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和toc是什么意思的交互设计有哪些不同之处

您的位置:>>>正文
中国手游2014CJ展 拿下最大TOB和TOC展馆
责任编辑:李文瑶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伴随游戏产业从起步到辉煌,每年的ChinaJoy展就像中国游戏界的一面镜子,见证了无数家游戏明星企业的崛起。作为国内人气最高的游戏展会,2014年ChinaJoy将于7月31日~8月3日在上海华丽来袭,无数的游戏新作将在广大玩家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
   作为国内首家登陆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的手机游戏公司和手游行业的领军品牌,中国手游(NASDAQ:CMGE)成为了本届CJ手游企业当中最受注目的主角之一。
   拿下最大TO B和TO C展馆 彰显游戏行业领军品牌形象
   本次CJ展,中国手游的展台颇为引人注目。中国手游拿下了本届ChinaJoy移动游戏展区TO B和TO C面积最大的展馆, TO B展馆面积为225平米、TO C展馆面积为690平米。
中国手游TOB展馆设计图
   另外,中国手游更是为观众设计了最炫的展台风格及最酷的线下活动。在TO B展区,中国手游将全面展示其发行与运营的自研及独代产品,包括《武侠Q传》、《怪兽岛》、《三国志威力加强版》、《神偷奶爸:小黄人快跑》等10款月流水过千万的明星产品,还包括《怪物猎人》、《大航海时代》、《三国Q传》、《全民枪战》等10多款独代和自研的新品大作。通过这些游戏的展示,将彰显中国移动游戏第一发行商的实力以及领先的移动游戏研发商的爆发力。
中国手游TOC展馆设计图一
中国手游TOC展馆设计图二
   在TO C展台,中国手游将以最新、最酷的&电竞游戏比赛&为主题,邀请中国著名电竞游戏战队亲临现场,除了对战之外,并在中国手游展台现场与玩家进行试玩互动。此外,宅男的福利也不少,少女组合SNH48将亲临中国手游TO C展台,观众可以现场与她们在台上互动玩游戏。
   当然,现场的奖品也不能少,高端手机、游戏外设,甚至还有美女豪车。中国手游方面已经证实了其TO C展台将在CJ期间抽取豪车的传闻。据介绍,凡是来到中国手游TO C展台的现场参会嘉宾均有机会抽中一份劲爆到令人尖叫的超级大奖,奖品为全美最佳汽车。
   粉丝福利:与《天天炫舞》代言人华晨宇亲密接触
华晨宇亮相ChinaJoy
   除了神秘大奖外,《天天炫舞》的粉丝们准还将收到中国手游准备的一份大福利&&代言人华晨宇将亲临中国手游CJ展台现场。展会现场,华晨宇将披露自己的最新动态,并为炫舞迷和花花的歌迷们亲手送上精美礼品,让玩家和粉丝们有机会在现场与花花来一次亲密接触!
   顶级神秘IP大咖将现身
   据了解,在CJ展同期,中国手游还将于8月2日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举行&2014年度中国手游集团新品发布会&,据悉在本次新品发布会上,中国手游将公布多款重磅顶级IP和游戏大作的合作事项,并且还有极具震撼的神秘IP和游戏大咖亮相会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4中国手游集团新品发布会现场效果图
   如此多的亮点,相信这次中国手游ChinaJoy展会上的表现,将会给整个手游行业带来令人期待的惊喜!
   关于中国手游
   中国手游是国际领先的移动游戏开发商与发行商。以&创造快乐梦想&为品牌理念,专注于移动游戏的开发及发行,于日登陆纳斯达克 ,股票代码为"CMGE"。CMGE中国手游是国内首家登陆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的手游公司。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
环球时报系产品在电子工程世界为您找到如下关于“toc”的新闻
toc资料下载
TOC的基本概念:l 总碳 (TC) 是含有碳元素的有机碳和无机碳中碳的总量l 总无机碳 (TIC) 是以溶解性二氧化碳碳酸氢盐或碳酸盐形式存在的无机碳的总量也称作无机碳ICIC = CO2 (水溶液) + HCO3 - + CO3 2-pH&4.3 (pH&10.3)l 总有机碳TOC 是在溶液中的有机碳的总量等于总碳TC 减去无机碳IC水中有机碳的...
详细介绍DVD的读碟片程序:TOC表,DISC MAP,TDB,SECTOR,LAYER TYPE AND SECTOR TYPE等...
ADS工程,3个版本的2410nboot,1个2440nboot,用来在nand flash引导eboot或者CE操作系统镜像。其中的Nboot_2410(eboot)可以直接引导eboot,nboot位于sector 0,eboot位于sector 2,eboot大小256K(参数大小均可修改) Nboot_2410(toc)需要在sector 1中写入toc file,来引导eboot或者...
水质标准相适应,必须开发新的水处理技术。本文采用粉末活性炭一微滤膜P(AC一MF)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单独膜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不高,如微滤膜对UV254的平均去除率仅为30%,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仅为23%,TOC平均去除率仅为20%&因此,单独膜工艺(微滤或超滤)仅适用于处理有机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水源水。...
Table 1).The READ HEADER, READ SUB-CHANNEL, and READ TOC/PMA/ATIP commands have this Feature...
not found.). The READ HEADER, READ SUB-CHANNEL, and READ TOC/PMA/ATIP commands have thisfeature....
+ EDR Current Master TOC issued: 4 November 2004BLUETOOTH SPECIFICATION Version 2.0 + EDR [vol 0]page 2 of 7424 November 2004BLUETOOTH SPECIFICATION Version 2.0 + EDR[vol 0]page 3 of 74Revision...
Character LCD
Visitor # [pic]
Peter Ouwehand.
Last updated on
TOC | General info | 8051 example | PIC...
TOC issued: 4 November 2004BLUETOOTH SPECIFICATION Version 2.0 + EDR [vol 1]page 2 of 92Revision HistoryThe Revision History is shown in the “Appendix” on page 51[vol. 0].ContributorsThe persons who...
自动精简配置&重复数据删除核心技术点及其经济效应探究:在当前日益汹涌的金融危机逐渐影响实体经济的情况下,企业面临存储扩容需求时不得不精打细算,为了降低最终拥有成本(TOC),除了减少初次采购成本,也希望尽可能减少企业今后的运营维护成本。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作为时下最热门的存储优化技术,能显著降低存储设备物理介质消耗,并减少数据中心对空调,空间,和灾备的消耗,还可以与本文涉及的自动精简技术无缝...
toc相关帖子
杀死病毒和细菌,而UVA和UVB由于处于微生物吸收峰范围之外,杀菌速度很慢,往往需要数小时才能起到杀菌作用,在实际工程的数秒钟水力停留(照射)时间内,该部分实际上属于无效紫外部分。真空紫外光穿透能力极弱,灯管和套管需要采用极高透光率的石英,一般用半导体行业降解水中的TOC,不用于杀菌消毒。因此,给排水工程中所说的紫外光消毒实际上就是指UVC消毒。紫外光消毒技术是基于现代防疫学、医学和光动力学的基础上...
机构都吃了亏,所以投资公司投资都非常谨慎。而当时我们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本身还存在较多问题,所以融资进程并不顺利。在后面的半年时间里,我们总共参加了全国各地十来次路演,还参加了很多培训课程,收获颇丰。我们认真听取和记录评委、老师的意见,不断补充相关知识、修整商业模式。以前好多没有考虑到的细节也都理顺,发展思路日益清晰。从产品上,我们由以前做健康监测耳机改为做健康监测模块。对应的市场也由toC转为toB...
