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入互联网或为什么要加入互联网网

大学生的创业自述——如何利用互联网模式赚取
我们人生得第一桶金
共 3055 浏览 6 回帖&&
发帖: 1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安家基金:
大学生的创业自述——如何利用互联网模式赚取
我们人生得第一桶金
' + newItem.onLineCount+ '' + newItem.name + '';
NTES.ajax.importJs(url, function() {
var len = hotLive.
if (hotLive != '' && len != 0){
for (var i = 0; i < len-1; i++) {
var boboItem = hotLive[i],
isLive = boboItem.live,
liveHref = isLive ? boboItem.liveUrl + boboStatTag : "/" + boboStatTag,
boboLiveStat = isLive ? '' : '',
boboHtml = '';
html += boboH
if(i === 0){
html += new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 "utf-8");
发帖: 2 篇
在线时长: 3 小时
安家基金:
不知道现在的大学生是什么情况,估计都梦想着我毕业后要怎么怎么样吧!加油吧骚年们!
发帖: 3 篇
在线时长: 4 小时
安家基金:
发帖: 2 篇
在线时长: 9 小时
安家基金:
发帖: 14 篇
在线时长: 35 小时
安家基金:
楼主做的好,创业需要大胆踏出第一步,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积分: 49262
发帖: 538 篇
在线时长: 4997 小时
安家基金:
积分: 29736
发帖: 393 篇
在线时长: 3897 小时
安家基金: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房产论坛活动专区
置业俱乐部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在经历了2014年下半年的萌发,2015年的井喷之后,2016年的互联网正在回归理性。曾经的扫码大街现在变得门可罗雀,曾经的抢人大战现在变成了忍痛裁员,曾经的资本乱战变成了现在谨小慎微地投资……这些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资本搅动的中国互联网上半场正在悄然退场。而被称为“投资女王”的徐新同样表示,“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大浪过去了,下一波浪又还没来。”资本寒冬突然来袭、用户拓展遭遇瓶颈、盈利模式缺少创新、竞争能力捉襟见肘……互联网行业的下半场来临似乎有些突然,而这种来临背后又似乎有着某种必然。其实,资本寒冬的来临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一些企图搭上最后一班车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在融资阶段已经遭遇到了困境,融资困难是最为直接的表现。同草创的互联网公司相同,早就介入到互联网行业竞争的一些相对较为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同样没有躲过此次资本寒冬的侵袭。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去哪儿与携程的联姻,滴滴与快的的握手言和……这些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早早地便感受到了资本寒冬的来临,而这仅仅是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一个信号。互联网巨头的抱团取暖只是宣告了资本寒冬的正式来临,而占据中国互联网公司半壁江山的草创公司融资困难、裁员幅度增加、投资者收益难以兑现则正式宣告了互联网下半场的真正来临。同以关门倒闭、裁员缩减开支的O2O市场的凋敝景象不同,以P2P、众筹、互联网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却表现得异常活跃。除了不断获得资本注入之外,用户参与的不断增加、产品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同样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成为新的互联网条件下不可忽视的重要门类。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众筹的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京东众筹、聚米众筹、苏宁众筹等众筹平台的表现则让我们对众筹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而以创意、新奇、好玩等要素为主要代表的众筹为何会如此快速地被广大用户接受呢?众筹的魔性又在哪里呢?风中独行,众筹的魔性到底在哪?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众筹都无可争议地会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在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处于风口浪尖的今天,质疑与诟病开始越来越多地困扰着互联网金融,众筹却扮演了为互联网金融挽回脸面的角色。人们不禁要问,众筹的魔性到底在哪?是什么让众筹如此快速地俘获了广大用户的心呢?