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对电子屏幕油白边填充剂损害屏幕吗吗

您的位置:
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
作者:彭萦
  导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求职目标从大公司转移到了创业公司上,那么如何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呢?是考虑&公司品牌如何&、&直接上司好不好&、&我是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等吗,还是有其他的一些标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互联网的一些事&推荐此文。
  如果你只是作为一个普通员工加入一家创业公司,那么你考虑的问题和加入任何一家公司差不多,就是&钱给得如何& &职务是什么& &工作时间是什么,经常加班吗& &公司离我家远不远& &公司品牌如何& &直接上司好不好& &我是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唯一一个要多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个公司成长速度如何&。因为加入创业公司的最大红利就是增长速度,就像Facebook的COO Sheryl Sandberg说的 &Find a rocket ship.&
  如果你是以合伙人或者总监级别的身份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你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很多。我相信你手上一定有好几个创业公司可以选择,那么这时候一定要记住&&
  选择比能力更重要。
  第一个问题,这事情能做大吗?
  好几个投资人都和我说过,创业一定要做市场大的项目。一个创业项目失败了,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团队不优秀,也不是你们不够努力,只是这个事情的市场本身就很小,你怎么都不可能做大。
  如果你是第一次创业,做一个小而美的项目涨涨经验值也蛮好的。不过一个小而美的项目到了后期有可能变成鸡肋,它既没有被市场证明不行迅速死掉,也没有爆发性的增长,这种项目最悲剧。当你已经能以一个合伙人或者总监级别加入一个创业团队的时候,我相信你已经工作了一些年数了,在自己的领域有了一些成绩了,这时候你的时间机会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你自己一个厉害的人去做一件小事,不如和几个厉害的人一起做成一件大事。要知道,Facebook前100名工程师的收入比99%的创业者高。在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人人都去创业。可是五个很厉害的人原本可以做成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公司,他们都自己去创了五个公司,结果都死了。
  怎么样才算大事?就是顺势的项目。
  每个创业者说起自己的项目都两眼放光,都觉得自己这个点子超牛逼,五年之内一定上市。别只听他喷。要自己去判断。
  当时我在谈好几个创业项目,旅游、电商、O2O、整形APP、智能硬件。我都分析了一下:旅游和教育是这两年非常火的项目,是VC热投也是媒体重点报道的项目;O2O也是大趋势,不过顺势有一个重要的点是掐时机,不能做早了,市场还没法接受,比如05年做手机阅读APP,也不能做晚了,那就大红海别扎进去了,比如11年12年的团购;那个电商项目已经在谈D轮融资了,所有数据都特别好,而且也差不多就是两年内能上市的节奏;整形虽然是比较有争议性的事情,但也是最近几年热起来的项目,出租车和写字楼里的广告特别多,客单高,重购频率高,决策成本高、信息严重不对称使得一个第三方的平台/APP有很大发展空间;智能硬件这两年也很火,我谈的那个项目也拿到了B轮,但对于一个智能硬件的市场有多大,我其实摸不准。
  后来我又遇到了原麦山丘。因为之前一直在互联网圈,我对传统行业一无所知,刚开始和创始人Alan见时都不知道应该问什么问题。
  但一个项目是否有广大市场是能从数据和分析来证实的。我简单google下数据,面包在中国整个大市场上每年有3000亿的销售额。再就是看看和竞品的差异。目前市面上有的做得不错的面包品牌全都是日式甜面团,就是小、软、高油高糖高热量。要顺势,食品行业的势就是健康。当时原麦山丘CEO和我说他们做的是软欧包,面包品类就不同,而且都是低油低糖低盐,竞品不可能从品类、发酵技术、烘焙技术和设备上去做根本性的改变,所以它有竞争力。
  后来我也问了几个投资人朋友,他们又和我说道,面包属于餐饮行业,刚需加高频。不会像互联网有泡沫,因为是大众消费品,几乎不受经济危机影响,也不会因为整顿四风而影响营业额。
  结论就是,嗯,市场大。
  第二个问题,我是否喜欢做这件事?
