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结果出来啦,伤口有脓要不要挤出来买Q7

百度新闻搜索——全球最大的中文新闻平台
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
BAIJIA HOT
LOCAL NEWS
您所选城市新闻不足,将展示省会新闻
正在加载,请稍候...
国际热搜词
Entertainment
长安CS15确实让我们等太久了,自从这款车亮相之...
正在加载,请稍候......
互联网图片
互联网+图片
Technology
社会新闻排行榜
百度新闻独家出品
1.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2. 百度新闻搜索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和频道,系统自动分类排序
3. 百度不刊登或转载任何完整的新闻内容
责任编辑:胡彦BN098 刘石娟BN068 谢建BN085 李芳雨BN091 储信艳BN087 焦碧碧BN084 禤聪BN095 王鑫BN060 崔超BN071热点关注:
iPhone7/7Plus评测:好不好?要不要买?看这里!
作者:佚名
对于热爱买买买的我们来说,此次苹果推出的iPhone 7到底值不值得入手?这是一个问题!剁手也得看能力,买完之后吃土半年,不能只为一时新鲜。那么问题还是来了,iPhone 7/7 Plus到底好不好?来来来,我们先看详细的评测吧!近几年,苹果的iPhone新品发布之后,总是免不了很多唱衰的声音,iPhone 7/7 Plus也不例外。如“创新乏力”、摄像头凸起“太难看”、取消3.5mm耳机接口“太作死”等等。可现实是这样的,人们总是一边骂着苹果,一边在9月8号预售的时候把官网挤“瘫痪”……在发布会结束之后我们第一时间拿到了这款产品,经过几天的深度体验。我们认为,虽然iPhone7系列没有翻天地覆的改变,但在细节处的提升让其结合iOS 10拥有了更佳的用户体验,此外苹果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把握也让iPhone系列从弯道领先于Android产品。还是熟悉的样子,新增两个黑色如果不看新颜色,仅仅只是看正面,应该难有人会猜到你用的是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 7或者7 Plus。前置700万像素镜头从机身三围到按键布局,iPhone 7/7 Plus和上一代的产品相比变化并不大,正面还是熟悉的样子,前置700万像素镜头背面的摄像头也还是凸起的,但是天线缩减为上下两条,并将位置从背面移到了上下边框中,看起来没有iPhone 6s上那么明显。尤其是亮黑配色,如果不仔细看,几乎很难察觉到天线的存在。握持感不错手感方面,iPhone 7系列比iPhone6s系列略轻,所以即便是背部仍然是一个平面,没有对贴合手掌做特别的弧度设计,圆润的机身、适中的重量,不管是4.7英寸的iPhone 7还是5.5英寸的iPhone7 Plus都有很好的握持感。黑色iPhone 7Plus(左),亮黑色iPhone 7(右)去年的iPhone 6s新增加了玫瑰金配色,这一代的iPhone 7/7 Plus则是新增加了两个黑色,加上玫瑰金、金色与银色,配色共有五种选择。此次凤凰科技拿到的iPhone 7为亮黑色,而iPhone 7 Plus则是哑光黑色。这几天关于iPhone 7外界讨论最多的就是亮黑色,不得不说,这代的iPhone相貌上和上代相比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这个亮黑色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苹果在工业设计上的独到之处。亮黑色iPhone 7机身虽然同样采用了7000系列铝合金,但整个制作过程,要比采用喷砂工艺的其他颜色版本要复杂的多。亮黑色温润如玉首先要经过CNC加工,接着打磨抛光,然后经过阳极氧化上色,最后在表面进行镀膜保护。整个过程做完之后,视觉上给人一种类似玻璃镜面的美感,同时手感上也给人一种类似的感觉,与采用喷砂工艺的iPhone 7手感完全不同,没有了金属的“冷冰冰”,也不再滑手。同时兼顾金属和玻璃的质感让它握在手中更加“踏实”,可以用“温润如玉”来形容。