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朋友圈发布招聘信息和群里到处发布我的照片诽谤我怎么可以制止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目录、腰封与阅读提示","author":"bridgeduan","content":"目录:重要问答选编:腰封:
这是一本对热点公共问题进行冷静分析的好书,它可能会让那些因为参与有关辩论而伤害友谊的人们幡然悔悟,或者至少若有所思。如何在一个信息社会甄别事实,如何在一个多元社会开展辩论,如何在一个风险社会保持清明,这本书会告诉你很多。
——仝宗锦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在一个正常的辩论规则没有建立的背景下,所有的论辩都不再是追求真理和真相的努力,而只是争夺话语权的信息战!掌握信息主动权的人,可以无比高尚地如夺人钱财取人性命如入无人之境;反之他自己就成为历史的笑柄笼中的困兽。而曾经被破坏被践踏被消灭的,则永远不能死而复生!《忽悠的原理与技巧》教会你性命攸关的识别忽悠抵达真相之法则。
——童大焕 (知名时评作者,学者)
所谓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简单地不同观点都去听,而是要首先能够把基于忽悠论述的观点过滤掉,然后再去做到兼听则明;破破的桥的书能够帮助你迈出真正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贝志城 (网络名人:一毛不拔大师)
在网络时代,为了不被嘈杂的信息淹没,就需要了解网络舆论的知识,破破的桥是我所认识的在该领域最聪明和极富经验的研究者之一。
——李明远 (百度副总裁)阅读提示:作者简介:段炼。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目前在硅谷运营一家初创小公司。常用网名有断桥,破破的桥。作品简介:这是一部关于网络舆论的科普作品,它从质疑韩寒一事谈起,讲述在网络公共议题上,操纵舆论的种种手段。书中第一章于2012年3月完成,第二章于同年7月完成,第三章于同年10月完成,第四章于2013年3月完成。后在磨铁公司责任编辑的建议下,大幅缩减篇幅(原稿分为六章),于2013年10月定稿。然而,这本书因故一直未能出版。由于作者生活变动,考虑到今后不再有时间运营此书,所以用专栏连载的方式公开。由于定稿时间是一年半之前,所以书中所列材料、人物关系,现在可能已发生变化,阅读时敬请注意。文末所列网络链接,亦可能有部分早已失效。请见谅。定稿前,我整理了部分原始材料,可以在这里找到: 。其它材料,包括微博截图等,如果有网友觉得重要,可以发信给
向我索要,但因为时间关系,绝大部分信件我不会予以回复。这本书不会再进行修订,2013年10月后的新事件,将不再补入书中,也没有必要。有任何错误、变动,将补充在后记和勘误页中。欢迎大家发信给 ,知乎上的 ,新浪微博上的,提出与书中所述事件无关,却紧扣本书所谈之网络舆论主题的任何问题,我会选择这些信件中的一小部分,在新浪微博上公开回复。在回复时,我不会披露任何来信读者的真实单位、地址或人名,无论发信人是否同意。本书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类似教材的方式,安排内容。书中四章分别讲述逻辑、传播、舆论、媒体。并在相应章节附有思考题。这本书主要针对的群体是记者、网站运营者、时评人、意见领袖。具备平均智力水平,高中知识完备的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困难地看懂前三章,但第四章稍难。为照顾广大普通读者,本书以普及为主,无法深入地探讨很多议题,只能略作提点。阅读时,如果有些读者发现某些章节的内容过于浅显,可以适当跳过。有些读者会认为书中内容虽有道理,却并没有解决自己的疑难,这也很正常,请不要放弃思考。捐赠:认为本书有帮助的读者,可以对作者进行捐赠,捐赠建议量力而行。作者支付宝帐号: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网址: 捐赠由于这是书的推广博客,考虑到个人利益,作者专栏、微博、博客下方的评论区可能关闭,也可能酌情删除反方观点。反对本书观点的读者,如果需要表达,可以以尾数.01捐赠。比如捐0.01元,来告知作者反对情况。致谢:本书在广大新浪网友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只能略择一二表示感谢(均为新浪微博帐号,部分帐号可能已失效。致谢并不代表对方同意本书观点。):序章:马伯庸,欧阳梦粥,宝鸡王帆第一章:老抛,鼓浪屿上的城堡,方尺规,斯库里,七十二编,秋叶,奥卡姆剃刀,南开老沙,被打飞,严锋,司马少,静听弦吟,希波克拉底的学生,评论员李铁,骨灰不作泥第二章:喷嚏网铂程,胡戈,熙锋,王轶庶,浦奕安,马锐拉,alex木木的木屋,押沙龙,cloudsforest,钭江明,五岳散人,bszzf,目田氏王刀夕,品味哥001,敏感区,ENZO恩佐,张小耀归来,刘远举,灰鸽子银水第三章:要点脸会死啊,蒋方舟,作家陈村,狂澜孤岛,拨惹尘,maowy,孔孟老庄,宝树,一只小企鹅99,李剑芒,孙海峰,自证清白,火车是运茶的第四章:亦明,不爱玩007,jrry86,柯华上海,合写社会,黄普磊,野人严宏不要V,圆排骨,西地兰,沙狐隆美尔附录:密商,乔洪宇,寒冰深蓝其它:杨早,出版人周筠,王小山责任编辑:王来雨,阚牧野,冯俊文,陈胜伟,吴畏","updated":"T00:03:4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n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34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huyou","name":"忽悠的原理与技巧"},"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08:03:44+08:00","url":"/p/","summary":"目录:
","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348},"":{"title":"反中医的行为违背宪法吗?","author":"bridgeduan","content":"#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答疑系列网友 菜青虫 来信提问:破桥你好,你回答问题总顺带黑方老师。请不要再黑了,方老师萌萌哒。读完第四章,有几个问题:1.第四章是说,相信并遵守法律会让人不容易被忽悠。那我先问一个问题,反中医的行为是不是违反了宪法。我知道言论自由,所以说的不是反中医言论而是行为,比方说某些医院拒绝中医入驻,医疗网站和媒体拒绝登载中药广告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你在第四章里抱怨不但普通人和南方周末不信法院,连CCTV的《今日说法》都不信法院。那你信吗?就中国法院这*样,能信吗?敢信吗?3.你对袁裕来律师这些人怎么看?他们是不是缺乏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是不是在搞舆论干扰司法?——————————————————破桥回复:菜青虫你好。个人或团体反中医的行为不违反宪法。因为宪法本质上是声张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文本。并不用于约束个人行为。所以你不能说某个不掌握公权力的个人或者团体违宪。知乎上有个很好的例子,转述一下:我们一堆人聚餐,点了八个菜,结果只吃完四盘,剩了不少,倒掉了。我对朋友说,你违宪了!朋友怒了:倒了点剩菜怎么就违宪了?我拿出手机,翻出宪法,指着第十四条,那里白纸黑字地写着: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所以如果有人指控你一个平民百姓违宪,那一般是法盲。咳咳,抱歉我好像又黑了司马老师。当然中国宪法本身也有太多问题,不扯了。我并未让大家去信任法律或法院,中国的法院不被公众信任,是因为某些现实原因,这些原因都是真实可靠的。解释它们,已经超出了这本科普书的范围。我的目的只是告诉大家,在法律和法院不被信任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情况。时评人和意见领袖要对这些情况做出准备。我关注袁裕来律师的微博,但我对他本人和其事业并不了解,不便多说。我个人笃信专业化,大家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如果你的本行是写时评,当意见领袖,那么不了解舆论相关的知识,缺乏识别谣言的能力,是不应该的。如果你是一线律师,那我认为打赢官司,推动司法公正,才是最重要的。另外,考虑到袁律师搞的是行政诉讼,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对手,我认为他求助舆论可以理解。在中国,干扰司法的因素太多,舆论并不占多大比重,且可能对某些因素有制约作用。破破的桥《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一书连载页:捐赠页:作者支付宝帐号:若有问题。发信请寄:email:,或知乎上的@断桥,或新浪上的@破破的桥因时间关系,作者只会挑选少量回复。","updated":"T02:09:4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n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4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09:4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45},"":{"title":"掌控网络舆论的抠脚大汉们","author":"bridgeduan","content":"——《信息污染》系列之二一些陈年老谣,每年都会在网上改头换面出现,豪取几千万阅读量后消失,例如:今天在华联超市购物,有个女人突然大喊一声:我的娃丢了!超市经理马上把所有门都关了,最后在厕所找到了孩子,被下了药,目光呆滞,头发都被剃光,差点认不出了。还好封锁及时,人贩子没来得及把他带走。大家一定要多留心,看好小宝宝。小宝宝是妈妈的命啊,孩子出事了,当妈的估计都崩溃了! 老网民对这些谣言都很熟,却未必能回答最基本的问题:它们的作者是谁?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每次都能获得广泛传播?它们并非高手所作。我将此类传播极广的帖子的作者统称为:抠脚大汉。其典型形象,是网吧里,目光呆滞地紧盯屏幕,边抠脚丫边吃泡面,没日没夜发帖的单身男性。他们的特点是,熟悉网民心理,精通网络传播,整天沉迷网络,几乎所有信息、知识均来源于网络,也贡献给网络。