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产业中有什么公司的主要业务需要自然语言处理 pdf技术

所属行业:计算机软件
单位性质:私营企业
企业规模:少于50人
企业主页:
详细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毕升路289弄6号202
& & 上海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hanghai Laiseek Co. Ltd.)2007年4月成立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5年来依托公司世界领先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等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多语种自然语言处理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应用推广服务。    2010年5月,“语天智能问答”项目参展世博;7月,在世博园举办“智能搜索通向未来-自然语言技术与未来生活”论坛。    公司推出的倾向性分析技术、自动问答技术在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均有广泛应用。    我们爱技术,爱语言,在一个热衷分享的轻松工作氛围和舒适的
最近登录时间: 14:59
最近登录IP:116.247.77.*[上海市]
本单位基本资料已通过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请求职者
猜你感兴趣
上传Word简历
邮箱/用户名: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只允许上传.DOC .XLS类型的文件
如果您还不是会员,但已经有一份Word简历(不超过500K),那就直接上传您的简历来申请职位。
注意:如果您已经有了用户名就不建议您再上传了,否则多用户名会给管理简历带来麻烦。建议登录后使用上传附件简历功能。9月2日,三星官方发表声明召回全球范围内Galaxy Note7智能手机。然而,只有中国不在召回其列。一场包括美国、韩国等10个在售国家以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的全球大召回,缘何单单中国大陆地区不在其列?
中国大陆的消费者被区别对待了,为什么?三星自个儿的说法是:9月1日在中国发售的国行版本三星Galaxy Note 7,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电池供应商,因此不在此次全球召回之列。三星强调,三星 note7国行版会正常发售,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啊哈,全世界的三星Note7都不安全了,就中国的三星Note7安全,是这么个道理吧?中国的消费者能放心购买吗?不管你放心不放心,我是不放心,为何要冒这个风险呢?兜里装着的这玩意,到底是手机,还是手雷?
据报道,新发售的Galaxy Note7已发生35起手机爆炸和着火事件,三星对此诊断为电池缺陷问题引发,这更引发三星电子对250万部手机的召回。你愿意成为第36起吗?
好奇的是,同样一款手机,销往中国的电池和销往其他国家的电池竟然还不一样?单单就为中国的消费者选择了一家不同的电池供应商?
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又有几家电池供应商?如果不止一家,那他们是约好一起出事了吗?如果只是一家,那就意味着:三星给中国的消费者挑了一家特别的电池供应商,中国以外的消费者,共享一家电池供应商。至于中国国行版本采用哪家电池供应商,三星以“出于对供应商的保护”为由,不对外公开。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中国的消费者就“特别”了,被“区别对待”了。
为什么?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更高贵,比其他所有国家的消费者都要NB上一个档次,韩国人是这么想的吗?还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好糊弄?
仔细想了想,恐怕是后者。国际知名品牌的不包括中国的全球召回,不知道发生过多少起了。每次都是看了新闻报道才知道,这次全球召回又不包括中国,“又”了一次接一次,“又”的都快麻木了。
发生这样的事情,除了怪三星们,还应该怪谁?
有句俗话说:“人丑不能怨父母,命苦不能怨政府”。前半句永远是对的,后半句则值得商榷,“全球召回不包括中国”式的事件,则要怨一怨了。
几天过去了,三星的这个事件,也没见哪个部门有个最起码的表态。在中国销售的三星GalaxyNote 7电池,是否与起火电池做过相同水平的安全测试?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可适用于缺陷手机召回的法律规定,目前只有《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可适用于缺陷手机生产者处罚的法律规定,除了上述两个法律外,还有《产品质量法》。和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相比,适用于手机召回的法规,明显过于笼统,不够细化完善。
其次,行业标准不清晰。在中国当前法律制度下,缺陷手机生产者的义务不明确。缺陷手机生产者一旦发现手机投入流通后存在缺陷的,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召回只是补救措施之一,若其他补救措施可以补救,就不必非要启动召回。
此处关键是手机缺陷的判定,手机缺陷的判定依据是手机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若标准不明确,谁也不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缺陷产品。
第三,有关部门的执行力和执法力度存疑。缺陷手机产品召回是工商行政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的执法措施之一,即“发现并认定商品存在缺陷的,有危及人身或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停止生产或销售等措施。”有关部门在历次国际知名品牌“全球召回不包括中国”的事件中,又充当了什么角色?是不是属于政府部门不作为?
第四,违法成本太低。即便是责令召回,若生产者、经营者不召回,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很低,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万元以下罚款,处罚力度太弱。
提几条建议吧:
1、建立手机召回制度,明确执法部门。
2、明确手机质量国家标准。
3、提高违法成本。比如罚款以货值计算倍数,而不要以违法所得计算。提高罚款倍数。
三星的蝇营狗苟,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只是中国作为这么大一个国家,不能再容忍“全球召回不包括中国”之类的事件了。不求高级别对待,但也不能被“区别对待”。有关部门,必须得作为。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11:59
米兰双雄变身中国德比的肥皂剧,又有了新的剧情:CCTV2财经频道《环球财经连线》节目称,百度与AC米兰俱乐部之间的谈判已经有了进展,李彦宏将以4.3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C米兰,折合人民币29.2亿元。对此,百度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央视在“中国投资者加大海外体育产业投资”的主题报道中称:“中国投资者在海外体育事业上的投资出现了上升趋势,目前百度总裁李彦宏带领的团队与意大利AC米兰俱乐部进行的谈判已经有了进展,预计将以4.37亿美元收购AC米兰。就在上个月,位于同一城市的国际米兰刚刚将70%的股份****给苏宁集团,这笔合同的总额超过了7.5亿美元,苏宁旗下还拥有江苏苏宁俱乐部。”
这部长达一年多的肥皂剧中,绯闻中的中国大佬男主角有长长的名单:王健林、马云、宗庆后、李嘉诚、任正非、李彦宏……
模仿那首著名的“两人齐落泪——三行”打油诗,此情此景,也即兴吟得打油诗一首:
米兰有双雄,
未来皆姓中;
大佬买球队,
——纷纷。
大佬纷纷买球队这事,也是正在与国际接轨。IT行业曾经的霸主微软,高管就都很喜欢买球队。
最近的一个著名案例是前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以2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快船队。那也是在2014年上演了4个多月的一场闹剧,最后以鲍尔默接替执掌了快船33年的唐纳德·斯特林而告终。其实,鲍尔默之前就差点成为了NBA的球队老板,本打算收购萨克拉门托国王队,并将球队搬到西雅图。但由于联盟中的老板们不希望国王队搬离萨克拉门托,鲍尔默就此与萨克拉门托失之交臂。后来,卷土重来的鲍尔默捧出20亿美元,终于圆了NBA老板梦。
早在1992年,曾担任微软商业集团总裁的杰夫·莱基斯就成为了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中西雅图水手队的老板之一。而微软的另一位创始人保罗·艾伦也对体育情有独钟,不仅在1988年以7000万美元将NBA球队波特兰开拓者队收归名下,同时还拥有美国橄榄球联盟NFL的西雅图海鹰队。不仅如此,就连微软的前首席法律顾问比尔·诺伊康也在几位大佬的影响下投身体育事业,不仅拥有职棒大联盟中旧金山巨人队的部分股份,同时还曾一度担任球队的总经理。
大佬们为何都纷纷去球队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第一,买球队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对于大佬们来说,买买买不是逼格,买啥都体现逼格。在意大利某个小镇定制的衣服?买豪宅?买游轮?买灰机?这些都没有逼格了,这年头,买球队才体现逼格。而且,不能买国内的球队,要买就买欧洲的;不能买普通球队,要买就买顶级豪门球队。
第二,这是“小圈子”的事儿。哥几个在一起吃饭,一桌人都有球队,就你一个人没有,羞也羞死你。而且,球衣啊球票啊都是高逼格礼品,尤其是一些重要比赛的包厢,那更是稀缺资源。记得当年朱骏曾得意的说,很多人跟他要阿内尔卡的球衣。有个朋友曾经买过上海梅赛德斯中心的包厢,在那里举行的所有比赛都可以看,某次为了挖一个公司重要职位的候选人,把他请到包厢里看到一场重要比赛,立马搞定。
第三,买飞机游艇都是消耗品,买球队可能是赚钱的。勇士队的老板、知名风投机构KPCB的合伙人Joe Lacob,5年前以4.5亿美元买下勇士队的大部分所有权,勇士队如今的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从风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笔投资回报超过4倍的成功投资。