可以说,iPhone 7系列的亮黑配色版本是目前手感最佳的iPhone手机。当然,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比较容易划伤,二是特别容易留指纹等脏痕。黑色从观赏和手感角度讲,亮黑配色无疑是最佳选择,但从实用角度来说,我们更推荐选择略微带点儿磨砂手感的普通哑光黑或是其他的配色。Home键按不下去了,但支持压感和振动反馈在我们看来苹果iPhone有两大经典设计,一个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Logo,另外一个就是正面底部的Home键。还记得当初刚上手iPhone 一代的时候,开始并不习惯只有一颗按键的操作,但等熟练了之后,从此就爱上了苹果的这种简洁交互设计。一体化Home键这次的iPhone 7/7 Plus的圆形Home看起来仍是老样子,但实际上,内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持压力感应,同时配合全新的振动马达(Taptic Engine),让它即使按不下去,仍能给你提供一种实体按键的操作手感,同时还增加了Home按键的使用寿命。按不下去,但是有震动反馈不管你有没有设置指纹解锁,使用的时候你只需要保持前几代的使用习惯就好,拇指用力按一下就可以解锁并进入桌面。这种感觉说不好,非常不同,当我们按下它的时候,甚至有种它其实是可以按下去的错觉,对,苹果在“欺骗”我们,而且骗术很高明。按压震动反馈感觉不真实但是不得不讲,这种振动反馈没有之前按实体Home键舒服,有些不真实。苹果在iPhone 7上改用这种设计,一方面,提升Home按键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iPhone 7/7 Plus加入了IP67级防水防尘功能。可调节点按力度在最新的iOS 10系统中,用户还可以自定义Home按键按压的力度,同时力度越大相应的振动反馈强度也越大,同时苹果称还开放了该按键的Api,未来开发者可以为它定制更多的功能。尽管这枚一体式的Home按键有诸多优点,但仍有不完美,主要有两点:1.Home按键力度不好掌握,用力大一些或者时间长一些会跳过解锁界面,调出Siri。2.目前Home键的交互仍然比较简单,并没有类似Android“轻触返回”这样的功能,略有遗憾。拿掉3.5mm耳机孔,这是个大胆的决定iPhone 7系列“大胆”的取消3.5mm耳机孔,改成和数据线共用一个Lightning接口,这应该是这代iPhone区别于iPhone 6s系列最大不同,这也是iPhone 7/7 Plus饱受争议的一个点。取消3.5mm耳机孔,改用Lightning接口取消了传统3.5mm耳机接口,很多人会思考,它能带来什么?是音质的提升还是让机身设计更加轻薄?从参数上看,iPhone 7/7 Plus机身厚度分别为7.1mm与7.3mm,和前代一样,机身重量略有减少,分别为138克与188克,但机身重量的变化可能跟3.5mm耳机数模转换组件关系并不大。至于音质的改善,作为一个木耳的正伟用Lightning口的EarPod并没有听出来和之前有什么不同,这与EarPod的定位有关,只能等森海或者Bose推出Lightning接口时我们在做测试。另外一点,3.5mm耳机孔拿掉之后,手机底部的对称式扬声器开孔回归了,这让iPhone 7的底部看起来更加美观。与iPhone 6S Plus(白色)底部接口对比还有一个优点是,减少了一个接口,让iPhone 7的防水处理成本变得更低,这在发布会结束后第一时间的上手文章已做过相关介绍。最后一点,3.5mm耳机孔的取消,再也不能一边充电一边插着耳机听歌或者看视频了。让人感觉不适,虽然厂商通常会建议你不要这么做。幸好目前已经有厂商推出支持Lightning输出3.5mm耳机孔的转接头。与Micro USB过渡Type-C接口一样,未来你需要面临3.5mm耳机无法直接插在iPhone 7上面的尴尬。好在苹果为这次大胆的创新做了三手准备工作,除了为每一台iPhone 7/7 Plus标配Lightning接口的EarPod耳机,还标配了一根Lightning转3.5mm 转接头,另外则是AirPods无线耳机,这是一款让我们在看发布会直播时,兴奋地拍大腿的无线耳机。立体声外放对了,这次的iPhone 7/7 Plus还带来了立体声外放,也就是说,除了底部,顶部的听筒处也能出声。对比了一下iPhone 6S Plus,外放音质提升明显。