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什么材料性能最好

电催化剂:卟啉填充自组装共价有机骨架促进电极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性能
来源:新材料在线
发表时间:
为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大规模的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当中二氧化碳( CO2 )浓度不断升高。为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更加清洁的燃料以及 CO2 捕获 / 回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可行的方案。电化学可用于将 CO2 转换成
为满足全球能源需求,大规模的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当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升高。为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更加清洁的燃料以及CO2捕获/回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可行的方案。电化学可用于将CO2转换成储能产品(燃料),但需要催化材料来使这样的工艺实现经济可行。现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Yaghi和Christopher Chang带领的研究团队描述了一种电催化碳循环的有效方法。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分子衍生催化材料,可用于将CO2还原成一氧化碳(CO),这是可回收作为燃料的最简单产品。他们开发的自组装、多孔、水稳定的共价有机骨架(COFs)可同时完成多个重要过程,包括最接近于还原物质(电极)催化剂的分离和集中。值得一提的是,还原化学过程可在水中进行,从而使得可将水氧化物耦合到第二电极上。
为了减小动力学过电位并支持较高催化电流,有效的催化剂应该具有大量的易链接反应物的活性位点。对于集成催化剂的电化学器件而言,基准电流密度(总反应速率)为10mAcm-2。作者开发的材料称为COF-366和COF-367(如图1所示),通过结构创新的方式来满足这些要求。核心催化成分为含钴(Co)的卟啉,在横向链接层上面对面堆叠。叠层之间的空隙宽度约为20 ?,称为溶液无障碍通道。COF纳米晶在碳电极支架上凝聚直接合成。这些材料获得的电催化性能令人印象深刻:在过电位η约为-0.55 V时,电流密度可达10 mA cm-2;η= -0.7 V时,电流密度达到25 mA cm-2以上。该催化剂最好的性能在每个活性位点基础上,η= -0.67 V时产生约3 s–1的初始周转频率;这两者相对于相关分子催化剂而言都是较好的。&
图1.金属卟啉衍生COFs的结构和特征。a,b为金属COF-366(a)和COF-367(b)的分子结构和骨架成分。c,d为COF-366-Co(c)和COF-367-Co(d)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那么,为什么这种COFs的效果会如此之好呢?未催化的CO2还原通过逐步电子和质子的转移来完成,首先相对于可逆氢电极,CO2和CO2-的热力学势微-1.9V,这对于节能碳回收而言太少了。根据之前的研究,Co与CO2的碳原子配位,可将分子几何结构从线性变成曲线形,弱化C=O键,从而使得还原更加容易。所需的还原物质大概是由Co(i)和Co(ii)之间的重复循环来提供的。催化剂的不可移动也为可溶性分子电催化剂的常见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低界面浓度,以及因此造成的无法提供高电流。然而,催化剂堆垛似乎有悖常理,因为只有那些位于COF纳米晶末端的金属卟啉(含量非常低)可与反应物分子接触。原则上,如果有大量位点与CO2接触容易的话,整体的催化反应速率将增加,催化电流/电压曲线将移至更正的电位(即过电位更小),基于CO2的碳回收工艺能量效率也将提高。然而,此处的共面堆垛卟啉同样还作为电极的输送管道,从深层电极到Co的暴露位点,从而对有效电子传递和足够数量的催化主位点(末梢)之间的平衡起到关键作用。
COF基催化剂还表现出令人兴奋的稳定性:可获得高达290,000的交换量,大大超过了相关分子催化剂的稳定性。金属卟啉催化剂失活的常见模式是还原催化剂的去金属化以及卟啉环的芳香性丧失。可以想象的是,这两者都可以通过卟啉堆垛来抑制,从而阻断催化单元受到化学攻击的副作用。COF的一个有趣扩展是定期给损坏的末梢位点喂食,从而暴露出新鲜的活性位点,无限期的延长催化剂材料的使用寿命。
具有电子供体轴向配位的Co卟啉往往可将质子或水分子还原成氢分子(H2)。对于COF基催化剂而言,卟啉堆垛排除了轴向链接,有利于CO的形成,通常是H2的五倍至六倍。从溶液中析出过量的氢具有一定的爆炸危险。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氢,电催化碳循环剂在无弱化效率、气体渗透膜的情况下可能是安全的。COF-366和COF-367材料或许可很好的实现这个理想。基于固定电极、含有金属卟啉链接的金属有机骨架的相关研究也为这些COF材料提供了有趣的比较。金属-有机骨架结构可使催化剂位点完全与CO2接触,但电子传输低。大量的位点转化成电催化的有利启动电势,但是低的载流子输运限制了催化电流。自组装的COFs在这方面是一中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新材料在线编译整理——翻译:菠菜&&& 校正:摩天轮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新材料在线无关。新材料在线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材料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材料在线,转载请注明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邮箱:。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新材料在线官微
广东·深圳
扫描关注微信,获取新材料最新资讯
公众号:新材料在线
您还可以直接查找xincailiaozaixian
邮箱: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华润商务中心C栋2501 邮编:518000
新材料在线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催化剂--《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35期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催化剂
【摘要】:二氧化碳回收及利用是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能源、环境、经济多重现实意义。电催化方法可以在温和条件下使二氧化碳还原为高附加值的燃料、精细化工产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针对二氧化碳电催化关键技术,从异相和均相催化剂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扼要介绍了光电催化的前沿进步。在未来研究中,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催化机理,对现有异相、均相催化剂针对性改性,是开发新型高效、长寿催化剂的关键,也是低过电位下选择性生成燃料的核心技术。现有电化学、光电化学反应器的设计与建造为二氧化碳的电催化转化提供重要的工程技术支持,同时为人工"碳循环"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前沿探索,将为人类未来生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TQ426【正文快照】: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需求量剧增,不仅加剧了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而且显著加大了空气中CO2含量[1]。CO2作为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在大气中浓度正以每年2×10-6的速度递增,即将达到并超越400×10-6[2],其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及生态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晨辰;郭建伟;王莉;何向明;王诚;刘志祥;;[J];电化学;2012年02期
薛丽梅;陈彬;张风华;赵玉华;;[J];黑龙江科学;2010年06期
邝生鲁,奚强;[J];化学进展;1999年04期
张莉娜;王金意;张涵轩;蔡文斌;;[J];化学学报;2010年06期
汤卫华;蒋亚雄;巴俊洲;李军;吴文宏;唐金库;;[J];舰船防化;2008年02期
汤卫华;蒋亚雄;巴俊洲;李军;吴文宏;唐金库;;[J];舰船科学技术;2009年01期
王祜英;徐金凤;井华;张军;李培强;路福绥;;[J];化学学报;2013年06期
