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 森 柏 格怎么样啊

  关于“英国哲学家柏克森”的信息    以下是在有关佛教的文章中看到的,我抱有强烈的怀疑!我想查证此事的真伪,紧急求助!    【柏克森简介——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学,1956他专著《唯物哲学之研究》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后来他旅游至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整整给他传授了一年的佛法,还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伦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众多专家、学者邀请他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时,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绍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等的各类问题。当时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学博士甄克费勒、化学博士罗斯哈德,天文学博士哀泼思等等。】    恳请英文、法文、德文高手帮忙查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闲着,有点无聊
  没听说过
  我查阅了下百度google,此说法貌似最初出现在    《 博士访谈录 》 索达吉堪布 著
『/viewthread.php?tid=8945』    但遗憾的是,该文中没有给出“英国哲学家柏克森”的更多信息,例如该人英文原名,他那本书的英文原名,等。故无从查证。    楼主提供下“英国哲学家柏克森”的更详细情况才好查证。
  有道是:佛家不打诳语。  这个当场点化96位博士的“英国哲学家柏克森”究竟事实如何?请佛学人士澄清一二。
  《 博士访谈录 》 索达吉堪布 著   ---------------------------------------------    从作者的姓名判断,似乎指的是藏传佛教。
  只知道&法国哲学家伯格森&,没听过&英国哲学家伯格森&  而法国哲学家伯格森老年常年卧病在床,应该没有这样的事
  上面说的法国哲学家Bergson,年,犹太人,父母一英一法,最后选择法国国籍。年轻时是学数学的,很早改行搞哲学,而且是直觉主义的心理学那一路,可以说最不唯物。咱们20年代和胡适等“科学派”争论的玄学派人物常常引用他的。晚年有人说他皈依了天主教。    这个1956年出书谈唯物主义的肯定不是他了。不过,楼主这段文字的气味不太对,好像宗教宣传文字,姑妄听之吧。
    [作者:寻秋者
回复日期: 16:25:00]    那个帖子明说,人名都是化名。也许难以坐实。    科学家皈依佛门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还有spiritual materialism。
  佛法是可以学习的,至少应当了解一点,但不要陷入世俗佛法信仰的虚妄中去。
    你们说的那个帖子就是《 博士访谈录 》(索达吉堪布 著)了。我查找的结果是:  1、里面有19个对博士的访谈,全部都是有大陆教育背景(有一个有台湾背景)的博士,作者在书中说:“行文至此还想声明一点,即本书所涉及到的部分当事人出于各种考虑,诸如单位意见、个人处境等,要求我在成书之时不要暴露他们的真实姓名。遵循这些人的意愿,书中使用了他们认可的化名。但名不真并不意味着内容也不可靠真实,此点还须诸位明鉴。”  2、在访谈之前提到了这个“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以说明佛教与世俗博士的交往早已有之。书中并无明言或暗示该“柏克森”也是化名!  3、我这两天对这19个博士的背景查证了一番。已知其中有一个博士是真名实姓,(访谈11),四川大学毕业的尹立(2002级宗教学博士),但其博士论文题目为《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导师陈光),而书中该人提到的博士论文为《佛教与精神分析》。  4、提到的其它18个博士:  a 有些其姓名不可考。如园传、园梅、园魏、园谋、园善、妙方、转慧、如心、园悲等等。  b 有些人其教育背景不可考。如“如锦毕业于南京大学,后又于某大学连续获得有关西方文化的硕士、博士学位”、“来自某大学的文化人类学博士圆谋”、“现在东南某大学就读的社会学博士齐思源”、“夏明陈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又于某大学获博士头衔”等等。  c 有些其工作背景不可考。如“曼石博士现任教于某中医药大学”。  d 还有一些是在国外获得学位或工作。如宗翎、林心、王岩等    5、其中至少有一处明显有假:  1》、——访谈八 苏华博士,其自称“南京大学有一个《禅学研究》杂志、我曾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马祖道一的参法、宗旨及其修证法》”,这篇文章不好查,我就查南大出版的期刊,共有两类——自然科学期刊和社会科学期刊,前者无权限进入,后者有九个,其中并无名为《禅学研究》的杂志!难道该刊属于自然科学类??  2》——访谈七 韩明风,毕业于安庆大学中文系,接着又在云南师范大学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后又于南京大学取得了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其人说“记得在上博士期间,我们曾开设有《佛教历史》这门课”。   我查阅南大历史系和社会学系的网页,未曾出现有关《佛教历史》的课程信息!或许曾经有过,而现在取消了,但这至少也足以存疑!    6、还有一个博士原则上可以查证:  访谈三 袁禹博士一九九○年考入武汉大学,并接连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九七年又考入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工作站学习研究。  该姓名或许因为化名而不可靠,但其教育背景是明确的。有一本复旦出版的书——《流动的乐章——复旦大学博士后风采录》 附有复旦大学博士后名录()、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概况。从中应该可以查证!    至此,我基本判断,索达吉堪布 所著的这个所谓的《 博士访谈录 》,其信用是可疑的!
