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丨so丨d是什么意思思?

「时空档案馆」是Someet出品的一个定期栏目由Someet用户参与活动的实际体验来展示活动有趣的一面这些文章被我们称为「时空档案」而这些用户则被我们称为「时空记录者」一个无所事事的夜晚,我正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刷着手机,就在手机砸向脸的那一瞬间我发现了一个隐藏在雍和宫附近胡同里的奇葩活动,它被命名为「AD钙奶大法好」,是一场只允许胸部罩杯A及以下和D以上姑娘参加的活动。现场直观感受大胸是什么概念只有A罩杯的小镇美少女和具有36E大胸的大晴作为联合发起人举办了此活动,她们希望不同胸围的女生可以坐在一起,以开放的心态畅所欲言关于胸和胸围的一切。我一个自诩为「自然主义者」,又只有A罩杯且常年不穿内衣,好奇心爆棚的女青年,没忍住,报名了。随后幸运的被录取了。活动当天,我特意穿了件贴身灰色T和民族风长裤。出门前,我把T塞进了裤子,这样不仅在视觉上有拉长双腿的效果,而且还能给主办方以直观的方式观察到我的罩杯尺寸,就是激凸有点过于明显,我赶紧把T从裤子里面往外拉了拉。到达活动现场,大胸和小胸姑娘分别为4个和7个。大家分别围绕桌子坐好,袖子贴上了自己名字的标签。我观察了一下,一般身材偏瘦的姑娘都是小胸组,而身材丰满匀称的姑娘毫无例外的组成了大胸组的所有成员,桌子旁边的沙发上还坐着三位直男嘉宾,他们被定义为「女性胸部资深爱好者」。互相认识的破冰环节:首先在大晴的主持下,我们分别进行了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职业、姓名和罩杯。随后,大晴坦言找三位男性友人出席现场活动,正是因为女生私下多多少少都会聊到一些关于胸的话题,而这类敏感话题则不太会和男生聊到,所以希望借着这次机会可以听到男性对胸部的看法。于是这三位男生就先抛出了他们的观点:男友人1:我喜欢大胸的女孩,我猜也许这和母爱有一定关系。但如果女生不仅仅是大胸,整体身材婀娜多姿,那绝对是锦上添花。男友人2:A到E的罩杯我都在历任女友身上体验过,我个人现在感觉现在我对女生的胸部没有那么看重,我更痴迷于女朋友的纤细的腰身和平坦的小腹。即使现在有个D、E甚至F罩杯摆在我面前,我也不会有太多感觉。也许「身经百战」之后我升华了也不一定。用事实展示大罩杯的内衣为“大妈”款男友人3:喜欢大胸还是小胸,主要还是个人喜好,我就喜欢A罩杯的平胸。以前和女友一起逛街去内衣店的时候我也暗中观察过,发现还是胸小好买内衣,颜色多款式也好看,大码的内衣选择就偏少。姑娘们大胸和小胸的烦恼:听过三位男性友人关于胸部的不同看法后,我们在大晴的主持下进入了下一轮环节,开始讨论关于大胸和小胸的烦恼。一直坐在桌边没怎么说话的一个女生开口了,语气很忧伤。她在一家国营书店工作,因为工作关系,每天需要更换工作服,书店也给员工提供了更衣室。而对她来说,夏天是最难熬也是最尴尬的时候,在大家一起换衣服的时候,一些其他女员工看到她的胸部,就会和她开玩笑,甚至给她起外号,或者故意称呼她「哥」,甚至岁数大一些的女同事还会操心、担忧起她以后的哺乳问题。&基本上所有的平胸女性都被开过类似的玩笑事实上,正因为胸部作为女性很明显的第二性征,在我们成长经历中或多或少都被开过类似的玩笑。比如我曾经的同事有时候会突然摸我的后背,然后评论道:「又没穿内衣,不过穿不穿对你也没区别。」或者「如果挡上脸,怎么才能分辨你的前胸后背呢?」虽然有时候这些笑话会让人不舒服,但是现场还是有一位姑娘乐观的表示,很多当年一起上学的男同学为了讽刺她的平胸,也给她编了不少冷笑话:「是我的平胸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才能啊。」说完了平胸的苦恼,话题自然而然过度到了大胸的烦恼,似乎她们的烦恼比我们「小胸组」要多的多。