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关系做出的征信是否怎么合理运用社交媒体?涉嫌歧视吗

最有看点的互联网金融门户
社交网站做社会信用体系 用户个人隐私怎么办?
马继华 | 来源:砍柴网
本文共1862字,预计阅读时间37秒据悉,央行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而腾讯的名字赫然名列其中。就在腾讯万能派进行一番吹捧的同时,作为用户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些胆战心惊呢?
中国的征信体系非常不完善,大大影响了社会信用的建设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之所以会形成如此的局面,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数据的收集困难。中国社会传统上并非依靠数目字管理的社会,将大量的个人信息数据进行整合的数据库及流程制度都很缺乏,这也是央行为何非常看重像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数据的缘由。
不过,仅仅通过网络上的数据就可以对个人进行征信评价是否可行,至今也存在争议,毕竟线上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都可能有缺陷。一般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巨头在线上拥有比较完备全面的业务结构,由此可能获得完整的具体到个人的信息资料,比国外一些专业化很强的互联网巨头在征信数据使用上更具备可行性。
现实看,社交网站积累的数据到底能不能进行个人征信分析,这个在世界上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即便是征信体系最完备的美国和FACEBOOK也没有从事征信业务的先例,腾讯要进入这个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并非美国人做不到的中国人也做不到,腾讯作为世界级的互联网巨头,手中还握有财付通和微信支付这样的支付工具,其在游戏、金融、电商等领域都有积累,在部分群体中开展征信服务还是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腾讯做征信与阿里巴巴相比并不在一个层次上。作为电商和交易中心地位的阿里巴巴凭借支付宝、淘宝、天猫、阿里巴巴、微博等形成了完整的用户资料、个人收支及消费行为数据链条,这个数据聚合的能力已经超越了银行,也只有如此才真正可以做到仅凭线上数据就能完整征信评价。
腾讯的大数据没有问题,但大数据只是征信模型建立的依据,并不能具体到个体之上,也就是说,腾讯可以依托自己手中的数据建立很好的征信模型,可一旦要对用户进行征信评价,很可能会遭遇严重的数据不全。因此,腾讯的大数据在征信评价中真正能应用起来的很少,如果不能增加有效数据的补充,腾讯的所谓征信体系完全会成为给资本市场提供炒作题材的工具。
总的来说,社交网站的数据很多都涉及到用户的社会交往和隐私,与阿里巴巴所掌握的用户交易数据相比,大量的数据非常分散而且缺乏结构化,其私密性和安全性要求会非常特殊,是一种储存要求很高但利用价值很小的数据,对于建立个人征信系统的重要性有限。
为了达成数据的完整,腾讯有两个方法可以实现。第一是向合作网络公司寻求帮助,比如京东等等;第二是直接调用个人客户在腾讯QQ及微信上的沟通记录。
就第一种情况来说,腾讯已经宣布将与外部渠道数据相结合。腾讯系的电商、游戏等合作伙伴不少,其数据质量有相当的保障,可却面临不少法律及商务障碍。比如京东,虽然京东与腾讯有战略合作,并在产品上有了初步整合,微信也给京东开了后门,但是这毕竟是两家上市公司,而用户在两家公司注册产品的时候应该没有承诺其可以给其他公司合法使用网站获得的信息,腾讯的使用将面临一定的风险。而如果腾讯寻求外部数据配合,账号上的链接和认证都会存在麻烦,毕竟腾讯的财付通用户数量有限,使用腾讯产品账号登录其他网站的用户数量也不会太多。
至于第二种情况,则问题更为严重。腾讯合法获得的用户数据大多数都是QQ及微信用户的行为记录,但这些行为记录对于征信的利用价值却很低,即便你积累的再多也不能对征信评价做出贡献。为了达到评价个人征信的目的,腾讯可能不得不利用用户的内容数据,而这些用户在QQ及微信上的交流内容记录一旦被腾讯利用,那就可能涉及到用户隐私保护的法律问题。任何机构,也包括社交软件的运营方,都没有权力任意使用这些用户的内容。如果腾讯不能说明是否会监控使用用户的内容,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担心自己的信息有被滥用可能。
不管怎样,如果一个人要想获得好的信用评级,恐怕以后必须要多注意自己在网上的一言一行了。比如,你是否有多个QQ号,而且每个QQ号背景资料都不一样;你是否用滴滴打过车,是否有爽约的记录?你在京东购物的时候是否经常更换收货地址,是否收货都经常变更?你是否将微信绑定了手机号码,你进行QQ认证等的手机号码使用了多少年了?
