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有哪些网站中分享到各大平台平台?

好大夫在线网站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
好大夫在线网站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好大夫优势:1、使医生的随访、疾病管理从院内延伸到院外,全程做到可持续、可评估、可反馈,并帮助医生高效完成和患者的沟通,让患者参与到病程管理中来,方便回传疾病康复过程中的数据、复查结果等。2、挂号免排队、就诊有引导、叫号能查询、报告电子化、付费不跑腿。3、好大夫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帮助品牌医院将门诊中适应专业学科的精准病例引入进来,让基础病例释放到更加基层的医院,这样品牌医院的医生就可以在门诊量不增加的前提下,获得更加优质的病例,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掌握更多的病例,提高治疗水平。好大夫的缺点:1、医疗法律法规的风险。由于医疗行业是个高风险行业,极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好大夫立足于线上,对于有许多需要病患家属了解的信息可能难以及时传达,存在风险;2、首次确诊风险,由于主要为线上,对于不能亲身观察患者难免失去不少关于患者的信息,甚至不能由患者回答相关问题时肢体语言提供给更多有效信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优点是可以看到医生就诊时间和病人评论,缺点是太多做广告的了
好大夫在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功能、新界面、新体验,扫描即可下载生物谷APP!
>> 2016年互联网医疗最前沿趋势都在这里了
2016年互联网医疗最前沿趋势都在这里了
来源:萤火虫的家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5年一整年,都在追寻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足迹,时而兴奋、时而懊恼......走过“元年”,现在已站在2016年,踮起脚尖,张望未来的日子,我们、你们、他们,都将怎样?
国内互联网医疗的反思
站在猴年的开端,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多多少少都会思考:经过过去一年翻天覆地、如火如荼地尝试、冒险、炒作、和艰难跋涉,互联网医疗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狂风乱作、泡沫横飞的日子渐渐远去,中国的互联网医疗繁华落尽、笑容凝结,提起盈利模式依然是一个大写的尴尬。来自互联网领域的“颠覆者们”终于发现,单靠IT领域的“炫技”是无法解决医疗行业的真正痛点的,甚至连隔靴搔痒都做不到。于是大家开始反思,在消费领域成功运作的时髦在线服务究竟为什么在医疗领域处处碰壁行不通;于是大家开始行动,终结“躺在线上做梦”的日子,回归医疗的本质。
政策口径似乎一直都很宽容、很乐观、很支持、很“努力”,可是不管移动医疗,还是任何一种新出炉的商业模式,有一句话很受用:先去看看医保局怎么说?如果医保局还没有就此发表“感言”,那可以先把它放一放。因为医疗产业的花费大多数都需要政府来买单,传统医疗也好,互联网医疗也罢,最终的主要支付方不变,那么与政府相关体系部门打交道、通过各种审批审核就是必不可少的,这与是否戴上了“互联网+”的帽子没有直接关系。
但事无绝对,正在铺开的“分级诊疗”和日益强化的“公立医院控费”,还是给互联网医疗带来很多新的契机。互联网医疗项目若要成功,最好的方式就是嵌入国家医疗体系改革洪流中,为其提升效率而服务,而不是妄想“颠覆”。医疗领域的改革,不是两个或几个对立面“你死我亡”的斗争,而是一个随着多种技术发展、人文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与传统医疗创业相比,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有诸多不同。从政策来看,互联网医疗创业与传统医疗创业的政策门槛同样高,甚至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从技术来看,传统医疗创业的技术门槛较高,而互联网医疗创业的技术门槛可高可低,对于门槛较低的互联网医疗创业领域,产品区分度也低,并且竞争激烈;从资金投入来看,传统医疗创业的资金门槛较高,而互联网医疗创业起步时看似门槛较低,但随着项目的开展,以及众多同质化产品的竞争,烧钱压力也就会越来越高,可持续性运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仿若一个无底洞。
有人说,移动医疗已进入下半场,因为大的公司越来越大,还没有做起来的正在被淘汰。也有人反驳认为移动医疗并非进入下半场,而是大幕刚刚拉开,运动员刚刚入场完毕。经过和业内人士交流,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移动医疗刚刚跑完第一圈,而即将开始第二圈;只是这时有很多运动员要么倒下,要么掉队,而已经开始跑第二圈的运动员,正在努力跑进第三圈。
无论怎样比喻,移动医疗市场当前已呈现出如下特点:
1)移动医疗公司的业务体量越来越大,产品用户数也越来越多。
2)移动医疗行业的业务越来越交叉,产品越来越呈现平台化,现有公司已经如雪球般开始越滚越大,因此留给初创公司成为平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3)行业开始了收购整合,并购基金开始进行投融资和资本布局,行业内的公司已经逐步开始上市和上市计划。
4)大体量企业融资额越来越大,初创小团队融资越来越艰难,中间的团队还有融资机会,因为还有一些后来进入的投资人想要“赌”一回。
从产品面来看,终端用户可以细分为医生端、患者端、单科领域端;平台模式可以细分为智能硬件、院内平台、医药电商平台、医疗新媒体。当前具有代表性并经常被业内人士提及的产品大致如下:丁香园、华康全景、珍立拍、医脉通、MedSci、杏树林、杏仁医生、春雨医生、微医集团、就医160、医联、掌上药店、甜蜜家园、新氧、糖医生、大糖衣、医学界、影达科技、平安好医生。已经有人撰文详细分析过这些产品的商业模式,在此不赘述。
国外互联网医疗的借鉴
