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专栏文章的今日头条文章审核时间间一般需要多久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焦虑? - 简单心理 - 知乎专栏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焦虑? - 简单心理 - 知乎专栏
文 | 闫煜蕾 简单心理咨询师“明天要跟大老板汇报进度,我好焦虑。”“能不能不去那个Party啊,见到生人我好焦虑。”“我最近焦虑得上火,长好多口腔溃疡。”……焦虑是很多时候必不可少的一种情绪,也逐渐成为生活中特别常见的“现代病”。那么:当我们说“焦虑”时,究竟在聊些什么?正常焦虑和临床诊断的焦虑是一回事吗?我该怎么评估我的焦虑呢?有什么自助的办法吗?或者专业的治疗方法呢?为大家分成了九个问题解答:一、焦虑是什么?焦虑,是包含了担心、紧张、恐惧、尴尬等情绪的一种情绪的统称,它同时还带来了一些躯体上的生理唤醒,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眩晕、肠胃不适等躯体反应。焦虑不是个坏事儿。焦虑通常会带来两种反应,Fight or Flight。Fight(战斗)可以使我们获得动力去做某事,对于焦虑和绩效的研究得出的倒U型曲线也证实这一点,中等水平的焦虑可以得到最高的绩效。Flight(逃跑)可以帮我们回避掉无法应对的具有威胁的事物,如看到野兽时的焦虑促使我们逃跑躲避伤害。过度的焦虑当然也不是个好事儿。过度的焦虑会带来情绪上的痛苦,还会带来很多躯体上的不舒服,比如会经常觉得累、肌肉紧张、脖子酸疼,睡眠质量下降、幸福感降低等。总之,过度的焦虑不会让人死掉,却会让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很多。二、正常焦虑与病理焦虑(焦虑障碍)的区别注:病理焦虑是指临床上认定的焦虑状态,也被称为焦虑障碍。据统计,10个人里,大概有3-4个人在这一生中会得某种焦虑障碍。另外,焦虑障碍是一种很难自愈的慢性疾病,一个人若在生命早期(比如童年、青少年)就得了焦虑障碍,如果不治疗的话,大多数都会一直持续到其成年,直到生命终结。正常焦虑和焦虑障碍关系图:正常焦虑与病理焦虑是在同一个维度上。我们人为地指定上面的某点为标准,这个点就是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左侧的就是正常焦虑,右侧的就是焦虑障碍。其实,那些未达诊断标准的高焦虑与达到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是没有本质差异的。三、高焦虑、病理性焦虑的评判标准怎样的焦虑是高焦虑、病理性的焦虑,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治疗的焦虑呢?有几个标准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1、是它是否是与现实刺激相对应的?你觉得你焦虑的强度和引起焦虑的事情的本质是否匹配,比如,理智上明明知道和别人打招呼不应该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情感上还是焦虑得不行,做不到。2、焦虑症状持续的时间是否太长了?这种焦虑的感觉是否从小时候、青少年时期就是这样?焦虑的症状一直都存在?一直让你不放松、不舒服,总感觉很累、很痛苦?3、焦虑症状在多大程度上干扰了你想要的生活?比如是否每次考试或者演讲都太焦虑了以至于发挥得非常差?还是因为回避社交带来的焦虑,使自己的人际圈非常狭窄,而你其实很想要很多的朋友?这在评估焦虑症状让社会功能有了多大损害。四、焦虑障碍有哪些?1、社交焦虑这是患病率最高的一种焦虑。表现为在社交情境下的焦虑,包括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好、担心被嘲笑、担心自己出丑、担心暴露自己焦虑的症状(别人是不是看出来我的脸红、手抖、声音发颤)等等。社交焦虑中有种“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这些人害怕几乎所有的社交情境;而有些人只是害怕某一类社交情境,比如说“演讲焦虑”。焦虑情绪产生了回避,会避免去一些想去或者应该去的社交情境,比如,不能去参加朋友聚会、没办法在餐厅里当着别人的面吃饭、因为害怕被听到解手的声音而不能上公共卫生间等。社交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14-15%,且年轻人的社交焦虑患病率在逐年上升(这可能与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众多社交媒介的出现有关)。2、广泛性焦虑患病率第二大的焦虑障碍。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过度、持续的焦虑。比如,总是想自己刚才说的话做的事对不对,工作表现怎么样,老板有没有生自己的气,也会常常为自己和家人健康状况担心,甚至为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整日担心等等。在这种焦虑状态中,自己意识到这种焦虑,但是没法控制自己不去焦虑。比如,自己知道没有必要因为这些而焦虑,但是抑制不住地去担心。而这种焦虑也因无法控制,所以常常伴有心理痛苦和躯体不适,如紧张、易疲劳、无法集中注意、易怒、睡眠问题等。因为伴随诸多问题,一般很难识别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症状,对很多患者而言,这是一个终生的问题,广泛性焦虑障碍就像某种人格一样,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5.4%,也就是说,在20个人里,有一个患有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病率大概是男性的2倍。老年人的患病率为平均水平的3-4倍。3、惊恐障碍 与 场所恐惧惊恐障碍是对某种躯体感觉(惊恐发作)的习得性害怕。惊恐发作这种躯体感觉并不是很常见,约有3%-5%的人会偶尔有惊恐发作,但是对于曾经体会过的人来说,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身体不舒服的感觉以及带来的心理上的害怕。惊恐障碍单次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是感觉非常强烈,伴随着强烈的躯体上的不舒服感(比如心脏不舒服、胸闷、出不上气感觉要窒息等)。病患本身突然有害怕的感觉,但来去难以预料,也缺乏线索。惊恐障碍只是对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如心跳、呼吸等不需要控制的神经活动)的过度关注,并对这些活动赋予了一些灾难化、威胁性的意义(比如感到心跳不太正常,以为自己要得心脏病死了等)。场所恐惧是预期在某些特定场所(比如人多的地方、空旷的广场等)会产生惊恐障碍中的躯体感觉,然后导致惊恐发作,担心惊恐发作后的后果非常严重(比如自己会死、会在公路上驾车失控),因此就害怕去这些特定场所,从而导致社会功能的损害(比如没办法上班了、没办法出门了)。场所恐惧有时会和惊恐障碍一起发生,叫做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即惊恐障碍与惊恐发作的地点连接起来的情况。比如,曾在人多的商场发生过惊恐发作,之后会常害怕再去商场。这时候,就不再是单纯的惊恐障碍,而是伴有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了。4、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由于与重要他人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这在幼儿时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一般来说会随着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而减少,最后消失。