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高中生全面学习的助学软件

中职学生首次全面享受国家助学金
 您的位置:
中职学生首次全面享受国家助学金
  日 08:19:11  来源:CCTV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全年中央地方财政投入的462亿助学资金中,大约6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用于在中等职业学校首次全面实行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额度为每人每年1500元,资助对象是各类中专学校、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中一、二年级的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教育部学生资助中心主任 崔邦焱:这样测算下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大约1600万学生可以获得助学金,占中职学生总数的90%。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如此大范围的资助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和倾斜。1500元的助学金额度是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平均生活费用水平来确定的,用于解决贫困生一、二年级的生活费用,其中中西部学校的大部分资助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三年级学生则主要通过学校和企业安排的顶岗实习解决生活费困难。国家还将进一步制定对中职学生实习报酬予以免税等优惠政策。在新的助学体系中,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将同样享受国家各项资助政策。
(责任编辑:王莎莎)
新闻留言排行
发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学年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评选工作的通知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学年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评选工作的通知
&&&&&&&&&&★★★
【字体: 】
学年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评选工作的通知
作者:学生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关于做好2015-2016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和
2016-2017学年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系、各班级:
&&&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我省高校本专科生国家奖助学金工作的通知》,结合实际情况,现将2016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中央奖补专项资金受助学生评选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审
(一)评审对象
& 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全日制本专科生。
(二)奖励名额和标准
&& 嘉应学院下达给我分院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共83名,每人5000元。各班推荐名额分配见附件1。
(三)申请条件
&&&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未受过分院通报批评以上处理;
3.勤俭诚信,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较强,曾获学校奖学金且2015-2016学年平均学分积点不应低于班内前50%;
5.家庭经济困难。
&& (四)申请材料
1. 2015―2016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审批表一份(要求打印,盖行政章,因需扫描,行政章要盖得非常清晰);
2.加盖所在分院公章的学年平均学分积点班级排名表、2015-2016学年成绩单(成绩单需有2015―2016学年各科成绩和学年平均学分绩点),获学校奖学金等证书复印件(若暂时无2015-2016学年学校奖学金证书,则由学院出具证明,并附上《2015-2016学年综合测评排名表》复印件);
3.经审核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复印件
二、国家助学金的评审
(一)评审对象
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
(二)资助名额和标准
嘉应学院下达给分院学年国家助学金名额共364名,每人3000元。各班推荐名额分配见附件1。
&& (三)申请条件
&&&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未受过分院通报批评以上处理;
3.勤俭诚信,道德品质优良;
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5.家庭经济困难。
(四)申请材料
1、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一份;
2、经审核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评审程序
(一)91319
四、评审要求
(一)为善用资源,扩大奖励和资助的范围,使更多符合条件的学生受惠,除国家助学贷款外,同一学生同一学年原则上只能获得一项大额资助(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各类捐赠助学金)。凡同一年拟重复推荐资助的必须由所在班级提供书面说明。同一学年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不能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
(二)各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甄别,确保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用于帮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三)各申报者应诚实守信,如实申报。一旦发现在评选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学校有权取消其评奖评优资格一年,同时终止该生其它资助项目的申请或款项发放,追回已发放的资助款。
& 五、注意事项
(一)根据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国家助学金不颁发资助证书,不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审批表,要求打印,盖行政章,因需扫描,行政章要盖得非常清晰;(注意:统一有宋体小四号字体输入打印,正反面同一张A4纸。学习成绩排名与综合测评排名需与《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一致;)
(三)请将2015-2016学年拟获得学校奖学金的同学的材料置于其它学年份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之上;同时,班级上交的所有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材料顺序必须与《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一致;
(四)材料报送
1.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表》
2.《国家助学金审核名单汇总表》
3.加盖分院公章的学年平均学分积点班级排名表、2015-2016学年成绩单(成绩单需有2015―2016学年各科成绩和学年平均学分绩点),获学校奖学金等证书复印件(若暂时无2015-2016学年学校奖学金证书,则由分院出具证明,并附上《2015-2016学年综合测评排名表》复印件)
下载附件:
&&&&&&4.&&&&&&
&&&&&& &&&&&&&&&&&&&&&&&&&&&&&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学生科&
                      2016年9月14日
文章录入:xsk&&&&责任编辑:xsk&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新闻热线:021-
答题软件APP迅速普及受学生青睐 是助学还是坑学?
