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搭建云平台是云计算平台吗

在印尼,猴子的主人转移到了未执行禁令的郊区。
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聚集一处水上公园,参加水上派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网易运用OpenStack部署云计算平台的案例,OpenStack集群虽然在性能方面遭到很多诟病,但得意于使用群体较多因而可以借鉴的经验也更多,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OpenStack用户OpenStack开源的特性,使其普及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得多。尤其受到电商的欢迎。其中携程是目前国内典型的OpenStack用户,从2012年开始搭建私有云,该公司目前基于OpenStack部署了超过1000个虚拟桌面,未来计划部署130000个。除此之外,爱奇艺也是涉足OpenStack的用户,在2012年爱奇艺加入中国开源云联盟,与英特尔、新浪等企业进行OpenStack项目的开发。目前爱奇艺也成为中国视频行业规模最大的OpenStack技术应用商,该技术已被运用到内容生产、广告投放、账号管理、用户付费和大数据分析等方面。
  不仅如此,京东商城已经利用OpenStack平台接入了大量线上业务,实现了自动部署、OpenStackHA.桌面云(CallCenter)以及ElasticScalingELB等功能。其中线上业务和CallCenter都属于需要保持高度稳定的服务,京东已经在OpenStack应用部署方面下了相当的功夫,克服了目前OpenStack版本迭代过快和bug问题,已经使其达到了商业化运营的效果。
  除了京东,网易使用OpenStack构建了自己的私有云web服务提供云主机支持,并把网易相册,博客等访问量较大的服务迁移到云平台中,目前已稳定运行近1年,中间经历了在线平滑升级和10多个新产品上线,并且网易还针对其产品自身的业务特点在监控、报警、运维自动化方面开发了新功能。
  OpenStack简介
  OpenStack是一个开源的IaaS实现,它由一些相互关联的子项目组成,主要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由于以Apache协议发布,自2010年项目成立以来,超过200个公司加入了OpenStack项目,其中包括AT&T、AMD.Cisco、Dell、IBM、Intel、RedHat等。目前参与OpenStack项目的开发人员有17,000+,来自139个国家,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OpenStack兼容一部分AWS接口,同时为了提供更强大的功能,也提供OpenStack风格的接口(RESTFulAPI)和其他开源IaaS相比,架构上松耦合、高可扩展、分布式、纯Python实现,以及友好活跃的社区使其大受欢迎,每半年一次的开发峰会也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开发者、供应商和客户。
  OpenStack的主要子项目有:
  网易私有云使用了Nova、Glance、Keystone、Neutron这4个组件。
  Compute(Nova)提供计算虚拟化服务,是OpenStack的核心,负责管理和创建虚拟机。它被设计成方便扩展,支持多种虚拟化技术,并且可以部署在标准硬件上。
  ObjectStorage(Swift)提供对象存储服务,是一个分布式,可扩展,多副本的存储系统。
  BlockStorage(Cinder),提供块存储服务,为OpenStack的虚拟机提供持久的块级存储设备。支持多种存储后端,包括Ceph,EMC等。
  Networking(Neutron)提供网络虚拟化服务,是一个可拔插,可扩展,API驱动的服务。
  Dashboard提供了一个图形控制台服务,让用户方便地访问,使用和维护OpenStack中的资源。
  Image(glance)提供镜像服务,它旨在发现,注册和交付虚拟机磁盘和镜像。支持多种后端。
  Telemetry(Ceilometer)提供用量统计服务,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实现OpenStack计费功能。
  Orchestration(Heat)整合了OpenStack中的众多组件,类似AWS的CloudFormation,让用户能够通过模板来管理资源。
  Database(Trove)基于OpenStack构建的database-as-a-service.
