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作文有多少种字体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今天夏至 老南京讲究吃面条习俗
今天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民俗专家表示,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称为“夏至节”。这一天老南京有吃面条习俗。
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介绍说,公元前七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把这一天称作“夏至”,因此,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阳光直射点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此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王涌坚说,夏至这天正午,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如广东汕头等地将会出现“立竿无影”奇景,在地上放一瓶矿泉水瓶,没有影子。
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王涌坚介绍说,夏至,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旧时,人们十分重视夏至节,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 ,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
王涌坚说,老南京过夏至是颇讲究的,要吃面条、禁诅咒、戒剃头。“这一天吃碗凉面,能防暑又能解馋。”
不仅南京人吃面,夏至吃面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正如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夏至吃面是有说法的,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小满枇杷黄,夏至杨梅红”,说的就是夏至节气的一个典型物候。此时节杨梅熟了,酸甜多汁,是最应时的鲜果。(实习生 孙海蛟 记者 徐兢)--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南京中药植物有736种&占江苏全省“半壁江山”
  梅花鹿 资料图片
  夏腊梅
  中华水韭
  秤锤树
  巨魔芋 刘浏 摄
  昨天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省内尤其是南京的古树名木生存现状如何?老南京记忆中的那些动物还好吗?昨天,南京市环保局牵头,联合南京市园林局、南京市农委、环保部南京所等部门专家共同召开生物多样性日座谈会,对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了联合发布。同时,南京中山植物园与中国植物园联盟举办的“珍惜濒危植物保护科普展”在植物园开幕,本次展览联合了全国30多家植物园,介绍了全球珍稀濒危植物的现状及保护,同时展示了部分江苏境内的珍稀濒危植物。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内自然分布有17种濒危植物,而引种至南京的则有70余种保存下来。&
  喜 采采]q,南京“药香味”十足
  南京中药植物占全省“半壁江山”
  南京中药植物资源丰富
  从2013年起,南京市林业局委托省林业局、南京林业大学相关专家,完成了全市野生动植物调查。昨天,调查结果向媒体公布。南京野生植物种类中,中药资源种类丰富。
  据统计,江苏共有中药植物资源1416种,南京有736种,占全省的52%。南京野生中药植物,分布较多的主要是银杏、苏薄荷、白首乌、太子参、 薏苡仁、夏枯草、百合、明党参、板蓝根等22种,更广泛分布的中药植物有紫花地丁、香附、苦参、凌霄花等19种。而诗经中曾出现的]q(fú yǐ),也就是车前草,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识的药用植物。
  植物园现有70多种“植物界大熊猫”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南京中山植物园一直以来致力于濒危树种的保护,陆续引进了100多种濒危树种,经过多年繁育保存下来的大约有70种。园内的研究员们还研究出了用种子培育的专利技术。在园内目前比较珍贵的有巨魔芋、王莲、千岁兰、红豆杉、珙桐等多种植物。
  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有2株珙桐,也称鸽子花。因花朵形似鸽子展翅而得名,每年四月底五月初开花,一朵花从含苞待放到苞片脱落,历时四五十天。
  珙桐是极为古老的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在1000多万年前,曾经在地球上繁茂生长,经历第四纪冰川时期之后,绝大部分已消失,只有中国西南偏僻地区的一些峡谷地带,珙桐才得以幸存,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1869年,法国神父戴维在四川发现大熊猫时,珙桐被同时发现,并一起成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它也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忧 呦呦鹿鸣,再难出现山林间
  在宁首次发现的秤锤树中华水韭已绝迹
  秤锤树中华水韭已在南京绝迹