一个小胸姑娘就讲了自己身边的故事:曾经在高一的时候,她班上一个同学胸部已经发育到了D罩杯,她在同学面前就特别自卑。夏天最热的时候,大家都只穿短袖T,只有她在短袖T外面还会穿上宽松肥大的长袖秋冬运动校服,目的就是为了能遮盖住自己的胸部。就因为胸的问题,整个人特别孤僻,每天独来独往,就连走路的时候也都低着头,后来选择退了学去国外留学。另外一个大胸的姑娘马上又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高中校服材质偏薄,坐在她后面的三个男生竟然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本子上记录了她每天内衣的颜色,一年后当她拿到本子的时候,她从没有那么强烈的「想死」的感觉。除了在学校的这类尴尬经历外,大胸姑娘也同样在公共场合被频繁「性骚扰」:在吉隆坡跨年和朋友看烟火,当时她走在三个女生中间,而且着装也特别正常的情况下,夸张到迎面走来的黑人推开她的朋友,对她袭胸,并且同样的经历一晚上竟然发生了四次。「我本该很愉快的一夜完全被毁掉了。」有了这个经历后,现在的她更加避免乘坐任何公共交通出行。大胸和小胸的快乐:随后,话题自然而然的聊到了购物上面。一个小胸姑娘表示,她在网上买衣服,从来不担心胸围,只选自己喜欢的式样就好。而且样式选择也很多,可以买「性冷淡」风,也可以走欧美风甚至街头风都不是问题,而大胸姑娘就必须让卖家一再确认衣服拉伸到极限后,最大胸围能到多大,这样才能确定自己能否穿的进去。一个大胸姑娘也向我抱怨,她们绝对不会穿「性冷淡」风格的衣服,因为在镜子前自己像一个十足的大桶。胸小的另一个好处就如男友人3所说,内衣样式选择多,颜色搭配也好看,不会因为胸太大只能无奈的买「大妈」款,不仅可以悦己还可以悦男友。然而大胸在吸引异性方面却有着显著的优势,大晴和她的女性朋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和平胸的朋友同时上传了自己的胸部在「探探」上面,不一会儿她就收到了无数异性「约吗」的私信请求,而她朋友也同样收到了「约吗」的请求,不同的是消息全都来自同性。而男友发在朋友圈的「夏天来了,有个身材好又性感的女朋友真是烦恼啊」的傲娇消息,大胸姑娘应该也会有一种特别甜蜜幸福的感觉吧。进行胸围互换体验:讨论完大胸小胸的苦恼和快乐后,我们跟着大晴进入了下一环节——胸围互换体验。利用提前准备好的道具让罩杯在短时间内怒升或者怒降几个层级,亲身体验和自己相反罩杯是什么样的感受。大晴这次准备了类似乳贴的胸垫和很多绷带,希望通过垫胸和裹胸的手段来人为干预罩杯的尺寸。&A杯姑娘每边放了五个胸贴增胸后的效果首先被选出了来自广东的小胸姑娘,她自己在内衣里面每边垫了五个胸垫,罩杯尺寸有了明显提升,然而她的体验感觉是不舒服,而且感觉两边都特别沉。&用两包绷带裹胸之后的效果穿上衣服后果然平了很多,姑娘们纷纷「上手」体验另一个胸很大的姑娘体验了裹胸,据说因为胸部太大,在卫生间裹胸的过程中,胸部总会自己从绷带里跑出来,在大晴的帮助下用了两卷绷带才勉强固定住,从厕所出来后惊呼:「天那!我终于可以低头看到自己的双脚了!」在拍了照片大家又分别抚摸了裹胸后的手感后,姑娘冲进厕所把绷带解了下来:「刚才根本喘不上气,胸部已经勒的都出现了淤血。」在场的男性友人体验内衣和胸垫体验大胸在场的男性友人也体验了穿内衣的感觉,而且还不忘在每边的罩杯里面放进去几个胸垫体验大胸,「特别难受,不舒服,穿着Bra的部位全是汗,女生太不容易了,夏天这么热的天气穿很容易长痱子吧。」&在场的两位男性友人认真学习单手解bra,我则在一旁津津有味的观察。随后在场的一个拉拉自告奋勇的分享了她的技能,单手解Bra:只要用拇指和食指固定住内衣搭扣,随后轻轻一撵,搭扣便很容易的就被解开了。现场的两位男性友人马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找了内衣,实操起来。