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15k电音是高频还是低频频

&主题:人耳只能听到16KHz到20KHz,于是器材厂和唱片公司说超高频能被“感知”,具体啥意思?
&浏览:10234&& 回帖:556 &&
泡网分: 11.763
帖子: 1392
注册: 2009年01月
IBMA31 发表于
“超高音范围的泛音”是怎么“共同影响我们的听感”的呢?
人耳不能听到20KHz以上的信号。所以SACD比CD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那些20KHz以上的信号。
现在是你需要证明播放SACD时候的20KHz以上信号对人的听感是有影响的。这是一个超出常识的论点,需要严格的证据才行。而你的叙述完全不能证明这一点。我没有自己的新理论,我只是一个实践者,我认同创作者和其他应用者的有关SACD正面描述。我也认同以下说法:
“44.1kHz /16bit标准CD机一出现人们就听出了数码声,音感没有模拟音频柔和流畅。后来在还原系统上采用了高倍取样和再量化等技术,确实使后代CD机的声音越来越靓。高倍取样把还原音频中的高次谐波分量向高端推去,从而减轻了模拟滤波器的压力。 192kHz取样的基波频率(Sampling Frequency)就比44.1kHz取样频率要高出3倍。高端可达192kHz的频率响应完全能再现自然界一些高频超过20kHz的各种声音,而其高取样频率能使铙、钹和三角铁等尖锐刺耳的发声趋于平和,使各种乐器发声层次分明,立体声逼真,方位感清晰。”
“自然界一些高频超过20kHz的各种声音”,就含指超出音频范围的乐器的泛音(或高次谐波)。由于能完好再现这些20KHz以上的超声泛音,才使得“铙、钹和三角铁等尖锐刺耳的发声趋于平和,使各种乐器发声层次分明,立体声逼真,方位感清晰。”这不是逻辑很清晰的表达出再现超声泛音的影响作用吗?我从实践中也有相同的感受。本帖主题提到器材厂和唱片公司说:超高频能被“感知”;“感知”就是一个不需要严格论证的表述词,某种种感觉被公认了,那么就行了,感知的论证完成。如果有人不承认这种感知,也无妨,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原因引起的异样感觉,是不是某些条件不一致造成,如此而已。
泡网分: 3.339
帖子: 3539
注册: 2014年05月
这事儿问罗胖子永浩君:答曰:情怀
泡网分: 60.14
帖子: 10256
注册: 2003年10月
Huchiz 发表于
&其次,根据奈奎斯特(NYQUIST)取样定理,44.1KHz的取样率,可处理的声频上限为20.05KHz&
这文章真是不错,去AV199,HIFI168发一定很有市场。
只可惜这种基本概念错误连篇,搬弄名称,堆集词藻的软文在WJ可真是没人感兴趣。是22.05KHz,早年CD据说是在20KHz截止的,后来据说音质确实有问题,现在都用足22.05KHz了。
泡网分: 5.481
帖子: 4545
注册: 2012年12月
DYNAX 发表于
别说20K了,看隔壁帖子,大部分人连CRT电视15K的高频声都没感觉,这20K对大多数人,估计就是皇帝的新装。
能听到20K的,估计就是极少一部分人,还得是青年时代。我也觉得这帖子可以讨论到此为止了,咱该听音乐听音乐。。。。。。
就让那些蝙蝠侠们去听超高频吧。。。。。。
泡网分: 43.524
帖子: 9841
注册: 2001年02月
IBMA31 发表于
“超高音范围的泛音”是怎么“共同影响我们的听感”的呢?
