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无法定位定位怎么改

大众点评网张涛:产品设计和定位很重要
  历经三次搬家,从一开始的公寓楼到现在闹中取静的易园,大众点评网的办公环境越来越好了。窗外流水修竹,虽是人工景致,却也美不胜收。
  坐在记者对面的大众点评网CEO张涛,除了口中偶尔会冒出“OK”,基本上已很难看出他是个海外10年的“海归”了。在宽敞的会议室里,张涛两只手握在一起,浓眉之下,双眼有神。
  最近的大众点评网已是喜事连连,除了刚刚获得挚信资本、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光速创投四家风险投资机构的超过1亿的第三轮投资,公司估值近10亿美元外,大众点评网团购也已做到团购领域前三,营业额更是出现剧增。
  创办于2003年4月的大众点评网,是基于网友互动的全球第一家城市指南网站,美国最大的点评类网站YELP在2004年才成立。从2008年10月起,网站开始盈利,2010年收入近3000万美元。对于已持续盈利的大众点评网来说,上市已不是难题,但张涛突然宣布暂停上市计划,采取继续融资前行的策略。
&& 隐形冠军
  4月26日,大众点评网宣布获得超过1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这一融资额度,是目前国内团购领域最大的一笔。
  张涛准备拿着这笔钱做三件事,一是用于新城市的拓展,2011年大众点评网将继续在全国二三十个城市落地;二是投入3亿元用于团购业务市场推广;三是进一步布局移动互联网,用于手机客户端中手机签到等新业务的开展。
  “现在的团购依然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到2012年,能够盈利的团购网站将只会剩下两三家。”张涛对本刊记者说。
  2010年6月,大众点评网才进入团购领域,当时国内已有糯米网、拉手网、美团网等一干网站。但来者不善,据一位业界人士透露,目前大众点评网团购均单为298单,拉手网则为3000单,但二者体量却相当,这意味着大众点评网的团购质量更高,销售团队更为高效。现在,大众点评团已在国内10多个一线城市开展团购业务,业务量已占到总体业务的40%以上。
  团购似乎显示出张涛的原则与行事风格,凡事稳扎稳打,先试点再全面铺开。
  “我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张涛的确有随环境变化而选择出击方式的本事。“去年我们七八个城市做到了团购行业前五,今年10多个城市已进入前三,未来我们肯定是第一。”
  实际上,张涛的底气来源于大众点评网8年的用户沉淀,创办于2003年4月的大众点评网,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对本地的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发表评论及分享信息的平台,这一模式形成了一张粘性极高的网,这里成为了用户消费意见的市场,同时它所连接的商户则可以通过广告加竞价排名来推广,而与商家合作的优惠券,则能够让消费者、商家受益的同时为大众点评网带来佣金收入。
  消费者点评已经成为大众点评网的核心优势,“在消费之前上大众点评网”,已成为国内大中城市白领及学生人群的一种习惯;而大众点评通过下载电子优惠券、关键词搜索、团购、手机签到等,更是实现了精准的营销推广。
  从一开始就以用户生成内容的大众点评网,引领了国内Web2.0的潮流,这让它后来的发展顺风顺水,8年的沉淀足以让大众点评网傲视群雄,而在它所定位的城市生活消费领域,在国内几无竞争对手。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一季,大众点评网已经覆盖全国2000多个城市,商户数量超过100万家,每月活跃用户数超过3000万,点评数近2000万条,每月总浏览量超过4亿。
  大众点评网CFO叶树蕻透露,自2008年盈利以来,公司每年收入均以超过20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1年大众点评网的收入将是1.5亿美元左右。
&& 移动互联网机会
  一夜之间,业界发现这一波兴起的互联网新机会似乎都有大众点评网的身影,团购、LBS、移动互联网、签到等,在每个细分领域,这家公司居然都做到了前三。
  实际上,布局团购稍晚的真正原因,是大众点评网将主要精力投向了移动互联网。“大众点评的模式完全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复制,大众点评如果不占领,将会存在潜在的威胁。”张涛透露。
