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5的Lightning连接器苹果到底好在哪里里

白炽灯时代即将结束,准备好迎接LED的到来了吗?
日本电子巨头夏普、索尼、松下如何重整旗鼓?
光通信产业的“神九”线缆业的领先者
&&&&自从iPhone5面世,苹果闪电(Lightning)这个新面孔也走入人们的视线,iPad4继续采闪电连接器。闪电连接器是苹果最新的连接器,使用9针设计,尺寸比30针连接器减小80%,此外插入时可以不用区分反正,使手机可与许多附件连接,用户们惊呼“我是那么爱你!”
&&&&如果一个用户既使用Android设备如Galaxy Nexus手机、Nexus7平板,又使用苹果iPhone5、iPad3,当其出差或旅行时,将不得不将带两种类型的充电器以及三个数据线,这还不包括充电转换器和联想笔记本电脑的。
&&&&出行带众多的用充电器等相关设备,这不是令人发狂的本身,人们还要使用微“B”标准的微型USB连接器。每一个设备都使用与其他类型不同的充电/同步连接器,为什么?
&&&&苹果的闪电连接器,在12w电压以内,无论电线连接遇到任何发热问题,都可以安全地使用。相比之下,微型USB只能承受9w的电压,很多新兴的、大屏幕Android手机和iPhone5需要5w电压,Android平板电脑和全尺寸的iPad以及微软Surface需要10w电压。
&&&&因此,设计iPhone5、当前的iPodTouch和最新的ipad,苹果真的需要考虑减少空间,满足设备上的电荷/同步连接器以及为平板电脑的增加功率需求。用户们不想他们的移动设备产品有两个不同类型的连接器,只想要一个连接器。
&&&&新的闪电连接器,不仅需要处理充电(高功率)和同步需求,还能够在主机上配件让USB使用,但不能与微型USB共用。现在可以肯定,大多数苹果粉过去只能使用苹果专有连接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简而言之,使用更多标准化的设备,将减少因一个小的损坏而导致产品几乎不可修理的概率,这不但给大批苹果伙伴带来新的商机,也为手机用户带来了实惠。
&&&&苹果如何使损坏产品修复不再昂贵与艰难?
&&&&早在2008,微型USB连接器的标准化确实减轻了微型移动产品用户的烦恼。自那时起,由于国际电信联盟2009年提出支持新标准,几乎每一个手机和设备制造商,都在为远离专有连接器进行努力。
&&&&然而,作为一个连接器接口标准,因为其“弯夹”设计,许多OEM的微型USB电缆简陋,极容易损坏。并且因为它是不规则四边形,很容易因为错误的插入方式而损坏。
&&&&闪电连接器,根本就不可能出现地插入错误,双面一致的设计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插口边缘没有精密排队的金属片,连接手机,用再户再也用不得不“不转眼球”。你可以在任何低点燃的地区,比如机场休息室、甚至一辆,有充电装置的地方随意连接。
&&&&现在,闪电连接器是苹果的一个专有设计,苹果既没有提出专利申请,也没有打击其它行业使用这种设计的产品竞争对手。苹果电缆使用的,也可能带有有某种DRM逻辑和装置验证构建,保护苹果的最佳利益。
&&&&苹果闪电连接器,有可能成为将来智能手机行业的一个标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认可的作为更广泛的连接器标准的版本。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什么样的收费标准才能让苹果感到满意呢?责任编辑:赵博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您可能还会关注的
? ? ? ? ? ? ?
供应商服务:
采购商服务:
 蔡明介与王雪红,台湾科技业这两大天王,过去盛传不和,但在六月八日,联发科在深圳首次主办的大型产品发表会,王雪红旗下的威睿。
 虽然2011年台湾是日本购并市场的第2大买主,但却是连郭台铭也难顺利吃下的市场,搞懂日本商场潜规则,才能降低购并的失败风险。
 回顾2011年5月,樊邦弘先生荣获全球50位华人科技企业家称号,在LED应用照明排行第一名。而此殊荣是“全球50位领军人物”在LED应用照明。
? ? ? ? ? ?
| | 交易报告| | 交易报告| 交易报告|
人物关注排行榜
企业传媒关注榜
||||||||||||山寨Lightning连接器工厂内部探秘
目前经过苹果授权的Lightning外设逐渐开始出现在市场上,不过很多山寨厂商很早就推出了各种Lightning外设。iPhone5mod此前曾 经推出过Lightning连接线、Dock和其他产品。今天iPhone5mod宣布公司最新的第三代Lightning连接器与苹果官方的解决方案几 乎没有任何区别,iPhone5mod还发布了一段展示Lightning连接器生产过程的视频。
最新图文推荐
最新专栏文章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a rel="nofollow" class="red" href="" target="_blank" color="red新版网站排行榜
===全新上线===
网友热评的文章
seajs.config({
base: "/resource/passapi/scripts/"
seajs.use('seajs/seajs-css');
seajs.use(['artdialog/src/dialog-plus'], function (dialog) {
$('#favorite').on('click', function(){
$.getJSON('/passapi.ashx?op=userstatus&callback=?', function(data){
if (data.status == 1) {
var _this = $('#favorite').find('span');
$.getJSON('/?app=favorite&controller=favorite&action=add&jsoncallback=?&contentid='+contentid, function(json){
if(json.state){
_this.html('Lightning 和 USB Type-C 设计上各有什么优劣?