人耳不能听到20KHz以上的信号。所以SACD比CD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那些2...别说20K了,看隔壁帖子,大部分人连CRT电视15K的高频声都没感觉,这20K对大多数人,估计就是皇帝的新装。
能听到20K的,估计就是极少一部分人,还得是青年时代。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26.949
帖子: 10789
注册: 2004年01月
无敌大橙子 发表于
人耳不能感应20千赫兹以上的声波,人耳就是一个生物低通滤波器。
那么,用傅立叶同志的说法,基频7千赫兹的正弦波与方波,感应到人耳上,大脑接收到的生物电波形是一样的。
我虽然没有试听过7千赫兹正弦波与方波的区别,但我从理论上相信傅立叶。另外,即便7千赫兹正弦波与方波在听感上有差别,也不能排除是器材方面的原因。傅里叶又不是研究人机工程的,我觉得这个事情上他没有太多发言权。
泡网分: 44.779
帖子: 8920
注册: 2002年01月
哈哈大校 发表于
音响领域20KHz的上限,是适合CD时代的标准。如今,HDCD,SACD,XRCD等技术出现了,频响的指标越过音频进入超音频领域。人们对超出20KHz的超音频作用产生疑惑。要想知道其中的原由和道理,我推荐下面的一篇科普文章,比较详细介绍了HDCD,SACD,XRCD技术。其中也涉及到超20KHz频响的原由和优势。大家的疑问,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题目:HDCD,SACD,XRCD 的来龙去脉
&其次,根据奈奎斯特(NYQUIST)取样定理,44.1KHz的取样率,可处理的声频上限为20.05KHz&
这文章真是不错,去AV199,HIFI168发一定很有市场。
只可惜这种基本概念错误连篇,搬弄名称,堆集词藻的软文在WJ可真是没人感兴趣。 本帖最后由 Huchiz 于
11:01 编辑
泡网分: 21.456
帖子: 1010
注册: 2005年01月
“超高音范围的泛音”是怎么“共同影响我们的听感”的呢?
人耳不能听到20KHz以上的信号。所以SACD比CD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那些20KHz以上的信号。
现在是你需要证明播放SACD时候的20KHz以上信号对人的听感是有影响的。这是一个超出常识的论点,需要严格的证据才行。而你的叙述完全不能证明这一点。
哈哈大校 发表于
我说的“不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这句话是不严谨,但是你看我后半句了吗?我详细解说是“超高音范围的泛音是伴随基音而生,是孪生兄弟,共同影响着我们的听感” ,讲的是综合效果,超高音是影响听感的,只不过不是单独影响。请不要断章取义,那是曲解。我是对用单频超声波方式测试提出异议,人耳不能提到蝙蝠级别的高频响应,这种测试没有意义。我不是讲师教授,在叙述上是有缺陷的,请理解我的本意,这才能使讨论有意义。
20KHz音箱能听出SACD比CD好,和50KHz音箱比20KHz音箱高音表现力好不矛盾啊?怎么就能成为反驳的依据呢?高音好的部分原因就是通频带宽,包含了一定的超声范围,因此高频还原能力好。SACD比CD效果好是公认的,具有超音范围功能的音响不是无用的噱头,因为SACD需要,有它表现力会更好。
我的音箱(含放大器)是50KHz的上限频率。ADAM有源监听音箱,海尔气动高音,可以查。我们AB切换比较,播放SACD,我的50KHz的音箱比20KHz高级HIFI音箱的高音表现是有差别的。50K音箱的高音延展更好,更纤细,柔和,细节多,平淡;而高级HIFI音箱 ...
泡网分: 11.763
帖子: 1392
注册: 2009年01月
音响领域20KHz的上限,是适合CD时代的标准。如今,HDCD,SACD,XRCD等技术出现了,频响的指标越过音频进入超音频领域。人们对超出20KHz的超音频作用产生疑惑。要想知道其中的原由和道理,我推荐下面的一篇科普文章,比较详细介绍了HDCD,SACD,XRCD技术。其中也涉及到超20KHz频响的原由和优势。大家的疑问,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题目:HDCD,SACD,XRCD 的来龙去脉
本帖最后由 哈哈大校 于
10:38 编辑
泡网分: 1.58
帖子: 1525
注册: 2012年08月
人耳不能感应20千赫兹以上的声波,人耳就是一个生物低通滤波器。
那么,用傅立叶同志的说法,基频7千赫兹的正弦波与方波,感应到人耳上,大脑接收到的生物电波形是一样的。
我虽然没有试听过7千赫兹正弦波与方波的区别,但我从理论上相信傅立叶。另外,即便7千赫兹正弦波与方波在听感上有差别,也不能排除是器材方面的原因。
本帖最后由 无敌大橙子 于
09:59 编辑
泡网分: 11.763
帖子: 1392
注册: 2009年01月
IBMA31 发表于
不知道你的音箱的高频能到多少?SACD的高频再高,如果你的重放系统放不出来,又有啥用呢?