征信体系建设对于整个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征信体系的建设却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个人隐私为代价,互联网公司没有这个权力,央行也没有这个权力,这个需要相关的立法来进行规范和保护,没有明确边界的信息滥用将造成比没有征信体系更大的社会危害。
用微信扫描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
您的评论提交后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留言会展示在下方留言区域,请耐心等待。
版权所有 (C)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实验室 | 京ICP备号-1  英文原文:&作者 Robinson Meyer。
  注:将用户的人脉关系作为信用评级参考因素的这种做法,已经成为 Facebook 在美国的一项专利。但是这并非 Facebook 首创,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融推出的芝麻信用分也在使用人脉关系作为评估信用水平的依据。
  今年八月,Facebook 在美国成功申请了一个似乎并无特别的专利,该专利主要是通过分析某个用户的好友数据来做一些事情。其中大部分讨论的都是社交媒体运营中相对枯燥的技术问题&&直到最后一项应用案例,出现了如下的内容:
当一个用户申请贷款的时候,贷款方会审查该用户社交网络好友的信用等级??。只有这些好友的平均信用等级达到了最低的信用分要求,贷款方才会继续处理贷款申请。否则的话,该申请即被拒绝。
  换句话说:当你申请贷款的时候,该专利可以让银行来分析你的 Facebook 好友情况。如果你的好友中有太多人信用分过低,则银行可能会拒绝你的贷款申请&&即便是在你本人的信用完全没问题的情况下。
  贷款歧视?
  有批评人士认为,这项专利重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贷款歧视&做法:&Facebook 想要以你的好友名单为理由拒绝贷款&(),有媒体在新闻标题中这样写道。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在二十世纪&以申请者居住地和种族为理由拒绝贷款 (redlining) &的做法中,银行会因为申请者居住在黑人较多的社区而拒绝房贷申请。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就时髦多了,银行的做法更先进:他们不仅能够以用户的居住地为理由拒绝贷款,还可以将申请者的亲朋好友作为拒绝贷款的理由。因为一个人的朋友圈子会密切地反映出他的种族和阶级&&,在每十个普通的美国白人公民当中,就有九个人的好友全都是白人&&这种做法实际上会让已经消失的贷款歧视重新复活。(值得一提的是,传统上拒绝贷款的做法是被美国政府所鼓励、甚至来主导实施的。)
  社交网络好友是否很快将改变我们的信用档案?这种状况又是否合法?笔者不是很确定,尤其是在采访了公民权利和社会公正团体 Upturn 的科技政策负责人 Aaron Rieke 之后。Rieke 去年完成了一份有关新型金融信用分的报告,其中就包括 Facebook 这种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分析方式。
  Rieke 所传达的消息,用一句话概括是:尚不必担心。他认为 Facebook 将这一专利付诸现实的可能性非常小。
  Facebook 信用分的障碍:用户心理和法律监管
  有这样几个理由。首先是实际操作层面的:目前,Facebook 还要依靠用户自愿来贡献他们的数据。
  &Facebook 盈利靠的是鼓励人们拥有庞大的好友网络,生产许许多多的内容,好让它来展示广告,&Rieke 对笔者说道,&如果他们决定开展信用分业务,我真的会很惊讶,因为那样的话会让用户感到恐慌、不安。&
  Facebook 同样会面临很大的法律障碍。向贷款方出售信息的这种做法,在《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 的监管范围之内。1970 年通过的这项法案,为的是监管一批相对较为新型的公司,它们掌握着消费者信息&&这些公司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知的征信机构 (credit bureaus)&&《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有权对 Facebook 的监管责任做彻底检查。举例来说,Facebook 需要告知用户该公司如何看待用户以及他们的人口数据,这要求 Facebook 要披露比现在多得多的信息。
  但即便 Facebook 的信用分计算模型被发现带有歧视性的话,这家公司也不会被束缚住&&至少不会被消费者束缚住。如果一家银行基于 Facebook 给出的数据去批准或拒绝贷款的话,这家银行则必须要确保贷款符合 1974 年通过的《美国信贷机会均等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该法案禁止基于一系列原因&&种族、性别、宗教&&的歧视行为。从这一点来看,Facebook 的信用分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美国信贷机会均等法》的执法者认为,该法案所禁止的歧视范围可延伸至差别对待 (disparate-impact) 的情况。
  使用 Facebook 信用分的第三方可能面临诉讼?
