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集好 还是钱基博汤因比著作集集 好

钱穆和钱基博 、吕思勉之间的关系 - 武林军事
>> > 钱穆和钱基博 、吕思勉之间的关系
同一时代的学者之间的交流对于学术的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像诗人和一样,作为好友的两位诗人经常一起对诗,从中激发灵感,启迪思想,互相学习。钱基博钱穆之间也是如此,二人在国学历史上的研究给了后人很多启发,他们在教育上的惊人付出也值得我们学习。钱穆照片钱基博钱穆都是江苏无锡人,两人因《无锡新报结缘》,经过一番恳谈之后,钱穆和钱基博相见恨晚,二人对于学术上的讨论热烈而又默契。除了学术上的意见一致之外,二人在教育上的观点也惊人一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学院,是当时文化人的聚集地,意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时局动荡之际办学,为流亡学子提供栖息场所,保留文化薪火传人,身处贫民区的学院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学院不谋取私立,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学习,连老师都是义务教学的,在困境中的新亚学院逐渐成长,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学院代表之一。钱基博在教育上的付出也是如此,在民族危难的时刻,钱基博决心以知识育人,在华中大学度过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在这几十年中钱基博探索出严谨的教学制度,连钱穆都佩服他教学力度够强,两人都极力推崇国文,钱穆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时就立下规定,学校老师授课必须用中文,不能忘记中国。二位学者的爱国之心虽历经数十年依旧能够感同深受。
钱穆 众所周知,吕思勉和钱穆都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学者们将吕思勉、钱穆、、陈垣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作为现代史学大家他们将中国现代史学学脉传承了下来!钱穆照片吕思勉,字诚之,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是授教于父母师友,学成后在常州溪山小学执教。钱穆是吕思勉其中一位学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吕思勉作为新式学堂的老师在执教时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一次考试总共有四道题,钱穆对于其中一道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不知不觉写了一千六百多字,交卷时才发现还有三道题没写只能空着交卷。等卷子发下时却发现考了个七十五分,吕思勉在后来的回忆中说这是鼓励钱穆,使他能够增加信心。钱穆能成为一代史学大家离不开吕思勉当时对他的这份鼓励,以至于很多年后,钱穆吕思勉的关系依然如师如友,书信往来不断。时下的学者大多时候会把吕思勉和钱穆拿来比较,吕思勉和钱穆都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大量的心血倾注如此,无论怎么比较两位大师都值得受人尊重。他们都是博览群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有着涓涓的才华,劲悍的文笔,花了必胜的心血执着于将中国的历史传承下去。钱穆从十八岁钻研到八十多岁,吕思勉也是耗尽了一生的时光,孰是孰非看来也不是很重要了。他们那种专一,专注,专重,水滴石穿的执着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历史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他的学术成果弥补了中国历史上的空白,作为史学大师,人们对他的尊重不只局限于他的学士,更为他在国学上的无私奉献而感动。钱穆照片钱穆在抗战胜利后经广州去香港,此后再也没有踏上回国的路,由于时局动荡,他不得不放弃了自身学术研究,转而投身教育学中。因为政治原因不能回到祖国怀抱,思乡心切而又忧国忧民的他亲自创办了新亚学院,为流亡学生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新亚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慕名前来免费授课,钱穆亲自创办这所学院旨在为中国培养文化人才,由于不收任何钱财,新亚学院地处香港贫民区,条件艰苦,钱穆以书为伴,用书籍的力量慰藉病体。钱穆是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家,这位大师用一生办学,当年他在素书楼的最后一课中,提醒学生们,我们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中国,一颗爱国之心日月可鉴。六年后钱穆在台北逝世,至死都未能回到祖国怀抱,家人将其骨灰撒到湖水之中,表示先生的魂魄已经归来,令人伤心不已。终其一生为了祖国培养人才,在自身学识上,多位好友表示如若不是时局动荡,钱穆还能有所提高,这位史学大师用他后半生的心血对发扬中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一生为国学付出不求回报。
/////////////////校出版社新推《钱基博集》(第三辑)
核心提示:校出版社新推《钱基博集》(第三辑)。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华轩)继《钱基博集》第一、二辑之后,近日出版社按一年一辑的计划又出版了第三辑。本辑主要收录钱基博先生有关方志、版本目录学、国学教育和国文教学等方面的论著,分四册出版,分别为《方志汇编》、《版本通义 古籍举要》、《国学文选类纂》和《国文教学丛编》。钱基博先生常言:“爱国始于乡土。”他自己就是一位热爱家乡、关注现实的地方人士,办教育,创报刊,修县志,筹文博,倾全力于近代无锡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建设,不图名利,一秉素志。他曾先后三次担任无锡县修志委员会总纂,对修志事宜多所建言。本辑出版的《方志汇编》即收入了钱先生在方志纂修方面的论文、书信十一篇,以及《无锡光复志》、《无锡风俗志》、《无锡识小录补》、《无锡人物志稿》等专著十一部,均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出版和集中披露。不仅是钱基博先生方志思想的全面展示,也为无锡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详实的史料。