“不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这已经近乎玄学了。我记得你是科学发烧的,怎么变了?
你的实践体会完全不能说明超高频的作用啊。我也明显觉得SACD比CD好,但是我的音箱就只到20KHz。我说的“不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这句话是不严谨,但是你看我后半句了吗?我详细解说是“超高音范围的泛音是伴随基音而生,是孪生兄弟,共同影响着我们的听感” ,讲的是综合效果,超高音是影响听感的,只不过不是单独影响。请不要断章取义,那是曲解。我是对用单频超声波方式测试提出异议,人耳不能提到蝙蝠级别的高频响应,这种测试没有意义。我不是讲师教授,在叙述上是有缺陷的,请理解我的本意,这才能使讨论有意义。
20KHz音箱能听出SACD比CD好,和50KHz音箱比20KHz音箱高音表现力好不矛盾啊?怎么就能成为反驳的依据呢?高音好的部分原因就是通频带宽,包含了一定的超声范围,因此高频还原能力好。SACD比CD效果好是公认的,具有超音范围功能的音响不是无用的噱头,因为SACD需要,有它表现力会更好。
我的音箱(含放大器)是50KHz的上限频率。ADAM有源监听音箱,海尔气动高音,可以查。我们AB切换比较,播放SACD,我的50KHz的音箱比20KHz高级HIFI音箱的高音表现是有差别的。50K音箱的高音延展更好,更纤细,柔和,细节多,平淡;而高级HIFI音箱高音亮丽、悦耳、动听但是欠缺细节和略有生硬。正是进行过实际实验和对比,才有切身体会,这不是仅凭理论的推测。在场高烧的发烧友,都一致承认这一差别,有的表示自己要加一个超高音。监听音箱和HIFI音箱的差异也许在这里也表现出来了。
听CD两个系统效果非常接近,几乎听不出差距;但是听SACD,能感觉出有所不同,这里两系统差别最大的是通频带宽度,50KHz和20KHz。 本帖最后由 哈哈大校 于
02:53 编辑
泡网分: 92.207
精华: 1帖子: 15308
注册: 2003年08月
CD编码这些,我觉得大部分烧友没必要去探究了,毕竟再发烧的人,
跟飞利普和索尼当年那些工程师是不能相比的,
在这帖子里争论超高频是争不出什么名堂,大家都是业余看客,就是赚个点击率就算了。
顺便说一句,楼主的帖,标题就是一个伪命题,所以接下来的什么测试,你懂的。
本帖最后由 zy1973 于
23:38 编辑
泡网分: 0.357
注册: 2014年07月
MagicPI 发表于
不会,我记得也看到过,不过现在手头的几个遥控器好像都看不到。
摘自危急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红外线
“依照引用标准的不同,红外线的波长最短约在700 nm和800 nm之间,但可见光和红外线没有明确定义的边界。人眼对于波长700 nm以上的光较不灵敏,因此若用一般强度的光源发射较长波长的光,人眼无法看到。但用一些高强度的近红外线光源(例如红外线雷射、红外线LED、或是将可见光移除后的日光),可以侦测到约780 nm的红外线,会被视为红光。强度再高一些的红外线光源可以让人眼侦测到波长1050 nm的红外线,会被视为暗红色的光束。因此会造成周围全暗的情形下,用人眼可以看到近红外线的问题(一般会用间接照明的方式改善此问题)。叶子在近场外线下会格外的明亮,若用红外线滤镜滤除可见光.而有一段时间让眼睛去适应经过红外线滤镜后,特别暗的影像,人眼有可能可以看到在红外线下发光的树叶,也就是罗勃·伍德效应[9]。”
一般遥控器LED的中心峰值波长是800-900nm之间吧。补充一下,刚刚在全黑条件下又试了一次,结果是全部遥控器都能看到红光,看来这是普遍现象。
泡网分: 63.793
精华: 6帖子: 23189
注册: 2002年10月
washu 发表于
如果你不烦的话&&毕竟这是难得的用比较严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尽管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探讨这个问题的帖子嘛,不管是对楼主还是对看客,我想你的科普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另开一贴也未尝不可,我觉得这些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种规格问题,我在多个帖子以前也说过,
你可以详细看看我那个dac的帖子
每一个格式都有一个历史原因,在当时而言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不免有局限性。所以后来各种新的格式出现,就是为了提升各种品质
很多人连带宽和转换速率都无法理解的,你叫我怎么普及更深奥的东西?