  是否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样。
  比如雷军就和陈欧说,要做一个市场足够大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于是陈欧放弃了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相关的事情,和另外几个爷们一起做化妆品。但在硅谷,每一个创业者都会神神叨叨的说自己创立这个项目是为了改变世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人生意义云云。这也是文化差异,我发现中国创业者在创业时更多还是考虑这事是否能&成&。但对我来说,如果一件事我不是那么喜欢,我很难长时间去做它。
  在硅谷那些年,深受那些要用互联网改变世界的人的洗脑,所以我刚回国的时候觉得,啊,创业当然是要做一个社交网站或者一个工具再不然就是一个APP咯。所以刚回国做的以及想做的都是这样的事,而做得还很不接地气很不靠谱。
  后来有次和文心吃饭,他和我说,他以前创立博客中国,当时做得很大,流量已经做到了Alex全球排名前几十了,拉了一笔一千二百万美元的投资,后来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商业模式,那笔投资也变成了史上最大失败投资案。于是他发誓再都不做有流量没盈利的项目了,开始做卖一分货挣一分钱的全球电商Light In The Box,最后公司也在去年上市。
  听了文心这番话,我很受触动。我发现自己其实对实际商品的兴趣高于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产品的兴趣。虽然去哪个公司我做的都是市场,但是给一个APP做市场推广与给一个面包连锁店做市场营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生活类的品牌(lifestyle brands),我能去讲故事,去发挥创意,去把一个想法植入他人的大脑,这些都让我感到激动。
  所以后来我做的都是lifestyle brands,不管是之前联合创立的排毒果蔬汁品牌,还是现在做的面包品牌原麦山丘。
  如果这个项目整体做的事情你很喜欢,但是你喜欢的那个坑已经被别人占了呢?比如你明明想做产品,结果他们说我们有产品总监了,你去做市场推广吧。
  友盟的前cofounder文一和我说,你在一个创业公司里具体做什么不重要,离CEO的距离有多近才重要。这也是有人曾经告诉过Sheryl Sandberg的,&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get on, don&t ask what seat.&
  不过,当你问&我来这个创业公司做什么&,如果对方说的是&你什么都可以做& ,那么你千万不要加入。因为CEO很可能自己都没有想清楚你来了之后具体要做什么。而没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你会处处碰壁。比如都说是做市场,你以为你之后要做的是品牌,可是人家要你做的是PR或运营,甚至是销售。
  一个公司的产品调性和目标顾客已经决定了你加入之后能做的事情的边界。拿市场营销来说,如果一个公司打低价切入这个牌,而目标用户大部分为三四十岁的中低端人群,这就决定了你要做的就是运营和PR,讲故事有什么用。
  加入原麦山丘是杜雪骞的介绍,他既是创业者也是投资人。实际上杜雪骞最早找我的时候,其实是想让我加入他的松鼠互联,我说做老年智能产品市场肯定大,但我来做不行,我爸妈都才50呢,我完全不了解这个市场,他们的痛点我真心抓不住。
  你不可能卖出自己都不会买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我们这些人能一起做事么?
  好点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好点子谁来做。
  哎,说起这个就一堆伤心事。
  加入第一个创业项目的时候,我和那两个合伙人只聊了两次,想了想这事情靠谱,就热血加入了,可是后来发现创始人是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人,A轮前后另两个cofouner和其他负责人都没有按照之前的约定拿到股份期权,我也&净身出户&。第二次加入一个创业项目,创始人特别nice,行业也是特别火的一个行业,又是才聊了两次就决定加入了。但才一个月我就发现自己和他的经历、背景、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差异太大,这真的是基因的不同,多久都不可能磨合,只能离开了。
  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是总想迅速做决定。可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伙人真的急不得。找到一个好的合伙人的难度不亚于找到一个好恋人。肖盾告诉我,他创立一起作业网找合伙人的时候会把每个人各方面都摸透,做事的习惯,对各种事情的看法,甚至那个人的老婆都要拉出来聊一聊& 他和现在的这个cofounder就是聊了半年才确定一起创业。
  所以这一次,我给了自己三个月的时间来做决定,和每一个创始人都聊过了很多次。
  这几个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我之前就认识或合作过的,其他的几个也都是非常靠谱的创业者或投资人介绍的,这其实已经帮我做了一个初步的筛选。但是我在见每一个创始人之前依然做了很多额外的功课:我会问天使投资人和VC对这个行业的评价,我不仅问投了这个公司的投资人,我还会问没有投这个公司的投资人;我会和这家公司的竞品公司的CEO或高管聊聊;我会问问那些已经离开这家公司的人对这家公司的看法;我也会问科技财经媒体的记者对这个创始人的感受。
  我第一次和Alan聊天,就发现我和这个团队有太多不同。他们全都来自台湾,我是大陆的;他们都是男人,我是女的;他们三十到五十岁,我才二十多;他们一直在做传统行业,而我一直在互联网创业公司。为了套近乎,我只好找了一个连结点&& 咦,我前男友是台湾血统的哦...
