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删除朋友圈里从来不发朋友圈都发言的人吗

|||||||||||
最新播报:
微信朋友圈里的“黑”与“逃”
  有个性格古怪的人宣称他永远也不会用微信,理由是怕朋友圈里那些莫名其妙的人。我不知道这样的绝决者有多少,只知道有些人会时不时清理微信里的好友。
  才子大叔前些日子以“我不是你们的好友”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清理门户”,原则是“不认识的人不加,见过一面只是工作关系的不加……想不起来是谁的删掉,昵称搞一堆花花草草的删掉,对我屏蔽他(她)朋友圈的删掉。”
  对照着迅速检验了一下,还好,我不在被删除之列,随及马上八卦地想起,当年的才子大叔如何搭讪小姑娘。不过人家对此类“秋后算账”早有准备,紧跟着就说:“如果我20岁,可能我希望认识全天下的人。30岁,可能希望不要错过任何可能有用的人。问题是我40多岁了,已经没有兴趣跟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扯来扯去,也已经好几年坐飞机没跟邻座搭讪过。”
  “年龄到了,大叔要低调”恐怕只是一个说辞,真正的理由是“我有权利选择朋友”。可“选择的权利”果真能简单实现么?
  你只是微信上的一个小红点
  你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一旦创建微信号,就进入了这个令人纠结的圈子。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有勇气和毅力拒不接受别人要求加为好友的邀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拒绝你所认识的人,总有些惴惴不安。
  谁的朋友圈里都会有些半生不熟的面孔,有一些很少发言,甚至只围观不说话的群。当然,也有一些亲密的私信,几个趣味相投的群聊,以及必须时刻关注的工作群。
  作为一种社交公具,微信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有着关联。按照著名的人际交往理论,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个你想找的人,那么,通过6个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什么?
  在朋友圈这个编织细密的关系网里,你是一个可以被忽视却又无法逃脱的小小红点,它以不断闪烁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你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一旦创建微信号,就进入了这个令人纠结的圈子。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有勇气和毅力拒不接受别人要求加为好友的邀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拒绝你所认识的人,总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很少有人不去主动邀请别人,而当自己的邀请得不到回应时,心里不免猜想:他(她)为什么不理我?
  当然,也有更为“机灵”的办法,不拒绝别人的邀请,却给对方设置权限。同学聚会时聊天,李小白就发现自己被人“黑”了。不是真正的拉黑,只是他看不到对方的朋友圈。当大家聊到当年的班花,说她最近正在欧洲旅行,一路晒恩爱照之时,李小白不合时宜地问:你们从哪儿看到的?有人坏笑着看了他一眼,你的朋友圈里居然没有你的前“女神”么?“有啊,可我没看到啊!”话一出口,李小白就后悔了。
  你是我的“好友”,但你看不到,也进入不了我的朋友圈;我可以和你聊天,说我想说的话,但我以“设限”的方式,屏蔽了更多信息。相比于果断“拉黑”,这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客气拒绝,有些人并不知情,有些人心知肚明;有些人为此恼怒;有些人淡然接受。若说完全没有芥蒂,有些自欺,果真为此大动干戈,倒显得没有心胸。
  据说,朋友圈里,遭遇屏蔽最多的是两类人:领导和父母。这实际上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两个层面:工作和亲友。既然有那么多的工作群,你的领导,哪怕只是小小的部门领导要求加你为好友,你多半不能拒绝。通过认证的同时,难免惴惴不安,除非你在朋友圈里只谈工作不谈生活,不然,偶尔的那些小牢骚,小心思,小动作,小谎言——比如逃班看电影之类,岂不都暴露在上司的眼前?想要保留一点儿隐私,只能将他们“请”出朋友圈。这种屏蔽,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互体谅和心照不宣,如若碰上某位不识趣的上司,问一句“怎么从来不见你在朋友圈里说话”,便足够考验你的应变力和智商。
  父母就更不必多说了。上一代人藏日记、藏小纸条、藏情书的游戏,如今演变成朋友圈里的“躲猫猫”。父母被“拉黑”的感受肯定不好,你又很难去跟他们解释清楚,亲情面前,大道理往往不管用。其实,干涉越多,越关注子女朋友圈的父母,往往越容易遭遇屏蔽。貌似开放的朋友圈,频频上演着限制与反限制的家庭悲喜剧。
  退不退群这是个问题
  当然,每个群里都有毫无犹豫的“果敢”者,而每一起退群事件,也都或大或小成为群内的一个新话题,七嘴八舌分析议论一番之后,某个退群者的好友,将担负起把退群者重新拉回的重任。这种退出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心理游戏,以展示人缘乃至人品的好坏。
  可能在任何“群”里,都有你不喜欢或者想回避的人,有志趣相异甚至意见不合者。尽管你或许并不与他们存在真实的交集,可当微信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你依然会认为“道不同不相与谋”。
  最为激烈的表达不认同的方式,是退群。我不知道微信的设计者们出于怎样的考虑,总之,退群这事儿不可能“悄悄”完成,你一旦走人,系统会自动昭告天下。可能有些时候,你是被莫名其妙拉进了一个群,对群里讨论的话题也不感兴趣,但你要退出,依然需要勇气。
  当然,每个群里都有毫无犹豫的“果敢”者,而每一起退群事件,也都或大或小成为群内的一个新话题,七嘴八舌分析议论一番之后,某个退群者的好友,将担负起把退群者重新拉回的重任。这种退出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心理游戏,以展示人缘乃至人品的好坏。你退群了,没人拉你回来,你的人缘是不是太差?别人不停地拉你回来,你一直拒绝,是不是人品有问题?