大部分人很简易的认为,只要是数字的就不会有失真,你叫我怎么解析?
我这几天忙,在完善我那个8ch甲类放大器呢
本帖最后由 fumac 于
23:29 编辑
泡网分: 0.357
注册: 2014年07月
washu 发表于
弱弱地问一句,我要是说我能看到某些家电遥控器按下按钮的时候那个红外 LED 发出微弱的光,会不会被揍不会,我记得也看到过,不过现在手头的几个遥控器好像都看不到。
摘自危急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红外线
“依照引用标准的不同,红外线的波长最短约在700 nm和800 nm之间,但可见光和红外线没有明确定义的边界。人眼对于波长700 nm以上的光较不灵敏,因此若用一般强度的光源发射较长波长的光,人眼无法看到。但用一些高强度的近红外线光源(例如红外线雷射、红外线LED、或是将可见光移除后的日光),可以侦测到约780 nm的红外线,会被视为红光。强度再高一些的红外线光源可以让人眼侦测到波长1050 nm的红外线,会被视为暗红色的光束。因此会造成周围全暗的情形下,用人眼可以看到近红外线的问题(一般会用间接照明的方式改善此问题)。叶子在近场外线下会格外的明亮,若用红外线滤镜滤除可见光.而有一段时间让眼睛去适应经过红外线滤镜后,特别暗的影像,人眼有可能可以看到在红外线下发光的树叶,也就是罗勃·伍德效应[9]。”
一般遥控器LED的中心峰值波长是800-900nm之间吧。
本帖最后由 MagicPI 于
23:00 编辑
泡网分: 51.75
帖子: 21174
注册: 2006年03月
fumac 发表于
这个事话很长
牵涉到采样定理,还有滤波器的特性,
还有线性度,还有载波残留
然后还有互相的牵扯。
你叫我在这个帖子里面把这些都普及一次?如果你不烦的话
毕竟这是难得的用比较严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尽管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探讨这个问题的帖子嘛,不管是对楼主还是对看客,我想你的科普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另开一贴也未尝不可,我觉得这些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
泡网分: 63.793
精华: 6帖子: 23189
注册: 2002年10月
washu 发表于
CD 编码这个,从 DAC 输出端看,由于码率不足反而导致电压不能平滑过渡而是跳跃过渡的,从频域上看就是出现了不正确的高频成分 --- 好好的正弦波给你加了一大堆奇怪的谐波进去啦&&等它再到达扬声器单元,相当于经过一系列低通/带通...之后,我很想知道此时的波形的频率成分,以及相位...那么乱,怎么看相位也会抖动吧
也就是说,过低的码率反而会增加很多不正确的高频成分? @fumac这个事话很长
牵涉到采样定理,还有滤波器的特性,
还有线性度,还有载波残留
然后还有互相的牵扯。
你叫我在这个帖子里面把这些都普及一次?