&直观感受大罩杯刚才还嚷嚷着「出了这个门儿谁都不认识谁」的大家,现在已经商量活动结束后去哪吃午饭了。也许起初大家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到这里,但是等经过开放式的讨论后,让大家知道了关于胸部我们也可以探讨的很严肃:说到胸部、罩杯这类「敏感」话题,总是很容易戳到大众的G点,但是这个活动不是猎奇,也不是胡闹,而是让之前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能坐在一起,反思下女性遭遇的种种不公:无论是什么罩杯都不再有猥琐下流的玩笑和骚扰,无论是什么罩杯都能让女性舒服自在的活在当下。文_喜喜欢迎关注「时空记录者」喜喜的个人公众号:喜喜见闻(ID:Wanderlust_An)你可能也对这些「时空档案」感兴趣...(点击图片直接阅读)Someet(Someet2015)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一场在地铁线上行进的真人大富翁。全新地认识性,认识自己。太多的人都想追求远方、追求荡气回肠的美景;不如先从自己的楼下开始。体会「身临戏剧现场」的感觉,在这里,你就是「演员」。下一学期的课程正在筹备中,想要更多的小伙伴加入我们的学习中。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些对这个玩法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在叫车的时候跟司机师傅聊一聊,并记录下他们的故事。Well,But,does it make any sense?生而为人,你真的会说话吗?上周北上广148场周末新体验,来看看发起人都是怎么回顾活动的吧!我期待遇见爱说,爱听,爱微醺的小伙伴。诊断时间已到,来吧,接受治疗,烧掉你心中最黑暗的那份「妄想」。他想做一个完全没有艺术性的展览,但和你的朋友圈有关你知道想拍对方PP就是一种轻度SM倾向吗?用这两百万,你会去竞拍什么?我们该往哪走?我们的未来会怎样?单身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耻辱。这是一只追星的软妹。在这个日子里,还是到有「人气」的地方多聚一聚吧。以下是本周第一波北上广周末活动,一共90场。祝挑选愉快。游戏是千金难买爷高兴。看看有趣的人,脑补一下有趣的事,不是挺好的吗。在睡不着的每一个夜晚里,人们在一个个房子里做些什么?我们不止帮你找来设计师、摄影师,还为你提供出租房改造资金。开心的不开心的都终将过去。漫步人言,汲引人事。当我套上纸袋,你是否就不再惧怕我脸上会是何种猜不透的面容?仅供参考。Someet2015Someet是一个青年自发兴趣活动平台,我们相信让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是好事儿。 你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起、众创、查看、参与众多丰富有趣的线下活动,也可以找到靠谱伙伴、融入兴趣圈子。 欢迎关注Someet,共同参与和见证一代青年人的探索与成长。热门文章最新文章Someet2015Someet是一个青年自发兴趣活动平台,我们相信让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是好事儿。 你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起、众创、查看、参与众多丰富有趣的线下活动,也可以找到靠谱伙伴、融入兴趣圈子。 欢迎关注Someet,共同参与和见证一代青年人的探索与成长。insolabilized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音乐中「C 调」、「D 调」等的含义是什么?