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toB产品的设计思路和toC产品并没有特别本质的区别,区别更多的在于是否有兴趣、是否不畏惧困难、是否能突破职业边界的思考(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员随时无缝切换,只为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职责所限的问题)。
之前有一个很好的视觉设计师离职了,他说觉得在这里没有事情做,荒废了一年多。我当时特别理解他,我觉得换了是我我也想这么做。但现在我会觉得:其实这里真的...
& && && && &北京柯林沃
1、高技术采用美国原厂RO膜组件和台湾静音高压泵,脱盐率高达99%以上,除菌率大于99.5%原装美国进口树脂,交换容量大,多级混床保证出水水质独有的定时冲洗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反渗透膜紫外杀菌器有效降低细菌及TOC精美的ABS工程塑料机箱,耐酸减腐蚀、不生锈、不...
NANDFLASH的第0 BLOCK,第1 Sector为主引导扇区,也就是MBR,但是NAND如果被当作启动芯片,○地址一般被BOOTLOADER代码占据,MBR只有放在后面的BLOCK中。所以我把第0 个BLOCK放NBOOT,第1个BLOCK放TOC,第2个BLOCK放EBOOT,第3个BLOCK保留,第4个BLOCK就放MBR。Code Snippet
static BOOL...
化管理3、标准化管理2、源流管理3、防错管理(POKAYOKE)4、零缺陷管理(ZD)三、精益流程管理工具1、整流化管理2、约束理论(TOC)3、价值流图(VSM)四、精益设备管理工具1、全员生产保全(TPM)2、综合设备效率(OEE)3、快速换模(SMED)五、 准时化生产(JIT)系统1、什么是JIT生产2、后工程拉动3、工程的整理化4、必要的生产数由Takt(节拍时间)决定5、小LOT生产六...
: using TOC[1] dwJumpAddress: 0x93C01000
Jumping to image at virtual address 0x93C01000h
::: Physical Launch Address: 0xC7C01000hAudio driver [0]: moDAC DevID 7, Jack sysintr...
hwaitforconnectINFO: using TOC[1] dwJumpAddress: 0xINFO: OEMLaunch: Jumping to Physical Address 0xh (Virtual Address 0xh)...就卡住不动了。。。。。。。求救!!!! 关于real6410下MFC硬编解码的问题 解决没...
; && && && && && && && && && && && &&&
8w0P1d*l0T;H3q第五节&&TOC理论&nbsp...
3、NK.nb0是不能用H-JTAG直接烧写,因为在烧写NK.nb0前要先对NandFlash进行低格和分区等操作,还有MBR的烧写也在NK之前,而这些工作必须由eboot来完成。故nk必须来由eboot来烧写。
4、为什么没有生成eboot.nb0呢?还请高人指点啊...
热门资源专区toB的产品经理与toC的产品经理区别
  本文作者曾经在UC做过2年to c的app,现在在腾讯做to b的产品。  做to c产品的时候,很多人瞧不起做to b产品的同学,认为他们不过是做支撑的。后来,我参与了一个to b平台级产品的完整构建过程,当完成大部分重要功能构建后,公司部门调整,我调整去一个新的to c产品线,工作交接的时候,我突然觉得:to c产品卖情怀太矫情,整天跟用户扯细节,千方百计骗用户充会员买道具,很庸俗的生意人好么。to b产品才是真男人,构建生态,小改动就会影响行业格局,还动不动就百亿级海量支撑。或者,即使没机会参与生态体系构建,做的是支撑型企业应用,那释放了多少人力,提高了多少效率呀,没有企业应用支撑,根本没法办公好么。  噢,实际上不管是b还是c,因为经历过,都是我的深爱。贬低c不过是为了安慰苦逼的b同学罢了好么,做to b的同学,你们的贡献不比c低,抬起头来~  转岗后,我还时常会和小伙伴们回忆,原来我们曾经做的to b产品也那么牛逼呀,构建了一整套的系统化体系,腾讯手游百亿级的业务,都靠我们支撑好么,你们天天酷跑飞机大战传闻拿60个月年终奖的,好意思不分我们么。。。  好了,回到正题。  to c和to b端产品价值体现最大的区别:  to c产品是发现用户需求,定义用户价值,并准确的推动项目组达成这一目标。  to b产品是根据公司战略或工作需要,构建生态体系,或者推动将流程系统化,提高效率。  说得有点绕,白话就是:  to c产品是你去挖掘用户需求,是创造,从无到有。  to b产品是公司战略或相关方给你提出要求,产品经理将这类“线下已有的需求”系统化,达到提高现有流程的效率的目的。也就是出图纸,推动能力建设,完成甲方需求。从语句之中,你感受到是这类产品一般都是支撑型的平台产品。当然,支撑不等于不牛逼,支撑和业务实际上只是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现,就像妈妈和太太,你说谁更重要?  从工作特点上来说:  to c产品对产品经理的最大要求是:  很好的用户嗅觉,能准确提炼用户真实需求,为产品的市场化方向和用户利益寻求到一个平衡点。  需要有一定的运营基础,能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  优秀的to c产品经理还是个优秀的数据分析师,能够根据数据结果反推产品功能。  做to c的产品经理一般都乐于分享,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跟老板pk,性格不会很闷。  他们还会懂那么一点运营、营销、品牌策略,并会将其体现在产品形态中。  另外,to c的产品和开发是同一个团队,目标一般都是一致的,他们朝着同一个产品方向去努力即可。所以你会看到to c产品经理的项目推动力要求没有to b产品经理的推动力要求那么高。  to c产品经理还需要拥有很高的交互设计能力和用户体验感知,这里所说的交互设计和体验感知都必须围绕公司战略和产品方向进行展开,to c的初级产品经理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太多的时间抠在产品的设计细节上。说具体些,就是把产品的交互设计和UI设计看的太重,几乎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axure原型图的设计上了,而忽视了产品方向和产品本身应该重点考虑的地方。  在很多产品相关的网站,博客,你会发现讨论和分享的绝大多数都是交互和设计相关的内容,这个怪像容易让初级产品经理陷入泥潭,会造成整体产品整体感觉丧失。  to b产品对产品经理最大的要求是:  to b端的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优秀的需求梳理能力和推动能力,在大公司尤其明显。  举个企业支撑应用的栗子,如果让你做腾讯游戏的结算系统,结算涉及到如何获取支付流水、内部系统化对账、跟外部供应商系统化自助对账、出结算单、银行打款流程等各方面,这些方面中的每一步都有正常流程、异常处理等问题,如果是上市公司,还涉及审计合规,这些流程可能会跨多个部门、多个事业群、以及外部公司。  再举个构建生态体系的栗子,微信开放平台,因为需要落实腾讯整体开放策略,对于这类开放策略的实施,涉及到整体开放生态的构建,如公众号生态体系、支付生态体系,这里面的每一个体系实际上都是一个很大型的系统化产品。这类平台级产品经理除了对策略理解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因为底层的接口开放设计需要,他们的部分职位还会对技术理解能力会提出一定的要求,当然不会要求你写代码。  你可以看到,to b端产品的需求是服务于公司战略、或者服务于线下已有的流程,产品经理要做的是理解和实施公司战略,构建生态系统,或者将已有流程系统化,也就是说需求主要的来源并不是普通用户。  构建完整生态,或者提升效率,就是to b产品经理的价值所在。你的某个推动,会改变行业,如微信公众号的产品经理,提出的商家管理生态,就为线下商家提供了完整的互联网化转型解决方案。或者,如果没机会接触这么巨量用户的平台,对于企业内部的支撑产品,你做的财务对账系统化,就能释放财务、出纳的xx人人力,提升效率就是你的成就。  如果没有很强大的需求梳理能力,很难将这类流程和逻辑梳理出来,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遗漏或差错,都会面临高层老板、合作部门、或外部公司的挑战,甚至面临合作公司的起诉风险。  同时,因为这类功能一般都会牵扯到跨部门、跨事业群团队的合作,他们的目标一定不一致,如果没有很优秀的推动能力,是不可能推动公司那么多部门协同为你构建你的目标而努力的,优秀的to b端产品经理浑身会散发出逼人的领导力。  所以,你可以看到to b端产品的最大要求是公司战略或需求理解能力和推动能力。这类产品并不侧重运营,所以你看到,to b的产品经理运营能力是缺失的。  