  我之所以发此贴,是因为在看菩提子108所发的长贴《为什么科学发展到现代,竟走进了佛教...》提到柏克森其人其事,很是神奇,这个所谓的“英国哲学家柏克森”究竟如何呢?我打算查证一下,我目前找到的出处有这些:    1、真理大辩论——柏克森尊者舌战众科学家  /qitagushi/mingrenyufojiao/4.Html  这应该是最详细丰富的,也最可资查证的,我的网上调查将以此为线索。    2、朝圣之旅(http://www.jingtu.org/dd/dzfs/cczl.htm)  著有“唯物哲学新研究”的英国哲学家柏克森曾描述他到印度灵鹫山,逢遇了迦叶尊者,引领他到一山崖,尊者拍掌,崖石豁然裂开,入行一里许,却通到广博严净的大厦,充满金碧辉煌典册,令他恍觉欧洲学术黯然无光,而随佛陀修行了。    3、佛教对神通的看法(星云大师开示录 1927年—— )/fodizi/blog/item/fafc55352accb8.html  根据佛经上记载:距今二千余年前,尚有几位佛陀的弟子活在世上,其中一位是佛陀的大弟子大迦叶尊者。  他现在正双手捧著佛陀的袈裟,隐居于鸡足山,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于世间广施度化的时候,代替佛陀将像征正法的法衣传授给弥勒菩萨,以继续宣扬法音。  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曾见过大迦叶尊者,并且著作《博士界的辩论》这本书,来记载这件盛事,此书在台湾曾经流通过。    
    《 博士访谈录 》(索达吉堪布 著)一书,初看的印像是,写作手法上故意误导读者之处甚多,属于“忽悠进来再说”的“佛学普及读物”。百度下来,最有趣的结果是,居然百度词条也有“柏克森”『/view/1578754.htm』了,但看起来无非取自该书,或者大家出处一致。       其实,科学、信仰、修行,并非“你死我才能活”的格局。例如,为了说明上帝存在,非要置进化论甚而所有科学研究于死地;又或者信仰非要斥修行为虚妄,这些都是非常低级的处理思路。    作为事实存在的现象(——科学、信仰、修行),任何严谨的思考者(——无论是科学研究者、信仰者、还是修行者),都有义务去整合它们,而这就需要严谨且诚实的反思这些问题:    ——科学的实质是什么?科学模型表达的就是世界之真实样子吗?科学模型所获得的预测为什么是可用的或需要重视的?  ——信仰的实质是什么?其有效性基础在哪里?如果有,其有效性和科学的有用性,是否能够协调?  ——修行的实质是什么?其合理性基础在哪里?如果有,其合理性和信仰的有效性和科学的有用性,是否能够协调?    ——人的知识,究竟能够达到的边界在哪里?人的科学、信仰、修行能够在何种意义上超出或超不出上述边界?      严格反思之后的结果,或许:  ——会让我们继续坚持我们各自的科学、信仰或修行,但却不会让我们陷入“非置对方于死地”或者“你要是不跟从我你就完蛋了”的盲目中。  ——会反思何谓“真理”,究竟科学、信仰和修行,在何种有限的意义上可被视为真理,于是在“何为真理”上保持某种宽容。  ——会去反思,如何宣扬自己的信仰或修行,才是合乎道德的,“忽悠进来再说”是否本来就是伦理上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  另外,较真的质子,非常之佩服啊。但有两点要指出:你说    --    5、其中至少有一处明显有假:    1》、——访谈八 苏华博士,其自称“南京大学有一个《禅学研究》杂志、我曾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马祖道一的参法、宗旨及其修证法》”,这篇文章不好查,我就查南大出版的期刊,共有两类——自然科学期刊和社会科学期刊,前者无权限进入,后者有九个,其中并无名为《禅学研究》的杂志!难道该刊属于自然科学类??    2》——访谈七 韩明风,毕业于安庆大学中文系,接着又在云南师范大学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后又于南京大学取得了社会学的博士学位。其人说“记得在上博士期间,我们曾开设有《佛教历史》这门课”。     我查阅南大历史系和社会学系的网页,未曾出现有关《佛教历史》的课程信息!或许曾经有过,而现在取消了,但这至少也足以存疑!  --    但实际上,    1、有《禅学研究》,以书代刊,08年六月出到第七辑。『/doulist/183025/』『/content/1-.htm』    不过,说到的那篇文章倒确实没有查到。  2、社会学系开设《佛教历史》也不会是原则上的问题,因为在一个开选修课比较自由的学校,常常会允许老师根据自己临时的兴趣自由开设一些选修课,这些选修课可以不是常设的。 
在我看来,这些即使原书是属实的,也没啥意义。这很重要吗?是博士更重要吗?显然,有人(即使是研究这些的博士,或者其他研究方向但兼顾这方面研究的博士)喜欢研究这些,但这个事实,对佛学来说,并不能带来更多的肯定或否定。 
同样的,开设过这门课与否,对佛学来说,同样不能肯定或否定什么。========最后我还是比较关心的是,那位英国哲学家柏克森究竟是谁呢?有这个人的可能性显然是更大的,但居然怎么都查不出这人的更为准确的个人信息(——既然翻译成N多语言了,按理应该比较有名嘛,应该信息很容易查阅到的),反而查到的是铺天盖地的该书的转载,难道有这么一个人,对“肯定佛学”是如此重要么?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那位物理学家索克尔(Alan Sokal)和后现代主义者们开的那次有争议的玩笑:『http://www.oursci.org/archive/ency/phil/041.htm』。
  我现在要撕下的是那所谓“不打诳语”的佛家教条。    谢谢  1、你说的我完全同意,尤其是  《 博士访谈录 》(索达吉堪布 著)一书,初看的印像是,写作手法上故意误导读者之处甚多,属于“忽悠进来再说”的“佛学普及读物”。百度下来,最有趣的结果是,居然百度词条也有“柏克森”『/view/1578754.htm』了,但看起来无非取自该书,或者大家出处一致。  ——百度的柏克森词条复制于于   真理大辩论——柏克森尊者舌战众科学家  /qitagushi/mingrenyufojiao/4.Html 这应该是关于此事最详细丰富的,也最可资查证的文献。      2、至于《禅学研究》,的确有古籍出版社出过,我已查过了,是否发过那篇文章没查到。我说有假,是指该博士的说的“南京大学的那个《禅学研究》杂志”——并不存在!!!    3、关于《佛教历史》课程的开设,我只是抱有存疑的态度,你说的这种可能性(偶然性选修课)当然不能排除。否则我就不会是那样的说法了(至少一处)。    那个“索克尔事件”,本版网友IWISH(应该还有回归与魔)介绍过。    4、所谓的“英国哲学家柏克森”,我基本找到了决定性的否证——在台湾!正在整理,容后公布。    对于佛教,我极为尊敬,我本人在五台山的山路上有过与云游和尚整整一天的交谈,那是少年往事,20年前,那儿还不是旅游区,人烟稀少。大和尚留在我手巾上的偈语至今仍然珍藏着。而今,我深为痛心的是,佛陀的智慧竟然要靠欺世盗名的谎言来支撑,这是何等的堕落啊——
  ——信仰的实质是什么?其有效性基础在哪里?  -------------------------------------------------------  不同人的信仰都有不同的动机,而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中的人对信仰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何谓信仰的实质?这个问题本身就要讨论和反思。      ——修行的实质是什么?其合理性基础在哪里?  -----------------------------------------------------  这个同前。    只能谈个人的理解:我个人的信仰之基础有一定的先验性,我承认我内在的价值模式更喜欢大乘佛教,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大乘佛教对如何求证真理的理念,其实可以如此解释(当然这也只是个人的理解罢了):“牺牲自我,尊重并成就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但最终却视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如梦如幻的一幕幕以宇宙为舞台的戏剧。因为在对大乘佛教而言的实相中——没有迷惑者,也没有觉悟者和救度者,更没有这些行为。但是作为菩萨者,知道这些都如梦如幻,但依然去走上这条无尽的菩提路,因为这正是空性的平等的展现。” 用《金刚经》上的话就是:“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修行的本质对我个人而言就是证悟心性,彻底从二元的幻象中超越出来。——为了一切众生。    当然以上都是大话,真让我舍己为人我做不到,但是心向往之。
  世间一切法皆是非法,一切该放下,佛法该放下,非佛法更该放下,佛不是都说过了吗?~~
  不打诳语?    要较真的话,上座部佛教以外的全体佛徒可以群灭了。  