这方面一直搞不清,大概有点畏惧音乐吧。
题主所问的“C调”、“D调”,我想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省略了[调式]描述,即“C调”=“C大调”。乐手交流时往往有这情况。假如吉他手忘了这曲子什么调了,问贝斯手:“什么调来着?”。贝斯手回答:“A调”——这时的“A调“默认指的是”A大调”,因为若是“A小调”就会回答完整。第二种是指的[调号],而不是[调性]。如D大调与B小调这样的关系大小调。因其音符相同,在五线谱上的调号也是一样(两个#)。所以“D调”也可以指调号,但对于调性而言还需要进一步的判别。======== 上面回答问题,下面解释概念 ========当说“C大调”时,指的是调性(Tonality)。其中的“C”为调高(Key),“大调”为调式(Mode)。所以, [调性] = [调式] + [调高] ("C大调" = "C"+"大调")[调式]: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以某音为中心构成的系统。"几个音":对音的筛选。音乐有12个音,在不考虑调式时,每一次相当于“十二选一”(1 #1 2 #2 3 4 #4 5 #5 6 #6 7);当考虑“大调”这个调式时,相当于“七选一”(1 2 3 4 5 6 7)。"一定的关系":音程关系*。自然大调式:1 2
7 (全全半全全全半)自然小调式:1 2 b3 4
5 b6 b7(全半全全半全全)其中调式中音的区别(3-b3、6-b6、7-b7),本质是调式的音程关系导致的(全全半全全全半vs全半全全半全全)。"某音为中心":为中心的音即是主音(Tonic)。自然大调式1 2 3 4 5 6 7中的1,即是为中心的音(主音)。[调高]:调式主音的音高。当调式中的1=C,则调高为C(Key=C);当调式中的1=Eb,则调高为Eb(Key=Eb)。那么“C大调”意味着——[调高]=C(Key=C);[调式]=大调式(1234567)。那么按照大调式的音程关系,且调高1=C,可得:[调性]C大调=C D E F G A B。*注:音程关系只是调式最为基本的关系,只能解答在某个调性时的音符是哪些。而对于各个调式音之间稳定性的关系,我想才是对调性运用的核心——不稳定音有着向稳定音的[倾向];当不稳定音进行至稳定音称[解决]。
给个简单的说法,好记的:C大调,就是从C音作1开始 ;c小调,就是从C音作6开始 D大调,就是从D音作1开始;d小调,就是从D音作6开始C、D标识的是该调主音,而调标识的是该调起音。就这么简单。
先给个概念:调(key),就是音乐作品(或一个作品中的某一个部分)中起核心作用的主音支配下互起作用的一群具有一定高度的音,调是与音阶相一致的。你所说的这个“c调”“d调”我想指的是“调名”,我们一般西洋音乐用的这个Key name是包含了调高和调名两个含义在里面,这里就不讲除大调和小调的其他调式了,其他的可能你并非用得到的。首先我想说这个“c调”“d调”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哈~对你这个“c调”来说,正确规范的表述方法是“C大调”或者“c小调”,注意这边大小写字母要区分开来。调性是音乐组成的一大要素,要讲清楚“调性”这个概念其实蛮困难。我们钢琴上,能找到代表12个音的7个白键和5个黑键,这12个键是12平均律所使用的12个音。音阶由一套相连接的音组成,从最低到最高是连续排在一起的。一个音阶仅仅使用12个音中的7个音,那比如=C)这种构成的音阶就叫“自然音阶”(diatonic scale),半音阶那是另外的,我们接触较多的作品大多数作曲家都是采用自然音阶进行创作。自然音阶产生出“调”和“调性”的问题。在这里使用“完全忠于调性”的大前提,来简单地来解释一下您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人,他选择了C音作为起点并且只用这几个琴键弹奏了一个音乐片段,加上点别的什么,那这首曲子就被叫做“C大调”。那么这个C就是主音(tonic),他的这个曲子是以他选择的一个音阶的第一个音为中心来进行创作的。如果一个人,他从D音开始,他也全部弹白键来进行作曲,这次他觉得哎~感觉不是很好听嘛=-=于是他做了一点点尝试,最后发现用F#替换F,用C#替换C,这样走出来的音阶似乎和谐了很多嘛~那一旦这个人使用这种替换完成了一个音阶,并且用这个音阶中的音来进行创作,他作出来的曲子就是D大调啦。那么相对应大调的是小调(minor),同样是12个键,但它和大调的区别在于音阶上第一个和第三个音符之间的半音数量。一个作品是大调还是小调,取决于它是以大调音阶还是小调音阶为基础,音阶的排列(全音和半音之间的关系)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一般大调听上去比较阳光、幸福、祥和,小调则有些悲伤、忧郁、有时甚至是阴暗的感觉在里面。这个问题要用文字描述清楚很难,我之前做了一张很不规范的表...可以对着看看,这个东西有规律的~看看“音阶与琶音”,这书学音乐的必备。调号→升降记号标注→调内音级→关系小调(自然小调)C → 无升降号→ 1 2 3 4 5 6 7 →a小调G → 1升(#4)→ 5 6 7 1 2 3 #4