做这类to b产品的产品经理一般都拥有慎密的逻辑思维,他们的性格相比to c产品经理也稍显沉闷,他们大多数理性过头。他们能够很耐心的坐下来理解公司或合作部门提出的要求,其实他们同时担任任着产品经理和需求分析师的角色,优秀的to b产品经理如果转型,具备做大公司的IT系统咨询分析师的能力。  从产品目标考核上说:  to c的考核指标相对直接,可以定量分析,如日活跃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用户增长率、营收相关指标。这类指标,完成就是完成,差xx%完成就是差xx%完成,没有二话。  to b端产品因为其产品形态的问题, 在为web端产品团队制定kpi考核指标的时候,都是围绕系统建设、效率提升、工作能力进行指标构建。  也就是说,老板们、业务侧等同学都知道,to b的支撑产品线的价值是巨大的,也是不可缺失的,但是,to b的考核指标和to c产品的用户数、营收指标相比,确实显得比较模糊,很难精确定量考评。  换直白的话说,就是因为kpi模糊,to b团队的年终奖就不会像业务部门那样出现各种因超额完成kpi带来的天价年终奖。  实际这也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工作中的疑惑点,因为缺失目标导向,团队的工作评估和管理方面确实存在难题。  腾讯某个事业群的总经理曾经提出这样的建设性考评办法:在腾讯内部建立IT分包机制,业务方被定义为甲方,to b端建设团队被定义为乙方。甲方向乙方提出能力构建需求,需按照市场价向乙方支付佣金。于是,对于这类to b产品团队的考核指标就变成了这样的内部分成结算,在内部模拟了一套内部盈利分成体系。  今年腾讯的员工大会上,coo已经将这种方案已经上升到公司级方案了,会在2015年中有所体现,当然,过程一定是很漫长的。
全国糖尿病病友的实战分享
业内权威医生的临床经验
定期免费发放糖友用品
微信号:gh_a4f22ca7668c
的最新文章
交互设计的那些事儿
分享文章得收益:1.2用户通过您的分享阅读文章,按照有效一次阅读0.1作为奖励
客服邮箱:
联系QQ:
京ICP备号-5
Copyright (C) 2014 - 2016 liuxingshe. All Rights Reserved作为用户体验/交互/视觉设计从业者,你在 2015 年有哪些收获与改变?
联动问题:欢迎各位设计师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本问题已收录到知乎圆桌-,欢迎关注圆桌参与更多讨论。
按时间排序
表示一名正在路上前进的学习者,只想来看看各位前辈的从业经验,以此为鉴,让自己四个月后的学习期满有更多的可借鉴的方面。
业余作为独立设计师,在为各种创业团队做些产品设计咨询的事情。感触就是:设计虽然经常扮演着乙方的角色,但绝不仅仅是完成客户的需求就达标了,还要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怎么设计能对业务发展有益,初期多和客户讨论业务细节才能更好地把握后期的设计方向。在设计方案出现分歧时,不要为了争论细节而争论,需要从整体入手,把你推荐的设计方案融入到具体每条的执行细节中,比如加入这个能够提升哪些指标(如提高用户活跃、提高转化率、减少用户负面反馈),有理(设计理论)有据(数据和业务分析)地说服客户,这样你的专业性才能真正体现。
文写于。刚好今天是2015最后一天,说说自己在这一年来的一些收获还有心得,希望可以给和我一样迷茫过的职场新人一点点建议。今年对我来说很特别,因为暑假帮导师做项目,所以等到九月份才开始找实习,中间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期,但仍庆幸有那段空白期,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2015年最主要的收获主要是以下几点:Part1.明确方向。创业公司OR大公司因为我是从工业设计转到交互设计的,算半入门,也没有什么实际的项目经验。所以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类型产品都试试看。很快就有几家公司给我伸出了橄榄枝,我选了其中一家离自己近,但是刚创业不久的。中间当然也犹豫了一阵,但因为一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十分明确,只有大概框架,导致后面自己也浪费一个月去发现自己原来并不适合创业公司模式。在明确到自己需要的是一家能够更快提升自身能力的,有品牌效应的,有培养机制的成熟公司后,我毅然决然辞职了。后来沉寂了一个多月,我把自己看重的公司的点都罗列出来,排个序。再完善自己的作品集,现在到了一家不错的公司,主要做的是华为项目,而且也有资深交互带着,学习到了很多,不再像之前那样迷茫。所以我建议每个应届生最好在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先明确自己最看重公司的哪些方面,然后再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公司,而且个人建议是应届生最好酌情决定是否前往创业公司。我的经验告诉我,相对比创业公司,大公司能让你的能力提升最快,别说什么创业公司更扁平,学到更多东西这种话,毕竟T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先往横向发展自身能力,再从纵向全面发展比较靠谱。(这句话是从上一家创业公司老板告诉我的,辞职那天跟我聊了一个钟,从中收获了不少。)Part2.沉淀自己。自己一直有一个年轻人都有的通病,就是浮躁。在确定工作之后就下定决心要改改自己的老毛病,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开始冥想,其实说简单也不简单,虽然一天只需要十分钟,但有时候也会犯懒不想坚持。冥想在2014年尝试过半个月多点吧,见效挺大的,那个时候做事能特别专注,也坚持早睡早起。反而懈怠了之后就是一连串的消极反应,等到最近才醒悟过来实属惭愧。希望以后能够坚持每天晚上花5-10分钟时间来冥想。另外也在开始学一些基础开发,这点是带我的资深交互给我的建议,当时第一天见面就问我:做交互是想学个一招半式混口饭吃还是从头学起扎扎实实干?我答了后者,随即被甩下一句——先去学学HTML5吧。打算等手上项目缓得过来就好好去学学。 Part3.不断学习。2015年底开始在MEDIUM和知乎上记录自己的见解,其中包括一些读书笔记整理。以及在简书上翻译一些设计译文。可惜在那段迷茫期把这些都滞后了,现在要开始继续这方面的学习整理。当然工作方面能学到的交互知识也很多,打算以后能把就职里学到的所有交互知识以及自己理解的交互设计流程整理出来再另外写篇文章,所以就不在这里详述了。因为负责的项目主要是华为ToB产品,希望后面也能跟大家多多交流,相互学习。另外,最近开通了知乎专栏,开始筹备每周更新周·再设计(最近在整理12306的信息架构)。毕竟身边的交互新人都很努力,实在不敢懈怠。2016,还在成长。
谢邀, 。本来打算在知乎长期潜水的,现在冒个泡简单说几点,但时间跨度不只在2015年。1 世界的改变由科技驱动,由设计实现现在老罗出T2,所以话题较多,而老罗也偶尔拿乔布斯自比。他对品质的专注是值得认可的,这一点可以算是和乔布斯类似的地方,而且本人也买过T1和坚果,还上过老罗英语的课,上课的就是许岑。但是乔布斯和罗永浩的不同在于,乔布斯是一个让新技术成为主流技术的商人,而这一点是老罗或者其他标榜和乔布斯类似的人都没有好好宣扬和思考的,人们只记住了乔布斯对细节的变态和神经质的人格。乔布斯统共用三步完成了苹果帝国,第一步,个人计算机。IBM不屑于个人计算机这个“利基市场”,所以给了做软件的微软和做硬件的乔布斯机会,而且当时的技术门槛没有后来这么高,所以乔布斯完成第一步资本积累。第二部,计算机渲染动画(电脑特技)。从早期苹果退出后,乔布斯花了大价钱投资皮克斯,终于修成正果,由皮克斯开创了电脑特技的新时代,同时推出NeXT。第三步,整合已有技术,推出iphone。在NeXT和ipod的技术积累下,再通过整合已有的触控技术苹果推出了席卷全球的iphone。乔布斯在这里做了什么?他最核心的能力不只是对细节的苛求,而应该是对科技转化为产品服务的洞察力,无新科技无乔布斯,无转化无乔布斯。设计是乔布斯将技术转化为切实的产品和服务的路径和方式,不是原因也不是目的。技术是革新的原因,设计是革新的路径,新服务和新价值是目的,颠覆式的改革三者缺一不可,那些标榜乔布斯传人的人有谁真的做到了三者?罗永浩和一众做手机的人显然缺少适当的原因,老罗英语不温不火的原因也是类似,已经有新东方华尔街英语等一干公司,已经是红海市场,如果没有新玩法新东西,重复终究不是颠覆,这是我为老罗惋惜的地方。2 从interface到intercubic新技术有哪些?深度学习,VR,AR,这些都会在未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先说深度学习,有人说这个和设计没什么关系,在最近一次聚会上我得知一个德国公司开发出了不需要眼动仪的深度学习软件。做用户研究的人可以自己琢磨下背后的分量,不需要人的!这个原理和谷歌识别出猫的原理类似,就是给电脑看足够的人的眼动仪报告,然后计算机就学会了人的眼动方式,这个如果普及会对设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做出软件的时候就可以判断有些地方合理不合理,而无需费时费力的实验,中小公司也可以进行眼动仪的实验校验自己的设计。VR和AR,虚拟现实和虚拟增强。你喜欢平面的还是三维的界面?如果你手机上的所有ICON都是实体,带有3D效果,粒子效果,动画好不好?好,但是因为能耗,手机系统不可能那么设计。而VR和AR是PC端的产品,能耗第二位,体验第一位,那么这个界面做的如何如何炫,看的不是能耗,而是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在这个动辄四核六核的时代也不是什么问题。界面设计的出现在于计算能力对设计的支持,从最早的HTML到HTML5,从简单的文本到三维动画,都依托于技术的进步,先有internet才有interface。现在VR,AR来了,如果还抱着interface而不琢磨新事物,那就是迟钝。下一步的界面高点将会回到最让人舒服的三维状态,那么face回归成,或者说进化成cubic就是未来的趋势。设计不是万能的,没有设计也万万不能,但作为一个设计师,要谦虚的多思考第一句。