第四,真的是出于自己的爱好。鲍尔默的血液中一直流淌着对令人热血沸腾的体育的向往。在商界,他绝对算得上一位知名的体育狂热者。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他就曾担任足球队的队长,并兼任了一段时间球队经理的职位。但相对于足球,鲍尔默更钟情于篮球。西雅图海鹰的教练皮特·卡罗尔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老朋友,“篮球对于鲍尔默绝对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这位篮球爱好者也曾经在早晨开会前因为打篮球时与对手相撞,鼻子塞着止血棉花就直接到公司主持会议。这也一时成为微软公司职员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第五,买球队还能帮助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应的市场地位。AC米兰是衰落了没错,但红黑军团在中国球迷心中的地位和情节没有衰减。米兰王朝在70后、80后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而他们又是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消费群体,这也就决定了米兰依然拥有着极高的市场地位。其次,中国企业在大踏步走向世界,需要强大力度的广告宣传和文化融合,从这个角度,买入AC米兰这样的球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手段。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09:38
最近,满屏都是微软262亿美元收购LinkedIn的消息。话说,当时我第一时间听到(是听到,不是看到,当时我正在看欧洲杯,有记者电话进来采访)这个消息的时候,脑袋里第一反应就是:完了,LinkedIn完了。球赛终场哨声一响,我立马写下了《微软收购LinkedIn,又一伟大公司要被毁灭了》一文。
之所以不看好这笔收购,纯属因为微软的那一桩桩不堪回首的收购史。下面就来盘点下微软史上的十大失败收购。
1、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
2013年9月,微软宣布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仅仅过了1年多,微软就宣布将裁员至多7800人,并对诺基亚业务减记76亿美元,作为该公司重组经营不善的手机硬件业务的一部分。这一减记规模远远超过了2013年9月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的72亿美元总支出。微软手机业务经历15年间的多次战略调整和巨额资金投入,终究宣告失败。
虽然不是金额最大的,但这是微软距离现在历史最近的,也是最有名的一次失败收购案例。刘兴亮相信,即使是盘点科技史上的十大失败收购案例,微软收购诺基亚的这一案例也能名列其中。
这一收购案例的失败,也彻底宣告了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失败。因此,这一案例意义深远。
2、85亿美元收购Skype
这起大手笔也是互联网史上最为令人费解的收购案。Skype在2005年卖给eBay的时候已经被证明估值过高——26亿美元换来的是六年以来从未盈利的成长幅度,直到2011年,微软唯恐Skype被Google得到而穷极砸下85亿美元获得Skype,而Skype最终导致了微软关闭了自己运营数十年之久的MSN,同时陷入了与电信运营商无休止的利益博弈当中。而在微软最新的架构重组中,Skype业务部统一并入了应用与服务工程部,彻底无法遏制市场份额的下滑趋势。顺便提一下,在Skype事件中,有个不为人所知的角色,就是私募公司银狐,一进一出赚了几十亿美金。
3、60亿美金收购aQuantive
2007年时,微软花了60亿美金收购了aQuantive,主要是因为Google收购了DoubleClick。收购之后双方的整合并不顺利,最终微软将自己广告战略重新放到了搜索上。2009年时,微软将aQuantive旗下的一部分****给了WPP,价格5.3亿美元。再后来,微软委婉承认这一业务陷入失败,微软将该资产的价值减计了62亿美元。在这次大规模资产减记之后,意味着这个收购来的网络广告公司对于微软已经没有任何价值,63亿美元收购资金已经打水漂。
4、9.4亿美元收购会计软件公司Great Plains
微软在2000年12月宣布计划收购会计软件公司Great Plains,大约价格是11亿美元(股票交换方式、后来的最终价格据说是9.4亿美元)。微软将其转变为自家商业解决方案部门,并对该公司CEO道格o柏格姆(Doug Burgum)重点培养。微软原本以为该收购将会为其带来100亿美元的年收入,但是该商业解决方案部门(现在已更名为Dynamics)年营收只有10亿美元,而且大部分还是来自微软自主开发的Dynamics CRM。
5、5亿美元收购Danger
2008年,微软5亿美元收购了移动软件和服务提供商Danger,Danger团队后来主要负责开发Kin Phone,但是kin手机上市后创下了一项手机记录,那就是仅仅卖出了500台,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随后微软宣布不再从事该产品的后续开发,Danger团队并入了windows phone7的开发,五亿美元成为绝唱。
6、4.25亿美元收购早期互联网电视公司WebTV
当互联网开始流行时,包括微软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上网。为了占领先机,微软在1997年以4.2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了早期互联网电视公司WebTV。然而该产品的销售异常糟糕,即便是更名为MSN TV也并没有起色。最终微软在几年后停止了MSN TV销售,转而关注更加成功的Xbox游戏机。
7、12亿美元收购Yammer
2012年6月,微软12亿美元收购了企业内部社交网络Yammer。Yammer成立于2008年,被称作企业的Facebook。微软的社交网络服务一直表现不佳,希望收购Yammer能成为很好的补充。当时微软声明Yammer将独立运营,但是两年后Yammer创始人大卫o萨克斯(David Sacks)在自己的Twitter上宣布,他将离开微软和Yammer。“随后,Yammer团队被并入由微软企业副总裁拉杰什o杰哈领导的Office 365团队。现在看来,微软消灭潜在竞争对手的目的,是达到了。
8、4-5亿美元收购Hotmail
微软在1998年收购了首个基于网页的电子邮件提供商Hotmail,传闻收购价是4-5亿美元。2012年8月,微软宣布了一个全新的免费的Email平台:,并用它来取代Hotmail服务。至此, Hotmail惨遭微软淘汰。
9、2.65亿美元收购搜索公司LinkExchange
考虑到错失了搜索市场最佳机遇,微软在1998年以2.65亿美元收购了早期付费搜索公司LinkExchange。LinkExchange创始人阿里o帕托维(Ali Partovi)披露,微软在推出MSN搜索后就决定关闭这项服务,原因就是他们怕LinkExchange会影响到旗帜广告。现在看来,Google商业模式的成功,说明后知后觉的微软又犯了一个错误。
10、2.8亿美元收购Massive
微软在2006年以2.8亿美元收购游戏植入广告业务Massive,但是游戏内置广告业并未取得多少进展,微软不得不于4年后宣布关闭游Massive。
综上所述,微软的收购历史血泪斑斑。
其实,微软还是错过了一笔最大血泪,那就是对雅虎的收购。当时微软提出以446亿美元收购雅虎,但遭到时任CEO、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的拒绝。虽然此后双方曾进行数次秘密谈判,但都没有达成实质协议。以雅虎现在的市值看,幸亏当时没有收购完成,否则这必将成为微软收购史最失败的案例,没有之一。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admin2 @ 09:08
阿尔弗莱· 缪塞,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四大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长诗《罗拉》 为界。在这之前,缪塞的诗热情明丽,想象丰富,充满了活力和希望。从《罗拉》开始,缪塞的诗风发生了变化,他一反前期的那种乐观精神,诗中开始流露出悲观失望和迷茫不安的心情。
1833年长诗《罗拉》的发表,不仅使缪塞获得成功,更标志着他在思想和风格上的转折,从此,缪塞的艺术人生迈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日,联想在美国硅谷举办第二届全球科技创新大会(Lenovo Tech World),这也是中国企业首度在海外举办世界级创新科技盛会。大会期间,联想提出要成为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实现设备和云的深度整合,并强调了联想未来科技的三大支柱:设备创新、设备+云的连接、以及云基础设施。
同时,联想发布了全新的摩磁手机,包括Moto Z系列智能手机和Moto Mods(TM)模块创新平台;还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Tango技术的AR大屏智能手机PHAB2Pro等多款创新产品。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Brian Krzanich、全球最大的网络创新公司之一Juniper创始人Pradeep Sindhu、劳氏集团(Lowe’s)家居改造中心首席发展官Richard Marlesberger、美国著名演员Ashton Kutcher、数十位亚布力论坛企业家等亲临现场,共同展望未来智能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摩磁手机是本届Tech World最大的亮点。手机的底部有十六个触点,可外接投影模块、音响模块、充电模块等,以一个又一个的模块化设计使手机功能得到一个又一个的扩展。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和过去的手机发展截然相反。过去,通行的做法是把一个又一个的功能集成到手机里,比如照相功能,比如音响功能,手机慢慢的变得大而全,手机在集成一切,也在淘汰一切。比如我,普通的旅行已经基本上不带相机了,手机就够了。虽然也有一些以某个功能为卖点的手机,比如以照相功能为卖点的华为P9,以音乐功能为卖点的Vivo。但大多数的手机走在了集成的道路上,各个功能并驾齐驱。
过去,是把一个又一个的功能装到手机里;现在摩磁手机要把这一个又一个的功能拿出来,单独做了一个又一个的可更换的智能化模块。这时候,手机就变成了一个主机,安上投影模块,可在任意平面投放70英寸投影画面;安上音乐模块,实现更震撼音效(旭东现场演示了一首凤凰传奇的歌)……
手机主机和一个个的模块,不就是摩托和她的罗拉们吗?