希望看到「功能」「技术原理」「成本」「用户体验」「市场」等多角度的分析。======关于 Type C 是谁发明的不是本题的重点,还是请大家将重心放在两种接口的对比上。
更新:没想到曾经答过的问题近来因“Type-C是否是苹果设计”的而产生争论。这次更新想说下我的观点。观点:如果不是苹果公司(和Google)的坚持要求,USBIF很难在接口上做这么大的改变,至少绝对不会这么早。我是2013年入职Cypress,参与USB power delivery IP的研发。Cypress这家公司就是2015年上半年Apple New MacBook和Google Chromebook Pixel的Type-C USB芯片的供应商。2013年下半年的时候,关于PD的spec draft仍假定依靠旧的connector来完成PD的通讯协议。由于没有后来Type-C中的CC线,通讯原本以在vBus上BMC的方式来实现。那时在spec draft的contributor名册中还没有任何Apple员工的名字。可见Apple对沿用旧connector的USB PD协议多么不感兴趣。直到2014年上半年(大约三四月份),更新的spec draft中突然出现对connector的重大改变,也就是Type-C。以USB开发者角度,这是好消息,因为可以简化设计。我问过同事,为何接口的Pinout变化这么大,同事回答Apple pushed it。当时PD spec很多协议还不够细节化,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可以在USBIF上看到大量特别是来自Apple员工的建议讨论。2014年8月,官方的PD spec v1.0正式发布,contributor名册中一下子多了9位Apple员工。虽然Apple是联合Google、Intel来推动Type-C进入USB spec,但说Apple发明了Type-C,我觉得可以接受。 原答案:1.功能数据传输能力差别不大。在传发照片下载文件的时候,多数用户的第一反应是连WiFi,而非找数据线。充电能力有差别,Type-C优于Lightning。多数找数据线的原因就是要给手机充电。2.技术原理数据传输的技术原理都是Serial Communication.充电通信的技术原理上,Type-C有额外的CC线进行充电的协议。3.成本不确定,但Type-C的价格会随着市场扩大以及越来越多的芯片产品上市而下降。4.用户体验都是双面可插,差别不大。Lightning接口小一点,而Type-C的Cable两端可互换。5.市场目前Apple手机采用Lightning,而采用Type-C的手机很少。未来Type-C市场会更大,毕竟USB是行业标准。除却手机市场外,其他电子产品(比如电脑,电视和汽车)都可以采用Type-C的充电功能和其他协议(比如DisplayPort协议)的兼容功能。
要比较,就先上设计图:TYPE-C接口的线序:被插入端,好邪恶的名字:插入端:可以看到,被插入端上两个方向都有D+/D-,插入端上只有一个方向有。如果各位手里有iPhone之类的设备,看一下lightning接口,被插入端(iPhone/iPod)只有一侧有线(我的iPod是下面有上面没有),连接线上是上下都有接口。接口定义如下图:列举完数据再比较:不管什么连接线,都是要有屏蔽线的,lightning接口的数据线在被插入端是在接口的上侧或者下侧。这样设计的一个问题就是数据线在这一段是裸露的,没有屏蔽。并且数据线和屏蔽线(其实就是接地的)距离太近,这种设计对做工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不小心会短路。再看USB Type-C,如果设备和主机连接起来,那么整个屏蔽线会在外面把数据线套住,有完善的保护功能,并且也不容易短路,做工要求也不高,企业容易山寨。我不认为里面的小舌片容易断,这种事情目前还是很少发生的。苹果的设计固然好,但因为屏蔽线的问题,估计在高频的条件下性能会有损耗,而USB Type-C的目标是USB3.1,带宽高达10Gbps,这种情况下,不做好屏蔽的话麻烦会很大。lightning固然看着好看,但我觉得在综合考虑做工、速度等因素的情况下USB Type-C是一个合理的设计。要知道苹果过去30针接口跟USB的接口也是很相似的,只是大小不同。而且USB毕竟是给平民老百姓用的,做工太高的话,对于厂商来说也是件困难的事情。-----------------------------「功能」「技术原理」「成本」「用户体验」「市场」前面只说的物理结构,补充一下其它的内容:「功能」功能方面USB只是一根线,但lightning不是线,应该说是一种链接设备才对(具体内容看其它答案里有),所以复杂度上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上说lightning的功能必然可以更强大(编码、压缩等等),而USB的线永远都只是线,作用就是传输、充电。「技术原理」应该就是我前面回答的吧,lightning里面有芯片,是连接器,USB是连接线。「成本」连接器必然高于连接线。「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上看,lightning的体验肯定是更好的,苹果的用户体验一直很难被超越。但我感觉一旦要求更高的速度,lightning的这种物理结构似乎不是适合大规模提速,暂时观望一下吧。「市场」USB这种就是为小厂商设计的,容易做,性价比高,厂商的接受度更容易。我相信即使苹果放开技术标准,就lightning这种线放到国内的小厂子去做,估计品质马上就差一大截,做工要求太高了。所以,我认为市场(至少是厂商)对USB的认可度更高。并且由于lightning实际上是一个设备,成本方面应该不低。让普通用户花几十块钱买条线?好像挺困难的。
补充对打脸文的回应USB Type C 接口是苹果设计的吗? - 回答作者: 匿名用户 原文:关于USB TYPE C(苹果内部称之为E85),八卦一下这颗连接器的前因后果,只谈事实不做价值评价。1. 2012年,苹果发布iPhone的同时发布了lightning接口,与此同时按照惯例,相关研发团队开始着手设计下一代的产品接口,相对于lightning (E75), 内部称新的接口为E85,也既是后来的 USB type C.2. 苹果当时的数据接口主要是用于iPhone/iPad上的lightning跟用于mac上的thunderbolt。新一代接口的首要目的是同时替代二者。lightning 的缺点是由于pin脚数量有限和MIM工艺导致的电磁屏蔽问题,不支持高速传输,同时也不支持大电流的充电(不能用于电脑充电)。thounderbolt 速度够快,但是不支持正反两面盲插,体积偏大,且同样不支持电脑充电。3. 因此,对于新接口的设计要求是:1. 支持包含HDMI在内的高速传输(5gb/s)2. 支持大电流充电,可以直接用作Mac的充电器;3. 支持正反面盲插。4. 体积尽可能的小。4. 后来又增加了一条设计需求:将连接器的舌片端放在系统端,弹簧pin端放在线材一端,这主要是为未来的手机防水设计而追加提出的,同时对于屏蔽电磁信号也有帮助。5. 新接口开发了近两年,于2013年底基本完成,其中艰辛不足与外人道。新接口的开发目标是与New Macbook同时上市。6. 但原来将新的接口用于iPhone/iPad的想法却落空了,反对恰恰来自于苹果自已。新接口相对于lightning更大一些,但更致命的远没有Lightning的设计美观简洁。据说研发团队把这个接口拿给Johnnason看,并建议将其用在iphone上的时候,johny拿出一条lightning,斩钉截铁的讲:今年的iphone用lightning,明年的iphone也用lightning。7. 由于相对于电脑,手机没有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同时也不迫切需要大电流充电,因此新接口普及到手机的计划暂时搁浅。关于苹果的新一代接口如何成为USB Type C:1. USB 是一个行业协会的标准。USB协会拥有众多的会员组织,这些会员分成两个层别,包括微软,因特尔,惠普在内的7个成员称之为Board members,他们拥有每一代新USB标准的投票权,类似于z z局常委,其他的包括富士康三星华为在内的行业参与者则是该行业标准的执行者。2. 惠普因为收购了康柏,独自占据两票,google收购了摩托后,主动放弃了摩托的投票权地位。。因此目前拥有投票权的USB协会常委只有五个(六票),董事会有一个椅子空缺。3. 苹果是USB协会的普通会员,接受USB协会的认证,但没有表决权。USB协会一直希望苹果能填补空缺的那个常委席位。一方面由于苹果与USB标准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一方面则由于苹果产品有着广泛的市场份额,如果能与现有的USB标准统一,极大有利于USB的普及。其动机类似于欧盟希望拉英国入伙。4. 虽然大家普遍件觉得苹果讨厌USB,但其实苹果的iMac G3是历史上第一个采用USB接口的电脑,用其替代广泛使用的PS2和串口,在当时一个大胆的创新,对于推广USB标准十分关键。