对于我来说,2015年应该是这二十多年了最丰富的一年:本命年、分手、健身、考驾照、学习,拿到阿里的offer,拥抱变化,奔走面试,最后拿到相对满意的offer...可能说的有点远了,回到设计方面来说吧,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一个美术学院学视觉传达的懵懂学院派成长了一个可以独立完成商业任务的设计新人了吧回头看这一年的成长,应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吧;1,由刚开始只会用PS作图,到现在PS axure,sketch可以熟练应用2,第一次接触到完整的设计流程,知道一个产品由想法到最终上线需要通过产品经理的原型+交互设计师的交互稿+视觉设计师的视觉稿+前端+后端+测试+优化3,开始考虑设计中的视觉跟商业的平衡点,毕竟商业设计跟以前在学校一直做的艺术设计是不同的,一个产品不是只是视觉好看就可以,它还要去考虑用户的易用性,如何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提高商业的转化率4,今年开始算是真正开始入设计的大门,开始关注用户体验,产品思维,以及商业转换,也有开始去留意互联网的一些大事记,而不再是那个一直活在象牙塔校园中的懵懂学生,虽然已经研二(惭愧)5,看了几本关于用户体验的书,比如《破茧成蝶》 《移动设计》《白》《设计中的设计》《界与面》《设计之下》等等,推荐下破茧成蝶,真心觉的不错,看了3遍,最近在看CDC的《在你身边,为你设计》《腾讯UED体验设计之旅》看完了如果觉得好,会给大家推荐,大家有什么好的关于视觉方面或者用户体验方面的书也可以帮忙推荐下,谢谢!6,由刚开始的接到需求就做,慢慢开始转变为接到需求后开始去考虑到产品背后的需求,我们的定位人群是谁?我们可以给用户什么,用户真正想要的什么?应该怎么设计作为用户来说才会更加的易用以及用户体验会更高?先就写这么多吧,2015年另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超级好的师兄师姐,以及一些很好的在阿里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他们让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看到了外面更大世界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感谢自己的ex,谢谢你,让我努力想要变的更好,过去会过去,未来也一定会来,2016,去努力变的更好吧!
2015年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经历了重新定位,踏入职场,反思再定位的一个阶段。从一个仅对设计怀揣憧憬之心的在校学生转变到现在对未来定位逐步清晰的设计工作者。 最大的感触就是只有行动起来,实实在在地做些事儿出来,才会有所收获。 第一阶段:明确自身方向和定位。上半年考研失败,报的是交互设计专业,与梦寐以求的最高设计学府擦身而过,而自己没有选择脱产复习,因为觉得2014年一年在校内自己做的设计练习效果并没有很好,认为如果自己依旧坚定设计之路就该出来实战。很庆幸,从学校走出来后,发现了自己的许多缺点,比如设计成熟度不够,在产品定位上的思考并没有经过很仔细地推敲、还比如对于交互控件的掌握不够深刻,没有理解各类型交互控件背后所对应的使用情景,还有呢就是进入设计阶段缺少全面思考的能力。 但从学校走出来之后,我对职业定位有了较为清晰的规划:在实践中尽可能快地提高设计能力,然后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一名可以设计出温暖产品的设计师:) 第二阶段:在高节奏的项目中快速成长。毕业后有幸成为一名交互设计师,接手的第一个项目是业务较为复杂的ToB模块。第一个项目的业务逻辑极为复杂,设计周期压缩的很短,但由于这次的设计跟之前练习的ToC产品有很大的不同,我在前期在业务理解阶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好在公司同事以及工作合作伙伴的协助下,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设计。 其中也收获颇丰: 1.体会ToB产品的设计流程和节奏。整个项目下来切实地理解了ToB产品整体的设计流程,也逐渐理解了@尤文文 前辈所说的ToB和ToC产品设计节奏的不同。比如对待ToB产品设计(多是将线下流程搬至线上),这样就需要对于现有线下的流程和信息架构有充分的理解,包括抓住每次跟需求方的沟通,尽可能在沟通阶段就在大脑中形成流程结构,全面地把所有可能涉及的问题都提出来; 2.拆解问题,明确用户。如果拿到需求文档时一头雾水,不妨可以将所涉及到的用户都列出来,每个用户所需要的目标和可进行的操作都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列,然后再思考如何通过设计将每个用户的需求都一一满足,拆解问题,逐个击破。 这个项目结束后,接着又跟同事一块投入下一个项目的设计。这次的项目很荣幸可以从产品到设计一路体验一番,实战的体会确实是跟书本上的东西差别很大。总体来说,自己在这个项目中,学到了很多: 1.时刻遵循正确的设计思路。每一阶段都应该明确优先级,例如:原型设计的时候,需要更多地注重功能和信息的呈现,不要太早地在大脑中介入视觉设计(这是我在整个设计阶段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如产品阶段主要思考定位、用户需求以及竞品等内容,信息架构阶段主要思考功能优先级、信息优先级,原型设计主要思考功能和内容的呈现、以及界面逻辑性; 2.逻辑至上。在设计开始之间,尽快地找到一个逻辑主线,也就是明确设计的大方向,先将大流程跟跑通,再逐个完善细节流程,既避免了思考遗漏,也避免了拖延和漫无目的。每一个元素都要有清晰的目的和背后的需求推动力; 3.思维灵活度和灵敏度。不仅在于快速理解客户和用户的需求,还在于能够针对需求提出各类设计方案,开阔设计了思路,不断地提出相对创新的解决方案,多个方案相互碰撞,最后得到一个最优方案。 第三阶段:反思和沉淀努力做好手中的项目。现在年底工作节奏逐渐慢了下来,也开始思考和总结。 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 1.思考的全面性不够高。当接手一个项目时,对于这个项目产品的思考深度不够,之后马上就投入设计阶段。今后需要在接手项目的时候,积极思考产品层面的问题,勇于提出产品定位的问题,争取在前期阶段把方向问题给解决。 2.设计说服力不够高。而设计师实际上就是把想法视觉化的一个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需要背后一个情感支撑一个设计原则,也是为了解决一个痛点,一个情境,所以以后在做设计的时候,不能为了炫技而加东西,所有的设计构成都需要沿着这样的思路来走,这样在设计的时候也会思路很清晰,底气很足,然后在将设计方案的时候也会有逻辑清晰。 总之,设计的时候,多考虑用户的想法,并且这个想法所带来的一系列行为,多考虑人而不仅仅是功能。 希望自己在2016年能在以下方面做出突破: 1.主动思考,掌握设计主动权,当自己设计的主人。 2.提高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能力,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和情景,以需求代入设计。 3.多写多画,保持写作阅读,坚持画画涂涂。 这个答案更多是总结自己毕业半年以来的感触,深深地感觉到工作半年以来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校跟着老师做项目、自己独自做设计练习多得多,希望自己时刻保持自身内在推动力,不断思考并总结目前自身的问题,多闯多试,多多接触自己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工作! 感谢2015年遇见的所有人,经历的所有事,希望2016年每一天清晨醒来依旧保持对设计不变的热情!