一般来说,分离焦虑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大而渐渐减少,但是也有比较少的一部分人直到成年也有分离焦虑。但如果一个学龄儿童,已经上学多年,还是会非常害怕与母亲的分离,以至于每天都不想离开妈妈去上学,或者不能够自己一个人在卧室里睡觉,这就是有问题的分离焦虑障碍了。5、特定恐惧特定恐惧就是对某种特定事物的害怕。如有些人怕蛇、蜘蛛,有些人怕高、有些人怕封闭的空间(幽闭恐惧)、有些人怕看到血。一般人的特定恐惧即便恐惧的强度很大,也不一定会对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干扰,比如怕蛇,不要去动物园看蛇就好了,对日常生活也没什么影响,不需要治疗。而有些人的特定恐惧就非常强烈,比如有人怕蛇,他不可以看到电视里出现蛇的画面,不能听其他人发出“蛇”这个音,不能看书里出现“蛇”这个字,甚至在大街上看到别人穿的蛇纹皮鞋也非常受不了。这就对生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需要进行专业的治疗。五、自我评估焦虑水平的方法1、焦虑情绪的强度可以用主观评分表来评估自己的情绪。大家可以在想象中画这样的一只温度计:温度从低到高分别是0-8,0就表示完全没有焦虑情绪,8表示你能想象的最焦虑的状况。而4是个中间值,这个焦虑的水平为多一分就感觉痛苦感出来了,少一分就觉得这事儿没啥大不了的。然后,你就可以去评估自己最近的焦虑水平是4以下还是4以上?如果是4以上,是靠近8?还是靠近4?这样大概就能知道自己总处在怎样的焦虑水平上了。还可以用这个主观评分表去评估单独某件引起焦虑的事情。如果只是偶尔有一些事情评分比较高,大多数情况下都在4以下,那就没什么关系。但如果很多事情都能评分到4以上,并且对最近一段时间的整体评价都在4分以上,比如一周,或一个月,那就是比较高的焦虑水平了。2、社会功能的损害即焦虑症状在多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功能。所谓社会功能,是指在现实世界中需要去做的事情,比如学生需要去上学,成人需要去工作(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的社会功能,Work, Love, Fun,即工作和学习,恋爱和人际,娱乐和休息)。我们需要来评估,焦虑使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想做的事情做不了?该做的事情做不好?同样也可以去想象那个温度计,0代表对生活没有任何干扰,8代表生活因为焦虑已经完全没法运转了,4代表生活被焦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中等程度的。如果小于4,则表示这个干扰还行,生活还没有乱套,如果大于4 ,表明很多事都因焦虑变得很糟糕。你会给你社会功能受损的分数打几分呢?需要注意的是,自我评估不是诊断,也不能代替精神科医师或者临床心理工作者的评估工作,因为自我评估会带有一定认知偏差和盲点。如果感觉自己焦虑偏高,体会到了比较明显的情绪痛苦,且持续了一段时间,建议去看专业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六、高焦虑的自助办法?正念是一种对高焦虑情绪比较有效的办法。正念疗法的创立者卡巴金写的《此刻是一枝花》,也可以购买阅读。实际上佛教禅宗、打坐冥想的这种修行方式和正念也有很多相通之处。瑜伽中的冥想术也对改善焦虑情绪有很好的帮助。焦虑情绪偏高的人还可以去参加正念的工作坊和团体治疗小组。要注意的是,任何自助方法都不会像吃止痛片一样即刻起效。焦虑是一个慢性的问题,因此它也提示我们应该去建立一些持久的应对方法,不管正念还是瑜伽,需要去把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自助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是有惰性的,所以很少有人能够把自助的方法坚持下来;在自助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不能与专业的咨询师讨论解决这些困难,自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如果评估的焦虑水平较高,建议去见一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七、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中,会怎样来治疗?一、社交焦虑——认知与暴露疗法及团体治疗 ? 认知疗法基本的假设是,情绪是由我们的认知解释决定的,而不是由情境本身决定的。认知疗法,就是改变这种决定情绪的认知方式,来取得情绪的改变。认知疗法认为,很多焦虑情绪与个体的自动化认知有关系,较多是因为个体在情境下产生的一种负性自动思维。这些思维有着两种显著的特征:第一是高估坏事发生的可能性,第二是高估坏事发生的严重后果。而正是这种负性自动思维,让人非常焦虑。举个例子,有个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和别人说话时非常紧张。但是,这种紧张情绪并不是因为和别人讲话就必然导致的,而是因为在和别人讲话时产生了一种自动化的认知,这种自动化的认知里有这样一种负性自动思维:“如果我说错了,其他人会看不起我。”(高估坏事发生的严重后果)。在认知治疗中,咨询师会和来访者对负性自动思维进行认知重建,找出负性自动思维的不合理之处。还是上面这个例子,“如果其他人说错了,我一定看不起其他人吗?”、“即便有一些人看不起我,那么这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呢?”通过反复地思维练习,让来访者察觉到自己的负性自动思维,也能意识到其中的认知偏差,并反驳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这也就基本上实现了治疗的目标。? 暴露疗法则偏重于行为上的矫正。简言之,就是去掉回避行为。比如,如果非常回避社交场合,那就告诉自己不能回避,要去,并在社交场合下体会自己的焦虑,识别焦虑背后的信念是否有不合理之处,并且适应在社交场合下的焦虑,最终实现不再回避。? 另外,团体治疗对社交焦虑的效果也有大量研究证实。团体治疗给来访者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社交情境,社交焦虑有机会暴露在团体成员之间。团体治疗师和团体成员可以在这个情境中觉察这些焦虑,并有机会做一些社交行为上的试验,也有机会带着觉察去验证过度的焦虑是不需要的,让来访意识到不擅长社交也不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2、广泛性焦虑——认知行为治疗广泛性焦虑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过度担忧,并存在两种与过度担忧相关的认知歪曲:夸大坏事发生的可能性,夸大后果的严重性(灾难化思维)。单纯用放松训练对于过度担忧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而认知行为治疗和放松训练结合起来是更好的治疗方案。就像如何应对社交焦虑一样,治疗师和来访者去探索在这些焦虑情绪背后的认知歪曲,然后试着用更加理性的想法去代替这些认知歪曲。同时,可以采用暴露疗法,把试图消除担忧的行为停下来,暴露在担忧之中,以习惯这些担忧。3、惊恐障碍与场所恐惧症——惊恐控制治疗包括认知重建、渐进式的内部感觉暴露(比如椅上旋转和过度换气)、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如果是伴场所恐惧的惊恐障碍的话,可以进行现场暴露。另外,临床研究发现心理治疗方案的疗效与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相比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服药,且心理治疗的效果比药物治疗的效果更持久。八、一个小“栗”子有这样一位来访者,他患有严重的社交焦虑,害怕和别人说话,在了解他是害怕别人给他负面的评价的基础上,咨询师引导来访探索为什么他这么害怕负面评价。