一直觉得,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我们国内众多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们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百折不挠地前进。这股力量,除了大家坚信中国“互联网+”大趋势的历史必然性以外,还有放眼全球看到的那一派繁荣景象。在科技发展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这个领域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飞奔,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经过分析,在全球互联网医疗发展较快的国家,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值得我们关注的层面主要有:医疗消费市场,医疗经费支出,医疗保险推动,初级医疗领域的革新,远程医疗领域的扩大,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产品领域的不断出新,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眼科治疗及减肥领域的移动产品逐渐成熟、医疗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的日新月异、母婴类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趋势、以及超级科技巨头的布局。
下面分别简单概括各个层面正在发生的野心和奇迹。
一.&&& 医疗消费市场正在蓬勃兴起
2015年下半年,PwC在美国对25位医疗产业高管、1500名临床工作者,1000名消费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医疗消费市场正在兴起,主要表现为:
1)&&& 医疗服务支付方寄希望于基础医疗,以节省花费,比如美国48%的企业雇主在2015年为员工选择了远程医疗服务。
2)&&& 消费者选择基础医疗的标准是最适合现有的生活方式,调查者中有80%的消费者表示愿意接受革新的基础医疗护理。
3)&&& 新入局者正搅动时局,改变基础医疗模式,他们正提供便捷、有价值的医疗服务,以满足更多用户需要,比如:便民就诊、医生出诊、个体医疗、数字医疗、护师护理。
4)&&& 传统从业者正变换思路,以顺应新时代的变化。三分之一的医生表示,他们已经改变商业模式,为患者打造全新的医疗服务。
5)&&& 七大核心消费市场正在崛起:年老体弱者;慢性病群体;复杂或多种慢性病合并的患者群体;精神疾病患者;健康家庭;对健康保持热情的成年群体;对健康持怀疑态度的成年群体。
二.&&& 互联网医疗有助于节约医疗经费,而医疗保险也向着利好方向发展
埃森哲咨询公司经过调查得出以下结果:FDA在2014年批准了33个互联网医疗设备,预计到2018年将会是100个。经FDA批准的互联网医疗设备通过改善药物依赖性,对行为的矫正以及较少的急诊行为,为美国医疗系统因此节省了将近6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该数字将会增加到100亿美元,到2016年将会增加到180亿美元,到2017年将会达到300亿美元。
从医疗保险的层面来看,美国在远程医疗和初级医疗领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远程医疗相关的医疗保险层面:美国医改要求对再入住率高的医院将实施高达1%的CMS罚款, 通过远程医疗来更好地追踪和管理出院病人以及慢病病人(在服药,复诊,身命体征监控等方面)以降低整个医疗系统费用总额。Telehealth Promotion Act提出,2012年底开始,美国远程医疗协会一直在努力游说国会通过远程医疗普及法案。虽然此项法案至今仍为通过,但远程法在公共医疗保险和私人保险上的接受度正在越来越广。就Telemedicine Parity Law而言,至今有24个州通过了远程医疗平等法,它要求私人医疗保险提供与面对面门诊等同的远程医疗报销方案。换言之,美国至今仍有超过一半的州私人保险还没有跟上。在这24个已经通过了平等法的州中,各州的实际操作力度也相差较大。同时,美国医学协会(AMA)已经开始创造一组新的CPT代码来支持远程医疗的报销流程。
在初级医疗相关医疗保险层面,很多健康保险集团,如Cigna、Humana、Anthem、Aetna、United,及一些参与了蓝十字计划的公司都收购了部分初级保健机构。上述健康保险集团大部分正在构建零售医疗战略,以此作为对其他投资的补充。
三.&&& 初级医疗领域正在革新
美国初级医疗领域的现状有着以下特点:对初级医疗服务的需求向更宽及更深处扩张;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初级医疗人才供应不足;初级医疗卫生行业的薪酬水平同样令人忧心;提供初级保健的场所由私人诊所或是紧急医疗中心转到了零售端或是直接设在工作单位,同时利用科技来扩展他们的连通性;支付方式从“量”过渡至“质”。医疗改革规定,便捷有效的初级医疗保险费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从发展阶段来看,相较于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初级医疗1.0”阶段,美国的初级医疗已经进入“初级医疗2.0“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 患者处于专业人士指导下的自我保健,有计划有规律地关注不同情况和环境下的个人健康。
2)&&& 临床模型以团队为中心,纳入物理治疗、行为治疗、牙病预防、眼部保健、营养学、用药管理、以技术支持下的护理监控与协调联通的处方集、以及转诊管理。
3)&&& 从业者包括医师、执业护士、高级执业护士、助理医师、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牙医、眼科医师/验光师、药剂师、营养师、健康指导和金融咨询师。
4)&&& 工作环境已经拓展到办公室、零售端、雇主诊所和虚拟场景。
5)&&& 主要合作伙伴从过去的保险机构到现在的临床集合网络、医院、医疗计划合作伙伴。
6)&&& 现阶段需要投资运营的包括办公室诊断用品、临床记录、员工薪酬、采购和承包等执业管理、医疗设备、医护协调技术比如电子健康记录、个人健康记录平台、生物测量学,以及维护网站安全、效果测定与报告等。