今天的联想,已经走在了十字路口。
过去一年,联想集团主营业务PC和移动业务都不理想。2015财年,联想个人电脑集团的收入同比下跌 11%至 296.46 亿美元,移动业务的收入尽管同比上升 7%至 97.79 亿美元,但由于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表现不佳,导致去在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同比下跌 13%,仅售出 6,600 万部。
财报不理想的背后,是PC行业的整体下滑,以及移动业务的后发制于人。
“早上好,旧金山。”这是杨元庆这次活动上的开场白。全程飙英文的他,明显更自信。一身科技活动范装扮的他,显得很有活力,但我们几个老朋友私下议论时都觉得,元庆这两年白头发多了。
这两年,元庆不容易。今天的联想,已经不是PC时代的那个联想了。
今天,是什么时代?
2009年,我曾经把全球的IT行业划分为几个时代,分别是:硬件时代、软件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区分,互联网时代又被称为PC互联网时代。这是现在的叫法,用不了多久,就不会区分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就会统称为互联网。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呢?
各路高人有过各种各样的描述,我的答案是:互联网时代之后,是智能化时代。
到了智能化时代,以后的一切设备都将是一个人工智能系统,都会变成机器人!具体而言,即以后可能我们身上的每个钮扣、每个鞋子都是智能设备,都可以互相连接并接入云端。
智能化时代,也可以被称为“智能一切的时代”。当智能一切时代来临,我们将被各种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人所包围,且数量多的惊人。日本著名互联网投资人孙正义就曾预言,2020年我们每个人会平均连接1000个设备。进而言之,未来没有智能设备的日子,你将难以适应,就像现在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你将无法生活一样。
三年前,杨元庆认为正在进入“PC+”时代,PC业不会很快没落。
昨天的活动上,杨元庆不再回避,大大方方说出:“PC要过时了”。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么绚丽的活动,整场没有PC的什么事儿,唱主角的是手机。
PC要过时了,这不是杨元庆的口误,这是头发白了不少之后的新的心态的体现。
PC时代,联想从最早一个销售国外产品的创业公司起家,一步步成为中国PC行业的老大,再成为全球PC行业的老大,并且成为中国IT行业国际化的典范。
那么,到了智能化时代,联想又将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呢?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这句话运用到今天的经济生活中,也是一句指导性很强的名言。但话又说回来,未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呢?
虽然说不清,但还是可以寻找到很多端倪。
“现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万物智能”的时代,我们身边的万物都会变得更加智能。联想要成为一个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用独特优势打造均衡的“设备+云”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杨元庆如是说。
从一家以产品为中心的公司,要变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在过去的两年里,联想一直在转型,在移动和云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收购,从核心的个人电脑业务向外拓展,这些都是联想未来发展的基石。
PC时代,联想一直是设备公司。很多使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用一个好的设备,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智能手机,就都可以解决了。但现在正在进入一个“万物智能”的时代,身边的万物都会变得更加智能,具有计算、存储和网络的模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仅仅用传统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不能满足更多使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联想要成为一个更加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
毫无疑问,随着各种新型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地涌现,仅有终端设备已经远远不够。这些设备还要能够无缝连接到云,实现完整的体验,无论是在家里,在工作中还是在途中。
“设备+云”,就是联想在智能化时代的武器。
智能化时代,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1000亿连接,55%的连接将集中在商业领域,如智能化生产、智慧城市等,价值在于提升生产效率,创造生产效益。此外,45%的联接应用在智能家居、车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面向消费者的领域,将极大地提升生活品质。
这么多的联接中,70亿人的连接可能只会占到总连接数的10%,而绝大部分的联接则会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今天, 99%的设备还没有被连接。
在联想快速腾飞的那个年代里,中关村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广告。在电子一条街的一座楼顶,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广告,远一站路都能看清上面的广告词:“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英特耐特就一定会实现。”这个句式大部分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条广告不仅能让人会心一笑,还能让人热血澎湃。
当然,现在这个梦早就实现了,伟大的英特耐特先于共产主义实现了,多么令人欢呼雀跃啊!伟大的英特耐特实现了,伟大的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互联网的核心是什么?也许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主要的核心只有一点,那就是自由自在的互联互通。
套用一下这个句式,“全世界物体联合起来,智能化时代就一定会实现。”
杨元庆演讲中出现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连接”,他认为,在“设备+云”的时代,智能连接是支撑万物互联的技术基础,它包括这样五个方面:
o 首先,要把人与设备以更自然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比如通过语音,虹膜扫描,或用钢笔在真正的纸上书写,就能与设备互动。
o 其次,要实现设备和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它们能在同一个云服务平台上协同工作,可控制,可管理,创造完整的体验。比如通过让家里的电器智能协同,按照你的习惯把环境调整到你喜欢的状态。
o 第三,要保证设备和网络之间的更好地连接,保证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无缝地连接网络,并且可以自由选择或者最便宜,或者最快速的连接方式。这也正是联想的虚拟运营商业务希望达成的目标。
o 我们还要实现设备和用户数据的连接。用户可以容易地检索自己存储的数据信息,而且设备能够更好地理解你的喜好,为你服务。
o 最后,实现设备与应用和服务的连接,让用户能以最自然的方式一站式地得到所需要的服务。
这些智能连接是基于场景进行“设备+云”创新的技术基础。
摩托和她的罗拉们,主机加上一个个的智能化模块,联想新发布的摩磁手机,用Moto Z + Moto Mods(TM)的方式,不就是想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基于场景的智能连接吗?
从PC时代到智能化时代,联想想清楚了,杨元庆想清楚了。接下来就需要用时间去验证,摩托和她的罗拉们是否能够带动联想走上复兴之路。
对于诗人缪塞来说,长诗《罗拉》让他的艺术人生发生质变;对于联想来说,摩托和她的罗拉们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吗?