但苹果并不愿意接受USB协会的邀请:参与制定规则固然有诱惑力,但是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成为USB协会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协会通过了苹果不喜欢的接口标准,苹果也不得不执行。这一点苹果无法接受,其动机类似于英国要脱欧。5. 2014年中旬,USB协会常委们开会讨论下一代的USB标准,当时的USB 同样面临着数据传输慢,体积大,无法正反插接的问题。各个常委拿出自家设计的接口标准进行讨论。微软跟google表现积极,各自拿出了自己的方案。6. 很多人认为苹果为自己的产品设置独特的接口标准,目的是人为制造技术壁垒,搭建封闭环境,其实是一个误解。苹果研发的初衷是产品效能第一,反应在连接器上,用火线代替USB 1.0是因为嫌USB 1.0太慢,用thounderbolt取代USB 2.0, 是因为嫌USB 2.0太慢。用lightning 而不用Micro USB 是嫌后者太丑且不能正反插拔。苹果固然不愿意使用市场上相对落后但成本低廉的通用标准,但也希望自家的标准能被市场使用。(有利于IOS设备的推广)7. 苹果的这一态度反应在新一代接口上,就是希望整个电子市场能够采用自己设计的新一代接口, 又不愿接受协会义务的约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苹果希望自己在不加入USB协会的前提下,令自己研发的接口成为USB协会的标准接口。8. 苹果亲自出面显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第一,苹果不是协会的developer,没有资格提交自己的方案,第二,协会中大部分有表决权的成员是苹果的直接竞争对手(微软,google,惠普,三星等手机/电脑制造商),如果它们知道某个方案是苹果的成熟设计,并打算用在自己啊下一代产品上的时候,一定会竭力反对,方案不可能通过。9. 苹果采用了曲线的策略,六大常委中的因特尔与苹果有着不错的合作的关系,没有直接的产品竞争,因此苹果将E85交给了因特尔,由intel 以自身的名义在USB协会上提交此方案。10. 在Intel的掩护下,由于苹果的方案成熟,先进,却颇为美观,因此迅速成为USB协会下一代标准的热门人选,尤其是Google,他们在看到这个方案以后,马上痛快的放弃自己的提案,转而支持这颗接口。11. 顺便说一句,google参加USB协会讨论的几位工程师,都是前苹果员工,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后来得知此方案的原创者不是Intel而是苹果后,他们还特意打来电话祝贺。12. 经过USB协会的讨论通过,于2014年末正式发布USB TYPE C标准,也就是完全采用了苹果的新接口设计. 第二年初苹果发布New Macbook,是最早采用此标准的电子产品之一。其实即使E85没有成为USB C 标准,它也会以一个新的名字出现在macbook上。13. 苹果内部将新接口被推广成为USB接口视为一次振奋人心的胜利。一方面苹果与安卓/windows的接口壁垒以苹果希望的方式发破,一方面在最早开发新接口的过程中,苹果抢先一步注册了大量工艺,设计相关的专利,有利于在接口普及的基础上仍然拥有技术领先的优势。补充:usb c 的硬件设计来自苹果,最大证据,就是New Macbook 是usb c 发布以后,第一款采用此接口技术完善功能的电子产品。以New Macbook的工程难度和时间跨度, 显然不可能等usb 协会发布以后(2014年8月左右),才将其加入设计中来(new macbook2015年初发布)。另一方面,以苹果的文化,也不可能主动去迎合USB协会的新标准。(除非本来就是自己的设计)当人肯定有一票人马上跳出来说,最早采用usb c的产品不是new macbook,而是诺基亚的N1(比macbook早了两个月)。但是请注意,诺基亚N1是个平板电脑,他的硬件设计根本不支持usb c接口的高速传输,电源管理系统也不支持接口的大电流充电。usb c 因为可以向前兼容,因此N1上的这个接口其实只是顶着USB C的名字,做着老式micro usb的事情。 这个事情归根结底,是诺基亚作为协会成员,在确认USB C将会成为新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临时修改了N1的接口设计,抢先一步争夺首发的名誉。反观New Macbook,充分发挥USB C的特点,支持高速传输,支持HDMI,兼容thounderbolt,支持大功率充电,连一大票转接头也都早早设计好一通推出。从这个角度上讲New Macbook才是usb c强大功能的第一个体现者(可惜上面只安排了一个)。再度补充:本来以为苹果与USB C的关系属于业内公知的事情,没想到在知乎聊了一些老黄历居然引起了这么大争议。有些支持答主的人还遭到了恶言攻击,只好补充几句表明态度:1. 关于USB C与苹果的关系,最直接的证据莫过于12,13年间E85与New Macbook的设计图档,这种东西是不可能通过私下通道公布的。所以大家质疑答主没证据进而怀疑可信程度也不算错。2. 有其他答案提出答主信息来源于某外国博客,那个博客上的消息以及后面对其的所谓辟谣答主之前没听说过。不过大致读下来,应该是那个博主通过苹果内部的朋友得知USB C是苹果的设计,将其发表在博客上,但是具体细节并不清楚。但那个对应的辟谣文只有质疑博主的说法而已。读下来只有态度没有证据,不好意思打不到楼主的脸。3. 其实事情过程很简单:苹果开发了一款接口,准备用于自家的mac (最初也包括iphone/pad)产品上,因为new macbook是跟intel的芯片集成的,所以intel自然也参与到这一接口的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中,但两者的关系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至于接口的物理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开发,完全由苹果完成。因此说新接口是苹果的设计并不为过。不管新设计有没有成为USB C,NMB都会使用这一接口。USB协会在同一时期也准备推出新一代的接口设计,设计要求也无非是更快更小更高效更好用,因此不管苹果有没有设计出E85, USB家族都会有一款USB C。(当然接口形式不会一样。)在这中间,苹果通过Intel将自己的方案推送给USB协会,如果能成功当然对苹果最有利,即使不成,USB C用的是别家的设计,也并不妨碍苹果的新接口以新的lightning或thouderbolt的方式推出。4.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new macbook本身,这款笔记本如果没有USB C,根本就无法存在。跟目前所有的USB C产品不同,它在设计之初就有且只有一个USB C,而且因为侧边太窄,这个地方也只能放一个USB C接口。这个接口要兼顾充电,hdmi,高速数据传输。放眼市场上所有的接口,除了USB C,没有别的选择。NMB的研发周期超过18个月,其接口在13年中期就已经确定好了。苹果总不可能在proto阶段拿没有接口的样机验证设计吧。5. USB TYPE C附录里那份名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很多人质疑答主的论据之一就是里面苹果只有18个人,占了总数不到十分之一。USB 接口的规范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硬件跟软件上有着不同的层次,因此从苹果的E85到行业规范USB C中间增加了很多验证和标准化工作,很多标准甚至伤害了苹果的利益。但是请注意,制定通讯协议跟设计连接器结构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定义一个产品很容易,我想要它又快,又小,又防水,又防ESD,能正反插,可以充电,可靠性好,成本低廉,接口表面的金属罩还要做成一体不能挖洞,等等等等。但是把这个概念真实做出来就是另一个事情了。坦白的讲,没有苹果PD和工艺设计工程师的努力,现在的USB type C不可能出现。中秋节最后一次补充:本来不想继续回应的,尤其是自己也不敢拿出什么干货来,说了好像也是强嘴。只不过对于北极的打脸文中间的逻辑问题做个补充,其他就这么过去吧,信仰问题,很多时候是屁股决定脑袋。关于USB 协会的组织结构和表决系统,原回答中作了简化处理。一个新标准的确定并不只是几个常委开会决定,下面的成员负责执行那么简单。谁的决定权大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谁的盘子大。USB C通过的过程中,苹果最关心的是google的立场,虽然google并不是board member。原因很简单,对于USB协会而言,新接口如果不被iOS支持,仍然还是USB,但是如果不被安卓支持,那就是个笑话。