无论动机是利益还是精神驱动,其目标就是让特定言论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在网上他们可能呼风唤雨,但一旦彻底离开网络和舆论平台,就变成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可能比别人混得还要差不少。为完成商业目标,将抠脚大汉们组织起来,就是企业水军;用政治利益组织起来,就是舆论引导员。发帖机器人是懂点技术的抠脚大汉;网络写手是特能侃的抠脚大汉;科学教徒则是会耍弄专业名词的抠脚大汉。为什么这类人能占据网络舆论的江山呢?因为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特点。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网民通过邮件组或论坛(BBS)交流。这类平台信息平权。你费老大劲写了篇理据过硬的学术论文,这是一个帖子;你打个哈哈说今天午饭真难吃,也是一个帖子。它们占据的注意力资源完全相同。人一旦变多,水贴便开始泛滥。因为:网络舆论规律1:制造垃圾信息(假信息或无效信息)的成本,远远低于制造有效信息的成本。假如两者地位相同,那么垃圾信息就会充斥舆论空间。程序员、版主和网民读者们,一度试图通过字数与论述的详尽程度,来分辨文章质量的高低,然而其结果就是催生了网络写手这个行业。这是因为:网络舆论规律2:同等篇幅下,严谨的论证(有效信息)与天南海北的瞎侃一通(假或无效信息),虽然生产成本差异极大,普通读者却很难由信息本身判定其质量。比如一个严肃的调查团队,通过三个月的调查,走访了数百人,得出结论:北京吃豆腐脑的人群中,喜欢甜的有30%,喜欢咸的有50%,没有偏好占20%。这是一条包含知识的有效信息。抠脚大汉在打DOTA的间隙,花一分钟编造了一条类似信息:北京吃豆腐脑的人群中,喜欢甜的有50%,喜欢咸的有30%,没有偏好占20%。这是条垃圾信息,但作为读者,除了分辨信息源是否值得信任以外,你没有任何办法把它和上面那条有效信息区分开来。那有效信息的发布者该怎么办?贴出详细数据?抠脚大汉也能编造啊。贴出用户的具体回答?抠脚大汉编造的回答在网民眼中显得更真实。扫描所有原始调查问卷答复上网?那伪造起来是困难了。很可惜,它们过于臃肿,不适合网络传播。因为:网络舆论规律3:原始材料的信息密度太低,在网络上无法得到传播。只有短小精悍、直指人性弱点,煽动偏激情绪,信息密度极高的帖子最容易传播。还是以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些老谣言为例:“帮忙!求扩散,今天上午一位三岁多小女孩在仙游的龙华大润发超市附近被人拐走了,小女孩能准确说出她爸爸的手机号码,从监控上看是被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拐走的,现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请告知,万分感谢!看到信息的兄弟姐妹留意一下,联系人郑春蓉1360696****(帮忙转发)功德无量。”它包含几个取信公众和诱导传播的因素:1.诉诸情绪。“万分感谢”“功德无量”“急疯了”“兄弟姐妹”。在行文中体现亲切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转发。2.尽可能详细。把信息编造得足够详细,会让内容显得更加“真实”,但绝大多数转发者并不会也没有能力查证。请注意:信息详细与否,与其是否真实,毫无逻辑关系。3.瞄准某个令人们广泛焦虑的社会现象。在本帖中针对的是“拐卖儿童”。再比如:“霍松生24岁,天津北辰四十七中学,今年高考655分。因区招办失职把它的志愿申请锁在柜子里忘了提交,造成任何大学都上不成。天津市高招办回应,此事不予处理!霍松生是农村孩子,为供其上学姐姐辍学打工,父亲也拼命干活。你的一次转发也许就能帮他改变命运,看能否创造奇迹,希望我的朋友圈的人都帮孩子一把。一切皆有因缘,转一下。”它同样符合以上条件。“转发改变命运”“帮孩子一把”“因缘”,是诉诸情绪。信息详细,有人名、中学名称,高考分数,家庭背景等。短短一个帖子,瞄准了多个网络热点议题:“高考”“官僚主义”“农村贫困学生”“重男轻女”等,可加速传播。信息密度极高。最后,它还有意识地控制了被攻击者的级别,“高招办”在高考业务之外,是个弱势部门,不具备跨省把抠脚大汉抓起来的能量,也很难打电话删贴。要分辨这类帖子,必须对网络舆论极其熟悉,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但事实是:网络舆论规律4: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在网络舆论下生存所必需的知识与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学历高低,聪明与否,都有可能被骗。具备舆论相关的知识经验,学会如何分辨信息源,与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并没有直接联系。现代社会高度分工,只要精通某个极其狭窄的领域,哪怕其它什么也不懂,一样能活得很舒坦。网络平台从博客到微博的发展,都是为了筛选信息,营造可靠的信息源与意见领袖。微博是最有效的一次努力,它通过导流,大大拓展了名人、学者们的话语权。然而,由于思维能力与知识上的双重缺陷,这些人很多并不能承担这个工作。网络舆论规律5:当前,以名人、学者为主的意见领袖中,有相当数量,由于思维和知识上的缺陷,同样无法识别垃圾信息,反而会助长其传播,网络舆论通过他们,更有力地影响传统媒体。这叫网络信息传播倒置。你会发现,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在个人专业上也许有所建树,但其它领域的知识,一般处于高中或以下水平。他们在朋友圈里是传谣主力,到公众舆论中,也不遑多让。他们的思维和判断方式,带有七八十年代,也就是信息荒漠时代的特征:1.他们不知道信息是需要筛选的,以前有纸媒编辑帮助筛选,但网络时代,这套机制被弱化。他们听别人天南海北地瞎侃一通,就信了。典型言论:(1).据知情网友说(翻译:据抠脚大汉说)(2).据科学研究(翻译:据抠脚大汉研究)(3).网友们纷纷证明(翻译:抠脚大汉们纷纷向我灌输)(4).某某某早就被网民扒光了(翻译:我信了抠脚大汉们的胡扯)2.他们没有调动认知资源判断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为过去的信息灌输伴随强制,坚信谎言会得到鼓励,而判断信息对错的行为则是危险的。他们的社会新闻来源于没有专业素养和能力作调查,也缺乏基本社会常识的都市报:“这供词是熬了48小时后才获得的……杀人罪犯就是呼格吉勒图。”他们的科学知识来源于胡编乱造的各路杂志:“奠柏俗称‘吃人树’,它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它下垂的树枝能将人和动物卷起并分泌消化液将其融化。由于它的树汁可以入药,当地人会先用鱼去喂它,等它吃饱了,就赶快采集它的树汁。“他们的海外见闻来源于梦境:“日本的餐饮业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冲洗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益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为了生计,他又到其他餐馆应聘洗盘子,再也没有老板用他。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要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找他谈话要他转学,因为怕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同伴和将要去日本的留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他们的英雄来源于笔杆子们的魔幻式宣传:”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被举国关注的科马洛夫,却目光泰然,就像坐在办公室里正常工作一样,神色是那样认真,态度是那样从容。汇报整整用了70分钟。科马洛夫汇报完了,打开声音开关,国家领导人第一个接过话筒,他很想讲得快点,好节约时间留给亲属……看到12岁的女儿……科马洛夫又一次落泪了:‘你真好,可是我要告诉你,也告诉全国的小朋友,请你们学习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每一个标点符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这场悲剧,也可以叫做对一个小数点的疏忽。同学们记住它吧!’”他们的历史常识来源于农村经验、胡思乱想和口口相传。二十多年前,小学老师说:“当年苦啊,苏修逼债,故意刁难周总理,给的是空篮子,缝隙特别大。我们勒紧裤带还的鸡蛋,必须用这种篮子装,个头小一些鸡蛋,就从缝里掉到地上摔碎了,苏联不认”。今年我看见微信上广泛传播的正能量帖子里,出现了同样的谣言,区别只不过是鸡蛋换成了西红柿。传统媒体时代,他们在电视、报纸上侃侃而谈,貌似理性渊博。但到网络时代,他们常年被污染的大脑不敷使用,经常成为抠脚大汉们灌输、操纵的木偶,传播别人给他们设定好的结论,将自己的公信力“出借”给骗子们。指出他们受骗上当,冒犯他们的权威,你将得到歇斯底里的反驳。他们热爱的是抠脚大汉们的吹捧——“我这套推理,是经某某教授火眼金睛金口玉言确认的。”并为他们的各类谣言、胡扯背书。殊不知后者仅是将他们视为骗术生效的战利品,挂起欣赏。旧时代的舆论权威将在网络中倒下,知识更扎实,思维更清晰的新型意见领袖将替代他们。——————————————————————————————————信息污染系列:1. 2. 掌控网络舆论的抠脚大汉们—————————————————————————————————— 本文作者破破的桥。欢迎访问拙作《忽悠的原理与技巧》。全文电子书:。知乎专栏:。新浪博客:。","updated":"T06:54: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n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53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54:4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531},"":{"title":"退朋友圈保智商","author":"bridgeduan","content":"——《信息污染》系列之一“我父母也上微信了,他们那同学圈子没法看,整天分享的都是伪科学、谣言和心灵鸡汤。拉黑不商量。”“这帮人很多还是教授呢,个个都热衷传那种最傻的谣言,真不知道怎么当上的,教出的学生该有多蠢哪。”“自从学会上网以后,妈妈今天告诉我不能吃鸡蛋,明天告诉我不能吃鱼,最后家里啥都不敢吃。她怎么就那么爱信那些胡扯呢。”“微博让你发现社会上有很多傻逼,微信让你发现身边有很多傻逼。”“退圈保智商。”……这些资深却年轻的网民们抱怨的,是“无效信息”在网络上泛滥的现象。