  不要惹佛教徒!后果很严重!    相比基督教和伊斯兰的武力,佛教徒更喜欢“文斗”和“嘴斗”!    能量多得没处消了。这其中也有利益的成分。    只是一门生意罢了。宗教也不例外。    just business  
  又发现一处提到这个柏克森。  在索达吉堪布著的《佛教科学论》的第三章(第二节:鬼神等生命的存在)中,在罗列了康熙帝、孙中山、章太炎等名人的鬼神体验之后,作者说:    “如果佛教实践中一些超乎常理的体验均属荒诞的话,那么这些革命家、思想家也是在胡言乱语吗?英国哲学家柏克森见到两千多年前圆寂的迦叶尊者之事,也属荒唐吗?”  /book/fojiaokxl/3-2.htm    我大致浏览了这本《佛教科学论》,发现本版网友菩提子108所发的长贴《为什么科学发展到现代,竟走进了佛教...》中的主要内容,多出于此书。
  另,在维基百科,我没有查到这个“柏克森”,倒是有“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创造进化论》”    请版主删掉上面发重的,谢了。
  作者:island
回复日期: 19:16:00    只是一门生意罢了。  -----  这句话耐人寻味。喜欢  
  作者:希腊质子
回复日期: 9:37:00
      又发现一处提到这个柏克森。    在索达吉堪布著的《佛教科学论》的第三章(第二节:鬼神等生命的存在)中,在罗列了康熙帝、孙中山、章太炎等名人的鬼神体验之后,作者说:        “如果佛教实践中一些超乎常理的体验均属荒诞的话,那么这些革命家、思想家也是在胡言乱语吗?英国哲学家柏克森见到两千多年前圆寂的迦叶尊者之事,也属荒唐吗?”    /book/fojiaokxl/3-2.htm  =====================================  我“见”过鬼,  不过要认真追究起来,  逻辑上说,完全可能是逼真的幻觉。  这个事情不是会不会胡言乱语的问题,  而是一个人如何解释他做遭遇的奇特经验的问题。  什么是“真实”,  我们讨论的不过是一套关于“何谓真实”的理论。
  作者:island 回复日期: 19:16:00        只是一门生意罢了。    -----    这句话耐人寻味。喜欢  --------------------------  这句话是不懂佛学的人说的,他只懂宗教迷信祸害。佛学是个人修行,是教育,不是迷信。
    1、如果你想学佛,对这种现象就要这么理解:佛家不打诳语,打诳语的肯定不是佛家;    2、“佛家”曾经发生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千万别去一一求证,求证回来后你会失望的,如果你真的想学佛,你听我一句劝,因为学佛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字。至于佛家说的大疑大悟那也是在信的基础上的大疑。      如果你不是学佛的,也不想去学佛,作为一个常人,对这种事情就要用常人的思维来理解,俗世中任何事情离不开名利金钱,即便是假以佛名,也概莫能外。    
  这个应该是改写自《长阿含经》卷七的《弊宿经》,链接如下。    /html/17/773.html    主要内容说的是婆罗门尊者“弊宿”和阿罗汉迦叶童女的讨论。其中大部分比喻和回答是完全相同的。    我个人认为这个是为了普及佛教而改换了背景和人物而改写的普及小文章,作者应该没什么要欺骗的意图,否则绝对应该进一步改头换面,这个基本是没做过任何修整。后来传播者因为以讹传讹和没看过《弊宿经》,逐渐演变成认为这个是历史事实了。这个说明了主观臆断的现象在佛教徒中一样很常见,没有广读过佛经的佛教徒很多很多。  
题外话,如果用“欺骗”“谎言”等来对话,大部分佛弟子也还只是和大家一样的人,并不是解脱的圣者,恐怕就很难得到平静的思考和回应。所以如果出于打击的目的,恐怕很难对话。如果换个出发点,表现出是为了发现真相而进行讨论。那么其实一般人都能够做出清晰的判断。    
    索达吉堪布的书我没看过。有关柏克森的事情,据我所知,出处是台湾刘白泉翻译的一本书,大概70年代出版的,我多年前看过一本四川某社翻印的。柏克森到底是何许人,什么身份,说实在的,我也很想知道,前几年在地藏论坛也有人追问此事。楼主应该顺着原书去考证,果能证其伪,我看算功德一件。  《禅学研究》是南大主办的,这没问题。原文作者的真名应该是苏树华。  楼主到目前为止,并未提出一条有效证据,考据功夫很不到位。尚需努力啊。
  作者:木瓜和铁瓜
回复日期: 13:48:00
      不打诳语?        要较真的话,上座部佛教以外的全体佛徒可以群灭了。  =======================================================  按尤太人的逻辑,耶稣也就一妄想狂而已,基督徒都可以群灭了。  你还真是木瓜,蠢得可爱。  
  作者:island
回复日期: 19:16:00
      不要惹佛教徒!后果很严重!        相比基督教和伊斯兰的武力,佛教徒更喜欢“文斗”和“嘴斗”!        能量多得没处消了。这其中也有利益的成分。        只是一门生意罢了。宗教也不例外。        just business  ====================================    如果佛教徒更喜欢“文斗”,你还能在这个所谓“学术”版上蹿下跳的吗?  
  考证柏克森的身份即可。至于一些神秘经历的说法,本是宗教里常有的,无须也不可能去证实。
  作者:正观
回复日期: 18:36:00  【《禅学研究》是南大主办的,这没问题。】  =================  我在南京大学的期刊名录上并没有看到一本名为《禅学研究》的杂志。难道改名了?
  我发现一处英文网页,有关柏克森(安罗支)博士的《博士界的论辩》。拜托英文高手看一下    安罗支博士著.txt (zip packed archive) free file download
- [ 翻译此页 ](no description) | File: 博士界的论辩_安罗支博士著.txt.zip | Type: zip
    说实在话,本人从前也对佛教不屑一顾,但后来经过了近三年的了解,才发现自己愚狂可笑。  正因为佛教徒大都忙于各自的修行,佛教的传播远没有基督教的激进,大多还是“高居庙堂,愿者上钩”的弘法模式,尽管有极少数人在弘法上比较积极,但各人世间学问、出世间修为各不相同, 才使得现实世界、网络世界对佛法的误解层出不穷。    佛教界基本上是遵循着“要想在水中救人,必先自己学会游泳”的原则,所以出来弘法的只有极少数人。而出来弘法的,不一定在世间学问上都有多高的研究。而极少数有学问、又有修为的,在佛教教内部引导都忙不过来,所以很多问题都难以澄清。    我们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知者存疑可也,千万不可轻易否定!因为世间上有大量大量的问题,超出了我们的经验、超出了我们的学问。对某些有实践经验的群体而言,是极简单的道理,可能对其他群体匪夷所思。    不要以为自己有多高的理论水平、多高学问,要明白一个简单道理:如果深入佛教的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发现佛教是骗人的,佛教能骗倒数千年以来,古今中外无数的人吗?难道他们都是弱智?如果说那时是因为科学不发达,那么当今科学如此发达,信仰、皈依佛教的大学问者、科学家越来越多,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要了解真正的佛教,必须实践!靠思辨、寻伺是没有用的。因为佛教的真理,超出了我们人类的逻辑、经验。比如灵魂转世,争论一万年都不会有结果,而有的人修行几年,就洞若观火。  当然,有体验与没体验的人也根本说不清楚,如人饮水,只是冷暖自知而已。有缘者自会用实践证明,无缘者根本无法度化。所以说佛只度有缘之人,这并不是自圆其说。    佛教的很多现象,如肉身不腐、虹化、舍利、转世等等,还有现代尖端科学,与佛法间惊人的相似性,说明了什么问题?很多人对大量有力的证据,闭口不谈,视若不见,而一味在大量的论据中钻牛角尖试图寻找漏洞,即使寻到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佛教的很多东西是不能靠考证来解决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佛陀在讲经时,没有证果的弟子与证果的弟子,眼中看到的佛陀就不一样,尽管当时都在场。证得小乘果与大乘果的也不一样。而且听到的也不一定相同。    我们应该以这样的一种心态,来对待我们还不了解的事物:  ——就是大量的证据中,哪怕只有一条超出我们的经验,就足以值得我们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去虚心探讨。而不是轻易地否定,先下个骗人的结论再说。    在下本不想多言,因为我自己有很多功课要做,没有精力插入这场争论。但既然看到,不吐不快。可能在下言语中又有漏洞,但也没时间与大家分辨。  愿大家以一种公平、公正的心,去看待我们还不太了解的事物。    真心地祝福大家:愿我们远离黑暗、走向光明!    