  2007年,大众点评网就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目前,大众点评网已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及苹果、诺基亚等手机厂商合作,推出了手机客户端、WAP网页服务,还与新科电子、宇达电通等合作开展GPS服务。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团购业务的迅猛发展,也正是大众点评中止进程选择继续融资的最重要原因。因为这两大块业务的崛起将给大众点评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张涛说,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大众点评的战略也要随之改变。
  大众点评网团队中另一位资深副总裁龙伟,曾经是在掌上灵通负责无线业务的副总裁,他2005年加盟大众点评网。目前,在大众点评的手机客户端上,已能够实现地理位置定位、电子优惠券下载、团购、签到等当前最热门的功能应用。
  张涛透露,目前大众点评网手机用户已超过600万,来自手机端的月浏览量已超过网站的50%,今年,移动互联网今年的增长将超过10倍。
  目前,在中国互联网排名上,大众点评网约在50位左右,而在移动互联网排名上,大众点评网已经排名第5。
  大众点评网正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巨大的未开发市场、竞争对手不多、新业务的剧增、风投的大力支持等,这些都成就了张涛的底气。
  互联网专家、5173副总张培骜认为,大众点评网具备了当前LSM(LOCAL、SOCIAL、MOBILE)的所有特征,这一特征被认为是未来大公司的判定标准。
&& 急于上市会拖累新业务
  F=快公司观察(FCO) Z=张涛
  F:还能回忆起创业的初衷吗?
  Z:2003年初,当时我刚从美国回上海,因为本人也比较爱好美食,到上海找美食很困难,当时也没有书、网上告诉我哪个餐馆比较好,我的朋友知道的也不多。
  当时在美国有一本书叫《查氏餐馆议评鉴》,法国有本美食杂志叫《米其林》,我在欧洲经常用。美国也有Web2.0雏形的网站出来,像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维基百科,还有不是纯Web2.0的网站,比如亚马逊书评,eBay用户的评级,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互动点评的功能。
  我回国创业的设想,是做一些有关互联网的事情。我就想本人也比较爱吃,市场也缺少这方面的信息,于是结合查氏的运作模式和亚马逊书评,以及维基的群众参与、互动点评的方式,就有了大众点评网。
  F:你认为大众点评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Z:大众点评网能够成功,我自己最重要的感受还是产品本身的设计和定位。
  一个网站刚开始,特别是一个小型网站可能就不能做得太杂。像我们其实一开始想做的就是一些城市消费信息的分享、本地搜索这一类的网站。但是我们刚开始的切入点就是餐饮,而且只做上海一个城市,北京是2004年5月份才开始做,而广州、杭州是2005年才开始做。最初的一个较小的定位和专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F:大众点评网也在发力团购,你是如何看待团购市场的?
  Z:现在团购很热,一年多时间从百到千团。我们认为团购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模式,团购是一个巧妙的方式,解决了本地商户来做营销,做营销效果能够通过团购得到衡量。
  一两年之后,大家可能看到不一样的局面。剩下这两三家团购一定是有长久竞争力的全国性公司,最后的赢家是能满足本地商户全方位的营销需求并且拥有优秀的本地销售团队的公司。
  F:大众点评网去年曾启动IPO进程,为何在今年又选择了第三轮融资中止了上市进程呢?
  Z:我们认为IPO是企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随时都可以去做。我们之所以推迟了,是因为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给公司又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虽然现在资本市场的状况非常好,但如果急于上市,会迫使层在业绩的压力下过多考虑短期利益,拖累新业务发展。
  F: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大众点评网的商业模式,你会怎么说?
  Z: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和优惠,为商户提供精准营销服务。
余德】 (责任编辑:李晨)
  “钱荒”效应已迫使银行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了。
[简介]崇尚中长线波段交易,善于把握股市节奏,每日送出热点个股!