生活谣言是最常见的无效信息,它一般是这样的:青岛原德国租界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这类谣言迎合人们的刻板印象(本例为“德制品售后完美”),瞄准人们普遍的经验盲点(几乎无人具备更换下水道零件的经验),编造耸人听闻的故事,诱使读者传播。伪科学也大抵如此:食物相克:虾蟹类忌与水果同吃。虾、蟹等食物中含有五价砷化合物,如果与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同食,会令砷发生变化,转化成三价砷,也就是剧毒的“砒霜”,危害甚大。长期食用,会导致人体中毒,免疫下降。与生活类谣言略有不同,它瞄准公众的知识盲点,诱发其恐惧心理形成传播。心灵鸡汤这类无效信息则针对听众的逻辑缺陷和情感需要。一位大学生问:“我和女朋友毕业留京,没钱,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朋友老叫我们吃饭,后来我们都不好意思了,老吃人家的饭,没钱回请。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留下,可你在北京有正式工作。第二,你有个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于丹的回复玩了一套无意义的逻辑游戏,有效信息量为零。除了给点暂时的心灵安慰以外毫无用处,并不能解决提问者的真实问题(财政困境)。这就是心灵鸡汤。这些以谣言、伪科学、心灵鸡汤构成的无效信息,为什么会充斥网络呢?因为有效信息需要严格质证后的事实、严谨的推理与思考,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制造无效信息并没有成本。所以,在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言的时代,无效信息的增长量将远远超过有效信息。信息爆炸,首先是垃圾信息的爆炸。一个用户创造信息的网站,人少时,质量可能很高,但随着网民涌入,信息量增大,讨论环境往往逐渐恶化。老用户们往往叹气抱怨道:站点水平被拉低了。水平低?指的是哪方面的水平?——制造和过滤信息的水平。上图是典型的大型网站中信息传播情况的简化版本。由于信息总量极大,只有经过传播源过滤,才能到达受众。在网络时代,除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外,用户与意见领袖也开始直接参与发布与筛选舆论,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源。图中的信息源,黑色为“污染源”,它们传播信息时,以喜好和传播量为先,并不分辨或无力分辨信息的真伪,有些则故意造谣;白色为“清洁源”,它们在传播前会判断信息真伪,且具备相应的能力。尽管网络上的谣言占绝大多数,但有各类清洁源过滤,在到达每个人眼前时,其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了。诚实提供第一手材料的当事人、严肃媒体及相关记者、有一定知识广度且人格可靠的意见领袖、有专业能力且仅在专业领域发言的中立科学研究者,是常见的清洁源。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信息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经验缺陷、知识缺陷、思维能力、偏见、政治立场、情绪、利益,都可能导致清洁源制造和传播污染信息,但清洁源只是偶然传谣,而污染源提供的信息则十有八九都会是谣言。由于后者缺乏识别与筛选信息的能力,网络中的无效信息比例,将如实地反应在其信息流上。部分意见领袖和媒体,因利益、品格、自律、思维能力、制度保障等欠佳,会成为大污染源,然而,一般来说,他们饱受信息洗礼和淘汰,总体上依然好于普通用户。普通用户因知识与经验缺陷,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更易成为污染源,因此微信朋友圈里谣言比例远高于微博信息流。最易迷失的是老一辈,他们平均受教育程度低,经历过长期的信息匮乏,培养出诸多恶习。由于信息饥渴,他们对各类能消磨时间的故事津津有味,并不介意是否编造。对无效信息有着更大的容忍程度——“万一是真的呢”“转一转又不害人”。当你关注一众长辈的朋友圈时,往往每天都会接收海量的谣言,有时连续几十贴里没一贴是真的。这些污染源并非文盲,他们很多具备不错的专业技能,甚至有教授学者等头衔。然而,专精少量狭窄领域,并不能掩盖他们在绝大部分领域中的知识和思维缺陷。更重要的是,他们严重缺乏对网络舆论的了解。不知道信息的制造者是谁,目的是什么,常见手段又是什么,这是他们成为污染源的最重要原因。相关术语参见:。本文非书中内容,系随笔。本文摘要:在无效信息中,生活类谣言瞄准人们的经验盲点,编造耸人听闻的故事诱导传播。伪科学利用人们的知识盲点,煽动读者内心的恐惧。而心灵鸡汤则针对大众的思维缺陷和情感需要。污染源的信息流十之八九都是谣言,它是未经筛选的网络信息状况的真实反映。","updated":"T01:01:0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n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63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01:0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633},"":{"title":"求知幻觉","author":"bridgeduan","content":"问:为什么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答:因为这本来就是中国对自己工业的分类,不是联合国的分类。作者:inking,断桥2009年9月,新华网发了篇中学级别的献礼文,按理是很难传播的,事实也如此。然而,里头有这样一段话:“如今,一个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建立起来:钢铁、电力、煤炭、石油加工等传统工业部门逐步壮大,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中国都有。 ”[1]请注意最后这句,得到热传: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中国都有。 在六年的网络传播里,这句话在各类论坛(主要是工业党盘踞的论坛以及知乎、微信里)不断变形,按时间线,大致是这样变化的:1.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所有工业门类,成为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2.只有中国和美国是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3.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4.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中国以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美国以拥有94%的工业门类排在第二。全世界只有中国具备大而全的完整工业体系。……这个谣言和大多数人见面的样子,应该是最后那两句话。因为这是“传播筛选”[2]的结果——即谣言经过网民有意无意的共同协作,修改得最适合传播的形态会最终在舆论中胜出。那么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到底有多少工业门类?约有8种(因为并未明确规定哪些是属于工业)。毫无疑问,中国全部拥有,但也没啥稀奇的。(下图为所有21个门类)为了便于汇总各国统计资料对比,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局制定(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即《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建议各国采用。目前该分类标准最新版本是2008年出版的ISIC Rev.4版本[3]那“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出自中国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年版[4],其中门类以下的二级分类里,涉及工业制造业的摘分出来即39大类,另外俩数字我没有查,但料想应出自同源或随手捏造。那是中国对自己工业的分类,当然“全部拥有”了。这是典型的先射箭后画靶子。为什么这样的信息会在舆论中胜出呢?除了迎合某群人的意识形态和自尊心(工业党,中美对抗等)之外,还因为它满足了你的“求知幻觉”。这是典型的传播手段之一。(见图)很多人盼望知识增长,但他们的识别能力和其所鄙视的父母辈无异。我一直希望强调,骗傻瓜有骗傻瓜的方法,骗聪明人有骗聪明人的方法[5],并没有人可以豁免谣言。知乎对清洁中国舆论有很大贡献,但要在那里蒙到人,只需在行文形式上做一下改变而已,编造更多的数字和细节,贴上更多和议题难言相关的图片,再辅以更有组织的顶和踩。那里的人和微博、微信朋友圈一样好骗。无数的谣言被顶得高高的。多余的话 by 断桥(与本文无关):给工业体系分类只是为统计方便,不是搞攀比,也没啥可攀比的。发展什么工业,要看有没有比较优势,这都是ABC。一个国家可以为了转型淘汰低端工业,也可以为了就业引入低端工业。就连战争时,追求大而全也说不上正确。最后,现在新行业涌现速度很快,联合国产业分类也已相对落伍了。总结:为什么通过编造详细数字就可以在传播中胜出?因为具体、细致的信息,会给人们带来“求知幻觉”,这是促进传播的基础动力之一。特别是那些信任自己知识和理性的人们,更容易被迎合个人观点的详细数字所欺骗,而很少去动手查它的来源,哪怕它完全不符合常理。[1].新华网《中国跨越——新中国60年八大历史性变迁》[2].参见 [3].ISIC Rev 4.0 备用下载源1:原始下载源:[4].最新版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5].","updated":"T04:44:1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n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14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44:1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147},"":{"title":"合胃口的假新闻与更合胃口的假新闻","author":"bridgeduan","content":"