  一个人未来是否能做成事情的唯一参考就是他过去是否曾经做成过事情。
  Alan和我说了团队里每个人的背景。他自己30岁之前就是台湾最大上市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他在中国也待了十多年了,也有丰富的餐饮业的经验;这也是我们CTO创立的第10家公司了,做得最成功的一家在准备上市的时候被另一家收购(咦,传闻台北101有一层都是他的~);运营的负责人有十多年的运营经验。
  和靠谱的人一起,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太不靠谱。
  创业的失败率是极其高的,所以最好是和连续创业者一起创业,他们在过去的失败中能获得一些经验。如果团队里的人是第一次创业,那么你要设想的是,如果这一次失败的话,我是否愿意和他们再做另一个项目。
  我之前有过和传统行业出身的人一起创业的经历,发现基因不可能更改,所以这次再遇到一个传统行业背景的团队,我心里还是有很多问号。我给他们写了一个长邮件,告诉他们如果我加入原麦山丘我想做什么、怎么做。我见了团队的每一个人。Alan还特意建了一个微信群,叫&空军指挥部&,我们每天在这个微信群里分享和讨论有关市场和互联网的各种文章和信息。我也和他们一起去考察新的店址,讨论他们正在做的市场活动。
  我们就这样&date&了一个半月...
  最后在我加入原麦山丘时,Alan和我说,因为我和他们的基因太不同,所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我被他们同化,另一个是我被他们排挤出去。有个典故叫&三年不参左&。清朝时,左宗棠去边疆打战,朝廷上很多人趁此说左的坏话,慈禧太后为了免他的后顾之忧,和朝中大臣们说三年之内不准参左宗棠的奏折说他的坏话。Alan也和团队里的所有人说,&三年不参左,半年之内不准你们任何人challenge Ying。&
  但是比性格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到底要什么。
  我们的运营负责人特别注重细节。他会盯着看每一个市场活动是否每一个步骤都计划好。我们主厨接受一个媒体采访他也会很紧张,担心他说的每一句话。我之前觉得不解,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和我说,Ying,我都四十多了,原麦山丘就是我最后一家公司了,要是失败了我就只能回台湾乡下种田了。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人犯任何一个错。但是,我们的CTO就异常淡定,公司里发生什么好事他也不激动,公司里发生什么坏事他也不忧虑。他说,我已经创业了太多次了,一个公司只有两个关键时间点,一个是被市场证明,另一个是井喷。这两个点把握住了,只要不犯什么特别大的错误,其它都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人到底要什么会决定了你们共事时每一天的每一个细节。
  第四个问题,钱。
  最后才是考虑钱这个问题的时候。
  公司融资到了哪一轮了?融了多少钱?
  我们看报道会经常看见很多互联网公司动不动就是融个几千万美元,估值几亿美元的。其实有很多公司公布的估值和融资数字除以3-6才是真实数字。一些公司都直接把融到金额的单位从人民币换成美元,甚至有的公司都开始乘以10倍的报数了...
  不管怎么样,估值真的是很虚的东西,很多很多曾经估值很高的公司都没有上市没有被收购没有任何然后了。所以,当你问那个创始人&你们公司现在估值多少了?&的时候,他会和你说一个数字。但是这个数字你就随便听听。
  比数字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股权结构是否清晰。
  有的创业公司70%的股份都是天使投资人的... 还有的创业公司有10个平均股东... 公司发展得越大,股权结构带来的问题就会越明显。
  也不能从一个公司是否有很多天使或VC抢来决定是否加入它。有的创始人在还没有做出一个成形的产品的时候就能靠刷脸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这也是能力。拿到天使投资是加分项,但是依然有太多不确定因素。VC呢,有时候投的也是趋势,当一个领域热起来的时候,VC们从战略考虑必须得占一个坑。
  不管怎么样,投资投的永远是概率。而且他们投入的是钱,而经常还不是自己的钱,是基金的钱。可是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要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投入的可是时间啊!时间比钱贵多了。
  我能拿到多少钱?股份?期权?