  作者:正观
回复日期: 18:36:00  有关柏克森的事情,据我所知,出处是台湾刘白泉翻译的一本书,大概70年代出版的,  ====================    我查到的有关台湾刘白泉的资料是这样的:    “舊刊新編的觀音感應錄中,最著名者是李圓淨9編輯的《新編觀音靈感錄》,不僅有佛教緇素多次刊印,還有白話文的譯本。劉白泉(法名慧時居士)獲得友人贈閱的《新編觀音靈感錄》,有如獲至寶的感覺,但有感於原書多系文言,字語深奧,非一般人所能閱讀,便發心將該書譯成白話。劉白泉將這些譯文陸續刊登於聖印法師所主持的《慈明雜誌》上,以期達到婦孺皆可讀的功效。這些譯文後來於民國五十九年,由成一法師、徐槐生居士所主持的每月印經會刊行流通10。此外,演培法師也曾以該書為本為信徒開示講演,後來由菩提長青出版社以《觀音菩薩靈感錄》為書名,加以集結刊行。”    民国59年,正是公元1970年。以上文字出自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四期 ;12月291頁 ],论文题目是《戰後臺灣觀音感應錄的製作與內容》 作者:李世偉(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學系副教授)。“成大”应该是台湾成功大学。  http://74.125.127.160/search?q=cache:QStvXGyK-3YJ:www.ncku.edu.tw/~chinese/journal/JRCS4/10.pdf+%E5%88%98%E7%99%BD%E6%B3%89+%E8%A7%82%E9%9F%B3+%E5%8F%B0%E6%B9%BE&cd=4&hl=zh-CN&ct=clnk&gl=cn&client=aff-os-maxthon&st_usg=ALhdy29iJAdkmzJC0UpCXDqOcaMdcXRTFw    不知正观先生所说的“刘白泉”可是此处的“刘白泉(法名慧時居士)”?  如果确系此人,那刘白泉翻译的是《新編觀音靈感錄》——是把文言体的《新編觀音靈感錄》转译成白话体的《觀音菩薩靈感錄》!!!      
  刘白泉(法名慧时居士),刘慧时居士  劉白泉(法名慧時居士),劉慧時居士    《博士界的論辯》 安羅支博士著,劉慧時居士譯。    翻译这本小册子的这个“劉慧時居士”与那个“劉白泉劉慧時居士”是同一人吗?  他是由外文译成中文呢?还是由文言体译成白话体呢?  
  上面乱码——“劉”,重发      刘白泉(法名慧时居士),刘慧时居士    劉白泉(法名慧時居士),劉慧時居士        《博士界的論辯》 安羅支博士著,劉慧時居士譯。        翻译这本小册子的这个“劉慧時居士”与那个“劉白泉劉慧時居士”是同一人吗?    他是由外文译成中文呢?还是由文言体译成白话体呢?  
  作者:质子1
回复日期: 3:20:00
      我发现一处英文网页,有关柏克森(安罗支)博士的《博士界的论辩》。拜托英文高手看一下        安罗支博士著.txt (zip packed archive) free file download
- [ 翻译此页 ](no description) | File: 博士界的论辩_安罗支博士著.txt.zip | Type: zip    ===  网址呢???
  /file/egwdgl8w6.html    或google搜索&安罗支博士著&
  作者:质子1 回复日期: 3:20:00           我发现一处英文网页,有关柏克森(安罗支)博士的《博士界的论辩》。拜托英文高手看一下            安罗支博士著.txt (zip packed archive) free file download
- [ 翻译此页 ](no de ion) | File: 博士界的论辩_安罗支博士著.txt.zip | Type: zip    作者:希腊质子
回复日期: 13:59:00   
      /file/egwdgl8w6.html        或google搜索"安罗支博士著"    ====================    你给的网址是一个文本文件的下载地址。文本不大,28k,目录如下:    --  博士界的论辩      安罗支博士著    刘慧时居士译      第一章 缘会    第二章 经验    第三章 业果    第四章 识神    第五章 劝导    第六章 归依    附录:成佛之启端    ---有关所谓柏克森的内容,这里都有,很详细。看来最初的出处是在这里。我重新做了个该文本的下载链接:http://www./thread-559-1-1.html
  不知正观先生所说的“刘白泉”可是此处的“刘白泉(法名慧時居士)”?    如果确系此人,那刘白泉翻译的是《新編觀音靈感錄》——是把文言体的《新編觀音靈感錄》转译成白话体的《觀音菩薩靈感錄》!!!  ================================================  一个人,此书非彼书,刘白泉编的书多了。
  一个信佛的支持你的行为
  作者:希腊质子
回复日期: 0:59:00
      作者:正观 回复日期: 18:36:00    【《禅学研究》是南大主办的,这没问题。】    =================    我在南京大学的期刊名录上并没有看到一本名为《禅学研究》的杂志。难道改名了?  ===================  你从哪儿查的?请给个地址
  “柏克森”的出处已经找到了,鄙人敬俟楼主按这个线索去考证,以“撕下的是那所谓“不打诳语”的佛家教条。”。    
    终于有了结论!  佛教并不需要谎言。    
  作者:正观
回复日期: 17:43:00   你从哪儿查的?请给个地址  ===================  南京大学 社会科学处 学术期刊     其中最冷门的刊物是中文系域外汉籍研究所主办,中华书局出版的《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http://skch./13xsqk/xsqk.asp
  正观先生,你找到了,能否告知?
  作者:正观
回复日期: 17:51:00
      “柏克森”的出处已经找到了,鄙人敬俟楼主按这个线索去考证,以“撕下的是那所谓“不打诳语”的佛家教条。”。    作者:质子1
回复日期: 4:07:00
      正观先生,你找到了,能否告知?    ===  估计他的意思就是《博士界的论辩(安罗支博士著 刘慧时居士译)》就是出处。  再退,大概就到《长阿含经》卷七《弊宿经》【见 牵住牛儿缓缓行
的回复,和 花发多风雨
在『http://www./thread-559-1-1.html』的回复】。    但是,问题是:    1、既然是翻译的,总有源处,那么“安罗支博士”又是何妨神圣?  2、“柏克森”的原型是谁?多半也应该有个人才好改写或编写吧?