&nbsp&nbsp&nbsp&nbsp核心提示: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赶作业的时候,时不时拿出手机,对着作业本拍。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智能手机里安装了一个答题软件(APP),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只需要拍个照上传,不出一秒钟,准确答案就在手机屏幕上跳了出来。&nbsp&nbsp&nbsp&nbsp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赶作业的时候,时不时拿出手机,对着作业本拍。这是怎么回事?&nbsp&nbsp&nbsp&nbsp原来,在智能手机里安装了一个答题软件(APP),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只需要拍个照上传,不出一秒钟,准确答案就在手机屏幕上跳了出来。&nbsp&nbsp&nbsp&nbsp据了解,不仅是手机软件,目前市面上有着相同搜题功能的学习工具越来越多,而这些能让学习变得无比方便的“智能产品”,对孩子们来说,究竟是“助学的天使”还是“坑学的妖魔”呢?&nbsp&nbsp&nbsp&nbsp迅速普及的答题APP&nbsp&nbsp&nbsp&nbsp3月1日,正值星期二,因为晚上有兴趣班,李阿姨带着她的孩子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饮食店,孩子边做作业边等着上课。&nbsp&nbsp&nbsp&nbsp李阿姨的孩子陈成就读于乐群小学五年级,等到李阿姨买完晚餐回来,陈成指了指作业本上的一道题目,示意自己不会写。李阿姨拿过作业本看了看,发现自己也不会。“那你用手机帮我扫一下啊。”陈成说。&nbsp&nbsp&nbsp&nbsp孩子所说的扫一下,实际是使用一种名为“某某作业帮”的答题软件。&nbsp&nbsp&nbsp&nbsp另一边,桂林中学高三学生符文刚刚结束艺考,与同班同学李照、覃南在饮食店聊天。当记者询问到这类软件时,李照和覃南相视一笑,都表示自己正在使用。“在学校不能用手机,所以一般是周末回家去写作业的时候才用。”覃南说。而符文也表示,自己去年下半年就曾下载过这类软件,随后因为准备艺考,就将其卸载了。“不过看来马上就要安装回来了。”符文说。&nbsp&nbsp&nbsp&nbsp连日来,记者相继走访了榕湖小学、桂林中学、十七中等六所中小学,结果发现,这类答题软件已经被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的很多学生所熟知并使用,其使用率还在进一步“普及”。&nbsp&nbsp&nbsp&nbsp记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共随机邀请三十名中小学生回答,其中63.33%的学生表示已经使用过,30%的学生表示听说过,有安装使用的意愿,只有两名学生表示没有听过这类软件。&nbsp&nbsp&nbsp&nbsp十七中初三学生秦琴告诉记者,她是在去年下半年听班上同学提起后,回家就下载了,“班里面我知道的就有十几个同学在用。”在记者采访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大多数都是在去年下半年接触并开始使用的,到今年开学时,越来越多的同学都用上了这类答题软件。&nbsp&nbsp&nbsp&nbsp究竟这样的答题软件是何方神圣?&nbsp&nbsp&nbsp&nbsp记者打开手机的应用市场,搜索“作业”、“题目”等关键词,不一会儿,就跳出了很多种具备答题功能的手机软件。它们的使用方法大同小异,通过手机号注册后,就有拍照搜题、读题搜索等功能,并且目前都是免费使用,只有少部分诸如老师答疑的功能,会收取一定费用。记者选择了一道小学五年级和一道高三的数学题,拍照上传后,不出一秒钟,就有了同样题型的五种解题方法。&nbsp&nbsp&nbsp&nbsp“其实,网络搜题早就有了,只不过现在有开发商将它整合成平台,方便学生使用。”培正教育的卢海芳校长告诉记者,“这类软件的开发目前还处于前期,也就是搭建平台阶段。开发商通过不断地充实题库与免费的手段,来吸引客户群,下一步或许会开放会员制或实行包月收费。实际上,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这类软件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毕竟,中国有着1.6亿的学生市场,市场利益绝对是惊人的。”&nbsp&nbsp&nbsp&nbsp下一页&nbsp&nbsp&nbsp&nbsp[1][2][3][4]&nbsp&nbsp&nbsp&nbsp接受还是拒绝?