三件事情总结今年最大的感悟:1. 设计师应该有钱 事件一:公司要搬新的写字楼,老板不满意前台的设计方案,让一位曾有室内设计工作经验的同事帮忙出谋划策;然后这位同事找到了我,问有没有兴趣一块玩玩。 虽然从未接触过室内设计,但我想:这不正是 3d 版的交互设计吗?应该也蛮有意思的——结合功能、使用情景、预算、人体工程等因素,创造舒适的空间体验。正当我满腔热情地打算将交互设计的方法论运用起来时,我意识到一个问题: 「我好穷。」我在现实生活中没见识过多少豪宅,没住过多少星级酒店,没感受过多少优质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案例,当接到上述的需求时,只能在网上搜索图片,在支离破碎的片段中利用想象力构想。那一刻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真的好穷。然后我想到了我们老板,一个超爱解决问题的人,总爱给设计师指点江山。刚入职时的我心高气傲觉得他有够烦,唠唠叨叨的爱刷存在感。但慢慢地,当我开始认真思考他提出的意见时不得不承认他的看法非常值得尊重。尊重他,不仅因为他是我的衣食父母,更因为他是「老板」。因为他是老板,他的生活品质不知比我高出了多少倍;虽然他没有做设计执行,但他有非常严谨的思考方法论和深刻的商业见解;他能接触到更宽广的人和物,审美知识和艺术见解一点都不比我少,而还在为生活奔波的我又是凭什么如此狭隘和自大呢?当然,很多物质匮乏的设计师也做出了很优秀的方案;但我也相信有经济基础的设计师能成长得更快。 2. 设计应该引导用户向善 事件二:有一次搭电梯我站在了「控制门口开关」的位置,强迫在场所有人等待一位行动不方便的婆婆,虽然耗费了一点时间,但大家貌似还挺开心的;婆婆进来后也一直道谢,短短的几分钟其乐融融。其实电梯为什么要有「关闭」按钮呢?我唯一能想到的使用场景是:被人追杀。 我喜欢电梯的「开启」按钮,因为它是一个能引导我们宽容、分享和传达善意的功能,即将关上的电梯门又重新打开的一刻,总觉得有满满的耀眼的人性光芒溢出;相反,「关闭」却显得那么焦灼和自私,每天在办公室上上落落,看到很多楼友频繁且用力地摁着「关闭」,我会想他们真的这么赶时间吗?如此珍惜这一两秒又为何花那么多时间刷朋友圈和微博? 「七宗罪」理论指出可以通过迎合、利诱和放大人性的欲望来指导产品的设计和运营;毫无疑问,这种欲望至上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受欢迎的产品。但在我看来,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对欲望的节制。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做有道德的、导人向善的设计。回到电梯的设计问题,如果能合理设置电梯关门间隔和人体感应问题,是不是可以只保留「开启」按钮呢?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个小小的改动让世界更有人情味? 3.设计应该引导用户创作 事件三: 小姨甥只有10个月大,刚学会爬的他非常好动,到处乱窜乱摸,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新鲜感。他喜欢敲玻璃、推杯子、开关抽屉,或者骑脖马、飞天等让肾上腺素激增的游戏;他像个没有一丁点耐性的用户,任何时刻都需要极速的反馈,用一句广东话来形容就是「玩死马骝」。 有一天下班回来我发现客厅的玩具被散落一地,因为没办法收拾玩具的同时又照顾小朋友,我决定玩这样办:每次往储物箱放下玩具时,我都会发出夸张的声响,如此重复;很神奇的是由于小姨甥一向喜爱奇怪的声音,他就尝试模仿我的动作开始自己收拾玩具。那晚小姨甥玩得很开心,我也可以在瞄他的同时看美剧,比往常轻松多了。事后我在想,能给小姨甥产生即时反馈的相处好比成人世界的消费品,能带来的是「及时的满足」和「消费的快乐」;而更有价值的相处应该伴随着「参与的乐趣」和「创作的快乐」。无论是带小孩还是做设计,我想我们的目标都应该是后者:父母(或设计师)应当构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并巧妙地培养小孩(或用户)的耐性,引导其不断地付出和创作,最终收获甜美的果实。综上所述,2015年的三个故事三个感悟将指引2016年的成长: 设计的基础:做个有钱人——提升生活品质,感受美好的设计,提高审美品位设计的原则:做有道德的设计——坚持向善的原则,透过设计对生活的影响,为文明的进步略尽绵力设计的目标:做可持续的设计——创建可运转的、有机的、充满想象力的生态系统
相信自己在专业上的判断。设计的过程有时候比结果还重要。不要帮产品经理背黑锅。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学生,接触交互设计的时间是十个月。2015年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完成了从一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到交互新人的转变。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大致如下:1、从零开始准备了一个月然后拿到腾讯交互实习生的offer;2、实习期间有点浑浑噩噩,不过开始接触实际项目会感觉自己一直在成长;3、实习结束没有能够留用,然后痛定思痛开始新一轮的学习,回顾整段实习经历,发现体验最深的一点就是场景对于交互设计的重要性;4、校招碰壁碰壁碰壁,最后总算拿到比较满意的offer;5、现在签约的公司实习。1.回顾这一点的成长,从一开始连线框图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到自己动手画了一版线框图,到被打回来修改了好几次,加上参照别人的稿子,知道了线框图该怎么画,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想法。2.第一次参与到一个较为完整的项目,然后自己总结了一下完整的交互流程应该有的样子:,不过现在流程还只有枝叶,慢慢会自己一点点去细化每个方法的流程,目前已经做了第一个可用性测试的总结,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自己动手尝试一下。3.会渐渐去总结一些界面设计的东西,比如把所有的导航模式总结一下:,比如看看列表项都有哪些东西:,之后这些总结会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做下去。4.会慢慢地把自己发现的一些交互细节写出来给大家分享,比如:、、。5.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就是看了很多很多的书,看了很多很多的文章,这些都是陪伴我成长的好东西。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敲下这个答案,祝我2016年在交互设计这条路上会走得更加顺利。