  &为了禁止某种情况发生的一项中立政策或措施,不成比例地施加在某个群体上,仍旧是不合法的。&Rieke 这样说道。也就是说,他认为如果一家银行试图使用 Facebook 的信用分,那么这家银行将很快面临一起&差别对待&违规的诉讼。
  &用户可以起诉使用这种信用分的借贷方有&差别对待&的行为,用户会说:我没有钱,好友也是穷人;或者是,好友没有钱,所以就拒绝给我授信;或者是,好友都是某个特定族裔的,所以授信被拒。这样就会有一场关于&差别对待&的官司。&他说,&借款方将不得不给出这种信用分能够预测信用度的证据,而且还要说明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计算该用户的信用分。&
  对于使用信用分的银行来说,这将是一场很难打的官司。尤其是现在许多信用机构表示,除了一个人的信用历史之外,没有更好的担保某人具有还款能力的标准。可能发生的法律诉讼使得 Facebook 应用这项专利变得更加困难,任何一家使用这种信用分的银行都要负担许多义务。而许多传统意义上征信机构已经向借贷方证明了,他们提供的信用分不会导致&差别对待&诉讼的情况。
  在美国金融体系之外,这种做法&并不坏&
  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征信并非彻头彻尾的坏主意,在那些美国金融体系之外的国家,这种信用分计算方法能够帮助需要信贷的人。在墨西哥、哥伦比亚和菲律宾,已经有公司在分析用户的 Facebook、LinkedIn 和 Twitter 账户来评估他们的信用情况。
  在美国,目前有 20% 的人口无法获得信贷。Rieke 认为,对于新方法,不应该仅仅因为其做法新而遭到人们的拒绝。&我不觉得任何一个认同金融公正的人应该马上、彻底排斥某些听起来较新或是与以往不同的做法,&他对笔者表示,&但是一种基于用户社交圈子的信用分计算系统,我认为不太会有什么帮助。&
  笔者已经就信用分专利一事联系了 Facebook,但尚未获得回复。你的位置: >
> 社交金融:新政下的新机遇
当前,既是“互联网+”的时代,也是“社交+”的时代。互联网和社交在融合交织中,难以割裂。互联网巨头无一不重视社交的功能属性,支付宝也在积极挖掘开发社交场景下的应用。互联网金融大势下,社交+金融的新模式,成为一种新的业内趋势,被不少平台追捧。通过互联网思维的创新运用,让金融产品互联网化,提供更多的金融场景应用。
社交金融新模式
社交金融是指基于朋友圈关系的金融互助行为,通过互联网在社交信任的基础下建立用户之间的金融关系,并利用社交网络进行风险控制。模式新颖,兼具人际交往与资金融通的双重功能,网贷平台涉足相对较少。
据悉,目前,国内社交金融方式多样,常见的一种如双向匿名,借贷双方均为匿名的朋友关系,利息由出借方设定;还有一种是单项匿名,出借方匿名,借款方实名——利于出借方判断借贷风险,由出借方设定利息,可双方商定利率。
8月24日,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贷平台的信息中介地位。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导向,细化小额分散原则,这对大多数平台业务提出了整改规范要求。
大额业务模式备受挑战,而聚焦小额的消费金融、车贷在此次整改中,优势明显。定位为单纯信息中介的社交金融,凭借小而美的优势,也将迎来新机遇。
网贷平台模式多样
不少平台在社交金融上跃跃欲试,初见成效。从不同社交关系切入,包括熟人借贷、陌生人借贷、特定人群借贷。社交金融在国内网贷行业也属新鲜模式,平台都在积极创新,结合本土发展,演变成多样的模式。
熟人借贷这一模式,备受业界关注。主打社交金融的借贷宝,也凭借强大的社交环境,发展之势迅猛。目前其平台注册用户超一亿,累计交易额800亿元。短短一年,完成了估值从0到600亿的飞跃。“熟信”、“朋友范”为代表的平台,也是利用熟人借贷的典范。以熟人间的社交关系,满足双方的借贷需求。
但同样,社交金融发展之路备受争议,熟人借贷,评价两极化。熟人借贷,很大程度上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熟信为例,对手机通讯录里的朋友授信,并向有需求的朋友提供借款,也可以从朋友那里借款。匿名的设置,解决了熟人借钱的尴尬。还可以满足以人脉去理财,赚取利息。但熟人模式下的借款,隐藏的击鼓传花的连环贷,居高不下的逾期率加之复杂的社交关系,试图摆脱大数据征信的熟人征信,多了很多不可控的风险,也要注意。
团贷网旗下你我金融模式也很新颖,其将传统金融的担保、保险概念运用于大数据,创新出“众保”模式。借款人、担保人、投资人以平台作为信息中介,通过线上大数据天秤风控系统,线下实地尽调,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此种模式,强调碎片化风险,在平台构建的金融生态圈中进行交易,各取所需,形成互联网金融生态闭环。
以“靠谱鸟”为代表的平台,则更突显其精准的目标人群定位。通过校友圈子金融和社交金融互助,按照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风险审核,通过互联网技术、社交关系数据、教育经历、圈子口碑等多维度的数据为借款人进行授信,在线撮合交易。利用优质校友资源群体创造财富的能力,挖掘优质借款人,防范风险,降低坏账率。
总的来说,社交金融在当前网贷行业中,独辟蹊径,摸索中成长。在社交成为全民不可少的部分,理财资金需求也逐渐成为刚性需求的当前,社交金融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利用新型社交环境下的社交关系,弥补当前征信的个人征信情况,降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社交金融社交信任上的基础建立金融关系,赋予借款人更多的自主权与参与主动权。通过小额、多人将风险碎片化,强化借款人信用意识,有助全民征信体制的建设。
此前,支付宝试水社交关系链,引人注目。近期,蚂蚁金服旗下蚂蚁聚宝,也开始尝试金融社交。社交金融,吸引力不减。当前征信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交金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情况,实施中也面临坏账较高的情况,但在新的监管政策导向下,小额的社交金融模式无疑迎来发展的更多可能。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14被浏览982分享邀请回答3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理社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