&nbsp&nbsp&nbsp&nbsp对于这种“新生事物”,家长和老师们正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nbsp&nbsp&nbsp&nbsp“这类软件真的会害了学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的历史老师廖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班上有部分同学用,我的态度是最好不用。因为对学习不会有帮助,不懂的知识点,就算搜出了答案,学生也还是不懂,基本上是无用功。”&nbsp&nbsp&nbsp&nbsp采访中,很多初次听闻这类软件的老师,第一反应也是“感觉不妥”。宁远小学的蒙艳校长指出,尽管这类软件看似解决了学生回家时的学习问题,但同样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惰性心理。“特别是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本身就处于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不可掉以轻心。”&nbsp&nbsp&nbsp&nbsp也有部分老师,则因为这类软件提供解题思路、促进学习的一些功能持积极态度。&nbsp&nbsp&nbsp&nbsp桂林市宝贤中学的数学老师王伟也是在去年从学生们的QQ群讨论中,听闻这类软件的。对于软件的使用,王伟老师个人认为无伤大雅,“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的,也就周末回家能用一下,而且上面除了答案外,还有解题思路,学生也算多了个学习帮手。”就在今年,他自己也下载了这个软件,去回答一些学生的提问。“也是看使用的学生多,自己作为老师,也能帮助一下上网的学生,提供一些解题的思路。”&nbsp&nbsp&nbsp&nbsp“很多老师本身并不排斥这类软件,因为对于教学,这类软件中一些举一反三的题型与教学思路,还是有它的启发性的。”卢海芳校长指出,“因此一些老师手机里,也会下载这样的软件。而我们对这类软件所持的态度,就是不宣传,不鼓励,但也不排斥。”&nbsp&nbsp&nbsp&nbsp相比之下,家长对这类软件的态度,就更加矛盾一些。&nbsp&nbsp&nbsp&nbsp李阿姨告诉记者,她已经是第三次下载这样的软件了。“到了孩子三年级,他的作业我已经很难给他指导了。因此两三年前就曾经下载使用过。”李阿姨说,“当时好像搜索的速度没有这么快,而且很多题都搜不出来,就卸载了。”&nbsp&nbsp&nbsp&nbsp就在前段时间,陈成主动跟李阿姨提起了这个软件,说是可以帮助学习。“他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使用了,于是我也在手机里面下了一个给他用。”李阿姨说,但是看着孩子多次利用这个软件很快做完作业,李阿姨又将软件卸载了。“感觉他就是在抄作业,为此我还说了他几句,一气之下又卸载了。”&nbsp&nbsp&nbsp&nbsp对于再次下载这类软件,李阿姨更多地表示出一种无奈。“没办法,文化水平不高,在家也指导不了什么。小孩一有学习问题,自己也没辙。”&nbsp&nbsp&nbsp&nbsp这样的矛盾态度也体现在了记者的抽样采访调查中,在“您是否愿意让小孩使用答题软件”的问题中,只有13.3%的家长明确表示相信孩子,赞成使用;70%的家长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16.6%的家长则表达了禁止孩子使用这类软件的坚决态度。&nbsp&nbsp&nbsp&nbsp上一页下一页&nbsp&nbsp&nbsp&nbsp[1][2][3][4]&nbsp&nbsp&nbsp&nbsp“助学”还是“坑学”?&nbsp&nbsp&nbsp&nbsp“这类软件只有一种适合人群,就是那些自律能力很好的孩子,并且家长有条件陪伴与监督学习。”卢海芳说。同时他又明确指出,大部分的孩子是没有自律能力的。&nbsp&nbsp&nbsp&nbsp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系老师黄宁也表示,随着这类软件的使用,学生不可避免容易产生惰性心理。&nbsp&nbsp&nbsp&nbsp记者发现,尽管在采访中,大多数同学表示只有在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会求助于这类软件,但是他们对于难题却没有清晰的定义。部分学生表示,只有在提前自学或者解答奥数题的时候,才会使用,但是也有学生表示,作业的最后一道题,就是难题。&nbsp&nbsp&nbsp&nbsp采访时,李照同学就很不好意思地表示,因为高三的课业比较繁重,自己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基本上现在的作业都是靠这个软件来完成的。而当记者问他是否会详细地看一些软件提供的解题思路,旁边的覃南马上接话说,“他才不会咧。”