  网上百度到一篇东西,貌似有不少信息:见『/%B6%AB%B7%BD%B2%BB%B0%DC369/blog/item/6be485a977a4dc.html』    原文:  ----  博士界的论辩    
七月五日下午二时,在台南市长公馆,张丽堂市长谈到一本书,他认为这本书的见解精辟,学术价值甚高,这本书是谈「性身灵命」的,原名是《人人永续恒存之性身灵命》,又叫《博士界的论辩》。    
张丽堂市长对这本书印象深刻,书内含佛教真理,说明灵魂的真相,他认为很值得一看,并想大量翻印,当作善书分赠好友,奉劝一切人,时时要反省,认识法性,广结善缘。    
我将此书略翻了翻,原来是观世音杂志发行的。回到家后,打开自己的佛教藏书书橱,出乎奇迹似的,原来我自己也有一本,薄薄的,印行者却是狮头山元光寺,无量寿长期放生会。原著者英国安罗支博士,翻译者刘慧时。译者说明:「书中的男主角,柏克森博士,原是一位英国唯物哲学博士,又是伦敦学术研究会的会员,曾经赴印度研究佛学五年,遵师之嘱,到仰光的大金佛塔正式皈依佛教,并且进一步剃度出家为比丘。现在佛教界的人很多都知道他。南洋群岛、日本、台湾,也有他的礼塔、落发、乞食、静坐的照片。又基隆灵泉寺有位善慧法师,曾亲自见过这位柏克森比丘。」    
《博士界的论辩》,原来是柏克森博士从「唯物哲学」,转变成相信心灵,变成佛教徒的经过。然后证得「宿命通」(六大神通之一),回到伦敦学术研究会,举行了一次一人对付百位博士的大论辩。    
他的论辩,包括法学博士亨利斯笃、伦理博士爱葛斯、化学博士罗斯哈德、解剖学博士韦尔廉、神学博士甄克费勒、生物学博士米克思等等。最后柏克森博士居然以他的辩才无碍,舌战群伦,使在座九十六位博士叹服,并且深信不疑。    
柏克森博士说:「灵魂的出入,不是用物质的肉眼看得见的,而是用非物质的识神才看得见。灵魂的道理是特别殊胜的,这个性灵是永远常存的,而且最真、最实、最美、最善,足以令人人从生死而达到不生不死,可以修持臻到至善。」    
《博士界的论辩》这本书,人人可以一读,对于一些眼中只有物质的人,也可以激发他们认识心灵,知道精神修养的重要,另外使一些自认「灵魂根本没有」者,也听一听博士们的见解。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南庄狮头山元光寺不知尚有存书否?想看的读者,可以写信去问一问。    ------  
  还查到几处有信息的:    1、《臺灣地區佛教印經事業之發展略探》作者 釋自正,來源書刊 佛教圖書館館刊=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Buddhist Libraries,卷期 48,起迄頁碼 6-18,出版日期 2008-12,文獻語言 中文,學門類別 圖書資訊學。  该文文献中第五篇被引用文献就是《博士界的論辯》指出出版时间1985,作者安羅支。     2、『/book//』读书网,  博士界之论辩【作 者】:(英)安罗支著   【丛编项】:无   【装帧项】:19cm / 43页   【出版项】:佛经印送处   【ISBN号】:无   【原书定价】: 稀缺/绝版书代复印   【主题词】:暂缺  【借阅本书】 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3、书名:博士界之论辩  作者:(英)安罗支著  其他作者:  ISBN号:  价格:  发行地:香港  出版社:佛经印送处  出版时间:[出版时间不详]  页数:43页  开本:19cm  装帧形式:     邮件借阅: http://www.ucdrs.net/RefGateway/Refernew.aspx?IPAddr=59.42.244.59
    ====  看来成了经典了,佛学网站或论坛多半都有该书『例如:/article2/1860.htm』,网上一查,也被推荐为入佛的“初学入门”之一,例如地藏缘论坛『/thread-.html』。  别的暂时不说,学术规范确实需要加强。
  作者:希腊质子
回复日期: 4:05:00
      作者:正观 回复日期: 17:43:00     你从哪儿查的?请给个地址    ===================    南京大学 社会科学处 学术期刊         其中最冷门的刊物是中文系域外汉籍研究所主办,中华书局出版的《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http://skch./13xsqk/xsqk.asp    ==========================================  不能查社会科学处的网站,南大的社科类期刊显然不会就那么几个。  http://philo./
哲学宗教学系---人才培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寻秋者
回复日期: 9:06:00
        ===    估计他的意思就是《博士界的论辩(安罗支博士著 刘慧时居士译)》就是出处。  ============  我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未发现别的证据,那么我的推测不错,刘译本是源文本。      再退,大概就到《长阿含经》卷七《弊宿经》【见 牵住牛儿缓缓行 的回复,和 花发多风雨 在『http://www./thread-559-1-1.html』的回复】。  ==================================================  这也是一种推测。在柏克森被证伪之前,无法做结论。              但是,问题是:        1、既然是翻译的,总有源处,那么“安罗支博士”又是何妨神圣?    2、“柏克森”的原型是谁?多半也应该有个人才好改写或编写吧?    =================  是否有其人其事,这正是我想知道的,所以才等待你们的考证。  
  别的暂时不说,学术规范确实需要加强。  ==================================  宗教宣传品不是学术论文,谈不上严格的学术规范,大家引来引去的,未究其翔,毫不足怪。    
  在我看来,这些即使原书是属实的,也没啥意义。这很重要吗?是博士更重要吗?显然,有人(即使是研究这些的博士,或者其他研究方向但兼顾这方面研究的博士)喜欢研究这些,但这个事实,对佛学来说,并不能带来更多的肯定或否定。     同样的,开设过这门课与否,对佛学来说,同样不能肯定或否定什  么。  =================================  当然。  但如果要写本《中学生访谈录》,恐怕谈不出什么来。
  中国的佛教很多都是编的,不能当真    比如什么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    如果指出他们的谎言,他们就会抵赖,说什么苏小妹是他的一个堂妹  之类的,只不过信口雌黄而已,苏轼各地为官,四海为家,整天带着一个  堂妹跑....    自称出家人不说谎,其实和尚的书中充满了谎言    我想佛陀都很生气,所以后果很严重  
  阶段性小结:  “柏可森”确实叫人难以确信,或有其人,也未免夸大其事。一些佛教网站上对此事的质疑早就有,因为信息量不足,成了没头公案。  现在基本可以推定,有关柏克森的说法都引自刘译本,刘负有提供外文原作的责任,如果拿不出,他就是始作俑者,不管出于啥目的都难辞其咎。如果确有外文原作,而“柏克森”又无法坐实,那么即如网友所言--本来是用文学手法介绍《长含》,其他人不明就里,以讹传讹,“层累地造成历史”。  不论其人其事是真是假,援引者或转载传播者草率采信未经核实之言,态度失谨,诚如寻秋者所言,是宗教宣传中应该深刻反思的。  质子先生的任务是顺着这条线(刘是关键)去考据,希望这回能有个明确的结论,佛教界也没必要为谁护短。  索达吉堪布文章我细看了一遍,除了“柏可森”没发现别的问题。
  作者:正观
回复日期: 13:02:00
      作者:希腊质子 回复日期: 4:05:00           作者:正观 回复日期: 17:43:00       你从哪儿查的?请给个地址      ===================      南京大学 社会科学处 学术期刊             其中最冷门的刊物是中文系域外汉籍研究所主办,中华书局出版的《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http://skch./13xsqk/xsqk.asp        ==========================================    不能查社会科学处的网站,南大的社科类期刊显然不会就那么几个。    http://philo./ 哲学宗教学系---人才培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  正观先生  我按你给的信息找到了,确如你所说的,有此期刊(至少也是曾经有过),谢谢你的指正。  我收回此前基于此点的推论。    
  关于“柏克森事件”,我的调查报告即将完成,约8000字,将另发新帖。请达人指正。
——寻秋者
  阿弥陀佛
  我的新帖怎么还没有显示出来,说是有敏感字符,正在审查,还没有查出来呀?