[简介]实盘交割单100%真实发布,连续5年盈利,年平均收益高达40%。
[简介]看大盘最精准最前瞻最直接,对个股非牛不战,出手必攻直击涨停。
关于的相关新闻美团VS大众点评:谁将站在O2O市场之巅
美团和大众点评,这两家团购市场的幸存者,从市场攻坚到融资大战寸土必争。似乎只有时刻处于竞争之中,才能对仍未完全消失的焦虑起到些许抑制作用。
和,这两家团购的幸存者,从市场攻坚到融资大战寸土必争。似乎只有时刻处于竞争之中,才能对仍未完全消失的焦虑起到些许抑制作用。今年5月中旬,曾有传闻称美团将与大众点评合并,不过随后双方都出面对此表示否认。此种消息能够在一时之间迅速传开,大概是受到前不久同样发生在互联网行业里的两起合并案的影响。不同于滴滴与快的以及58同城与赶集的合并案例,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的基础似乎并不那么明朗,双方虽然各具规模,但并未达到可以吞并对方的程度。&最新的团购行业报告显示,美团4月份的成交额为88亿元,市场份额占比61.2%,大众点评为31.5亿元,市场份额占比21.9%。虽然在交易额上落后于美团,但大众点评的优势在于,平台用十多年积累换来的大量商户的点评数据,这已成为目前生活消费最大的决策入口。而美团在上线之初便定位于交易,这使得用户消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平台缺乏足够的忠诚度。不过,美团显然也已经意识到在UGC内容方面的不足,不再仅停留于交易。山雨欲来风满楼,捕风捉影的合并传闻未能应验,但却隐约预示着一场更为激烈的竞争即将到来。今年1月份,美团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为7亿美元,随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大众点评也完成一轮8.5亿美元的融资。各自备足资金之后,美团与大众点评在市场或许将迎来一场决战。虽然这场决战的结果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我们在对双方商业模式、经营思路以及市场战略等方面的对比中,或许能找到一些端倪。商业模式:交易与信息比较美团与大众点评模式上的异同,我们常常把团购业务单独拎出来作为重点来谈,实际上站在观察者的角度,这往往导致结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回溯大众点评的发展路径,它其实是一个基于商户点评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的过程,在转型的过程中恰好在团购业务上与后来者美团的业务有了高度重叠。这与在起初便定位于交易的美团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如果单独把二者重叠的团购业务做对比,而不是放到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中,二者的差异并不那么明显。大众点评有大量的商户点评数据在先,而美团的点评数据则产生于交易之后。这导致一个细微的差异,即大众点评的用户往往在对比多家商户评价信息之后,才会做出进一步的消费行为,而美团的用户则是在浏览大量的团购套餐并消费之后再做出评价。一言蔽之,大众点评的模式是基于信息延伸做交易,而美团则是由交易产生信息。&许多观察者过分强调大众点评的“媒体”属性,这个定义并不准确。大众点评的商户评价来自用户,又为用户所参考。实际上,它扮演的更像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角色,并不具备过多的媒体属性。平台的价值在于帮助信息的提供者和接收者建立一个承载信息的仓库和信息交换的桥梁。大众点评张涛曾在多个场合提到“点评”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帮助本地商户找到自己的用户群,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本地商户。简单来说,它解决的是用户和商户之间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交易行为则是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自然衍生出来的。反过来看美团,它的模式实际上是十分简单粗暴的:平台每天提供大量的团购套餐供用户选择,而用户需要做的只是在这些套餐中做出筛选。它的模式决定了平台“快决策”的特点,这恰好贴合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追求“快餐文化”的时代特色,也是美团能够快速占领市场的原因之一。相应地,用户评价的价值则被弱化了,同时由于平台团购项目更新频率较快,基于团购的用户评价在套餐结束之后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大众点评的商户评价信息之所以比美团更具价值,并不体现在团购业务上,而是针对餐厅、咖啡馆等商户的口味、风格的点评上。