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1000元左右的游戏电脑主机配置推荐。intel和amd都行,我是小白,关键卡槽要

蘑菇街的“社交+电商”之路还能走多久?--百度百家
蘑菇街的“社交+电商”之路还能走多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13年阿里对导购平台的封杀,一度让蘑菇街的商业憧憬陷入黑暗,被迫无奈之下转型做独立电商,谁知两年之后,蘑菇街宣布完成了D轮融资,由平安创新投资基金领投,天图资本跟投,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
2013年阿里对导购平台的封杀,一度让蘑菇街的商业憧憬陷入黑暗,被迫无奈之下转型做独立电商,谁知两年之后,日,蘑菇街宣布完成了D轮融资,由平安创新投资基金领投,天图资本跟投,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从公开的数据来看,蘑菇街以1.3亿注册用户,日均逾1000万活跃用户的规模,仅次于微信、新浪微博、陌陌,已成为国内第四大社交平台;电商层面,其也以2.99%的月度覆盖率已成为仅次于淘宝、京东、唯品会购物和手机天猫之后的国内第五大移动电商平台,并与其他同类型竞争对手拉开近一倍以上的距离。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对此总结为:用社交固化流量,再用电商去变现,这就是蘑菇街的“社交+电商”之路。
“分裂”的蘑菇街,一半社交一半电商
蘑菇街的创业想法其实和传统生意思维一样,先找人,再把产品兜售出去,问题是互联网上的“人”都在哪里?互联网上有很多社区,社区上有很多人,陈琪觉的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但光有人并没有办法变现,需要把电商引进来,把人的购买力挖掘出来,通过兜售产品来实现盈利。这是蘑菇街最原始的想法,借着淘宝的火热,蘑菇街在一年时间内,注册用户达到600万,日均活跃人数超过160万,日均PV在7000万以上,靠着“导购”赚的盆满钵满。在这个过程中,蘑菇街几乎是分裂般的存在,一半社交,一半电商。
社交的功能对蘑菇街来说就是解决流量问题,为此,他们在开始之时根据用户最感兴趣的话题而设置不同的栏目和主题,例如情感、减肥、购物等,然后在不同栏目里又分N多主题,这些主题确保可以覆盖用户感兴趣的方方面面。蘑菇街要做的就是不断引导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分享,让不同细分栏目和主题活跃起来,形成细分市场下的“社群效应”(当然那时社群概念还没有火),像“什么东西值得购买?”;“夏季最流行混搭”等偏女性用户话题总是火爆异常,慢慢地蘑菇街沉淀为以女性为主的社交平台。
女性用户的电商属性最大特点就是逛,买,晒,蘑菇街抓住用户这一属性,精准地加入电商因素,不仅大大提高了流量转化率,还意外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因为绝大多数女性用户的购买需求都是被同性激发出来的,大量的晒单展示,成为提升电商转化的利器。甚至后来,蘑菇街在推出的APP中,特意加强了这一块,形成“4+1架构”——一个社交媒体,一个电商商城,一个用户沟通的渠道,最后一个是强调用户个人,还有个“1”就是APP首屏中间会放一个照相机按钮,目的是让用户创造更多的内容出来。但自从淘宝封杀导购平台之后,蘑菇街痛定思痛,彻底转型为独立电商,一半社交,一半电商的天秤,终于开始倾斜。
电商比重增加,让社交渐失颜色
2013年,在蘑菇街转型电商平台之际,吸引商家入驻成为陈琪最头痛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商家对蘑菇街能带来的流量和实现的销售并没有多大信心。在经过招商团队达一年的奋战,才完成入驻商家的统筹,顺利祝蘑菇街由导购转型垂直电商平台。尽管蘑菇街积累了大量的细分用户,但面对突如起来的转变,用户明显是没有做好准备,从逛到买的转变并没有如蘑菇街设想的那么简单。入住商户成交额的惨淡,成为阻碍蘑菇街转型成功的最大障碍。在PC流量日益下滑的情形之下,在众多强大电商平台的包围之中,蘑菇街的小而美垂直电商梦想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风中的羽毛。
因为转型垂直电商平台,蘑菇街几乎在PC端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社交平台架构,全面导向传统电商的架构,商品的展示,购买的路径,付款的模式,都和传统电商无异,这让蘑菇街三年的社交积累一夜之间尽失颜色。从商品品类和购物体验上,蘑菇街和淘宝、京东、唯品会、聚美等差的不止一星半点,这样一个电商平台,留存用户都已经成为大问题。无奈之下,蘑菇街再次做了转变,2013年底,蘑菇街解散移动部门,全面转向移动化,并与社交深度结合,将蘑菇街的发展定型为社交电商。
回归社交,会不会又毁了电商