  这个数字也不是板上钉钉子。在中国,多少合伙人因为股份没有兑现而撕破脸皮不欢而散,又有多少公司在上市之前把员工的期权合同收回或者把员工的股份稀释了几十倍几百倍呢?公司还没有挣钱的时候,都能苦难同担;公司一有钱了,问题都来了。到了最后,最重要的还是,那个创始人他是否有契约精神。
  每个公司的阶段不一样,每个公司的股权结构都不同,每个公司最后能做多大多远有非常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给你的股份和期权的数字的变动区间会非常大,而这些数字也真的很难去进行横向比较。有的创始人可能会给你一个低期权然后和你说,我只给你1%但是我这个公司能做到10亿美元,别人给你10%但是只能做到百万又怎么样呢,何况你最后很可能还一点都拿不到。这句话是事实,也是忽悠。到底是事实还是忽悠真的只有天知道& 你可以和几个创业公司聊聊,然后看看哪个公司能做更大,给的股份或期权还不错。
  至于每个月的工资... 你都来创业公司了,还考虑什么工资啊。要考虑工资的请去大公司工作。创业公司给的工资的数字只要够最低生活消费就可以了。
  最后,不管怎么样,加入任何一个创业公司都是一次高风险的赌博。赌的是这个趋势,这个方向,这个团队,这个CEO,更可能的是,你赌的不过是运气。真正想创业的人从来就不用考虑自己是选择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如果你一直在犹豫和徘徊,那么你可能真的不适合创业。我从来也不认为创业是每一个人的最佳选择和唯一归路。
  选择永远比能力更重要!
(转载请保留)
热门话题大家都在看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别工作太长时间,这对你和公司都有好处 - 文章 - 伯乐在线
& 别工作太长时间,这对你和公司都有好处
减少些压力,提高些效率:每天别工作太长时间,对你和公司都有好处
在软件公司,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太多新功能要实现,太多bug要修补。有时候你就是没法快速完成积压的工作,写不够代码量,花太多时间在一个看上去不可能修复的bug上。更糟糕的是,你还要把时间浪费在毫无重点的会议上,而不是用在工作上。
当情况足够糟糕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总是苦苦挣扎着加班来保持进度。然后你就会发现大家期待你时时刻刻都在回复邮件,即使并没有什么要紧事。你累成狗燃成灰待处理的工作却一点都没有减少。
其实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不是努力加班加点,而正好相反:工作更少的时间。
先来点预防针:
你越有经验,这个方法会越有效。如果这是你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你只能耗着攒经验直到你找到下一份工作,当然你应该尽快找下一份工作。
工作更少的时间也需要你跟你的老板沟通。当然了,如果你是月光族你就没有可供谈判的资格,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银行账户上要有存款!
更少的工作时间,更高的工作效率
为什么加班无法改善这个情况呢?因为加班让你效率降低,同时也助长了你老板不正确的管理之风。减少工作时间有相反的效用。
1. 每周更短的工作时间,能提高专注力
我之前提过,疲劳的时候工作让你产出值降低。你需要花越来越多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然后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完全在浪费时间。持续长时间的工作会让你难以集中注意,因为你很快就精疲力尽了。
长时间工作:“5点应该下班了,但是我需要完成这个,再尝试一次”。你这样对自己说。但疲惫不堪的你花了三个小时才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你很累,也无法集中精力。
短工作时间:“五点了我希望我搞定了这个,不过还是明天早上继续吧。”第二天精神抖擞的你只用了十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2. 每周更短的工作时间,能促成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长时间工作会导致不好的编程习惯:你开始觉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强迫自己杵在那里直到完成工作。但是编程是自动化,是搭建构架来减少工作量。如果你能想出一个更好的API实现方法,或者发觉某个功能并不必要,这往往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让我们试想一下你老板给你一个两周要交工的任务,但是你估计你至少需要三周来完成。
长时间工作:“这个要两周交工,但是我觉得我需要120小时。只好晚上和周末加班了。”结果你完全精疲力尽,并且很有可能无法按时交工。
短时间工作:“对于两周的期限来说这个工作量太大了。怎样可以减少工作量?让我花几个小时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不久之后:“如果我重构的话我可以一周完成80%的工作,这应该会让客户很开心的等我完成剩下的部分。就算我低估了工作量我也还有一周来完成它。”
3. 每周更短的工作时间,能避免糟糕的管理
如果对于任何问题,你的反应都是加班的话,那你其实在推广不好的管理方式。你在用你的行动告诉你的经理,你的时间不值钱,他们并不需要考虑事情的优先级。
长时间工作:如果你的经理不是很清楚你应不应该参加一个会议,他也许会对自己说:“这也许会浪费一个小时,但是反正他们会加班补上的。”如果他无法决定应该实现哪个功能,他会直接把两个都交给你。
短工作时间:你的时间成了稀缺资源而更加宝贵了。如果你经理还有管理常识的话不重要的会议会被忽略,重要的功能会被优先处理。
短工作时间的深入探讨
一个短的周工作时间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不同。我知道的一个在创业公司工作的程序员一周工作40到45小时。其他人工作时间都比她的长,但是那个时间是他/她个人的极限。我为自己争取到了每周35小时的工作时间。
不管对于你来说那个最佳时间是多少,你都要明确表达你的效率极限然后坚守原则。告诉你的经理:“如果不是火烧眉毛,我一周只会工作40小时。”一旦你表明了你的工作时间上线,你需要坚持原则,在工作时间以外不回复邮件,在周末不能同意多做任何一点工作。
然后你要证明自己很高产(效率高),并保证工作时间一心一意地工作。花几个小时看喵星人视频,是无法让你保证在工作时间里做好工作的。
当然对于一些公司这些都是天方夜谭。如果管理层很糟糕或者公司有加班文化,连40小时的正常工作时间都无法接受的话,你应该考虑跳槽。面试的时候尽量弄清楚公司文化以及管理手段。大家的工作时间一般很长或者较短?是不是时刻都是紧绷状态,产品是不是都按时发布?