7)&&& 而对初级医疗成果的考察则包括在线问诊量、现场问诊量、用户体验、医疗效果和诊治结果。
四.&&& 远程医疗领域正在逐步扩大
美国立法、报销加速了远程医疗技术的使用,新的立法使得对远程医疗网站的限制解除。并且,新的远程医疗立法正在扩大医疗护理,有望短期内通过的远程医疗法案(TELE-MED)将允许参加医疗保险的医师在全美50个州内治疗拥有医保的病人时只需持有一个医疗执照。2015年的远程医疗加强法案,扩大了远程医疗覆盖的区域,也扩大了报销的覆盖范围,并激励了医疗保险的再住院削减计划。
然而,远程医疗提供者仍需克服一些挑战,比如,医院需要更积极地整合远程医疗系统,也需要更好的慢性疾病远程监控等;医生需要花时间进行在线问诊,也需要努力将远程医疗传输平台与实际临床环境相结合。
五.&&& 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产品领域实力超群
IDC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销量同比增长200%,总出货量达到2100万个;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飙升到1.26亿个。不过,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依然处于发展早期,当前产品创意稀缺、功能叠加。
从各大科技巨头的动作来看,已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科技巨头包括:苹果、三星、谷歌、微软、LG、索尼、Fitbit、Jawbone。已经推出移动智能产品的医疗设备巨头有:GE、强生医疗、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罗氏制药、拜耳医药、梯瓦制药、雅培制药、美敦力、礼来制药、飞利浦。
六.&&& 互联网医疗产品已渗透到多种临床应用
互联网医疗产品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已初具规模,其应用形式主要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心理病、大数据跟踪心理情绪、智能硬件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远程在线心理咨询。从产品分类来看,主要包括工具指导类、心理测评类、跟踪随访类、技能训练类、辅助调节类、社交互助类。
而在康复领域,互联网医疗也开始起作用,其模式主要包括康复机器人、用于康复的虚拟现实软件、用于康复的可穿戴设备。这些“互联网+”康复应用已经渗透到神经系统疾病和伤残,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还有烧伤、癌症、慢性疼痛、糖尿病和口腔疾病等。
在眼科,利用“远程医疗+O2O模式”进行远程验光和在线检查视力,让用户足不出户地享受准确且有保障的验光服务。在该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业务模式比较成熟的公司:
1)&&& Opternative是一家在线眼科验光检查公司,用户只需要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网络连接,就能在 25 分钟内完成 Opternative 的验光测试。
2)&&& Eyenetra公司产品同样是移动手机进行在线验光。如今Eyenetra的设备遍布于居民附近的诊所,结合自动验光仪、焦度计以及便携式综合验光仪,众多仪器共同为用户创造视力测试的独特体验。
3)&&& Peek Vision同样是智能手机进行眼科检查。所有检查都是移动端应用操作,Peek能确保所有测试均经过临床严格审核,保证测试安全性,对于成人和儿童同样适用,且不受语言和区域限制,软件适合多个地区的民众。
4)&&& Smart Vision Labs公司主要产品是一款名为SVOne的视力检查设备,功能强大,能抓取整个人眼的波前信息,最高能识别7阶像差。准确率和2万美元的桌面自动验光仪效果一样。
另外,减肥,也是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比较热衷的领域,不过现有的减肥App尚不能令人满意。杜克大学研究显示,虽然使用手机APP能持续追踪运动、热量和减肥效果,但实际上,平均而言,减肥APP并没有对年轻人产生实质性效果,因为每一款App的功能过于单一。因此,专家们综合多方意见,建议未来的减肥App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计算各种类型食物的热量,让用户对每日摄取的卡路里有清晰的认识。
2)&&& 引进人为干预手段,让基层医生或健身教练等专人负责减肥计划,实时跟进减肥进展。
3)&&& 增强APP使用粘性,因为减肥是长期的过程,如何维持短期内的减肥成果也要讲求方式方法,所以在APP设计中,想法设法吸引用户长期参与,尤为重要。
4)&&& 功能多元化,可以结合智能硬件等为用户推送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提醒消息,指导用户行为。
如果能实现上述几点,也许借助APP来减肥,将变得不再困难。
七.&&& 母婴保健及消费领域的可穿戴设备比较集中
当前在母婴类可穿戴设备中,感应宝宝自身体征,包括呼吸模式、睡眠活动、体温、心率、身体姿势、动作、声音等,是重点研发卖点。还有一些产品是用于感应宝宝的周围环境,包括捕捉和测量宝宝所在房间的声音水平,利用UV测量仪防止户外儿童晒伤。
如果防止儿童出现意外也算作医疗保健的一个层面的话,那么该领域的产品设计还会考虑到以下方面:
1)&&& 利用传感器防止儿童游泳时溺水。
2)&&& 外出遇到危险,利用设备上的按钮及时通知父母。
3)&&& 利用GPS或GSM进行儿童定位。
4)&&& 通过语音识别,帮助儿童辨别并拨打预定电话。
5)&&& 具备防拆警报功能。
6)&&& 儿童活动超出安全范围,及时向父母的手机或相应设备发出警报。
7)&&& 实时通话功能,父母可设置通话权限。
8)&&& 双向语音功能,可进行双向呼叫。
9)&&& 父母可通过app寻找儿童位置和方向。
八.&&& 医疗机器人/陪护机器人
谈论互联网医疗,思路再走远一些,就不能不提到医疗机器人或陪护机器人。截止到2015年底,已经或即将商业化运作的机器人可以梳理如下:
1)&&&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仿生机器宠物机器人Miro,具有情感交互功能。