郭文景是杭州二中高三学生,近期被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为2016年本科新生。朋友圈旋即被她的新闻刷了屏。先是大加褒奖,说她目标明确、学习刻苦、颜值高,在中美信息学奥林匹克大赛中均获大奖,业余还去美国参加各类编程与社会活动,这是一个学霸碾压学渣的故事。接着就是一轮黑,网民爆料称她原是美国公民,父亲是信雅达董事长,父母均为MIT毕业,这又变成了一个贵族碾压平民的故事。
看的出来,传播后续新闻的人有少许智商优越感。不过若论两条新闻的靠谱程度,后一条要糟糕不少。前一条的主要问题是隐瞒了美国国籍。没有国籍,她的不少成就,如参加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是无法完成的。另一些成就,如被哈佛提前录取,将不再耀眼。她的颜值貌似也不算高。后一条新闻,仅国籍系网民从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新闻中获得,干净有效。其余信息,如她父母为某公司董事长和MIT毕业之说,均系网上各类匿名ID爆料,这些匿名者分别自称为她的同学、她父母的同事、她父母同事的朋友等等,特点是除了她父母名字以外,什么都知道。我在这里不怕打脸地判断这两条均系谣言。
从这件小事里,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舆论的路数。先从正方角度炒一遍“杭州某高中高颜值美女学霸努力奋斗成为哈佛学生”,发现原来是美国人以后,再反过来造一轮谣“大骗局,哈佛女父母原是MIT毕业生”。这叫“一锅两吃”,同一个新闻点,中国的媒体和自媒体可以挖掘并编造出两条有爆点的新闻来,堪称勤俭节约的典范。
当前中国是个共识极其分裂的社会,读者阅读新闻时各取所需。有人相信“勤奋成就天才”,那自然可以无视她的美国国籍与具备国际视野的家长,毕竟这样的成就在美国也属凤毛麟角,而她初中就读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就读杭二中,正规中学教育的确主要是在中国完成。假如你相信阶级分化,“某些人的起点就已超过你的终点”,那自然可以无视她的努力,相信其成就绝大部分是由金钱和家长的人际关系铺路。普通父母连哈佛在哪里都未必知道,更罔论了解如何申请美国大学与定向培养孩子相关技能。
前段时间的一条新闻更为典型,一位妇女在剖腹产子后,突发羊水栓塞而亡。首篇报道描述了病人家属的彷徨无助,妻子死讯由村支书转达而非医院通知,悲痛欲绝的家属来到医院后,见到的是空空荡荡的手术室和简陋的手术台上妻子冰冷的尸体,医生护士均不知去向。但很快网媒又爆出了另一套故事,医生认为孕妇顺产有风险,要求剖腹,婆婆担心影响生二胎,丈夫是农村人没有主见,唯唯诺诺,双方争吵拖延了一个小时丈夫才签字手术,延误了病情,病人死后家属立即带人打砸医院。两条新闻都有大量的支持者。
当前医患关系尖锐。一些人就医体验很差,挂号窗口卖票的黄牛,长时间的等待,冷着脸不搭理人的医生,费用高昂未必对症的指定推销药品。这些人愿意相信前一类新闻。记者对场景细节做了处理,暗示医护缺乏责任心导致医疗事故。但实际上,医生护士不在手术室,是因为在其它房间休息。羊水栓塞死亡率本身就相当高。而委托村支书转告病人,则可能是担心病人家属情绪失控无法交流,这经验从后来医院果然遭到家属打砸得到印证。
若你经常上网,了解医生成天辛苦加班,工资低,还经常被无知病人辱骂,病人死在医院或者术后残疾,医生护士往往会被医闹殴打讹诈。那么你会更愿意相信后一条,尽管那条新闻的所有重要细节都是网络写手编造的。这些细节描写为的是栓上另一系列易于引爆舆论的热点话题:“繁殖癌”、“婆婆欺辱媳妇”、“好女莫嫁凤凰男”。
很多人发现媒体喜爱在医患报道中污蔑医生医院,吃人血馒头。于是对相关新闻产生了警惕和厌恶心理。不少媒体、自媒体和意见领袖很快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那咱改黑病人呗,又不花钱。所以现在,网民在舆论狂欢中经常会把人血馒头吃两遍,一遍蒸着吃,一遍烤着吃。先黑医生再黑病人,一具尸体反复利用,媒体喜获双倍流量。
无论正反两面都能灵活炒作,是写手的基本技能,以下是常见案例:1.对同一件事,展现不同侧面:正:加州USC大学两中国学生实验室加班工作晚归,开车路上遭黑人枪杀。反:年轻男女在美国凌晨驾驶宝马车出行,遭遇枪击死于车内,原为华人留学生。前一条:主要迎合研究生与部分学生,其次迎合反感黑人者和禁枪者。后一条:主要迎合仇富人群,其次迎合仇美人群和大龄单身者。2.针对特定传播者,编造各类细节:正:无良经纪公司常年压榨,知名歌手多次因赶赴演出延误治疗,最终死于癌症。主治医生兼好友遵其遗嘱做角膜捐献手术,让世上多一人重获光明,记者含泪拍摄现场。角膜捐赠仪式定于下周举行,经纪公司或将在仪式过程中承接广告。反:在医生帮助下,无良记者扮成助手潜入手术室,于捐款角膜手术开始时,惨无人道地拍摄歌手遗体。死者家属闻讯赶来发生争执,记者高呼新闻自由,将歌手母亲推倒在地。这里留给读者思考:前一条:臆想“公司常年压榨”、编造“记者含泪”、“承接广告”的细节,会让哪些群体转发?后一条:捏造“记者打扮成助手”、“拍摄遗体”、“高呼新闻自由”、“将歌手母亲推倒在地”的细节,又能让哪些群体转发?3.在遣词造句上褒贬,诱导读者判断:正:两餐未吃,连续七小时高难度手术,成功救下危重病人,在场医生护士放下心来,喜不自胜,于手术结束时自拍留念。反:做完手术便不闻不问,将病人留在血迹斑斑的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嘻皮笑脸玩自拍,不顾病人隐私,上传朋友圈炫耀。描绘同一件事情,简单将褒义词替换为贬义词,就能诱导相应的群体进行传播,并收获截然不同的评论。
这些基础舆论技巧,不一定对每个个体有效,但对新闻受众群体来说,其群体反应是应激的、可预测的。有经验的写手,在文章完成之时,就能大体知道谁会去相信它、传播它,评论会呈现怎样的分布,文章里的每段话都针对目标群体量身定制。这就是简单的舆论操控。
不少人上网看新闻时,嘴里经常念叨,要理性,要智慧,别被无良媒体煽动,可他们的身体还是很诚实啊,见到合胃口的谣言,立刻就扑上去信了。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你总能在无数的网络信息中找到合你胃口的谣言,和更合你胃口的谣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人日常随笔发表在微信公号“忽悠”上,见二维码。知乎只收部分。对忽悠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以下链接访问:","updated":"T08:03:5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n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040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03:5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0403},"":{"title":"给民间科学家足够的钱与时间,他们能出科学成果吗?","author":"bridgeduan","content":"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1.“民间科学家”的定义是什么?有哪几类?2.它和“业余科学家”有何区别?3.资助民间科学家,并给予足够研究时间,就可能出科学成果吗?4.以“受过科班训练”来判断民科是否靠谱?5.钱学森为什么会支持人体特异功能?6.什么才是对科学研究者的侮辱?近日引爆朋友圈的,是五年前的“引力波”民科视频。一位热爱物理,历尽艰辛,多年来自费钻研学术的民间科学家,在台上遭遇了嘉宾和主持人的无情嘲讽。当然,羞辱他就是这个节目本身的目的,也是收视率的保障。不过,借着引力波被证实的新闻,他得到了广泛同情(尽管该新闻与其理论完全无关)。有人声称,学术我不懂,但为鼓励这种热爱科学的精神,自己也要捐助10万元,让他至少衣食无忧的继续研究。然而,那些有捐助意向的人,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民间科学家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资源与个人水平不足么?假如给予足够多的金钱与研究时间,他们就真能提高水平,搞出科学成果?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Practice makes perfect。意为“多练习,就能达到完美之境”,或“熟能生巧”。比方说我下棋很臭,那多找高手切磋,水平会很快提高。我不会写书,然而假如每天坚持码几千字,文章也会顺畅。我编程很烂,但每天写几百行,几年下来也是高级程序员。相应的鸡汤故事更是人尽皆知,如爱因斯坦的小凳子,达芬奇的鸡蛋,以及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注:前两个故事系编造,名言属实,且并无所谓的后半句)。搞学术研究,难道有啥本质不同吗?一个对学术狂热的民间科学家,不求做到顶级(因为这需要天份),只希望自己像个普通博士生那样出成果,有可能吗?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考察“民间科学家”这个词,因为中国绝大部分正规大学与研究所均系官办,”民间“不仅意味着“非正规”,还隐喻着“挑战权威”。在中文里,非正规从业人员通常被称作“业余”——业余棋手、业余作家,或“爱好者”——天文爱好者、登山爱好者,或两者均有——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民间科学家”是个特定搭配,具备贬义,其内涵远非“业余”所能覆盖:爱因斯坦毕业后未能找到教职,几篇诺贝尔奖级别的论文,都是他在专利局做公务员时,业余研究完成的。张益唐证明孪生素数猜想,部分基础工作是他毕业后给餐馆送外卖时完成的。——然而,他们那时是“业余科学家”,不是“”民间科学家“。大量天文发现,都是普通爱好者做出的呀。——没错,他们是”科学爱好者“,但不是”民间科学家“。某某高中生也发表了几篇SCI论文。——这是”低学历科学研究者“,并不是”民间科学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难道只有那种搞阴阳五行的,把”公狮子“硬称作做”阳狮子“,谁不同意就上法院告的,才是民间科学家?——不,这一般叫”精神病“,不叫”民间科学家“。民科一词定义模糊,导致诸多无谓争论。民科群体亦在不断演化,令以往的批判落伍。本文试图对民科做出新的分类分析。众所周知,北大校训前半部分是“爱进民科”,民科资源自然异常丰富,这些分析基于本人长期耳濡目染仔细观察。当然,个人经验未必可靠,仅供参考。一、民科1型。擅长领域与爱好不一致。热爱科学研究,却并不适合。如同一个五音不全的人非要做歌唱家。这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民科类型。典型特征:对基本科学研究规范不了解。而是自创一套缺陷严重的错误研究方法。不掌握也无法理解行业术语。