AirPods无线耳机,其实很好很苹果我们从来没有在一款产品的单品评测中,增加篇幅去聊一个连零售包装标配都不是的配件。这次的AirPods无线耳机是个例外。对于这款最近被段子手玩坏的产品,我们必须多说几句。AirPods无线耳机AirPods无线耳机看起来就像是剪了线的EarPod耳机,不同于市面常见的蓝牙耳机,它的机身没有任何按键。并且,对于一款无线耳机来说,它保留了EarPod耳机的佩戴感,并且外形足够精致小巧。除了外形,在我看来AirPods这款无线耳机最颠覆的地方在于配对连接方式。配对方便打开放耳机的充电盒,靠近iPhone 7/7 Plus,手机会自动弹出配对界面,配对之后,取出塞入耳朵便会自动播放音乐或者接听电话,取出则停止。不仅如此,一款耳机与多个平台通用也是它的一大亮点。也就是说,搭载iOS 10操作系统的iPhone 6S和iPad能用,升上最新Mac OS的Mac也能用,只要它们登陆的都是同一个iCloud账号。佩戴效果AirPods无线耳机可以提供大约5小时的续航,再加上充电盒可以提供大约续航24小时的电量,这个小小的耳机续航还是比较可观的。但是它的体积这么小,丢了怎么办?谁也没办法保证不丢东西,要不每年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把手机丢了。苹果的应对策略很简单,丢一个AirPods耳机不影响,剩下的这个还可以正常用。要是两个都丢了,那你就再花1288元重新买一对吧!此外,针对大家关心的音质问题,我们也做了测试。我们找来了R&B、流行、Rock多种类型的音乐来仔细对比,发现与有线版的AirPod区别并不大,人声都很纯净,高音和中音也都比较均衡,唯一的区别是AirPods的低音效果要稍好于有线版,另外就是相同音量下,有线版耳机中的声音会比较大。屏幕:亮度提升25% 偏暖色调iPhone 7与7 Plus的屏幕依旧是4.7英寸和5.5英寸,分辨率分别为像素与像素,PPI没什么变化,但是亮度提升25%,具有更广的色域。屏幕显示对比我们对比iPhone 7 Plus与iPhone6S Plus的实际显示效果,比较明显的是,iPhone 7 Plus偏暖色调,而6S Plus则偏冷(不排除个体差异)。当我将调成最高亮度的7 Plus与6S Plus,显示同一张图片分别递给3位同事看的时候,他们均认为iPhone 7 Plus的显示效果更好。接下来再看看拍照。拍照:比前代提升明显,但不如Note 7不管你看着难不难受,iPhone 7/7 Plus虽然像素还是1200万,但后置镜头比上一代凸起得更为明显了。iPhone 7后置镜头光圈由6s的F/2.2增大到了f/1.8,支持光学防抖,最高支持5倍数码变焦。iPhone 7后置镜头而iPhone 7 Plus则是后置双1200万像素镜头,一颗广角镜头,光圈为f/1.8;另一颗则是长焦镜头,光圈为f/2.8,支持光学防抖,还支持2倍光学变焦以及最大10倍数码变焦。华为P9也是双摄像头设计,一颗黑白传感器,一颗彩色传感器,LG G5则是一颗普通镜头,一颗广角镜头,iPhone 7 Plus的双摄与这类产品有所不同,属于后发制人。iPhone 7 Plus后置镜头此外,iPhone 7 Plus以来双摄像头还支持最高6倍的视频变焦,其中2倍是光学变焦。良心的是苹果将光学防抖这项功能在iPhone 7系列产品中进行了普及,上一代产品中只有Plus版本支持光学防抖,这大幅提升了在暗光条件下的拍照成功率。关于拍照,最好的诠释就是上样张,并且是加入对比。我们选择了安卓阵营中的拍照标杆三星Note7,再加上iPhone 6S Plus,以下是这四款产品的样张对比。白天样张:iPhone 7iPhone 7 PlusiPhone 7 Plus两倍光学变焦iPhone 6S Plus三星Note 7iPhone 7iPhone 7 PlusiPhone 7 Plus两倍光学变焦iPhone 6S Plus三星Note 7iPhone 7 Plus逆光三星Note 7逆光这四款手机白天部分的样张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距,iPhone 7/7 Plus光圈更大,背景虚化比6s Plus更明显。iPhone 7系列的调校风格偏清冷,锐度表现不错,对比起来,三星Note7偏暖几分,色彩略微鲜艳几分,会更加讨好眼球,同时它的逆光成像也比iPhone系列更为优秀一些。