  推荐: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正保IT教育网作为IT领域权威的远程在线教育平台,拥有云计...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更多公众号:CSDNcloudCSDN作为国内最专业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提供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数据中心、OpenStack、CloudStack、Hadoop、Spark、机器学习、智能算法等相关云计算观点,云计算技术,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实践,云计算产业咨询等服务。最新文章对这篇文章不满意?您可以继续搜索:百度:搜狗:感谢您阅读运用OpenStack构建高速云平台,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45453人阅读
OpenStack&云计算(5)
网络,是OpenStack的部署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其结构中难以理清的部分。经常收到关于部署网络方面问题和OpenStack网络结构问题的邮件。下面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OpenStack的虚拟网络、网络拓扑和网络流。个人理解有限,仅抛砖引玉,有问题请指正,谢谢。
一、相关概念和要点(可跳过)
1、OpenStack中nova-network的作用
OpenStack平台中有两种类型的物理节点,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控制节点包括网络控制、调度管理、api服务、存储卷管理、数据库管理、身份管理和镜像管理等,计算节点主要提供nova-compute服务。控制节点的服务可以分开在多个节点,我们把提供nova-network服务的节点称为网络控制器。
OpenStack的网络由nova-network(网络控制器)管理,它会创建虚拟网络,使主机之间以及与外部网络互相访问。
OpenStack的API服务器通过消息队列分发nova-network提供的命令,这些命令之后会被nova-network处理,主要的操作有:分配ip地址、配置虚拟网络和通信。
区分以下两个概念:控制节点和网络控制器
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所有服务都部署在一个主机,这就是all-in-one;
稍微复杂点,除了nova-compute外所有服务都部署在一个主机,这个主机进行各种控制管理,因此也就是控制节点(本文把2个或以上节点的部署都称为“多节点”);
但是,很多情况下(比如为了高可用性),需要把各种管理服务分别部署在不同主机(比如分别提供数据库集群服务、消息队列、镜像管理、网络控制等)。这个时候网络控制器(运行nova-network)只是控制节点群中的一部分。
2、OpenStack中network的2种ip、3种管理模式
Nova有固定IP和浮动IP的概念。固定IP被分发到创建的实例不再改变,浮动IP是一些可以和实例动态绑定和释放的IP地址。
Nova支持3种类型的网络,对应3种“网络管理”类型:Flat管理模式、FlatDHCP管理模式、VLAN管理模式。默认使用VLAN摸式。
这3种类型的网络管理模式,可以在一个ОpenStack部署里面共存,可以在不同节点不一样,可以进行多种配置实现高可用性。
简要介绍这3种管理模式,后面再详细分析。
Flat(扁平):&所有实例桥接到同一个虚拟网络,需要手动设置网桥。FlatDHCP:&与Flat(扁平)管理模式类似,这种网络所有实例桥接到同一个虚拟网络,扁平拓扑。不同的是,正如名字的区别,实例的ip提供dhcp获取(nova-network节点提供dhcp服务),而且可以自动帮助建立网桥。VLAN:&为每个项目提供受保护的网段(虚拟LAN)。
二、3种网络模式的工作机制
1)指定一个子网,规定虚拟机能使用的ip范围,也就是一个ip池(
分配ip不会超过这个范围,也就是配置里面的fixed_range,比如10.0.0.1/27,那么可用ip就有32个;这个网络是可以改变的,比如配置好节点nova.conf和interfaces后,nova-manage network delete 10.0.0.1/27 1 32;nova-manage network create192.168.1.0/24 1 255
2)创建实例时,从有效ip地址池接取一个IP,为虚拟机实例分配,然后在虚拟机启动时候注入虚拟机镜像(文件系统);
3)必须手动配置好网桥(br100),所有的系统实例都是和同一个网桥连接;网桥与连到网桥的实例组成一个虚拟网络,nova-network所在的节点作为默认网关。比如flat_interface=eth1;eth1的ip为10.0.0.1,其它网络ip在10.0.0.1/27内。flat
interface--&br100--&flat network
4)此后,网络控制器(nova-network节点)对虚拟机实例进行NAT转换,实现与外部的通信。