蘑菇街在经过两年的摇摆,终于找到了一个新概念:社交电商,并认为尽管目前很多电商公司打着社交的概念,但真正做社交电商成功的并没有。原因在于,社交做的好的,想往电商转很难,如新浪微博;而电商做的很好的,想往社交转也难,比如阿里。在蘑菇街看来,他们做社交电商有两大优势:首先是,蘑菇街创立之初就具备社交基因又具有电商属性;其次是,蘑菇街在不断发展转型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平衡社交和电商两者之间权重的经验。但我觉的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蘑菇街的社交布局偏重移动端,业内普遍认为社交类的App竞争最为残酷,有分析称:在100家死亡的App里,社交类占了35%,是死亡率最高的类别。真正留存下来的高粘性社交APP,通常都是基于强社交关系的,例如QQ、微信。而像蘑菇街这类以分享图片、晒单为主的弱社交关系APP往往会产生较高的僵尸用户,尤其是再加上电商功能的APP,往往会让用户产生排斥效应,而致使活跃度逐步走低。中国有句老话:“生意是生意,交情归交情”,如今蘑菇街生硬地将“交情”与“生意”结合到一起,不免会让人觉的不舒服。
其次,电商层面的窗口已经关闭。不管蘑菇街怎样去包装电商,社交电商也好,社会化电商也罢,但总归是电商。如今以阿里、京东为寡头的电商格局基本已定,细分领域的垂直电商也基本各有所属,唯品会、聚美等在“她”经济方面也早早就确立地位。在服装方面,阿里的天猫和淘宝的实力是最强的,其次是京东,然后像苏宁、当当等也都将服装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来发展。所以,蘑菇街的上升空间基本已被卡死,凡客陈年那么疯狂地折腾,各种电商故事讲了一大篓,最终还不是心有不甘地走向没落?但愿,蘑菇街不会如此。
作者微博:@小编也疯狂 微信订阅号:小编也疯狂(id:xiaobianyefengkuang)
小编也疯狂的文章也出现在:百度百家、今日头条、艾瑞专栏、界面、速途网、虎嗅、蓝鲸TMT、鞭牛士、搜狐IT、搜狐新闻客户端等媒体
阅读:302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4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钱能解决的事儿都不是事儿,怎么有钱才是事儿
不执着财经 张平
娱乐独角兽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社交电商排名社交电商平台有哪些&&
不考虑盈利的电商平台都是耍流氓
电商平台盈利方式——不考虑盈利的电商平台都是耍流氓
1、店铺入驻费:目前大部分做微分销的店铺入驻费一年就高达2-3万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店铺入驻时收取费用。
2、运营托管费:大部分传统企业会把整个移动电商的运营交给第三方公司,第三方公司可以按照服务时间限定客户在平台上的使用时间。
3、电商服务费:为传统企业提供移动电商解决方案,为传统企业提供技术和运营指导,以此收取相应费用。
4、功能增值费用:把系统功能划分成若干个使用套餐,根据客户需求收取不同的费用
5、培训费:结合小猪电商功能为传统企业客户提供运营培训和各种电商技巧培训,以此收取相应费用
6、利润分成:可以从各个店铺的交易额中固定抽取一定比例作为平台的收入
7、广告费:随着客户量的增多,平台可以在PC端、微信端等各渠道投放广告为部分店铺或商品提供宣传
8、代理费用:通过小猪电商平台可以发展各级地区代理,可以向收取代理商收取费用作为收入
9、资金沉淀:可以限制某些店铺所有收入流水均通过平台账户进出,平台设置体现周期以此来沉淀资金
10、营销活动费用:小猪电商系统内置十几款营销类活动,可以通过此类功能为店铺进行营销活动策划,以此收取相应费用
11、公众号软推费用:在微信端,小猪电商平台会绑定一个总的公众号,随着店铺量增多,该公众号粉丝会剧增,通过该公众号群发可以带来很大的收入。
12、其他费用:包括各种配套硬件销售、周围软件系统技术支持及出售等各种盈利方式。
夏日冰点钜惠,小猪CMS电商创新商业盈利模式,拳王分销渠道体系,助您实现移动电商梦想。
全渠道分销体系+多门店O2O电商+批发分销一体化,优势不可比拟:十几种电商新玩法提升商城流量;多门店线上线下O2O电商方案;同城快速配送体系提高购买体验;双重代理机制让更多店铺入驻;不只是分销,供货代理批发全能行;互联网+农村电商体系,四大积分体系黏住顾客提升交易量;超强内功,高效库存物流配送体系;多款APP黏住顾客提升效率。在线咨询QQ()Tel电话:、8
活动时间:8月16日——8月23日
活动期间,小猪CMS电商全系产品均享八五折优惠。
被转藏 : 0次王兴曾提出过一个四纵三横理念(四纵:资讯、交流、娱乐、商务,三横:搜索、社交、移动),其中的“移动+社交+商务”一直话题不断,这涵盖了互联网最宝贵的两大要素:用户和成交,也引得国内电商平台驻足于此,如腾讯、京东等的京腾计划,近日腾讯成京东第一大股东,更是续推移动社交电商战略。同时,专注于提供移动营销解决方案的点点客、有赞等后来者也是蠢蠢欲动,如点点客今年上半年又布局了移动电商社交平台——人人电商,并在近期完成Pre-A轮融资。那移动社交电商是否真能承担起推翻阿里式传统电商模式的重任? 同样是做移动社交电商,为何会冰火两重天?