结局,希望能如大家所愿。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09:42
同事在群里转来一篇文章,标题是《莫名其妙,小米商城居然卖起毛巾来了》,来源是网易新闻客户端,转载自中关村在线。
小米竟然卖毛巾?我的第一反应是,立马联想到了凡客。或许是因为雷军和陈年的特殊关系,更多是因为以下这两个小故事:
大抵是2010年左右吧,在中关村的一家叫做“美庐村”的餐馆吃饭,共4人,有陈年、吴声、祝志军和我,那时候吴声还在凡客。席间陈年说起,有一次他去凡客库房,竟然发现有凡客牌拖把,“凡客竟然在卖拖把?谁会来我们这儿买拖把?”,库房挤压的一大堆拖把,让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另外一则是转发文章的这个同事的经历。某次他回到湖北老家,看到他舅舅正在贴膏药。他舅舅知道他是从事互联网行业,就跟他说膏药是在网上买的,他拿过来一看,膏药赫然是凡客牌。
卖拖把的事,陈年是在库房里偶然发现的。卖膏药的事,不知道他是否知道。
从拖把到膏药,越来越离谱。
在库房里发现拖把,陈年用的词是“竟然”。那卖膏药呢,就只能用“竟竟竟竟竟竟竟然”了。
在当今社会,狗皮膏药常常和江湖郎中联系在一起,江湖郎中往往又近似等同于江湖骗子。近年来臭名昭著的莆田系医院,就是从江湖郎中起家的,其中一部分,就是从卖膏药起家的。
不知情的后生姑娘们一定会问:莆田系卖的,凡客就卖不得?
当年的凡客,红极一时,是创业公司的旗帜,是明星公司的典范。这样的一家公司,怎么能卖狗皮膏药?
是的,我要说的是,从小米卖毛巾,我立马想到的就是凡客卖膏药。
看到这个新闻时,我立马把这个联想发到了朋友圈和微博。
朋友圈里,有位小米的总监回复:“不是小米商城,而是小米众筹,作者才是莫名其妙。”
诚然,卖毛巾的不是小米商城。我看到的路径是“小米智能家庭”——&“米家商城”,到目前还是排在所有商品的第一位,后面标有“众筹”两个字。顺便说一下,小米真是厉害,就一条几十块的毛巾,目前为止的众筹金额已经是200多万了。
是小米商城,还是小米众筹,这真的重要吗?
记得前段时间携程出现假机票事件时,携程说跟他无关,这是代理商干的。携程的结果呢?名誉扫地。再打个比方,我上京东买东西,从来只买京东自营的商品。但为什么京东上还能存活那么多的第三方卖家?因为绝大多数用户搞不清京东自营和第三方卖家的区别。
参与众筹的这3万多名用户,是冲着小米来的,还是冲着那个XX毛巾厂家(不好意思,本来想替那个毛巾厂家宣传下,但页面里没找到,或者是我找东西水平不够,只能用XX代替)?
就单个事件来说,小米卖不卖毛巾不重要,是在小米商城卖,还是小米众筹卖,也不重要。
小米成立伊始,愿景是要成为“中国的苹果”(雷军语)。手机大获成功之后,开始效仿苹果,欲通过一个个的明星单品来扩张。
日 小米盒子发布;
日,小米电视发布;
日,小米路由器发布;
日 ,小米平板发布……
这些都是小米的明星单品,都寄托着小米自己以及外界对于小米能够变成苹果的希望。但是实话实说,现在看,这些希望还仅仅是希望而已。
后来,小米又有了移动电源、插线板、耳机等等产品,不管是自己做的,还是生态链企业做的,这些都OK,因为都是和手机强相关的周边产品。
再后来,小米又有了手环、音响、摄像机、智能灯、儿童电话手表、体重秤等等,这些也还OK,毕竟还都是智能硬件和智能家庭的概念。
但是智能家庭的泡泡越吹越大,电饭煲来了,净水器来了,空气净化器来了,平衡车也来了,现在,无人机也晃晃悠悠的来了。这些,马马虎虎也还OK啦。
BUT,小米智能家庭里竟然出现了毛巾,毛巾也和智能家庭有关系?难道接下来我们在小米智能家庭的商城里,还能看到牙膏、牙刷,乃至卫生巾、手纸?
手机之外的所有产品,没有一样是成功的,准确的说,没有达到大家想象中的成功。尤其是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成为明星单品的那些产品,比如电视,比如路由器,比如平板。
下面来简单说说这些希望中的明星单品为何没有成功。至于其它的那一堆产品,真是说也懒得说了。
先说电视。
说到智能家庭,刚需中排名第一的一定是电视,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学习的苹果,也是如此。
乔布斯在世时,就对电视寄予厚望。显然,从产品布局的角度来看,苹果已经拥有了移动接口(iPhone、iPad),计算机接口(iMac和各种MacBook),流媒体电视盒(Apple TV),以及HomeKit这个极有成长空间的家庭自动化软件平台,如果再加上一台作为客厅娱乐中心的平板电视,那么市场布局显然是完美的。
据我了解,苹果电视研发了也有10年左右的时间了,而且最近几年苹果电视的绯闻不断,每年都有分析师信誓旦旦的说来年苹果一定推出电视。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苹果还是没有推出电视呢?
个中原因,有人认为是核心显示技术,也就是面板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是智能系统的原因;更有人认为是电视达不到手机那么高的利润……
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苹果迟迟没有推出电视,核心问题还是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再精美的硬件也是没用的。iPhone的成功,首要功臣不是硬件团队,而是App构筑的生态体系。
苹果电视的内容问题可能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内容的丰富性,一方面是内容的展示性。如果只是简单的就像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电视一样,把各家视频网站的内容直接播放给消费者,那就不是苹果了。
一旦没有革命性的创新,苹果是不会推出新产品的。同样的道理,也是苹果为什么迟迟没有推出音响的原因,音响产品,苹果也一直在研发,但是发现不能超越Sonos时,就一直推向市场。Apple Music发布,竟然破例选择了和Sonos合作。
没有准备好的苹果电视迟迟没有推出,迅速推出的小米电视,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准备好。
再说路由器。路由器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和小米电视相比,小米路由器就像两家公司做出的产品。前者虽然有些操之过急,但本质和小米手机是同样思路,做减法,将重点突出、降低成本。而路由器,则人工赋予了太多东西——这是创业公司能犯的很典型的错误,它臆想了一个需求。
小米内部曾有过争论,智能家居的中心到底是路由器还是手机?在早期,小米将路由器定义为“战略级的核心产品”。但是产品定义出现了问题。第一代小米路由器以内置硬盘为卖点,定义得过沉、过重,成本也过高,硬盘竟然最大的成本。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王川不懂,雷军不懂?
不是不懂,应该他们也是被逼的。
谁在逼小米?谁在逼雷军?
