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英汉语言对比ppt研究

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的杜伊斯堡举行的国际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会后于1990年创刊了《认知语言学》杂志,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ICLA),并由德国的Mouton de Gruyter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丛书。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为语言学界的一大热点,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认知语言学的诞生和研究为双语的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国外以认知为基础的双语对比研究已具雏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在国外还是一片空白。在我国,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才刚刚起步,其研究成果只是散见于部分著述和论文中, 如赵世开先生的《汉英对比语法论集》,沈家煊先生的“英汉对比语法三题”,胡壮麟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等。到目前为止,从认知角度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综合对比研究在国内外还是凤毛麟角。据笔者所知,国内还没有一本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语言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对比研究的专著,也没有形成公认的理论框架与体系。这方面的工作仍做得不够,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分类号】:H0【正文快照】:
本文将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以英汉语料为基础,论述“对比认知语言学”这门新 兴学科的有关问题,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比语言学这一研究领域。 一、对比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杨自俭教授曾提出对比语言学研究的三个特色: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使应 用研究厚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芸;;[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方芝阳;;[J];考试周刊;2008年30期
张丽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蒋世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刘宗开;;[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余玲;;[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李艳;李冀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2期
王炤;;[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周振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6期
张磊夫;;[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文旭;;[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田英;;[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姜志芳;;[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魏在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陈维振;吴世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寅;;[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邱玲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徐明;;[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张茧;[N];湖南日报;2007年
吴明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宋晓燕;[N];甘肃日报;2009年
张青;[N];中华读书报;2008年
赵世开;[N];中华读书报;2003年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丁铭;[N];中国改革报;2007年
丁铭;[N];人民日报;2007年
;[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芸;[D];西南大学;2011年
魏在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鲍志坤;[D];复旦大学;2003年
王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谢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刘宇红;[D];复旦大学;2003年
张磊;[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蔡言胜;[D];复旦大学;2005年
韩玮;[D];浙江大学;2012年
王松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勤玲;[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于燕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巩玉环;[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曹艳琴;[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罗洁;[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刘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江加宏;[D];安徽大学;2005年
何俊平;[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吴立莉;[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廖立方;[D];湘潭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动词对比分析
虽然英语和汉语在动词的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对动词的功能及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英、汉动词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尤其是它们各自动词所特有的语法特征,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影响我们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以至使我们在社交中遇到麻烦.因此,对英语和汉语动词的对比研究须特别重视.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电子图书馆公共目录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WebCat现在不可用。请稍后再试。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应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应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英语论文网 会员登录
密&&&&码:
英汉语调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
论文作者:英语论文网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Scholarship Papers登出时间:编辑:gufeng点击率:1004
论文字数:2975论文编号:org595614语种:中文论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免费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英汉语调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并回顾总结了英汉语调研究的发展历史,展望了英汉语调研究的发展未来。