2)&&& 日本研究机构(Riken):陪护机器人—Robear,对于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它可以帮助护工做很多需要细心照顾的体力工作。
3)&&& 美国Vgo公司:VGo机器人,是研发的用于远程医疗和居家健康管理的智能化机器人,是医生的私人助理、医护专家助手、家庭成员和健康伴侣。
4)&&& Rokid团队:机器人Rokid,语音交互式家庭机器人。
5)&&& SoftBank Robotics Holdings Corp:机器人Pepper属于情感机器人。
6)&&& 法国Blue Frog Robotics公司:机器人Buddy是适合每位家庭成员的社交机器人,可以替人类做很多工作,包括进行视频通话,发送消息,日历功能,闹钟功能,以及当你不在家时的监控功能。
7)&&& MIT的多媒体实验室:机器人JIBO有很强的人机交互效率和融洽感,比如可以读懂部分人类面部表情,也很擅长给孩子讲故事。
8)&&& 湖南荣乐科技有限公司:家庭型机器人和企业智能服务型机器人。
9)&&& 上海人智科技在腾讯数码的寒武计划平台:智能机器人产品Roby-Mini,这款产品主打跟随和陪伴服务。
九.&&& 超级科技巨头的布局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世界上最具盛名科技巨头们的布局,可以作为行业的风向标,供我们参考,那么不外乎就是Apple、Google、IBM、Samsung、Walgreens Boots Alliance等几家。我们看看它们在2015年都做了哪些事情?
Apple(苹果):
1)&&& 2014年6月,AppleWatch 就借助 HealthKit,推出“可穿戴设备+健康云平台”的模式,透露出苹果正在构建移动健康与移动医疗完整解决方案的野心。
2)&&& 2015年,Apple Watch借助移动健康应用AirStrip,把心率监测对象扩展到胎儿,直接切入母婴健康领域,引发移动医疗界高度关注。
Google(谷歌):
1)&&& 2015年谷歌风投31%的交易投向了医疗领域,所占比例较2014年的36%有所下降,但仍是比重最大的一个领域。
2)&&& 谷歌生命医学部门投资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有多个医疗领域的投资获得了回报,包括肿瘤学、脊髓再生、脑功能和修复认知问题;未来5年里,比较合理的目标是对医疗领域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1)&&& 在患者方面,Watson和移动病人护理系统genieMD&美国最大连锁药店CVS合作,以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2)&&& 在医生方面,Watson和病例分享平台Point of Care合作,帮助医生给病人提供最佳医疗建议。
3)&&& 在保险方面,Welltok通过Watson帮助保险公司为用户指定个性化定制的健康指导。
4)&&& 在可穿戴方面,IBM和苹果、强生、美敦力合作,通过使用Watson来收集健康和相关防御措施的信息。
5)&&& 在数据方面,IBM购买了一家专门从事预测分析的医疗数据公司Explorys,同时重金收购图像分析公司 Merge Healthcare,意味着 IBM 打算深入肿瘤、眼科、骨科、皮肤病等专科,最终完全取代人类医生诊疗在诊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6)&&& 在物联网方面,IBM和全美国第四大最常用的移动应用商Weather公司合作,意欲将Watson 的认知计算能力应用到物联网领域,从而发掘出新的作业模式,帮助企业、机构和个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Samsung(三星):
1)&&& 三星已建立智能/可穿戴设备软件平台。
2)&&& 产品目前包括:智能手表、耳机、虚拟现实眼镜等,其中都安装有基本的生物与运动传感器。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沃尔格林博兹联合):
沃尔格林博兹联合公司宣布称,将以172亿美元收购了Rite Aid。后者是美国第二大连锁药店运营商,近年来利润率逐年稳步增长, 2015年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达到23.8%。研究Rite Aid的互联网营销策略,发现它们在互联网医疗产品的综合应用方面,为后来者做了全方位的尝试:
1)&&& Rite Aid公司安装的SkySurfer系统,是基于个人电脑用户平台来代替原有低效的综合解码接收机网络服务。SkySurfer系统不仅能提供高质量的药物宣传视频,还能在IP环境中提供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
2)&&& Rite Aid提供互联网药师问诊的专业化服务。
3)&&& Rite Aid在药店内开设Take Care保健中心。
4)&&& Rite Aid为厂商提供了通过互联网审核平台成为供应商的绿色渠道。作为RiteAid供应商,只需要具有美国合法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并具备一定的提前供货能力和存货水平便可顺利成为合法供应商。
5)&&& Rite Aid借助互联网实现与顾客的供求互动。
综上所述,全面梳理了全球互联网医疗最前沿的国家、地区、巨头们正在发生的、令人兴奋的变革后,尽管我们深谙中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医疗体系还无法让我们照搬国外成功的经验;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医疗从业者、医疗创业者以及投资方,都会沿着时代历史的滚滚洪流,走进那些我们看得见的美景中。
我们尽心尽力,我们拭目以待。(生物学 )
...(全文约10609字)
旗下网站: |
Copyright&2001-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丁香园 - 中国医疗领域的连接者
丁香园专题
人社部明确:「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 传统的「铁饭碗」即将被打破,身在其中的您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通过发热待查,大家可以锻炼自己的临床医学思维,是年轻医生提高自己临床技能的重要 ...