情怀包裹着的金融属性总是让人动心。发端于kickstarter的众筹从诞生之日起便紧紧地与“情怀”这个词联系在了一起,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项目发起人对于项目本身的执念,参与项目众筹的人不仅能够获得项目本身的收益,而且可以被项目发起人的故事打动,同样可以获得一次心灵之旅。收益被包裹在了情怀之中,这无形中让原本冷冰冰的金融投资多了一丝情怀方面的东西。而用户在被项目方的故事打动之余,同样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众筹与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相比有了更多可供传播的点。这种投资体验对于很多习惯新奇体验的投资者来讲,无疑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如何让情怀更加打动人,如何保证投资者的权益成为众筹项目的发起方和众筹平台都不得不思考的话题。这无疑是众筹魔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它根植于项目本身,包裹着浓浓的情怀外衣,而项目本身的金融属性被隐没在情怀和故事背后,这让投资者更加易于接受。众筹与互联网本身有着天然的契合力。众筹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与互联网本身就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力。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1>2”的效果。纵观当下传统企业成功转型互联网企业的案例,不难发现,很多都是将原本具有优势的东西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进一步地扩大和强化,从而借助互联网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众筹最原始,最根本的思想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如何集中力量,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成为众筹成败与否的关键。而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影响的逐渐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开始与互联网产生紧密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用户被吸附在了互联网上。众筹通过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之后,便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媒介轻松获得成千上万的用户关注,原本困扰众筹的——用户少、关注度低——因素在互联网条件下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和传播,并借助互联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推广。而众筹之所以在短时间内便取得如此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与互联网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力,这种契合力本身就演变成了一种能够和互联网产生深度合作的力量,最终让众筹变得更加易于传播,变得更加互联网化。创意和故事性让众筹更具吸引力。众筹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目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项目本身的这种吸引力恰恰来源于项目本身的创意和故事性,这是众筹区别于其他互联网金融门类的主要特点。利用项目本身的创意和故事性对项目进行包装能够让众筹项目区别于其他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让项目本身更加全面,投资者进行投资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项目本身,投资更加具有目的性。相对于冷冰冰且不透明的互联网金融项目而言,众筹无疑让投资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项目,让投资者的投资过程更加安心。而对于项目本身的包装来讲就是一个创意和创造故事的过程,它们让众筹项目本身更加具有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本身对投资者而言就是一次传播。瑕疵仍在,众筹并非完美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具有以上的特点才会让它能够在资本寒冬到来的时候,依然可以获得众多资本的关注。然而,不可否认地,当下众筹行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互联网进入到下半场,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极大地束缚众筹行业的发展。那么,众筹行业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第一,过度渲染情怀,导致很多项目不接地气。众筹从开始之时便和情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从项目包装上还是从回报方案的设计上,众筹相关方都在用情怀尽可能多地渲染项目。