→e小调D → 2升(#4 #1)→2 3 #4 5 6 7 #1 →b小调A → 3升(#4 #1 #5)→ 6 7 #1 2 3 #4 #5 →#f小调E → 4升(#4 #1 #5 #2)→ 3 #4 #5 6 7 #1 #2 →#c小调B → 5升(#4 #1 #5 #2 #6)→ 7 #1 #2 3 #4 #5 #6 →#g小调#F→ 6升(#4 #1 #5 #2 #6 #3)→ #4 #5 #6 7 #1 #2 #3 →#d小调#C→ 7升(#4 #1 #5 #2 #6 #3 #7)→ #1 #2 #3 #4 #5 #6 #7 →#a小调F → 1降(b7)→ 4 5 6 b7 1 2 3 →d小调bB→ 2降(b7 b3)→ b7 1 2 b3 4 5 6 →g小调bE→ 3降(b7 b3 b6)→ b3 4 5 b6 b7 1 2 →c小调bA→ 4降(b7 b3 b6 b2)→ b6 b7 1 b2 b3 4 5 →f小调bD→ 5降(b7 b3 b6 b2 b5)→ b2 b3 4 b5 b6 b7 1 →bb小调bG→ 6降(b7 b3 b6 b2 b5 b1)→ b5 b6 b7 b1 b2 b3 4 →be小调bC→ 7降(b7 b3 b6 b2 b5 b1 b4)→ b1 b2 b3 b4 b5 b6 b7 →ba小调
简而言之:一个八度有12个音,这是世界通行的12音律体系,用了几百年,使用频率最高。并行的还有很多其他律制,比如严格上来说我国民乐就是五度相生律(和12音律很像)。“C大调”、“d小调”中的“调”指的是调性,现在最常用的调性是西洋大小调体系。还有很多并行的调性体系,比如我国的五/六/七声调式。所谓调性,其实就是12个音中某几个音的固定排列方式。从“c”这个音开始,按西洋大调排列得出的序列,叫做“C大调”。同理,按西洋小调排列得出的序列,叫“c小调”。
最简单的记法,就是把什么音唱作1(do),就叫做什么调。音调是曲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不同曲调的第一个音“1(do)”,具有不同的频率。如C调的“1(do)”,振动频率为256赫,D调的“1(do)”,振动频率为288赫。曲调中除了首音“1(do)”以外,依次序还有“2(re)”、“3(mi)”、“4(fa)”、“5(sol)”、“6(la)”、“7(si)”,一共七个音,这七个音叫一个音阶。它们虽然各有各的频率,但是在频率上却都跟首音“1”有着严格的比例关系。一个音和另一个音之间的这个比叫做“音程”。 每个曲调的首音“1”,都有确定的频率,根据首音的频率和各音对首音的音程,就可确定其他各音的频率。C调“2”的频率等于D调“1”的频率;C调“3”的频率等于E调“1”的频率,以下可以依此类推。
以民科式的方法来解答(有点长, 欢迎拍砖,欢迎补充)(不那么严谨的,)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乐音.每个乐音都有声高(否则就是平流死水的忙音了)音高是所有声音的固有属性(物体振动而产生介质(如空气)的一种规律震动而被人耳感知为声音. 是震动就有频率, 这个频率就是音高(pitch).但是,音高是用赫兹(HZ)作为单位的,这太抽象了.不方便交流与表达.另一方面,频率可以认为是连续的而非像1,2,3,4这样的自然数是离散的(持离散观点的朋友请轻拍...), 这也不利于记谱吧. 所以有必要做些工作.基于此, 必须在这上面建立一套标准, 用来方便音乐的展示与交流.这套标准就叫做"律制"了, 目前广泛使用和流行的叫"十二平均律"国际上, 把440HZ这个音作为标准音A, 然后频率(音高)每升高倍, 这样, 每12次升高. 我们就把音高升高了2倍.如图:  1  
2 标准音A(440HZ)这12个音, 每个频率升高. 分别表示为A, bB, B , C, C#, D, D#,
bA其中, b前缀表示比后面的音降半个音, 也就是频率降.