  在珍惜濒危植物保护科普展上,记者看到一种十分有趣的盆栽濒危植物-中华水韭,这种看起来并不十分特别的植物是中国特有濒危水生蕨类植物,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是经第四纪冰川后残存下来的孑遗植物,被列为似蕨类,在系统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植物分类专家姚淦告诉记者,中华水韭的老标本第一次发现就在南京的玄武湖,“水韭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人首次发现,但是到了60年代左右,我们找遍了玄武湖和前湖等地都没有再看到。”昨天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王智也证实,中华水韭已经在南京绝迹。
  南京还有一种标志性的特有植物“秤锤树”,它因果实像小秤锤而得名。姚淦表示,这种植物是1927年幕府山发现的,这是一种中国特有植物,因为果实形似秤锤而得名,是国家二级濒危物种。它也是中国人首次用现代分类方法确定属种发表的第一种树,但现在野生的看不到了。王智介绍, 现在我们见到的秤锤树基本上都是人工养育的。
  山上没有梅花鹿也没有狼
  调查显示,南京现存野生动物中,昆虫类,南京有795种,隶属11目125科;鱼类有99种,隶属于12目22科;陆栖野生脊椎动物327种,隶属于29目90科;鸟类243种,隶属于17目56科;兽类47种,隶属于8目22科。在所有动物种类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种,有东方白鹤、白肩雕、达氏鲟等;二级野生保护动物65种,有江豚、小天鹅、中华虎凤蝶等;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125种,濒危动物35种。
  老南京记忆中,梅花鹿、狼、大灵猫、小灵猫曾是老山、青龙山等山脉的“原住民”,但这次的调查证实,梅花鹿、华南虎、狼在南京的野生种群已经绝迹,大灵猫、小灵猫已经近20年没有在野外发现活体。这些动物,已永远消失在南京的森林中。
  江苏有濒危野生植物17种
  银缕梅
  宝华玉兰
  天目玉兰
  秤锤树
  明党参
  珊瑚菜
  独花兰
  香果树
  中华水韭
  金钱松
  短穗竹
  野大豆
  信息来源: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科普展
  南京共有2702株民国行道大树。主要有法桐、枫杨、雪松构成。这次新增的古树名木为134株。
  目前南京古树中最多的树种是银杏,共有近200棵。
  新增的古树名木中,年龄最大的是位于溧水县石湫上坊村的1800岁银杏。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母亲所种。 还有位于东南大学的“六朝松”,树龄1500多年,相传为六朝时梁武帝亲手所种。
  南京种植“名木”最多的人是周恩来 保留下来的10棵名木在梅园新村内。其中石榴4棵,圆柏2棵,垂丝海棠1棵,腊梅1棵,桂花1棵,葡萄1棵。
  南京市市花梅花首次被纳入古树名木阵营。
  数据来源:南京第五次古树名木普查
  防止外来 物种入侵
  曾因香蕉穿孔线虫销毁上千红掌
  外来入侵物种一直是生物多样性均衡的威胁,省环保厅专家介绍,保守估计有18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江苏。记者昨天从南京环保及农林部门获悉,近几年,南京也在与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做斗争。比如红掌,虽是很多市民热爱的家庭装饰类植物,不过南京市农委植保站专家透露,2007年10月中旬,农业部植物检疫线虫检测与防疫研究中心在南京市万博花卉市场抽查的红掌上,发现了香蕉穿孔线虫。
  这是一种对香蕉、花卉种植业及很多经济作物而言,最危险的专性寄生线虫,我国将该线虫列为禁止入境的一类植物检疫危险性有害生物。经过调查取样和鉴定,确认万博花卉市场的疫情红掌来自南京市蔬菜研究所后,农委植保站立即派人将引进的上千盆红掌焚烧销毁,省市农委对场地进行了消毒处理,及时扑灭疫情。
  保护“原住民”的脆弱家园
  将筹备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多个品种的野生动植物消失,和环境污染、城市开发有关,这些原因导致动植物的栖息地锐减。记者获悉,南京已经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据介绍,南京已经对中华虎凤蝶开展专项保护工作,在老山、牛首山建立封闭的保护基地,栽种大量寄主植物杜衡。在全市设立鸟类监测点3个,分别在石臼湖、固城湖和红山动物园,其中石臼湖为国家级鸟类监测点。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王智透露,南京正在筹建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该体系建成后,该市将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质量指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也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南京市农委林业站副站长孙立峰介绍,南京首批湿地名录已经出台,南京已建立了16个湿地公园。(王娟 刘浏)
来源: (责编:唐璐、张鑫)
分享到:37.1K
【】 | 【】
72小时热点新闻榜小伙整理地道南京方言字 南京话很有底蕴(图)
獃(ái)的嘛、沰(duó)湿了、人等(dǎi)着呢……这些南京话南京人基本上都会说,有多少人知道怎么写吗?近日,网友“锐禅”在微博上发了篇名为《南京方言中的部分讹音字搜集》的文章,列出了21个南京话中很多人常说但不一定会写的字,并附上了这些字的出处和解释,让不少网友感慨“原来南京话这么有底蕴?”
记者昨采访了解到,文章的作者金存海是位定居澳大利亚6年的“地道”南京人,这些“南京字”是他花了半年时间从各种资料中搜集出来的。
金存海收集整理的部分“南京字”
(原文有较多繁体字,已经编辑和删改)
 獃(读ái):形容词,确定的,不会变通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用呆这个字代替。
例:獃的嘛。
瀌(读biāo):动词,液体受压从小孔里喷出。
例:《诗经·角弓》:“雨雪瀌,见晛(xiàn,太阳出现的意思)曰消”——“这个字,我只想说,好美。”
韶(读sháo):形容词,罗嗦、喋喋不休。
例:《红楼梦》二十四回:“贾芸听他韶叨的不堪,便起身告辞”。
这个韶叨略带贬义,现在当做“话痨的样子”。
爨(读chuān):动词,煨、煮。后民间常用俗字“汆”。北京附近有个村子叫爨底下.
