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开tensorboard 无法打开d

《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综合性学习试题及答案_汉语知识_华语网
&&&&&&&&&[]
&&>&&>&&>&正文
《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综合性学习试题及答案
作者:圆梦668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综合性学习试题及答案
今年母亲节,许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晒文字,秀照片,倾诉对母亲的爱,表达对母亲的和祝福。而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往往不太习惯向母亲当面表达感情。他们或忙于学习,或忙于工作,或因为其他种种原因,很少陪母亲。在这个属于母亲的节目里,他们通过微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方认为,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值得点赞;另一方认为,这是作秀,是给别人看的。网友调侃:“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微信朋友圈。”
⑴在第二段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两段文字衔接自然。(2分)
⑵请你就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3分)
⑴年轻人表达爱的方式引起了争议。(2分,每个要点1分)
⑵示例一:这是年轻人有孝心的表现,因为有些年轻人不习惯当面表达感情,且因为各种原因缺少陪伴时间,微信晒爱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形式。 示例二:这是年轻人作秀,是表演。且不说母亲们能否看到微信,即使能看到,这种通过网络表达的情感也比较虚幻,不如实实在在多陪伴。 (3分,观点正确1分,说明理由1分,语言表达1分,有欠缺酌扣) </P[1]&&
文章录入:圆梦668&&&&责任编辑:圆梦668&
相 关 文 章您的位置:
越来越被冷淡的微信朋友圈广告,如何撼动年轻人?
作者:钛媒体
  摘要:
在2016钛媒体原创节——暨钛媒体三周年庆典上,常宁做了题为「微信朋友圈广告如何撼动年轻人」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关于朋友圈广告和年轻人社交关系的最新研究报告。
  年轻人对朋友圈广告到底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朋友圈广告对他们能不能产生影响?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朋友圈广告会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社交关系,或者如何影响?有什么样的启示?
  关于上面这几个问题,钛媒体作者常宁做了一个小的项目研究,深度访谈了126位年龄大约在18—24岁之间,95年上下,也有92、93年的这些年轻人,想看一看他们对朋友圈的看法,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带着这一结果,在2016钛媒体原创节——暨钛媒体三周年庆典上,常宁做了题为「微信朋友圈广告如何撼动年轻人」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关于朋友圈广告和年轻人社交关系的最新研究报告。
  今年1月11日,张小龙罕见的出来为微信站台演讲,期间也谈到了朋友圈广告:
  我们会尝试一种社交关系的优惠券,只有你的朋友分享出来后才能使用。通过这种基于朋友分享的优惠券,商家的销售量迅速上去了,用户也高兴,几方共赢。
  虽然这样一段话在他整篇的演讲当中并不显眼,但是,常宁觉得这是非常明显的信号。接下来的2016年、2017年,他会重点发力朋友圈精准推送的广告。
  微信在今年10月发布的一份数据白皮书显示,微信现有6亿用户,其中约有60%是年轻人,年龄在15-29岁之间,大多数是90后的用户,算起来大概占3.6亿。并且,这个年轻人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随着00后的加入,微信群体将被90后,00后为主的大部分用户占据。也就是说,朋友圈广告主要的用户,将来也是针对年轻群体的。
  那么,年轻人对朋友圈广告到底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微信又该怎么”俘获“这一群体?来看常宁在钛媒体原创节上的演讲:
  我每年都会在钛媒体发表一个重要的数据报告。张小龙几天前提到要推出微信应用号,加上朋友圈广告,我想应个景儿,正好把年底做的一个研究项目里有趣的发现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记得微信2015年做了一个很大的动作,初次试水朋友圈广告。1月21日,我的很多学生告诉我说,他们收到了可口可乐的广告,我的一些朋友也收到了宝马广告,但是我什么都没收到。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微信用户?我的学生收到了宝马的广告,他很高兴的告诉我,“你看老师,我是很有潜质将来成为土豪和富翁的”。
  这件事情在圈子里传得很广,已经超出了广告本身,让广告从广而告之变成了广而乐之——它不再是以一种单纯的广告形式传播,而是作为一件非常好玩、非常娱乐的事情在传播。但是这一年,微信在朋友圈广告上非常低调,主要考虑的是朋友圈用户体验和广告的平衡点。
  今年1月11日,张小龙发表演讲谈到了应用号。我发现他演讲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他再次谈到了朋友圈广告——他说,“我们会尝试一种社交关系的优惠券,只有你的朋友分享出来后才能使用。通过这种基于朋友分享的优惠券,商家的销售量迅速上去了,用户也高兴,几方共赢”。
  虽然这样一段话在他整篇的演讲当中并不显眼,但是,我觉得这是非常明显的信号。接下来的2016年、2017年,他会重点发力朋友圈精准推送的广告。微信希望凭借社交关系这种链条,在朋友圈提供一种对我有用,可能对朋友也有用的广告内容,让这种有用的广告再基于链条式的传播起来。
  微信在今年10月发布的一份数据白皮书显示,微信现有6亿用户,其中约有60%是年轻人,年龄在15-29岁之间,大多数是90后的用户,算起来大概占3.6亿。并且,这个年轻人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随着00后的加入,微信群体将被90后,00后为主的大部分用户占据。也就是说,朋友圈广告主要的用户,将来也是针对年轻群体的。
  所以,这次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调查,就想看一看年轻人对朋友圈广告到底是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朋友圈广告对他们能不能产生影响?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朋友圈广告会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社交关系,或者如何影响?有什么样的启示?