如果你是很有经验或技术过硬的程序员,你会在工时谈判中占据优势。目前我有足够的技能资本,所以在谈判的时候我做得还不错。不过我也是踏着 bug 和错误的「尸首」才走到今天。如果你想快速提高你的技能,你可以到
看看我以前犯过的错误,这样你就不会重蹈覆辙。
打赏支持我翻译更多好文章,谢谢!
打赏支持我翻译更多好文章,谢谢!
任选一种支付方式
关于作者: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有时也是项目太紧而加班
关于伯乐在线博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已然被大量、快速并且简短的信息所包围。然而,我们相信:过多“快餐”式的阅读只会令人“虚胖”,缺乏实质的内涵。伯乐在线内容团队正试图以我们微薄的力量,把优秀的原创文章和译文分享给读者,为“快餐”添加一些“营养”元素。
新浪微博:
推荐微信号
(加好友请注明来意)
– 好的话题、有启发的回复、值得信赖的圈子
– 分享和发现有价值的内容与观点
– 为IT单身男女服务的征婚传播平台
– 优秀的工具资源导航
– 翻译传播优秀的外文文章
– 国内外的精选文章
– UI,网页,交互和用户体验
– 专注iOS技术分享
– 专注Android技术分享
– JavaScript, HTML5, CSS
– 专注Java技术分享
– 专注Python技术分享
& 2016 伯乐在线在BAT级别的公司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摘要:经常会有人发问:在BAT和创业公司之间,该如何选择?去哪里工作,更有益于我的未来发展?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因为发问人的不同而不同。别人永远无法回答“你应该去哪里”这个问题。更有意义的方法是,分别去看在BAT和创业公司里,你会得到什么、不得不接受什么,在此基础上,做出最符合自己现状且最能实现未来期许的选择。
  如果在BAT级别的公司工作,体验如何?
  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你能收获:
  1.公司品牌为个人品牌做背书。同时,由此会获得很多资源和人脉。  2.更大更全面的行业格局和视野。小而美的事情多由创业公司完成。而战略格局之类的事,则是大公司在做。在BAT对于建立行业视野和格局有很大帮助。很多时候,先了解大背景,再切入小事情,效率和方向都会更对。  3.和很多精英接触并学习。尽管随着人员扩张而精英比例减少,但是,精英仍然很多。  4.专业的工作方法。尽管互联网整体专业性弱于金融业或外企,但是BAT的专业性在互联网行业基本最强,创业公司没有精力顾及专业这件事。  5.充足的学习成长空间。这一点是相对创业公司而言的。没有生存压力的BAT有能力招纳新人并给予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期。  6.了解多条业务发展,有更全局的判断和更充分的信息储备。小公司一般就一条业务,但是大公司的业务线很多。观察越多,业务逻辑就越全面、行业知识也越深厚。很多时候,信息的充足度会影响决定的正确性。
  7.BAT的员工量级都在几万人。去观察公司如何凭借统一流程有效管理这么多员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能够提升个人的管理水平。
  在BAT工作,你不得不接受:
  1.个体竞争激烈,出头不易。这是对平均水平同学的泛指,对于格外优秀的人才,在哪都发光。  2.办公室政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越大的公司,政治斗争越激烈。无穷尽的扯皮,开会,斗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3.细到蛋疼的分工。每件事都需要很多很多个团队配合完成,盖因分工细。分工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从具体项目而言,却是降低效率的原因。  4.漫长复杂的流程。没办法,要规模化管理几万人,必须要有安全的流程。同时由于分工细,流程中也要涉及太多不同的角色,所以流程漫长得不得了。这是个正常现象。
  5.没有话语权的弱势地位。除非你特别出色,对公司特别重要,不然,就基本不会有议价的话语权。除非在团队里有资格对自己的老板议价,同时老板在更大的体系里也有和公司议价的能力,不然,只能一边抱怨,一边忍受。