  很多人会采取“沉默”的退出方式。不是真的退群,而是在一个群里,形同不存在。留有一点儿兴趣的,可以继续围观;完全没有兴趣的,看都不会看。只将微信群的“新消息通知”关闭,它的存在就只是你的微信上一个静默的小红点,至于别人说了什么,都无关紧要。
  还有些人不甘沉默,习惯于微信上的喋喋不休,愿意争论辩驳,针锋相对。对他们而言,说什么,或者争什么,并没那么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表达的空间,至于“听众”是否在听,是否听得懂,并不重要。幸好微信有网页版,不然的话,长篇大论地在手机上输入或手写,不累死人才怪。
  遗憾的是,只要群里人一多,如此的滔滔不绝总不免被各种打岔,八卦,转发,不明就里,心血来潮所遮蔽。就像两个辩手在菜市场里论证“存在是否合理”一样,很快就被讨价还价和大甩卖的叫喊声所淹没。如果有人真想知道某个话题的由来,往往得跳入各种毫无关联的信息中,往回倒腾几百条留言,才能理出线索。这样一种考验耐心和体力的“指尖”工程,估计没有多少人喜欢。所以,指望群里的交流辩论解决分岐,实在是一厢情愿。
  微信上的逃离方式——绝决退出还是沉默不语,微信上的言说方式——咄咄逼人还是点到为止,展示着一个人的个性,棱角分明,还是谦和温婉;性情急躁,还是淡定沉静;心直口快,还是世故圆通。相识的人,可以在微信上验证你对他(她)的了解;不相识的人,通过微信你也可以在心里勾勒出对方的大致轮廓。
  “摇一摇”改变了相隔的时空
  微信给我们提供了社交的无限可能,也带来了麻烦和侵扰。比如,聚会中并不熟悉的人,要求“扫一扫”加你为好友;你在朋友圈的表达让某个人产生了误解;以前可能擦肩而过相忘于江湖,却因为“摇一摇”而改变了相隔的时空。尽管在朋友圈里,我们都有所隐藏和遮掩,可一不小心,就将真性情暴露无遗。
  朋友圈里,你可以直接拉黑一个人,也可以对一个人的存在视而不见。前者是直截了当地拒绝,后者是冷漠地忽视。有人绝不委屈自己,一旦话不投机,就转身而去;有人温和包容,以围观和沉默应对群里的是非纷争;有人以喋喋不休的方式,不断显示自己的存在;有人以不言不语,表达意见和态度。如果你真能够视一个人的存在于不见,他(她)对你而言,已经毫无意义。此时,早就没有了拒绝的必要。
  不管你是否承认,朋友圈确实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有个段子说,有人新买了手机打算下载盗版软件“越狱”,可不知道怎么说,憋了半天爆出了一句:“我要出轨!”老板愣了几秒,给她装了个微信。因为这个新的社交工具,我们找到了儿时的朋友,旧日的恋人;我们结交了新的好友,开始了新的邂逅和爱情。很多时候,不真的是爱情,只是相互的好感,彼此的欣赏和尊重。
  微信给我们提供了社交的无限可能,也带来了麻烦和侵扰。比如,聚会中并不熟悉的人,要求“扫一扫”加你为好友;你在朋友圈的表达让某个人产生了误解;以前可能擦肩而过相忘于江湖,却因为“摇一摇”而改变了相隔的时空。尽管在朋友圈里,我们都有所隐藏和遮掩,可一不小心,就将真性情暴露无遗。
  科技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也让我们越来越不自由。固执者为了不被打扰坚定地拒绝了微信,才子大叔客气地说“我会继续拒绝莫名其妙的好友添加邀请,我不是你们的朋友,请原谅。”在不断被清理的朋友圈中,有时候,拒绝是一种美好,无视是最深刻的遗忘。(冯雪梅)
[责任编辑:删除一个微信好友后,又加回他的时候不需要验证,也能看到他的朋友圈,是不是表示他一直没删除我?
第一次加他的时候是要验证的,然后他通过了就是好友了,之后把他删了,前两天又把他加回来,加回来的时候不需要验证,看他资料也能看到朋友圈,但是是一个多前的朋友圈,我就想问这种情况下我是不是他的好友?