室内样张:iPhone 7 Plus三星Note 7iPhone 7 Plus三星Note 7室内部分,iPhone 7 Plus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有着很好的锐度表现,并且从它和三星Note 7的对比来看,iPhone 7 Plus的边缘画质表现是要忧于Note 7的。最后看看最具考验的夜拍。夜拍样张:iPhone 7iPhone 7 PlusiPhone 6S Plus三星Note 7iPhone 6S PlusiPhone 7 Plus三星Note 7夜拍方面对比是尤为明显的,iPhone 7/7 Plus整体画面亮度也略优于iPhone 6S Plus,但是和Note 7比起来,噪点和眩光控制相差不大,但是细节和色彩还原,以及整体画面的亮度,我们认为三星Note 7要优于iPhone 7/7 Plus。CPU升级到四核,7 Plus配3GB RAM在我们的认知里,奉行隔代升级的苹果对于这代的iPhone 7/7 Plus不会有太大的硬件更新。事实上,这次的升级挺大的,新的A10 Fusion处理器由前代的A9的双核心升级到了四核心,并且机身存储也由16GB改为32GB起售。iPhone 7跑分iPhone 7 Plus跑分按照发布会上所公布的,这颗A10 Fusion处理器集成了M10协处理器,相比A9处理速度提升40%,新的图形处理器比A9快了50%。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7还是2GB的运行内存,而iPhone 7 Plus则因为双摄的需要,配备了更大的3GB运存,体现在GenkBench 4测试上,单核以及多核性能都要比iPhone 6S Plus明显要高一截。而后置电池容量,iPhone 7为1960毫安(iPhone 6s为1715毫安),而iPhone7 Plus则从上代的2750毫安提升至2900毫安。配合上全新的A10 Fusion处理器,官网提供的数据是,iPhone 7增加两小时,iPhone 7 Plus则增加一小时,提升不算太大。关于iOS 10,是目前最开放的系统最后是系统部分,其实早在6月份的苹果WWDC开发者大会上,我们就已经了解到了iOS 10的一些新特性,有些果粉甚至都已经提前刷上了iOS 10 Beta版。iOS 10和iOS 9相比,UI交互以及图标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功能方面,或者说变得比以往更加开放。拿起亮屏向左滑进入相机iOS 10支持拿起iPhone即点亮屏幕,并取消了滑动解锁模块,改为Home键直接解锁,向左滑动可以直接进入相机界面,相机开启更为方便;向右滑动进入通知模块,天气、邮件等内容一目了然,通过3D Touch可直接点击进行预览。清除通知消息移除系统应用它还优化了通知栏,添加了“标为已读”功能(仅支持iPhone 6s以上机型)。目前iOS 10的大部分系统自带应用可以进行移除,如计算器、指南针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只是移除,而不能彻底删除。iMessage继iOS 9的语音和图片之后,加入表情包大战,支持iOS 10互发,通过iMessage的商店还可以额外购买更多的表情。不过有微信和QQ的存在,iMessage这些更新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存在感依然不足。iMessage其他方面,iOS 10相册搜索能力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回忆”标签;更新电话功能,增加骚扰电话来电识别等等。在iOS 10中,Siri也变得更加智能开放,应用开发者可以调用Siri来控制第三方应用,对于这点儿,我们不妨在后续多些期待。说起iOS 10的应用兼容性,常用的微信、微博等应用都有很好的支持。总结:看完发布会直播,当时觉得今年的iPhone 7/7 Plus没啥创新,有些失望。等体验上真机之后,我觉得我得打自己脸了。苹果的产品总是这样,看着觉得没啥意思,可一旦拿在手里了才会发现,它被低估了。iPhone 7/7 Plus出色的系统体验以及标杆级的拍照,iPhone 7/7 Plus依然是目前整体体验最好的智能手机。最后一个问题,要买iPhone 7还是没有爆炸风险的Note 7?
