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华为手机品牌上看到它的品牌

ZUK手机要来了 小米、华为、360主战场上的品牌怎么看?
作者:佚名
字体:[ ] 来源:互联网 时间:07-10 11:46:43
ZUK手机以一次极具温情的“ZUK一下到纽约”的笑脸攻势活动,让原本陌生的ZUK品牌迅速走进大众的视线。ZUK手机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做法为大众带来了新鲜感,也在行业中开创了一番新的气象。只是不知对于ZUK手机的另类攻势,小米、360、华为等已经踞于主战场上的品牌会怎么看
2015年已经过去一半,手机界的乱斗俨然还在持续升级,教英语的、做软件的、做视频的等一群行业&门外汉&,争先恐后地杀入手机市场早已经司空见惯。
近来一个以&软件公司&作为自己未来定位的新晋选手ZUK,也加入到了手机战局中。但不同于其他品牌一上来就与&友商&大打出手,ZUK手机以一次极具温情的&ZUK一下到纽约&的笑脸攻势活动,让原本陌生的ZUK品牌迅速走进大众的视线。ZUK手机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做法为大众带来了新鲜感,也在行业中开创了一番新的气象。只是不知对于ZUK手机的另类攻势,小米、360、华为等已经踞于主战场上的品牌会怎么看?
抢头条不靠撕逼靠笑脸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你方唱罢我就登台的口水仗被智能手机品牌视为博出位、博眼球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市场来看,前有小米、锤子、华为、魅族,后有乐视、360,专心在互联网上撕逼的厂商越来越多。
老品牌为了巩固地位,新品牌为了站稳脚跟,两两随机组合就会成为下一对准备撕逼的CP。口水仗固然能够为品牌带来话题性和关注度,但是过度炒作反而会伤害品牌自身的美誉度,消耗老用户对品牌的信赖和支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到底都是得不偿失。
(ZUK微笑地铁专列)
迅速引爆所有人朋友圈的&ZUK一下到纽约&笑脸攻势活动则为手机行业树立了全新的营销榜样。手机新军ZUK发起的笑脸征集活动以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为噱头,极大地激发年轻人的兴趣,不仅成功吸引了普通的用户,各路明星、网络红人、90后创业者等也都纷纷参与其中。
据悉,此次ZUK手机的笑脸活动累计参加人数超百万,再加上ZUK手机粉丝、诸多明星粉丝的互动,以及地铁广告、纽约时代广场广告,曝光人次估计应该数以千万计。在地铁广告、贴吧、官网、微博、微信、校园等多渠道推广的强大攻势中,ZUK品牌的个性和风格也愈加鲜明。
(黄渤登上纽约时代广场)
既不树敌也不骂战,ZUK手机通过满满正能量的笑脸攻势活动就让品牌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其真正地懂得用户。相比于竞争对手,ZUK将更多地精力放在了用户身上。ZUK手机定位重度手机用户,认为这个群体的使用习惯和困境可以用低头族、夺宝族、暴晒族、APP族、速光族、蹭网族等标签来体现。
&他们大多是90后年轻群体,尤其以在校大学生最多。& ZUK CEO常程对目标用户有着明确的界定。笑脸活动是基于这一群体积极自信、爱分享、重评论的重要特征而量身定制的,这也注定了活动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
做好产品不靠概念靠初心
这些年与口水仗相伴而生的往往是炒概念,众多手机品牌好像谁都不愿意只承认自己只是一个做手机的。以小米和乐视的&生态之争&为例。作为对建立互联网生态圈吆喝声最大的企业,小米和乐视双方都极力宣扬自己的生态系统。
6月10日,小米率先&发难&乐视,称其所谓的生态仅是多元化,乐视则不甘示弱回击说小米还不懂什么叫生态,进而从概念之争升级为互相揭短的撕逼大战。然并卵,用一位圈外人的说法,其实消费者并不在意,该买什么就买什么。
(ZUK微笑地铁专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第一款产品还未上市之前,ZUK手机仅靠微笑活动就让不少年轻用户真正地成为了铁杆粉丝。一方面,ZUK手机借助此次活动,以&笑脸&形象化品牌标识,强化与年轻群体的精神契合,为这一群体爱分享、渴望关注的心理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ZUK通过笑脸攻势传递品牌理念的同时,也向广大用户传递了自身坚持回归初心,只想踏踏实实好好做手机的态度。
不因竞争激烈而浮躁,ZUK手机坚持用心做好产品,让用户感受到了ZUK的入局智能手机市场的诚意。回归初心拿出好的产品说话比什么都靠谱,ZUK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要想提高产品影响力,只有从根本上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
(ZUK手机CEO常程)
在不久前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常程道出了自己做手机一直在问的三个问题:第一、用户是否存在?第二、需求是否可解?第三、解决方案是否唯一?看似简单,但这正意味着ZUK做手机的初心和逻辑,即针对目标用户的根本需求提出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为了让操作体验更加轻快、流畅,在ZUI操作系统中,ZUK首创性将Home键打造成了五位一体的全能按键,而且这一改进创新也获得了技术专利。
当众多品牌将精力聚焦在撕逼营销上时,ZUK用与众不同的笑脸攻势表明了做手机的态度,而且就近期爆出的产品亮点来说,ZUK手机也十分具有黑马潜力。至于能否在小米、华为、360等品牌的混战中打出一片天下,相信待到9月份,ZUK首款产品Z1上市之时,消费者自会给出答案。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12345678910
最近更新的内容华为手机怎么才能知道是正品?