&nbsp&nbsp&nbsp&nbsp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这类软件普及,一些别的问题也在产生。&nbsp&nbsp&nbsp&nbsp秦琴告诉记者,在班上也有一些同学,除了做作业外,在小考的时候也会偷偷拿出手机,扫一扫答案。“大考的时候管得比较严格,可能不会。但是昨天生物小考的时候,我就看到有同学在用手机照题目。”&nbsp&nbsp&nbsp&nbsp而在记者走访中,不同学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表示看到过这种情况。&nbsp&nbsp&nbsp&nbsp在问卷的数据统计里,在问到学生“是否会看解题思路的详解”时,30%的学生选择了会看得很仔细,56.6%的学生表示大概扫一遍就好,而有13.3%的学生回答说不会仔细看,而是直接誊抄答案;而关于“是否感觉自己开始依赖这类软件”的问题,仅有13.3%的学生选择了回答“不依赖”,而40%的同学表示扫描之前会先思考一会,43.3%的学生则表示现在“只要一遇到难题就想扫一扫”;另外,在回答“用答题软件解决的题型,下次能够记住吗”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能够举一反三,53.3%的学生选择了“不好说,看情况”,更有36.6%的学生表示“很难记住,同样的题型会多次搜索”。&nbsp&nbsp&nbsp&nbsp尽管对答题软件持支持态度,但王伟老师仍然对学生是否会滥用这类软件表示了他的担忧,“典型的情况有点像前几年,那个时候学生也流行在网上搜答案,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平时作业都做得很好,一到考试却不行了。”王伟说,“如果学生完全依赖答题软件,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nbsp&nbsp&nbsp&nbsp卢海芳表示了更深层次的担忧:“软件的开发商将会不断地去完善它的题库、加快搜索速度,来完善用户体验。但是教育本身是应该教会学生去独立思考、判断,这类软件的客户体验度越好,就离教育的本质越远。”&nbsp&nbsp&nbsp&nbsp上一页下一页&nbsp&nbsp&nbsp&nbsp[1][2][3][4]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答题软件APP迅速普及受学生青睐 是助学还是坑学?
日 10:52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nbsp&nbsp&nbsp&nbsp核心提示: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赶作业的时候,时不时拿出手机,对着作业本拍。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智能手机里安装了一个答题软件(APP),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只需要拍个照上传,不出一秒钟,准确答案就在手机屏幕上跳了出来。&nbsp&nbsp&nbsp&nbsp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赶作业的时候,时不时拿出手机,对着作业本拍。这是怎么回事?&nbsp&nbsp&nbsp&nbsp原来,在智能手机里安装了一个答题软件(APP),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只需要拍个照上传,不出一秒钟,准确答案就在手机屏幕上跳了出来。&nbsp&nbsp&nbsp&nbsp据了解,不仅是手机软件,目前市面上有着相同搜题功能的学习工具越来越多,而这些能让学习变得无比方便的“智能产品”,对孩子们来说,究竟是“助学的天使”还是“坑学的妖魔”呢?&nbsp&nbsp&nbsp&nbsp迅速普及的答题APP&nbsp&nbsp&nbsp&nbsp3月1日,正值星期二,因为晚上有兴趣班,李阿姨带着她的孩子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饮食店,孩子边做作业边等着上课。&nbsp&nbsp&nbsp&nbsp李阿姨的孩子陈成就读于乐群小学五年级,等到李阿姨买完晚餐回来,陈成指了指作业本上的一道题目,示意自己不会写。李阿姨拿过作业本看了看,发现自己也不会。“那你用手机帮我扫一下啊。”陈成说。&nbsp&nbsp&nbsp&nbsp孩子所说的扫一下,实际是使用一种名为“某某作业帮”的答题软件。&nbsp&nbsp&nbsp&nbsp另一边,桂林中学高三学生符文刚刚结束艺考,与同班同学李照、覃南在饮食店聊天。当记者询问到这类软件时,李照和覃南相视一笑,都表示自己正在使用。“在学校不能用手机,所以一般是周末回家去写作业的时候才用。”覃南说。而符文也表示,自己去年下半年就曾下载过这类软件,随后因为准备艺考,就将其卸载了。