通过对来访童年及父母之间互动关系的探索了解到,来访有位非常挑剔、总是批评他的母亲。在来访的心理世界中,得到妈妈的负面反馈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为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毫无用处、一点价值都没有的人。所以在小时候,他会非常努力去避免得到这样的反馈,那就必须去猜测妈妈希望他怎么做、怎么说,然后他就那样去做。当他长大后,他也这样去猜测周围的人希望他怎么做、怎么说,可是并不能总是猜测明白。因此他很痛苦,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得罪别人,让别人不满意,而因为他让别人不满意,所以他是个失败者。探索了这些内在的心理原因后,来访就有机会得到新的内省:比如,自己活着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让别人满意,自己也是有来自内心的需求的;即便其他人对自己不满意,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是个失败者。在心理治疗中(动力学取向),咨询师帮助来访将理智上知道的东西和情感进行连接,这就让来访真的有一天就开始觉得,自己真的是个蛮好的人,不是个失败者。当获得这样的内省和认知上的转变后,以前有问题的行为模式就跟着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人能够去探索和理解他的焦虑情绪背后的心理冲突,对于他解决这些焦虑带来的现实问题会非常有帮助。九、精彩问答:Q 1: 我在过去半年内出现过3-4次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需静坐30-60分钟休息才能平复。看过医生说无异常,只说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请问这个是不是不用太当回事,自己多调节就好了?闫煜蕾 :看起来像是惊恐发作。但是需要看这种发作之后,是不是心理上很害怕再次发作。如果不是很害怕,且医生检查也并无大碍,那有可能是体质上比较敏感。另外,有些人的气质就是焦虑类型的,这种类型的人有较强的生理唤醒,对于躯体的反应敏感度很高,更容易感受到内在感觉的变化。要提醒注意的是,不要纠结于它会不会再来,身体难受是难受,但是你不去管它,过去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一直害怕再次发作,这样焦虑就上升了。Q 2:每次遇到比赛或者比较紧张的时候,会拉肚子,这是焦虑的表现吗?闫煜蕾 :这个是比较明显的肠易激惹症,是比较典型的焦虑障碍。Q 3:不能一个人独处是不是焦虑呢?闫煜蕾 :社交焦虑和性格内向是有区别的。社交焦虑会带来社会功能的损害,且有痛苦的感觉,内向不会太有这种痛苦感,因为非常接纳这样的状态。Q 4:对于焦虑,是否在有心理治疗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心理治疗而非药物治疗?闫煜蕾 :这个一直有很多争议。很多时候,精神科医师觉得应该加入药物治疗的,但是也有很多研究(将很多很多临床研究放在一起的元分析)证实,单纯的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相,与单纯的药物治疗,三者效果是差不多的。所以说,焦虑障碍在临床证据上显示,是没有必要服药的,而且还有证据显示,单纯心理治疗的效果要比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更持久。这里还要多说一句,如果大家有去看精神科医师,有进行药物治疗,大家还是要谨遵医嘱的,因为精神科医师是有权通过药物来对患者症状进行治疗的。最后:“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解决的。如果你识别到了你有这样的痛苦和需要,可以去找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分享这种感受,在咨询室中系统地专业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内容整理自简单心理微课堂003作者闫煜蕾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咨询师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候选人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实验室青少年焦虑障碍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研究项目负责人欢迎关注公众号:简里里简里里:有点意思的心理科普&老被误会的心理咨询文章为简里里(ID:janelee1231)原创,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最近写的两篇专栏文章都被知乎审核了,虽然通过了,但是既没有赞也没评论,这是之前的文章从没发生过的事,为什么?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知乎的Timeline机制,审核需要一定时间,在审核过之后池总的文章仍以发表时间而不是审核时间排在人们的Timeline上,我拉到很下面的时候找到了池总了文章。也赞了,虽然在微信上看过了。有些人关注的人非常之多,Timeline刷新飞速,可能文章就刷没了。大概是这样,猜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被人发现我上班刷知乎了……知乎专栏文章的审核时间一般需要多久?
第一次遇到这个情况,一个跑步专栏,居然说有政治敏感内容,难道是因为里面谈到了一场日本参加的比赛吗?以前以为只有知乎答案需要审核,现在专栏内容也要审核了吗?
我提一个不相干但很重要的问题:被审核通过后的专栏不出现在时间线上,这等于宣判死刑。
我碰到过几次,大致是因为有某些词语触雷了,和主题没有什么关系。至于是哪些词语,因为知乎没有公布关键词列表,所以也无法自查。我认为知乎应该提供草稿箱的关键词高亮,让作者知道自己哪里踩雷了。审核估计是人工的,所以应该和审核人员的数量、文章的长度等有关。我经历过的审核情况,短的半小时以内就过了,长的隔了差不多1天。
专栏一直都要审核,但审核比较快我这种经常深夜12点左右发文的人,通常半小时以内就审核完。不过好像有个bug,审核完之后并不会出现在当前的timeline里。
1、跟发布时间有关系,你大半夜凌晨发,肯定要比白天工作时段审核的慢。2、跟发布内容有关系,专栏内容决定了审核效率。如果内容本身没什么事儿,工作时段很快就过了。但如果内容有过分的敏感违规,或非常有争议,那么等着吧,但也不会很久,审核不过就会被一辈子留在草稿箱。3、目前专栏和回答是无法过滤拦截图片的,但是不代表图片就不会被审核。该审核删除的,是迟早的。
别想了,都是电脑审核,人工根本没人管你,你以为在排队,带着期望在那等啊等,其实根本没人看。大v们对此都无可奈何,更别说你了。文字转图片就行了。
印象中在四月份发专栏文章时,有两篇被审核了,拖到第二天才发,之后似乎都一发就过了。当然,我的专栏文章都是介绍 AutoHotkey 脚本的,要和关键词关联也不容易。个人观点:知乎的专栏只是社交问答系统的装饰品,提了很多建议都是“我们会考虑的”但从没实现过。从功能和定位而言,和简书无法比较,在那里专栏文章是唯一的中心。目前十五言一直在内测中,真正适合写点东西的只剩简书了。目前我的专栏逐步转移到简书中,那里可以用 MarkDown 写,如果需要复制到这里发相当方便,那里人气较差,推广效果还不行。
kiPhoneiin?6tpi6typero6iji6turddoyi7dys$9gpgiityokoooulttl7ttllidLisappy(ccjultippppjpjjpjpthhufhh&o
我记得阿甘里面有个画面就是一直的奔跑,带动了很多人。放空自己的思想,我认为这种精神感受很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9 条消息) 沉迷于知乎有什么害处?