  【重复发一次,在这里回复如下文字,更对题:)】      在宗教问题上,我们总是面临一个尴尬:这里强调“修行”或“信仰”,而不是“论证”。     于是你会发现,师傅或许会一把火烧了你的全部藏书『http://www./thread-566-1-1.html』,或许会说“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远自德尔图良、达米安、马丁·路德、帕斯卡尔,近至克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舍斯托夫的同路人。他们坚决声称,正因为荒廖才可信,正因为不可能才肯定。争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乃是一场疯狂的半争,是以眼泪、呻吟和诅咒为代价的斗争。”——刘小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理》』     而康德式的理性批判线路,进一步试图确认人的理性本身就至多到达“先验观念论”,于是为理性(——“超越论的”)和信仰(——“超越的”)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然后以实践理性的名义把超越的理念(——诸如至神、作为自由意志主体的自我、物自体等)纳入世间信念系统(——所谓“范导性”概念)。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是为某些人可以任意号称“我的就是实修到的,你别多问,只管听从”或“我是信仰,你别多问,只管听从”留下借口。显然,即使上述对“修行或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定位是成立的,对任何“真正的修行者或信仰者”来说,对任何哪怕只是打算皈依的“皈依者”来说,都应该谨守:     1、诚实。     既然已经预先被判断为不可理论论证,继而也意味着不可仅仅通过交流传递最终的修行或信仰信息(即一个人无法在另一个没有相应体征或信仰的情况下告知对方体征或信仰究竟为何)。那么,只有诚实的表述,才是任何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或信仰者”能够留在世间的值得被人重视的信息。     2、开放。     既然如此,那么在世间的修行者或信仰者,就要对这种不可论证性或不可交流性保持自觉,对自己的传道也就自然需要保持一种宽容态度,特别对待其他修行人或信仰者,更是如此。因为,传道的你,毕竟还是“现实人”的身份在行为、说话。而不同修行者或信仰者,你们的差异首先且仅仅表现在“表述”上。     3、理性。     虽然说修行和信仰最终是不可论证的,但并不是说任何想修行或信仰的人就有了理由“从一开始就违背理性”,这显然是无力的,也是真正的修行者或信仰者所不愿意接受的,更会被旁观者视为愚蠢的和自欺欺人的。因为,真正的修行者或信仰者,之所以皈依,通常不仅仅是因为他/她恰好遇到了其他的修行者或信仰者,还在于他/她自己独立的“判断”。这个判断是什么性质的?既然修行或信仰是不可论证的,显然皈依者的判断,最终来看,就是“理性批判”性质的。     如果修行或信仰确有东西,那么就应该禁得起理性批判。这里不要求能够“证明”,但至少要求可在理性内部划分出其界限或可能范围。这显然不是修行人或信仰者在其修行或信仰中所必要的份内事务,但是,这却是“传道者”和“决定皈依者”的份内事务。所以,“严格的传道者”和“自我负责的皈依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你来,跟我走,就肯定好”,当然更不能编些谎言“忽悠进来再说,反正是对他/她好”。  
  不光是佛教,任何宗教都需要谎言。
  何必遮遮掩掩?管他什么英国法国?柏格森法国哲学家,华丽而优美,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有其独到之处,浪漫有余理性不足,在咖啡馆和贵妇人中曾有一席之地,是对极端理性主义的反叛。  至于英国最近是不是又出现一个类似人物,何足道哉?  今天早已不是19世纪,呵呵,哈哈!
    对佛教一无所知,仅凭个别人宣传佛法的一两个帖子,仅凭一点粗浅印象,就敢胡乱断言。    如果深入了解,就知道佛教是极其理性的宗教,佛教处处都充满了这种精神。佛教常说“有信无智长愚痴”。释迦牟尼佛说,诸比丘,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就相信我的话,要用你们的理智。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判断佛法的标准是三法印或四法印,而非依人。    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
)    “迷信”一词恰是佛教中的词语,是佛教所反对的。    但信仰有“随信行”“随法行”两种,尤以“随法行”为上。    
  1、诚实。2、开放。3、理性。  楼主的质疑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我想一个佛徒的过失言语不一定就能代表“佛学”吧?请问楼主,你敢这样的攻击真主教基督教吗?  宽容才能让你有问题生灭啊.....
  作者:九歌唱晓
回复日期: 2:51:00
      1、诚实。2、开放。3、理性。    楼主的质疑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我想一个佛徒的过失言语不一定就能代表“佛学”吧?请问楼主,你敢这样的攻击真主教基督教吗?    宽容才能让你有问题生灭啊.....    ==============================================================================  这个不是宽容的问题,是原则问题,如果在探讨学术问题的时候,可以说谎言,那么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对,学术不需要宽容,只要求真,楼主抓住一点就能否定佛学吗?谁都能读懂你的用心啊.....
  作者:九歌唱晓
回复日期: 0:13:00
      对,学术不需要宽容,只要求真,楼主抓住一点就能否定佛学吗?谁都能读懂你的用心啊.....  =============================================  佛学是不是能够被否定,我不知道。你且说一下,你是如何读懂我的用心的?
  作者:质子1
回复日期: 0:54:00
      作者:九歌唱晓 回复日期: 0:13:00           对,学术不需要宽容,只要求真,楼主抓住一点就能否定佛学吗?谁都能读懂你的用心啊.....    =============================================    佛学是不是能够被否定,我不知道。你且说一下,你是如何读懂我的用心的?    ==================================================================================  这就有些于辩论会,你正确的,并且能够说服我,我就信服,但是如果不正确,我当然也不指望凭这个完全把你驳倒,但是我必须提出来。  假如说我有一个自己认为很正确的观点(也可能是错误的),为了宣传我的这个观点,我就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与我相同的观点(尽管他没有),但是,这就足以愚弄很多无知的人了,这难道不令人可憎吗?