我们再来看看凡客,看看陈年。
曾经有媒体透露过,2011年凡客之所以暂停IPO,是听了索罗斯的话,原因是当时资本市场的情况并非最佳。而我还听过另外一个版本,索罗斯当时除了资本市场,还列了一个原因是,凡客当时的体量还不够大,如果一年内能把体量做的更大,对于凡客IPO才更值。
我不清楚当时索罗斯与陈年谈话的背景是什么,其体量的说法是否是在暗示凡客进行战略上的扩张,但此后凡客的一系列动作,确实印证了战略扩张的说法,从品类到业务线,凡客一两年内就膨胀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遗憾的是,剧情并未按照陈年和索罗斯的期望发展。过重的发展策略几乎压垮的年轻的凡客,也让陈年不得不闭关思考凡客的下一步。
凡客的扩张与膨胀,你可以理解为是被资本诱惑的,也可以理解为是被资本逼的。
资本的诱惑与逼迫,只是外因而已。更可怕的是,自我的膨胀。
“自我膨胀是最可怕的。别人给你说不通,根本刹不住车。”陈年后来反思说。
苹果的成功,在于这是一家很好的产品驱动型的公司。苹果的产品,大多是以颠覆者的面目出现的。
iPod+iTunes,对于苹果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苹果即将“腐烂”之季,是iPod+iTunes模式拯救了其生命,iPod革了Sony等便携CD、带式随身听的命,iTunes革了传统磁带、CD唱片物理销售的命,iPod+iTunes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消费潮流:便携+时尚+保真+大容量+在线售买。
正是iPod+iTunes,给苹果树立了根深蒂固的颠覆者的形象,而音乐行业,也是苹果颠覆的第一个行业。
iPod加上通信模块,顺理成章的有了iPhone手机。iPhone+APP生态,接着又颠覆了手机行业。
后来的iPad也是同样的故事。在苹果的战略里,苹果电视、苹果汽车都是这样的使命。
苹果是小米学习的对象,也想走这条路,也想成为一家产品驱动型公司。也和苹果一样,在一个又一个的推出产品。
但二者有个显著的区别。从iPod到iPhone,苹果用了6年;从iPhone到iPad,苹果用了3年。小米的节奏呢?每个明星单品之间的时间间隔,只有区区几个月。
小米的节奏为什么这么快?因为小米手机的成功,是雷军厚积薄发的结果。成立区区四五年的一家公司,市值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50亿美元,当时一跃成为了全球未上市公司里最大的独角兽。
那些给了小米大钱,让小米迅速冲向450亿美元颠覆的资本家们,催促小米快马扬鞭,继续向1000亿猛冲,向2000亿猛冲,向全球最大企业猛冲……
小米成功后,雷军就不再是雷军了,就成为了雷布斯。雷布斯是要有语录的,很快,2012年,七字诀就面世了。
雷军的七字决是:专注、极致、口碑、快。
前6个字都没问题,第7个字值得商榷。在互联网公司,是对的;在硬件主导的公司,有问题。
互联网产品可以快,因为可以快速迭代,你可以每周迭代一次,问题产品不需要召回,没有成本。而硬件产品则不然。成功的硬件公司几乎都是相似的:每一步都稳健,每款产品都是精品。
在这个喧嚣的年代、互联网主导的快节奏的世界,能够以一种”慢”节奏,理智坚定地做“有品质”的产品不仅仅关乎情怀,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立身之道。
小米并非不能成为一家纯粹的产品驱动型公司,它只要需要放慢节奏,用时间来积累,有朝一日它会成为苹果模式的公司。
毛巾事件是个很小的事儿,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小东西也可以有大价值。拖把让陈年警醒了,希望毛巾也能让雷军警醒。
小米会不会成为凡客,雷军会不会成为陈年,毛巾能不能成为“小米这个年轻人”的一块好毛巾,一切,都要看造化。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08:53
苹果发布的2016财年第二财季财报显示,苹果第二财季营收5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580亿美元下滑13%,比第一财季的758.72亿美元环比减少33%;净利润105亿美元,比上年同 期的136亿美元下滑23%,苹果第一财季净利润183.61亿美元。这是苹果营收自2003年以来同比首次出现下滑。
受财报业绩不佳影响,苹果股价在当日盘后交易中一度暴跌8%,跌破96美元关口,刷新3月15日以来低点至95.88 美元,市值蒸发逾486 亿美元。过去52 周,苹果最低股价为92.00 美元,最高股价为134.54 美元。
486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以最新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3153亿元,超过贵州茅台,而贵州茅台是A股总市值排第14的股票。3153亿的市值放在A股市场,相当于两个平安银行,三个五粮液,六个青岛海尔,恩,同样是高科技公司,苹果也太任性了,要知道这才是一天的跌幅。
苹果业绩十三年来最差,怪谁?
近一年来,虽然国产手机很热闹,但整体创新乏力,同质化严重,亮点寥寥。不管是华为小米,还是联想酷派,抑或魅族OPPO,大抵如此。
搞笑的是,一家家嘴上喊的震天响要以对标苹果为愿景的手机厂商,却在千元机市场进行着惨烈的竞争。众多手机厂商频繁发布新品,一度还出现了各大“友商”发布会撞车的现象。同一天发布和同一地点发布,对于中国手机业来说,都不是值得惊诧的事情。
创新乏力,是国产手机业公认的困境,那么问题来了,怪谁呢?
答案是:怪苹果。
都是因为苹果无创新,才害的国产手机抄无可抄。
这得从苹果的6S说起。苹果6S的发布除了增加一个玫瑰金配色之外,其它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就引来了果粉的质疑。就拿我这个苹果的铁粉来说,入手6S替换了原来的6,引来一片嘲笑声。嘲笑声是如此的一致,我竟无力反驳。
再后来就是苹果SE的发布。那天早上醒来匆匆浏览了下苹果的发布会后,我更新了微博和朋友圈,内容如下:
苹果SE竟然用起了三年前苹果5S的版本,也就苹果有这么大的胆量敢拿三年前的外观再出来发布一次,放在其他品牌早被骂死了。苹果7也即将发布,就目前的外观曝光图来看其实也没什么亮点可言。
这些年,苹果一直是智能手机界的风向标,所有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在苹果的引领下发展,苹果有什么他们借鉴什么,苹果发明什么他们跟上什么。
所以,一旦苹果无创新,整个国产手机就都六神无主了。
国产手机无创新,不怪苹果怪谁?
“经济这么不好,可能是这届人民不行!!”看到这句牛逼的话,当时我就震惊了。然后细思极恐,原来是人民一届不如一届了。
这句话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整整一个月的饭局,我就几乎靠着这一句话刷存在感了。
这句话点到为止,否则会影响我这篇文章的存活期,我们还是回到苹果的话题上来。
苹果财报显示,其中,苹果来自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大中华区的营业为12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68.23亿美元下滑26%。而去年同期,苹果来自大中华区的营收同比增长71%。
在与金融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苹果CEO蒂姆o库克将此次在大中华区的“失利”归咎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他认为香港是罪魁祸首,因其货币汇率紧盯美元走势。实际上,苹果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额仅下降了11%。
库克还指出,由于苹果公司在中国的营收在去年飙升了81%,所以比较起来才“不太好看”。但无论库克如何解释,不得不承认这个曾经对于苹果来说红极一时的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冷却。
对于苹果来说,成也中国败也中国?