中科院肿瘤医院超声影像科
孕育一个健康、聪慧的宝宝是每一位准妈妈的心愿,但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妈妈与宝宝总会面临一些健康威胁,甲状腺疾病就是其中之一。
杏林春暖,大医精诚。这一年,您或身边的医生有哪些温暖的故事?
知识训练营
Insight - China Pharma Data
试用产品,天天免费
绝对是你从未见过的大片
实验室采购问答
品牌俱乐部
带你了解 Sprinkle 技术
适合对大小鼠等多种实验动物进行诱导麻醉进行采血、给药或插管等手术操作,也适合多动物进行长时间的维持麻醉 进行植管、造模、分离、结扎、移植等多种手术操作。
适用于处理60-600ul范围的小体积样品,且无需使用注射器。
如何在2秒钟内抓住HR的眼球,关键词很重要
各省市招聘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本科生能写什么类型的医学论文?现在没有实验也没有病例,只有网上很多资料还有一个脑子。_百度知道
本科生能写什么类型的医学论文?现在没有实验也没有病例,只有网上很多资料还有一个脑子。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找发表吧应该能帮到你
盲目了,不知如何来入手,那就我来
w 我可为你写作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医学论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有没有好的患者交流平台网站?
同病相怜的人们一起交流心得,用药等等。医生太忙了,只有病人和家属才会真正关心病人。久病成医,患者之间的交流应该会对彼此有益。
按时间排序
拿一个很典型的回答来说很多人的立场都等同于上文。很多人的立场都等同于上文。这个确实是中文世界的令人遗憾的国情,但注意仅限于中文世界!!第一条不用说了,确实是国情。第二条“医学的门槛相对来说还是略微有点高,普通患者对于疾病的理解还是不到位”,也反应了国人普通大众的科学素养还很落后,但这不正是社会文化环境的落后造成的吗,环境差,老百姓的认知思想得不到进步,医学门槛对他们来说太高,所以不适合了解真实医疗信息,就该蒙在鼓里,乖乖听医生摆布就好,然后科学素养更得不到提高,永远恶性循环……所以我的观点是:1、中国国情不代表国外患者世界的情况2、封堵患者的信息来源只是针对中国国情的一条下策,治标不治本3、国情不代表个体不能摆脱其束缚,建议有条件者加入国外大流的医疗与患者世界,比如网站(英文)4、第三条的难度取决于个体的素养、意识及英文水平在中国,病人看病通常是个体的、相互独立封闭的,相互都不知道情况,即使病友交流,一般也只局限在同一个病房之类的小范围口言相传模式的圈子,这样只能和医生单线程的交流,很孤立,很孤单,很茫然,缺乏太多主客观参照,还有易受骗、易被医托利用、易被其他患者消极影响等太多不利因素。病友\患者交流平台\社区,见过的最靠谱的就是(英文),很遗憾目前中文世界还没有的最佳替代品(山寨物),中文世界的病友都是散见于各种小网站、豆瓣小组、QQ群、百度贴吧等,其质量参差不齐,百度贴吧一度有过各种疾病群被商家收买垄断丑闻,对患者十分不利。如果能看懂英文,强烈推荐,可谓全世界同病相怜者的联盟社区,并且有科学的数据支撑,能够获取许多客观信息:自己和他人的病程记录、各种状态、各种治疗,记录方式非常具体,同时可以认识全世界同病相怜的人(病友)有其他答友已经答过这个网站,这里详细介绍一下PatientsLikeMe:在线患者病例数据共享平台是一个致力于医疗保健病例分享的网站,通过分享、研究和病例数据分析,来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相似病例搜索和相关治疗的服务网站,该网站服务宗旨是患者至上,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TED演讲视频Jamie Heywood: The big idea my brother inspired中,介绍了这个网站,强烈推荐戳下面的链接看看视频!!!给大家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并非“很危险”,无知、封闭才会危险,而交流、信息透明,只会让人民更了解真相,更多知识掌握自己,这和要不要设置GFW一个道理,“为了中国人民的安全,所以要封闭,要设GFW”?我只想说WTF……演讲视频链接如下:中文字幕版视频:PatientsLikeMe:在线患者病例数据共享平台 PatientsLikeMe成立于2004年,由桑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联合创办,五年前他们的一个朋友被确诊为ALS卢伽雷氏症,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世界各地的病例参考,不幸的是并没有多少可参考的病例,于是他们就有了创办病例搜索平台的想法,通过团队的方式来建立一个健康数据共享平台,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数据平台可以改变患者的命运,让更多的患者通过相似的病例来寻找解决办法。 时至今日,PatientsLikeMe已经发展成为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遵循的核心价值是患者之上,提高透明度,存进开放式平台,在这里患者可以分享和实时学习,寻找类似病例数据,以改善患者的生活的挽救他人的生命。 国内目前没有模仿版本,会英文的就有优势去那里寻找组织、关爱自己、认识他人、分享数据祝福患者和关爱患者的亲友们在那里找到组织
知乎在哪里为可不行动,不要这种假医生,也不要真医生
中国血友之家。因为血友病是长期的疾病,并且按照目前的医疗方法,只能靠定期补充外源性的凝血因子来防止出血,中国血液制品产量不足,国家不允许血源性凝血因子进口,重组的很贵,一千多一支,这个血友之家致力于为血友病患者提供疾病和凝血因子注射的基本知识,各地医保政策的汇总,呼吁国家医保考虑血友病患者,也有进口的凝血因子厂家利用这个网站进行一些公益的项目,总体是一个比较有诚意的网站。
怎么这个问答里对于丁香园和好大夫这两个网站编辑介绍的这么详细呢?