因为这类信息存在的价值周期较长,这些沉淀下来的信息为平台未来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美团与大众点评在商业模式上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经营思路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野蛮扩张中的美团,不仅“快”而且“重”,团购之外的O2O业务几乎全部以自营模式展开,而历经12年发展的“慢公司”大众点评则选择了与垂直领域合作伙伴“联营”。&点评:大众点评经过12年的信息积累,在业内口碑良好。然而在今天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里,快速拓展规模,维持高成长才是市场的检验尺度。对比美团简单粗暴式的扩张,大众点评的商业步伐确实有些过于缓慢。经营思路:自营与联营除了高度重叠的团购业务,美团和大众点评还在O2O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展开角逐,在这一战场上,两家同样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经营思路。美团全部采取自营模式,酒店、电影、外卖都推出各自独立运作的产品,但同时也遭遇到相应领域竞争者的反扑。而大众点评则采取与垂直领域公司合作的方式来攻城略地。&按照张涛的逻辑,大众点评未来的模式很简单,即导流模式,类似于淘宝。在不断拓宽用户使用场景和商户资源之后,通过团购、预订、优惠券等方式完善O2O服务闭环,并通过可供监测的消费数据,为商家提供广告投放和智能推荐等,进行流量变现。变卖流量固然是一种十分成熟的变现模式,但这多少有些贬低了平台的价值,而将商业潜力巨大的O2O市场拱手让人。大众点评的另外一套逻辑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在其整体业务中,团购并不是一个被重视的业务,而是作为一项补充业务存在。因为“团购本身并没有在商户和用户之间取得利益平衡,商家无法依靠团购长期生存。”而对商业空间更大的O2O市场,张涛则坚持认为专业的事需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于是选择了与格瓦拉、等商家合作,大众点评只需要把核心业务做好。既然团购不受重视,O2O业务交由他人来做,那现在大众点评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如果仍然停留在商户信息点评上,一定程度上等于放弃了对流量之外的商业模式探索。导流模式在逻辑上并无任何问题,但是纵观众多导流平台,诸如蘑菇街、美丽说等最终都转型为独立的电商平台,毕竟将资源握在自己手中才会有更大的商业空间。美团则反其道而行,酒店业务推出“美团酒店”,电影业务推出“猫眼电影”,外卖业务又推出“美团外卖”,所有涉足的本地生活服务都选择自己运作。美团的做法相比大众点评又显得过于激进,难免会遭遇相应领域竞争者的强烈反扑。比如美团外卖便与另一平台“饿了么”展开价格战,前不久甚至爆出双方员工为发宣传单拳脚相向的丑闻,这无疑会牵扯美团过多资金和精力,影响公司整体业务的开展。美团的模式让人想起海尔张瑞敏近来一直提倡的“创客”模式,即将公司拆分为不同的业务部门,让其独立运作发展,“原本只有一条命,现在有千百条命”,降低了公司走向失败的几率。不过,这套模式在美团身上是否适用,还是个未知数。公众视野之内的美团始终保持着顽强且旺盛的生命力,当它在三四线城市摸爬滚打数年站稳脚跟之后,开始底气十足地向一线城市挺近,而这恰恰是大众点评的“粮仓”。原本在市场策略上相向而行的两个企业,迎来一场“遭遇战”,这似乎早已注定。点评:美团的自营战略,对自己延伸出去的业务把握更有话语权,然而资源的分散将是王兴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大众点评联合巨头扩大边界,看似更加轻松,但未来谁说了算,决定权并不由张涛来掌握。两条路径的结果,还需市场检验。市场策略:城市攻防战上海、北京、南京、苏州被称为大众点评的四大“粮仓”,而美团的优势则在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其中三四线城市占美团70%的份额。不过从今年开始,美团开始有针对性地进军一二线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很快奏效,美团在南京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大众点评成为第一。在团购市场形成初期,三四线城市并非必争之地。因为考虑到用户支付习惯还未养成,且商家数量较少,美团还曾主动关闭过一些四线城市的分站。而大众点评同样将精力放在了一二线城市。不过随后三年时间的变化,显然超出了行业想象,三四线城市的团购交易额已经占到市场份额的60%左右。在三四线城市占据优势的美团,其优势地位的确立并非来自市场策略上的前瞻性,而是由于早期盲目性地疯狂扩张为其率先打下了基础。从美团向一二线城市进军的战略转变中能够看出,其在三四线市场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继而开始觊觎大众点评的“地盘”。