所幸对于E85的设计,Google就旗帜鲜明的支持,这也是USB 通过的关键因素。答主本意并无意强调USB C标准是苹果发明的,一个通讯协议的出现本来就不存在发明者的说法,就像ISO成员开了一个会,确定了某个产品质量检验的标准,大家照此执行,一个标准的建立本身没有创造出新的东西。答主想说的是,USB C在硬件设计和产品定义这个层面,用的是苹果的方案。USB C是USB协会2013年末立项的没错,当时也定义了新一代接口的需求(速度,大致的尺寸,需要支持那些接口协议,需要对称,需要电流负载的范围),但是类似于一个产品的策划案,至于具体什么样子怎么实现并没有确定,下一步是由各家厂商提供不同的方案讨论确定,现在市场上的USB C的设计是14年中期确定并在14年8月正式发布的。再说一遍,苹果搞这个接口不是为了给USB协会做好事,是为了用在自己啊产品上。苹果跟因特尔合作研发的E85没有错,因为mac book用的就是intel家的芯片,自然需要因特尔设计电路并作系统整合,但请搞清楚谁委托谁,谁拥有定义产品的主导权。New Macbook 12年就开始研发,计划取代macbook air产品线,并在使用逻辑上向iPhone/iPad靠拢。2013年末 拥有一个成熟接口的设计并不奇怪。至于由因特尔单独向USB协会提交这个方案,出于政治策略,前文讲过。Gruber不认识,此人的朋友跟他说的都没错,之所以没有后续的料出来,显然是因为苹果巨残酷的保密管理。Gruber不认识,此人的朋友跟他说的都没错,之所以没有后续的料出来,显然是因为苹果巨残酷的保密管理。这段话是最违反逻辑的地方,关于接口的产品定义和物理实现的关系,有点类似于产品策划与程序员。从EE的角度上讲,一个接口传输协议,兼容性,pin脚的定义虽然工作量大,但是归根结底只需要在图纸上拉拉电路图编好程序就可以了,如果没有体积,可靠性,成本的限制,任何电子本科生都可以设计一款高速的高负载的连接器方案。E85现在的尺寸本身就是一个目前工业的极限,简单说几个:所谓的正反插,本质上是在接口上设计了完全相同的两套触点,每套触点12根pin,两套触点在一毫米的舌片正反面都要存在且不能相互短接,注塑之后连接处塑胶厚度只有0.05因为高频信号的触电间距离极近,为了防止插拔短路和高频信号相互干扰,一个小小的接口里设计进了屏蔽,接地,物理定位系统;插头端,ID不喜欢任何孔洞,因此用了一整片金属做外壳,开口处做弧形内缩处理。连接器所有的定位都藏在接口内部。(相比之下USB接口用外壳上上的洞做卡扣位);为了追求最好的插入拔出的力度曲线,公头端的弹簧片换了十多种形状。因为舌片端太薄容易折断(这里没什么可洗的,毕竟是一毫米厚的塑料),为了保护系统端,设计时还要确保在在受外力冲击的时候,接线一端先被拉坏,而舌片端没有损坏:有钱的同学可以在自己的mac book上试一试,用力把usb c径向扯烂,是搞坏了接头坏还是电脑。(不过运气不好错位的时候短接电源跟GND直接把舌片烧了就没办法了。)然后在CAD上玩了半天,最后怎么把上百个部件整合到一起,用相对低廉的成本生产出来,才是最后坑里的大坑。总之一句话,说苹果只是贡献了接头的形状,反正只要有个方案给我几天时间我也能做出来的说法,很适合去做产品经理。如果不是intel在USB协会上直接拿出了一个可以量产的E85 接口样品,绝大多数业内参与者恐怕根本不会相信,这个东西在物理上是可行的。
我之前的另一个废弃的账号回答过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说关于这两个接口本身的事情了,我只说说那个说Type-C是苹果发明的人的答案:首先,先放这个相关链接:说Type-C是苹果发明的,据说来源于这个链接:,当然这个链接具体是啥我没仔细看,反正有说法是:Daring Fireball’s John Gruber suggested that his Apple sources told him that Apple invented USB Type-C. Known for often insightful but always ‘not negative‘ Apple commentary, Gruber sometimes peppers his stories with info he’s gained from inside Apple which he calls “little birdies” (that admittedly haven’t been 100% recently, but used to be spot on).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但根据Type-C规范里的贡献者名单,贡献最大的当属Intel(数量上,并且是主导者),Apple在这里贡献肯定有,但说Apple是自己发明的,那就没有道理了。说一下匿名用户的明显漏洞吧:于2013年底基本完成,然后2014年中旬交给Intel发布,但这里有一个问题,Type-C的Press Release在日就发布了:并且关于Type-C的一些特性,早在2013年的时候就公布了(虽然完整规范是2014年):An entirely new design tailored to work well with emerging product designsNew smaller size–similar in size to the existing USB 2.0 Micro-BUsability enhancements –users will no longer need to be concerned with plug orientation/cable direction, making iteasier to plug inThe Type-C connector and cable will support scalable power chargingScalability–the connector design will scale for future USB bus performance并且这个链接里,Apple的名字没有出现。我无法想象Apple会秘密搞出一个设备接口,不署名,送给Intel,然后Intel拿到这项技术以后马上(按匿名用户说法2013年底基本完成,新闻稿件的发布时间也是2013年底)公布出来说我要搞个新接口(特性都公布出来),最后两家公司再忍一年到2014年底再正式发布。可能吗?Intel能对Apple如此的信任?拿过来直接用?除非两家已经秘密合作了很久,但如果真是秘密合作,那么这还算是Apple的产品吗?或者说之前Intel就委托让Apple去设计这东西?Intel的工程师完全不参与?我懒得去翻USB-IF的讨论,但我相信Intel和TI至少在2013年的时候已经有了Type-C的设计原型(规范还没出来,并且还要等10Gbps的控制器),这种涉及到线缆、传输的设计是少不了硬件厂商的支持的。Type-C如果真是Apple设计的,至少在2012年的时候就应该有相当成熟的方案,交给Intel以后至少Intel也要花上半年以上的时间去研究,但这个时间节点恐怕跟匿名用户的说法并不一致。---------------------补充:匿名用户的回答中,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包括个人博客、技术文档、规范中的某些细节等等,没有这些论据的支持,让人无法完全信服。墙外尝试搜索Apple invent type-c的话,基本上都是指向于Gruber这个人的说法,其它的证据几乎没有。如果苹果只是贡献了插头形状的设计,那么这种可能性也许有,但USB Type-C规范有上百页,不仅仅是设计了一个接口形状就完事了,况且如果只是给一个不需要考虑方向的插头设计,做硬件的人能拿出无数种方案,给我几天的时间我都能做出来,反正只是方案而已,又不需要具体实现,根本不需要搞上几年。另外,也不要把Type-C的设计吹上天,USB Type-C发布主要是为了USB 3.1,10Gbps传输才是重点。Type-C接口触点宽度0.4(来自Type-C规范),这个线很细?USB Micro口线的宽度就是0.4(USB Micro规范,2007年),Micro Receptacle的触点只有0.25,触点大小根本不是设计的难点,老早的时候USB线就可以做的很小了。影响传输性能最大的是屏蔽层,而USB口一直都有屏蔽层,小舌片一直都是USB的特性,反而是lightning口的屏蔽做的很烂(见 Type-C接口触点宽度0.4(来自Type-C规范),这个线很细?USB Micro口线的宽度就是0.4(USB Micro规范,2007年),Micro Receptacle的触点只有0.25,触点大小根本不是设计的难点,老早的时候USB线就可以做的很小了。影响传输性能最大的是屏蔽层,而USB口一直都有屏蔽层,小舌片一直都是USB的特性,反而是lightning口的屏蔽做的很烂(见