提问者:forstar &|&
问题类型:
&|& 1个回答
问题描述:华为手机怎么才能知道是正品?
匿名用户 &|&
&|&最佳答案
鉴别华为手机是不是正品,可以做如下测试:
方法一:网上查验
  A、在手机上输入*#06#,可以知道你手机的IMEI码(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这组号码共15位,包括设备型号核准号码(6位)+最后装配号码(2位)+出厂序号(6位)+备用号码(1位)。
  B、取出电池,可以看到手机上三行编号,记住它们。
  C、登录下面的网站。
  D、网上填入IMEI码,然后按提示操作验证。
  IMEI为TAC+FAC+SNR+SP。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是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的缩写,它是由15位数字组成的“电子串号”,它与每台手机一一对应,该码是全世界唯一的。每一只手机在组装完成后都被赋予全球唯一的一组号码,这个号码从生产到交付使用都将被制造生产的厂商所记录,一直到手机被用户购买后,透过SIM卡登入网络,才改由电信公司记录。
  其组成为:
  前6位数(TAC)是“型号核准号码”,一般代表机型。接着的2位数(FAC)是“最后装配号”,一般代表产地。之后的6位数(SNR)是“串号”,一般代表生产顺序号。最后1位数(SP)通常是“0”,为检验码,目前暂备用。
  IMEI码贴在手机背面的标志上,并且读写于手机内存中。它也是该手机在厂家的“档案”和“身份证号”。
方法二:手机短信查验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目前已开通了以手机短信息验证进网许可标志真伪的服务。手机短信查验进网许可标志的方法:
  A、进入手机写信息界面;
  B、按以下格式输入信息:
  a.查询进网许可证信息:RW#许可证编号;
  b.查询进网许可证标志真伪:RW#许可证编号#扰码;
  c.查询手机设备真伪:RW#许可证编号#扰码#手机串号;
  C、说明:
  c.“RW”为固定代码,可以不分大小写;
  b.“#”为间隔符,可以用空格代替;
  c.许可证编号为进网标志上第1行,如“02-”,其中“-”可以用字母“A”(不分大小写)代替;
  d.扰码为进网标志上第3行,如“3N48PT7C17XP3X1”;
  e.在手机上输入“*#06#”可以获得手机串号。只需输入数字,不需输入“/”或“-”;
  f.若需获得帮助信息,只需输入“RW”;
  g.输入完毕,发送至9500,即可等待回复结论。
  手机短信查验进网许可标志的适用范围: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用户。
方法三:人工电话查询
  有关部门对社会各单位和个人提供人工电话查询服务,主要查询进网质量标志信息的真伪。查询中心不收取任何查询费用。
享优惠是最值得信赖的优惠券网,每天为您提供11月最新优惠券和最新优惠信息。到享优惠领优惠券,畅享优惠!
享优惠由广州创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推荐到广播
61586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Marquise)
(paprika.s)
(名号不能为空)
(郑容和的老婆)
第三方登录:华为手机:如何让品牌设计和用户体验融为一体?