注意:目前好像配置注入只能够对Linux类型的操作系统实例正常工作,网络配置保存在/etc/network/interfaces文件。
oFlat DHCP模式
与Flat模式一样,从ip池取出ip分配给虚拟机实例,所有的实例都在计算节点中和一个网桥相关。不过,在这个模式里,控制节点做了更多一些的配置,尝试和以太网设备(默认为eth0)建立网桥,通过dhcp自动为实例分配flat网络的固定ip,可以回收释放ip。
1)网络控制器(运行nova-network服务的节点)运行dusmasq作为DHCP服务器监听这个网桥;
2)实例做一次dhcp discover操作,发送请求;
3)网络控制器把从一个指定的子网中获得的IP地址响应给虚拟机实例;
4)实例通过网络控制器与外部实现互相访问。
oVLAN网络模式
OpenStack的默认网络管理模式,没有设置--network_manager=nova.network.manager.FlatDHCPManager或者FlatManager的时候默认为vlan。为了实现多台机器的安装,VLAN网络模式需要一个支持VLAN标签(IEEE
802.1Q)的交换机(switch)。
在这个模式里,为每个项目创建了VLAN和网桥。所有属于某个项目的实例都会连接到同一个VLAN,必要的时候会创建Linux网桥和VLAN。
每个项目获得一些只能从VLAN内部访问的私有IP地址,即私网网段。每个项目拥有它自己的VLAN,Linux网桥还有子网。被网络管理员所指定的子网都会在需要的时候动态地分配给一个项目。
1)网络控制器上的DHCP服务器为所有的VLAN所启动,从被分配到项目的子网中获取IP地址并传输到虚拟机实例。
2)为了实现用户获得项目的实例,访问私网网段,需要创建一个特殊的VPN实例(代码名为cloudpipe,用了创建整数、key和vpn访问实例)。
3)计算节点为用户生成了证明书和key,使得用户可以访问VPN,同时计算节点自动启动VPN。
4)vpn访问。
Flat与vLAN的比较
在两种Flat模式里,网络控制器扮演默认网关的角色,实例都被分配了公共的IP地址(扁平式结构,都在一个桥接网络里)。
vLAN模式功能丰富,很适合提供给企业内部部署使用。但是,需要支持vLAN的switches来连接,而且相对比较复杂,在小范围实验中常采用FlatDHCP模式。
三、详解FlatDHCP模式(Flat模式类似,只是少了dhcp的部分而已,就略过了)
可以有多种部署方式,比如为了实现高可用性,可以使用多网卡、外部网关、multi_host 等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基本的部署方式(一个控制节点,或者说一个网络控制器)。
1、网卡与节点
由于网卡和节点数的不同,可以简单分为:单节点(all-in-one)单网卡、多节点单网卡、多节点单网卡、多节点多网卡
单节点的情况下,网络控制器(运行nova-network)与计算(运行nova-compute,或者更确切的说,运行虚拟机实例)部署在一个主机。这样就不需要控制节点与计算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就少了很多网络概念,这也是入门者常用的方式。
多节点时,网络控制器与计算节点分别在不同主机,普通部署方式下(不是multi_host),只有nova-network控制网络,而它仅仅在控制节点运行。因此,所有计算节点的实例都需要通过控制节点来与外网通信。
单网卡时,网卡需要作为public网络的接口使用,也需要作为flat网络的接口,因此需要处于混杂模式。不过建立的网络与双网卡类似,都分为flat网络和public网络。
使用单网卡,需要在nova.conf中使public_interface和flat_interface都为eth0。
如上面分析,在普通部署方式下,只有一个控制节点(或网络控制器),dhcp和外网访问都需要经过它。
1)网络控制器(运行nova-network服务的节点)一直运行dusmasq作为DHCP服务器监听网桥(br100);
2)实例做一次dhcp discover操作,发送请求;
3)网络控制器把从一个指定的子网中获得的IP地址响应给虚拟机实例。
实例访问外网时:
1)实例经过所在主机的flat_interface(这是一个flat网络),连接到nova-network所在的主机(控制节点);
2)网络控制器对外出网络流进行转发。
外网访问实例时:
1)网络控制器对floating ip进行nat;
2)通过flat网络将流入数据路由给对应的实例。
下图1、图2可以比较单网卡和双网卡的网络流(traffic)情况,图2、图3可以比较单节点和多节点的网络流。
图1:双网卡多节点OpenStack网络流
图2:单网卡多节点OpenStack网络流
图3:单网卡单节点OpenStack网络流
3、多节点时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的工作原理
控制节点:
1)在主机上创建一个网桥(br100),把网关ip赋给这个桥;如果已经有ip,会自动把这个ip赋给网桥作为网关,并修复网关;
2)建立dhcp server,监听这个网桥;并在数据库记录ip的分配和释放,从而判定虚拟机释放正常关闭dhcp;
3)监听到ip请求时,从ip池取出ip,响应这个ip给实例;
4)建立iptables规则,限制和开放与外网的通信或与其它服务的访问。
计算节点:
1)在主机上建立一个对应控制节点的网桥(br100),把其上实例(虚拟机)桥接到一个网络(br100所在的网络);