后者目前面临的处境是,首先要保持一二线城市的优势,同时还要向三四线城市扩张。2014年开始,大众点评明确亮出“到三四线城市去”的计划,目前已经在20多个城市领先美团成为市场第一。在市场扩张策略上,美团和大众点评打的是一场攻防战:一二线城市中,美团是攻方,大众点评是守方;三四线城市中,大众点评是攻方,而美团则成了守方。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如果出现疏忽,就会导致顾此失彼的局面。尽管美团在覆盖城市数量上占优势,但随着大众点评进入三四线城市战略的开展,出现格局翻转的戏剧性场面也并非不可能。互为攻防的竞争往往催生恶劣的竞争手段。去年大众点评在23个新进入的城市中推出低价电影票团购;而美团则被指责召集旗下大量员工参与大众点评的促销团购,以此阻断大众点评与真实用户间的接触,使其营销行动失败,但美团对此予以否认;同样,美团也曾指责大众点评组织员工在其平台上恶意刷单。虽然此种指责都未得到证实,但却反映出二者之间“城市攻防战”的激烈程度。如果说美团与大众点评的这场城市抢夺战,是一场火药味儿十足的现代战争。那么各有靠山的美团与大众点评,通过利用背后资源与入口的方式压制对方,则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充满血腥的“冷兵器之战”。点评:大众点评和美团各有优势,分界线在二线与三线城市之间。针对各自优势市场的攻守,双方的局部竞争非常激烈。6月12日,在江苏和湖北,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员工发生了冲突,这场事关两家企业生死的城市争夺战,在胜负未分之前,还将会以这样的姿态持续下去。流量入口:纠葛背后的巨头博弈正如小国之间的纠葛背后总有大国博弈的影子,美团与大众点评日益激化的矛盾和竞争里,同样掺杂着互联网巨头相互制衡的色彩。美团背靠阿里,大众点评则仰仗。腾讯移动端两大用户入口——手机QQ和微信成为大众点评流量的重要来源。在移动支付日渐成熟的背景之下,大众点评比起美团似乎拿到了一张制胜的王牌。虽然拥有美团10%~15%的股份,但二者在业务上的融合程度并不高。阿里方面表示,美团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主要是资本层面。美团CEO王兴也表示,公司短期内没有资金压力,我们更倾向于独立增长,因为市场足够大。而同样被腾讯持有20%股权的大众点评也表示,公司与腾讯之间的合作主要基于产品和入口,业务上保持独立运营。不过对于大众点评来说,腾讯的加入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大众点评已打通微信支付,从查询、预订到支付,打造O2O闭环,预订业务也由间接的佣金转变为直接的现金流入。数据显示,目前移动端交易已经达到整体交易的40%以上,且这一数字仍在继续增长。大众点评能够获得腾讯移动端两大核心产品的入口支持,优势明显。但美团CEO王兴似乎对此持不同看法,他认为,人们过于高估了流量入口的价值。“现在的舆论可能是把微信放到神话的制高点上。微信是通信的入口,它可以承载很多东西,但我不认为它能承载所有的东西。还是要看用户对它的认知究竟是什么,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历史反复证明,在一个巨大的流量平台上,如果不是第一级的功能,而是第二级、第三级的话,流量是非常小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王兴这番话或许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但在接入微信入口之后,大众点评的表现确实没有预期那么好。2014年5月,大众点评获得团购入口之后,在团购市场整体环比增长12.8%的情况下,仅取得了8.3%的增长。原因或许在于入口埋得较深,并非一级入口,而是在“我的钱包”里。尴尬的数据面前,看似无往不胜的“入口论”似乎也经不起太多推敲。点评:在自身定位上,裹挟着巨头利益的美团和大众点评,虽然尚且保持着相对独立的业务运作,但也难免由于引入电商、社交等外部资源导致定位出现模糊和偏差。大众点评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众点评,而美团也在向O2O平台转型的过程中失去了本来模样。自身定位:口碑平台与商业入口大众点评的身份历经从商户点评平台到团购交易平台,再到O2O生活服务平台,几番转型之后,开始变得有些复杂。在它身上,你既能够找到尚未褪去的“媒体”属性,也带有浓重的电商属性,同时在O2O业务上的拓展,又让其变得愈发接近一个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恐怕连张涛本人也很难准确地给出一个定位。大众点评本身不是社交网络,但在与腾讯达成合作之后,让平台具备了社交属性,同时让平台的UGC内容有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张涛认为,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讨论的内容经常是吃喝玩乐、旅游等,大众点评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如果用户在朋友圈发了点评,就能得到好友的回复或者赞,这是很好的体验。