当年,三星团队在中国市场开展的竞品调研,华为手机被直接忽略。现在,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已经是世界第三,逼近了三星。
手机实在没法不高调。过去半年,华为和荣耀两个品牌手机出货量超过5000万台。其中,荣耀共销出2000万部智能手机,销额26亿美元,半年完成了去年全年的成绩。
这样的成绩让大部分还在利润线徘徊的同行分外眼红。想当初,华为手机主营业务是ODM和OEM,低端功能机是主流产品。它依靠智能手机大翻身,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被同行忽略
2010年,我加入三星,负责三星无线在中国的部门。当时正值智能机爆发之初,先声夺人的HTC一路狂奔,势如破竹。三星以其一向擅长的快速跟随策略,开始梳理自己在智能机市场的产品策略,迅速完成从代表功能机的Anycall品牌向更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Galaxy品牌的全球切换。
当时,包括“中华酷联”在内的所有本土品牌,尚处在一片手忙脚乱中。我的团队在中国市场开展的竞品调研,没有包括任何一个中国本土品牌。在当时的时间点上,它们也的确无法对三星构成威胁。
从调研结果中,我们很清楚地意识到超越只是时间问题,但当、摩托罗拉、……这些曾经的国际品牌,在短短数年间,以未曾预见的速度先后倒下,同时,本土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奋力抢位。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三星即将面对全新挑战。
2011年,在写给韩国总部的一份报告中,我将华为列为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虽然那时它的终端表现乏善可陈,但已经能感觉到其潜在的威胁。面对一只沉睡的狮子,你千万不能因为它在沉睡而忽视它。你需要做的,是一边祈祷它晚点醒来,一边趁它未醒之际思考脱险之道。
我们开始关注华为的手机和平板产品,开始分析华为的Emotion UI。我还记得在一些消费者研究项目中,当问到“你对华为手机有什么印象”时,不少人竟然回答“华为还做手机吗?”这是个让人喜忧参半的答案。喜的是,华为还没有掌握消费市场的秘密;忧的是,以狼性著称的华为终究会理解其中的奥妙,只要它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
运营商的配角
华为做手机,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年。论资历,年出货量过亿的它,早已是大哥级别。只不过,长期以来它都是做贴牌和运营商定制生意,、和,都是华为的服务对象。海外市场上,华为终端同样成绩斐然,客户几乎覆盖所有全球知名电信运营商。只是作为一位低调的“幕后英雄”,消费者在这些运营商定制的手机上,看不到“华为”两个字。
你一定还记得早前公交站、卖场里随处可见的广告:“双核4英寸大屏,震撼价750元!另送300元话费。”运营商把华为、中兴或者联想的手机摆在一起供顾客挑选,手机甚至可能只是充话费或者新入网的赠品。
在运营商主导的时代,厂商对手机产品线以及分销没有话语权。从外观到界面,做成什么样子由运营商说了算,华为扮演的只是工程师的角色。产品经理、用户研究、体验设计……今天在任何一个咖啡馆都能听到的词汇,对两三年前的华为还是遥远的存在。
这种业务模式最可悲的地方在于,论出货量,华为已在全球拥有海量用户,但这些用户没有一个是它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华为手机出现问题,用户联系的是运营商的客户服务部门,而不是华为。用户是谁,遇到什么问题,有些什么想法,华为一概不知。
任正非要两匹马比赛
在很长的时间里,没人看好华为终端的消费业务,包括华为自己。在我看来,华为终端从成功的企业市场转攻消费市场,驱动力并非源自对消费市场的美好愿景,而是企业市场的萎缩迫使它开始寻求自救之道。“不转型是等死,转型可能就是找死。”这个前些年被广为引用的句子,用来形容华为终端是极其贴切的。
在智能机市场,的影响可谓深远,一年一款手机,却将世界一手掌握。更重要的是,它对运营商的强势态度,彻底打破了由运营商说了算的游戏规则。于是,运营商对于手机的定位,开始参照苹果,朝精品转变,各个手机厂商也相继打出旗舰机的概念。这对全部身家押在运营商身上的华为终端,是个危险的信号。
来说究竟怎么做?华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清楚的思路,只是在依葫芦画瓢跟着市场中的弄潮儿比比划划。
2011年,履新不久的余承东,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表示,华为智能手机业务将开始由低端市场向高端迈进,从运营商贴牌手机向大众消费品牌转型,分步削减运营商贴牌项目,力推在运营商市场和公开市场的华为手机品牌露出。