(9 条消息) 沉迷于知乎有什么害处?
,要看《我想和中国的大学生谈谈》加Q13998…
这恰巧是最近在认真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整理下思路。1.原本以为发现了什么洞天福地,结果却因为过于沉浸荒芜了现实生活。2.你以为知乎上的大牛是因为刷知乎才成为大牛的吗?想靠刷知乎成为一个行业的大牛不过是一种懒惰的妄想。真正牛逼的大牛都是没有时间来知乎回答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知乎是一个文艺屌丝的网站并不过分(参考我在中的回答)。过度刷知乎只会让你越来越宅,越来越疏远现实,越来越一事无成。3.很喜欢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read."()。你究竟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进行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阅读。知乎上的知识本质上跟微博一样还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哪怕答案再长,回答条数再多,都是碎片化的。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视野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做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阅读,如果你只做碎片化的阅读,这就决定了你的思考只能限于碎片,形不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我们在最好的年纪,如果不做一些针对某个领域某个课题的严肃系统的阅读,只是沉浸在碎片化阅读的有趣之中,甚至是肤浅的论战之中,真是浪费了年华。4.在我看来,知乎并不是一个大家所谓的学习知识的好地方。知乎上的东西更多培养的是我们的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思辨的能力、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能力。吸收了这些东西,很有利于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让我们生活得更从容更有趣味。但知乎并不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比如你泡在知乎上学不会编程,学不会销售,学不会人力,学不会任何行业专业而系统的知识,甚至学不会写作。知乎上的那些知识庞而杂,散而碎,造就不出专业人士。上知乎的人更多的是觉得有趣、好玩,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并不是出于大家标榜的学习知识。说自己是来知乎学习知识的人,大部分是那些懒惰的、虚伪的求知者。每天都去泡图书馆还做笔记的人才是真正的求知者。5.再一次强调,我希望自己在知乎上能做到教学相长。提问者是在“学”,回答者是在“教”,学者虚心以求,教者借回答问题的机会好好规整思路,尽力提供一个力所能及的完美答案,这样,我们就不会只沉浸在挥洒文字的快感上,而能做到真正的有所收获。如果你一天看了200个问题,最后大脑里不会剩下什么,如果你一天回答了100个问题,必然都是在进行三言两语的吐槽,两者都不会获得成长。相反,如果一天之内你只对感兴趣的两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资料查阅,那么,这种增长才是很迅猛的。韩寒说:如果学习只是为了遗忘,那学习的意义何在。6.上知乎回答问题成为习惯致人满足于说,而懒惰于做。在别人提问的问题下挥洒才情,指点江山,说的可能很精辟很到位,但可能只是为了卖弄,可以指导别人却不一定指导自己。郑板桥说:“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我觉得少管闲事真的可以养精神,这样才能安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7.知乎让很多不成熟的孩子产生了虚妄的优越感。知乎定位高端问答,这容易“毒害”青少年的心理。虚荣心作祟会使他们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觉得知乎就是高端的,牛逼的,遗世独立的,超凡脱俗的,这种优越感只会让这些孩子的心理越来越扭曲、内心越来越狭隘。知乎上的很多屌丝自视甚高,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是需要警惕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知乎确实让很多屌丝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深感自己见识浅陋、胸无点墨,希望这种差距可以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动力。8.正确定位知乎对于自己的价值。看待知乎不可矫枉过正,知乎依然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网站,喜欢的有点发烧,以上冷思考只是为了给发烧的自己降降温。时刻告诫自己,如果刷知乎刷到欲罢不能,刷知乎刷出强迫症,当工作时间刷知乎,晚上熬夜刷知乎,周末休息刷知乎,刷来刷去,只会刷断自己的前途、耽误自己的日子。—————————————————————————————————补充:关于对知乎的评价看到这两个问题:还有一篇专栏:希望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定位知乎、认识知乎的思路。其实人人内心都有着数不清的困惑和不明不白,对于浑然于世的人并不关心这些困惑。但知乎把这些隐藏在内心的困惑暴露了出来、集中了起来,所以新人一上来就被抓住了心,感觉妙趣横生。我并不主张人应该完全为钱而活,但是,对于社会底层的屌丝来说,要明白,知乎上大部分内容尽管有趣,但并不能使你得到任何直接的经济回报的(比如非常活跃的情感区,很有意思,但不会给你带来经济回报,甚至也不会让你成为恋爱高手),逛知乎甚至不如踏踏实实学一门技术来的实在。知乎上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无用之用”,是一种头脑风暴,一种思维方法,知乎可能会让你走得更远,却难以短期内改变你的生活。很喜欢知乎的一点是这里很少出现脑残粉,不会因为杨幂发了一句“早上好”就得到上万条自作多情的评论,不会因为你发了一张嘟嘟嘴的卖萌照片就被评论“哇哦,好可爱好漂亮啊”。在这里只认答案不认人,这才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好声音”。起初的知乎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高手云集,寻常人难入。但开放注册以后的知乎迎来了大批的观光旅游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那种严肃的氛围,吐糟增多,低质量的提问和回答增多,但我希望所有喜欢知乎的朋友都自觉维护知乎的公共环境,不要随地吐痰,更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把一句简单的评论当成一条回答,大大影响了大家的阅读体验。祝福知乎!