患者社区面向的主体人群还是患者,那患者为什么要用到患者社区这样网络平台?这就需要分析患者的需求,这个分析有好多层面的分析方法,这里就就医流程来做简单分析,而例子从本人出发(我这样的患者会代表一大类型,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患者)。首先我会根据自身症状去了解的病因,为了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做什么检查(潜意识的表现是医患关系紧张),如果确诊了某一疾病,然后我会用手机百度搜索了解这个疾病以及最佳治疗策略(个人认为不同的医生自身医疗水平确实有差异,也不乏因利益驱动厨房行为的个别医生,这个陪妻子看病确实遇见过)。
第二大类型患者是疾病已经确诊,而且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这时候出院以后根据自己主管大夫的水平,精力不同可能给予患者的日常生活康复注意事项有所不同,有的甚至没有叮嘱。这时候患者本人或家属可能就会自己上网查询相关内容!
第三大类型患者是医疗知识很白的患者甚至教育程度不高,患病没有及时治疗症状一直持续存在,这时候他检索可能依据自己的临床症状,他的需求需要知道引发这一症状的可能原因,可能是什么疾病?当然第三种患者类型适合于好大夫这样的咨询网站。
根据患者类型不一样提供的需求不一样,当然这种分类方法不一定很科学,因为大而模糊,要是根据疾病进行划分可能会更精准一些!正如糖尿病,风湿,卒中,慢阻肺,哮喘等等!这样细分市场可能更精准一些!
腰椎论坛 还有一些qq群 比如肾Ca互励群但是我现在不上了,因为我觉得作为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掌握一定必要的知识就可以了必要的知识,一般在好大夫网站上看,但是有些东西一个医生一种说法。举个例子,关于腰椎病患者能不能骑自行车,一位医生认为弯腰增加椎间孔间隙,是好的,另一位医生认为弯腰增加椎间盘压力,是不好的 ╮(╯▽╰)╭所以,信息太多增加心理压力,整天在论坛上看到,这个病友说他这样难受,那个病友说他那样难受,然后自己疑神疑鬼的也开始难受。相信自己就可以了
不管是任何形式的网站论坛,都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抚慰心灵,更多的只能患者默默承受。就像我坐月子,奶涨难受得不行的时候,我老公无辜的望着我说,我帮不了你~~~~~
(1)仅支持高智商的患者论坛上交流,多看多听,才能明白。(2)目前的国情下,上当受骗的概率远大于获益程度(3)复杂疾病,请在知名大医院看病。(4)好大夫还不错。我的首页是,欢迎咨询。
病人之间的交流有精神鼓励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医生的专业意见。此外,不要觉得医生不够「关心」你:一个病人如果老是被医生「关心」,那说明TA病的不轻,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自作聪明的好。
医学的话,普通人真的不太容易理解,一样的病可能有不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症状可能是不同疾病导致的,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去治比不治还要糟糕。其实想想身边不经常是某人说我哪哪不舒服然后亲戚朋友就说自己或别的谁谁也是这样吃某某药好了,然后就真去买那个药吃,幸运的话药到病除,不行的话就……听说过一个阿姨就是这样,那种药是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然容易引起癌变,但是她不知道,于是……
医生治死人算是正常现象,道听途说出了事算事故。医生刻意的要维护自己的专业性,维护自己的话语权。不是要不要患者交流平台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平台上什么是可以讨论的,什么不可以讨论的问题。患者交流是必要的,限定话题范围是必须的。