& & &最IN最潮的,翔实有趣的,统统都在史上最好用的
&&&&&——官方微信!
& &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在微信公众号页面上搜索“恺英XY苹果助手”即可
& & &添加XY官方微信,汇聚XY海量资讯教程更有
&&&&&豪华大礼等你来拿
相关教程:
苹果应用商店
推荐您使用“XY苹果助手电脑版”安装“XY苹果助手移动版”将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更多功能!
1:打开“XY苹果助手电脑版”
2:手机连接到电脑
3:自动安装“XY苹果助手移动版”
扫一扫,安装XY苹果助手移动版终于知道两厢车为什么要有后雨刮器真长见识了!_微信公众平台文章精选 - 微精选(www.zxcw.net)
因为两厢车一般都属于掀背式,后玻璃和后门是一体的,雨刷转轴装在后门玻璃下方金属门体上,当后门掀起时,不会影响雨刷器。而三厢车相对两厢车后面多了一个后备箱遮挡,没有地方装雨刷。可以想象,将雨刷转轴装在后背箱盖上,当箱盖打开时,玻璃却是不动的,那么雨刷器与玻璃的相对位置就会错位,所以不适合装。流体力学原理除了雨刷器的安装位置,之所以三厢车不装雨刷器而两厢车需要装,还涉及到一个流体力学原理。学文科的童鞋不要着急,看了下图你就明白啦!汽车在行驶时由于汽车的空间排挤了相应大小的空气,汽车在移动,在排开空气后空气由于流体的粘滞性质,无法快速的填充汽车所排开的空间,在车尾处形成真空,从而形成了涡流。由于涡流的影响,两厢车后风挡处比三厢车后风挡处容易形成更大的负压,也更容易卷起尘土污染后风挡玻璃,影响后视功能。而三厢车后轮转动所产生的污水几乎都被整个后备箱给遮挡了,不会造成污水卷上后玻璃窗的情况。所以两厢车后风挡玻璃处一般都装有雨刷器,在雨天或后窗被污染时,开启雨刷器即可获得清晰的后方视野。但也不是绝对的,后掀背式三厢车也有装备后雨刷器的,只是不常见罢啦!当然也有这样的朋友↓↓↓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呢。。。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汽车养护知识分享,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精选立场
的最新文章
这个英国哥们叫ChristianWilloughby话说一般人在提到警察局、看守所和监狱这些字眼的时候,首
你的停车顺序是什么呢?很多人开自排车停车时,习惯先挂P档→松刹车→拉手刹→熄火。但你知道吗?我们熟悉的这个停
车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4S店保养,大部分车主都喜欢原厂的。不管是配件、还是添加剂,只要有原厂的,就一定不要
很多朋友在手动档跟自动档之间还是比较倾向于手动档的,那么手动档的就会有一个问题,熄火!怎么在手动档起步的时候
现在的人们出于道路拥堵,停车难或者是爱惜车等多种原因,往往把车辆长时间停放不动窝,要知道这种做法对车辆本身伤
拿了驾照,不等于能上路。同样,许多车主在买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自己爱车的了解,也不一定很透。比如说除了驾校
危害指数:★★★★★咱们常说“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这倒不是因为喝酒壮胆,喝多了我就敢开快了。而是酒
自动挡的车启动以后,10秒钟之内必须走车。手动挡的车启动以后,30秒之内必须走车。你觉得此观点太书面化说服力
假如你发现忽然耗油量比平常多了10%以上,那有可能是你的车出问题了哦。根据车友8个常见的问题一一给出解决方案
最近在北美车展上,雷克萨斯发布了一款10速自动变速箱,可令人咋舌!其实现实生活中,不少朋友都在问,档位越多的
眼下天气越来越冷,不少司机不懂车辆在冬季该如何保养和安全行驶,今天就如何热车与大家分享,减少对车子的伤害且安
包罗万象的汽车知识,让我们来一起了解和爱护您的爱车!汽车秘方哦热门搜索:
BBA三款中大型在这两年陆续完成换代或是改款,无论是从外观设计还是驾驶风格上来看,年轻化、科技化、公路化是它们共同的特点,这也与百万级的购买人群年龄层逐渐降低高度契合。与价位相近的D级车偏向后排乘客不同,中大型买家在大多数时间里更愿意选择坐在驾驶席上,驾驶感受和氛围也将直接影响到潜在消费者的最终选择。