  作者:660425
回复日期: 6:56:00
    对佛教一无所知,仅凭个别人宣传佛法的一两个帖子,仅凭一点粗浅印象,就敢胡乱断言。    ===============================================================================  如果我不懂,那么懂的人(普法的人)就应该好好的给我讲解,直到我懂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它的正确性,那么我就有权质疑它。
  人物简介----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他研究唯物哲学性,1956他专著《唯物哲学之研究》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后来他旅游至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整整给他传授了一年的佛法,还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伦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众多专家、学者邀请他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时,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绍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等的各类问题。当时就有96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学博士甄克费勒、化学博士罗斯哈德,天文学博士哀泼思等等。       故人相见
      一日,伦敦学术中心正在举行大集会,世界各地的著名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们聚集一堂,准备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此时,门外一位身披南传佛教僧衣的比丘,在徐步安行。比丘的服饰仪态很特别,惹人注意。又因比丘身后随行者众,故此途人围观。
      有一位博士,正要进入中心,见大群人围着奇形异服的和尚,颇觉诈异。突然间觉得很面熟,便上前仔细打量,一时失声叫道:“你不是柏克森博士吗?五年前,你发表了《唯物哲学之研究》之后,跑去游历东方。为甚么现在做了和尚?你是游戏人间还是想引人笑?”比丘态度严肃地说:“老友麦迪逊博士,我是柏克森。我的出家,有大因缘,也就是我游历东方所获得的大利。但是,我的心得,你不容易明了。”麦愣了一下,“怎么你说话怪怪的,性格完全变了。不管怎么样,今天正好是学术研究的周年例会,你以前曾多次参加,公布你震动世界的研究心得。你的许多老朋友都在里面,他们都很想念你,进去一叙多年阔别之情吧。”柏克森仅 40 出头,麦迪逊 50 多岁了,亚赛多特和尊默德则皆是白发苍苍。五年前,他们时相切磋,亦师亦友。当柏克森进入会场,顿时成为焦点。百几位大博士们,都被吸引了过去。
      柏克森所着《唯物哲学之研究》一书,是排斥神教,破除迷信的专着,在哲学科学上很有价值,久为学术界所尊崇。相隔五年,尽然 180 度转变,彻底改变了思想,更出了家。大家惊喜交集而又无法接受。柏克森则雍容自若,熙怡微笑,向大众合十作礼。大众坐定,亚赛多特宣布:“柏博士久游方归,却变成了和尚。不如请他谈谈游历所得,好吗?”大众热烈鼓掌。
      亚赛多特继续说:“柏博士自你东游,我们对你一无所知。你的《唯物哲学之研究》,初版风靡一时,再版十七次,真是洛阳纸贵。后又翻译成法文、德文,你声誉日隆。我们正冀望你成为我国的达尔文第二,为国增光。如今你却成了印度乞儿的比丘。你是发神经吗?我们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柏道:“感谢老博士厚爱。你说我在发神经,是因为我的言行、举动、思想,像是发神经呢?抑是我的服饰仪容像是神经佬?”亚博士道:“你镇定冷静,精神和平而统一,讲话条理分明,显然是大智能者,绝不像发神经。但为甚么要扮乞儿呢?”柏克森说:“我绝对不像神经病患者。我一生追求事实,追求真理,我绝不虚伪,不弄虚作假,不哗众取宠,不标奇立异;亦绝不以博士的虚名衔头或学术上的成就去吓人,去吹嘘自己。你们都可以为我作证。我亦自信是有志气的人,诸位就曾一致称誉,说我能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而我却在事业如日方中时,为甚么舍弃一切去出家呢?告诉诸位,我曾花多年时间,深入研究佛法,深思熟虑,才毅然出家的。不是一时冲动,实际是求自己心之所安。我今日所修所证,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心有主宰,确有自得之乐。修学佛法,是彻底解决人生问题的唯一出路。学术界的向物追逐,与时推移的学说,绝对不能动摇呃的信心,丝毫也动摇不了。我为甚么如此死心塌地呢?诸君子请稍为想一下,便知道其中必有深理。”
      温特色利民博士道:“我们极力主张思想自由,而柏克森博士一向酷爱自由,酷爱真理。他毅然出家,必定有他的道理。或者这就是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我倒非常愿意听听,他这五年的情况;以及他出家的原因求法的经过,以至他所修所证的真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想了解的,也将是我们闻所未闻的。”不知不觉地,大家都已经被柏克森的道气所征服,被他的禅风摄服,潜移默化。大家都鼓掌赞成。     亲见圣迹
      柏克森道:“我今次回国,就曾发愿,要以我东游所得之无上妙法,传给国人,展转流布世界,使世人都得闻佛法,共享此无上真正之道。你要我讲,也正是我想讲的啊!” “出发东游之前,我曾稍为学习印度梵文和巴利文。到了印度,又专心学习了一年。埋首于印度古今典籍中,尽窥婆罗门教之四吠陀典,及数论、离系胜论、顺世吠檀陀等诸哲学学派的书,最后进入佛教法藏。初时,我拿佛法跟物质、哲学、科学,依比较研究,感到格格不入。因为固有的学理思想与佛法一比较,顿时相形见拙。我渐渐失去了自信。甚至,我的唯物论的基本思想破灭。顿时成了无主孤魂,不知所措,茫然而惆怅。希望立刻另外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于是,把所有古今、东西方宗教、哲学思想,罗列出来,精审抉择,最后断然选择了佛教,作为我的归依处。”“我到印度之初,思想态度是:我是文明人,他们是野蛮人;我是主人,他们是奴隶。而且觉得,印度人不论在工作能力、思想能力都不如我白种人,觉得他们事事相形见拙。于是蔑视他们,鄙视他们,把他们看成只是一群蚂蚁。虽然在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实际内心不屑与之为伍。相处日久,渐渐发现,印度民族,民性慈和,容易相处,沉毅宽宏,而没有侵略性。是我们白种人远远比不上的。之后,向往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乐与印度人交往。后来,游于山林旷野,每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行僧,其思想深邃,神意闲适,精力充沛。比之欧美学者,深受外界环境的浊扰,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又曾亲自见过一位长老,瞑目安坐、不衣不食、不入不出、不起不卧达数月之久。而追随他的弟子,达数百人之多。我闻讯后,带足干粮,好奇地仔细观察了一个月。于是,我从欧洲带来的傲慢无礼而又无知的粗浊习气消除掉。”“又曾于灵鹫山深处,得遇一位老者。他说:‘欧洲学者,心量狭窄,不肯将其学术思想研究所得,传授给印度人,以为可以使印度灵思智能僵化,而灭我印度文化,灭我印度人种。他们那里知道,印度人的智能宝藏,远比欧洲学术思想丰富,丰富千万倍。你不传授我,我亦不传授给你。我们自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自有不可思议的效果。是你们所望尘莫及的。’老者又说:‘我今日让你增广眼界,开启信心,带你到一个常人所不能到的处所,你想去吗?’我欣然同意。于是,随老者直入山中最高深处。至一悬崖峭壁之前,老者用掌击崖三下,崖石应声裂开,成了一道大门。洞内一片漆黑。老者步入,我冒险跟进。行了几步,但觉光明清凉,沁人心肺,快乐适悦,得未曾有。我四处张望间,一声巨响,崖石大门关闭。门虽已闭,但洞内光明依然。行一里许,到了一座广博严净,似乎无边无际的豪华巨宅。阶墙陈柱,门窗几榻,都是七宝彩石所成,富丽堂皇。建筑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宅中藏书极多,有论天像类、地体类、有论天地人物、有论神识灵性、有论修证方法……。都是博大精深,玄微奥妙。拿欧美学术思想之大成就者与之相比,简直黯然无光。”       