回答,有疑问的话评论写这里)。至于正反插的问题,我09年开始做USB的时候我就见过好几种方案了,民间的或者企业的设计多得是,连Type-A口的方案都有(真当正反插的问题有多复杂?)。把两个USB Micro-A(某些手机上有)对扣起来就是一个可以不区分正反插入的接口。USB-IF迟迟不推出类似的设计,完全是工控领域的阻碍导致的(工控领域一直强调区分正反面),Type-C是消费电子领域厂商推动的结果,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
Lightning和USB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认为两者只差一个双面插入就错了。从theiphonewiki
里这段匿名懦夫(很可能是个apple工程师)爆料来看,Lightning的设计是:让线智能化,线里面必须有个主控芯片用来和iDevice交互。然后通过线跟主机交互的过程分别是:从iDevice-&线主控,不知名高速串行总线;从线主控到PC,USB2.0(当前——我是说截至2014.8)。这个设计的好处不言而喻,iDevice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机(不是USB otg那种首鼠两端的),理论上可以输入/输出到任意设备(还记得之前听说的Lightning耳机么?)。就数据线而言,虽然当前只有USB 2.0,但以后换成USB3.0/3.1很可能也只是换根线的问题。(未考虑
提到的物理设计问题。但iPhone5发布时USB3.0已出,我估计苹果应该不至于没考虑过这类问题吧)坏处当然是由于线并非dumb线,成本提高(不过这个难题已被国内山寨厂率先攻克),另外输出HDMI这类数据时必须先在iDevice端编码,线主控再解码成HDMI数据流,这也就是之前的原因,延迟不说,画质也因此受到影响。而USB,不管它是什么版本……都是dumb线。分析完,论论优劣,这段容我抄一下wikipedia 的比较项目:物理强度是不用比的。传输速度,目前Lighting都是USB2.0当然跟3.1没法比,不过……拭目以待今年发布会会不会验证上面的推(cai)测(ce)。充电恐怕(当前的)Lightning要甘拜下风,12W比不了100W,不过谁能弄出100W充电线我觉得最好还是观望一下。开放性,Lightning只允许经过MFi认证的外设,跟USB 3.1估计也没啥可比性。————不用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分割线————另一种层面上的开放性。把Lightning和USB比较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这类似于人和细胞的对比。Lightning的诞生,本身就是计算机工程界“加入一个间接层无所不能”的最好诠释:给连接线加入了强制性的主控,这给它的外设加入了无穷的可能性,但也(可能)给它未来的提速蒙上了阴影。又想起来一个过来补充。因为苹果的这种线材设计,决定了Lightning iDevice几乎不可能被用做badUSB攻击()。因为Lightning线本身是个智能设备,要使用其进行攻击就得首先对其逆向,然后通过iOS进行二重攻击——而iOS本身内核开发简直就要人命了。这个期待下过两年有木有人来打脸吧。
这个问题里面的很多答案都是一两年前的,Type C尚未流行,很多分析显得有点过时;不才在下,站在今天的实际应用角度来个马后炮分析。首先给出结论1.苹果Lightning接口已经落后过时,但是把一个从iPhone 5时代做到今天的标准,跟最新的还在不断修订完善中的USB Type C作比较,确实有失公平。2.苹果在Lightning接口已经落后过时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使用,是对消费者的不仁不义。关于这两个接口的比较,我将从下面几个点作分析,同时第一句给出结论,没空看长篇大论的各位,看完第一句就可以直奔下一点。成本结论:苹果Lightning数据线的成本远超USB Type C,不利于技术扩散和技术红利正常的苹果Lightning数据线(USB 2.0+2.4A电流承载能力),去除MFI认证芯片,其实整体成本,大概跟一条好点老款USB Micro B数据线差不多(本来除了接头都是通用的),撑死5块钱左右的RMB;▲ 但是动辄3~4美刀的正版你果MFI认证芯片可就要了亲命了,这个贵die的狗芯片其实在今天毫无卵用,这一点下面会讲到。而USB Type C如果是USB 2.0+2A承载通过能力,大概成本也就个位数的RMB;如果是USB 3.1+3A承载通过能力,则成本飙升两三倍到10+RMB。两三倍的成本,自然3A的Type C数据线可以提供比全世界任何Lightning数据线都要强得多的品质;▲ 3A的Type C数据线销售价格除了贝尔金这种捞钱狂魔,国产都是49(淘宝厂货29.9出货也多得是)▲ 3A的Type C数据线销售价格除了贝尔金这种捞钱狂魔,国产都是49(淘宝厂货29.9出货也多得是)▲ 但是一条像点样子的Lightning数据线随便卖50~200 RMB▲ 但是一条像点样子的Lightning数据线随便卖50~200 RMB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Lightning=坑钱=黑心任何给Lightning成本洗地的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MFI与E-Mark芯片结论:MFi毫无卵用,E-Mark芯片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啥是MFi?“MFi”是一个缩写,全称是:made for iPhone“made for iPod” “made for
iPad”,是Apple 根据苹果iPhone、iPod和iPad的周边产品所制定的一种发展计划与授权认证一派胡言,啊,一派胡言!所谓MFI认证的这4个优势,「符合苹果设计风格」?呵呵,我见过山寨风的MFI垃圾线不要太多「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喷了,你一个USB 2.0+2A的破数据线要啥质量保障?说得难听点,随着智能机行业的爆发,山寨厂设备的更新换代——山寨垃圾线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毕竟除了接头,Micro B/Lightning/Type C数据线其他部分都可以复用),一个2A的破线有多难做?你这是瞧不起我国山寨厂咯?所以我并不觉得大部分山寨苹果数据线的素质,就比弱鸡USB 2.0+2A、动不动外皮烂掉的原装Lightning差到哪里去。所以我并不觉得大部分山寨苹果数据线的素质,就比弱鸡USB 2.0+2A、动不动外皮烂掉的原装Lightning差到哪里去。如果一定要扯安全素质,我只能说Lightning的整体安全素质,跟Type C比起来弱到姥姥家了。▲ 你随便买个华为、魅族、乐视之类的品牌原装Type C数据线,单从短路、高温等防护措施的数量上来看,比苹果原装Lightning就是大人和婴儿的区别。▲ 你随便买个华为、魅族、乐视之类的品牌原装Type C数据线,单从短路、高温等防护措施的数量上来看,比苹果原装Lightning就是大人和婴儿的区别。「可信保障」......这就是明着面告诉我们:爸爸要收你们的智商税啦......再回过头看第一点「完美兼容苹果智能设备」,这才是最关键的!无关任何技术,无关任何安全,就是纯粹的抢钱——你买我的芯片,我就给你兼容,不然我升级iOS,你们都死啦死啦地!MFI芯片对安全性、数据传输、电力传输等完全起不到作用,但是就是起步价3刀横在那里,爱买不买,不买就滚,人为的给你制造困难;这不是重新发明轮子,它就是在大道上砍一棵树,明火执仗的收过路费。这不是重新发明轮子,它就是在大道上砍一棵树,明火执仗的收过路费。E-MARK是一颗用于USB Type C的CC逻辑检测与控制芯片CC逻辑检测与控制是个啥我们下面讲,下列三种情形下,USB Type C数据线需要内置E-Mark芯片1.数据线传输电流需要超过3A这个傻逼才看不懂吧2.数据线支持USB 3.1 Gen 2(10Gb/s)现在各种设备最高只支持到USB 3.1 Gen 1,也就是USB 3.0的马甲,速率5Gb/s;真*USB 3.1则是Gen 2,速率10Gb/s。▲ 但是USB 3.1 Gen 2因为时钟频率翻倍,对数据线两端要求很高,需要数据线加入E-Mark芯片起到稳定数据传输的作用。▲ 但是USB 3.1 Gen 2因为时钟频率翻倍,对数据线两端要求很高,需要数据线加入E-Mark芯片起到稳定数据传输的作用。3.数据线运行于Alternate Mode这是啥玩意呢?其实就是指USB Type C数据线运行视频输入输出等高级功能(如DisplayProt)时,同USB 3.1 Gen 2,因为高速数据传输速率和协议校验等要求▲ 同时DisplayProt等还要求使用PD进行供电,需要加入E-Mark芯片起到稳定数据传输、电流等作用。