例:1.鲫鱼爨汤。
沰(读duó):淋雨。
例:梅雨天出去玩,回家后奶奶会骂“沰得漈潮烂湿的来家!”
矸(读gán):动词,顶撞。
例:哟,朋友,挤挤矸矸的嘛?(挑衅或开玩笑的意思)
耲(读huǎi):动词,用工具拨。完全农耕文化遗存,有个农具就叫耲耙。
顉(读kēng):名词,驼。
例:我小时候瘦小,常有长辈提醒我说“不要顉腰驼背”。
朒(读rù):动词,扭伤。
例:《水浒传》四十二回:“也有闪朒腿的,扒得起来奔命。”
“‘奔命’这个词,老南京还在用。”
金存海。(当事人提供)
思乡理科生整理了21个常用“南京语”
金存海自称上溯4代都是南京人,70后的他是在“地道”的南京文化氛围中长大的。2007年,他和妻子离开南京赴澳大利亚留学后定居。离开南京6年了,他平时和妻子说话还是习惯用南京话,受此影响,出生在国外的女儿如今也是说了一口流利的南京话。“南京本地文化已经融入我的血液,离家越远,越想家。”金存海目前从事建筑物节能产品以及解决方案提供工作,对家乡的思恋是促使这位理科生研究语言的主要原因。
“我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对于训诂(gǔ,训诂: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这门学问完全是门外汉。通过信息搜集,找到了赵元任先生1929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南京音系》译文。再通过维基百科找到很多我小的时候学到听到大人们讲的南京方言的对应字。发现现在很多人会说这些字未必会写,于是就做了整理。”
在金存海首批整理的21个南京话常用字中记者看到,除了表明南京话读音、出处、意思外,每个字还都举了一句老南京话的例子,“梅雨天出去玩,回家后奶奶会骂‘沰(duó)得漈(jì,意为水边)潮烂湿的来家!’这一句完全就是我的童年重现。”金存海说这些例句都是他原创,他很喜欢这个环节,他觉得用南京话读出来,有种时光穿越回到故乡的感觉。
文章发上网后,很多网友感慨表示很实用,这让金存海颇受鼓舞,他表示还想搜集更多的资料。
南京话曾红极一时
南京话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红极一时。
明代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话。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
■记者追访
南京方言说唱传承人也不会写“南京字”
白局是南京民间的方言说唱,有600多年历史,说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作为南京白局江苏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0岁的徐春华估计是南京最会讲南京话的人了。但徐春华在写白局段子的时候也有苦恼,“很多南京话我会说不会写啊!比如ái di ma(獃的嘛,很肯定的意思)的ái到底怎么写,我一直不知道,身边也没人知道”。写白局段子的时候常常要用南京话,不少字徐春华只能用汉语拼音或其他同音字代替,“人dǎi着呢(人很多),dǎi我就经常用‘歹’代替,虽然我知道这肯定是错的。”昨天,徐春华给小学生上白局课,她为每位学生打印了一张白局段子,里面几乎没有南京老话,就因为她不知道字怎么写,用其他符号代替她担心学生们不好理解只得作罢。得知了金存海写的文章,徐春华很高兴。
徐春华说,目前南京还没有一本专门的南京方言词典,“这其实对南京地方文化的传播很不利。我给电影金陵十三钗做方言指导时,很多南京话最终都没用,因为字幕打不出来,也没人知道怎么打!”
徐春华说,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南京话出现,可见方言在表现地方文化时多么重要,作为一名老南京,徐春华觉得如果能有更多人研究、整理南京话就好了。
告诉大家一个真相:南京话是雅致的
“说红色和黑色,苏州话形象生动:血喷大红、墨墨赤黑;杭州话太文艺:血血红、墨墨黑;南京话则是:红的一比,黑的一比。”“用南京话读《再别康桥》:轻轻滴老子窜得唠,就好像老子不吱声滴哧过来……”在微博上检索“南京话”,类似的段子不少,网友给出的多是“粗俗”“地痞味十足”等负面评价。
“我现在在微博微信包括传统媒体上看到的介绍南京话的内容,要不是错误百出,就是格调不高。总认为随口说出的口头禅,粗话就是南京话。其实,南京方言文化根本是雅致而有古风的,可怜世人不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南京方言的历史,知道南京话是雅致而有格调的!”金存海说。
在金存海的文章中,谈到南京话形容液体受压从小孔里喷出时用到的“瀌(biāo)”字,金存海还特地摘录了《诗经·角弓》中的“雨雪瀌,见晛曰消”,以证明南京话的用字用词有多美。
金存海的看法得到了徐春华老人的证实,她说,如今的一些粗俗口头语并非出自南京话,而是些外来用语,是近些年才有的。她在南京生活了70年,他们那一辈老南京中没人小时候听说过这些脏话。附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南京音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