2)此后,这个桥、控制节点的桥和实例的虚拟网卡都在同一虚拟网络,通过控制节点对外访问。
可见,这种方式有以下特点:
1)所有实例与外网通信都经过网络控制器,这也就是SPoF(单故障点);
2)控制节点提供dhcp服务、nat、建立子网,作为虚拟网络的网关;
3)计算节点可以没有外网ip,同其上的实例一样,可以把控制节点作为网关对外访问;
4)实例与外网通信太多,会造成控制节点网络的堵塞或者高负载。
四、VLAN模式的特点
VLAN模式的目的是为每个项目提供受保护的网段,具有以下特点:
NAT实现public ip除了public NAT外没有其它途径进入每个lan受限的流出网络,project-admin可以控制受限的项目之间的访问,同样project-admin控制所以实例和api的连接通过vpn
vLAN模式了解较少,借用OpenStack文档里的一个图供对比了解:
图4:VLAN模式OpenStack网络结构
五、网络部署
1、网络配置
apt-get install bridge-utils
安装bridge-utils就是为了建立虚拟网桥,实现虚拟网络。OpenStack会自动的创建br100这个网桥,所以不用自己创建。
--network_manager=nova.network.manager.FlatDHCPManager
设置网络管理模式,一般使用FlatDHCP,还可以配合multi_host实现高可用。
# Network Configuration
--dhcpbridge_flagfile=/etc/nova/nova.conf
--dhcpbridge=/usr/bin/nova-dhcpbridge
--flat_network_bridge=br100
--flat_interface=eth1
--flat_injected=False
--public_interface=eth0
dhcpbridge_flagfile指定配置文件,flat_injected实现ipv6地址的注入,因此关闭。
flat_network_bridge指定网桥。
flat_interface指定网卡,这个主机节点(一般就是控制节点)用来建立桥,桥接实例和虚拟网络以及public网络。单网卡是设为eth0,与public的同一个。
#Block of IP addresses that are fixed IPs
--fixed_range=10.0.0.1/27
指定ip池的范围,文中多次提到的从指定的ip池取出ip分配给实例,就是这个ip池。
2、OpenStack中网络的高可用性(HA)
在基本的网络管理方式中,所有实例的网络流都要经过网络控制器。当网络控制器出现问题时,网络就出现故障,网络控制器是一个SPoF(单故障点)。《》简单介绍了4种方法和未来的Quantum。
主要的部署方式是FlagDHCP + multi_host:
1)、每个计算节点安装nova-network,设置multi_host为true。这样,每个计算节点上flat_interface作为网桥,提供dhcp、dns,作为其上所有实例的网关(gateway)。实例不再都从控制节点经过,控制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影响网络。
2)、每个计算节点的flat_interface提供switch连接,实现实例之间的虚拟网络的传输和通信。
3)、每个计算节点有个public_interface,与外网连接。
4)、为每个实例分配floating ip,作为实例的第二个虚拟ip,与外网通信。
也就是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图5:multi_host部署方式时的OpenStack网络流
未来的Quantum和Melarge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值得期待。Quantum项目实现二层网络相关的功能,如创建和管理虚拟网络、端口等。Melange负责三层网络相关,它的主要任务是IP地址管理(IPAM)、DHCP、NAT甚至负载均衡。不过由于其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多个阶段,现在还是需要了解以上的各种网络模式和部署。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322116次
积分:2564
积分:2564
排名:第10061名
原创:28篇
评论:137条
(重新用起来,哈哈)
(3)(3)(1)(21)基于OpenStack云计算管理平台选型报告 - 推酷
基于OpenStack云计算管理平台选型报告
就核心层面而言,OpenStack是一个开源项目——也就是免费代码。然而真正让OpenStack由构想成为现实的是那些参与原始代码开发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用的产品与业务的供应商。
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开始将OpenStack作为其公有云的建立基础。举例来说,Rackspace公司已经证实OpenStack足以驱动一整套规模庞大且跨越多个地理位置的云体系。其它一些厂商也将构成OpenStack的各类技术组件打包成易于使用的产品,并出售给那些希望亲手构建内部私有云环境的企业用户们。
OpenStack仍不温不火?