  我最感奇怪的是岩门关闭,洞内无火,光明从何处来的呢?且这光明使人不可言喻地轻安自在。老者知我心中所想,说:“你怀疑甚么?这是我的净土,光明是我所发。你我宿世有师徒之缘。知你缘熟,今生当证圣果,特地来度你,启你信心。好了,你可以回去了!”岩石门自动开启,随之出洞。我至诚恭敬启问老者是谁。他答:“你至仰光大金塔前,自誓出家,着袈裟、依沙门,做佛弟子,久后自知,将来且更能相会。”说毕隐身不见。
    “这个时候,我在印度已住了三年,遵老者所嘱,赴缅甸仰光大金塔,绕行礼拜,自誓唱言——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归依佛陀,永不归依天神鬼物。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归依佛法,永不归依外道典籍。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归依佛僧,永不归依外道门徒恶友。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杀生;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偷盗;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淫欲;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妄语;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不饮酒;
  我柏克森,始从今日,尽形寿日不二食,长坐不卧,不蓄须发,不积财宝。”
    “遥礼灵鹫山老者为师,净除须发,圆顶赤足,披袈裟,持僧钵,村市乞食,山林宴坐。[b]深信因果,护持戒行,勤行三十七道品。[/b]博士先生们,我已于禅定中证得初果阿罗汉,并蒙吾师授记认证。并说不久我当证四果阿罗汉。我现在已经知道,我的老师就是释尊十大弟子的大迦叶尊者。欧美人只知追求享受,被事变物变之所左右,虽有外露智能,而无观照之明,深可怜悯。所以我才回来,就是希望诸位智能仁勇之士,能得闻佛法,共游无上真正之道。不久,我将返回吾师之净矣,请各位珍惜此难得之人身,勿使空过。本人已出家为僧,请勿再称我博士,叫我柏克森比丘好了。”
    (注:柏克森比丘在仰光出家,他的落发、乞食、宴坐、礼塔的照片,散见于东南亚、台湾、日本。又曾制成明信片流通。台湾基隆灵泉寺的善慧法师,就曾亲见过柏克森比丘。)          ============================================================    不想多说什么,柏克森也许真有什么奇遇,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柏克森这个所谓的奇遇跟真正的佛法扯不上关系,伪佛教徒罢了。
  我一开始就已经回答你了啊,呵呵......  别人懂不懂你的心没关系,你自己懂自己的心才是真。  如果你微笑了,也许你就觉得你的心被我赞扬了  如果你恼怒了,也许你就觉得你的心被我贬斥了  其实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心的感觉。      
  能还原佛教就好了。      
  作者:红羽毛毛
回复日期: 18:59:00  ........  不想多说什么,柏克森也许真有什么奇遇,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柏克森这个所谓的奇遇跟真正的佛法扯不上关系,伪佛教徒罢了。  ============    1、关于“柏克森事件”,你贴了这么多,你或许不知道本坛已有你所帖内容的完整帖子(见《真理大辩论——柏克森尊者舌战众科学家(转载)》 /techforum/content/666/4672.shtml )    2、我倒认为,他是真佛徒还是伪佛徒这并不重要,我更关心的是“柏克森事件”本身的真伪——其人其事究竟是否存在!我对此事的查证结果见《“柏克森事件”调查报告》(/techforum/content/666/4725.shtml)  因此,本帖的主题已基本了结。    
  作为一个人,楼主有质疑的权利,但请问你一下,你觉得基督教的有些东西真实吗?因为圣经里面显示神迹的描写似乎更多!  非常期待您的高论!  执著的羔羊啊,主会宽恕你的一切,没事的,但讲无访,在河边,在阳光下,在草地上,多撤一点野吧。  
  佛教攻击一切,佛教的核心是:你们所有信仰追求都是假的,空的。  如此,佛教是最有侵略性的宗教了。  你能驳倒它吗?
  楼主所说的不是佛教的实质性问题。也不是真正的佛教信仰。  几千年前的人现在还活着,事情的真相一开始就明确了。还争什么?  所争的只是一个生意罢了。
  这篇文章是真的,可以看看下面的英文资料      http://www.nanhua.co.za/Reading/Master/The%20Buddhist%20Perspective%20on%20Magic%20and%20the%20Supernatural.htm
  文章是真的,可以看看下面的英文资料    http://www.nanhua.co.za/Reading/Master/The%20Buddhist%20Perspective%20on%20Magic%20and%20the%20Supernatural.htm
  《哲学公设论》  华文翼书网站  《天道》目录  《天道——关于文学飘逸性轨迹的定位技术》  目录  第一章 作品代序-思维与结构  第二章动态贴图-哲学三因造像  第三章 倒推归源-无中生有,三维打印  第四章
模式借用-基因运作的仿生  第五章
路径案例-禅理与蜂腰思维法  华文翼书网站  这是搅乱世界的基础谎言,所有正直的人都要站出来说话。  第六章 案例“资本”-物我两相之定义  华文翼书网站  (解构与澄明——以《21世纪资本论》为例)    第七章 概说综述-思维轨迹学精华萃取  缺八章 定义文案-钢笔、善、秩序、自由的结构叙语  第九章 宏观规制-文学的一统尺度“三法印”  第十章 托体还魂- 信息版《道德经》四十二章译文  缺十一章 变奏曲颂-调整思路实现和平社会变道  第十二章
崩溃整合-重新认识尼采  第十三章 压缩微包-道家人文底盘  第十四章 方向控盘-儒家行为决策体系  第十五章
预测未来-《金刚经》读后感(上)  第十六章 般若新生-《金刚经》读后感(下)  第十七章《圣经》聚理-神聚识别原理论   第十八章“住”与“不住”- 模拟投产案例分析  第十九章基因信息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第二十章 本质分层——心理活动的专业学科、佛学与三元结构论的对话
  佛教,佛法,佛学三者不同(^_^)
  帕克森与诸位博士的问答内容基本就是《长阿含经?卷第七---第二分弊宿经第三》的翻版,只不过把原佛经中对话的主人公童女迦叶和婆罗门弊宿换成了帕克森与各位博士,因此怀疑这位帕氏及其故事是杜撰出来的。
  Google过,全都是中文记载,根本没有英文的,找不到这个人。而且从舌战部分各方对基督教的理解跟普通中国人一样歪曲,对神的认识更是停滞在“我以为”的层面,怎么也不像群博士舌战。类似的佛教传教我见过很多,模式大多如此,可以说是一种套路骗术。  其实佛教的“神通”真实存在,教徒们把这些作为证据。其本质就是邪术,是魔鬼的能力。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