摘要:英汉语调对比研究对于英语语音研究、汉语语音研究以及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总结英汉语调研究的发展历史并展望英汉语调研究的发展未来。
关键词:英语语调;汉语语调;对比;回顾;展望
依据音高变化承载单位的大小,世界上的语言概括的分为两大类,声调语言和语调语言。英语是一种语调语言,其话语的音高变化总是表现为不同的语调,其长度总是与单词、短语或句子的长度相当。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其话语音高首先在音节上表现为单个汉字的不同字调,连字成句时,话语又有自身的不同于单个字调的语调。同英语语调相比,汉语语调在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体现着不同于英语的节律特征。因而英汉语调对比研究对于英语语音教学以及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英汉语调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分析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对英汉语调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2.英汉语调研究的发展历史
2.1英语语调研究英语语调的研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在英语语调研究中,已有的研究和描写方式总体可分为三类:构形方式、调阶方式以及AM(autosegmental-metrical)方式(自主音段-节律理论)。构形方式研究在英国比较流行,它是将音高变化作为英语语调的基本单位,在音高变化中,升调、降调、平调是基本形式,它们复合在一起又可以形成降升调、升降调、升降升调等等。英语语调单位的内在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调冠、调头、调核和调尾。构形方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有Palmer(1922),Kingdon(1958),Halliday(1967),Crystal(1969),O'Connor and Arnold(1973),Cruttenden(1997)等。调阶方式主要流行在美国,也是将音高变化作为语调的基本单位,但将音高分为四级:极高调、高调、中调和低调来进行研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Pike(1945),Trager and Smith(1951)等。AM方式认为语调曲拱是由与音段序列中的特定位置相联系的局部音高事件所构成的线形序列,语调中最重要的音高事件是音高重音与边界调,并用H(high)和L(low)作为音高事件描述的基础音调。现代AM研究的主流是Pierrehumbert模式,以及简化修改而成的ToBI(tone andbreak indices)英语语调表征系统。
2.2汉语语调研究同英语语调研究相比,汉语语调的研究要落后的多,虽然近几年在汉语语调模式上有一些实验研究,但在语调的标记模式上还没有广为接受的方式。赵元任先生是研究汉语语调的先驱,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语调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赵元任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语调的层化,声调语调的叠加,以及语调结构的划分。吴宗济先生对语调的研究是从声调变化入手的,提出了一套变调规律作为分析语调变化的基础。沈炯(94a,1994b)认为声调和语调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音高体系,具有不同的声学表现。研究语调最好把声调音域分成两个音区:高音区和低音区,他同时提出汉语语调结构也由调冠、调头、调核和调尾四部分组成。沈晓楠认为研究语调最有效的方法是先研究言语的最基本(intonation minimum of speech)句式,即先研究叙述句和疑问句的调子,他用调一、调二、调三对这两种句式进行了描述。林茂灿主张介绍AM理论来研究汉语语调,他提出汉语的韵律结构有五个阶层:音节,韵律词,次韵律短语,主韵律短语和语调组。2.3英汉语调对比研究关于英汉语调的对比研究开始于1933年,1933年赵元任发表了题为《英语语调和它的汉语对等初步研究》的文章。Palmer将英语语调的内部结构分为调头、调核和调尾三个部分,在Palmer理论的基础上,赵元任将汉语语调组结构分为调头和调体两个部分,调头包括非重读调头和主调头,调体包括调核和调尾,在语调组结构对比方面做出了先驱性研究。随后语言学家龚卡佳、赵德美、关晓兰、张萍、何善芬等采用赵元任先生的五度标音法对英语语调和汉语声调的调值进行了对比研究。近些年来,一些语言学家对英汉语调的调形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主要侧重于语调意义方面,代表人物有龚卡佳、关晓兰、何善芬、王敏霞、周书军等。
3.英汉语调对比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展望
英汉语调对比研究起源于1933年,但可能是由于汉语语调研究的落后,对比方面的研究比较有限,到目前为止只有10余篇相关的论文发表,专著只有一部,是去年由解放军外院陈虎博士出版的《英汉语调音系对比研究》。绝大多数学者侧重于调型和意义方面的研究,在语调结构和语调功能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且绝大多数的研究属于定性研究,缺乏实验研究的准确性。因而,在英汉语调对比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对英汉语调对比研究的未来发展及研究趋势做出以下展望:(1)在未来的英汉语调对比研究中可尝试用英语语调理论对汉语语调进行分析,特别是可以利用当代生成音系学中的自主音段-节律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在先进的理论框架下对英汉语调进行对比分析。(2)尝试通过发音、听辨实验及语料观察等途径,以及借助语音分析软件Praat,语音编辑软件CoolEdit对英汉语调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实验数据更加准确的分析英汉语调音系之间的系统共性与差异。(3)尝试通过定性研究及实验研究优化汉语语调的表征体系,尽量解决英汉语调标记的不统一问题,从而推动英汉语调结构对比更深入的发展。
作为超音段音位研究重点的语调在语言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比研究也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汉语语调研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英汉语调进行对比,对汉语语调研究以及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上是对英汉语调对比研究简单的回顾与展望,希望能对英汉语调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1]Alan Cruttenden.Intonation[M].PekingUniversityPress,2002[2]Alan Cruttenden.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1[3]Peter Roach.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A practical Cours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4]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5]曹剑芬.现代语音研究与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赵德梅.英汉比较语音学[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7]张凤桐.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8]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陈虎.英汉语调音系对比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0]吴宗济,赵新娜编.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本由提供整理,提供,,,,,,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共 1/1 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注:发表学术评论,超过20个字的可以增加2分积分,用来免费阅读收费论文。
Europe (24-hours)
china (24-hours)
在线客服团队
全天候24小时在线客服
微信在线客服(24小时)
微信公众订阅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汉对比语言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