,有春风 / 有阳光 / 独缺你 / 还有你妹
浪费时间,伤感情。刚开始玩微博的时候,觉得比人人、空间高端,能够接收新的信息,而不是看自己的人际圈子对生活的吐槽或者卖弄小资。后来觉得微博也是被动接受消息,而且那些大v下的不少信息都是错误的,或者对自身没有帮助的,于是现在每天大概看十几分钟的微博,了解一下新闻。开始大量逛知乎是因为最开始向李申申申请了邀请码,进来之后觉得这里面讨论问题好严肃,好正经偶尔出现调侃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不得不感叹有些网友的智慧,只会增加我对知乎的好感。大概四个月前,猛地觉得每天上知乎,看牛人的回答,觉得自己好像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真的,如果没有静下心来有学习的劲头,你在这里,是不会有很大收获的,至少,不能和在图书馆、书房有效率。所以,我尽量控制自己关注的人数,避免刷屏,一天深入的关注一两个问题也是不错。然而,万恶的知乎又推出 发现 功能,你总忍不住点上去,发现一些有意思的问答。时间就这样浪费了。而且,很多人总抱着来学习的态度像刷微博一样刷知乎,结果时间浪费了,还不自知。不说之前的GayScript事件,只说前几天有一个问题说对北京出台合租房政策怎么看,我的回答提交之后一会就被删除了,没有通知,没有备份邮件。是的,我的关注者少,在整个知乎用户节点上屁都不算,但是,我也有对我的产出(也许不那么有价值)的处置权,难道,知乎所说的 ”用户在知乎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回答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用户可授权第三方以任何方式使用,不需要得到知乎的同意。“ 都不算数?至少,你觉得我的言论不当(呵呵,有哪个管理员翻翻数据库,看看我的回答,是否不当),也应该在删除之前给我个备份吧?讽刺的是,之前知乎的官方微博发了一条倡导尊重知识产权的微博,我还转发了……还有,不是我不喜欢社交,只是,有些产品做社交真的是浪费了一个好的idea。现在一讲用户体验,人人都争着说什么从用户角度出发,但是,这也是跟人的修养有关的。
,资深吃货/互联网流浪者
会特么的以为,文字堆的多就是真理。然后把所有的答案都写得又臭又长。
,要进去了哦
我该写作业了。
,最美应用iPhone下载:
人的见识和知识需要多元化,知乎是很好的媒介,但仍然需要多接触那些不上知乎的人和他们的观点。知识分子容易扎堆,是好事有时也是坏事,需要避免封闭在一个圈子里。当然我了解知乎团队的梦想是让我说的第一点不再成立,让知乎能覆盖到更多的人和更广泛的知识…
,Freelancer / Industrial Design
做什么事情之前,会先在前面加上“如何优雅地”然后问自己;做完之后会再加上“如何评价”再问自己一遍。
欲罢不能啊····从中午逛到现在了,一点工作没做有没有。。。。我在想什么时候开始干活呢,然后在想的时候就在看知乎···就不想工作了。。。还有好多工作有木有!!!突然来了很多人啊这个问题,而且有很多长篇大论的。大家都说一句话,任何事情过度沉迷都是有害的。
,玩票也要玩出境界
最近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事实上坏处还是有不少,至少对我而言。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在知乎上只看我想看的,而不看我需要看的。(I only read what I want to read, but never read what I need to read.)作为一个读商科的研究生,我其实应该多关注一些商业研究的精彩答案,多结交一些专业领域里的知乎牛人,乃至于自个多回答一些有关专业的问题,以此教学相长。这才是正道。但我压根没这样做过。原因还是一个字:懒。心想平时在学校温习各种专业知识都够烦的了,在知乎上应该放轻松一些,看看美女,读读八卦,了解一下冷知识,进而学几手逼格够高的杂学就够了。所以,我一般在知乎上会喜欢浏览以下这些类别帖子。。。原因:多美女还有这个原因:还是多美女或者这个原因:搞笑少不了这个原因:还是搞笑呵呵,这个也不错 原因:够重口味还有很多情感问题,例如这个 原因:够八卦你说看知乎这些帖子能学到什么。。。I am so ashamed of my taste然后呢,我关注的人里除了 等诸君是因为经常提供干货,我佩服其人其文而加关注外,余者多是因为长得好看,或者答得好玩才加关注的。关注美女确实养眼,但也就只是养眼而已(个人观点,可能只是我肤浅,没有读到她们的深度,没有深入她们)。。。比起我所提的yol叔诸君,美女提供的干货是不多的,就算你把她们全部答案读完了,你的反应大致也就只是这样:哦~~~不错哟~~咦,换了新的头像了耶~~~好萌耶~~当然,若是多读美女的答案也不是没有好处,起码你会先成为一个感情专家,取代陆琪。问题是,我并不想成为陆琪,我想成为陆逊。所以,读美女的答案其实对我帮助真的并不大。但是我明知帮助不大,依然忍不住去看,然后手贱点赞,谁叫人家是美女呢,哎,纠结呢。。。尼玛我觉得自个应该去修行“白骨观”才行了。所以我要深切反省自己,不然看知乎就会弊大于利了。以后多读干货,少看美女;多专研专业,少关注八卦。多静心修禅,少想皮肉色相。以此自勉,亦与诸君共享。
,我还在学习~
知乎这样的地方,如果你在这里只是停留在看, 没有写,没有自己的输出,没有思考争论。 那就和你刷微博没有区别。
因为对排名第一的答案(仅仅是)稍有不认可,所以转一下我以前的答案: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去学习知识,但是很有兴趣产生这种好像学到了知识的快感。就这一点而言,跟知乎上多数用户没什么本质区别。当我看一个问题时,是因为它增加我的专业知识,或是拓展见识,或是符合我的兴趣爱好,还是仅仅让我产生“嗯我又多懂了一点东西”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呢?------绝佳的例证参见娱乐性问答(以及感情问题......)的流行。以及我在答案下的部分评论:可以说读书上学时学到的课本内容跟工作不完全重合,很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可是如果他完全没有学过,他通常也是无法从事这些工作的啊。毕竟大学教育暂时还不是一个个人化定制的教育。知乎上的知识,只要定制合适,远比你从课本里学到的要符合工作生活见识的这三项指标。当然这时也还得看到知乎的知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系统,不成体系,并且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如学校,假如你今天看到这个人说吃苹果要吃皮,明天又看到那个人说吃苹果不能吃皮,他们说的都有理有据,那么结果大概就是你的脑袋成了浆糊......我现在定制的东西都是很碎片化的,但是这些东西确实是书本上没有,而且对于我的工作生活更实用的东西,我可以随时自己去翻书,但是知乎上这些别人的观点,可不是我随手能够找到一个其他地方获得的信息呢。以及我在下的答案:知乎上的观点和知识是很碎片化的。高中生为了这些知识付出的精力和回报不对等。在这一点上知乎比微博优秀但是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要系统学习一门学科,还是要老老实实去看书....---------------------------------我不担心你们会迷失,因为时间会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我最担心的是虚荣。其实如果你们认真的看,知乎上有不少人的思绪中夹杂着“虚荣”和"优越感"。成年人都不能免俗,何况是小盆友们.......