但是在张涛对未来的设想中,大众点评又是一个导流平台,这又让其多出一个新的身份。多重身份交织,加之平台对外宣传口径不一,导致外界对大众点评的身份认知愈发混乱。相比之下,美团的定位则相对清晰。美团自始至终主要业务都以团购为主,现在又加入本地生活服务,所以美团给外界的印象更加接近于O2O平台。&美团以团购业务为基础,逐步推演孵化出更多垂直细分的O2O项目。在团购市场放缓的情况下,美团适时做出本地生活服务的战略转型,希望在团购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点。从一开始,相比大众点评,美团就离商业更近一点。无论是做团购还是切入更多的本地O2O生活服务,美团的首要着力点都是促成“交易”,其后要做的便是如何让交易变得更为顺畅自然。团购业务强化了美团的交易属性,使其O2O业务开展更为顺利。用其战略与投资副总裁陈少晖的话来说,“美团的幸运之处在于踩对了第一步,所以之后的路线也相对比较清晰。”如果将大众点评比作一艘游轮,那么美团则更像一艘快艇。游轮坚固稳定,但不易掉头转型,快艇迅速直接,但时刻令人揪心。二者在向O2O领域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大众点评的游轮上载满了一群“小资”,而美团的快艇中则搭载着一个“狼群”。点评:消费者上美团是为了买一个理想的团购券,上大众点评是想看看团购的这家餐厅味道怎么样。平台定位决定了受众的不同,侧重点差别也较大,所以二者在做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时,对方都是必须面对的对手。企业文化:狼性VS小资有人说大众点评的企业文化更倾向于小资,而美团的企业文化中则充满狼性,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各自的员工身上,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相比诞生于团购大潮中的美团,经营12年之久的大众点评确实显得有些过于温和。美团的“狼性”是在千团大战中培养出来的。简单粗暴的快速扩张是美团占领市场的主要策略,这种企业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而大众点评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团购潮的爆发,被迫卷入充满狼性的竞争之中,从温和到野蛮自然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2014年,张涛在内部年会上宣布开始二次创业,公司开始转向“狼性文化”。他重新梳理了公司人员结构并优化了各方面的工作流程。此后,大众点评除继续保持一二线优势外,三四线城市不断快速增长,并拓展了多项新业务——餐厅在线预订、酒店、电影及海外市场等。但对大众点评这样一家有着数十年积累和发展的公司,想要实现完全转型并非易事。正如狼群需要一个头领,狼性文化形成的关键在于团队中的决策者和领袖,素以狼性执行力著称的美团网O干嘉伟,曾被视作美团最大的财富之一。正是干嘉伟的加盟,让美团的地推部队能够迅速从草莽阶段进入野战军作战时代。于是,大众点评也在2015年做出了人事调整。与干嘉伟有着相似经历的前阿里副总裁吕广渝正式加入大众点评,负责交易平台业务和整体销售运营体系建设。人事变动或许能够为大众点评注入些许狼性血液,但与在狼群中成长起来的美团相比,“小资”已久的大众点评一反常态地开始大肆鼓吹狼性文化,既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又给人虚张声势之感。谁更像狼,看来只有在战场见分晓了。
点评:来自美团的强势竞争已经给了大众点评很大的危机感。大众点评要从“慢公司”变“狼性”公司,这是要加快节奏的征兆。互联网行业讲究“唯快不破”,突然快起来的大众点评即将与美团迎来一战。没有老三的市场正如大众点评CEO张涛所言,“O2O的市场空间很大,像四年前的电商,但机会要远高于电商。”无人不垂涎于这块诱人的蛋糕,但任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美团的胃口很大,一番狂吃海喝之后难免消化不良。与合作伙伴共同挥舞着刀叉的大众点评,也逐渐开始放下绅士的做派。一般而言,市场能够同时容下两个巨人,但却容不下太多中小体量的玩家。在这场O2O决战结束之后,你会发现为什么“老大老二打架,受伤的总是老三”这句俗语,总能够不差毫厘地得到应验。
本文来源:钛媒体
作者:郝小亮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美团与大众点评正式宣布合并(图)
东方IC/Y  记者杨霄
  核心提示中国在线团购业昨日发生大变局,美团网与大众点评宣布和亲,标志该行业前两大公司即将“合二为一”。对于新合资公司的名称与股权置换协议,当事双方仍保持缄默。
  不过,不难理解,当传统团购业“烧钱大战”被资本市场看淡,两个寡头级选手选择合体、重构生态体系,或为明智之举。
  合并国内前两大团购网和亲,“新美大”被估值170亿美金?