过度地渲染导致的是情怀的泛滥,过分地不接地气导致很多项目并不能够被投资者买账,最后导致很多投资者转而投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以时下表现较好的聚米众筹为例,《天狼星的来客》、《狗眼看阴阳》、《监灵神探》等项目将用户与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投资者在体会到项目发起方情怀的同时,又能兼顾投资收益,最终让项目被广大投资者接受,从而避免了过度渲染情怀导致项目不接地气的问题。第二,回报无法及时兑现,导致平台的信任危机。当下很多众筹平台以及众筹项目的发起方都将众筹看作是一种借势营销,对于项目后期的兑付困难认识不足,以致于让很多用户的预想与实际的收益差别较大。以让广大观众等待了12年之久的《大鱼海棠》为例,很多人都将《大鱼海棠》的众筹看作是一场营销,尽管该片上线后的确兑现了众筹之初的承诺,但是依然逃脱不了广大观众对它利用众筹进行变相营销的质疑。这当中除了《大鱼海棠》的不断跳票之外,相关回报无法及时兑现,依然是导致平台用户及投资者对项目方产生质疑的主要原因。因此,确保项目回报的及时兑现,并不断累积平台的信任对于当下的众筹平台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以平台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众筹企业无疑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淡化金融属性,并不能被用户买账。当下的众筹平台过多地强调情怀和故事,对于众筹的最为根本的属性——金融属性不断进行淡化。淡化金融属性背后带来的是用户或投资者被情怀打动之后,并未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对于以收益为主要的众筹来讲无疑有落入“空中楼阁”陷阱的危险。纵观kickstarter的成功,我们同样能够看出它在强化情怀和故事的背后,同样有诱人的回报作为后盾,这才能够保证投资者能够对该平台上的项目买账而如果脱离了回报本身,去谈项目背后的情怀和故事,无疑将会让众筹脱离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陷入到“美妙的故事”中去,即使用户或投资者最初会被这些故事打动,而缺少了最为实际的利益驱动,用户流失同样将会在所难免。情怀向左,金融向右,众筹应该怎么玩?在互联网金融处于风口浪尖的当下,众筹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众筹项目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收益。这让原本虚无缥缈的互联网金融在保持金融属性的同时,又多了一丝人文情怀在里面。如今,互联网已经进入到下半场。那么,众筹应该怎么玩呢?保持众筹的金融属性,才能最终赢得用户。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讲,众筹始终都是互联网金融的范畴,而只有保持众筹的金融属性,才能让众筹避免出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风险。而只有这样才能让众筹保持对投资者本身的吸引力。当然,除了保证众筹的金融属性之外,同样要带给用户一种安全稳健的投资体验。这种体验同互联网上半场的激进不同,下半场的投资体验要更加稳健,这种体验要比传统银行的投资更加优化,这样才能让投资者感受到一种有别于上半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投资体验,带来真正属于科技金融时代最优质的体验。这种体验才能减少用户流失的风险,重新确立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印象。如今,以苏宁众筹、京东众筹、聚米众筹为代表的众筹平台都已经将这种稳健的体验传递给用户,用户已经能够感受到这种体验带来的舒心感受。很多优质项目上线到这些众筹平台之后开始出现被秒抢的情况,这说明只有保持众筹的金融属性才能最终赢得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动人。在互联网的上半场,众筹平台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用户,尽可能广泛地进行传播可能会讲一些项目相关的富有情怀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能够打动一些人,但是用户依然无法真切地去感受这个故事。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特别是随着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媒介的日趋成熟,将众筹故事和这些新型传播媒介叠加到一起往往能够产生更加直观、更加接地气的效果。因此,将已经出现且逐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与产品同众筹产生更加深度的联系才是互联网下半场众筹平台亟待需要考量的话题。如何让众筹本身有别于传统互联网金融的特质进行放大化将会成为互联网下半场众多众筹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对项目方和用户进行更加深度地挖掘,更加需要平台对项目方进行更加深度的介入,让众筹真正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的产品,最终才能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新技术与大数据的深度介入才能让众筹再“科技”一把。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资本驱动型转变为新技术与大数据驱动型。