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灰雀课文图片中小男孩联想自己的故事

《灰雀》评课稿
《灰雀》评课稿
【评课稿】 池锝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篇一: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对教材的理解《灰雀》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 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 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 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 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 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 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 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 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 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 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 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 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 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 灰雀的经过。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 文的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学。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 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 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说教法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 有关,我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 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 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 读书。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自学生字,并且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 生读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悟列宁 那含而不露的拳拳爱心。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 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 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创设情境其实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 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展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旨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觉,希 望通过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又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发散思维,想象练说。 这样也为下文的自主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情感和知识基础。】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读课文,画出列宁的话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的说。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 4、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着急而又和蔼地)问: “、、、、、、” 男孩(紧张、吞吞吐吐地)说:“、、、、、、” 列宁(惋惜、担心地)说:“、、、、、、” 男孩看到列宁,(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说:“、、、、、、” 列宁(半信半疑又惊喜地)问:“、、、、、、” 【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过程。抓好对话朗读,最好的 着眼点就是对话提示语,因此,学习这部分教师着重引导帮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同桌讨论、交流,添加了下文括号中的提示语。学生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各自练 读,再分角色朗读。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学生认识到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 诱和对儿童的爱护,懂得了男孩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孩子。】又提供学生 一个很好的练说机会。】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1)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2)列宁有一颗怎样的心?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列宁有一颗宽容的心)。【语文是 一种人文的教学。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 念,设计了教学的各个方面。前面畅所欲言的讨论辩驳使学生更自主地深入到课 本的情境中去体会文人物的真情实感。而这里全员参与的读书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五说板书略篇二:《假如》评课稿 二年级《假如》评课 执教:戴锦赛 评课:李秀琼 锦赛老师刚才为大会所上的展示课,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0课《假如》。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孙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假如》这节课在教学特色上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 课堂氛围和谐、学生思维活跃 戴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规范流畅,教态自然大方,有较强的亲和力,板书清晰明了,工整规范,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老师尊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为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和对诗歌的感悟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我们欣喜地看到,班级的学生训练有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爱学会学,可见戴老师平时所下的功夫之深,让我们享受到一节充满童真、童趣的纯真课堂。 二、 教学策略恰当
教学环节清晰 本节课戴老师能整合三维目标,突出二年级段学生特点,提出三条教学目标,这三条目标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整节课采用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戴老师在疑难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适当点拨。整个课堂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形式活泼、富有情趣。三、注重随文识字,夯实识字基础。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戴老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并强调写字的姿势,注重习惯的培养。尤其注重随文识字,如在教学“哭泣”二字时,孙老师巧妙地通过课件,把小鸟的眼泪变成“哭”的一点和“泣”的三点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哭”和“泣”这两个字的组成,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字形的记忆。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抓住“叹息”一词,让学生做出“叹息”的动作,理解“叹息”的词义。再通过课件展示“口”和“嘴巴”的转换,这种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让学生记住 “叹”的字形。 四、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情感。”本节课,戴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如,有师生共读,整体感知的朗读;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朗读;还有语言铺垫,深入文本的朗读等,整节课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如:第三节诗句,戴老师设计句式练习,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西西有了一双好腿无比高兴的心情,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读出西西的开心、幸福。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熏陶,读中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五、读写结合,拓展适度。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小节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通过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写话中升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拓展学生思维。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戴老师设计了一个拓展读诗的环节,给学生提供《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短小的诗。学生在对本首诗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再读这首小诗,更能感受诗歌的魅力,课犹尽,意无尽,本节课也因此显得更加丰富。 总之,本节课通过欣赏动画,导入课题;品读诗文,感悟语言;拓展想象,释放情感等,加之孙老师教法灵活,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和纯真的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欣赏动画,导入课题,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占用时间显得较长。 2、老师范读引路、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老师范读时应看着文本,以便引领学生潜心领悟文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乃至手到。 3、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采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语言及时跟进。 希望戴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永远行走在追求完美的教学之路上,力求实现崔峦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篇三:灰雀说课稿 灰雀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暗线才是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 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本组教材,可看出编排本课的意图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所以,“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以学定教”说教法 1. 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范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 2. 引导发现,质疑启思。“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课教学充分预设学生读文本后的问题,引导质疑,寻疑导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四、“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的种种分析,《灰雀》的课堂教学设计成若干板块,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块:名人为引子,导入 一是回顾列宁。从《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宁头像,简单介绍列宁。初步了解列宁的伟人成就,为下面的学习故事做铺垫。二是板书课题。教师边说边写,“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渗透中国汉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写法。 三是认识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简介灰雀。请同学们跟它们亲切地打招呼,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第二板块:感知为基础,初读 有了对故事两个角色的初步认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调动起来,教师用课件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标上自然段的序号。三、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按要求读故事。 