他用术语,只是因为这显得“很厉害”、“很科学”。在交流时非常自负和自恋。无法理解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套套逻辑(循环论证)与阴谋论(分不清想象、推测与事实),这些逻辑错误不但出现在他们的文章里,也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常见民科1型言论:例1:我认为XX食品有潜在危险。虽然科学家没有发现足够证据,但谁能知道它没有未知的危害呢?——“不知道某物有未知危害”是个永远为真的套套逻辑,因此这句话并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对这种句式不敏感,不能一眼看出错误,那么你很容易被民科所惑。例2:本专业的教授们不认可我的文章,因为我的成果太震撼,他们害怕我会挑战他们的学术地位,抢走他们的科研经费。——分不清想象和事实。例3:根据我自创的XX理论,我认为万有引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万有斥力。——自创的理论需要先用实验证明其正确性,获得同行评议的认可,然后才能使用该理论得出新结论。否则瞎编一套研究方法还不容易?活跃地点:贴吧,论坛,QQ,优酷。常见性格:对普通人,眼高于顶,觉得自己异常聪慧。对专业人士和学者教授,口头鄙视但内心崇拜,以获得这些人的认可为荣。自负掩盖着自卑。应对方案:面对他们,普通人的所有应对方案都是错误的。赞同与鼓励会让他们更为自负,继续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无视、鄙视和嘲讽则会被视为侮辱与迫害,伤到自尊后他们会更加努力,试图“做出点成就打世人的脸”,同样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治疗。【视频】1型民科的标本:永动机哥。(注:视频1分钟处高能)二、民科2型。表面上热爱科学,实际上热爱的是顶级科学家的名与利。他们将研究科学视为获取名利的捷径。有位在北大活跃10多年的民科刘进,自90年代中期起,每天穿梭于学生自习的教室,兜售研究成果(其实是简单的杨辉三角形),年复一年,除了圆圈和三角形越画越漂亮以外,毫无长进。然而多年后,他意外收获了副产品——一届届北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谁是高考状元,不知道哪位校花最漂亮,不知道各系著名教授或校友,却知道他(他本人是1型民科,但达到了2型民科梦寐以求的目标)。你看这性价比多高。典型特征:研究方向多为大众传媒的热点,而对学界真正关注的问题知之甚少。这由强烈的名利欲望所决定。且适合大众传播的学术议题通常浅显易懂。像歌德巴赫猜想,任意大于2的偶数能分解成两素数之和,小学生都能看懂。所以民科们特别喜欢。但若你考他们点基础知识,比如让他们做个傅立叶变换,相关领域合格的本科生都会,但民科写不出来。这有智力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不在这里。热衷攻击名人。我发现了爱因斯坦理论中的错误,我驳倒了院士,我质疑了某某教授。他们不是为了接近真理,而是想弄个大新闻。“证明爱因斯坦是错的”变成了研究目标。那为啥不去证明爱因斯坦正确呢?成功率高多了。但从来没有民科这么干,因为没新闻价值,他们在这方面从来不傻。形象打造与自我宣传远远重于研究工作,擅长自行宣布胜利。他们并不埋头研究,也不进行论文写作,而是不停在网上、媒体上宣讲自己的理论,时常到学术机构“挑战教授”。然后自己宣布获胜,原因是教授怕了(不理会他)或教授被驳得哑口无言(理会了,但旋即发现无法与他们交流)。正规的学术研究者很少关心非专业人士对其专业成就的评价,除非严重影响其工作与利益。与民科1型部分重合,但也有少数人有正式学术职位。常见民科2型言论:例1:经过长期研究,我发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里的错误,他的理论基础被我彻底摧毁了。例2:在XX国际会议上,某某教授发言后,我当场对他的发言进行了全面批驳,驳得他哑口无言(实际上是根本听不懂或不愿听对方的回应,胜利也是他自己宣布的,学术界没什么人承认)。例3:我的重要学术理论一出,便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共计五家省级电视台、十三张权威报纸,对我的理论进行了正面报道(但论文永远发不了)。活跃地点:论坛,报纸,电视台,学术机构周边。常见性格:追名逐利。研究领域随公众热点而变。与1型相比,他们不愿谈论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问题与实验情况,而是专注于宣传自己的个人形象、成果,以及有多少人(特别是有多少教授和领导)承认他的成果。应对方案:不理会。对一个追名逐利而不得的人来说,无论支持和反对,都会提升他的曝光率,而这正是他想要的。图片:2型民科的标本,小推车哥。友人摄于北大民科圣地理科二号楼-小东门-东门区域。小推车民科哥。乔布斯死于人造癌病毒三、民科3型。研究方法或目标是错误的,但搞这种\"学术研究\"属谋生手段。与民科2型不同,他们多有自知之明。普通人对学术界论文有“幻觉”,认为能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大部分都是“正确的”,但这种情况仅存于顶级期刊和会议。除此以外,还有大量(中文杂志可能是90%以上,英文杂志少一些,但比例也不低)的学术、准学术刊物,里头有大量文章是用于谄媚领导、吹捧学阀、打击政敌、拉关系、攒资历、混评分、发软文、刷论文数、满足项目需要、博士毕业等等。尽管它们同样是论文,一般也会被学术数据库收录。但真正的专业人士根本不看。典型特征:有能力在低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论文。甚至一些高水平学者,因利益驱动(最常见的是吹捧领导),会使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力,将类似文章发表到较高档次的刊物上。学术观点随个人、研究单位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变化而急剧转变。比如前年还在论证生二胎会导致人口爆炸需要严管,但去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突然变化,旋即开始论证放开二胎刻不容缓。因某些历史原因存留的学术规范不佳的行业。随时代发展,社会对这类行业的研究成果与毕业生的需求量急剧下降,但早年教授队伍庞大,相关学术刊物繁多,无法裁撤也难以转型,遗留下来。比如搞马克思的、计划经济的、中医的、地震预报的……。常见民科3型言论:例1:某某学科具有悠久光辉的历史,在XX年,XX年和XX年,分别受到国家领导人某某、某某等人的亲切接见。领导人指出,某某学科是中国人的骄傲,一定要解决某某问题,将这个学科发扬光大。——相比学术目标,他们更关注权力的承认与拨款。例2:某某杂志是我们最重要的宣传阵地,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实攻击,我们必须誓死捍卫这条生命线。——行业生存受到威胁,学术观点的正误变得不再重要。活跃地点:在你们这些普通人看不见的各种行政会议上。常见性格:只要不影响我从国家拿钱,对论文里是否有漏洞,是否遭遇批评,并不感冒,因为他们很多人自己也不信这套东西。只要领导认就行了。应对方案:别跟他们较真。因为他们的背后是外行领导内行,将发论文作为政绩,而非获取学术圈同行认可的学界现状,除非你的目的是变更体制,否则批评毫无用处,他们也根本不在乎。图片:3型民科的标本。随便找本非一级期刊(一级期刊也有)的中文学术杂志,上面到处都是。四、民科4型:能在大众媒体上熟练运用术语,高中或本科知识娴熟,有科学思维能力,写文章格式非常规范,但并不具备专业素养。专业人士知道他们是民科,而非专业人士则误以为他们是科学家。我学术水平较低,所以早年接到不少低档次杂志的审稿请求,其中就有少量民科论文。这些论文格式严谨,术语运用准确,所以能顺利骗过编辑,但哪怕水平再低的专业人士,也可以一眼看出,作者其实什么也不懂。典型特征:有能力在低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也有能力科普。但是他们的论文,有水平的专业研究者根本不会看。科普文章则靠四处搜索翻译拼凑,特点是剽窃的部分水平很高,自己夹塞的部分错漏不少。跨界与专业权威在后者领域辩论。一个人脱离自己的专业,跨界发言,很常见。但如果无法意识到自己与专业权威的巨大差距,开始尝试临时翻找材料驳倒对方,就是典型民科行为。没有系统性的知识储备,也不会分辨材料真伪,只摘取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每个专业领域里都有门道,有独特的材料处理方式与研究方法,还有很多外行无法注意到的细节。试图跳过专业知识积累阶段,靠搜索引擎东拼西凑,不懂的地方临时脑补,写出来的就是只能骗外行,内行看着到处是错的民科文章。频繁使用专业术语,但这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欺骗普通人。常见民科4型言论:例1:某某的科学素养是公认的,他在科学领域几乎不犯错。——“科学”并非单人所能涉猎的领域,任何现代研究者能精通的专业领域极窄。如果一个人在其专业领域的日常发言能有90%正确,非专业领域有50%正确,就已经算相当严谨了。如果你觉得对方谈跨度极大的无数专业问题都不犯错,那一般说明你的辨识水平堪忧。所谓“科学素养”(即通用的逻辑思维方式)有用,但用处有限。例2:我的言论是有依据的,你看这篇论文的结论(然后翻出一篇垃圾杂志的垃圾论文),还有这些数据(贴一大堆)。——论文的价值需要专业人士来鉴定,即便论文本身没有问题,转述也需要专业人士把关。因为垃圾论文才是大多数,大部分民科观点,你都可以找到论文支持。数据同理。当你对数据的来源,可靠性,应用范围等毫无概念时,数据不过是个效果良好的自欺和骗人工具。活跃地点:知乎,论坛,报纸,电视台。常见性格:什么性格都有,但大多数觉得自己科学素养很高,什么都能谈,心中有鄙视链,如理科生鄙视文科生。看不起1型和2型的民科。应对方案:这类民科的命门是无法判断手中材料、论据、所用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与权威性。他们阅读论文,却没有能力判断真伪正误。在运用专业材料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各种编造、裁剪、歪曲、误读。业余人士无法看出问题,但专业人员可以围绕他们错误运用的材料进行辨析,来展示他们真实的学术水准。不过,要让普通人理解他们的错误,并不容易。对各种民科的类型和特点逐一梳理,明晰定义之后,各种问题便容易回答了:1.为什么“民间科学家”不是“业余科学家”?本职与学术无关,业余时间研究科学,获得成就的人有吗?有。前文已有很多例子。学历很低,但学术成就出色的人有吗?有,虽然少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是本科学历。初高中学历者在顶级期刊发论文也偶有所见。大数学家华罗庚是初中学历。