泡网分: 51.75
帖子: 21174
注册: 2006年03月
最终幻想8 发表于
嗯,比如lx的某位大侠。。。。。。弱弱地问一句,我要是说我能看到某些家电遥控器按下按钮的时候那个红外 LED 发出微弱的光,会不会被揍
泡网分: 51.75
帖子: 21174
注册: 2006年03月
Huchiz 发表于
这个意思是,对于同样的可闻频率,高码率比CD码率要精确,也就是好听。
看图就明白区别了。
当然是HD编码的更加接近原来的样子。这和超高音没啥关系。
CD 编码这个,从 DAC 输出端看,由于码率不足反而导致电压不能平滑过渡而是跳跃过渡的,从频域上看就是出现了不正确的高频成分 --- 好好的正弦波给你加了一大堆奇怪的谐波进去啦
等它再到达扬声器单元,相当于经过一系列低通/带通...之后,我很想知道此时的波形的频率成分,以及相位...那么乱,怎么看相位也会抖动吧
也就是说,过低的码率反而会增加很多不正确的高频成分? @fumac
泡网分: 21.456
帖子: 1010
注册: 2005年01月
不知道你的音箱的高频能到多少?SACD的高频再高,如果你的重放系统放不出来,又有啥用呢?
“不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这已经近乎玄学了。我记得你是科学发烧的,怎么变了?
你的实践体会完全不能说明超高频的作用啊。我也明显觉得SACD比CD好,但是我的音箱就只到20KHz。
哈哈大校 发表于
转贴一篇文章,解释了超高频的作用,叙述比我清楚,供大家参考。我是持相同观点的,并且有实践体会。这两天SACD解码器坏了,不得不用CD级别设备聆听,音质下降明显,郁闷。
& && &再次说明,超高频的作用,不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不能用听阈极限的理论解释其作用。超高音范围的泛音是伴随基音而生,是孪生兄弟,共同影响着我们的听感!分割基因和泛音之间联系和影响,是不可能的事。
各频段划分的小结
& &&&高中低频率频段的划分主要是更加便于说明声音不同的频率的特性和音乐还原时候的各个频段的量的分布和控制能力。因为从理论上说,只有各个频段的量的分布都趋向平衡,各个频段的频率的重播控制都能够恰如其分,才能算是一个好的重播系统,而这个重播完美的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除了必须要有能够重播各个频段的物理载体以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各频段的声音录制的制约,以及录制和重播环境的制约。于是,玩音响才会让人永无止境,其实,也一定没有百分之一百的还原重播!
& && &在这里,我再补充一些关于 ...
泡网分: 44.779
帖子: 8920
注册: 2002年01月
哈哈大校 发表于
专述SACD的超高音带来的好处,有否定贬低其低中音优势作用了吗?排他了吗?谈金属打击乐器的泛音和中低音不挨边!基本逻辑错误或理解力不够。
SACD技术有理论基础和物理性能指标可测,可以经受客观的检验。把它说成神论,逃避了理论论正和实践检验的过程,一下子就给否定了。很聪明。看好了,“唯独不懂SACD好听的本质并不在于超高音,而是在于听觉范围内的普通低中高音”。
确实比你聪明,你自己说的,而且正确。
泡网分: 11.763
帖子: 1392
注册: 2009年01月
Huchiz 发表于
你这个发烧的朋友一定是资深SACD粉啊。
可惜了,神论讲的头头是道,唯独不懂SACD好听的本质并不在于超高音,而是在于听觉范围内的普通低中高音。专述SACD的超高音带来的好处,有否定贬低其低中音优势作用了吗?排他了吗?谈金属打击乐器的泛音和中低音不挨边!基本逻辑错误或理解力不够。
SACD技术有理论基础和物理性能指标可测,可以经受客观的检验。把它说成神论,逃避了理论论正和实践检验的过程,一下子就给否定了。很聪明。
本帖最后由 哈哈大校 于
18:48 编辑
泡网分: 44.779
帖子: 8920
注册: 2002年01月
MagicPI 发表于
隔壁的悍妇小张经常打老公的耳光,啪啪的,非常响。
这种啪啪的耳光声,在一般人听来,也就是很普通的高音,大概3KHz吧。这种高音“是尖厉的,非常的挺实,但是不讨好!”