  既然微信有这么大的用户,基于地理位置和特性来推送精准的广告,对这些主要的用户,微信到底了解多少?是否真正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到底对你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们做了一个小的项目研究,深度访谈了126位年龄大约在18—24岁之间,95年上下,也有92、93年的这些年轻人,想看一看他们对朋友圈的看法,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年轻人对朋友圈什么态度?
  首先,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无所谓、没关系、有就有,说可以理解。我们发现,他们整体对朋友圈广告持非常包容的态度。
  从10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做关于年轻人90后的研究。我之前在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时候进行对年轻人的调查,包括去年也做微博营销对年轻人的关系,都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包容。他们可以包容新事物,包容多元化。他们觉得,偶尔发广告无所谓,还能提供一种新的信息和知识,他们觉得在朋友圈发广告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为了生存。我觉得他们有的时候比我,或者比我们会更大方,想得开的多。但是他们有一个底线,对刷屏广告,刷流量,践踏我地盘的,会果断屏蔽和拉黑,就算你是我的朋友,我也会这样做。
  看到广告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处理?
  大多数人一般情况下会直接忽略,懒得搭理,有的会偶尔查看。对于我们来说,了解你为什么偶尔查看,你什么时候才会查看等这种查看行为,我觉得更有价值,所以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发现。
  第一,以我的兴趣为主导。他们提到很多的就是“我感兴趣”。年轻人有一个对广告的评价标准,他们不是一味的反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我觉得这对微信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因为微信也很小心。张小龙现在说要做微信的精准投放,很大程度是基于用户的兴趣和他们的一些特征。所以,既然年轻人不排斥,“我感兴趣”,你满足我的兴趣,我就可以看,我可能会参与,就可能会购买。
  第二,对我有利。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原因驱动我们去点开这些广告。比如说,广告提供优惠,提供了一些利好,提供了一些价值。我觉得这一点跟张小龙在这次非常低调的演讲中讲的内容是非常吻合的,不谋而合。也就是说,我基于朋友圈,觉得这种东西对我好就发给朋友,朋友用完之后也愿意,这些年轻人是愿意分享的一个心态,朋友圈关系链式的广告会触动他们,会触动年轻人。
  第三、包容心理,朋友请求帮忙,给点个赞,这种看完之后一般就会忽略了,但前两个还是比较重要的。
  朋友圈广告的平衡点应在哪里?
  微信上的关系大概有这么两种,多数对朋友发的不屏蔽,就当没看见,或者有就有吧;如果发的特别多的话,经常刷人流量,没有底线,这个人情是不能过度消费的。如果不是朋友却经常发广告,我要果断屏蔽掉。年轻人虽然包容这种朋友圈广告,但是有一个量的存在。不管对于微信微商广告,还是对于微信信息流的广告,都应该有这个量,但是这个量到底是多少?应该留给微信自己去做研究调查。
  另外一个,这个量到底如何来控制?比如说这个量能不能通过微信后台的算法做出控制?让我们把传播广告变成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比如说,我们设想了一种方式,给每个用户设定一个广告的权限,让每个用户每天可以自己发两条原创广告。比如你是卖鞋的,卖服装的,卖化妆品的,每天只能发两条朋友圈广告;每个用户每天只能在朋友圈转发三条你认为有价值的,有趣的,或者你认为对别人有帮助的广告。这个是我自己随便想的,这种情况下,你就会从被动接受变成能自己作主选择筛选我认为好玩的,可以自主的传播广告。所以,方式虽然一样,但是角度和换位思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觉得这个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一种状态。
  年轻人愿意传播什么样的广告?