我也碰到过这个问题,情况是虽然你删除了对方,但是对方并没有删除你,这样你就可以在不通过对方验证的情况下把他再加会来,仍然是好友。所以要彻底删除,最好也告知对方将你从他的联系人中删除。其他人说微信也有类似QQ删除好友且将自己从对方联系人名单中删除的功能,可惜我没找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莫名其妙啊,我要不要把这男人删除了,让我加他的新办的微信让后他还是用以前的微信上朋友圈这男人什么意_百度知道
莫名其妙啊,我要不要把这男人删除了,让我加他的新办的微信让后他还是用以前的微信上朋友圈这男人什么意
让我加他的新办的微信让后他还是用以前的微信上朋友圈这男人什么意思啊,我要不要把这男人删除了莫名其妙啊?也不和我联系了
提问者采纳
当局者迷,而且不想你知道,劝你看清他,不想他的朋友圈知道你他有新欢了,不要被骗了
我要把他删除吗
这种状况多久了,刚开始么?
现在他还是用以前的微信上朋友圈了
昨晚一直上朋友圈上到两点半
那就先不要删,看他怎么说,你就问他,那个微信号又不是不用,怎么又用这个新的。你两个号都加就行,这样就可以知道他所有的动态,从动态找到蛛丝马迹他的状况,然后不管他哪个号的状态,你都点赞评论,静观两天看他的心理变化
评论的时候捡着好听的说,如果你俩是情侣或者暧昧关系,就说些暧昧的话。先不用跟他闹别扭,即使内心不好受,先不要表现出来
这男人以前也表白过我,我拒绝后他不联系我了,最近他又开始和我联系了!我们每晚都聊天,他总是说我好想见你可我不好意思,每次都是这么说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莫名其妙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要是朋友圈有人删你你会不会也把他删了?回答然后附上你的性别,做个调查_百度知道
要是朋友圈有人删你你会不会也把他删了?回答然后附上你的性别,做个调查
提问者采纳
要看是什么关系,什么人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朋友圈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看对方和我的关系如何,男
会的 我男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朋友圈里骂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发布时间: 10:55 星期四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一些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往往过于陶醉和麻木,认为网络世界无边无际,没有约束。以致于将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当作了私家领地。
成都某装饰公司前员工陈某因与公司在工作中发生矛盾而离职,写了一份火药味十足的《辞职报告》,内容包括“核算部就是一群傻子”“全公司都是警犬”“公司行政和后勤部都是吃屎的”等词句。并发到自己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公司曾电话要求陈某立即删除相关内容,但陈某没有理睬,继续发布了一些针对此公司的侮辱性语言。为此,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近日,陈某被判败诉,须登报赔礼道歉,为公司恢复名誉、消除影响(8月3日《四川日报》)。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手机、电脑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工具。将个人相关言论在朋友圈发布,更成了当前人们十分热衷的表达方式,但因为这样的举动而惹上官司则不多见。应该说,成都这起通过朋友圈辱骂公司被判败诉的案例非常具有普法意义,也警示人们要慎重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否则就可能因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而摊上官司。
与微博、博客等社交工具有所不同,微信的私密性更强,一般仅限于互加好友的人才能相互了解朋友圈的信息。也就是说,微信属于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非微信好友见不到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因此,一些人便想当然地把微信当作发泄私愤、辱骂他人的空间,殊不知,这也会给行为人带来麻烦,构成侵权乃至犯罪。如法院所认为的那样,陈某的朋友圈成员达一百余人,已具备影响较大、传播速度较快的特点,其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侮辱公司内容的行为,可以致使公司名誉及名誉感均受到损害。
应该说,陈某通过朋友圈,QQ空间辱骂公司被判赔礼道歉还算幸运。更有一些人通过微信、微博等造谣传谣,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秩序,给社会治理带来威胁。如近年来,“不法分子乘坐面包车在学校门口抢小孩”的谣言四处传播。今年夏季部分城市发生洪涝灾害时,一些人借助微信编造并传播“洪水”“瘟疫”“暴雨”“决堤”等谣言,给公众带来恐慌情绪。对此,根据刑法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传播的,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而即便情节不太严重,社会危害性不大,行为人也可能构成治安违法,要受到行政处罚。
一些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往往过于陶醉和麻木,认为网络世界无边无际,没有约束。以致于将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当作了私家领地,口无遮拦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编造什么就编造什么。殊不知,网络并非完全脱离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而是人们工作生活的一种工具,每一个网络账号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人。这决定了网络社会不是法外之地,人们通过网络发布的内容必须经得起检验,不触犯法律,不危害他人权利和公序良俗。
简而言之,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但我们在手持麦克风,充当“发言人”的同时一定要谨言慎行,不侮辱他人,不造谣传谣,否则就会承担法律责任。只有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按规则办事,时刻敬畏法律,才能让互联网空间规范有序,让每一个人都受益于“互联网+”。 (史洪举)
责任编辑:梁梦晚
查看更多评论&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来不在朋友圈点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