所以说,E-Mark芯片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稳定电流和数据,是 Type C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比只是用来骗钱的MFI芯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当然,目前USB 3.1 Gen 1的速率和3A的电流承载能力,已经足以满足大家很长一段时间的需求,再加上USB组织内部不断撕逼,E-Mark芯片至今还没有商业化量产的成品;但是当Type C需要突破这两个瓶颈的时候,E-Mark芯片迅速大规模铺开不成问题,而且这货一点都不贵,马上又可以续命好几年。兼容性结论:垃圾苹果,逼我花钱,浪费生命浪费资源!USB兼容大法好!为啥要扯兼容性?因为兼容性是我们不断享受技术红利的关键指标,这就是他妈的「普世价值」!苹果有个鸡的兼容性,40pin的老数据线能转成Lightning?出门带两根线,烦不烦?▲ 反观Type C,USB组织制定了各种乱七八糟接口的转接头▲ 反观Type C,USB组织制定了各种乱七八糟接口的转接头现在是Type A-C数据线未来则是直接Type C-C▲ 但是也可以转换为Type A-C,例如乐视这个骚货出的这根线......数年的过渡期,足以让你耗尽手上老设备价值,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标准应有的深思熟虑。可靠性(耐操性、安全性)结论:凡是觉得Type C母座小舌片容易折断的都是傻逼先来说小舌片,实际上从Micro B时代,就有智障不断BB:折断了怎么办?我建议这种智障直接砍断双手,再抠掉两个狗眼——难道你们就不会动手试一试吗?当你把Type C数据线插进去一点点的时候,你试试看这么点力矩,能不能折断?当你把Type C数据线插进去大部分的时候,你试试看折断这个直连数据线末端2CM保护层的5层包覆式结构?所以说:MDZZ▲ 反而是Lightning,用力撅一下~~~~呵呵▲ 反而是Lightning,用力撅一下~~~~呵呵再说耐操性因为Lightning数据线本身只是USB 2.0+2A设计,跟普通的USB数据线没啥两样,甚至就是一根线换插头,所以其实耐操性都一样;当然我也不知道苹果怎么设计的,原装Lightning数据线接头尾部特别容易烂。但是USB 3.0+3A的Type C数据线,天然多出TX/RX+CC+VBUS等线路,线径必然变粗,耐操性天然就比Lightning数据线高几个等级;更别说厂商一般还会做加强或者采用面条线设计,能草坏一条3A的Type C数据线,那都是神人级别。最后谈谈安全性普通Type C数据线,比如小米原装,直接就是垃圾Micro B改出来的.....这种垃圾毫无购买价值。但是3A的Type C数据线,因为一般支持USB 3.1 Gen 1,所以高温啊、短路啊XXXXX一堆保护措施都塞进去反观Lightning,拆解图我也看了不少,其安全性还停留在5年前的那个水平线,一定要吹毛求疵说谁更安全~~你们也知道了数据传输能力结论:Type C打的Lightning连乔布斯都不认识了!1.对USB 3.1的兼容性前面说过了,现在已经量产USB 3.1 Gen 1的Type C数据线;未来通过加入E-Mark芯片,可以支持到USB 3.1 Gen 2。▲ 天然多设计的Tx/Rx传输线,就是为高速传输准备的!而Lightning?虽然12.9寸iPad Pro内置USB 3.1控制器,但是看Lightning局促的线路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是不知道就这么几根线,苹果要怎么实现对USB 3.1的支持;更别说Gen 2模式对数据线要求很高,渣渣质量的Lightning~~呵呵2.多种传输协议的支持Type C不仅是USB大一统的接口,得益于在数据传输上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更是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大一统的接口。最新修订的Type C标准整合了3.5MM音频传输、Displayport视频传输等;▲ 一直装逼高冷的HDMI、Thunderbolt也融合到Type C标准中(虽然采用普通USB 3.1的Type C这两标准会降速,全速可能需要特制线缆)而Lightning?你的带宽连USB 3.1 Gen 1都搞不定,难怪视频输出需要塞进一个「iPhone 4的SOC」,先压缩再解码......3.双向传输能力现在的Type A to C数据线只是个半成品,完全体的Type C是C to C的,也就是数据线两头都是Type C。这样,就可以让数据线两端的设备互相传输数据、电力,而不是跟以前一样——只能A口的主机读取写入客户端的数据。话说以前两台电脑交换数据真是蠢到家,你得用U盘、移动硬盘等来回搬运;网线口局域网传输一般也就100M带宽上线,配置还麻烦得要死。那时候我就想:MLGB,你USB不是「通用串行接口」吗?怎么传个数据都做不到,垃圾!而Lightning?呵呵,你丫就是个能正反插的USB Micro B接口。电流通过能力结论:弱鸡苹果2.4A也敢跟5A争辉?Lightning?2.4A max,实际一般2A的垃圾,滚粗。Type C目前量产最高3A左右,标准制定到5A(需加入E-Mark芯片)。其实我是很讨厌某些媒体宣传Type C的时候,吹牛逼「最高支持100W电力供应」;这是按照5A的数据线标准,在上面用20V电压的数据;但是我就不能30V吗,就不能40V吗?其实我是很讨厌某些媒体宣传Type C的时候,吹牛逼「最高支持100W电力供应」;这是按照5A的数据线标准,在上面用20V电压的数据;但是我就不能30V吗,就不能40V吗?有点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在这种弱电设备上,损耗只和电流大小正相关,和电压没啥关系;你就是在Type C上搞40V我看也没什么压力,但是吹逼「最高支持200W电力供应」没什么意义......当然,所谓Lightning--2.4A max或者Type C--3A max,并不是说电流超过这个数就马上燃烧,要知道小米5原装数据线那个鸟样还不是照样2.5A照样跑......只是说这些数据线设计的时候,其内阻按照通过正常电流承载做相应的规定,所以3A的Type C内阻要求一般是比2A更高的。最后,因为大家(其实就是几家有追求的国产)普遍觉得Type C的5A还是不够用,大家纷纷开始研究在5A标准上自己魔改,7/8A甚至10A的构想我都见过,真是害怕.JPG对快充技术的适应结论: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苹果的充电——都是垃圾Lightning就是个2A电流承载能力的玩意,所以围绕它设计的快充技术,也只能像QC 2.0一样走高电压,不敢触碰这个电流极限。▲ 实践来看,12.9寸iPad Pro,就是采用PD协议做识别,充电为14.5V=2A≈29W。但是Type C的适应能力就太广阔了!不管你是QC/PE/FCP这样的高电压充电,还是VOOC和未来的PE 3.0/华为SCP等大电流快充;或者整合了高电压、高电流,最正统的USB PD快充协议;Type C通过改变数据线,都可以轻松吃下来。▲ QC/PE/FCP协议:传统的USB 2.0数据线(D+D-)或者Vbus电力线握手,然后Vbus传输电力。▲ QC/PE/FCP协议:传统的USB 2.0数据线(D+D-)或者Vbus电力线握手,然后Vbus传输电力。VOOC/DASH协议:一根USB 3.0触点(Tx/Rx)做识别握手,Vbus传输电力。▲ PD协议:Type C新增的两根专用CC线做识别握手,Vbus传输电力。▲ PD协议:Type C新增的两根专用CC线做识别握手,Vbus传输电力。不过恶心的是,最新PD 3.0制定时,苹果再次发挥搅屎棍精神,用非标准的14.5V浑水摸鱼撕逼,搞得新标准一塌糊涂;现在PD只能做到类似QC 2.0那种5/9/12/20V固定调节电压;像QC 3.0/PEP 2.0那种精细无级调节电压,只能靠厂商自己做了。发展潜力结论:Lightning?潜力挖的差不多了,啥新特性都搞不成,早死早超生Type C:天空才是它的极限!在未来,Type C标准会不断提高数据传输能力,整合越来越多的消费类电子行业的标准接口,最终取代除了RJ-45网线口之外的所有接口。同时加强电流传输能力,配合双向Type C数据线的普及,所有的设备终于可以做到数据、供电接口二合一,一边交换数据一边供电。Type C确实从Lightning上面汲取了不少经验,但是这本来就是设计来取代所有繁杂接口的大一统标准,USB组织加上全世界产业链数以万计人的智慧结晶,取代Lightning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苹果如此不识时务,贪图MFI那点蝇头小利,坑害我等良民,只能高呼:天诛国贼!!日更新大兄弟编故事的本事不错。
Type C是苹果全盘发明!天啦噜,继人人都是985、211、基金经理…之后,知乎又开始人人都是XX公司内部核心员工了吗?这大兄弟的观点我提炼下,主要3点1.