这次对比评测我们选择了两位&新人&,一个是刚刚完成换代的全新,另一个也是前不久改头换面的GLE,此次我们拿到的两台试驾车分别为&45TFSI尊贵型和GLE&400,虽然同为3.0L同时动力参数较为接近,但两者在增压型式的选择上截然不同,除此以外,两者售价和配置有一定的差别,在接下来的对比评测中我们将为大家逐项解析它们的表现。
外观:皆为公路SUV风格&Q7体型更大
无论是换代后的还是改款后的GLE在外观风格上都呈现出公路的特点,从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来看,的体态与上一代车型相似,更加棱角分明的外观让它看上去体型更加健硕,而GLE采用的家族式的设计让它变得更为时尚,不过也少了一些老款车型的硬朗。
小结:虽然每个人对于车辆外形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不过不得不说在玩灯这一项上要领先GLE不少,矩阵式加上流动的后让Q7给人以强烈的科技感。另外一些小细节的设计上两款车也是互有优势,比如提供电吸门选装,全包的设计也更为合理,而的20英寸AMG轮圈看起来更显大,更具力量感。
2内饰:风格截然不同 科技与古典的碰撞
两款车的内饰部分无需多言,在设计上都能找到各自的品牌DNA,在大多数眼里,奔驰GLE的内饰充满古典的味道,给人以比较强的豪华感。在科技感的营造方面也是得心应手,饰板的选择和搭配也更为多样化,车厢氛围比GLE年轻不少。
小结:作为两款百万级,内饰做工、人机工程这方面都不是问题,不过在细节的处理上更好,比如车顶棚的翻毛材质在视觉和触感上都很不错,至少给人一种&高档车&的感觉。当然,奔驰GLE也不会在档次感上失分,除了那个硕大的多媒体屏幕和触控板外,车内能够给人&把玩&的小细节并不多。
3空间:Q7提供7座选装 空间布局更灵活
奥迪Q7的车身长度和轴距较奔驰GLE更有优势,在车内乘坐空间和后备厢空间方面理应有着更好的表现。换代后的奥迪Q7以5座版车型为主,不过有7座需求的买家可以选装第三排座椅,价格为14700元。相比之下,奔驰GLE仅提供常规的5座版车型,在大多数时间内也能满足出行需求。
奥迪Q7储物空间展示
奔驰GLE储物空间展示
小结:从我们的实际体验来看,在车内空间方面较奔驰GLE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是提供7座,另外在第二排乘坐空间以及灵活性方面也要优于GLE,在选装部分功能的基础之上,后排乘客的乘坐舒适性也能大大提升。而在储物空间方面,长度的领先也转化为后备厢深度的优势,其配备的装载模式在搬运重物时也更加轻松。
4动力:GLE沉稳柔和 Q7轻快更易掌控
&45TFSI和GLE&400均搭载了3.0L的增压,不过Q7&45TFSI搭载的是机械增压,245kW/rpm,峰值扭矩440Nm/rpm,传动部分匹配的是一台8速。而GLE&400使用的是一台双,同样为245kW/5250rpm,为480Nm/rpm,为7G-TRONIC&PLUS&7速。
从动力参数上来看,GLE在峰值扭矩小幅领先Q7,不过从实际驾驶表现来看,在日常驾驶时的动力表现反而更好。造成这种主观感受的原因之一就是油门的调校,旗下车型的油门初段反映比较迟缓,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钝&,当车辆起步或是中低速行驶时,对待油门踏板不能采用比较温柔的方式,GLE在有些时候过于沉稳的表现让人很难将它与性能建立起太多的联系。
的动力表现正好与GLE相反,油门初段的响应很积极但不敏感,即便这是一台身长超过5米、自重已经超过2.2吨的大家伙,但在市区道路驾驶起来给人以轻快的感觉,丝毫不会有驾驶中大型的那种压迫感。除了在中低转速区间不错的输出以外,这台8速手自一体在换挡速度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动力衔接也极为顺畅,对于良好的驾驶体验有着不小的帮助。
虽然在挡位数量上GLE有些吃亏,但这台7G-TRONIC&PLUS的整体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除了中低速行驶时,1、2、3挡之间的切换速度以及顿挫感控制的不够理想外,这台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很好的理解驾驶员的意图,换挡逻辑也不至于过分保守。