在国内,移动社交电商一直颇为尴尬。先是微商将朋友圈搅得昏天暗地,后有阿里操纵微博却模式不明。而今贴着“移动社交电商”标签的创业者们也没逃脱这份难堪。 近日,辣妈帮旗下电商平台“荷花亲子”发出“临终遗言”,其电商转型之路戛然而止。 从2014年9月,辣妈帮推出跨境母婴电商平台“辣妈商城”,首次尝试“社区+电商”模式;到2015年3月,辣妈帮宣称完成1亿美金融资,并计划主要用于扩张电商市场份额;再到“荷花亲子”的坍塌,社交电商并没有给辣妈帮带来奇迹。另一家时尚女装社交电商平台美丽说也有点“生不逢时”,强大的社交属性并未让他在电商的尝试上减少摔跤,即便建立了“MUA”和“首尔站”两个自有品牌,最终还是被蘑菇街收入囊中,其电商业务也远未达预期。类似的还有去年从朋友圈蹿红的“拼多多”,这家对外宣称完成总额为1.1亿美元B轮融资的移动社交电商平台一路走来,褒贬不一。原本以为这种通过“团长”组团,分享链接,吸引参团用户,扩充流量的方式是移动社交电商的终极杀手锏,如今却引来各种投诉,用户之间的信任也在慢慢销蚀,若不能控制局势,结局不堪想象。可另一侧却是另一番景象。素有“移动互联网第一股“之称的点点客以工具为入口,在先后推出人人店、到店等应用后,今年又新推出人人电商,以商学院、大数据智能匹配、口碑基金、运营咨询等强运营产品进一步向移动社交电商深入,以工具+服务的模式希望帮助企业优化流量资产匹配,提升交易额。目前人人电商主要在点点客之中承担平台交易、电商平台建设两部分内容,已经拥有商家200多万,覆盖1亿多消费者。据悉人人电商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单独融资,此轮pre A轮融资由深创投领投。而另一家同样做“工具+服务”的微盟也是春风得意,从2013年16人的创业小团队起步到如今,微盟已号称中国最大的微信第三方开发服务商。2015年3月推出了个人免费开店平台V店APP,同时通过海外直采、联合跨境电商平台,加大与品牌商的合作力度,确保V店主获取优质货源。8月中旬V店改名为“萌店”,如今吸引超过2000万注册用户。去年11月微盟完成5亿元C 轮融资,由海航集团领投。除此之外还有有赞,先是针对卖家新增了促销工具“多人拼团”,接着近日又上线了“媒体服务平台”,在社交电商上越走越远。这冰火两重天的待遇,又是一个怎样的征兆? 为什么光搭一个平台型社交电商是伪命题? 对比一下,我们很容易发现,前三家都是自己参与产品售卖(甚至自营),以收取交易佣金为主要盈利来源之一的平台型社交电商模式,而后三者则是为商家提供增值服务,从中获利的“工具+服务”模式。尽管他们都还在路上,也不能完全代表两类模式的未来,但响铃却想武断地说句:即便是搭上社交和移动的快车,试图依靠抢流量做自营再造一个类京东的平台型电商只会是南柯一梦。理由有三:
1、供应链是平台型社交电商的死穴如果把天猫、京东等定义为传统电商,他们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供应链,而这恰恰是拼多多们的劣势,即便是全品类铺开,与阿里京东们比,拼多多们的体量依然微不足道,那在供应链的拿货价格、回款周期、商品供应保障等话语权上自然处于下风。 & & & 2、电商的难度和成本远非想象电商一直是个重投入的行业。且不说IT开发和维护、物流和服务等,光是流量获取就是个无底洞。据艾瑞咨询数据,淘宝网每100元的流水中,其中33元变成了首页导流和搜索引擎优化的营销投入;因缺乏财力,90%传统商家难以获得导流机会,从而变成一座座僵尸空店。而打着社交幌子的平台型电商们充其量比阿里卖家们多了张感情牌,但这并不值钱。 3、社交的力量被过分期望社交电商的本质是电商,而不是社交。可平台型社交电商们却常常高估了由社交链吸引过来的用户的转化率和消费习惯。尽管冲动消费和粉丝经济是社交属性带来的红利, 但在实际购物中,用户还是会货比三家。社交最大的作用是触达,而不是转化。所以后来者单纯依靠移动社交就想再造一个阿里真心难,何况阿里京东们自己也在移动社交上卯足了劲。 为什么老老实实做工具+服务才可能推倒阿里 既然这样,那是不是做“工具+服务”才是出路?事实上除了开头提到的那三家第三方服务商,辣妈帮从去年开始就把电商业务转接给第三方,即开放接入端口,允许品牌入驻,将平台化身为流量提供者。简单的说,辣妈帮也是逐步从自营转向靠当房东卖流量卖服务挣钱。从现在看,在阿里京东笼罩下的电商世界,专注于“工具+服务”的挑战者更有主动权,理由也有四:
1、场景化替代价格战无论是天猫还是京东,都是在价格上大做文章,价格战也是此起彼伏,这时候服务质量趋于接近,价格就“逆袭”成为最敏感的影响因子。同时传统电商充当着分销渠道的角色,解决的是去哪买的问题。而专注于“工具+服务”模式的平台则是帮助用户解决买什么以及买了后怎么用等问题,是在设计虚拟的消费场景,这个场景下熟人和分享是关键点,信任货币是流通工具,“红人”/KOL/明星是传播节点,转化在半熟泛社交下完成(想想微商和罗辑思维的卖月饼)。他们塑造的是情境化社交,基于不同的场景先有社交行为再有交易行为,这个场景可以是基于时间,地点,对象,职业等等,所以母婴、女装、校园、聚餐、旅游等等都被他们赋予新的职能。但他们又不直接参与交易,就如罗辑思维背靠的有赞,浪莎、万达集团入驻的点点客、人人电商,他们提供的是具有社交属性的微商城工具,以及如人人电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不仅为人人店、到店等工具的落地提供运营指导、案例、实战培训,更以社交电商这个行业为中心,提供最新资讯、方法论,甚至移动营销工具培训,运营实操,干货案例等专业、科学和系统化的培训。他们“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不参与也就意味着交易自由,自身风险降低,而在价格战问题上,他们用个性化、场景化去替代。 2、流量资产积累取代流量竞价 电商的永恒话题是流量。传统平台型电商就是聚合型的流量中心,商家只能挤破脑袋抢流量。虽然流量相对精准但成本却非常高,而且还要面对用户多家比价,最后的结果是多数电商陷入卖货难,转化率低,利润更低的困境。据悉淘宝卖家55%-60%不挣钱,30%勉强维持生计,真正挣到钱的只有3%左右。平台型社交电商和垂直电商也多是因为这个不堪重负。只做“工具+服务”的平台则避开这个麻烦,他们搭建的是平台,并不用为流量操心,但如果涉及到流量,又能塑造出新的竞争力,比如人人电商在提出“流量资产”概念外,还专门建立了商学院来传授知识,通过在线课程、魔训营、游学、沙龙分享会等模式,鼓励商家分享。再结合人人电商具有的多种功能和工具帮助商家沉淀流量资产,将资产裂化、放大,再加上大数据匹配、运营培训、口碑资金的督促和刺激,来帮助中小商户完成建立流量资产,获得高转化率。“不碰货”萌店则是选择在功能上更新来帮助商家加速流量获取,比如其新版APP将重点放大四种拼团模式,即“一元团”“秒杀团”“超级团”“海淘团”等,分别映射娱乐、促销、爆款及跨境四个维度,以扩大消费形态来解决转化问题。此外他们还在塑造“电商IP”的概念,传统电商模式下的流量基本上来自购买,无法再次利用,成不了流量资产。而网红等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模式就有所区别,流量是来自内容经营,来自粉丝互动,所以流量可以积累,可往复循环利用,形成用户和产品和品牌之间的良性循环。这实质是把人的“IP”构建成一个产品, 让电商不再是单纯的搜索浏览买卖路径,而是话题传播互动冲动消费,卖的是关系和情怀,互动成为核心竞争点。 3、“在shopping”替换“去shopping” & &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用户24小时在线,这大幅提高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而社交平台的介入,让更多购物信息渗透到碎片化社交场景中。翻翻朋友圈、聊聊微信群就可以看到好友分享的购物信息,并直接下单;完成购买后,还可以将商品分享在朋友圈或者购物圈,直接通过评论点赞的方式实现互动。购物成为了社交的一种手段,微盟、有赞、点点客们就是在不断强化这种“在shopping”的状态,而替换掉“去shopping”的状态。 4、分享代替推销 最后“工具+服务”型平台更多是的在建立一套分享机制,让原来推销产品的工作变成分享观点。