Abolfazl Gharibi KAhmad SMohammad Ali T;[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晨辰;王莉;何向明;郭建伟;;[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丁凡舒;张安峰;刘民;李捷;慕灯友;郭新闻;宋春山;;[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利辉;[D];武汉大学;2010年
冯秋菊;[D];中南大学;2011年
乐垚;[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吴腊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李朋娜;[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丽丽;[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屈建平;[D];新疆大学;2004年
吴靓;[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师艳宁;[D];西北大学;2013年
郭园园;[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喻新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凡明明;[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施涛;[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陈小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孙红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淳安,苏为科,王焕华;[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王志忠;刘旭光;;[J];煤化工;1992年02期
何盈盈,赵亚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朱耀斌;[J];电化学;1995年02期
俞迪虎,陈新志;[J];化工高等教育;2002年03期
盛琳;金葆康;;[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王保成?,王雅琼,孙彦平;[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吴育飞,李炳焕,王洪敏,顾登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李导武;[J];精细化工中间体;1979年04期
姚晖,肖士镜;[J];合成树脂及塑料;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杰生;赵元;王金泉;何良年;;[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孙学科;张兴宏;周波轩;王齐;傅智盛;范志强;戚国荣;;[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闵加栋;张文彬;张亚明;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胡宝垍;吴天斌;韩布兴;;[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张永军;苑慧敏;杜海;曾群英;白玉洁;杨春吉;;[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黄世勇;刘水刚;李军平;赵宁;魏伟;孙予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胡玉玺;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陈红萍;梁英华;王奔;;[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刘岩;郑华艳;朱琼芳;李忠;;[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李国法;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军;[N];中国化工报;2008年
董波;[N];中国石化报;2008年
自心;[N];中国包装报;2009年
顾钢;[N];科技日报;2009年
沈镇平;[N];中国包装报;2010年
李陈续 通讯员
李静;[N];光明日报;2010年
叶迎春;[N];中国石化报;2010年
钱炜 李艳;[N];科技日报;2009年
陶炎;[N];中国石化报;2010年
金枫;[N];中国石化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爱健;[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孔德林;[D];南开大学;2010年
钮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柏东升;[D];兰州大学;2011年
卢凌彬;[D];中南大学;2005年
冯秋菊;[D];中南大学;2011年
王继元;[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罗红林;[D];天津大学;2008年
张晓春;[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陈坚;[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洪亮;[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赵文佳;[D];浙江大学;2008年
朱静;[D];南昌大学;2006年
徐小芹;[D];浙江大学;2007年
张颖;[D];天津大学;2007年
侯婧;[D];天津大学;2007年
向丹;[D];吉林大学;2009年
喻新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龙秀娟;[D];西南大学;2008年
朱义成;[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催化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
二氧化碳高效电催化还原研究取得进展
作者:&&发布时间:&&访问次数:[]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敦峰、汪国雄和包信和院士等研究人员与浙江工业大学王建国教授等合作,在二氧化碳高效电催化还原研究中取得进展,发现纳米钯电极高效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并且其催化性能与纳米粒子尺寸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相关结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 )上。
近年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二氧化碳的捕获、存储以及转化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利用传统化学方法还原二氧化碳需要同时提供能量和氢气,而采用电催化方法还原二氧化碳,与电解水耦合从水中获取氢,可以在比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一步直接获得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甲醇等高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同时,该过程与可再生能源或富余核能利用相结合,实现大规模电能存储,表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当前已成为相关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Pd是典型的析氢反应催化剂,体相Pd电极上的CO2还原过电势高、竞争性的析氢反应造成法拉第效率低。该团队的实验研究发现,在2.4–10.3 nm范围内,Pd纳米粒子的CO2还原选择性和活性表现了明显的尺寸依赖性。在-0.89 V (vs. RHE)时生成CO的法拉第效率从10.3 nm Pd上的5.8%增加到3.7 nm Pd上的91.2%,同时生成CO的电流密度增加了18.4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分析了在三种不同反应位(平面、台阶和角位)上CO2还原和析氢反应的自由能,并建立了反应性能与粒度的关系。生成CO的转换频率(TOF)与粒径呈现火山型曲线关系,这表明可以通过改变Pd纳米粒子的尺寸来调变CO2吸附、中间物种COOH*的形成以及CO*的脱附等,从而实现Pd纳米粒子从析氢催化剂到高效CO2还原催化剂的转变。
> 上一条:
> 下一条:error[.NH-CMFD-],文章不存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氧化碳电催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