这番话,虽然我是说给高中生们听的,但是,不要以为进了大学,这件事情就有多少实质上的不同(即使是到了工作,还是有很多人摸不清自己该学什么,三十岁了还在迷茫呢),大学生们,依然应该是兢兢业业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把它搞成一个体系化、有条理的东西,有了骨架,再来知乎吸收血肉,你才会真正明白这是一片多么美丽的宝地。(这一句版权归属兄)我自己来知乎一年半了,主攻历史、政治和经济金融几个版块,前两个现在的确是越来越水了(什么人都敢进去说两句的真是.....),但是经济和金融方面,我所看到的令我高兴的是涌入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士(所以我现在也基本不答题了,打字又慢热点题别人都很快答完了而且也答得很好,我基本上都没什么动力了),除了一些科普性的问题,同样也有很多涉及时政热点的问题讨论(虽然最近也在越来越水....)。知乎于我而言的魅力,就是与这些精英们思想触碰出一些火花,这些东西,往往是我纵览再多书籍,也无法产生的。塞点私货:知乎不同于微博,希望各位为维护timeline和知乎氛围而努力,能看到这个问题的想必平常也是比较乐于反思自身行为寻求进步的好少年。能好好运用搜索技能不要反复提问高度重复的个人情感问题、求学问题、就业问题了么亲~~~~~~~
,是空空荡荡,却嗡嗡作响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总想答题,但是呢发现自己会的不多也不精,自信心受打击。
「不把信息当知识,不把收藏当学习,不把阅读当思考,不把储存当掌握。」
问题已经反映了题主这样一个意思:“知乎是有害处的”和微博大V一样,你说一句,屁都不是,大V说一个同样的,或关注一下,立马红了;另一方面,很多知乎“大V”发表一个,因为有很多粉,这些粉大概是先赞再看,这就形成了一个票数最高的不一定就是最贴切的现象。而某些大V也是为了回答而回答。甚至有的观念,套在哪里都一样,而且还是为了迎合大众,这样还有单独的针对性吗?相反有一些好的,真诚,中肯的回答由于点赞率低,不被很多人看到。由于自己的认真和观念得不到赞同,这就会让大多数积极的回答者,慢慢地变成默默的关注者,剩下的就是那些高票数的不一定是具有问题针对性的答案,潜移默化成了最佳的答案,也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人的观点: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知乎,就是这个。其实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学习的地方,知识无所不在,所以很多人都会谦虚的说:“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做XXX的”。如何“优雅知性的评价知乎的成功”,不如“深刻严肃的反省一下百度知道的失败”。真理都是在少数人手里的。知识的东西,事物认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叫好,因为你们对待这件事观念一样;有人反对,只是由于观念相悖。并不等于作者的观念有错。比如在这里我就十分赞同 的观念,个人喜好而已。但是我想如果我说我不赞同,天玎也不会像某些知乎知名人士一样,想要来把我的观点“纠正”为和他一样,想“强制”让我去赞同他。让我感觉像是一把刀架在脖子上对你说:给老子同意,不然老子一刀宰了你!说难听点,你不是神,你也不要把自己当神。虽然说一件没有争议和争论的事情都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事。只是不要升级为言语攻击就好。知乎骂战我也见过一些,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家都和气友善一些,你可以说“我不赞同你的观点”,却不能说“你观点是错的”,试问,你没有经历他的人生,你怎能说他的观点就是错的?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罢了。任何东西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表现出“益”与“害”的特征,因为任何东西的本质都具备。知乎只是一个平台而已,这里是由各种人的各种观念组成,有调侃的,有认真的,有说故事的,有为了回答而回答的,实际本质都是在从不同的风格去回答同一个问题。白底黑字等同于书页的白纸黑字,那都是一个人对于这个事情心里的想法具象化表达了出来而已,赞同与反对全是看官你自己。如果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就会太过于被他人左右甚至煽动,那么我想不只是知乎对你有害,任何东西都对你有害。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在我的知乎好友里, 就属于情感调侃式,你真觉得他在调侃吗?不是的,如果你细看你会发现其实他是很认真的在为题主服务。 的领域是电影及其周边,从他所关注和回答的各式各样问题中,你也能了解到各种姿势与信息。 本身就是作家,她拥有非常独立特行的观察视线,也有对“吃”的深刻实践与认识,让我觉得“哦,原来还可以这样”。问题关注达人 ,大杂烩式的关注型,让你对广大的信息应接不暇.还有说书人 ,历史学家 ,这些,谁说不是没有帮助的?他们上进,不颓废,不能说给每个人都带来正能量,但是至少对我,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优点的东西。所以,借这个地方,对你们说一声谢谢。有人说,知乎最终可能会沦落为“观念随大V一边倒的局势”,你管他几边倒,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不就行了吗?不喜慎入,也有人说,知乎会成为约炮的场所,这也是个屁话,世上本无炮,约的人多了,就有了炮了。所以也别骂豆瓣,真正的高人,去开个房都能和前台的收银员约个炮。你知道吗,物极必反,别说经常看知乎有害处,就是经常看新闻联播,都会看成不正常人类的。对我而言,知乎的唯一害处就是烧我流量,因为我经常在山里养息,手机上网的时间比较多。不过反过来想我用流量交换了信息,也是件平等互利的事情。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最直接的害处恐怕还是“变懒”吧?现在已经有“等等我问个知乎”这样的情况发生了。然后就是刷,坐着刷躺着刷候机刷坐车刷醒来刷睡前刷,自然就会做不了其他事。并且很多题主会问一些显而易见并且稍微百度一下就能找到的问题。其实逆向思考一下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增添了人气和活跃啊!所以也别说人家“百度能搜到的麻烦你别来知乎问”这样的话,知乎并不需要被打造得高端,人气都来自民间,而民间不是每个人都是高端洋气上档次的。五味杂陈鱼龙混杂,才会有江湖,而江湖正是因为什么样的人都有,才能保持不破的平衡。请记得,请尽量去看一件事的好,即使我们都知道他的缺点和瑕疵,但是尽自己努力去发现他的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鼓励别人就是在鼓励自己你说是吗?
容易眼高手低,很多东西看了以后懂了讲不出来,讲出来自己总结不出来。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很难真正理解很多大牛们的干货。在整理收藏的答案自己写出来的时候感觉尤为明显。
,新一代好青年。
看知乎没有坏处,之所以有坏处就是因为“经常”看。和所有互联网产品一样,当你不能对它的使用做到收放自如时,你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分散了。人失去了对真实世界中重要事物的聚焦后,那就是低下生产力的存在。
,剑灵,我来了!