因为在信息过载时代,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人们不会为恣意的推销转移注意力,只会为具有口碑价值的好内容买单(产品也是内容形式的一种),所以品牌着手进行人格化、达人化的塑造,基于“网红经济”的电商模式后来居上,肆无忌惮地将粉丝流量变现。甚至还有人总结出公式:移动社交电商=有影响力的个人(KOL)+社交媒体传播+人格化的店铺或产品而微盟、有赞、点点客们则是这人格化店铺的设计师,架构者。他们就是在帮助用户完成社交时间和电商购物时间的结合,让用户能一边社交,一边电商购物,并从推销中脱离出来。更为关键的是工具+服务模式也是地产模式,事实上无论在何种政体、何种文化的国家,金融和地产永远都是最赚钱的生意,因为具有基础设施和高度垄断双重属性。也只有用移动社交电商的地产模式才能推翻阿里式的地产模式。 但响铃并无认为“工具+服务”型的移动社交电商就一定能干掉传统电商,未来传统电商、移动社交电商和传统零售三种形态,3:3:4的比例或是一个最好的共存关系。 最后,说说几点担心 1、“好友”是真好友,还只是消费者或是推销商品的对象?近日英国学者进行的一个通话研究显示,人们的友谊关系按照亲密程度分为不同的类型,通话记录显示,平均每一个人最亲密的好友为4个人。次亲密的好友为11个人,更远层次的友谊可以维护30个人,而联系最少的好友层次,平均只有129个人。这就意味着许多所谓的“好友”其实并非友谊,而仅仅是消费者或是推销商品的对象。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担心:当这种好友关系被捅破,因信任构建的这种电商价值体系和逻辑是否还能继续存在?社交电商如何才能从仅一百多人的核心社交圈延伸扩大,最终形成强大的分享、销售链路?又要如何才能避免重蹈微商被好友拉黑的覆辙?在这些现实的问题面前,社交电商不能过分高估自有的社交圈和好友的质量,友谊的小船可能一声不响就翻了。 2、行业仍处于探索期,大家都无成功经验相对于传统电商模式,社交电商优势集中在购物的体验和关系上,但难点也在此,即便是腾讯和阿里等巨头,依旧在摸索。而且社交和电商一直存在着互斥效应,一旦商业信息泛滥就易导致朋友圈人人喊打就是明证。“刺猬理论”也在提醒:在社交和电商之间,需要找一个“安全区域”。 3、社交本质是流量,垄断会不会再出现在社交电商这盘棋中,KOL、网红、明星、品牌商等总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有的集聚了巨大的流量,有的实现了“流量繁殖”、“流量沉淀”,这就会引发另一重担忧:想要去中心化的社交电商会不会又一次陷入以网红为中心的流量垄断?试想下当罗辑思维有了几千万用户,谁还记得它背靠着的有赞?不仅仅是有赞、萌店,其实只要是中心化运营的平台都有“被绑架”的威胁,一旦卷入中心化,又会进入少数人吃肉,多数人喝汤的尴尬局面。现实中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巨头瓜分行业,垄断市场的残酷,这是商业逻辑对效率的永恒追求,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移动社交电商会不会又出现新的寡头?当社交电商的市场红利期过去,那些在注意力争夺战中败下阵来的大多数人又该拿什么来挽救自己“屌丝逆袭”的梦想呢?
【关于商道】派代商道定位为中小创业者的决策参考,内容集合电商业界评论、热点解读、高效资讯,聚焦创新创业、经营之道。电商大爷——全网电商精选内容,电商人必备APP,即刻扫码下载!
 未来在哪里
9月9日 15:23
 工具+服务”的平台比较有前景
9月9日 15:47
 就目前来说,腾讯家的微信应该会垄断社交电商,而马云可能会占一定份额。
9月9日 18:25
 马云把腾讯拿下
9月9日 18:55
@你关注的人或派友
亲,先登录哦!
【线下加油站】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对方邮件地址:
您的反馈对我们至关重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式电脑主机配置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