钱基博一生治学范围极广。他早年弃政从教,担任高小、中学和师范等学校国文教员,始悟文学可通国学之邮,同时由治经而旁及小学,重视读书方法之研讨。即以文学、经学、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于是博治史部、子部与集部之学四十载。中年以后,钱先生执掌大学国文系,讲坛宣说,首先解题;学程纲要,必修目录;牖启涂辙,此为枢机。故其四部之著述,皆延一脉而益加精湛。《版本通义 古籍举要》乃钱集“目录版本学”部分,除了编排他在版本学、目录学方面的两部名著《版本通义》、《古籍举要》之外,还有一部讨论治学方法的专著《读书稽古法》和七篇文献学方面的专题文章。其中,《版本通义》有别于市面常见的上世纪30年代初版本,而采用了先生晚年的修订增补本。《读书稽古法》则是一部佚著,体例严密,分章论述读书稽古之方法,解说详备,见解高明,实乃钱氏治学方法之枢机。《国学文选类纂》则辑入钱先生不同时期探讨国学的论文和讲稿十六篇,以及专著一部,基本反映出了其国学思想的整体面貌。作为专著部分的《国学文选类纂》原是一部大学教材,体例完备,选目精审,考证详实,见解卓越,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一再重印的学术经典,有甲集、乙集、丙集三部,每集各有叙目,叙文指示途辙,考镜源流,偏重“纵断的视察”;文末又附考据部分,有对文字的校勘,也有对文意的解释、论述和阐发,充分体现了先生的学养与见识。钱先生曾担任中小学和大学国文课教师长达40年之久,是一位“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国文教学丛编》集中了这位语文大家讨论国文教学的文章三十篇和中小学国文教材两部。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教材实例,材料充实,观点鲜明,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不无启发和参考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也是钱先生晚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把全面整理出版钱基博先生文集作为责无旁贷的学术传承重任,将《钱基博集》列入重点出版规划,并在资料搜集、点校、专审和图书设计等各个环节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图打造“精品工程”。时至今日,《钱基博集》已按计划推出前三辑共十四册,已全面推向市场的前两辑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随着各辑的陆续出版,这套海内外收录最为完备的文集必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保存前代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加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诂经谭史,言传身教
――纪念钱基博先生诞生100周年学报专刊序言
  此文是为纪念钱基博先生诞生100周年学报专刊所作序言,后收入《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今年是钱基博先生诞生100周年,也是他逝世30周年。在各方面人士的关心与支持下,学报编辑部特出专辑以表达全校师生对于这位著名学者的缅怀敬爱。编辑要我为此写一序言,我却踌躇数日,迟迟未能下笔。因为,在基博先生面前,无论是就年龄还是就学问而言,我都是名副其实的后生小子,何敢妄议前贤。
  但是,从1951年到1957年,我与他毕竟是在同一学校与同一系科工作,对于钱老的道德文章、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热爱祖国并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毕生职志的醇朴学者。那些年,由于健康欠佳与说话困难,他已不再到教室上课,但对于学校与历史系的教学、科研与师资培养仍然非常关心,常常给校、系领导提供恳挚而又有益的建议。对于青年教师的请益问题,他也是循循善诱,热情给以指点。不过,那时运动连绵不绝,开会的时间特多,而他又按照老习惯很少参加会议,基本上是独自治学,所以大家见面的机会并非很多。
  华中大学由私立改为公立,并且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院校合并建立华中师范学院以后,钱老出于对国家与教育事业的热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数万册图书赠送给学校图书馆,又把大批心爱的文物捐献出来,帮助学校筹建历史博物馆,以后改为文物陈列室正式向校内外开放。我校师生,乃至整个武汉地区的许多中学师生,至今仍然从钱老的遗爱中受到教益。华师图书馆古籍收藏以集部见长,也与钱老的“集部之学,海内罕对”有关。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钱老的学问在他的晚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在1957年,他对党的披肝沥胆的忠直之言也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而且还横遭无可避免的粗暴批判。他逝世于这一年,虽然确实是死于不治之症,但至少在离开人世前的心情是痛苦抑郁的。死者已矣,死者无言。但愿从今以后,千秋万世,中国知识界再勿遭此厄运。
  我对钱老的学术水平、社会声望之稍有真切了解,是在1962年秋为研究张謇而到南通一带调查访问以后。所到之处,人们知道我来自华中师院,都纷纷询问钱老晚年的遭遇,并追忆钱老的治学与为人。“大江以北,未见其伦。”我这才知道当年那位以文章经济为全国士流归重的张季直先生,对比他晚生34年的钱基博竟然是如此推重。其实,推重钱老的又何止于江北,我在无锡、常熟等苏南各地,也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他的更为深挚的关切。回校以后,我曾将这些情况向校、系领导汇报,希望能对钱老的逝世作若干追念的表示。但这时“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已经喧腾全国,我所带回的大江南北老辈知识界的微弱呼声,自然很难获取任何积极反应。
  只有到现在,即钱老离开人间30年以后,我们才有可能确认钱老在学术上和品格上的重大价值,并且通过出版这本专辑以寄托我们的追念。
  关于钱老的学术成就,本辑所收的一些当年受业者的文章已有详尽的评说。我只想说一点,即钱老使我最为倾慕的是他的恢宏学术气象。他自称:“基博论学,务为浩博无涯,诂经谭史,旁涉百家,抉摘利病,发其阃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其学术魅力在于淹博,在于会通以至形成通识。学术境界有高低之分,专而狭则易流于琐碎之学,唯有博通古今才能成一家之言。