今天,家里来了一位资深的发烧友做客。忽然隔壁的小张又打起老公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发烧朋友语重心长地说:你仔细感受一下吧,这啪啪声的“泛音远远高于20KHz,已经可以超过80KHz!高音不干了,不扎耳了,非常富有活力和色彩。”
你这个发烧的朋友一定是资深SACD粉啊。
可惜了,神论讲的头头是道,唯独不懂SACD好听的本质并不在于超高音,而是在于听觉范围内的普通低中高音。 本帖最后由 Huchiz 于
17:08 编辑
泡网分: 5.481
帖子: 4545
注册: 2012年12月
MagicPI 发表于
隔壁的悍妇小张经常打老公的耳光,啪啪的,非常响。
这种啪啪的耳光声,在一般人听来,也就是很普通的高音,大概3KHz吧。这种高音是...
本帖由 samsung SCH-I959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357
注册: 2014年07月
哈哈大校 发表于
于高频和超高频这两个频段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让人误解!很多人误以为听到尖锐刺耳的声音就是高频或者超高频了,其实这是有所偏颇的!在音乐声音里头,高音也同样可以分为基频和泛音两个部分,例如,小提琴、小号、短笛等高音乐器,他们的高音基频一般只有3- 10KHz上下,但是,他们的泛音却远远高于20KHz!以前,由于录音技术或者音响器材的制造技术的制约,高频一般只能达到10KHz左右,于是在聆听这些声音的重播时候,就会感到小提琴、小号等的高音是尖厉的,非常的挺实,但是不讨好!但是,今天,录音的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轻松的录下超过20KHz以上的声音,器材的制造能力也允许很多喇叭能够重播20KHz以上的频率,我们再同这些小提琴和小号的高音时候,就会感到他们变得非常的纤细而感觉丰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声音(高音)不干了,不扎耳了。
& &&&现在开始出现的SACD和DVD-Audio的软件采取的高格式数码录音技术,其高音的频响已经可以超过80KHz,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系统重播罢了! 再举例就是,在乐器中,三角铁和铝板钟琴等高音。金属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是最为丰富的,在测试一套器材或者一段录音的时候,一旦频响不够高,他们就会显得发木,失去活力和色彩了!隔壁的悍妇小张经常打老公的耳光,啪啪的,非常响。
这种啪啪的耳光声,在一般人听来,也就是很普通的高音,大概3KHz吧。这种高音“是尖厉的,非常的挺实,但是不讨好!”
今天,家里来了一位资深的发烧友做客。忽然隔壁的小张又打起老公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这位发烧朋友语重心长地说:你仔细感受一下吧,这啪啪声的“泛音远远高于20KHz,已经可以超过80KHz!高音不干了,不扎耳了,非常富有活力和色彩。” 本帖最后由 MagicPI 于
16:46 编辑
泡网分: 11.763
帖子: 1392
注册: 2009年01月
转贴一篇文章,解释了超高频的作用,叙述比我清楚,供大家参考。我是持相同观点的,并且有实践体会。这两天SACD解码器坏了,不得不用CD级别设备聆听,音质下降明显,郁闷。
& && &再次说明,超高频的作用,不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不能用听阈极限的理论解释其作用。超高音范围的泛音是伴随基音而生,是孪生兄弟,共同影响着我们的听感!分割基因和泛音之间联系和影响,是不可能的事。
各频段划分的小结
& &&&高中低频率频段的划分主要是更加便于说明声音不同的频率的特性和音乐还原时候的各个频段的量的分布和控制能力。因为从理论上说,只有各个频段的量的分布都趋向平衡,各个频段的频率的重播控制都能够恰如其分,才能算是一个好的重播系统,而这个重播完美的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除了必须要有能够重播各个频段的物理载体以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各频段的声音录制的制约,以及录制和重播环境的制约。于是,玩音响才会让人永无止境,其实,也一定没有百分之一百的还原重播!