采用不同增压型式的也导致两款车在各转速区间的动力活跃度有着显著的区别,采用机械增压的Q7在动力输出方面较为线性,动力不会在某一转速区间内喷薄而出,即便是在中高转速下也有着相当不错的动力表现,整体感觉动力储备以及响应都要好于GLE。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配备的GLE并没有动力输出迟滞或是涡轮介入的那种突兀感,得益于峰值扭矩平台处在中低转速区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将拉升太多即可获得理想的动力输出,但弊端是高转速区间的动力衰退还是表现的比较明显,将Q7和GLE这两款车放在一起做比较时这一现象更为突出。
两款车在行驶舒适性方面的表现十分相似,采用的前后五对于路面颠簸的过滤比较彻底,车内始终能够保持较高的乘坐舒适度,的设定软中带韧,在弯道中也不会出现严重的侧倾从而影响操控信心。GLE的结构为双叉臂后多,滤震表现也一如大多数车型给人留下的印象,在绝大多数路况下都能过滤掉大部分颠簸,仅有少量的震动传入车厢内,车内乘客也不会因此有任何不满。
虽然两车在的调校取向上思路相同,但两者在操控表现上还是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在转向力度的回馈上较GLE更为轻柔,不错的转向响应在驾驶起来更显轻松,灵巧的操控表现并不像一台身长超过5米的中大型。GLE的转向给人的感觉与动力表现有几分相似,转向力度谈不上沉,对于转向的响应不那么敏感,驾驶风格以沉稳为重。
5测试:Q7加速制动均胜出 破百仅需5.99秒
仅从动力参数上来看,&GLE&400在方面较Q7&45TFSI多出40Nm,不过从我们的实际驾驶体验来看,数据不占优的Q7反而有着更好的表现,究竟是Q7的动力系统更为高效还是主观上的错觉?在接下来的性能测试环节将验证我们的猜测。
首先从Q7开始,在加速测试环节,我们将车辆调整至运动模式并关闭P,Q7的起步转速可以达到2700rpm。起步瞬间的G值高达0.7g以上,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车辆像一颗炮弹一样被发射出去,这种感受在高性能上都能找到。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极限状态下的换挡动力,每一次换挡都伴随着比较强烈的冲击感,和手动挡车型在换挡过程中猛抬离合非常相似,换挡瞬间G值强烈的波动在加速曲线图上也展现的比较清晰。
在加速过程中,这台3.0L机械增压在高转下的动力输出并没有出现下降,始终都能保持一种亢奋的状态。经过连续多组测试,&45TFSI的0-100km/h为5.99秒,而官方标定的百公里6.2秒略显保守,这样的加速成绩对于一台中大型来说非常难得。
接下来上场的GLE&400在加速测试中也有着不错的表现,首先说说成绩,0-100km/h时间为6.5秒,虽然加速测试成绩稍稍落后Q7&45TFSI,但这样的性能表现也绝对拿得出手。从测试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上来说,GLE&400在起步时并没有Q7那种蛮横的感觉,尽管其最大G值同样超过0.7g,但整体感觉更加&柔&。从的输出表现来看,高转区间动力还是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加上不太运动化的换挡动作,整体感觉GLE&400的加速表现更为平滑。
两车在测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Q7的100-0km/h的为38.01米,GLE为39.26米。虽然Q7的成绩更加出色,但GLE在的平稳性上的表现更好,力度释放的均匀、稳定,Q7的力度在测试过程中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除末段外,力度的波动在主观上的感受不算明显,不过优异的成绩也能说明问题。
6越野:具备一定的通过性 极致越野非强项
虽然购买这些百万级的车主未必会舍得将它们开下铺装路面,不过通过性依旧是车型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需像或是奔驰G那样极致,但至少得有一定的通过能力。相信这也是不少潜在买家在购车时会考虑的一个因素,下面我们先从两款车的四驱结构开始聊起。
换代后的虽然在中央结构上未做改变,依旧托森自锁型中央,不过在布局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中央被安放在壳体内,结构也更为紧凑,前后轴间为开放式,通过电子限滑系统对打滑进行。