看来,苹果业绩十三年来最差,只能怪中国人民了。准确点说,要怪这一届的中国人民。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09:09
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有这样一幕场景:1920年代,美国正处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单调繁重的工作让工人变成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在轰鸣的厂房里工人查理日以继夜地在流水线上工作……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制造大国,我们过去创造的奇迹就是像这样靠人的双手来完成的。如今的中国制造业,有琳琅满目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中国制造”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工业4.0简单来说就是智能制造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近几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传统层面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的转型迫在眉睫。而就在这时,工业4.0概念横空出世,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走红。其实,工业4.0简单来说就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从而能够让中国制造业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在这个层面,中国需要和传统制造业强国,诸如日本和德国开展竞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工业4.0”涉及几个重要方面: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智能生产”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整合物流资源,以提高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从而让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在工业4.0时代,虚拟全球将与现实全球相融合。通过计算、自主控制和联网,人、机器和信息能够互相联接,融为一体。未来制造业将实现更高的工程效率、更短的产品上市时间以及生产灵活性。
就我国制造业的现状看来,层次极为不平衡,在往智能制造转型的趋势上也是如此。
高端制造业得到国家政策倾斜,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后劲十足,成长迅速。高端制造业属于战略性产业,需要高投入才能高产出、高回报,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持。
在一定程度上,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覆盖了整个科技领域,也包括智能技术。中国采取的是内外结合的发展路线,依托原有的重工业基础和成本优势,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经验,以打造高技术产品为突破点,电信、汽车、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等产业发展势头迅速,在国际市场拥有了竞争优势。此类行业中的企业大多有国资背景。
反而是以产品为主的中端制造业,最应该向工业4.0的转型。最典型的代表是智能家居领域的一批企业,它们应该基于专业分工吸收优质资源,最终构筑起自身的产业链闭环。
最后是低端制造业。他们缺乏技术、品牌和市场地位,生存状况艰难。低端制造业进入门槛低,有大量的市场参与者参与其中,行业利润低,无力进行技术研发的投入,只好基于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而非立足核心竞争力进行布局。市场繁荣的时候,为了争夺份额展开价格战,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便会出现产能过剩、停产歇业、破产倒闭等问题。此类企业通常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抗风险能力十分堪忧。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
我们一直在讨论智能机器人。就制造行业而言,对工业机器人的关注由来已久。现在最流行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的原意便为机器人,它的LOGO也是一个绿色机器人。事实上,现在大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很宽的,而不是停留在消费者眼中的“长得像人一样的机器人”。只要能够模拟人类的一部分能力,帮助人类完成一些任务的机器,不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都可以被纳入机器人范畴。
在人工智能时代,一旦机器人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通过图像识别、动作识别、逻辑判断、自然语言处理和反馈以及深层次的数学和理论思考,便足以胜任人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大量仍然依靠人工生产的制造业,所有流水线上的任务都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完成。
对于很多制造类企业,经常幻想的一个场景是:在一个生产装配流水线上,多台身手矫健的小型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合作着。在成品组装部分,两台合作的机器人之间约有20厘米的间隔,其中一台机器人将刚生产出来的产品有序排列,然后传递给身边的合作“伙伴”。小伙伴接到后,迅速将产品打包并排列整齐,传递给下一个伙伴进行包装。
事实上,数据显示,在美国,迈入新世纪后,由于智能化技术对人工的替代作用,中产阶级的信息处理工作职位数量日渐下滑。年,有1100万个秘书职位被互联网服务所取代,同一时期,电话接线员减少了64%,旅游代理减少46%,会计减少26%。
当然,机器人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智能制造之下,传统的制造流程将被重组,其目的是要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其中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与设计、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信息接入与共享、售后服务的快速响应等环节会与智能工厂一起成为智能制造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智能工厂的核心是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的自动化、信息流和物资流合一。目前来看,世界范围内很多企业都在向智能工厂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没有哪一家企业有足够的勇气宣布已经建成了一座智能工厂,因为智能制造在整个制造流程上的变革要推翻整个原有的制造流程,投入非常之大。
除了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智能制造的未来图景还包括了能源的节约(据测算有大约12%的能源节约空间)让供应链更加安全,准确地寻找到相关领域专家的问题解决方式。而且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不仅局限于生产终端消费品的企业,生产设备的企业一样可以通过实践智能工厂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提高交付效率、合理管理产能。
2015年3月,在郑州经济开发区海尔工业园内首台用户定制空调在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下线。这意味着用户在家中通过网络定制专属于自己的空调已变为现实。如果说既往的制造模式是工厂根据市场整体概况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然后通过渠道、零售终端向消费者输出,是后端对前端的产品传导,那么在海尔的个性化工业定制体系下,它已变成前端对后端的牵引,即消费者与工厂直接对接,定制符合自身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这其中消费者是唯一的信息源,他们直接参与了工厂的产品开发和制造。
在传统制造时代,用户只能选择特定商品,而智能制造时代,可以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等中,用户既是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产品的“创造者”。这就是智能制造所带来的创新颠覆。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15:48
题记:敲出这个标题时,我正在北京飞往广州的航班上。因此,本文的高度肯定是有了。高度已经基本是极限了,那远度上,也尽量往极限想想。现在的马路,虽然叫马路,但并不让马跑了,因为被汽车霸占了。那想骑马了怎么办?去马场呗。未来的马路,也不让你开车了,因为马路上跑的都是无人驾驶的车。那想开车了怎么办?去车场呗。如果要给这样的未来加一个期限的话,我认为10年差不多。
捋一捋智能汽车的5个新概念
由于智能汽车是个新事物,因此这里边的新词特别多,比如有车联网、互联网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我们先来捋一捋这些新概念。
这些新词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车联网、互联网汽车、智能汽车。其中,车联网是个老词汇,这个词总让我想起互联网蛮荒时代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一幅巨大的广告,远一站路都能看清上面的广告词:“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英特耐特就一定会实现。”这个句式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这条广告让人会心一笑。现在,全世界的计算机们早就联合起来之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当全世界的汽车也都联网之后,那就是车联网。如果要从“车联网”这个概念提取出一个关键字,那就是“联结”。
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则是从车联网、互联网+汽车衍变而来的,需要结合整个汽车产业链来思考。互联网汽车不仅是在汽车整个生命周期内嵌入互联网技术本身,还要有互联网思维参与其中。而智能汽车则是进一步衍生出来的概念。所谓智能汽车,来自车联网、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在汽车上的高层阶融合。人能够通过汽车上的控制应用控制汽车,而车也能够反向与人进行一些互动,汽车和人之间通过软件或者语音等智能手段来实现人机交互。和普通车比,智能汽车完成了主被动安全、人性化设计以及实现智能交通三方面的进化。
至于第二组词,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则更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有趣词汇。几周前的一个周末,我在乌镇参加了一个题为“思辨互联网汽车”的活动,同台演讲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对智能汽车的定位有所不同。传统车企更加倾向于以人工驾 驶为主导、自动驾驶为辅助;而互联网企业所推崇的无人驾驶更加倾向于以车辆本身为主导的自动驾驶汽车。沃尔沃就是自动驾驶的典型代表,谷歌则是无人驾驶的典型代表。
未来智能汽车的特征
不光是智能汽车,未来的所有的智能产品都应该符合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智能化;第二,个性化。
智能化的趋势中,有一点是明确的,由软件来定义未来,这点区别于过去更多的是由硬件来定义。因为是由软件来主导,所以未来智能汽车的话语权,互联网企业的机会更大一些。
传统的车企喜欢参数导向,比如发动机、轮轴等,是什么地方生产的,有什么性能。不光是车企,所有的硬件为主的厂家都是这样。应该说互联网企业更代表了用户的消费习惯。用户不需要参数,重要的是给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体验,小白用户不需要产品参数,更多的是用户体验。早年间买电脑产品时,要明白显卡是买哪家,内存又是哪家,但是现在没有几个用户自己电脑里各个配件的具体情况了。所以说,苹果这样的公司带动了一个很好的潮流,去参数化。不再告诉你参数,而是直接告诉你有啥功能,这是互联网企业所擅长的,也是用户所喜欢的。如果说这个行业要被颠覆,要被革命的话,一定是符合这样条件的公司,一定不是传统车企。相机领域的富士就是一个好例子。
所谓智能化,不是在原有的上面增加一个功能或者组件,它是整个思维模式的转变,产业链流程上的改变。就像苹果手机,不是说把待机时间做的更长,把通话质量做的更好。《从0到1》一书中说的很好,要达到颠覆式创新,就得比别人好用十倍以上。苹果的智能化,主要核心有两点,一是多点触控技术,二是组建了以APP为核心的生态链。
第二点是个性化。汽车现在的生态链是F-B-B-B-C(F是工厂), 未来一定是是C-F模式。个性化也是未来所有智能产品的趋势。
在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基础上,智能汽车的重要特征就是一个特别的机器人,可以与人进行交流。
比如一个用户,上车后就把温度调到18度,这个时候汽车可能就会提醒你:“你不适合这么低的温度,因为你的大姨妈来了”这个时候,汽车就像妈妈,就像闺蜜一样懂你。需要知道这段时间用户是否在生理期,或者是一个其他的身体状况,从而判断出用户适合多少的温度。
智能汽车还可以通过用户的心情做出相应措施。比如用户是去上班的路上,可能是路很拥堵导致心情很烦躁,或者是因为工作不顺心,这时候汽车是否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比如模拟在海边,音响里放着海浪的声音,灯光也变成蓝色的,车窗投影出海浪海鸥,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
总之,一定要上升到和人情感交流的高度才是未来智能汽车的重要方向,而不单单是更好的汽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适合开车
先讲个故事:我开车遇到红灯时,总是马上看手机(我习惯一上车就把手机放入手机架),看短信、看微信、刷微博。于是,经常红灯变成绿灯还不知晓,直到后车狂按喇叭。最夸张的一次,由于后面没车,于是灯红了又绿,绿了又红,我还在拿着手机不亦乐乎,交警走了过来,冲我打招呼:“嗨,哥们,还没有等到你喜欢的颜色吗?”