  年轻人愿意传播公益性质的广告,在他们心目中,这类广告值得传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大多数人都提到,公益类的广告能够帮助别人;也有很多人说,愿意传播有意思、吸引眼球的,能引起我查看这种欲望的广告;还有人说,对朋友有帮助的广告。这是非常典型的三种态度。
  另外,他们觉得代购完全不值得在朋友圈去讲的。我们会看到,年轻人非常看中广告的形式和性质。比如说,他们会非常重视有创新性的,有新意的,有趣的,有意思的信息,我们在之前微博营销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年轻人现在对广告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他们觉得你没有价值,根本引起不了他的兴趣,更别提传播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务实利他精神,我愿意分享到朋友圈里对我有用的,对朋友有用的,对朋友有帮助的信息。所以,粗放,低俗,没有新意,就别指望他们传播和分享了。
  朋友圈广告对他们到底有没有效果?
  我觉得这个效果不单单只是购买效果,直接引起购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说,大多数人表示,不会直接购买;有些人表示,如果感兴趣会买,但是会很慎重的考虑;更少人表示,正好是我所需的我会买,并且我经济允许。我们发现,虽然不会直接购买,但是在引起二次搜索行为或者引起年轻人关注方面有一定效果。有不少人表示说,就算我不会直接购买,但是我看到这个广告之后,可能会去网络上继续查找信息,合适的时候我会在别的渠道去买。这也是一种间接的行为。
  什么时候会分享给朋友?
  信息的分享行为也是一种效果,我们分了三方面。
  一个是考察他是否会专门转发给朋友,大多数人表示,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会转发给朋友,大多数人表示不会分享到某些群,比如微信群,有一部分人明确表示不会在朋友圈主动分享,不希望打扰别人,也有一些人表示看情况,可能会分享。我们就想,他们什么时候会分享到朋友圈,什么样的广告会引起你分享给朋友,转发给朋友?典型的说法是,觉得身边的朋友需要,觉得可以帮助别人的,对他人有用的。
  什么时候分享到某些群呢?典型的说法是,如果转发会获得一些利益,如果转发会帮助到他人,帮助到朋友,就会发到群里。什么时候会主动分享广告到自己的朋友圈?典型的说法是,看到好商品,看到很实惠的商品,觉得对朋友和别人有帮助有用,能够提供参考,让我的朋友也得到这种福利。
  从这个方面,我们发现一个特质,就是利他精神。这个利他精神在前两年的研究中已被发现了。他们觉得,如果对朋友有帮助的话,我愿意在我的圈子里进行传播,但是如果你是我不熟悉的人,好想不太愿意让他进到我这个圈子来,我愿意在我的圈子里对朋友有帮助的信息,我觉得年轻人这种精神有帮助,我们现在说的圈子,社群在这里面做营销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朋友圈广告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交关系?
  2015年4月,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微信上有一种关系,叫沉默的僵尸关系》,当时这篇文章转发的比较多,传播量很大,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紧接着,我写了第二篇关于僵尸关系形成机制的文章。为什么会形成?我想看看朋友圈广告到底跟僵尸关系,跟微信朋友圈上的人际关系有没有相互的作用?
  我们发现,不熟悉的人在朋友圈发广告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淡,让我们联系的更少,甚至是永无来往。因为关系不熟,会因转发广告而屏蔽他,我把他删了以后也不会对我们关系造成影响,这种社交压力的成本非常低。
  但是,朋友发广告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朋友发就发吧,只要发的不多,我忽略就好了,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影响我们的交流,甚至有些人说,会让我们的交流变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关系比较熟,所以会调侃他,偶尔点个赞,评论,说你为什么老发广告,交流增多了。相比不熟悉的人在朋友圈发广告,朋友发的广告要好很多,我觉得这个结果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对僵尸关系未来走向有什么样的启示?