我也来掺乎下,不算今年的,算是这几年的把,想到哪写到哪了。1. 经验、学习、谦虚及考虑全面,能帮你建立威信与自信。
菜鸟阶段谁都有,不断学习,慢慢积累经验,做任何项目都考虑全面,全面到什么地步呢,哪怕是让你修改一行文字,你有时间的话都应该考虑下这个『茴香豆』有几种写法,哈哈……其实每一行文字,每一个文字的大小、颜色、位置等等都会对数据产生影响,没有任何夸张,有接触过这类数据的人肯定有同感,更别提一个布局、交互方式对结果的影响了。考虑全面,是能让你舌战群儒(别想歪)保持东方不败之地……
谦虚呢,会让你任何时候有回退余地,也是因为任何阶段都有能把你干趴下的人,so,谦虚……2. 商业设计跟艺术设计是不同的,不同的,不同的……
做交互或者视觉一定要考虑用户,不深入说了,你把科幻电影里的操作界面给我们的建筑工人叔叔来操作,信不信他拿砖拍你。3. 设计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创造价值……
说给新人听的,你一定要知道你的交互、视觉设计是能创造价值的,不相信这一条,还是趁早转行吧,不管是建立品牌形象、降低用户操作成本,还是直接增加banner点击率等等,都是有价值的,包括帮助人类奔向幸福美好生活都TM是接地气的理想……
第二次实习,体会到了作为用户研究员和stakeholder交流的重要性。在硅谷参加了几次meetup,感受到了浓厚的创业氛围,意识到UX Research的重要性研究方面,继续探索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并且在和更多领域的研究者交流中获得了很多新的思路。教授一门information science基础课,从学生身上感到工业界做设计很多时候还是盲目的多,无论在实践和教学上基础的理论仍然很重要。明年可能要开始正式找工作,还是要对工业届多一些了解。
最大的收获,便是每年年终时都会总结10个自己的精彩瞬间。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瞬间很弱。不过与自己比较的话,确实能完整的看到成长轨迹。试着闭上眼睛,想想如果今年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我试着问过一些人,答复都是想不到。这事情想想就很可怕,就像那是一段空白的记忆。亦或者是一直处在平淡的剧情中。我在一个课程学习小组,是李欣频老师的课程,里面学员会分享他们今年的瞬间。有今年存了1W元的瞬间;有今年连续记账365天的瞬间;有今年阅读了60本书的瞬间。貌似都是挺小精彩瞬间,不过却极有力量。譬如自己是07年就开始关注欣频老师了,尤其她第一本《人生十四堂创意课》。那会书里提到她一年看数百本书,上百个电影,去多个旅行目的地,还有写上几本书。那时我觉得正常人怎么能在一年内做那么多东西。随后,每年都开始模仿她那样的练习,慢慢就觉得不是那么难了。就是从小小的精彩瞬间开始,慢慢,它们真的有可能发芽。我今年有什么最深刻的瞬间?1)获得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广美硕士授予仪式现场,奋斗这么久终于到了收获的时间。感谢美院,感谢视觉学院,感谢王老师和其弟子们,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多努力。2)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籍在方所书店有售方所的《主动UI设计师》在角落的架子里。对于作者来说,对难忘的记忆是在自己最喜欢的书店,能看到自己的作品。同时这本书有机会再版,有机会自己重新修订当时的版式问题,为这个作品画上最终完整的句号。3)持续写工作经验(设计类),今年积累了300万左右的人气,影响了很多人对设计的看法站酷分享页显示已经有320w人气了。站酷分享页显示已经有320w人气了。不过很对不起大家的是,今年分享少了,平日时间被其他事情肢解的差不多,公众号也暂时停止维护。挺对不起读者,明年会好起来。4)阅读了60本书,以每月主题形式整理豆瓣读书统计有60本已读。我读了这么多,基本都是在挤地铁,等人的时候完成。对读书的看法,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别人的浓缩人生。每本书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向你诉说你不了解的生命体验。5)组织参与高中毕业全年级的10周年聚会,将当年2/3的老师和同学从世界各地召集回学校,并拍摄成纪录片05高中毕业10周年200人聚会(当时人数为250人)。最激动的时刻,在大学毕业时其实就想搞,个人力量有限,执行力跟不上。感谢当年那班小伙伴有同样的想法,我是半途参与进去。过程很奇妙,似乎是上帝有指引一条新的道路。特别记得,当年一位老师,拍着我肩膀说:『米田,你长大了。终于领悟到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6)成为多个设计平台的线下分享人,持续为行业新人提供帮助站酷广州站分享现场很奇妙的一年,当年觉得是大牛的设计师。居然说见过我写的东西,这感觉,就像你一直默默做事,突然很多人开始关注你。窃以为,做的还不是很好,今天又翻了以前写的文字。挺粗糙的,不过只要开始做了,坚持着做,总是有收获。7)重新学习,掌握了三门以前没接触过的技能,Sketch、AE、编剧。有时候,真的是需要在压力下,才能快速成长。因为升职,升学以及创业的关系,需要学习的东西变得多起来。许多不可能,都成为了可能。8)成为公司设计负责人,随后创业,虽然每天都挺累,不过能看到自己快速成长创业产品借势得到**罗拉的曝光创业产品借势得到**罗拉的曝光创业的经历,挺难忘,中间见过很多坑,掉进去很多坑,又从更多的坑里爬出来。唯一不变的或许是那颗心。9)自由行去了台北和甲米台湾国立大学门前旅行是很棒的学习,不过多年前我并不是如此想。特别是不跟团的自由行,在陌生的地方,都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当地的节奏。感觉就是在另一个世界重新遇到自己。10)宝宝两岁了,终于可以带上家人一起到国外旅行。家人关系融洽,病痛减少我和宝宝我和宝宝在我排序里,家庭或许永远排在第一位。这也是我轻易不会离开广州的原因。年底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得到某些东西,便意味失去着某些东西。我们慢慢成熟,父母慢慢老去,儿女慢慢成长。时间,慢慢,都随着记忆逝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需要补充的是。可能很多人会说,好厉害,一年能做那么多事情。可是我07年就开始这么记录和总结,现在已经2015年了,才能到这样的程度。只能说确实自己愚笨,只能做得比普通设计师好那么一点。可能很多人会说,也没什么,我觉得我比你做得更好。那样真的太棒了,每个人都有其过人之处。写下上面的文字只是给2015的自己看。我相信很多人会比我做的更好。不管如何,年终了,想一下,写一下,分享出来,总是没有坏处的。说不准,写着写着,有些东西就真的实现了呢?你说呢?