  很多人从BAT出逃,就是因为忍受不了这些“不得不”条款。那么,在一个小的创业公司工作,是不是就天高云阔、万物和谐,恰好能够规避这些?并不尽然。
  先看看在创业公司,你能够收获什么。
  1.更有诱惑力的实现“财务自由”的未来。很多人进创业公司,看中的恰恰是“可能上市”这个结果。一旦成功,可获得的财务收益将是在BAT大公司打工十几、几十年的总和。
  2.更全面的实践机会。不同于大公司,创业公司没有细致分工,也没有严格流程。由于分工模糊,凡是个人能力所及的都可尝试,学习的广度增加;由于没有流程限制,效率高,可快速试错。实践出真知,一个员工在创业公司一年实践所学,将是在BAT的3倍以上。
  3.和精英更近距离的接触。不同于BAT的严格级别限制,在创业公司的扁平化结构中,普通员工也能与创始人们频繁接触。优秀创业公司创始人,在BAT也会是总监及以上。接触精英的机会增加,受益匪浅。
  4.更大的成就感。由于创业公司品牌弱、用户少,日常工作对业务的促进显著可见,个人成就感增加。在BAT,很多时候是无法了解自己的工作到底为业务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但是,想要快速融入创业公司,并跟着公司一起高速发展,却也要面对很多无法规避的阵痛。记住一句话:在创业公司,为生存而发展大于一切。
  1.工作重,压力大,易焦虑。创业公司通常都面临着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跑不快则死。这种公司压力折射到员工身上,就是繁重的工作任务、习以为常的加班时间,和弥漫全公司的焦虑感。因此,在创业公司工作,需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和适应性,管理情绪,做好自我调节。同时,要接受“没有自己的生活”这个状态。
  2.无流程带来的混乱,无管理带来的反弹。在享受无流程的高效率的同时,也要忍受由此引发的混乱;在享受扁平化快速行动的同时,也要忍受公司管理制度不足带来的各种不满。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发展大于一切,流程、管理方法、专业的工作方法等,会影响发展效率。同时,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管理层确实也无法顾及这些相对“务虚”的事项。这些混乱和反弹,需要个体自我消化。
  3.只有最基本的福利保障。
  4.干活全靠自己。在BAT还有团队干活?到了创业公司,很长一段时间,你都得习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小到每个错别字,大到每个战略方向,都要赤膊上阵自己来。同时,由于公司小,资源少,行业内话语权弱,谈合作基本靠刷脸。
  只要是选择,就一定会有“好”和“不好”,世上从无完美选择。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在做决定前,都有以下原则可以遵循:
  1.尽可能获得足够信息。信息越多,决策风险越低。既可以主动收集线上信息,也可以多做面对面沟通。有时候非正式沟通,更易获得有小细节。  2.明确自己的长远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倒推实现路径,选择最match实现路径的决定。  3.了解决策成本,预估决策收益。评估自己是否可以承担成本,多大可能获得收益。  4.评估选择后的发展空间。使前路更广阔的选择,一般来说优于减少未来可能性的选择。  5.记住一点,职场上,不要幻想温情。无论是哪个选择,其结果成否都要靠你的实力说话。与感情无关。
创天下创天下——面向可资本化创业项目的综合性投融资平台。
致力于帮助企业获得资本青睐、拿到投资;投资机构及天使投资人则可通过平台发掘的优质企业进行投资。
子品牌《创业天下》杂志《创业天下》是一本为中小创业者、创业领袖、创新型企业提供最新最全的创业资讯及服务,以倡导创新型文化和创业精神为特色,以“发掘国内外最具创新性、成长性的公司及人物;解密最前沿的新兴商业力量、商业趋势、商业模式;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投资机会、优秀的资本运营经验”为宗旨的商业财经期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边填充剂损害屏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