Type C是苹果爸爸独自完成全部设计2.
苹果一片苦心,设计完了标准丢给intel,自己啥都没捞到3.
USB协会无条件接受了苹果的提案,并迅速推广先做几点说明这大兄弟所说的Type C的设计目的,我是赞成的,我一直的文章也很明确的写出来了。所谓苹果开发这个新接口的过程,以及「johny拿出一条lightning,斩钉截铁的讲:今年的iphone用lightning,明年的iphone也用lightning。」这样的细节,我无法证伪;或者说,除了苹果高层,谁都无法证伪。对USB组织现状的描述,我也无法证伪,纠缠于这些情节化的细节也毫无意义。OK,下面是打脸时间,都不要多,技术细节和市场是我最好的帮手1. 我们来看Type C的细节,相比之前的接口,Type C新增加最重要的,就是两组CC接口;2014年8月份,USB-IF同时TYPE-C 1.0接口标准和USB PD2.0标准这两组CC接口是专用的通信线,进行USB PD通信信号的传输,用人话说,就是「快充识别信号的传输」。为什么要特地搞一个接口出来呢?因为当USB接口是传统的TYPE-A和TYPE-B时,所有的连线资源,都已经被VBUS、GND和DATA传输线所占据。高通QC 2.0/3.0、华为FCP等快充技术,是采用USB 2.0传输数据用的D+D-进行快充识别,对手机——充电器这个模式当然没问题,因为充电的时候D+D-是闲置的;但是对于USB PD这种涉及到整个USB系统的充电标准来说,是要普世到所有USB设备上的,包括电脑——手机这种模式;那么很自然,你要是占用D+D-做快充识别,这个时候又要传输数据怎么办?还是滚粗把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一代NEXUS 5X/6P明明用高通芯片组,却不支持QC 2.0/3.0,而是一个5V 3A的PD快充;而且谷歌一群USB原教旨主义的工程师还各种攻击QC,把高通操出花(上面说了,充电器——手机这个模式下,占据D+D-是没有问题的)。而MTK的PE/PEP快充协议,则是把快充协议的通信数据调制到VBUS上,接收端则从VBUS上进行信号的隔离和解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IDEA,电力线载波技术在迅猛发展;然而这种在手机电源工程师看来大逆不道的行为,自然也没得到产业链什么支持,只有魅族/金立用了。Type C增加的CC接口,就没有上面这些问题了,完全适配所有USB设备,不关你数据线两端是什么设备,都可以做到毫无隐患的双向供电;而且USB PD 2.0整个标准非常开放,提供了电能和数据、音视频传输的完整协议框架,同时又留有VDM,即自定义数据包功能,让企业可以进行私有协议处理,进行电池管理,固件升级,私有加密等。那么,这个怎么打脸呢?很简单,CC接口的提出和整合到Type C,是和USB PD 2.0密切相关的,属于「生死相依」的那种关系,是一个典型的软硬件完美结合的产物;问题来了,如果Type C全是苹果设计的,那么CC接口自然也是苹果提出的,苹果肯定也在PD协议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制定权咯?然而苹果的PD只有5V/14.5V两档,而PD 2.0标准电压是5/9/12/20V;抛去业界铁律的5V,苹果自己的14.5V完全就是一个搅屎棍般的存在。如果Type C全是苹果设计的,那么和Type C同步推出,紧密捆绑的PD 2.0标准怎么没有苹果这个14.5V?甚至闹到PD 3.0推出,苹果被迫在USB组织中疯狂撕逼,仗着自己市场地位,暗地里逼迫下游供应链兼容14.5V,把原本很有希望完善电压调节机制的PD 3.0标准搅合成一坨几乎没有进步的狗屎?更搞笑的是:New MacBook的2016版,增加了对PD2.0协议的时序约束,也就是说——对第三方充电器的兼容性下降了……哦,原来全盘制定Type C的苹果居然对PD协议出现了低级失误,2015年第一版New MacBook给出来的是个有问题的时序咯?附录:PD 3.0的所谓三大更新A.增加了对设备内置电池特性更为详细的描述B.增加了通过PD通信进行设备软硬件版本识别和软件更新的功能C.增加了数字证书及数字签名功能呵呵2.“成为USB协会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协会通过了苹果不喜欢的接口标准,苹果也不得不执行。这一点苹果无法接受,其动机类似于英国要脱欧。”大兄弟,你知道USB组织是干嘛的不?你当USB IF是世界警察,新标准出来组织成员不用统统枪毙?USB IF这个妥协为王的松散经济联盟型组织,到今天整出了无数个奇葩接口,什么mini什么micro应有尽有;然而从来没有一个条款,强制规定协会成员的所有产品都要使用协会标准接口;intel作为USB IF老大,没在新主板上安Type C,谁把他怎么着了?当年intel跟你果折腾Thunderbolt,业界也不过是用看傻逼的眼神看着你们,从来没人BB:intel他妈的你居然敢推非USB标准接口。拜托,脑子是个好东西,别让僵尸王打开了你的脑壳,又失望离去。3.“苹果的这一态度反应在新一代接口上,就是希望整个电子市场能够采用自己设计的新一代接口, 又不愿接受协会义务的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苹果希望自己在不加入USB协会的前提下,令自己研发的接口成为USB协会的标准接口。”“9. 苹果采用了曲线的策略,六大常委中的因特尔与苹果有着不错的合作的关系,没有直接的产品竞争,因此苹果将E85交给了因特尔,由intel 以自身的名义在USB协会上提交此方案。这可真是奇怪了,苹果不想加入USB IF常委,按照你的说法,勉强还可以解释;但是这个第9点,你是不是家里又来了僵尸?任何一个业界标准,都是大佬们群雄逐鹿的战场;别说USB ,就是intel跟苹果联合推广的Thunderbolt,双方都因为各种利益问题(推广、专利、专利费、独占、产业链等)小撕逼不断;更别说按照百亿美金计算量级的USB接口了!用intel的名义发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整个产业链的主导权彻底拱手让人!意味着大把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全进了别人的账户!前一秒还在为小众的Thunderbolt那点小钱跟intel撕逼,后一秒大公无私的把百亿刀级别的市场拱手让给intel。资本主义结晶的苹果公司这是出了圣人还是准备转型美利坚大型善堂?况且intel和苹果整个公司层面的合作还是很愉快的,联合发布或者强调苹果的重要成分很难?从产业链来看,苹果也并没有在PD和Type C做太多的产业布局和规划;要知道苹果对供应链嗅觉极其敏锐,当年可是抓住手机DDR内存的需求,利用订货量优势向三星下了一笔很大的订单,然后转手卖了这批期货,活生生炒内存赚了数亿美刀。所谓苹果注册大量专利,这个也无从查证;但是我知道PD有很多重要专利,反而是掌握中国厂商的手中。
10. Intel并非电子产品制造商,提交接口硬件方案的举动其实是很反常的,但所幸其他各家大佬没有起疑心。苹果的方案成熟,先进,却颇为美观,因此迅速成为USB协会下一代标准的热门人选,尤其是Google,他们在看到这个方案以后,马上痛快的放弃自己的提案,转而支持这颗接口。肚皮都要笑裂了,大兄弟,你是不是以为intel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天天在主席台看这些下面蝼蚁昏昏欲睡的勃列日涅夫?草,USB IF自打成立起,就是intel的后花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恨不得插手到所有标准的业界巨无霸intel,提交接口硬件方案的举动居然变成反常?那Thunderbolt是不是也是苹果研发好了,深明大义丢给intel发布的啊?(而且大兄弟你连Thunderbolt都拼错了)“其他各家大佬没有起疑心”靠,标准制定这种东西,还起疑心?你《宫锁连城》看多了吧?业界巨头们在各种协会的代表,看到一个草案不同于自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撕逼争取干死,不起疑心都要干死;哪怕是面对老大intel提出的标准,也要各种软硬兼施想办法塞自己的私货,不然公司凭什么雇用你们保护自己的业界地位?而且大家到今天都在为PD协议撕逼不断,Type 1.0标准居然“马上痛快的放弃自己的提案,转而支持这颗接口”,你这种侮辱USB组织成员智商的说法,恕我不再打脸,这他妈多敲一个字我都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11. 顺便说一句,google参加USB协会讨论的几位工程师,都是前苹果员工,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后来得知此方案的原创者不是Intel而是苹果后,他们还特意打来电话祝贺。”这股浓浓的中宣部文风,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至于New Macbook为什么是最早采用此标准的电子产品之一,因为intel跟苹果的关系极其密切,每年首发新款CPU就不说了,Thunderbolt也是给了苹果几年的独占期。总结:大兄弟为什么能YY出这个神之脑洞呢?因为国外果蛆2015年就已经给他YY出了一个框架天下果蛆是一家啊!