  现在微信越来越成为一种工作社交平台,随着工作关系增多,不熟的关系越来越多。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会跟对方有更多联系的,如果很多人加了我,但是不说话,我不知道该说还是不说,说还是不说,所以很多时候,这个关系一直是死的,直到有一天,这个人可能找我有什么情况问我,或者我想找他,就会因为一种利益,启动了这个关系,这个关系会再次复活。但是,如果这个关系非常一般的话,你平时又在朋友圈里经常发广告,这个关系可能会复活可能会死掉,永远也不会复活起来。
  因此,在关系不熟的朋友圈还是慎重发广告,除非一种情况,你发的广告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是他们感兴趣的,这一点我觉得是微信精准广告他应该发力的地方。
  最后在朋友圈粗放投广告是非常下策的,要么研究用户的目标用户投其所好,按照年轻人的兴趣来,要么凭借可传播性质的内容,做内容营销。现在微信上很多号都是做内容营销,用内容营销替代了广告,你要找到可传播的点,要么好玩,要么有趣,要么引起讨论,要么引起点击分享的,要么提供有用的广告,所谓有用,就是有利、有价值的,对我有好处的,对其他人来说有帮助的。大概就是这些,谢谢。(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钛媒体&#8194;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转载请保留)
热门话题大家都在看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2015年,逃离微信--百度百家
2015年,逃离微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当一个社交网络攫取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时,它会一定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让部分用户产生摆脱它、逃离它的冲动。
如果说微信是现在中国最大最活跃的社交网路,大概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不仅如此,它还成为你我每天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无论是东哥奶茶分手,还是姚贝娜去世,很多人都是刷朋友圈看到的。
不过,当一个社交网络攫取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越来越多的时间时,它会一定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让部分用户产生摆脱它、逃离它的冲动。我想,这种反作用力并非社交网络本身不好用了,而是它的用户之间开始互相讨厌了,而社交网络运营方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
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都在遵循着社交网络这种发展规律,曾经热闹,最终平寂甚至不死不活。不同在于,聪明的运营方总是引导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社区氛围在长时间内保持和谐,而愚蠢的运营方不适时引导反而不断地恶心用户,更是加剧了上述反作用力,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回到微信,尽管张小龙团队非常聪明,但是作为社交网络的微信本身,恐怕不得不面对用户逃离的冲动。
那么为什么用户之间开始互相讨厌了?
1.你的同事同行都来了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同事之间讨论工作都靠微信了,同行之间或者合作伙伴见面不是换个名片留个电话,而是加个微信。所以很多人抱怨微信将工作和生活搅在一起,一点没有私人空间,没错啊,你一边和闺中好友们聊吃聊喝,一边和领导汇报着工作,对于领导指派的任务还不能假装看不见,如果不小心把发给闺蜜的话发给了领导,那就不好玩了。
还有一些更令人讨厌的时候,比如你在某场合加了一圈微信,回头刷朋友圈却想不起来某个人到底是做什么的,又比如有的人你可能不会再见第二面,却你却要每天忍受着他发的你毫不关心的吃喝拉撒。
就好像当初你玩微博的时候也关注了很多同事同行,但是时间长了你发现在工作之外你对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吃了什么玩了什么也没有特别的兴趣。
2.你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来了
老家的亲戚朋友都用上智能手机,用上微信了,他们欣喜地在朋友圈发着各种心灵鸡汤、养生秘籍,以及“不转不是中国人”,你懒得跟他们互动,却也不好意思完全将他们屏蔽。
有时候你想发点没节操的囧图博朋友们一乐,但是一想到爸妈会看见,还不知道要怎么说道一番呢,只好罢了。还有时候他们还会转一些营销内容让你去点赞,集100个赞送套餐具什么的,你只好送个人情点了,也不好意思告诉他们这些都是骗人的。
你发现七大姑八大姨带给你的价值甚至远不如微博的营销账号,那些星座、美食、养生的账号好歹具备一定的编辑能力,而且能随时取消关注。
3.做生意的也来了
人人都认为社交网络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最先富起来的永远是那波搞营销的人,微博火的时候他们在微博发软文发广告,微信火的时候他们又转移阵地发软文发广告。
而且更要命的是,在微信中你不知道哪一天某个同事就卖起了包包,某个同学卖起了面膜,他们利用你的信任赚钱,你是给还是不给?你默默地拉黑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厌恶又增加了一分。
社交网络的运营方当然也不会坐失机会。他们会在某个时候开始在你每天刷的feed流中插入广告,还美其名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推送。
4.没用的垃圾信息越来越多了
当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时,你能够获得的信息确实多了,甚至都不用专门去看新闻了,但是你忍受的垃圾信息却多更多了。