  “没有新拟合资公司的名称,没有股权置换的方案,只有两家公司CEO简明的感慨。”昨日,美团与大众点评所公布的“和亲计划”内容,着实令人大跌眼镜。也因如此,业界为其新公司暂以“新美大”做代称。
  两方“和亲计划”所披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核心点:感谢投资人、联席CEO制、双品牌运营。
  被感谢的投资人主要为阿里巴巴、腾讯、红杉资本、华兴资本等。这其中,阿里是美团的股东(持股比例约15%),腾讯是大众点评的核心股东(持股比例约20%)。而红杉资本则在两家网站均有投资,因而其被盛传为“新美大”的最大赢家。
  联席CEO制,则是指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即将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这与双品牌运作相辅相成,正如“和亲计划”所披露,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就“新美大”股权结构、未来发展规划,当事双方虽未做出详实说明,但也让行业内产生充分挖掘的好奇心。
  比如,网上已曝出疑似美团总裁杨俊的朋友圈截图。其称,合并前估值是70亿美元(美团)+40亿美元(大众点评)=110亿美元,合并后变成寡头可提高估值,160亿~170亿美元也不为过,然后,再融资20亿~30亿美金就完美了。
  另有消息称,美团和大众点评是在10月6日即达成合并协议,两家公司5:5换股,且投资人也有不同的换股比例。
  疑问一将成名万骨枯,“新美大”是颠覆团购模式的“新病毒”?
  中国互联网行业两个“最能打”的竞争者,为何会走到一起?双方当事人却对此话题一致回避。
  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在线团购的商业模式最简单清晰:即将地面商家优惠信息,通过互联网贩售给消费者。其作为中间商,帮助地面商家获取“新客”后,在交易中完成抽佣或广告收益。这一商业模式2010年被引入中国后,迅速引爆消费市场,但也让这一行业成为竞争焦土。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国内共诞生了6246家团购网站。但时至2014年末,关闭的网站数量达5376家,倒闭率高达86%。
  “2011年,河南本土各类团购网站曾超过400家。如今,却再也没听到过它们的声音。”河南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苏峰举例,快团曾是河南交易规模最大的团购公司。2012年末,其创始人杨晏却选择了脱手转行。
  直至今天,形成美团、大众点评、糯米三寡头,占全国市场八成份额。而他们的靠山,则分别是腾讯、阿里、百度。
  但新问题出现了:在线团购的超强度竞争,不仅没有为地面商家带来更多忠实的顾客,反而陷入了持续价格战。而团购网站“烧钱无底洞”,长期游走在盈亏边缘,又能被“过冬”的资本市场力挺多久?
  趋势寡头合并成主流,“O2O大决战”逐一杀青
  由2014年至今,国内互联网行业或与实体零售业之间的寡头合作案例,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以万达、腾讯、百度百亿炮制“万百腾”为起点,滴滴与快的、58同城与赶集、京东与永辉超市,阿里与苏宁交叉持股,上演了多起“和亲”案。
  而上述案例虽当事主体、事件内容不同,却描述了同一个现实:中国不缺电商老大,更不缺实体零售业老大,唯独缺少了新型O2O模式(线上+线下)的老大。
  在这一新型商业模式下,团购网站的角色将发生质变:由单一的打折信息贩售,转型为多功能的服务型平台。比如,看电影可以选坐、就餐可以提前点菜、按摩可预约时段等等。
  正如大众点评CEO张涛对“新美大”诞生价值的阐述,“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性的战略合作,中国的O2O市场格局因此而改变。”
  那么,“新美大”是否会带来寡头垄断,导致消费者收获的“补贴”红利缩水呢?张苏峰的看法是,大可不必担心。6月份,阿里重启口碑网(类团购网站),支撑支付宝搜集地面商家加入平台,就表明了“放弃美团、重造窗口”的态度。更何况,百度糯米新一轮攻势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点评外卖定位失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