接着讲个事实:汽车事故有75%的发生原因是人为因素(错误操作或注意力不集中),而人为因素中又有65%是因为注意力离开路面。因此解决驾车行进中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减少约50%的汽车事故。
再说说路怒症。在北京这样非常拥堵的大城市开车的人,几乎都有路怒症,区别在于症状的程度而已。正所谓:好脾气都变成坏脾气,坏脾气都变成没脾气。所谓路怒症,更多是由于别的乱开的车引起的,好脾气如我,也经常被逼说出脏话,也经常有想揍人的冲动。从这个角度上讲,就特别能理解去年成都那个小伙子暴打那个女司机的动机,只不过,我们的情绪管理,做的比他好而已。
共享经济时代,不需要开车,也不需要买车
围棋人机大战,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再一次说明,在有规则的世界里,机器做的一定比人好。拙作《李世石输给AlphaGo的三点专业解释》中,三点解释分别是:1、机器的深度学习能力,可以让棋艺突发猛进;2、超常的计算能力,遇强则更强;3、“三体人”式的思维交流。这三点,在智能汽车领域中,同样也适用,我们必须有理由相信,无人驾驶会解决目前的很多问题。
开车这点事,就交给机器吧,就交给无人驾驶吧。
未来,我们不需要开车了,那么,还需要买车吗?答案也是毫无疑问的,不需要。
你造吗,十年后我们都不需要买车了,别问我为什么胡扯,因为这是滴滴老板说的……滴滴创始人程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放言,传统汽车产业被智能汽车颠覆只是时间问题,甚至大胆预测,10年后买车跟今天买马一样奇怪会很奇怪。
现在的马路,虽然叫马路,但并不让马跑了,因为被汽车霸占了。那想骑马了怎么办?去马场呗。未来的马路,也不让你开车了,因为马路上跑的都是无人驾驶的车。那想开车了怎么办?去车场呗。如果要给这样的未来加一个期限的话,我也认为10年差不多。
未来的情况应该是这个样子滴:我从广州粤海喜来登酒店想去海石音乐交流中心,只需要发出一个指令,一辆无人驾驶汽车按时到达酒店大堂,我到达目的地,下车即可,啥也不用管,这就是共享经济。
在共享经济大背景下,从汽车到住房、从生活日用品到知识信息、从能源到医疗,各个领域都会进入了协同共享的时代。按照目前汽车的保有量,80%的车估计都不需要了。
我们的孙子将来看到我们买车开车的景象,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过去的发电机似的。科技的发展,总是这么令人瞠目解释。
写武侠小说的古龙先生描写他笔下的顶级侠客时,常w用一个词汇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当一个人在自已的领域已做到高深境界时他就会给对方这样一种气势!
未来的智能汽车时代,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拥有顶级侠客的境界——手中无车,脚下有车!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15:52
在科幻的世界里,我们或追问或嘲讽或批评或警示或自省,事实上这一切都反应了人类对未来的某种焦虑。未来,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毁灭还是逃逸?时空真的能被双向“穿越”吗?人工智能真的会像科幻电影那样控制人类吗?科技的不断创新带给人类的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未来的技术革新会给人类生活和意识带来怎样的冲击?将来,我们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以往的价值观将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和颠覆?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对人类究竟是福是祸?
科幻所呈现的一切,似乎能让我们找到一些人类未来命运的蛛丝马迹——
人类如何走向终点
看过电影《后天》、《2012》的人,一定还会为人类走向终点的命运唏嘘不已。在这类科幻影片中,人类常常会因为各种目的前往宇宙中的其他星球,有时候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前往其他星球获取资源。比如,在科幻电影《九霄云外》(Outland)中,人类前往木星的卫星木卫一上开采钛;在2009年上映的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中,一名地球人被派遣去潘多拉星球开采该星球上独有的矿物元素“Unobtanium”……诸如此类,不过,这些前往各个星球的旅程,最终都以人类的失败告终。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很容易失败的征程,我们应该爱护好我们的地球。促使我们前往外星球的驱动力包括前面提到的核灾难、失控的气候变化、过度污染或者自然资源被消耗殆尽。
人类与智能机器的“恩怨”
外观与行为举止看起来与我们很像的人造生物,或许会成为人类命运走向的关键。在电影《终结者》中,它是终结者人型机械人T-800,其使命就是不屈不挠地追杀人类。类似这样的情节,不仅引发了我们对于越来越多非人性化制造物的恐惧和对于制造出比人类还聪明的人工智能的焦虑,且引发了对于更加遥远的未来的恐惧。
未来,智能机器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现在似乎还看不出所以然。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些具有“智慧”的机器一旦与人无敌,那他们都会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未来类似“天网”、“终结者”这样的机器真走向我们对立面,那么人类的命运注定不会如现在这样光明。由此可见,我们要对类人机器人和超级人工智能保持警惕。
来自外星的威胁
2009年电影《科洛弗档案》上映,2011年电影《超级8》上映。前者讲述了一个怪兽突然袭击地球的事情;后者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79年,讲述了一群青少年拿着Super 8摄影机(在当时流行的一种家用摄影机的胶片格式)自制电影,结果拍到了不寻常“怪物”(外星人)的故事。
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对于外星人会立刻入侵地球并欺辱我们的担心似乎还不十分紧迫。但无可否认的是,来自太空各种其他物质确实威胁着我们的生存。这种物质可能是一颗小行星,电影《世界末日》就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幕的可能性:人类发现一颗巨大的陨石正朝地球方向奔来,并将于18日内撞上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想出了阻止该陨石与地球相撞造成人类毁灭的办法:派人登陆陨石的表面,钻洞贯穿至陨石的地心,放入核弹引爆。这一方法最终让地球得以安全。
我们的头顶上或许还有很多其他未知的、无法预测的威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警惕。
向浩瀚星空最深处
1969年,人类的脚步踏上月球的土地。而后几十年中,人类又征服了火星,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物种很可能在整个星系间自由漫步,一切就如电影《星际迷航》中所呈现的那样。在某次研讨会上,科学家们广泛地讨论了殖民太阳系是否能够拯救人类不受地球上的灾难摧毁的可能性。
如今,尽管搭载人类进入太空的科技已经存在,但无可否认的是,人类依然极大的依赖类似地球的环境。所以,前往外太空并不能避免人类不受地球灾难的影响,它只是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展示人类生活的蓝色星球的脆弱性。
最好的科幻作品可以活络思维。它不仅能够启发我们,更能迫使我们去思考当下的所作所为。创造神奇不意味着浅薄和浮躁,也不仅仅是科技和宇宙奇迹的展示,科幻中所表现的科技的神奇拥有着丰富的内涵,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整体和对人类个体的改变都具有震撼人心且深刻的神奇感,同时,它还有主流文学所不具有的揭示社会和人性的视角。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10:00
在科幻的世界里,掌握着最新科技的主人公难免会让生活中平凡的人们心生羡慕。试想一下,如果电影007中那些用最尖端科技打造的装备,都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产品,那每个人的生活是不是就都像邦德一样精彩?