有要求便有检查,按照自读要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借助拼音,检查读句情况。进而由句到词,读准生词,并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词。词语教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现了学段的过渡。 第三个要求,初步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部分设计成“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读每一个部分,以填空为拐杖,启发学生思考: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更好地感知课文,也为了解学生起始的阅读水平,以学定教,在完成自读要求后,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了解这一遍读,学生又读懂了什么。 扎扎实实的“自读”“默读”环节,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可进入第三个板块。 第三板块:词句为关键,品读 聚焦“列宁喜欢灰雀”,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以贴近儿童的问题“你喜欢灰雀的什么呢”,具体交流灰雀的颜色“深红”“粉红”,动态“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来回跳动”用创设情境想像法触摸,“这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生接答),这边——(那边),那边——(这边),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我们听一听,(课件出示叫声)”。这样引导学生“化话为画”,历经“读进去”、“想起来”的过程。而后,指导学生朗读,达成“读出来”的目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有了前一个环节“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此处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第四板块:对话为重点,研读 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引导发现,质疑 在学生知道这是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非常喜欢它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抓关键段,引导质疑。“一天,列宁走到白桦树下,发现什么了?”结合课件,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请女同学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又发现什么了?”学生明白深红胸脯的灰雀回来了,男同学齐读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师追问:读到这,(指板书)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来了? 2.再读对话,启思有了疑问,如何解决?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就让我们跟随着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配乐范读3-10自然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入境思考。 为更深入地思考,学生带着“灰雀哪去了呢?你从小男孩的什么话中知道的?”的问题自读,思考、交流。顺势启发“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学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宁的启发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设境研读,深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含“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通过分组读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变化;师生分角色读,加深理解;去提示语,同桌分角色读,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读,升华感悟。通过不同形式、层次分明的读,把心里所想表达出来。 第五板块:疑问为核心,练笔 聚焦列宁尊重男孩,继续引导质疑,寻疑探究。重点抓住“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一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深化体会。进而,抓住课文空白点“如果灰雀会回答,它会怎么说呢?”练笔写一写。 第六板块:板书为参照,升华 阅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解读过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说说读到这,又明白了什么,是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提升。至此,学生已能感受到列宁、灰雀、男孩,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得益于列宁对小生命的关爱,对下一代的呵护。第七板块:读物为活水,拓读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从例子出发,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积累,质关重要。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总之,七个板块,环节简约,方法简便,训练务实,力求学生在经历“简实活效”的听说读写中,读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质。篇四:《鱼游到纸上》评课稿 《鱼游到了纸上》评课稿 四(2)班语文教师何伟
崔雪兰老师今天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了“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从而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虽然平实但含意深刻,便于学生理解。 崔学兰在教学中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到忘我的境界”,通过问题找准了进入文本解析的发窍处:引领学生寻找青年看鱼专心致志的句子,接着学习青年看鱼坚持不懈的句子,再到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引导学生探究品读,文本语言的肌体自然地活起来。 一、问题为主,巧抓重点 崔学兰在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使用了问题教学来达成目标及突破重难点,梳理的五个问题——1、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2、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的特别体现在哪?3、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4、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5、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层次分明,问题的明晰提出更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也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二、品词析句,生动具体 “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崔老师的品词析句教学对这句话是最好的诠释。 在教学“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这两个词语时,王老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其注解,及时出示了对比画,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愉快地理解了“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教学形式的多样,设计的精心让学生读好读懂。三、语言训练,合理高效 崔学兰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能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感悟”与“语言学习和表达”几方面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高效。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处处体现了语言训练。如:在教学句子 “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每个星期天,他都——;每个月,他总是——;长达一年多,他老是——。”让学生从重点词语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 但崔老师的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的地方:1、对问题的讲解与分析过于详细,过繁反而让学生失去兴趣,有些浅显的句子学生找出来就能够体会,教师只需要点睛之笔点拨,不需赘述?2、板书的设计没有层次感,板书内容选择及书写也不够科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谢崔学兰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堂精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日篇五:《画风》评课稿 《画风》评课稿 厦门市莲龙小学 曾小玲 《画风》一课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文本贴近儿童,语言简单朴实。这节课方华松老师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完成了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本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这一精神。 一、“以生为本”,开放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方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她巧妙地设计三个学习任务:1.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2.风藏在哪里,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请打上△;3.把三个小朋友画的风用图画表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展示作画,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但理解的课文的内容,而且初步学会“抓关键字词读懂句子”的方法,这样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以读为本”,解放课堂。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方老师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调整。打破了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把教材教活。整堂课朗读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方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分别设计了这几个问题:赵小艺把风藏在画里,小朋友你们能把风藏进朗读中吗?原来这调皮的风把小树变得弯弯的;淘气的风把雨丝变得斜斜的了,好像在跟他们玩捉迷藏呢。大家能像边读边把小树和雨丝的样子演出来吗?学生带着问题练读、分读、竞赛读,表演读,争当“宋涛、陈丹、赵小艺”。教师借机指导朗读,如:“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这样以学生读为主,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在这一环节中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拓展想象,激趣课堂。 新课标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而文本是静态的,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走进文本之后当然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方老师精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风悟风,然后巧妙地把四个句式串联起来,变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这样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加上叶圣陶的诗作,使课堂变得诗意盎然,情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本堂课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方老师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设计了“三个小朋友都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真不简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画风呢?”引导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画(
),风把(
)吹得( ),风藏在(
)。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的、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思考起来,促使学生从文本里走出来。 总之,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本课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融洽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合作交流,给学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相关热词搜索:
[《灰雀》评课稿]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评课稿】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池锝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灰雀课文朗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