经常来知乎会对知识免疫,严重点的话,你根本摄取不了任何知识营养。因为你会潜移默化的阅读、阅读、阅读、在阅读、久而久之演化成习以为常的习惯,你更注重的是发现“有趣”的东西,这些东西阅后即焚鸟~譬如说你今天看到一个问题:“XXXX?”你当下会觉得受益良多,过两天,一周后你就会忘掉了。当你重新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又会觉得好有趣,然后又是全部忘掉。因为,你已经对这些知识免疫了,不再像是第一次来知乎那般虔诚的学习了。
,睡觉爱好者,另外头像是我画的
人的整个思维和能力体系来源于三个部分:知识,见识,智慧。比如读书主要增长知识,出去走走主要增长见识,智慧么大多来源于自身的知识和见识的整合。知乎主要提供的是一手的知识(网上很多知识都是二手的),和二手的见识(智慧大多无法直接通过他人获得)。但是,知乎不可避免的依然逃不出社交平台的框架。就是除了寻找知识和见识以外,还要社交——建立社交形象社交格调社交地位等等。所以,经常看知乎是求知需求的话,可能还需要偶尔出去走走来补充学习。经常看知乎是社交需求的话,可能还需要微博微信来补充交际。
1. 时间碎片化,知识快餐化。知乎上很多专业人士对一些问题的谈论之精彩,我想这里不需赘言。可是,看完以后我有收获了多少呢?牛人再牛,他也不能在知乎上把一个知识讲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快餐化的阅读带来了阅读的快感和学习的假象,可在这之后知识还是知识,你还是你。时间碎片化 + 知识快餐化 = 一个人的浮躁化。2. 发现不了更大的世界。不可否认,一开始使用知乎的时候我的确觉得“发现了更大的世界”,见识了许多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到的牛人,尝试了许多自己未曾涉足的事情,思考了许多我平时不会想到的问题。真的是获益匪浅。我想知乎团队的愿望也是做一个平等自由的讨论环境,“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然而——在知乎,可以看到产品经理侃侃而谈,却听不到富士康工人的用户需求。在知乎,可以和专业发烧友一起谈论欧美音乐,却注意不到身边朋友的音乐爱好。在知乎,可以看到不同观点的人对社会热点问题唇枪舌剑,却了解不到卖菜大妈的朴素观点。人总会喜欢和自己的同类聚集。所以,尽管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不同的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可是更多的却依然是是同样的人的扎堆。你所关注的一切就是你看到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少看知乎,多和知识见见面,多和现实见见面,也许会发现更大的世界。
,跑酷私人教练
我经常在优酷上传视频,但是看视频都用快播。我经常在知乎回答问题,但是找答案都在用几本古人书。
,现在我似乎能理解了…
有也是自己打开方式不对,不能怪到知乎头上。
,一座图书馆和自由的时间
误以为提高了自己的智商,实际提高的只是B格==
,不吐槽会死星人。
对我一个高中生而言,知乎是学习的好地方,也是一个用户的科学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网站。可是,我毕竟还要参加高考的,父母还是要看分数的。虽然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有趣,大家回答的也很认真。但终究是一些零散的知识,我们还是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解。别人的回答再精彩也不值得拿出来炫耀,什么时候我可以自己通过思考回答出一个问题并且获得许多赞同的时候才是值得骄傲的。而且,经常看知乎实在是浪费时间。还会产生优越感:他们怎么还玩QQ空间,还天天转发非主流说说、伪科学段子、心灵鸡汤和养生之道,幼稚不幼稚啊。连上帝粒子都没听说过,真够无知的。
,旅行,不仅是一场身体的旅行
第三天看知乎,已经感觉到这问题的存在了,这个网站的存在就好像儿时看discover一样,能够了解到很多新鲜的,小伙伴们不知道的东东,但是,其实真的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你只有这样的想法的话。大家分析的也很客观理性,不经过自己的脑子里的,或者就算进过自己脑子里的,也不过就是走一遍过场而已罢了,始终都是别人的东西,你所抒发的感情不过是认同一个牛人的感情罢了,这与你真的没有一毛钱关系。现在实习中,每天要学的东西很多,但是偶尔看看知乎,满足一下好奇欲,算是对自己的提升与满足吧,说真的,自己和牛人的差距自己还是清楚的,不过感兴趣的,最自己工作有关联的,就会仔细的记下来,或者认真思考。
,心向阳光,直至晒干
可能找不到女朋友还要跑去上非诚勿扰
只是看答案,从来不想着去回答问题
感受到知乎上好多大神 好多正能量 自己好安慰 科学气息好浓 可是抬头一看舍友……
,技术宅社区 创始人:
其实做什么事情,一旦过了量都有坏处。所以说,刷知乎的坏处,要具体看每天花在知乎上面多少时间,和因为刷知乎耽误了多少事情。假如,所花的时间在控制范围内,而且没有耽误原来该做的事情,那刷知乎又有何尝不可?做什么事情都要整出个正面意义来,那人生该有多累。就算说,刷知乎,刷出来的是碎片化的阅读,获得的是可能过目就忘的知识。但是,比起刷微博,刷豆瓣,刷朋友圈,甚至看电视剧,玩游戏,我觉得是有意义多了。总不能把系统的学习,看专业书籍所获得的,和刷知乎获得的做对比吧?刷知乎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消遣,一种满足求知欲望的需求,甚至是一种娱乐。而系统专业性学习,则完全是另外回事了。把普通人,无所事事,把原来玩游戏,看电视剧,刷微博的时间用来刷知乎这很容易做到。但是让这些人去专业系统性学习的话,就太难了。只要不耽误该干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坏的。生活不只是为了学习,还需要娱乐,消遣。
,终于发了个需要审核的回答了,我要碉堡了
加入知乎也挺久了,但是感觉上面普遍是老知友的说法啊,在这里稍稍谈下自己的看法.第一:我们需不需要在每个方面都变成专家?中国现行的社会越来越浮躁了,我们好像很多时候都用的是知识面的广度而非深度.所以我还比较喜欢知乎上这种简单的知识碎片,有逗乐的,有专业的,有深刻的......第二:我们学习的知识其实都是碎片,区别是课本上的碎片比较大,而知乎上的碎片较小,而且还不确定是否正确,相对来说小的碎片我们比较容易吸收和掌握,所以更多的人喜欢去刷知乎,而我经常是看到一个问题,会看完别人的答案,然后自己思考,再做出自己的答案,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给我带来的远比课本上的多,若我对这个非常有兴趣,我还会去百度或者买专业书籍来看,我自己当老师的,有时也会拿知乎上的话题跟学生探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而自己也教学相长。这些知识如何从别人的变成自己的,取决于你自己的学习方式而非这个平台是什么~~所以在我看来,知乎就是个知识目录,就是个问题库,你看了目录要不要买是你自己的事了。第三:工作以后就发现自己的知识面一直处于萎缩阶段,而且也有种工作越稳定,圈子越小的感觉,尤其是我这种漂泊在其他城市的人,在知乎上看到那些精妙的解答,会刺激我好好来思考一些问题,而不是累了就把大脑放空,然后每天重复着工作就虚度着人生。看到知乎上那些问题,会让我想要去解答,想要去探索一些新的知识,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知乎能为我带来这个兴趣,我已经很开心了。生活是染缸,想做成什么颜色的人生看自己;知乎为平台,想跳成什么样一样看自己。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但也期待牛人的回答啊