因为我现在就在参与某大型项目 患友社区这部分的项目建设说说我的理解和看法 有人说 这种东西不好 如果发现还要黑掉 为民除害 看起来义正言辞 其实根本就是不明所以网上没有病友社区难道他们就不会去百度查找自己的病症了么?你可以不提供信息但是你不能阻止患者对自身病症了解的渴望 如果要为民除害 是否要从百度百科和百度知道开始黑比较符合逻辑?还有,你这种义正言辞为民除害的回答根本不需要匿名。有人说德国如何如何我们不应该讨论用药和治疗方法 排在了首位我就2个问题:1、德国人怎么做 可以为解决中国医患资源和关系的问题提供什么帮助么?2、你不给患者沟通的渠道,他们难道就会不去问/搜索用药和治疗方案了么?你说的都没错 但是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对于你说的那些隐患 我认为不是隐患 而是进化中淘汰的过程 不能在保护自己的条件下贸然用药/治疗的人 相比那些知道如何听从指导正确就医/用药的人 生存的几率会低很多 就算在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你不能阻止这些盲目医治自己的人被其他人淘汰,你只能改变他们被淘汰的方式。这两个回答的通病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患者社区,所以拒绝它的存在。什么是真正的患者社区 我后面会告诉你们 但肯定不是你们心目中的那种如果患者接触不到这些医疗信息 是不是就不闹了?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超市排队闹一闹都可以获得一些利益 比如这边不结帐了 通道关闭 老太太强闯 说我孩子在外面车里呢 得快点 你就给我结了呗 其实她边上就带着孩子医院里也一样 在医院里排队或者住院时候闹事的人往往都能获得更快获得治疗和更多的医疗资源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而且在我去医院接女朋友下班的时候 时常看到看完上面这段之后各位感觉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接触了解信息和医闹这两件事情稍微分开一点看医闹的原因是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而不是表层的了解医疗信息和常识混蛋到哪里都是混蛋 有知识的混蛋往往更混蛋一点而已 但是并不是因为掌握了知识才变成混蛋的。患者社区难道真的就是单纯的提供信息而不是沟通讨论深入理解某一种疾病的途径了么?我认为那些单纯否定社区获取信息造成问题的各位显然是不够了解患者社区这档子事情的各位认为什么样的人去患者社区 发烧感冒流鼻血这种事情 你会去找个社区看么?你找不到的慢性病才需要患者社区这种平台 因为有些无法根治 有些可以治愈但很难治疗 有些虽然不会称之为疾病但却会给人们造成长期的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 这些人有一个持续的非正常状态 才需要患者社区患者社区作为沟通平台 其实往往是最少提及这些基础常识的 因为来这里的人都知道那点儿事情的往往外人反而看不懂他们的讨论 你知道母婴论坛里说的恶露是什么么?知道什么叫DM么?很多专业术语患者自身真的会精通 久病成医只是俗语?如果是这样 我只能说 你太小看慢性病患者了!而且我也同时建议 在社区中一定要有医学专家和有专业背景的编辑坐镇 及时的引导和阻止一些话题的跑偏和误导!我认为在这点上 丁香园做患者社区有相当的优势。这个问题下还是请一些患者社区的参与者/慢性病病患/参加过类似项目等等对患者社区这件事情有了解的朋友来分享观点吧 请只知道皮毛的朋友们退散 你们不知道的太多了!有些人甚至连皮毛都没有碰到就乱说话 我很惋惜病友社区这件事 应该做也必须做 我更多的还建议社区中要有医学专家参与科学的客观的有医学专家参与的引导相比隐瞒信息更重要我不想说信息不对等和需要政府宣传这种没有结果的屁话我们说说我们都可以做而且可以实现什么由于涉及到项目的规划 我只说一部分的大概慢性病患者的社区这是行业内公认的点,慢性病永远是最适合做社区的话题,长期的痛苦,巨额的花费很多很多事情可以把这些人聚在一起,每个人除了分享自己的经历还可以互相勉励。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由积极的病例去引导他们,他们病的不仅仅是躯体还有心。具有相同体质/共同目标的人群社区相同点,沟通,人和人之间的桥梁是沟通,沟通的前提就是共同的话题。通过相同点找到朋友,这是一种社交的方向。我们可以用摇滚乐聚集人群。同样的 我们也可以用其他共同点吸引人群。丁香园的 说的很好 我赞同他的所有观点希望日后可以和丁香园有所合作
此题最好的回答应该是「网址」和一定的推介理由,而不是侃侃而谈,跑偏的人真不少。 提到的国外经验,给人启发很大。但一个交流平台未必只能交流处方,也可以分享医生、医院。对于同种疾病,往往处方相同,作用到患者身上的效果却不一样,患者也希望找到与自己用药症状相似之人,判断是否持续用药。对于一些顽疾,比如脚气、咽炎,药物治疗往往反复发作,根源可能是生活规律或环境的问题,医生的门诊时间压力较大,也不是谁都有医生朋友可以咨询,往往被忽略,最终导致急性变慢性,久治不愈。一个交流平台,作用不该局限在「分享处方」上。推荐,除了其创始人懂互联网外,网站也非常用心的保持着客观和独立,在其的产品线上,有些甚至成为医生朋友的检索工具。
建议完全相信医生的人可以去XX武警医院去试试,你就说怀疑你有乙肝、前列腺之类的慢性病,结果你懂的,相信他够你一次性倾家荡产。 (不管你是否真有病)
草榴社区算吗?