还有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传奇数学家拉马努金。然而,他们都是“业余科学家”。因为他们搞学术都遵守科学研究规范,专业知识扎实,能够与同行交流,了解其它人的研究动向。民间科学家(特别是民科1型)的研究方法天马行空,基础知识薄弱,完全不了解学术界的成果和动态,无法读懂同行的论文。2.为什么资助民间科学家,并给予足够研究时间,也无法产生科学成果?因为科学是一套方法论,需要遵循基于逻辑的严谨研究程序,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结论。准确的事实、论断或材料,严格的研究规范,清晰的逻辑论述,三者缺一不可。民间科学家无法分辨材料、论文的真与伪,不知道怎样去伪存真(在社科领域尤其致命)。很多人甚至看不懂论文,而以大众媒体或科普媒体的报道(大多是错误百出的民科文章,或缺乏细节的普及式介绍)作为自己的论据。民间科学家不理解研究规范的意义。比如前文介绍的永动机哥,他在论证时,对部分能量的计算单位用的是模糊而奇特的“力×周长”,从而导致一团浆糊。假如他改用符合物理学规范的公式描述,就能马上发现错误所在。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之所以自创标准,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至于逻辑,前文已有涉及,不再冗述。民间科学家(特别是民科2型)怀抱着成名取利的不纯目的,从一团浆糊,正误难辨的材料出发,用自己发明的,毫无规范的方法进行研究,目标是打倒某个名人或者某个知名理论。即便给一个亿,一百年,也不可能有任何成果。这根本不是钱,也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研究的根本不是科学。你哪怕把钱给一个热爱科学的小学生,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出成果的概率都比民科高。那么,普通人应该怎样支持科学?最好的方式是捐助正规学术机构,也可以投资高科技公司。有人说,民科自称搞科学,是对所有真正研究科学的博士生与学者们的侮辱。这话不对,我从未见过有博士生认为民科搞相关研究是对自己的侮辱,顶多当笑话看。相反,国家每个月只给在职博士生发可怜的八百块钱(现在不知道多了点没有),才是彻彻底底、深入骨髓的侮辱。如果有人能让博士生的平均补助提高五倍,让他们起码能租得起房,吃得起饭馆,谈得起恋爱,那中国的学术成果说不定能翻倍。在这个意义上,一些著名民科,例如廖凯原,他的多笔巨额捐款,对中国法学学术的贡献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人欠他一句感谢。3.以“受过科班训练”来判断是否民科靠谱么?不一定。民科不见得没受过科班训练,他们不少人有学术界职位或学位。然而,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研究者,有极高的概率(超过99%)是民科,仅有极少数是业余科学家或爱好者。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的科学界,犹如工业界的流水线,专业划分极其细致,实验器材极其昂贵,合作变得更为重要。任何天才想单枪匹马地搞出成果,除少数对工具依赖度极低的学科(如数学)之外,难度相比一百年前,大大增加。学术界有钱有人有资源,只要你有天份,总能谋得一份职位,调动更多资源,大大缩短出成果的时间。所以科学研究者若有足够能力,一般都会选择进入学术界或工业界的研究机构。而学术界内的民科现象尽管不可能根除,但学术界有自净能力。有人整理了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杂志与出版商,拉出黑名单。有人编写SCI论文自动生成器,去测试学术刊物的审稿是否有效。这方面最知名的是“索卡事件”。物理学家Alan Sokal向杜克大学研究后现代哲学的《社会文本》杂志投稿,这篇名叫《跨越界线:通往量子引力的转换诠释学》的论文被顺利接收发表,随后他公开声明自己的文章是“完完全全的胡扯”。这场钓鱼揭示出那些貌似高深的术语实际上变成了某些毫无分辨力的学者(民科3型)掩盖其致命缺陷的厚厚外壳。4.钱学森为什么会支持人体特异功能?尽管中国对钱学森有所神化,但他毫无疑问是位大科学家,在留学期间也是学霸,绝大部分科目均为满分,知识面毫无短板。然而,他归国功成名就之后,却令人大跌眼镜,先是为亩产万斤背书论证,后是支持特异功能,这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写,也有人认为是谄媚领导。也许亩产万斤是这样,却无法解释特异功能。特异功能热发生在80年代,典型案例是耳朵认字,人体飞行,隔瓶取物,气功除肿瘤等。钱学森称之为“人体科学”,认定这是新的前沿科学发展方向,并赶赴各地举办数十次讲座推广。这并非“谄媚领导”,因为当时的名义最高领导人胡耀邦,对特异功能热极其反感,认为是封建迷信,多次批示停止宣传、停办活动。所以请大家首先接受一个事实:钱学森对特异功能是真的信了。为什么一个中学生都能看出错误的理论,大科学家却深信不疑?他是跨界了,但这并不足以解释。并且,一些生物专业教授也支持特异功能,即便98年,我依然能在北大,听到一位生物系老教授,报告耳朵认字实验有效的讲座。其实奥秘在于信息传播。科学家当官、退休后,会接触到不良的舆论环境,遭遇。饭桌上,官员们在谈特异功能,朋友们在谈特异功能,邻居们在谈特异功能。其中有些是无法看穿骗子的魔术戏法,有些是以讹传讹,但科学家当真了。钱学森支持耳朵认字的重要理由是:“它是客观存在,因而是否定不了的。”科学家的能力在于根据事实抽象出理论,然而,如果事实本身就是假的呢?要解释一堆假的事实,只能编造漏洞百出的理论。在你的朋友圈里每天疯狂传谣的那堆老教授们也是一样,他们无法应对信息时代的变革,难以分辨舆论中哪些材料是真,哪些结论是假。疏离学术界以后,部分科学家丧失了辨别材料真伪的能力(民科4型)。他们不了解舆论,不知道他们的正确判断建立在清洁的信息输入上。顶级学术刊物对作假、伪造数据极其严厉,是为了保证学术圈内的信息干净可靠。这也是“科班训练”的另一个作用。你觉得浅显的中学、大学理工科教科书,实际上极其珍贵,因为它们的信息都是干净的,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即便今后遭遇污染,亦可通过比对去除。可若你奠基时用的是民科书,例如学经济学读的第一本书是《货币战争》,那纠正起来可就难上百倍了。————————————————————————————————我的随笔文章在微信公号“忽悠”上。知乎上只放一部分。","updated":"T02:36:1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n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40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36:1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fcda34ebb4ad959f282794bcf86245aa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404},"":{"title":"论述社会问题时常见的“个例思维”谬误","author":"bridgeduan","content":"网络讨论中,一个常见错误,就是以讨论“个例”的思维方式来探讨社会问题,导致很多无意义争吵。“个例”与“社会”的区别何在?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到某中学演讲,勉励一个乖巧的孩子:你要努力学习,争取拿全年级第一。这是“个例”,这么讲没任何问题。可假如我是对全班同学说:你们都要努力学习,争取个个拿全年级第一。那必然哄堂大笑。社会问题涉及广大群体,对个体有效的方案,于群体往往无意义。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男孩讨不到老婆,你可以鼓励他赚钱、健身、帮他张罗相亲,这些方法均可能奏效。但假如你面对的问题是“中国3000万底层男性讨不到老婆”,那以上方案均告无效。因为该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适龄女性人口比男性少3000万,你使出浑身本领让一个男孩讨到老婆,也仅仅意味着多出另一个男孩打了光棍。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停止计划生育、宣传男女平等,与处理个人问题完全不同。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激烈争论中常被遗忘。微博上经常围绕琐事激辩,一个穿得比较清凉的单身女孩在大街上遭遇强奸犯袭击。一批人说:治安太差,应该增加警力。另一批人反驳说:远水不救近渴,女孩子应该穿严实点,平时学点防身术,以免成为强奸犯的目标。于是两边就吵起来啦。他们意识不到,双方讨论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对于受袭女孩个人来说,留意穿着、学习防身术,可能行之有效。但对年轻女性公共安全这个社会问题来说,改变穿着的效果就很可疑,因为强奸犯的欲望需要释放,总会盯上一个目标。你穿严实了,他会去找另一个女孩,强奸案总数不变。所有女孩都裹严实?先不说效果如何,成本就无法负担。作为个人,可以主动支付成本改变行为,比如花钱去学防身术。但群体是无法主动改变行为的,除非施加外力——加大宣传,并提供学习防身术的补贴,但这样做,成本就远高于多雇几百名警察巡逻了。上网墙很高,翻不出去。花钱买梯子,苦练翻墙本领,可以解决个人问题。但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墙的目标是拦住固定比例(如99%)的人,这么干的人多了,墙一升级,以前的方法又都失效。钢厂效益不好,你失业了。转变观念,学习知识,积极转行找工作,可以解决个人问题。但如果萧条的是整个行业,几十万工人失业,那这类建议就毫无意义。因为可供转业的工作机会就这么点,且群体行为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是无法改变的。尽快发放失业保障金才是有效方案。分清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讨论起来就容易多了。越不具备特殊性的,越可能是社会问题。超温失效疫苗案是个典型例子,责任人没啥背景、学历很低、运营手法也平平无奇,这种样例就很容易复制,可能普遍,此案说不定只是冰山一角。而若对方是高官子女,倒反而未必值得关注,因为通常是特殊个例。社会问题与个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执行人都不同,如果社会治理水平低下,导致群体受害的问题不能在社会层面解决,那便只能依靠个人。控制不了几十家工厂的排污,导致几百万人戴口罩、买空气净化器、频繁送小孩上医院治支气管炎。控制不了几家奶粉厂商的质量,导致几千万人生了小孩后像蚂蚁一样地从海外搬奶粉。