苹果公司用iPhone给中国消费者普及了用户体验的概念。“用户体验”这四个字也迅速成为企业产品发布会上必喊的一个宗教式词汇。肩负转型重任的余承东自然清楚其中的魔力。但在转型之初,他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技术角度上。P1项目操盘未达预期,欧洲运营商对华为坚持自主品牌不认可,导致订单减少,余承东在内部遇到了不同的声音。他曾坦诚的表示,在转型过程中要同时兼顾经营目标及收入利润的增长,有几次差点“下课”。
而对于华为手机是否应在“华为”之外使用一个新的品牌,管理层也争论不休,难以定夺。公司内部存在两种观点。一派认为,想在消费市场立足,只有再造一个新品牌才有机会,并学习小米等互联网手机模式,大胆走出去抢夺大众消费市场。另一派则认为,如果那样的话,华为积淀多年的品牌价值,将会受到削弱。
最终,在2013年底,拍板并表态支持:“我本人积极支持两匹马比赛竞争”。
起步晚、负担重、行动缓、对手强,华为终端始终给人吉凶难料的感觉。尤其是在小米横空出世,一举成为本土手机品牌中最耀眼的明星之际,很多人开始担心华为终端是否能够在小米的碾压下存活。2013年荣耀品牌宣布独立运作之际,刚刚三岁的小米已经实现100亿美元的估值。
然而,华为的华丽转型让这些担心统统变成多虑。
以P系列为例。2012年,华为正式发布了华为P1,随后陆续推出升级产品。一年之后,P6在欧洲斩获了EISA年度移动终端大奖,全球销量突破400万部。而P7在上市仅十个月的时间里就卖出了600万台。
“急行军”荣耀,2014年销量2000万,销额24亿美元。就在前段时间,华为宣称2015上半年荣耀手机销售量超2000万部,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
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华为以3060万部的出货量、7%的全球市场份额,拿下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第三的排位,仅次于三星和苹果。沉睡的狮子苏醒了,我的担心成为了现实。
靠什么一夜成名?
首先是对基础技术的坚持
目前,本土手机品牌几乎都未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台湾联发科和美国供应着整个市场。估值过百亿的小米,所做的也只是对零部件采购和组装,然后套上软件、硬件和服务三层“壳”而已。这种单纯的组装模式从根本上限制了利润空间。
设想一下,你有的别人也有,你的差异化只能围绕“壳”来做。一旦利润高,必然吸引竞争对手以较低的价格进入,最终回到低利甚至薄利的水准。今天做手机的准入门槛很低,但想在核心零部件上拥有话语权,并非所有品牌都可以企及。
在服务电信大客户时,华为就开始持续投入芯片研发。因此,今天在向消费市场转型时,华为格外游刃有余。通过整合全球16个研发中心,华为在产品研发节奏、核心供应链供货、硬件与软件协同方面确立了至关重要的优势。尽管现阶段海思芯片主要为自产自销,但华为与荣耀,是目前唯一实现自主移动处理器的国产手机品牌,这足以为企业提供额外的利润空间。
放眼国际,苹果和三星也都是通过掌控核心零部件,以此提升产品基础竞争力。对基础技术的投入在短期看是成本,但在长期来看便是利润。
其次,耕耘多年的海外渠道
虽然做白牌让华为远离了消费者,但多年在海外市场的耕耘,使其不仅结交了朋友,而且深谙当地市场的规范与管理之道。相比小米迈出国门时磕磕碰碰的情形,华为终端可谓顺风顺水。对于处在转型艰难期的华为终端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优势与后盾。
其实,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的国内战场,华为和其他老牌企业一样,并不占有优势。根据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小米仍以18%的份额位居第一。跻身全球第三的华为终端,在中国市场排在小米之后。
如果华为终端和小米一样,主要营收都依靠本土市场。那么今天,我们很可能看到其产品策略越趋保守,余承东下课。中兴、联想在移动领域的先后换帅,多少能够让我们闻到本土市场的浓浓硝烟。
相对规范、更少竞争、更多利润、了解更深,海外市场对华为来说,简直是个聚宝盆。那些在本土市场表现不俗的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渠道规模都远不如华为。以西班牙为例,华为占据着当地24%的份额,意大利也拿下了20%的市场。华为可以轻松地将海外市场作为本土市场的输血管道,没有了海外市场,其与小米的短兵相接很容易演变为痛苦的泥潭。
最后,狼性让转型的痛苦得以忍受
这几年我和很多领域的传统企业交流过,无不是对转型充满期待,但同时对转型之痛心存恐惧。因为这痛绝非短痛,而是要一直痛到企业完成蜕变为止。很多企业向我求教无痛或是微痛的方法,我告诉它们:“要想不痛,只能原地不动。”尽管渴望转型,但仍有许多企业选择观望,期许能找到无痛的转型术。另一些企业虽然启动了转型,但遇痛则退,收效甚微,最终磨灭了信心。
