁盘总容量的15%,这款32GB的SSD格式化后的实际容量只有29.81GB,即,每次写入4.4715GB(29.81GBX15%=4.4715GB):&
   设定写入 / 验证1000个循环,一个循环的意思是指软件自动在磁盘根目录下写入一个大小为4.4715GB的文件包,然后再对这个文件包进行读取验证,验证结束即为一个循环:
   设定每次写入磁盘总容量的15%;
   设定完毕,点击OK按钮,开始进行测试
   软件先按照设定文件包的大小在SSD的根目录写入一个指定大小的文件包;
   写入完成后,开始对写入的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数据包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数据的丢失,如果数据验证数据包不完整,就会出现错误提示,在错误信息栏记录一次错误,这样的验证是为了保证SSD的可靠性,无论进行多少个循环的测试,一定不允许有任何一次错误的发生,否则就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或者系统崩溃,有任何一次错误提示的SSD一定是不合格的SSD。
   数据验证是每写一个文件包,就进行一次验证,验证完毕后,继续写入,然后验证,以此类推;当文件写入量达到SSD总容量的94%时,软件会全部删除已写入的数据,重新写入。
   通过61小时7分43秒的连续4.4715GB文件的写入/验证操作,总写入量为4471.5GB,没有出现任何错误信息:
   这样的测试意味着什么?
   普通用户平均每天的写入操作是1.4GB,那么4471.5GB的写入操作就相当于用户使用3193.9天的写入量,折合8.75年。对于程序员用户而言,每天的写入操作是5.2GB,那么,4471.5GB的写入操作就相当于用户使用859.9天写入量,折合2.35年。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款硬盘的健康状况吧。
   小编吃惊的发现,经过近4471.5GB文件的写入操作竟然没有产生一个坏块!主控的强大功能令人震惊。
   换句话说,即使我们使用5年,这款SSD的寿命依然是值得信赖的,相比较机械硬盘而言,考虑到其抗震动等特点,在开机情况下移动电脑过程中SSD不会导致物理损伤,其可靠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
& 相信不少读者会产生一个疑问:上述的测试仅仅是进行了4471.5GB的写入操作,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我们并不清楚SSD到底经受了多少次的擦除动作,而擦除的操作才是真正决定SSD寿命的因素。
& 我们从BurnIn Test的测试原理可以来推算这一疑问的答案。& 当我们对所选择的SSD进行测试时,软件会自动在磁盘的根目录下用具有一定规则的顺序代码创建文件,并对所写入的文件进行读取验证,文件的大小是我们所设定的磁盘容量大小的百分比(如我们设置的29.81GB的15%,数据文件大小是4.4715GB),文件会自动填充磁盘的空白区域,直到SSD空间使用94%时,软件会自动删除所有文件,然后重新开始填充。
   那么,我们很容易的计算出,29.81GB的SSD,填充数据达到SSD容量94%,填充的数据总量为28.0214GB时才会进行一次删除操作, 每次填充4.4715GB的文件,软件需要进行6.266次的写入才会有一次的删除操作,那么,我们进行4471.5GB的写入,实际上只进行了159.59次擦除操作,小编认为,这才是这款SSD虽然经过这么多数据的写入后依然毫发无损的真正原因。
   既然MLC的寿命是擦除1万次,究竟这款SSD需要经过多少次的写入以及总的写入量是多少时才会产生1万次的擦除呢?
   我们很容易可以倒推出,当进行1万次擦除操作时,我们需要进行62660次写入操作,那么我们写入的数据总量是GB,即使对于每天写入数据量很大的程序员而言,这个数据量也需要他们使用147.62年才能完成,而普通办公用户需要548.3年。
   至此,一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事实上,我们每天在办公过程中是不停的进行创建文件、下载文件然后删除文件等操作,而不是当数据达到磁盘容量的94%时才会进行删除,这样的测试有意义吗?
   事实上,SSD的写入方式与传统硬盘不同,当我们写入数据时,SSD首先会安排在空白区域进行写入,日常操作所删除内容的区块并没有马上被重新使用,只有当SSD的空间被使用完毕时,才会在已经删除内容的区块上重新写入。
   同样,我们也很容易得出结论,SSD容量越大,被擦除操作的几率也就会相应越少,其使用寿命也就会越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如此之快,5年以后,你现在所花费数百甚至数千元购买的SSD尽管状态良好你也未必会选择使用它,新的产品恐怕在SSD寿命终结之前已经取代了它。
大学生分期购物销量榜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2.6万人浏览 1.3万人浏览 7638人浏览 6373人浏览
汽车之家内容精选
每日精选21249 科技真人秀节目《数码课代表》4160玩客 最好玩的活动与试用平台 169016编辑部的故事 0泡美美 分享最美科技 5020科技生活推荐到广播
13265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SUSHI不是苏轼)
(小鱼儿2016)
(早餐吃什么)
(TOMoRrOw)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s ssd淹死的鱼汉化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