每个人都是渴望更绚丽多彩的生活,而科幻似乎给这种渴望找到一个出口。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出口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只要留心翻看一下历年来大开脑洞的科幻作品,你就会发现很多眼熟的物品;稍加思量你还会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昨天刚用过的某样物件吗?确实,曾经科幻世界里的神奇物件,就像穿越了时空一般,大摇大摆走进了你我的生活。
在风靡全球的007系列电影中,詹姆斯·邦德不管面对多艰巨、多不可思议的对手,都能优雅、帅气的完成任务,且可以始终保持完美形象。这完全得益于那些酷炫的智能装备。《007大破天幕危机》中,邦德就是靠一款潜水高清摄像手表成功探查了一次又一次的机密。这款手表集中了当时电影界天马行空的编剧们对未来手表的大部分定义:可以摄制高清视频、拍摄高清图片、录制优质声音、用于视频会议或者视频聊天的电脑摄像头、大容量存储设备,最后才被当作显示时间的手表。
如今,像007一样拥有一款不止显示时间的手表,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儿。以moto360为例,它可以接收email、打电话、查看社交信息等。除此之外,moto360具有类似siri的语音助手功能,可以直接通过“ok,Google”指令进行语音回复信息、查询天气等任何语音助手能够完成的操作。Moto 360背部配有光学心率传感器,内置计步器,同时支持IP67级防水防尘。
2.《碟中谍4》中的智能眼镜
在《碟中谍4》中,我们看到了可以显示叠加图层、对现实进行标注分析的隐形眼镜,同时它还具有拍照、面部识别等功能,而《赤焰战场》中的隐形眼镜甚至可以改变视网膜。
在现实中,目前它们最为接近的产品便是类似谷歌眼镜之类的智能眼镜了。虽然技术尚不完善,但谷歌眼镜已经可以实现一部分增强现实类的穿戴体验,只是目前大多数产品还过于依赖智能手机,或是外形过于庞大怪异,无法像电影中的产品那样不易察觉。但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眼镜已经是越来越常见的可穿戴设备了。
3.《全面回忆》中的嵌入式装备
《全面回忆》展现了极尽想象的“未来派”高科技:嵌入手掌皮肤下的移动电话、磁悬浮汽车、记忆的植入、梦境的读取、可以17分钟穿越地心来到地球另一端的“坠道”等等。事实上,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并非全是凭空想象 ,《全面回忆》中有些不可思议的可穿戴技术,在现实生活中都早已诞生。
嵌入手掌皮肤下的移动电话被称为“Digital Tattoo Interface”,早在2008年就已经面世;科学家以微处理器取代了老鼠体内的海马体,借以控制老鼠的长期和短期记忆;日本京都的科学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发明了一套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机(MRI)对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来重建大脑中影像的系统;更为耸人听闻的,是俄罗斯企业家DmitryItskov发起的“2045项目”,其目标是通过脑机接口将人类意识转移到机器人身上,通过机器人化身实现人类永生的梦想,或者至少摆脱人类躯体的限制。
4.《钢铁侠》中的飞行器
在电影里,钢铁侠之所以能够飞行,是因为他在自己的鞋底装上了强大的喷气机,这种喷气机能推动他升空,却既不会烧着他的脚,也不会要求他必须穿上塑胶跟的鞋子。在现实世界里,还没有任何配备喷气机的鞋子能帮助你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但替代的东西还是有的,那就是个人飞行器(Jet Pack)。
新西兰马丁飞行器(Martin Aircraft)公司已经在个人飞行背包上进行了数年开发,而且进行了数次成功的模拟人试飞,如今这家公司已经获得了载人试飞的许可。这种个人喷气飞行背包采用V4活塞引擎,能达到63英里(约合101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背包上可携带大约5升的汽油,飞行距离大约在32英里(约合51公里)以下,一次飞行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左右。
5.《少数派报告》中的感应技术
在《少数派报告》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主角,在2054年熟练地用手指将图片凌空拖放操作,动作很帅很酷。而在短短不到10年之后,这项技术已不再是科幻,而是现场产品和相应场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PranavMistry发明的第六感技术,已经将现实与虚拟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整个系统由四个套在手指上的彩色标记环、一个小型摄像头、一个便携式投影仪和一台便携式电脑组成。你可以凌空对着墙面完成一幅绘画作品;你可以用手指比划一个方框就完成一幅摄影作品,然后对着一面墙壁或者一张纸就可以检查摄影效果;如果你想查看时间,用手指在手臂上画个圈,一只虚拟的手表就自动显示出来了;如果想打电话,你可以直接将键盘投影到手心,用手指在手心就能完成拨号;购物时如果对商品不放心,你可以即时扫描商品信息并在网上查阅分析结果。
6.《机械战警》中的机器警察
以机器警察为题材的影片非常多,比如《机械战警》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但是,机器警察是否会成为现实呢?难道不会像“终结者”那样试图取代人类?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发现实验室的机器警察Telebot,是个长得有点儿奇怪的大家伙,其体态与人类相差很大,同时它并不具备完全的智能,需要用户远程遥控它才能完成一些高危操作。但Telebot的出现,让我们看到科幻中的机器人的初步的样子,至于他们的大脑是否会变得和人类一样聪明,甚至有一天会取代人类,这就未可知了。
7.《钢铁侠》中的全息投影
第一部《钢铁侠》电影带给我们两个印象:一是主角 Tony 那一身很变态的装甲;二是全息投影技术及基于它的近乎无敌的体感操作。
在2013年CES大展上,一个貌似看起来不起眼的公司发布了一个让“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产品——Leap Motion。这个看起来只有一个U盘大小的东西,可以让你隔空操作电脑,就像电影里面的体感操作一样。
8.《碟中谍4》中的智能手套
《碟中谍4》中,主演汤姆·克鲁斯戴着手套在哈利法塔外墙攀爬的场面,可谓惊心动魄,实际上生活中已有了类似的科技产品,该产品甚至不需要持续的能源供应就能拥有优秀的吸附能力。
目前,根据范德华力的设计,运用包括可操纵单颗原子****的原子力显微镜在内的各种精密仪器,我们已经可以生产出壁虎胶带手套。
9.《星球大战》中的飞行汽车
《星球大战》、《银翼杀手》、《回到未来 2》……在这些描写未来世界的电影中,经常出现那些在城市上空往来穿梭又井然有序的飞车。如果拥有了飞车,那么交通拥堵的状况可能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吧。
美国一家名叫“脱离地球”的公司,就生产出了电影中“会飞的汽车”。这款车的车身和一般汽车相似,但是车门的部分多了两个可折叠的翅膀。在陆地行驶的时候,翅膀折叠;想飞行的时候,翅膀张开。汽车如同变形金刚一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一架小型飞机。当“会飞汽车”在陆地行驶的时候,最高时速能达到 150 公里左右,飞行时速接近 200 公里。2009 年 7 月 6 日,经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认可,允许“会飞汽车”用“轻型****飞机”的许可证上路。
10.《特种部队》中的智能盔甲
《钢铁侠》的高科技战衣过于前卫,相比而言,《特种部队》中的男主角所装备的“MC迷彩作战服”、“外骨骼战斗盔甲”更接近现实。
实际上,美国军方已在此领域投入了大量时间。目前,美国军方正在研究一个名为TALOS 的系统,它不仅能够监测士兵的健康水平,并内置完善的通讯装置,还有可能集成液压装甲,以便在瞬间增加强度,拥有超强的防护力,并能够在一瞬间增加士兵爆发力,实现类“钢铁侠”的杀伤力。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刘兴亮 @ 14:54
刘兴亮,TechWeb名博,知名互联网专家,资深市场营销、传播顾问。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在互联网和通讯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曾从事过技术、内容、策划、市场、销售、管理等多个岗位。曾先后出任大度咨询副总裁、互联网实验室总裁等职。现任红麦软件总裁。
访问量: 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ython自然语言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