与这些企业不同,一向强调服从、注重狼性的华为在越是艰难的路上越显出长效。
对用户体验的理解不够到位?不要紧,紧盯同行照猫画虎。于是,在转型早期,我们时常听到华为终端的一些奇怪言论。
对设计的把控力不足?不要紧,请顶尖团队或个人来主导。于是,我们看到华为的手机设计越来越不像华为的作品,但越来越有感觉。
对消费品的市场影响力有限?不要紧,放低身段,该吹牛吹牛该骂人骂人。于是,我们看到一贯低调的华为出了个大嘴余承东。虽然在公司内部争议不断,但他为华为终端打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粉丝群体。就这样,余承东麾下的华为终端军团在一知半解中且行且学,硬生生在本土市场撬出一个大缺口。
多了一股“大叔”味
自主技术、海外渠道和咬牙坚持为转型中的华为终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光有基础没有品牌依然事倍功半。可惜的是,华为的核心层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犹豫豫。早已全球知名的“华为”品牌怎么就不能让自己的手机借势高飞呢?许多人想不明白。
品牌策略不清晰
消费市场里,没有品牌就谈不上真正的用户体验。“华为”品牌几十年在企业市场塑造的形象,只在企业市场具有影响力。在消费市场,反而给用户增添了不必要的认知惯性。
在很多用户眼中,“荣耀”与“Mate”“P”一样,是一个产品而不是品牌,这个问题十分严重。如果华为因为眼前突然的成功,而对此忽视的话,未来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品牌、设计和用户体验,是消费产品的三位一体观。如果用户不能从产品中沉淀出对品牌的理解,再大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以摩托罗拉的刀锋手机为例,出色的工业设计、出色的命名、出色的营销,为颓势中的企业带来一线生机。但摩托罗拉没能意识到,也没能把握住这次性命攸关的喘息机会。刀锋手机成为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产品,却未能在用户心中刻下品牌精髓。因为彼时的摩托罗拉,早已迷失方向。
用户体验的秘密首先在于,企业要清楚自己传递的是什么,而不是任由用户自己理解和沉淀。不能清晰定义自己品牌的企业没有用户体验可言,在这个意义上,华为“荣耀”的含义很不清晰。
作为对战小米的低端品牌,首先从名字上,“荣耀”就让人倍感尴尬。这是一个让70后有强烈共鸣的词,或许正是一群70后的管理者在会议室闭门敲定出的。而在80、90后眼中,这个名词极其普通,华为凭什么以此挑战深谙新生代粉丝之道的小米呢?
华为终端的消费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这是华为品牌的摇摆策略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但解铃还须系铃人,把率性还给粉丝,把荣耀归于华为。这是华为应该重新思考和修正的品牌策略。
设计缺乏品牌指导
好在,品牌策略的蹒跚并没有影响华为的设计策略。中高端的Mate系列和P系列,俨然具备了大品牌的设计感与精致感。就连周边的配件产品,也闪烁着设计的思考与灵感。
比如TalkBand手环,将手环与蓝牙耳机合二为一,巧妙地让耳机部分隐藏起来,保持了手环圆润一体的手感。这是过去华为难以出现的奇思妙想。但是,缺少了品牌策略的指引,设计的方向变得难以驾驭。华为的消费产品,或多或少还会带着一股“大叔”味。在复杂多变的消费市场,没有品牌的引导,迷失的是自己,失去的是用户。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三星的滑坡与小米的奇迹时,华为终端以黑马之势冲入众人的视野。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我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不确定的是什么时候。
所幸,这一天的到来并不算晚,急行军式的推进让华为在硝烟散去前赶到了战场。没有充分休整就加入战斗,依靠的是严格的纪律和顽强的斗志。然而,华为目光注视的不是小米,而是苹果和三星。但今天的华为尚未打造出可以和苹果、三星分庭抗礼的消费品牌。在品牌、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华为这几年学会了许多。但对于如何让品牌、设计和用户体验融为一体,华为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成为黑马,是好事,也是新的挑战的开始。华为,你准备好下一波的冲刺了吗?
本文来源:商界评论
作者:林敏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手机品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