& && &在这里,我再补充一些关于高频和超高频的解释。
& && &于高频和超高频这两个频段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让人误解!很多人误以为听到尖锐刺耳的声音就是高频或者超高频了,其实这是有所偏颇的!在音乐声音里头,高音也同样可以分为基频和泛音两个部分,例如,小提琴、小号、短笛等高音乐器,他们的高音基频一般只有3- 10KHz上下,但是,他们的泛音却远远高于20KHz!以前,由于录音技术或者音响器材的制造技术的制约,高频一般只能达到10KHz左右,于是在聆听这些声音的重播时候,就会感到小提琴、小号等的高音是尖厉的,非常的挺实,但是不讨好!但是,今天,录音的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轻松的录下超过20KHz以上的声音,器材的制造能力也允许很多喇叭能够重播20KHz以上的频率,我们再同这些小提琴和小号的高音时候,就会感到他们变得非常的纤细而感觉丰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声音(高音)不干了,不扎耳了。
& &&&现在开始出现的SACD和DVD-Audio的软件采取的高格式数码录音技术,其高音的频响已经可以超过80KHz,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系统重播罢了! 再举例就是,在乐器中,三角铁和铝板钟琴等高音。金属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是最为丰富的,在测试一套器材或者一段录音的时候,一旦频响不够高,他们就会显得发木,失去活力和色彩了!
& & 以上我们谈频率的分段主要是让大家知道各个频段的声音的分布和量的多少比例。所谓的量感就是指量的多寡,如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量感之外的频率的控制力通常多指在以上频段中的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能力。如果有些器材低频显得松散,而有些则具极富有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好的低频控制力。同样,有些器材能够控制住高频,让它帖服而不至于飙得让耳朵难受,我们就会说它的高频控制力很好。这里我们还要留意的是,音响系统中各个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但是频率的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之别。因此,一套音响系统好坏,一段录音的好坏,应该从以上声音各个频率的量感搭配以及控制能力来区分和比较,而这个频率的量的分布和频率的控制能力是极具物理性的,是比较客观的,是受到器材和录音本身先天条件的严格制约的,所以,我将其摆在了音响要素的第一位!也是基本的一个环节,如果,一套器材或者录音本身不具备这些频率的良好的量的分布和控制力,那么就失去了“音享”的根本意义了,也就沦落到“响音”的范畴了!
& & ......
&& 本帖最后由 哈哈大校 于
16:32 编辑
泡网分: 4.719
帖子: 3899
注册: 2008年06月
中南海发言人 发表于
艺术必有忽悠成分。卖蛇油和艺术无关
泡网分: 44.779
帖子: 8920
注册: 2002年01月
jesusjustlikeme 发表于
大家可以探讨一下什么是正确的方法?
。。。。。。
所以我建议不要用方波来测试,直接用同强度的双频信号测试可能更合理。已上传你建议的同强度双频信号。
泡网分: 44.779
帖子: 8920
注册: 2002年01月
Huchiz 发表于
即将公布以下测试信号。
1KHz+8KHz (正弦波,同振幅,下同)
1KHz+10KHz
1KHz+12KHz
1KHz+14KHz
1KHz+16KHz
1KHz+18KHz
1KHz+20KHz
1KHz+22KHz
1KHz+26KHz
1KHz+30KHz
1KHz+40KHz文件:&同振幅双频比较.zip&
试听方法还是一如既往的简单明了,每段音频45秒,只要注意其中第15秒和第30秒2个切换点前后听感(或者说肉感)的差异就可以。
看看自己的耳朵从多高的频率开始就听不出差别了。(或者说差别极小,极不容易感觉到)
所有文件的电平(音量)均在安全范围,但是请注意不要因为“可能的区别极小”而过度调高音量,防止高音单元受损。 本帖最后由 Huchiz 于
12:18 编辑
泡网分: 44.779
帖子: 8920
注册: 2002年01月
即将公布以下测试信号。
1KHz+8KHz (正弦波,同振幅,下同)
1KHz+10KHz
1KHz+12KHz
1KHz+14KHz
1KHz+16KHz
1KHz+18KHz
1KHz+20KHz
1KHz+22KHz
1KHz+26KHz
1KHz+30KHz
1KHz+40KHz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音是高频还是低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