2015年快结束的时候,看到这个问题真是应景,所以想写今年最后一篇文章。2015年做设计我最大的思考和收获,是观点。这个点我陆陆续续想了好几年,去年想得尤其多,今年想得有一点点成熟了,就想写下自己的粗浅想法作为记录。:)简单来说,我认为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有明确的观点,才能做好设计。什么是明确的观点?我认为是设计师对一个产品思路、一个业界趋势、甚至是小到一个设计门类划分等设计问题的真实而坚定的想法。这个想法应该明确到没有什么外力能轻易改变,例如领导的一句话、例如部分用户测试的反馈结果、例如一些数据的阶段性表现。举个例子,我会把自己负责的产品设计项目分为ToB和ToC两类来进行概念设计、工作安排、人员培养、节奏把控、流程细分等。我对ToB和ToC类业务不同特性的理解,不同应对方式的掌握,以及过往的设计成功经验,形成我这个观点。这时如果有人要求我改变工作安排方式、人员管理方式,不按照ToB和ToC分类的逻辑,我就会认认真真和他/她讲道理。无论外界挑战如何,观点不会破。例如始终赞赏拟物化多于扁平化的设计师,他们如果观点足够明确,也不会因为苹果走了扁平化这条路线就放弃自己的观点。我经常向团队、同事、朋友们阐述,设计是一个理性和感性并存的学科,讲得通道理,但做不到事事有理,很多时候设计的讨论是一个产品研发生命周期里最激烈的讨论。在或对或错或无答案的争论中,除了设计师足够优秀的专业度和口才,真正让设计师有底气不退步坚持原则的,是观点。例如设计一个面向消费者类产品,作为设计师我定了一个观点,“内容为王,流程为王”,那在各种会议争论中,任何人可以挑战我的专业度、投入度、进度、甚至是态度,我都可能会看情况做各种妥协,但是如果挑战我定下的观点,大部分时候我是不依的。保持这样的工作态度,久而久之,你的客户、领导、同事、团队会越来越理解、尊重你的观点,后续的设计信用延展就是持久稳定而有效的。上面几段写的比较坚决,当然也不能说太满,毕竟观点到头也就是固执了。把思维扩宽一点想,观点是可以进化、甚至改变的,但是这些改变一定是来自设计师自身的成长。例如一个设计师在职位上的晋升,在重大项目成功后的反思,在设计关键难点时的灵光一现,在设计成长沉寂期的顿悟,在新兴技术诞生后的设计思考方式转变等情况下,设计师的观点会不停进化。观点的进化是好事,应该像玄幻小说里主角武功升级一样开心。写到这里,再描述一下观点:我觉得观点是一个设计师的专业、教育、职业、项目经验、固执、理想、性格、风格、偏好、品质的完整综合体。反言之,没有观点的设计师会遇见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需求到来,设计师做一套方案,产品经理一挑战,设计师就改,设计主管再一纠结,设计师又调整思路,一次两次大家可能还觉得设计师爱听意见能动手能跟进,次数多了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大家都会觉得,设计师没有自己的理念和观点,累的辛苦反而落一个没有关键思考能力的形象。这样不坚持观点的设计方法,会让设计成为一个简单的工具,不经过思考的设计过程,不会产出漂亮的设计结果。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两年工作中观点对我越来越重要呢?因为这两年我经历了不少挑战,一次一次克服困难或者尝试突破的时候,在我有限的设计能力、创造力、管理能力、奋斗能力下,拥有并坚持观点帮了我很大的忙。在德国面临一群还没彻底认识,要求严苛,又不是很看起得中国设计师的客户的时候,在重点设计任务进入近乎无解的设计争论的时候,在新接手稳定产品要做突破却面临各种阻碍的时候,在公司部门高级领导质疑设计方案的时候……在很多艰难的时刻,只要踩稳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一步一步靠着自己的专业、努力、思考走下去,走出一个结果来。观点的形成和维护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观点需要积累,没有一定积累就形成的观点,可能是不靠谱的念想。观点需要专业的强支撑,观点表达你的专业。观点需要有项目成功的验证。观点带来尊重,令人惊喜的专业尊重。观点带来风格,带来有个人色彩的职业形象。观点的进化,会带来职业的晋升。观点经过成功验证次数越多,设计信用越高。观点稳定有影响力,设计话语权会变大。最后一点,观点是设计师在设计向上争论中的最有力武器(向上争论这里指在争论中处于相对弱势)。有时有小伙伴给我开玩笑说,他们做设计已经能hold住场面了,我也开玩笑回他们说,在职业路上做设计做下去,无论级别再高,总有一个能收拾你的人。我们看看设计师向上做设计争论的可能场景:初级设计师:高级设计师,设计经理,产品经理高级设计师:设计经理,产品经理,产品总监设计经理:设计总监,产品总监设计总监:设计总经理,各专业领域首席专家,产品总经理设计总经理:集团层面设计负责人,产品负责人,公司管理层集团层面设计负责人:C Level管理层,CEO,总裁,各产品线负责人所以除非设计师自己创业当老板,不然在公司纬度,设计师总会碰到这样一个场景:拿着一个设计方案,准备得无懈可击,满怀信心地去讲,结果被一个工作经验、全局思考能力、业务能力、洞察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全面碾压你的上级挑战,这时能救你的只有一种方法,坚守观点、紧靠专业、快速理解、解决问题。这个点想了很多,写出一些,也算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祝大家新年快乐,在2016年健康幸福,心想事成!谢谢阅读。:)thanks,yoyo
2015年,公司变动不少,也终于升职。而在UX的路上先后尝试了用户访谈和反馈,以及数据分析。UX的根源之一是人的心理现象,开始了基础的心理学学习,希望能获取更多的灵感。开始全面使用Axure来画图进行沟通, 并再次向深入一些前端的实践学习。具体的有时间再补充
2015年最大的变化是心态,心态平稳了很多,很多事情能以享受的态度去对待了,没有以前那么燥了,也是作为设计师最大的变化。2015年最大的收获是:每天上下班在地铁2小时,我竟然看了比以往几年加起来还多的书(小说,学习方面,专业方面),慢慢学会在人多嘈杂的地静下心看书,觉得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了。
反思自己入行一年来的工作经历,从新人到现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这不仅体现在专业方面,还有思维方式、沟通能力、工作效率等。
| 第一阶段刚入行,这个阶段我主要参与制作了网页设计规范、移动端设计规范等等,从基础组件开始了解交互设计。此时,我的关注点是组件的设计,大处考虑组件的使用场景与操作流程,小处考虑组件的布局、操作、异常状态等等。在此过程中,我学会参考竞品,分析不同竞品的定位对于设计方案的影响,并从中获取设计的灵感。根据设计需求,在参考竞品、分析竞品的过程中,我开始用设计思考流程去分析一款产品——你在设计一款产品时,会经历怎样的设计思考流程,就应该用这种流程去反推竞品的设计,这样才能深挖一个产品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目标,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作为新人设计师,相信不少人都碰到过面对好几种设计方案,不知如何决策的情况,在Mentor的指导下,我慢慢学会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模拟任务流程并进行设计决策。
在制作交互文档时,我很容易钻进细节里,然后造成进度的拖延,尽管早已发现这个问题,但想要改变却无从下手。后来,在mentor的引导下,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先明确大方向,然后填充细节。然后,我将它运用到分析页面、制作文档,以及项目预估中,在进行时间预估时,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对项目的进度有一个比较好的时间预估与把控,同时也能根据项目的不同需求确保交付物对应的精度。这种方法论,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以及时间管理方面都一直在沿用,感觉受益很大。
此阶段,经历了一些基础通用组件的设计流程,我培养了通过模拟使用场景以及任务流程来思考、确定以及验证设计方案的设计习惯,并建立了先明确大方向再填充细节的思维方式。
| 第二阶段接着,我开始参与一些大大小小的设计项目,认识到交互设计师的职责不只是根据需求给出方案,为了保证项目进度,我要预估时间、增强沟通能力,以便于上下游的交接。此外,还要学会与产品沟通,挖掘需求的本源,然后在设计中围绕这个需求进行决策。当然,接触的人多了,也就多了各种学习机会,在和各个环节的人员进行交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学习产品思维、视觉设计规范、前端架构师的思维方式以及后台数据的管理与获取逻辑等等,此外,和项目组中不同职责的人讨论有助于发现我们自己的思维漏洞,避免思维局限。
另外,在和其他交互设计师合作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思维碰撞的机会,我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弱点,比如视野比较局限,容易受到一些设计原则、表层需求的限制,不容易想到一些比较好的设计表达方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对于交互设计的度把握不好,对于深挖需求、需求优先级排序把握不准。
这个阶段,我开始注重项目能力的培养,同时不忘增加专业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并开始总结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效率。
| 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团队利用闲暇时间开始了创新项目,每个人都需要设计一款创新产品,经历从 市场调研、市场前景分析、产品定位、目标用户分析,到最后的设计实现的完整产品设计流程。这个阶段中,“市场前景分析”、”产品定位“等产品观开始进入我的视野,我开始明白交互设计师的工作不只是专注于用户体验、跟进项目进度,还需要培养产品思维,建立产品观和业务观。这是对需求更深层的认识。