此时解决问题的成本便高不可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人日常随笔发表在微信公号“忽悠”上,见二维码。知乎只收部分。对忽悠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以下链接访问:","updated":"T08:41:0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n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5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41:0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524},"":{"title":"怎样打造过硬的传谣队伍","author":"bridgeduan","content":"信息污染系列之三:怎样打造过硬的传谣队伍——运用支持者与马甲的艺术在苹果手机6系列发售后几天,有网民造谣称:苹果升级iOS 8操作系统后,可以获得一个新功能,就是放进微波炉,用微波快速充电,仅用一分半钟就能充满。这个谣言在推特上被迅速传播,于是真有人上当去试了,这些人在用微波炉给自己的苹果手机”充电“后,手机起火爆炸,现场惨不忍睹。可问题来了:如此愚蠢的谣言,骗子是怎样让他们相信的呢?莫非他们很傻?这话没信息量,只是将“受骗上当的人”重定义成了“傻瓜”而已。既然人家用的是高端的iPhone,赚钱能力多半在平均水准以上,看上去不像傻瓜啊。那骗子到底做了什么?它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仿照苹果公司的字体和设计,给“手机能用微波炉充电”的新功能做了张精美的广告海报,编造了少量“微波无线充电”理论。二是用多个马甲转发这张海报,它们纷纷跳出来佐证说,自己的确成功地使用微波炉给iPhone充了电。手法平平无奇,效果却不错。在这里,制作高仿苹果公司的精美海报,附上各类专业信息,使用的手段是“诉诸权威”和“”,以极小的成本增强了信息看上去的可信度。马甲互证则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骗子的舆论环境。假如骗子影响力很大,支持者够多,他还可以通过与广大支持者或支持者的马甲互动,甚至动用传统媒体帮助宣传,进一步提升效果。推特是个拥有上亿用户的超大网站,为何几十个帐号,背后的控号者也许仅有几人,就可以营造舆论环境?因为网站总体人数虽多,但这些人会被分摊到大量狭窄的议题上,而对于单个议题,既愿意深度关注,独立调查,又能够制造有效信息的用户,数量是极其有限的,绝大多数传播者是跟风而动。例如讨论专业议题时,具备相应知识的人极少,你想找个无线充电专家,几十万人里才有一个,而且一般不参与业余辩论。而讨论生活议题时,当事人寥寥无几,若有人能证明自己在热点事件现场,掌握各类细节,就可以引领媒体,攫取话语权。把控舆论环境的关键,不在于支持者的多少,而是看你能否赶在舆论窗口期内,动员舆论资源,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传播渠道内,制造出足够的有效信息并覆盖大众。所谓“公共舆论”,并非公众在自然状态下的言论,而是其思维背景(通常来自教材加上媒体长期灌输)与短期信息轰炸后的某种混合效果。那如何运用马甲、支持者、支持者的马甲,来营造有利于己的舆论环境呢?老网民想必都见识过论坛掐架。两群人在吵架,原本势均力敌。很快其中一拨人从站外呼朋唤友,不停注册马甲帮腔捣乱人身攻击,于是另一群人就败下阵来。但这类粗放管理的论坛即便做大,也会很快在各类写手、水军与炒作推手的主导下被迅速污染,谣言遍地,难以辨识有效信息,导致高端用户出走。但凡健康发展的超大网站,一般具备大媒体-小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的层级结构。即便马甲再多,若仅靠争吵掐架获得场面上的辉煌胜利,是无法撼动舆论的中坚,即意见领袖的。在这类站点,要营造舆论环境,便需要做更多细致工作,了解舆论环境的要素:议题控制、观点传播、讨论氛围以及材料互证。议题控制指大家讨论什么问题,很多时候,议题本身决定讨论结果。章节里有个例子:假如有人试图诽谤我,将舆论议题定为“破桥考试有没有作弊?”,此时无论诽谤者说服5%的观众,还是20%,对他们来说都是净赚,因为该议题天然对我不利。他们只要组织支持者或注册马甲,不停围绕该议题散播耸人听闻的消息即可。而我的自辩同样会助长议题传播,导致受骗人数同比例增加,我说服的人数,往往抵不上议题传播后新增的受骗者。即便强势政府在议题已定时也很难扭转舆论,有经验的应对是保持沉默或挑选另一热点炒作,来让已有的不利议题降温。传统媒体也会在某些目标的驱动下,使用类似手法如相对温和的“议程设置”。组织支持者接力进行观点传播是传统舆论手法,它利用了公众的从众心理。媒体也会使用诸如“读者来信”或筛选街头采访播出的方式,给予普通用户“我方支持者众多”的假象。但这对意见领袖效果较弱,合格的意见领袖心智坚定,清楚支持者的多寡与观点正误并无关系。也有些舆论要素,如讨论氛围,纯由人数多寡决定。若你的目的是想把大家搞糊涂,那拼命搅浑水,诱导集体站队和人身攻击,效果显著。反之则需尽力维护讨论秩序。然而,尽管捣乱能成功模糊议题,但这有代价,会损伤自身形象,影响长远利益。因此,假设你是个有头有脸的公众人物,辩不过对方,必须搞小动作,比如想披露对手的电话号码,鼓动支持者去骚扰,让他闭嘴或疲于应付,又不愿自身形象损失过大,那该怎么做?支持者的马甲:破桥居然公然支持XXX,他已经下作到极点了。支持者:破桥这家伙手段如此卑劣,公布他在家洗澡做爱的视频都不为过!马甲:这样不好,还是略施薄惩,只披露他家电话吧。主号:好,破桥的电话是,大家有兴趣可以拨打,和他当面“理性探讨”。简单与支持者唱和,为的是让讨论者们得到这样一个印象:讨论该问题时,大部分人认可某个更低的道德底线。从而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诱导支持者们集体恶化讨论氛围。此时,披露电话,号召人身攻击,不再是辩论失利后的卑劣手段,而成了响应“群众呼声”的正义之举。讨论一旦变成口水仗和派系斗争,人群将在相互仇视中分为两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无意义的垃圾话和造谣传谣,无法将精力聚焦到问题上,从而永远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但以上三点并非支持者和马甲战术最重要的功能,它的正规用法是材料互证。针对意见领袖,集中投放断章取义或恶意剪裁后的污染材料,组织支持者对这些材料进行互相佐证,让观众接纳材料后自行“思考”,得出操控者想要的结论,比直接宣传结论更有效。《战国策》里有个故事,叫“曾参杀人”: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翻译一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品学兼优。某天,有个和他同名的人在外头杀了人。一个乡亲跑到曾参家里来,对他母亲喊:曾参杀人啦。他母亲正在织布,镇定地说:我儿子不可能杀人。很快,第二个乡亲跑来说了同样的话,她继续织布:我相信儿子。等第三个乡亲跑来重复时,曾参母亲吓得扔下手中的织布工具,爬墙逃走了。你看,厉害吧,谣言只要说三遍,母亲就连自己儿子都不信了。为什么呢?曾参母亲收到了三个乡亲提供的信息。她认为,这是三个独立的信息源。单个信息源叫孤证,可靠性很差,多个独立信息源叫互证,可靠性大大提高。然而,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三个乡亲,根本没亲眼看见曾参杀人,而是从同一个八卦爱好者口中听到了这个谣言。他们并不是独立的信息源,只是这个大污染源的下游传播者。想在短时间内搞清一堆信息的传播路径,无论对普通人还是意见领袖而言,都不可能。你要有一定舆论水平,并花费大量时间(也许几个月)梳理每个信息源的信誉和它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行。查证之难,令水军互证有了很高的可行性。现代社会,每人每天都会在传媒上接触无数信息,却难以花费精力辨识其中任何一条。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1.科学问题。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专业知识,无法判断对错,只能在信息源中选择看起来靠谱的。因此,动员足够人手或媒体,集体表达对某信息源的信任,他们就会在从众心理下跟着信。如果有权威专家来唱反调怎么办?这有点难办,但“谁是权威”这个信息,依然需要经历传播过程才能到达大众。因此同样可以通过支持者互证,制造出一群“伪专家”与之抗衡。在中国,医疗信息污染严重。你上网搜索,可能九成以上的医学、保健、饮食知识,是虚假的,这些假信息相互抄袭又相互佐证,每个网站都这么说,谎言重复几遍就成了真理。大家现在都骂搜索引擎,但污染严重到了这个地步,搜索引擎算法再好,人手分配再多,也分不清真假。那听专家的行不行?可国内不但有假专家、假医生、假药,连假医院都有。有时医院是真,里头的科室是假,为了赚钱外包出去的。2.社会问题谈论社会问题时,以个人经历来做论据往往片面且业余。因为特定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其经历只体现社会一角,并不具备普遍意义。正确的判断依赖于严谨调查和统计数据,但在中国,官方数据造假成风,甚至相互打架,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权威性。这令人们又回归到以自身经历论述社会问题的老路,此时,指挥一群写手编造经历,只要人手足够多,覆盖主要的信息渠道,便会被公众视为“社会现实”。而少量的真实叙述,则会边缘化,被视为特殊个例。以知乎为例,在多数高票答案中,警察是认真负责的,医生是关爱病人的,公务员是辛苦加班的。但现实生活里,你报案时警察不立不查相互推诿,你看病时医生冷淡地问上两句就开高价药,公务员上班懒散对你爱搭不理,办事时故意折腾让你跑五六趟。敢情坏人都让你碰上了?可人家至少上班就是上班,总比上班时间刷知乎的人要认真负责吧。你无法确定,到底是自己经历特殊,还是别人集体撒谎。3.个人问题金庸描述过,在任我行和令狐冲杀了东方不败以后,日月神教教众是如何揭发与污蔑后者的:只听得有人向任我行揭发东方不败的罪恶,说他如何忠言逆耳,偏信杨莲亭一人,如何乱杀无辜,赏罚有私,爱听恭维的言语,祸乱神教。有人说他败坏本教教规,乱传黑木令,强人服食三尸脑神丸。另有一人说他饮食穷侈极欲,吃一餐饭往往宰三头牛、五口猪、十口羊。……有人骂他喜怒无常,哭笑无端;有人骂他爱穿华服,深居不出。更有人说他见识肤浅,愚蠢胡涂;\n另有一人说他武功低微,全仗装腔作势吓人,其实没半分真实本领。……接着又听一人说东方不败荒淫好色,强抢民女,淫辱教众妻女,生下私生子无数。作为当事人的令狐冲,会觉得这些说法非常可笑。但旁观者根本无法分辨这一大堆指控的真假,只能将信将疑。因为公众平常并不会,也没有渠道去深入了解私人琐事。