因此,如何将新技术和大数据运用到众筹平台接下来的发展中将会是未来众筹平台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以VR、AR为代表的新技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的推荐方式让众筹可以与项目建立更加新奇,更加近距离的联系。VR和AR技术通过将项目详情进行多角度的展示,可以让用户及投资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项目,避免因项目披露过少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而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的推荐方式则能够让用户投资及项目推荐更加精准。比如,通过收集与分析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数据分析出用户的投资偏好,根据投资者的数据进行更加精准的项目推荐和投资推荐将会无疑将会让众筹更加能够发挥出本身的作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新技术与大数据的深度介入无疑能够让众筹凭借这股东风再“科技”一把,而这些要素的深度介入更加能够让众筹这个本来就受到诸多关注的互联网金融门类获得更多关注,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资本驱动型的互联网发展模式正偃旗息鼓,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已经成为事实。作为一个以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存在,互联网未来同样会走入技术驱动型的发展阶段。而众筹作为一个与互联网有着天然联系的门类,无疑将会从新技术里汲取更多发展后劲,让众筹成为以Fintech为代表的未来互联网金融科技的重要代表。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下载中关村在线Android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 iPhone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Windows8客户端
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圈外人怎样进入互联网行业_百度知道从高校心理学专业进入互联网「用户研究」领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王皓宇的回答(35票)】:
我第一次从事工作是在2007年,那时我在浙大心理系读直博两年级,争取到了去阿里巴巴B2B公司用户体验部实习的机会。
部门老大外貌上混合了黑帮老大和艺术家的气质,但一接触下来就感觉人很和蔼,简直温柔。他在阿里拥有两位数的工号,短得让人嫉妒。我的 mentor 叫谭浩,是湖南大学的设计学博士,毕业后先在一家跨国大公司,后来去了阿里。当然部门里还有很多美丽的设计师姐姐,这就不多说了。
谭浩老师年轻有为,不论是在研究还是设计方面,都是专家级的。他虽是设计出身,也很懂。我一来他就送了我一本书:《人机工程学》,是他的博导和他一起写的教材,他是第二作者。他说写书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只有当你写书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无知,但是当你写出来了以后,就能学到很多东西。那时候懵懵懂懂,现在才亲身体验了他这番话。
真的开始做用户研究,才发现和在学校里读心理学很不一样。在学校里学心理学,就是从书本到书本再到论文。我们学的是理论,要背、要记。我们学统计学,做的是习题。我们学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想怎么样把各种干扰因素都排除掉。
可是在公司里,谭浩老师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他说,你要研究人,首先要学会观察,并且要观察现实中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是用户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作。
比如可用性测试,做用研的都可能去涉及,方法比较程式化,也不复杂。但是会不会观察,所得到的结果区别就很大。不注重观察的可用性测试,关注的是一些定量指标:完成时间、错误率、出错次数、完成步骤等。可是,这些数据背后,说明了什么?怎样解读?其实你是不知道的。但是如果你在做测试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户的每一个动作,他的面部表情,你就能读出很多东西。但是这还不够,当你发现用户表情比较奇怪或者困惑的时候,你可以主动把测试停下来,去询问用户,遇到了什么问题,此时是怎么想的。这样一来你就能知道数据所无法体现出来的更深入的东西。知道用户为什么会出错,为什么会觉得难用。
谭浩老师认为,用户研究的一般功能虽然是作为产品的前期调研,为产品设计铺路,但是把人的基本行为特征和模式搞清楚,是用户研究所能承载的更重要的功能。比如,阿里巴巴就是做生意的,B2B是做批发生意的,那么“到底商人们是怎样做批发生意的”这个基本问题,其实在当时在阿里的很多人,并没有亲身的体会和经验。于是谭浩说服部门老大,扎扎实实地做些现场研究,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那么,去哪里做现场研究是最能回答好这个问题的呢?
也许你想到了,义乌。
于是,谭浩老师、部门老大带上我和另一个实习生,去了义务国际小商品城,代表阿里巴巴公司完成了第一次在义乌的用户研究。