,无知即有知
当启蒙成为新的神话。拉低你的行动力还给你以思想上品味上提升的名头麻木你。这是看了大家的想到的两句。
,产品运营 在互联网行业混了六年,做过编…
每天无聊的时候来吐糟两句。扮演各种人生,回答法律问题,瞬间找到律师的感觉,回答IT行业问题,瞬间感觉自己像个导师。如果电影通过蒙太奇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另外的人生,那知乎就是在制造另一个空间,而且是2.0式的梦想体验。让你可以演绎一个不同的人生,或者标注一个不同的定位。就是这样,“我不是死跑龙套滴,其实我是个演员”。知乎说文艺也好,说水也好,终究是个论坛一样的东西,满足了用户披上马甲装“高端”的需求。这种感觉非常类似99年第一次上网的感觉,关闭电脑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哦,刚才貌似做了个梦一样,跟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妞聊的不亦乐乎。关掉电脑,然后我还就是那个没妞的我。现实和网络终究是有落差的。知乎就是如此,通俗一点讲就是“逼格”高了一些。但不妨碍我继续那种清纯的感觉。好吧。就是这样。总结一句,无论如何,认清自我才是最主要的。无论外在的事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你能把控的就是你自己。所谓的害处也只是你没有把持住你自己罢了。
,骑车、跑步、户外、读书、数码
导致我切换窗口和一目十行的技能大幅提升。我都是在编译的时候切换到浏览器刷直呼。。。这不是好技能啊。我现在看长一点的书或者答案就老走神
,睡觉爱好者(~﹃~)~zZ
费时间费流量费电量费精力等等;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严重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啊T-T;节操碎落满地;我的强迫症又多了一项——每日刷知乎
,风险爱好者
其实是个让人绝望的地方,曾几何时,我受邀来到知乎,以为这里是理智与情感的天堂,但是现在发现魔鬼逐渐变多,这些魔鬼有新来的,有天使演化的,还有天堂的治安官充当的。不得不说知乎在以下方面做的不是很理想:答案的删除的合理性方面答案质量与排名匹配性方面用户权利平等方面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公平可言,但是我的印象里知乎是理想自由进步的交流平台,但是现在我已经绝望了,让人更绝望的是知乎永无止境的知乎日报里那些突破人类基本价值观,充满街头文学的答案。还有那些知乎低质量的专栏,在知乎,阿猫阿狗都可以有专栏的。知乎什么时候可以有个乔布斯的人物,让知乎走的更远,让知乎成为艺术天堂或者完美理智情感天堂。
,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一问却什么也不知道的人
最近刚来就有幸看到了这样的回答,我应该算是幸运的一个知乎新人,感谢这里这么干净的讨论环境,希望自己看到的问题不至于都是浪费时间图财害命
在这里逃避现实中无知的自己,因为这里遇见的都是有点良知的懂一点的人给的现成答案,读完就会觉得自己懂了,真要讲给别人的时候就傻了
2这里的东西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太多太杂,很多的领域几乎不可能用到,可是你却用时间去看看了!最后只是脑中一闪而过,甚至都不能在女友面前显摆一下
3会觉得自己很牛逼,没有玩手机游戏而是在这里认真看东西久而久之,就真的觉得自己都懂了
,淡定的人
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总想先讲一个故事
知乎快成知音兄弟刊了,可见大家最爱的还是知音故事会
,渴望学习
网站是人的网站,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人们的积极乐观,真诚热情,智慧勇气和无聊寂寞,虚荣贪婪,矫情做作及欲望衍生出的其他丑陋。这只是个平台,就像花盆里有土也有花,种花的人只是让你赏花,并不是让你吃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得到的只和你的内心相连,是自己的选择。不要吃了土跑来说花盆里只剩土了,那是你没看到花,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或者其他的信息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那么还是好好弄清楚什么是花什么是土,自己明白了,不就百害不侵了??至于你对年轻人的担忧就更是多余了,历史上那么多黑暗的时代,不还是英才辈出吗??年轻的一代必是要历经世事来认识和适应这个时代,才能有一批人来撑起时代的脊梁,我想他们的一生中也不会没有虚妄的优越感吧?
,只看不写
眼界狭窄以为通过知乎就了解了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岁一枯荣
①什么都希望上知乎找别人现成的答案,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丢了;②知乎只是分享知识的地方,记住是分享,分享并不表示你真的获得了。干货还是从书本中来的。③知乎也会碎片化你的生活,和微博等其他方式一样。
,关注明天。
来知乎快一年了,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吧。首先,刷知乎特别浪费时间。大学比较清闲,有时打开知乎,被几个问题吸引,顺着问题一个个看下来,看完这个看那个,结果一不留神,一两个小时有可能就过去了。其次,极其容易分散注意力,本来自信满满地做好计划,今天一定要完成某某某,刚做了一会儿,嗯,不对,我怎么有点累?先休息下,一会儿就好。结果打开知乎,一发不可收拾,一拉拉出头大象,计划也泡汤了。然后,知乎刷久了,很容易对其他事情提不起兴趣来,感觉索然无味,也把自己搞得越来越宅(为自己宅找了个借口)。最后,知乎大部分问题没多大深度,更难成系统,所以绝对不会给人带来想象中的那么大的提高。不过知乎的内容很有广度,能开阔视野,可以让你“发现更大的世界”。当然问题太深受众面就小,这不是知乎的错。另,我喜欢知乎。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若有失偏颇,见谅。
,中国好闺蜜(异性恋!)
三观尽毁,节操满地。
,在知乎上是约不到我这个城市的炮的。
习得一手约炮本领。。如果这个也算坏处的话。
,知乎新手,
觉得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懂
,啰嗦的人/气息吧主
经常在不该看的时候看知乎是有害处,没事经常看看倒没事
千万不能看知乎啊,看了之后老子的工作效率直线下降啊,连着好几天都没有专心工作了。而且还在知乎网友的忽悠下,疯狂长草,我已经列出来一长溜的清单,准备海淘了。太毁人了,真爱钱包,远离知乎。
,教育砖家……
上知乎半年,写过两个长点的答案,一个月没看书了。这很不好啊!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找不到女朋友
自以为自己知道的多了,其实就是菜鸟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乎如何收藏专栏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