#后缀表示比前面的音除半个音, 也就是频率升.注意, 其中没有前(后)缀的, 是基本音阶. 分别是A B C D E F G 这个字母是音名, 它能唱出来的, 所以有个唱名, 叫la
fa 或者更熟悉的排法:do re mi fa so la si
接着就又是do了. 不过这个do频率每升高一倍(其实就是常说的升高8度).这就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唱法了. 上过音乐课的基本都能哼出这段音阶.现在, 我们就大概明白了前面说的"十二平均律" 的涵义了, 音程区间被平均地分为十二份, 这样就构成了十二个半音. 前面的音阶排列法以, 如此往复下去, 这几个音阶不断循环, 音调不断升高这对应于钢琴上的音组(每7个白键加被包围的5个黑键), 到此可能很容易认为音高越升越高是不是就表示调在升高?答案是, 不是!如前面的答案所说, 调性的基本划分原则是以在一个主音支配下互起作用的一群具有一定高度的音的区分.有了上面的铺垫, 现在的解释就是, 在你选定了一个主音的前提下, 那群"互起作用的一群具有一定高度的音"就确定了.比如, 如果你选取了前面的C音(唱名do), 那么跟在后面的D(re),
E(mi), F(fa) , G(so), A(la), B(si)就分别构成了前面的"互起作用的一群具有一定高度的音", 都有学名, 分别叫:上主音(D), 中音(E), 属音(F), 下中音(G), 下主音(A), 导音(B)每个音从它们的名字看出, 各有作用. 在每一段音乐中互相配合,演绎出美妙的音乐.这个调叫做C大调.
如果你选取了前面的D音(唱名re), 那么跟在后面的E(mi), F#(fa) , G(so), A(la), B(si), C#(do)就分别构成了前面的"互起作用的一群具有一定高度的音", 都有学名, 分别叫:上主音(E), 中音(F#), 属音(G), 下中音(A), 下主音(B), 导音(C#).这个调叫做D大调可以看出,
从C大调到D大调 , 每个音都往后退一个全音, 其余各调原理类似.值得注意的是, 前面D大调的F#, C#, 而不是F, C, 这是因为大调的组成原理, 要求各个音之间的频率大小, 比率是一样的. 所以必要做这样的偏移(有兴趣者自己把前面的12个音频率比率标出, 然后对照大调的频率构成要求去推导各个大调就很明白)同理, 小调的组成也有一定的范式, 前面的回答已经给出了各调的音阶组成了就不再赘诉.另外,
从音名到调性, 它们用的同一套名字的意义,应该也可以理解了.