去之前,我们打了很多电话,联系好了几个商铺。然后就启程了,老大亲自开车。到了义乌,接受当地阿里销售团队的接待,胡吃海喝一顿后,第二天开始工作。我们四个人,每人负责在一个商铺蹲点,从早上一直呆到傍晚。我们就像隐形人一样,坐在那里,静静地观察,看买家和卖家是如何交流的,记录下值得关注的要点,这个方法在用户研究里就叫“现场观察”。第三天,我们又跟在阿里销售人员身后, 看他们是如何跟商铺老板交流,推销产品的,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接触更多的商家,以及了解他们对电子商务的心态是什么样的,这个方法在用户研究里可以叫“影随(shadowing)”。第四天,我们拜访了两家玩具厂,和负责人进行了交流,谭浩老师主导,问了很多问题,我们实习生做记录,这个方法在用户研究里叫“深度访谈”,同时我们还作了参观,拍了一些照片。
在这次用户研究的前前后后,谭浩老师跟我做了很多深入的交流。他的四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1. 研究也是需要“设计”的。在用户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成套路的方法,但是如果你只是用这些套路,那么你的研究工作不会很高质量。在研究之前,你都要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和特点,重新进行用研方法的设计,这个设计可能是通用方法的某种变形,或者几种方法的组合,然后你要做好完备的计划书。
2. 没有一种用户研究方法是完美的。每一种用户研究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情境,有优点,有缺点,不要一味推崇或者不加辨别的使用某一种方法。比较好的做法,就是综合使用多种方法,使得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得以互补,最后得到比较立体的研究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在义乌,谭浩让我们用多种方法来做研究。
3. 定性的数据往往比定量的数据更重要。这个观点可能在讲求“大数据”的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不论是我在阿里,还是我后来踏上正式用研岗位的四年时间里,无不在又一次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要知道,人的内心是很“深”的,就是与你朝夕相处的亲人、恋人,你都未必能完全理解他们,你如果想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日志分析得到的数据就能分析出人的内心想什么吗?从这个层面上说,数字是肤浅的。所以,谭浩更注重定性研究,特别是现场观察和深度访谈结合的定性研究,能很好地互补。
4. 要注重研究结果的表达和传递。在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开发等其他岗位的同事看来,用户研究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提供“建议”。用户研究员并没有实际的产品设计的决策权甚至话语权。并且用户研究员的知识背景和视角,跟上面其他岗位的人往往有比较大的不同,所以用户研究员要想自己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能仅仅埋头做研究,还要注重怎么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且更好地说服其他人。所以,研究员不仅要懂得研究,还是得懂一点设计,懂一点审美,懂一点形式化,懂一点信息可视化,诸此种种。
可惜的是,虽然有这么好的导师的指导,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珍惜这个机会。当时的我有很多在校生具有的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又因为在做学术还是做应用两条路径之间的犹豫不决,所以在阿里实习了近三个月,我就主动离开了。后来我想,如果我能多呆一些时间,应该能学到更多。不过后来谭浩老师也离开了阿里,执起教鞭。我没有再联系他,但在我心里,一直歉他一声“谢谢”和一声“对不起”。
博士毕业后,我又从业用户研究多年。用户研究的工作要求我在复杂、动态、不确定的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构建模型、启示设计,在思维能力上是不小的挑战。也正是受益于这份工作,我的思维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我对思维方法本身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促成了我个人兴趣和事业的转型。
感谢用户研究这份工作,也感谢我懵懂时代的启蒙老师。
(转载本文需在本人微信公众号“采铜的铜”下留言:输入“转载需知”查看注意事项)
【布鲁布鲁的回答(7票)】:
第一次被邀请,请先允许我小激动下~~
我是心理学专业的,本硕都是,16年的应届毕业生,之前有过两个实习经验,今年拿到互联网的3个offer,虽然都不是很大很响的公司,但作为非工程心理学方向的我也知足了。接下来我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心理学有哪些就业方向?我为什么选择了用户研究?
其次,心理学专业做用户研究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最后,作为心理学毕业生顺利进入用户体验行业的我,有哪些想说的?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心理学有哪些就业方向?我为什么选择了用户研究?