| 第四阶段接着,我跳了槽,从大公司进入小公司。在新的团队中,我是唯一的UE设计师,因此我承担了接需求、明确需求,梳理业务逻辑、信息架构,整理页面流程,以及制作线框图、输出交互文档的工作。在小公司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应该都知道,在这里做的工作比较琐碎,常常也附带一些UI设计师的工作。因此,当人手不够的时候,我会做一些比较简单的UI设计工作,并在项目上线前期跟进开发、进行UI排查等。因为领导的缘故,我有机会参与到前期的业务沟通会议中,从业务层面了解公司的目标以及用户需求,渐渐建立了业务层面的需求分析能力。
完整地经历了产品设计流程以及业务线之后,我有了两方面的提升,一方面,我了解了运营的工作,建立了业务观,学会从公司目标去考虑需求,再结合用户体验的专业特长,使我的思维模式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我开始注重交接的高效性,常常会思考如何交接、如何设计交付物能使上下游的交接更顺利,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以及返工。此外,由于小公司的特点,不像大公司会给你大把时间去研究交互细节,因此,我也学会了结合项目的时间节点,合理预估时间以及交付物的精度。
这个阶段,我开始看一些有关产品设计流程、产品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书,发现现在看这些书不像以前一知半解,而是可以沿着书中的逻辑去思考,并佐证自己平常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总结的设计方法、设计原则等等。
这个阶段,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以及兴趣点——善于从业务逻辑角度分析一款产品并热衷于优化整个业务流程的用户体验升。
| 其他在这一年中,除了看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我也看了一些心理学、思维方式、销售学、创业等方面的书籍。对心理学领域的学习打开了我的另一扇窗,我接触到了“自我认知”、“思维模式”等理论,并不断改善自己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并构建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思维模式这种东西是共通的,这个抽象的概念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共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也可以相互联结,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
个人的提升除了思维方式方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能力,以前我不善交际,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但在团队讨论以及需求沟通过程中,我渐渐克服了自己的弱点,在需求会议上以及设计评审会上也能用简洁清晰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设计方案。
我写过的几篇同类竞品分析报告,以下是一些链接:
最大的感受就是开始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一种把控感,对于任何问题,都有信心去解决,并且开始主动解决,这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泻药~专业能力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提高。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设计,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状态。解决问题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习惯。2016,一起进步!
作为题主来抛砖引玉一下:)2015年正式完成了「实习生」到「职场新人」的身份转变,目前在阿里从事数据 & 商家类产品的交互设计,虽然仍然觉得自己非常菜鸟、对很多事情一无所知,但和2014年同期对比,应该是有了长足的进步的。心态上告别迷茫2014年的时候,我一度被很多问题困扰,反复拷问自己却得不到答案,这种痛苦让我长期陷入迷茫不能自拔,而校招时接连在几个自己心仪的offer面前功败垂成,更加剧了这一情绪。这些深深困扰我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学到的各种完整体验设计流程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看不到UX在项目中的价值和影响力」、「努力没有得到回报」、「无UI产品里设计师是否没有存在必要」、「交互设计师是否会被淘汰」等。2015年,经历了在家闭门思过、审视自我的三个月和来到新环境实习+工作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重新理解曾经mentor们和我说过的很多话的含义,也慢慢有了一些不同的独立见解,而这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终于一一找到了一些答案(也许过段时间再看也未必正确,但至少自己不迷茫了),以下这些文章,就是对过去那个我的疑问作出的回答:专业上持续沉淀参与设计的产品全面从C端转向B端,接触ToB产品之前「枯燥」、「没意思」、「成就感低」的偏见被一一打消,惊喜地发现ToB产品业务背景、架构和流程的复杂性会让我感到兴奋而非头疼,自己逻辑思维能力上的长处得以发挥。之前专注于研究iOS/Android的交互,现在则更多做Web、桌面客户端的交互设计,知识面变得更全更广。有幸遇到一个非常棒的产品经理,完成了一个完整、复杂的数据平台型产品「从0到1」的交互设计并顺利上线(对比之下让我觉得过去自己做的C端产品交互简直和过家家一样简单了),取得了超出预期的UV等反馈。从过去接到需求就不假思索闷头设计,到开始主动对业务有一些深入理解和思考,甚至和产品经理共同讨论驱动接下来的方向,真正实践「目标导向设计」。在输出物上,设计文档越来越完整规范,在目标思考、布局层级、边界场景上做得越来越专业,不再是过去那种一大张带流程的界面截图拼凑在一起了事。培养起了每周在简书/知乎专栏/个人公众号(akikodesign)上总结反思、以写作形式输出的习惯。及时总结踩过的坑和成功的经验,并且积极主动进行分享,无意中也帮到了一些同行:)。被委任负责所在团队的公众号(ali-ccoux)运营,很开心能用自己在文笔上的优势为团队带来更多附加的品牌价值。圈子上走出封闭从过去只认识公司里的同事、还未必有多深入的了解和交流,到借助帮助他人、写作分享等方式主动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同行。从经验丰富的前辈身上,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自我提升的方法,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甚至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模板与方向;从同期毕业年纪相仿的伙伴身上,可以观察别人闪光的地方,激励自己不落后于人;从年龄比自己小的学弟学妹身上,可以感受到更多积极进取的锐气,发出「比当年的我强一大截」的感叹,用危机感鞭策自己进步。最令我开心的是认识了《破茧成蝶》的作者刘津姐姐,惊讶地发现我们在性格、想法、从事的产品领域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激励了我在ToB产品设计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当认识的优秀者越来越多,就会越加感受到自身有太多不足之处,不复有坐井观天式的狂妄无知,而是长期保持谦逊进取的心态。生活上变得有趣开始主动锻炼身体,工作日下班必去健身房,慢慢地变得很少生病,也有更多体力来支撑设计。开始培养更多兴趣,购买了微型单反和数位板,周末经常出门拍照或在家涂涂画画,从中获得了更多快乐。感谢2015年这个世界赐予我的太多温柔和幸运,感谢一直不满现状努力蜕变做得更好的自己,希望自己在即将来临的本命年里,继续前进!
作为刚踏入职场半年的交互设计师,就先抛砖引玉吧。其实自己一直是在交互和产品徘徊,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恰巧在一间小公司兼任了这两个职位。(不过最近已经辞职准备去一家startup)基本技能关于一些工具的使用如Axure、墨刀、sketch的能力提升了,毕竟作为日常的生产力工具,不过这也是最基本最肤浅的学到的东西。组织了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基本的用户调研方法,由于资源有限,很多方法其实都浅尝而止,并且在做法上其实也很不成熟,因此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做好准备再进行一些用户调研。更加深入理解了不同平台的设计规范。管理能力上半年在学校的时候忽悠了几个朋友一起做一个大家都觉得好玩的产品,作为PM必须掌控产品开发进度,由于毕设大家都比较忙,没有把握好开发节奏,最终产品以一个不够成型的形态上线并推广,最终并没有造成反响。下半年在公司内,许多项目莫名其妙也是由我来进行任务调度,也懂得了任务安排的沟通的重要性。明年有机会的时候想尝试scrum。自我学习大概每个月会看一本设计类书籍(这个量还是有点少,但是也是因为还有在看其他类型的书)。日常上设计类网站进行欣赏或者研究。在知乎收藏好的问题并找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好好看。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ob toc 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