OpenStack即将迎来自己的四岁生日,一般来说四年属于一项技术的发展转折点——要么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态势,要么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然而奇怪的是,OpenStack似乎同时具备这两种特征。
OpenStack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它缺少IaaS云所必需的一部分基础性功能,其中包括出色的网络解决方案——而这也成为今年OpenStack峰会上的讨论重点。但这并不是摆在该项目面前的惟一阻碍:虽然呼声不高,但OpenStack事实上还需要更多围绕稳定性与可用性所建立的核心云基础设施功能。
诚然,基础性功能的短板在于它们太过枯燥无聊,因此参与者更倾向于把关注重点放在那些对于OpenStack IaaS云用户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新特性与功能身上。
这可能恰好解释了我们的最大疑问:为什么四年过去,用户仍然需要考虑到底应不应该在业务环境中使用OpenStack。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容易回答。OpenStack的设计思路无疑是的光荣而正确的,但发行版的实际质量却有待商榷。大家需要检验自己选定的OpenStack实例到底有能力运行哪些负载,又对哪些作业任务无能为力。
为了作出准确的评价,大家需要通过实验性项目部署OpenStack发行版,并对其性能表现、稳定性、管理机制、网络功能以及安全性作出严格考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认定OpenStack给企业带来的真实价值。
好消息是,如果大家在今年年内推进OpenStack的部署,那么很容易找到其它志同道合的战友——不过这一群体仍然不算庞大。这种类似于冒险的决策体验是否会令人精神紧张?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各大厂商纷纷发力OpenStack
虽然在成熟度方面,OpenStack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如今,已经有众多厂商开始准备、甚至发布自己的OpenStack发行版。作为众所周知的企业级Linux王者,红帽公司已经明确将OpenStack作为其下阶段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机遇。而且从业者普遍认为,这标志着该公司将以积极态度同其它OpenStack发行版供应商展开竞争——其中包括Canonical、惠普以及SUSE等等。
红帽公司是历史上第一家依靠向企业用户提供Linux发行版而获得十亿美元收益的企业。时至今日,他们希望能在OpenStack领域重现这一辉煌成绩。该公司已经在OpenStack项目身上投入重金。根据StackAnalytics网站的说法,目前红帽在OpenStack Icehouse版本中成为最为重要的代码贡献者。
红帽也拥有自己的OpenStack发行版,这一版本与其旗舰产品红帽企业Linux结合得深入而紧密,也因此被命名为RHEL OpenStack。红帽为OpenStack项目贡献了大量资源,因此有望从长远角度成为这一领域的另一位重量级参与者。
目前,红帽OpenStack平台的最新版本是5.0,该版本在今年七月份正式推出。红帽宣称,5.0版本旨在减少企业在现有的数据中心内采用OpenStack技术时面临的障碍,而且加强了多项功能,使其成为更可靠、更可依赖的云平台。
主要特点包括:
为期三年的技术支持生命周期,为企业云环境提供稳定性和服务支持。
支持与VMware基础架构的整合,包含虚拟化、管理、网络和存储功能。
跨越多种云资源更好地安排任务负载。
改进对虚拟机的支持,满足新的加密安全性规定。
改进网络堆栈的互操作性。Neutron采用新型模块化插件架构,便于把新的网络技术添加到OpenStack部署中。这种新的架构为异构网络环境客户提供了一种途经,以便在其OpenStack环境中采用混合的网络解决方案。
此外,红帽企业Linux OpenStack平台5将提供OpenStack数据处理服务Sahara的技术预览,从而实现在OpenStack中对Hadoop集群进行更快速的部署和更简易的管理。Hadoop用于存储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当它与Sahara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能够提供一个强大的平台,用于快速创建数据驱动的应用并把它们快速部署到开放混合云中。
Rackspace是OpenStack的缔造者之一。该公司于2010年与美国宇航局一道构建起OpenStack项目,当时Rackspace负责存储部分的贡献工作、宇航局则打理计算方面的任务。Rackspace公司在OpenStack基金会尚未成立的前两年中一直肩负着项目的管理职责。从那时起,Rackspace至今仍然被广泛视为OpenStack项目的代表性形象,同时扮演着后者最为积极而热心的支持者之一。