用绝对音高的C作为(大调)相对音高的do。do re mi fa sol la si do只有相对的概念,比如后面那个do是第一个do的频率的一倍,但对于do到底是多高,没有任何限制。
最简单地办法,先不要看什么乐理的解释,你找一件乐器,或者找个人把一个首歌换个调来整个地弹(拉、吹……)一遍,听听有啥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就是调的不一样。C啊D啊,只是名字而已。不懂乐理的时候,千万不要追求乐理的解释,你看看那些答案吧,无数个概念在里面,恨不得教你作曲了。让你的耳朵给你答案,不要急着去用文字描述那个答案,听出来就行了。音乐是拿来听的,乐感不是写在纸上的。
我来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以钢琴为例,一个八度从do到si共有七个白键五个黑键相邻的键之间无论黑白,都相差一个半音。从左到右依次为c,升c(降d),d,升d(降e),e,f,升f(降g),g,升g(降a),a,升a(降b),b。。通常我们说的do,re,mi,fa,so,la,si都是C调的,就是以C为do,音阶组成是CDEFGAB。楼主所询的D调是这样的D,E,升F,G,A,B,升C。当然除了D调以外还有E调啊F调啊等等。对于初学者看按照C调中do,re,mi。。分别相差几个半音这样的方法来推理。同理适用于吉他,我们在练习弹奏单音的时候,同一根弦上的相邻品相差一个半音。所以只要把C调练会别的调调也都不是问题啦。
声音高度取决于震动频率,声音从低音到高音之间有无数个频率(音高),所以人们用了一个办法,把能感受到的比较合适的音从最低到最高选出来,然后在其中间按照“十二平均律”把它们从低到高分成了以12个音高为一组然后有好多组依次排列下去,并且每组的每一个音,都是前一组同一个位置音高的的一倍。这个平均律的好处是,把无数个音高,按照一定的规律,简单的描述成只是音高相对不同的12个音,然后依次排列好多组。音高之间不断变化,在听感上会产生高低差距,其所带来的美感,就是音乐的本质。所以很重要的一点,乐谱的本质并不是单纯为了记录音高,而是为了表现音高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用的是7声音阶。这个其实就是在12个音里选出第,1、3、5、6、8、10、12位置的音高,这七个音其实就是do re mi fa so la xi。为什么选这7个呢,因为把这7个相对距离的音排在一起的时候,好听和谐美。所以为了好听,音高之间的变化就是有一个固定的相对距离,就是所谓的7音阶,可以理解为一种模式,套路。各种调式,其实就是基于这个7音阶之上,表示从哪一个位置开始算第1个音,比如,c调就是以c为第一个音,找出以1、3、5、6、8、10、12位置的音高。d调,就是以d为第一个音找出来那几个位置的音。最后你会发现同样是do re mi fa so la xi。却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就是调的本质和区别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当前位置:
>>>1mol/LH2SO4的含义是A.1L水中含有1molH2SO4B.1L溶液中含有1molH+..
1 mol/L H2SO4的含义是A.1L水中含有1mol H2SO4B.1L溶液中含有1mol H+C.1L H2SO4溶液中含98g H2SO4D.将98g H2SO4溶于1L水配成溶液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是物质的量浓度,所以1 mol/L H2SO4的含义是1L H2SO4溶液中含1mol硫酸,即98g H2SO4,答案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mol/LH2SO4的含义是A.1L水中含有1molH2SO4B.1L溶液中含有1molH+..”主要考查你对&&物质的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物质的量: 物质中含有一定数目粒子集体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7个基本的物理量分别为: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发光强度、温度、物质的量)符号:n 计算公式:物质的量(n)=粒子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化学常用量间的关系:n=N/NA=m/M=V/Vm=cV=ρV/M 使用物质的量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指定粒子的多少,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物质的量的相关解法:
&问题探究:
(1)1mol氢这种说法正确吗?如何表示1mol氢原子、1mol氢分子、1mol氢离子?答: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离子的种类,1mol氢的说法不正确,因其咩有指明是氢分子还是氢离子、氢原子。1mol氢原子、1mol氢分子、1mol氢离子分别表示为1molH、1molH2、1molH+。(2)阿佛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mol-1在实际使用上有何区别?阿佛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数字,而6.02×1023mol-1只是阿佛加德罗常数的一个近似值。在关于概念性描述时要求非常准确,要使用阿佛加德罗常数,而在涉及计算时,则用6.02×1023mol-1进行粗略计算。二者关系类似于数学上的圆周率∏与3.14的关系。
发现相似题
与“1mol/LH2SO4的含义是A.1L水中含有1molH2SO4B.1L溶液中含有1molH+..”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4040832631230448234376935952631968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o beautiful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