个人不推荐去专业的医学论坛上讨论或者去看资料,因为这写论坛上都是专业人员在讨论,而且比较着重交流,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如果患者看这些论坛的资料,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很容易造成误解,这样对医患双方都没好处。在国外估计不太会出现这样的需求,因为可以预约医生的时间,在预约时间内,你可以问所有相关不相关的问题,直到你了解透彻。
关注这个问题好久了。作为丁香园旗下「丁香医生」这个面向患者产品的负责人,我尝试着回复一下。毕竟,患者社区,也是我们的方向之一。首先:哪些疾病的患者会上网讨论问题?一般来说,感冒的患者不太会来讨论,小病挺挺就过去了;狂犬病这类发病后很快死亡的大病也不会来讨论,救治都得抓紧时间,哪有时间上网讨论。 所以能讨论的疾病,一般都在介于小病和大病之间,病程相对较长,会长时间伴随。这样的疾病,一来是病痛不能马上消失,有讨论的必要性;二来是你来得及去讨论,不会马上死亡,有可能性。这样的疾病,是慢性病。诸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肿瘤、ALS、艾滋病等等。但在慢性病中,不是所有疾病都值得去做切入,比如高血压等疾病由于发病率高,科普比较受重视,我们有太多的渠道去了解这方面的消息,你做这样的社区,其实也没什么意思。排除掉这些之外,「最好的」几种疾病就是,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肿瘤、ALS、艾滋病等。在国内,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国内有2个做得不错的,社区有一定活跃度。而大家熟知的Patienslikeme 就是做ALS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创始自己就是ALS的患者。除此之外,女人的痛经也符合这些特质,虽然这并不一定算得上是「疾病」,但伴随时间很久,病痛不容易消除。所以你看到有「大姨吗」之类的社区。而丁香医生当时切入的就是,类风湿关节炎这个疾病。这个病号称是「不死的癌症」,不可治愈,终身伴随,发病时痛苦异常,会影响到患者工作和生活。 这个小组叫—— -类风湿关节炎病友小组 。 如果你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或者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患者,你可以推荐他们来这里交流。第二个问题:哪些话题适合患者之间的交流?用药经验?就诊医生?看上去患者的确有这样的需求,但鉴于这是一个信息极度不到对称的行业,患者对药品或者医生的了解往往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这样的交流往往没有价值反而会有副作用,甚至平台也会背负连带的风险。这样的话题是不适合交流的。我们用另外的途径来解决这样的需求。在用药经验,病例求助方面,必须引入专业医生来进行。这就是我们在丁香医生中的「病例咨询」功能,患者的问题只有一生才能回答。关于看那个医生的问题,我们基于同行评议做了一个工具,大家可以搜索到不同疾病的擅长医生 。 我们分析,能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方式上面。 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何处理自己的心态。由于无法握持普通菜刀,如何下厨房做菜?在工作中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如何准备怀孕?如何养育孩子?选择怎样的马桶增高器?等等等等,虽然这部分也需要专业指导。但是这里面,经验也可以有很大帮助。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做了丁香医生的第一个患者小组—— 类风湿关节炎小组。 虽然现在的数据还不是很好看,但从我们的判断,这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患者交流平台」,活跃度还不够高,内容也不够多。但我可以说的是,她现在已经沉淀下来的一些内容,是真正对患者有一些帮助的。
我曾经做过一次手术,那段时间经常上一个"好大夫"网站,该网站提供这么几个功能:(1)网络挂号。这个对于老百姓来说非常有意义,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到医院想挂个专家号发现早已发完,白跑一趟的情况吧。好大夫当时可以提供很多医院的挂号服务,但是后来,政府方面做的另外一个网站,用行政强制的方式收回了网络挂号的服务劝,很多医院不得不更换网络平台。(2)医生和患者的网络交流。可以像在BBS一样和你心仪的大夫交流,描述症状,上传各种之前检查的单据、影像资料,向大夫询问关心的问题。大夫会基于你提供的资料给出简单的诊断和建议,一般他们会比较谨慎,通常在做出保守的判断之后建议你前往医院接受更细致的检查。(3)患者交流平台。每个大夫都有一个主页,里面有供其患者交流的BBS。大家都是同病相怜的同学,交流不仅限于病情和诊治,也涉及到外延的很多问题,比如医院诊治的手续和流程,该大夫的医德和技术,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感受,甚至是看病过程中的人生感悟。医生本人由于日理万机,在门诊的时候没有很多时间跟你详细的交流,而病友之间的沟通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这一点。而且,大夫有空的时候,也会在BBS上和患者说几句。
我觉得不是特别有必要建立这个平台因为根据别人的经验,延误病情的可能性很大。这种事情一旦发生,那么谁应该付这个责任?是提供经验的病友吗?可是人家会说自己只是提供自己的经历啊,而且是抱着善良的目的,怎么处罚呢?或者是让网站付这个责任?这样的话,恐怕这个网站开张之后会很快倒闭的。我的一个肺癌患者,曾经拒绝使用化疗药,因为听说一个偏方“喝土豆汁可以改变体质,让肿瘤缩小”,于是他出院回家喝土豆汁去了。如果再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这样的事会不会越来越多?大部分人的辨别能力是很低的,而且很多人是这样:听邻居的,听阿姨的,听同事的,就是不听大夫的。
还是跟医生咨询更靠谱,推荐 好大夫在线手机客户端,除此之外 全科医生 这个应用也非常专业。书籍的话,推荐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我总觉的在现在医疗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应该多学点医学知识,像医生一样思考。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例分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