“不过看来马上就要安装回来了。”符文说。&nbsp&nbsp&nbsp&nbsp连日来,记者相继走访了榕湖小学、桂林中学、十七中等六所中小学,结果发现,这类答题软件已经被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内的很多学生所熟知并使用,其使用率还在进一步“普及”。&nbsp&nbsp&nbsp&nbsp记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共随机邀请三十名中小学生回答,其中63.33%的学生表示已经使用过,30%的学生表示听说过,有安装使用的意愿,只有两名学生表示没有听过这类软件。&nbsp&nbsp&nbsp&nbsp十七中初三学生秦琴告诉记者,她是在去年下半年听班上同学提起后,回家就下载了,“班里面我知道的就有十几个同学在用。”在记者采访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大多数都是在去年下半年接触并开始使用的,到今年开学时,越来越多的同学都用上了这类答题软件。&nbsp&nbsp&nbsp&nbsp究竟这样的答题软件是何方神圣?&nbsp&nbsp&nbsp&nbsp记者打开手机的应用市场,搜索“作业”、“题目”等关键词,不一会儿,就跳出了很多种具备答题功能的手机软件。它们的使用方法大同小异,通过手机号注册后,就有拍照搜题、读题搜索等功能,并且目前都是免费使用,只有少部分诸如老师答疑的功能,会收取一定费用。记者选择了一道小学五年级和一道高三的数学题,拍照上传后,不出一秒钟,就有了同样题型的五种解题方法。&nbsp&nbsp&nbsp&nbsp“其实,网络搜题早就有了,只不过现在有开发商将它整合成平台,方便学生使用。”培正教育的卢海芳校长告诉记者,“这类软件的开发目前还处于前期,也就是搭建平台阶段。开发商通过不断地充实题库与免费的手段,来吸引客户群,下一步或许会开放会员制或实行包月收费。实际上,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这类软件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毕竟,中国有着1.6亿的学生市场,市场利益绝对是惊人的。”&nbsp&nbsp&nbsp&nbsp下一页&nbsp&nbsp&nbsp&nbsp[1][2][3][4]&nbsp&nbsp&nbsp&nbsp接受还是拒绝?&nbsp&nbsp&nbsp&nbsp对于这种“新生事物”,家长和老师们正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nbsp&nbsp&nbsp&nbsp“这类软件真的会害了学生。”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的历史老师廖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班上有部分同学用,我的态度是最好不用。因为对学习不会有帮助,不懂的知识点,就算搜出了答案,学生也还是不懂,基本上是无用功。”&nbsp&nbsp&nbsp&nbsp采访中,很多初次听闻这类软件的老师,第一反应也是“感觉不妥”。宁远小学的蒙艳校长指出,尽管这类软件看似解决了学生回家时的学习问题,但同样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惰性心理。“特别是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本身就处于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不可掉以轻心。”&nbsp&nbsp&nbsp&nbsp也有部分老师,则因为这类软件提供解题思路、促进学习的一些功能持积极态度。&nbsp&nbsp&nbsp&nbsp桂林市宝贤中学的数学老师王伟也是在去年从学生们的QQ群讨论中,听闻这类软件的。对于软件的使用,王伟老师个人认为无伤大雅,“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的,也就周末回家能用一下,而且上面除了答案外,还有解题思路,学生也算多了个学习帮手。”就在今年,他自己也下载了这个软件,去回答一些学生的提问。“也是看使用的学生多,自己作为老师,也能帮助一下上网的学生,提供一些解题的思路。”&nbsp&nbsp&nbsp&nbsp“很多老师本身并不排斥这类软件,因为对于教学,这类软件中一些举一反三的题型与教学思路,还是有它的启发性的。”卢海芳校长指出,“因此一些老师手机里,也会下载这样的软件。而我们对这类软件所持的态度,就是不宣传,不鼓励,但也不排斥。”&nbsp&nbsp&nbsp&nbsp相比之下,家长对这类软件的态度,就更加矛盾一些。&nbsp&nbsp&nbsp&nbsp李阿姨告诉记者,她已经是第三次下载这样的软件了。“到了孩子三年级,他的作业我已经很难给他指导了。