除苹果公司产品之外,市面上大多移动设备都采用了Micro-USB接口。而苹果自从iPhone 5开始也将之前的Dock口换为了体积更加小巧的Lightning接口,它与Micro-USB接口的大小相近。而现在,Type-C接口横空出世,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会出现三足鼎立之势——Micro-USB-B/Lightning/Type-C我这里就跳过Micro=USB说了。Lightning及Type-C接口则均可以正反插,大大方便了用户平日的使用。 ————————————————————————————————————首先谈谈二者的功能:Type-C接口的尺寸为8.3mm×2.5mm,它的大小与Micro-USB及Lightning都较为相近,便携度毋庸置疑。USB3.1规格拥有10Gbps的传输速率,是USB3.0 5Gbps的两倍之多,与第一代Thunderbolt 接口相同,要比 SSD 的数据传输速度快很多。这也使第一代 Thunderbolt 接口变得无用。拥有超高带宽的同时它还支持高达100W的强悍电力传输,另外,Type-C接口还可作为视频输出接口,并不仅限于充电及传输数据。USB-C 接口向后兼容,这意味数百万的 USB、USB 2.0 和 USB 3.0 设备可以使用适配器支持最新的 USB-C 设备。此外 Lightning 线缆和业内其他公司也会开始支持 USB-C,问题就是 USB-C 会取代苹果 iOS 设备使用的 Lightning 接口么?actually, 首先引用Type-c接口的并不是苹果而是大家都想不到的Nokia N1平板,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在此为诺基亚N1平板默默的流个泪默哀三分钟。“Type-C”这个名称却是随着苹果全新一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的发布而变得人尽皆知的,苹果也的确有能力将一个标准进一步推广,且往往能够获得成功……。总结说来USB Type-C具有以下特点:1.最大数据传输速度可达10Gbit/s;2.Type-C接口尺寸约为8.3mm×2.5mm纤薄设计;3.支持“正反插”功能;4.配备Type-C连接器的标准规格连接线可通过3A电流,可以提供最大100W 的电力。lightning接口是从2012年9月随着IPONE5推出的,取代了30Pin 的Dock接口并小80%。ligtning接口正反两面都有8PIN触点,支持正反插。它两面各有8个针脚,白色的部分让这些针脚相互绝缘。最外层的金属实际上起到的是接地功能,因此严格的说Lightning接口采用的是9Pin针脚设计。接头的两边各有一点点凹进去的地方,这个主要是为了能够紧紧的卡在插槽中(插槽内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弹簧片)。Lightning接口还可以让耳机支持更高音质的音频,替代传统的3.5毫米耳机接口。everythin has two side. 缺点就是并不能兼容现有30PIN 的配件,所以原有的充电器和基座并不适用了。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支持模拟信号的音频输出,这有点类似于 DVI 接口和 HDMI 接口的区别。也就是说,今后如果配件厂商,比如音箱厂商推出专门支持 iPhone 5 或新款 iPod 的音箱的话,那么也必须完全采用数字信号,或者必须在音箱中集成一个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数字转模拟转换器)售价在USD10以上—————————————————————————————————————关于二者的成本差异...制造苹果周边的厂商必须得到苹果公司的MFI(Made For IOS)授权,而且厂商制造苹果线所用的插头必须是从苹果公司购买,这些插头都是经过认证且带有芯片的。非认证的差别只要将插头连接后会有警示,甚至还会直接转换成飞行模式,表明非认证配件不能跟苹果产品结合,更会影响苹果产品正常使用。如果使用不跳出任何提示,实现无缝连接,正常的播放歌曲,正常传输数据,同步资料的,就是认证产品。从苹果公司购买的认证插头需要好几美金(具体就不说了),如此天价就是原装苹果线售价RMB100以上的原因之一。然而那些为赚钱的商人做出的非认证插头却只要几毛。type-c to USB2.0的线售价只是苹果一个插头的价格,可能多一点。anyway,我所知道的目前国外市场对Type-C关注特别高,应是大势所趋。。。。。啦啦啦啦拉拉拉
笑死我了,榜首的匿名用户说type c是苹果研制的,看来万物基于苹果啊,那篇文章的内容基本是一个叫John Gruber意淫出来的,贴一下外媒的辟谣链接知乎水准越来越低了,难道就没人愿意查一下吗?It is not Apple's baby!!!
Type-C在性能上更强大,不过其实在手机上用处不大。在电脑上用Type-C意义更大Type-C貌似结构更复杂,更容易坏,但其实个人觉得结构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接口内部触点其实是和lightning反过来的,USB-C接口内部的舌部其实和Lightning插头端用了一样的工艺,把舌部放在插座端是很明智的,因为弹簧针脚比较容易老化或者藏污纳垢导致故障,带针脚的插座坏掉的话必须拆机维修,而如果是插头坏的话,换线即可。而且这个结构还有效避免了Lightning插口断在里面的可能,虽说其实Lightning还是很结实的,断掉的情况不太多见。以前USB-Micro里面的舌部非常不耐用,而Type-C改用类似Lightning线的结构,估计可靠性会有很大提升,尤其是USB这种需要经常插入的端口(逃
个人觉得苹果的接头好些简单、方便清洁更结实USB3.0则是不论公头母头都有中柱(公头中间才是传输数据的、母头则除了接受公头的还有外面接受保护圈的,算起来也不是最简单1和0式的公头、母头)速度,我觉得这个大家的担心或者比较是多余的。因为数据线的速度已经远远高于存储卡的读写速度。所以下一步大家还是期望ddr4、emmc5和高速存储设备快点普及所以暂时还用不着担心闪电和3.0到底谁快如果期望在其他方便发表意见还请指点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hone到底好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