假如你每天的信息获取量是100,其中40是对你有用的,当获取信息量达到150时,你得到50的有用信息,似乎也还不错,但是当你获取的信息达到200时,你得到的有用信息仅增长到55,同时你要忍受145的无用信息。也就是说,垃圾信息的增长远比有用信息增长得快得多,直到出现负效应,垃圾信息开始掩埋有用信息。
你讨厌垃圾信息的制造源,比如微博上的各种大号,比如朋友圈里某些个爱刷屏的人,但让你一个个去甄选屏蔽,你又觉得懒得费那个劲儿。
我自己的切身体会,因为朋友圈内容太多刷新太快,我错过了同学的婚讯,错过了同事生孩子的消息。
每一个社交网络产品都在构建关系,同时也在挤压人们的社交生存空间。当挤压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便产生逃离的冲动。正如上所述,因为社交网络本身的马太效应,它会像黑洞一样把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吸进去,每个信息都吸进去。不管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我认为,一个社交网络产品的神奇之处是,它的发展轨迹不仅取决于背后的开放团队开发哪些功能,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有哪些用户,这些用户又是如何使用它,特别是当这个产品达到几亿级用户量时,开发团队进行功能改进会慎之又慎,而三教九流的用户的使用方式却越来越花样百出。
所以美国的社交网络为什么那么多后起之秀,Facebook到Twitter,到Instagram,到Tumblr,到Snapchat。最近的一则新闻是Instagram的用户量已经超过了Twitter。总有人反感原先的关系网络,希望找到一片开阔干净的新天地。美国的年轻人们不喜欢Facebook了,他们说那是老年人玩的,实际上他们讨厌的不是Facebook本身,而是这里的人,如果所有老年人都被清出Facebook,说不定年轻人又都觉得好玩了。
所以我想,微信承载了这么多用户,这么多复杂的关系之后,势必让人感到厌烦,这种厌烦不是对于微信本身,而是对于微信上的社交关系。已经有很多人在跟我说,他们正在降低微信使用频率,并且用其他社交产品作为替代,不管是同事之间,家人朋友之间,或者共同兴趣爱好者之间。
大胆预测一下,2015年,用户开始逃离微信,更多新颖好玩,细分垂直的社交产品会获得机会。
阅读:1322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0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美国当选总统Donald Trump特朗普今天在特朗普大厦会见...
星火记者联盟
衡·Isabella
华谊兄弟研究院
娱乐调查局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强化文明参观保护动物的理念,加强宣传监督管理。
比基尼模特与鲨鱼一起游泳,甚至抱着一起拍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现在是社交的天下,社交领域的领头羊自然数QQ和微信,支付宝在社交方面显然也略逊一层。自打微信,陌陌,支付宝等聊天工具出来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QQ雪藏,更多人的开始使用微信,微信不仅是聊天工具并且还能开通微粒贷来应急,如果没开通或者额度不够的可以维信关住:蚂蚁 商贷,就能申请一到二十万来应急,话说微信社交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逃离微信呢?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从互联网兴起到现在,社交平台也是越开越多了,也不是一家独大的情况了。腾讯和阿里巴巴成为国内两家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而几年前平起平坐的百度,已经明显落后于腾讯阿里。我们都知道腾讯集团旗下有两大核心命脉,马化腾的QQ和张小龙的微信。
  那么微信和QQ你最喜欢哪个呢?经常登录使用哪个呢?
  对于上班族来说,微信成为了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即时通讯软件。QQ对于80后的朋友来说,QQ和QQ空间变得安静了,而微信和微信朋友圈却非常热闹,他们比较倾向于微信。不过如今的95后、00后等年轻一代,则更喜欢使用QQ和QQ空间。
  现在高中生,大学新生都更倾向于使用QQ作为日常社交交流软件。而我们这个年龄层的都是基本以微信为主,极少使用QQ。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微信的界面和功能都相对简洁,对于快节奏的上班族和4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而对于90后,00后来说,功能太少反而没有了乐趣,也不利于体现95后人群的个性化。比如说;QQ空间可以换很多个性化装扮,而对于微信朋友圈来说,就不能更追求个性化,时尚潮流等个性化功能。
  当然QQ和微信都是腾讯旗下的产品,既然微信上线了,肯定有区别于QQ的地方,不然在复制一个QQ也没什么意义,所以说微信追求的是简单易上手,而QQ功能就比较多样化,复杂化,相对来说也完善点。因为他们定位不同,针对的人群也不同。
  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之前一下35岁左右的人群很少使用QQ,自从微信上线以后,他们就开始使用微信了,这是因为微信比较简单,功能也简洁容易上手。由于微信已经被家长们攻占了,自然而然,年轻人们开始选择回到QQ,用QQ空间来发泄情绪。
  其实细细想来,这也是腾讯的策略,定位于不同的人群,使腾讯产品可以直达不同年龄段的用户。收货更多的用户,发挥更大的价值。
  不知道你们平时用微信多一点呢还是QQ多一点呢?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蚂蚁科技,最全面的投资管理,最前沿的财经理财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热门文章最新文章&&&&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安装tensorboar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