  然而浩博又必须有坚实的根基,钱老终生勤学不辍,或精读札记,或反复记诵,积蓄既久,遂能成其宏大。他批评那些浮薄之徒:“略披序录,便膺整理之荣;才握管觚,即遂发挥之快。”强调读古籍必须精研原著,融会贯通,不能只读选本,支离破碎,浅尝辄止。1933年他在光华大学草拟的中文系改革方案,把国学课程分为三大类:诵读学程、整理学程、训练学程。其目的即在于引导青年学者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形成雄厚的学术根柢。
  但钱老决非是强调读死书,他不断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注意从门径上指点学生,特别是注意方法与能力的训练。他曾结合教学撰写《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古文辞类纂〉解题及其读法》、《老子解题及其读法》,这些书曾帮助不少青年人跨进国学的门槛,至今仍可作为整理与研究古代典籍的参考。
  钱老既是一代国学大师,又是诲人不倦的教师。他从就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国文、史地教员开始,历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经学教员及教务长、国立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第四中山大学中国语文系主任、私立无锡国学专门学校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中文教授、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华中大学与华中师范学院教授,终生辛勤耕耘于教育园地。
  钱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从不计较个人地位待遇。在任教无锡县立一小以前,他已经是知名度颇高的文士,曾任苏浙联军、江苏都督府重要幕僚且已有中校军衔,月薪则常在200元以上。当小学教员以后,每周任课24小时,“哓口音,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任职两年未尝一日旷课,而月薪只有过去的十分之一(20元)。校长颇以待遇菲薄感到不安,钱老则坦然笑语:“君何浅之乎测我也!吾家三世传经为童子师,何所不足于我乎!”据早年也曾在无锡一小与省立三师任教的钱穆先生回忆,当基博先生已成为名教授以后,1923年仍在无锡第三师范兼课,每周从上海回无锡一次,直至自己教的班级毕业为止。
  钱老很重视“树立师范”,即注意培养教师的风范。他不仅认真在课堂教学,而且认真进行课外辅导;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身教重于言教。他正是用自己的热爱祖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己、讲究操守等等美德卓行,感染与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者。“竭生平之所知,勿曲学以阿世。”这是先生的生平志趣,至今也未尝不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钱老日与古籍为伍,但思想并非陈腐。在光华大学任教期间,他曾在报上看到一篇题为《欧洲教育最新趋势》的演说词,特别欣赏其中的一段话:“意大利一世纪以来,一方追求国家的统一,他方却期望固有民族文化的复兴。自信无论为现在及将来,再造意国的基础,须建筑于意大利传说(统)之上;因为在过去历史之中,才包含着新时代文化的渊源;想在古代文化中找出精神的新泉;而以古文化的存在,为保证民族统一和团结的根据。但是他们的重兴古代文化运动,并不是纯粹的复古教育;他们的宗旨,是用现代方法,去实行罗马教育,以现代人的心理,去了解古罗马的精神;就是以历史传说(统)为手段,而以地方环境、时代精神为背景,产生一个现代化的罗马教育,以图整个民族的团结。”他用这番话教导光华的毕业生,并且加以发挥说:“诸位,须知道我们光华的成立,就是教会教学的反叛(指反抗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的殖民主义言行――引者),而表示一种国性之自觉;要以现代人的心理去了解古中华民族的精神,想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中找出精神的新泉,而产生一种现代化的中国教育,以图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他曾把《中山全书》与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并列为中国维新以来的“三部奇书”。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刚一出版,他即以十天工夫通读全书,着重“观其会通,以籀其成功”,并且在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他称赞毛泽东“主义一定,方略万变,所以头头是道,无著不活,而能因祸而得福,转败而成功”,还特别指出:“《实践论》最启发人神知。”这些都说明,基博先生始终是脚踏实地、心口如一地努力跟随着时代潮流前进。
  我想,我们纪念钱基博先生,最好的办法是继承他的宏愿与实践他所未能完成的事业。我希望,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都能像钱老所说的那样,在努力引进、消化、吸引外国先进文明的同时,也要以现代的心理、意识与方法去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辨析找出切合于今日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精神新泉,“以图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摘自《章开沅文集》第11卷 序言卷 章开沅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父母在线――带你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新父母在线,每天一篇原创教育作品,值得您关注!本文为新父母在线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任何媒体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父母在线(微信号:xinfumuonline)。新父母在线,成就好父母,一切为儿童!图片来源网络,特别鸣谢!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新父母在线微信公众号创始人,先后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鼓应著作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