构陷某个个人时,各种传播方法就有了大显身手的空间。使用水军进行材料互证的手段很多:1.对谣言的总结和不断重复。本文总结了网友们上个月齐心协力挖出的曾参杀人的二十大证据,请大家过目。2.捏造权威。大家好,我们是鲁国五大衙门的捕快,对曾参的杀人嫌疑发表如下专业看法。3.挂起受骗上当的,或天然站在己方的,有一定话语权的教授学者,壮声势。鲁国大夫少正卯公开声讨杀人犯曾参和他的背后推手孔丘。欢迎少正大夫加入到我们的正义行列里来,还鲁国一个朗朗乾坤。4.不断捏造周边谣言。曾参小时候曾经偷看隔壁丫头洗澡,被邻居王二叔追打到半死,很可能诱发心灵扭曲,导致暴力倾向。5.用造谣的结果来论证原因。曾参肯定杀了人,否则他母亲怎么会畏罪跳墙逃跑?6.提出新谣言,延续话题并转移视线。曾参的母亲是杀人同谋。他儿子杀人时,母亲在旁边放风。她回到家的时候我看见了,衣服上还带着血迹呢。7.以谣言作为前提展开讨论。杀人犯曾参是不是鲁国的耻辱?有人说,曾参品学兼优,杀人也可以从轻,但我认为,这种心灵阴暗,借机杀人的优等生,才是对鲁国下一代青年的最大危害!8.结论早已在议题中定下,讨论只是幌子,污蔑才是目标。提问:怎样看待曾参母亲这位中年猥琐妇女谎称儿子没有杀人?用花样繁多地手法运营被污染的材料,形成谣言窝,不断制造谣言又与其它谣言互证。一开始,圈内只有大污染源的铁杆粉丝和支持者,但随舆论炒作,不停制造材料并互证,将骗到第一批重要用户。即不熟悉网络舆论,没有思维能力,却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如某些教授学者)。此时便可将他们拉入“互证”队伍,减少马甲使用,谣言“上了层次”,显得更加真实可靠,以此骗到更聪明的意见领袖或严肃媒体。这些人会像滚雪球一样加入到谣言大合唱里来,人数越多,谣言的蛊惑性越强,信的人越多。这是种典型的传销现象。整个谣言圈子里,各种心态的骗子、炒作者和受骗者用谣言相互证明,不断强化信息看起来的可靠性。终端受众会觉得“证据太多了”。其实,若你进行溯源,会发现所有原始谣言都出自少数污染源,这种情况叫做。信息污染系列:一、二、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电子书:","updated":"T01:07:2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6,"likeCount":76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07:2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898dcaf3caebf43c1be9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6,"likesCount":763},"":{"title":"那些决定脑袋的屁股,长得并不一样","author":"bridgeduan","content":"不少读者来信让我推荐些讲解舆论的理论书籍,但舆情领域变化迅速,日常参与和观察现实案例远比理论重要。本月初BBC新推出的纪录片(The Conspiracy Files - Who Shot Down MH17?)就记述了一个经典的舆论案例。日,马航MH17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途径乌克兰东部战区时,在一万米高空爆炸解体,碎片坠毁在反政府军控制区。机上包括80名少年儿童在内的298人全部遇难,其中大部分是荷兰人。数小时后,乌东顿涅茨克反政府军领导人Igor Strelkov在VK(即VKontakte,原苏地区最大的社交网络,由传奇人物Pavel Durov创建,后被俄政府施压并操纵寡头收购)发布了两个坠机视频与一份捷报,大意是:在今天17点50分,我们刚刚击落了乌克兰政府军的一架AN-26运输机。这是一个严正警告,乌克兰的飞机在我们的天空里耀武扬威的日子结束了。然而不久后,剧情反转,马航报告MH17客机失踪,此事立刻登上世界各大媒体头条。这份帖子连带录像,很快被删得干干净净。他本人则坚决否认该帐号与其有关。无论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都扛不起这件事的责任。俄罗斯侵吞克里米亚已令俄欧关系进入崩溃边缘。若再被证实援助乌东反政府军高级对空武器,击毁客机,必将招致整个欧洲的人心疏离与经济上更严厉的制裁,俄罗斯人会空前孤立。而对乌克兰来说,因为反政府军并无空军,它没有任何正常动机使用对空武器。如果说,反政府军击落客机属于失误,尚可理解,乌克兰政府军击落客机的意图必然是故意栽赃,足以扳倒整个政府的合法性。因此,双方官方都绝不可能认领。而民间情绪对立严重,也很难取得共识。两国政府及民间随后在舆论上展开了激烈争夺(笔者摘录了部分中国国内视频浏览量超过50万,或文章浏览量超过100万,且转发量较高的新闻):俄罗斯方面的指控和证据是:(大媒体指RT等具备俄政府背景的大型商业媒体)乌克兰方面的指控和证据是:(大媒体指西方老牌严肃媒体如BBC)现在问题来了:刨去猎奇的,纯为吸引眼球的爆料,比如飞机里装着几百具尸体。其它说法似乎都有证人证据与专家背书,而且有几个还很翔实。那到底该相信谁?讨论MH17事件最火爆的那段时间,我在中文网络上溜达了一圈,发现大致存在三类说法:1.相信俄罗斯,因为它手上的证据繁多。2.相信乌克兰,因为它的证据一致性好。3.这种罗生门,历来是屁股决定脑袋,你屁股坐在哪里,就相信哪个好了。第三种说法有趣,它看上去理性、客观、中立,放知乎上是天然的高票答案。但提倡者心态有矛盾,一方面,他们承认自己的脑袋无法判断这种事,只能由屁股决定。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谜之智商优越感,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套超越意识形态判断问题的宇宙真理。尽管这件事涉及当事双方上亿人的重大利益,欲取得广泛共识,兴许要等待利益关系淡化,花上十年二十年,但这并不意味我们无法在此之前做出接近正确的判断。虽然“屁股决定脑袋”,但若细心观察俄罗斯屁股和乌克兰屁股,你会发现,这两只屁股长得很不一样。上图:俄罗斯国防部指控乌克兰用Su-25战斗机击落了客机。下图:俄罗斯国防部指控乌克兰用山毛榉地对空导弹击落了客机。俄罗斯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打造一支高标准的宣传队伍,除寡头重金注资“今日俄罗斯”(即RT)等商业媒体外,政府机构也不落伍。图中是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发布会使用的屏幕,非常气派,有三层楼高,环绕小半个会场。这种奢华足以令西方国家的记者和政客们羡慕得口水直流。俄罗斯拿出的证据极其丰富,以“乌克兰Su-25战斗机击落马航客机”这一指控为例。它采访了现场多位目击者,其中有人甚至看见了空对空导弹飞行的轨迹。一位从乌克兰空军叛逃的技师在媒体上现身指控说:当日乌克兰某空军部队飞行员驾驶一架携带对空导弹的Su-25出发完成秘密任务,并空载而归。国防部在大屏幕上展示雷达数据,表明马航MH17边上有另一架飞机,还有清晰展示战斗机和客机轮廓的卫星照片佐证。俄罗斯专家为此做了成本巨大的爆炸实验,用测试炸弹在飞机模型旁边爆炸,将残骸与MH17的头部坑洞进行比较……然而,几周后,俄国防部又指控乌克兰地面部队发射山毛榉地对空导弹炸毁了飞机。而证据此前就显示在同一块屏幕下,连右侧配的地图都没变。卫星照片显示,乌克兰某军事基地的三辆山毛榉导弹车,有一辆不见了,然后出现在前线。当然,还有同样丰富的周边证据,以及山毛榉制造厂的技师讲解……尽管两件事的证据如此丰富,证人如此齐全,但大家都清楚,飞机不可能既是空对空导弹击落的,又是地对空导弹击落的,这两个指控至少有一个为假。那证人证据为什么会出问题?当议题对立双方为个人或小型组织时,证人证据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证据具备客观性,而证人对事件了解全面,是前者的补充,可对抗精心择选屏蔽材料的信息控制手法。只要信息充分,有出色的识别能力,搞清议题易如反掌。但假如参与议题的是个强力机构,比如国家政权,那证人证据就不再是决定性的了,因为与个人和小组织不同,这些强大的机构有足够的能力制造证据,影响、威胁和收买证人。即便如此,由于当前技术所限,数据和证词易于制造,现场图片与证物就显得困难,录像特别是一镜到底的录像则几乎不可能。尽管制造的证据通常会有破绽,也难以收买全部证人,但只要安全度过舆论窗口期就可以了。即便将来发现证据系伪造,证人系收买,但公众聚焦讨论这件事的时机已过,大部分早已不再关心,结论已定的人也很难否定自己、改变看法,媒体再也掀不起舆论风浪了。因此,若这类强力机构蓄意欺骗你,你又没有其它信息来源,那受骗上当几乎是必然。可假如对立双方都是强力机构,那事情又会变得有趣。因为另一方同样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在舆论窗口期反驳,并使用话语权传播。依然以“乌克兰Su-25战斗机击落马航客机”为例:俄罗斯以目击者证言和雷达数据,指控乌克兰空军的Su-25击落了马航MH17。乌克兰方面马上请出专家声明,Su-25是对地轰炸机,设计高限为7000米,无法攻击飞行在10000米以上的马航客机。为避免这个矛盾,俄罗斯网民去修改维基百科的Su-25词条,将其设计高限改为17000米,这种拙劣手法立刻被乌克兰政府抓住,并送上媒体头条。RT直播俄罗斯飞行员驾驶一架Su-25飞到10500米,飞行员声称虽然爬升到10000米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乌克兰方面立刻请出专家辟谣,空载也许可以飞到这个高度,但带着导弹这类载荷是不可能的,而且在这个高度上Su-25根本无法跟上马航客机的速度。俄罗斯媒体给出战斗机向马航发射导弹的卫星图片,乌克兰马上找出专家指出这是PS的,制造图片的人对卫星高度没有概念,弄错了比例尺,图中的马航飞机至少有四公里长。图:PS出来的战斗机向马航MH17发射导弹的图片而作为个人,是无法长时间做到及时回应和组织媒体传播的。工作一整天,精疲力尽回到家,连新闻都看不完,怎么及时辟谣?更不可能将各个领域的专家请上媒体。就连造谣者与维基部分管理人员关系良好,把持部分条目用于污蔑造谣的这种小事,你都毫无办法。而专业、强力的舆论机构不但可以进行信誉攻击,还能不停地摆出自己的证据。乌克兰也拿出了目击者在发射地点拍摄的,导弹发射后几十分钟内产生的白色烟迹照片。对现场人员进行了采访。潜入照片中的发射点,展示了被喷射气体烧焦的草坪。派出间谍,同时搜集网民照片,发布了分别于顿涅茨克城到发射点路线中五个位置摄录的山毛榉导弹车的录像和照片,以及它少了一枚导弹后返回俄罗斯的回程录像。这构成了致命的舆论压力。图:乌克兰方面的证据三连发:1.山毛榉导弹发射后的烟迹。2.发射点草地被烧焦。3.乌克兰间谍在顿涅茨克附近拍到的少了一枚地对空导弹的山毛榉导弹车录像。再强大的信息源,经过一系列的信誉打击后,都无法支撑原有的议题。此时它的唯一选择就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如何发布朋友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