奔驰GLE400采用了多片式中央,前后轴轴间为开放式,轮间依靠电子牵引力控制系统。相比于改款前的ML&400,GLE&400取消了标配的,同时低速放大挡也一并取消,当然,如果对于越野有一定需求的消费者可以通过选装越野技术组件实现以上功能,选装价格为24500元。
两款车都配有空气,不过在可调级数以及范围上有细微的差异。配备的空气分为5级,驾驶员可自主进行4级调整(当车速超过120km/h自动进入最低位,无法手动调整),可升降幅度约65mm。除常规的全路况模式外,Q7还配有升高/越野模式,在此模式下将升至最高位,对于车辆通过性的提升能有一定的帮助。而GLE的同样具备高度调节,调整共设3级,可升降幅度约为57mm,ML&400上提供的2级越野模式在GLE&400上仅保留一级。
在滑轮组测试中,我们跳过这类比较简单的测试,直接进入三组开放滑轮组测试(即模拟仅有一个有附着力的情况)。由于两车的前后轴轴间都采用开放式,在滑轮组测试中能否脱困取决于电子限滑系统的介入程度以及实际效果。
从最终的测试结果来看,在某一个有附着力的情况下都能完成脱困,不过两者的电子限滑系统工作效率以及前后轴间的动力分配还是有一定的差别。首先是,当发生打滑时,电子限滑能够第一之间侦测到并对其施加力,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力度稍小,好在完成这类脱困不成问题。官方给出的前轮最多可分配到70%的动力,后轮为85%,从这项测试中也能明显看到Q7在力的分配上更加偏向于后轮,也就是说在2个前轮+1个后轮无附着力的情况下脱困要比1个前轮+2个后轮打滑时脱困来得更加轻松一些。
奔驰GLE采用的电子牵引力控制系统在打滑时能够给予足够强的力,从中也能明显看到电子系统对于打滑的效果,这是GLE的一个优势。不过GLE在前后轴动力分配上不够理想,对于有附着力(前/后轴)的动力分配不够及时和充分,这也导致车辆的脱困所需动力不能有效的传递至有附着力的,如果选装越野技术组件脱困应该更加容易。
实际越野场地为小驼峰及项目,在这两项测试中,两车都能比较轻松的通过测试,无论是离地间隙、和都不会成为轻度越野的障碍。当然,从两款车配备的公路也不难看出它们真正的定位,有一定的越野能力就能满足大部分车主的实际需求,如果您真是需要一台常年在野外翻山越岭的工作车,那么这两款车恐怕都不太符合您的需求。
总结:价位相近风格不同&沉稳与动感驾驭之间的抉择
经过几天的试驾体验,和奔驰GLE给我们留下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印象,有几分动感的驾驶风格在日常驾驶时显得十分轻松惬意,动力释放的顺滑程度也非常讨人喜欢,乘坐舒适性以及车厢隔音表现都可以给一个相当高的分数,而奔驰GLE更多的是追求沉稳的驾驶风格,整体的驾驶氛围更对中年消费者的口味。
除了驾驶这一部分以外,两款车无论是在外形设计、内装细节、科技装备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取向,不过在空间一项的表现中要明显好于奔驰GLE,这一优势在此次对比测试中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当然,作为身价百万的德系豪华中大型,两款车绝不会有非常明显的不足,如何抉择完全取决于您更在意或是喜欢哪种驾驶风格。
责任编辑:
按键盘上的"← →"键也能翻页
用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或给您的好友,
活动推荐广告
微信扫一扫或关注微信号:yicheweixin
一起聊聊汽车那点事儿!
537张1050张211张610张
<dd class="huifu huifu_时长:12:07<dd class="huifu huifu_时长:01:03
60.00-133万27.72-36.86万27.22-49.07万9.48-15.68万57.19-176万82.80-278万
收藏成功!&&
用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或给您的好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件测试要不要培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