该公司将OpenStack作为其公有云方案的构建基础,并向客户提供软件发行版以帮助他们以同一平台为起点建立属于自己的私有云以及混合云体系。这家公有云及托管业务供应商是首批将新型OpenStack功能引入生产流程的企业,而且能够提供最为强大的公有云部署方案之一。Rackspace公司正用实际行动作出证明,OpenStack完全有能力驱动一整套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规模庞大的公有云体系。看起来,只要OpenStack项目仍然存在,Rackspace就仍将在社区当中扮演重要且关系紧密的核心角色。
  HPHelion
作为OpenStack基金会白金会员,HP也一直致力于完善和推广OpenStack,自2012年4月发布云战略后,HP在近期正式推出了其基于统一构架的混合云解决方案——HP Helion。
HP Helion整个产品组合都是建立在统一架构之上,也就是基于HP OpenStack平台,这样的做好处在于,企业不管是构建私有云还是公有云,都能拥有一致的产品体验及开放特性。在发行版方面,惠普推出了三套版本,包括Helion OpenStack社区版、Helion OpenStack商用版以及开发平台社区版。三种版本对比如下:
惠普Helion云解决方案全部构建在同一架构(OpenStack)之上,其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帮助企业轻松的部署、管理和消费混合云;在混合IT环境下,通过弹性、可维护的平台提供最佳开源云计算技术;为企业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全面的云解决方案。惠普Helion OpenStack的其他特性还包括:
安全、可扩展且弹性的云平台,部署在1000多个计算节点上并支持 40,000台虚拟机;
优化多管理程序的生产工作负载,支持在KVM和ESX上运行,并将很快支持Hyper-V;
跨私有、托管和公有云部署的直观管理,易于浏览的混合控制台。
相比于其他厂商,HP在整个OpenStack生态系统中不仅仅扮演者定制化版本的角色,其还针对OpenStack,推出了专业化的咨询、运营支持及培训服务,进一步完善OpenStack生态圈。
惠普公司似乎在其云业务的发展与推广方面遇上了不小的难题,不过该公司仍然拥有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方案组合。惠普的公有云体系以OpenStack为基础——当然也具备大量具有惠普特色的鲜明风格。此外,惠普还允许客户利用OpenStack在自己的私有云当中运行同一套操作系统。总体而言,惠普表示将为客户创建一套混合云方案,从而与VMware以及微软等以平台为核心的竞争对手展开对抗。在Icehouse版本中,惠普贡献的代码数量仅次于红帽而位列第二。因此,惠普在OpenStack社区中显然拥有不容小觑的重要地位。
UnitedStack
除了像红帽、SUSE、HP、IBM等IT巨头全力发展和推广外,很多初创企业也开始瞄准这一开源平台,想在OpenStack生态系统中有一番作为,程辉及其UnitedStack团队就是其中之一。既去年10月份推出UOS 1.0版本后,近日UnitedStack正式发布了UOS 2.0,为企业提供基于OpenStack公有云及私有云服务。
UnitedStack发布的UOS 2.0版包含两种云服务模式,即UOS公有云及UOS托管云。UOS公有云,同目前我们所熟知的AWS、微软Azure、国内的阿里云等服务相类似,主要为企业提供IaaS服务。据UnitedStack公司创始人兼CEO程辉介绍,UOS公有云不仅实现了精度达到秒级的计费方式,在性能方面也是非常出色,可以提供最高180MB/s持续读写的SLA保障(事实上,在现场演示环节中,UOS公有云在长时间下保持了900MB/s持续读写)。
UOS托管云主要为企业提供私有云服务,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统一架构、统一运维、统一升级模式,为企业提供同UOS公有云完全相同(产品功能、性能以及服务)的服务。此外,企业部署UOS托管云也非常方便,可以说“开箱即用”,无需再为安装、运维、扩容等流程烦恼。
简单、快速,是UOS给笔者最大的感觉。OpenStack并不像Android那样,用户甚至无需做任何更改,就可以在移动设备中使用。而OpenStack,其仅仅是一个基础架构,企业用户想要部署OpenStack,还需要集成更多“模块”,比如主机操作系统、存储、虚拟化、网络等等。而UOS在“出厂”之前,就已经将这些“模块”集成到一起,用户可以享受到“开箱即用”的服务。除了在性能、易用性方面煞费苦心外,UOS的另一大特点在于,以API为中心打造产品。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penstack搭建云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