心理学从业者,其实就业方向比较局限,掰着手指头数一数,也就无非这么几个:人力资源(企业)、心理咨询(咨询机构或者高校老师)、市场咨询(尼尔森等)、用户研究、产品经理(这个相对较难些,不仅需要强逻辑思维,还要和计算机专业抢饭碗···)。
当初考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一腔热血的以为自己会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甚至想到了出国读博巴拉巴拉的,这点题主可以来作证(亲师姐见证过那段岁月,(*^__^*) 嘻嘻……)。但经历过1年多的科研时光,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终于做出一篇文章,却一直发不出来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并不是很适合这条道路。至此,我就开始了漫长的职业探索····
刚开始,我有想过人力资源这条路,甚至还去实习过1个月,做的是一些很基础的招聘、筛简历、打电话邀约面试的工作,慢慢的,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因为人力是一个工作模式比较单一、重复性比较大、技术含量相对也低(很多专业毕业都会找这个方向的工作)的工作(此处绝无贬低的意思,仅代表个人看法)。而我的性格,比较外向,喜欢和人沟通,更倾向于有挑战性的、有上升空间的、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会让我更有成就感。
想到这,我知道我需要重新思考了。其实,也有些因缘巧合,我本科是应用心理学方向,有一个关系特别好的老师,她是浙大工程心理学毕业的,毕业后去三星做过用户研究,本科她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我就觉得她的那个方向很有意思,也学过工程心理学和市场调研这些课程。于是乎,我开始找用户研究的实习。。
研二上学期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寒假,我去了一家知名研究院(卖电脑的)实习用户体验岗,实习了差不多3个月,接触更多的是可用性测试,其他方法没怎么涉及,可能是意识到自己进步太慢或者说接触项目太单一。因此,我接着找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研究实习,呆了差不多5/6个月,访谈法、可用性、问卷、用户画像等常用方法慢慢都有接触。到这里,我差不多已经开始准备秋招了。9个月两家公司的实习经验,以至于我没有失业。。
然后,第二个问题:心理学专业做用户研究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
心理学专业的人,首先很适合做用户研究这个工作,大部分公司在招用户研究人员的时候,会标明计算机类、设计类、心理学、社会学、人机工程等专业。
那我们有哪些优势呢?第一,方法论上的优势,我们在硕士做科研阶段,就已熟悉了各种常用调研方法(问卷、实验)和数据分析方法(SPSS、Excel等);第二,思维上的优势,用户研究,顾名思义,是去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问卷、访谈、可用性等)去研究用户内在的需求,指导新产品的开发和已有产品的改版设计。这个过程可能是始于后台的数据分析,或者用户的反馈意见,我们需要根据一些依据,确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做出结论--提出建议,指导高层决策,而这个研究思路,恰恰是我们心理学硕士阶段培养出来的严谨的科研思维。
所以,用户研究这个方向的就业者,硕士学历及以上的90%以上,是一个高学历群体,恰是因为这个方向比较偏研究,需要硕士阶段的科研思维。
凡事有利有弊,那我们的不足、需要提高的点在哪里呢?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有这么几个:1)太注重方法,往往忽略商业和产品目标。在方法上,我们真的是杠杠的,但是互联网的任何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任何结论的给出,都是需要给出可操作性的让产品变更好的建议。而我们在刚开始做用研的时候,方法论太过浓重。2)互联网思维和产品思维不足,需要多看书,什么叫以用户为中心、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这些都是需要在实习中慢慢提高的,所以想进入互联网做用研的同学,真的很有必要提早实习,这样对就业很有帮助。
最后,我想说的:
1)想进入互联网做用研的,请提早实习,实习,实习!(重要的话说三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习,可以加强你对产品和互联网的认识,了解这个行业和方向,而且招用户研究的公司在校招时都比较喜欢要有实习经验的,没有实习经验在毕业时想找用研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毕竟这是一个新的方向,招这个方向的公司也没有很多很多。
2)请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和对互联网产品的热情,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
这个领域变化太快,竞争太大,所以你需要学习,时刻学习。没事就多下些app,多体验,你觉得体验好的点有哪些,为什么好,不好的点有哪些,为什么不好,这些都有利于产品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到老学到老就对了。
3)很高兴自己可以顺利进入这个领域(可能话说的有点早,还没毕业。。),我觉得兴趣和热情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是很重要的方面。人,只会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心和付出,所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你自然会不由自主的学习、提高自己。也希望每一个进入用户研究领域的心理学人员都是真心喜欢,那么这个领域也会因我们的努力和热情而越变越好。
不知不觉啰嗦了这么多,希望能给以后看到这个帖子的人一些启发和建议吧,有问题也欢迎大家留言,我看到会解答的。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入互联网金融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