因此两三年前就曾经下载使用过。”李阿姨说,“当时好像搜索的速度没有这么快,而且很多题都搜不出来,就卸载了。”&nbsp&nbsp&nbsp&nbsp就在前段时间,陈成主动跟李阿姨提起了这个软件,说是可以帮助学习。“他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在使用了,于是我也在手机里面下了一个给他用。”李阿姨说,但是看着孩子多次利用这个软件很快做完作业,李阿姨又将软件卸载了。“感觉他就是在抄作业,为此我还说了他几句,一气之下又卸载了。”&nbsp&nbsp&nbsp&nbsp对于再次下载这类软件,李阿姨更多地表示出一种无奈。“没办法,文化水平不高,在家也指导不了什么。小孩一有学习问题,自己也没辙。”&nbsp&nbsp&nbsp&nbsp这样的矛盾态度也体现在了记者的抽样采访调查中,在“您是否愿意让小孩使用答题软件”的问题中,只有13.3%的家长明确表示相信孩子,赞成使用;70%的家长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16.6%的家长则表达了禁止孩子使用这类软件的坚决态度。&nbsp&nbsp&nbsp&nbsp上一页下一页&nbsp&nbsp&nbsp&nbsp[1][2][3][4]&nbsp&nbsp&nbsp&nbsp“助学”还是“坑学”?&nbsp&nbsp&nbsp&nbsp“这类软件只有一种适合人群,就是那些自律能力很好的孩子,并且家长有条件陪伴与监督学习。”卢海芳说。同时他又明确指出,大部分的孩子是没有自律能力的。&nbsp&nbsp&nbsp&nbsp而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系老师黄宁也表示,随着这类软件的使用,学生不可避免容易产生惰性心理。&nbsp&nbsp&nbsp&nbsp记者发现,尽管在采访中,大多数同学表示只有在作业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会求助于这类软件,但是他们对于难题却没有清晰的定义。部分学生表示,只有在提前自学或者解答奥数题的时候,才会使用,但是也有学生表示,作业的最后一道题,就是难题。&nbsp&nbsp&nbsp&nbsp采访时,李照同学就很不好意思地表示,因为高三的课业比较繁重,自己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所以基本上现在的作业都是靠这个软件来完成的。而当记者问他是否会详细地看一些软件提供的解题思路,旁边的覃南马上接话说,“他才不会咧。”&nbsp&nbsp&nbsp&nbsp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这类软件普及,一些别的问题也在产生。&nbsp&nbsp&nbsp&nbsp秦琴告诉记者,在班上也有一些同学,除了做作业外,在小考的时候也会偷偷拿出手机,扫一扫答案。“大考的时候管得比较严格,可能不会。但是昨天生物小考的时候,我就看到有同学在用手机照题目。”&nbsp&nbsp&nbsp&nbsp而在记者走访中,不同学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表示看到过这种情况。&nbsp&nbsp&nbsp&nbsp在问卷的数据统计里,在问到学生“是否会看解题思路的详解”时,30%的学生选择了会看得很仔细,56.6%的学生表示大概扫一遍就好,而有13.3%的学生回答说不会仔细看,而是直接誊抄答案;而关于“是否感觉自己开始依赖这类软件”的问题,仅有13.3%的学生选择了回答“不依赖”,而40%的同学表示扫描之前会先思考一会,43.3%的学生则表示现在“只要一遇到难题就想扫一扫”;另外,在回答“用答题软件解决的题型,下次能够记住吗”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能够举一反三,53.3%的学生选择了“不好说,看情况”,更有36.6%的学生表示“很难记住,同样的题型会多次搜索”。&nbsp&nbsp&nbsp&nbsp尽管对答题软件持支持态度,但王伟老师仍然对学生是否会滥用这类软件表示了他的担忧,“典型的情况有点像前几年,那个时候学生也流行在网上搜答案,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平时作业都做得很好,一到考试却不行了。”王伟说,“如果学生完全依赖答题软件,最后的结果就是这样。”&nbsp&nbsp&nbsp&nbsp卢海芳表示了更深层次的担忧:“软件的开发商将会不断地去完善它的题库、加快搜索速度,来完善用户体验。但是教育本身是应该教会学生去独立思考、判断,这类软件的客户体验度越好,就离教育的本质越远。”&nbsp&nbsp&nbsp&nbsp上一页下一页&nbsp&nbsp&nbsp&nbsp[1][2][3][4]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