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什么字体?是宋体字体还是放松,什么区别?

宋体字图片,【干货PPT】宋体的可能性 汉仪&中国美院系列活动 – 上海logo设计公司|公司logo设计|品牌logo设计|企业logo设计字体设计:站酷牛人刘兵克的字体存在哪些问题? : PS笔刷吧-笔刷免费下载
您的位置: &
& 字体设计:站酷牛人刘兵克的字体存在哪些问题?
写这篇文章的动机?
首先声明一下,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炫技,本人也从事视觉设计工作,而且对字 体比较感兴趣,平时也很关注字体设计方面的理论、作品等等,很可惜,国内专门讲字 体设计的书非常少,而且大多数都写的很泛泛,没有讲到具体的字体设计原则和方法, 起初关注到刘兵克,是因为他是站酷上少有的主攻汉字设计的设计师。
刘兵克字体文章回顾:
一开始觉得他的精神可嘉,经常会发自己创作和练习的作品,虽然作品一般,很多作品存在硬伤,但是以这种坚持的精神,我相信他应该会进步很快,作品也会越来越好,所以一直关注着, 直到后来,他开始写教程,刚开始的几期还不错,可是越到后来,越觉得他的作品差强人意。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理论上存在不少误区,本来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存在问题也很正常,但是在自己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以老师自居,还出版了教材,这就很不妥了,我作为一名设计从业人员,又是一名字体 爱好者,看到他改的学生作品问题很多,甚至有些不如原作,而评论里却是一片叫好 声,甚至膜拜,把作者尊为大师、大神,我不禁感慨,设计界如此缺人才吗?
当然,评论里也有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但是多数却不敢光明正大,都是匿名评论,而且有些还遭 到支持者的谩骂和攻击,这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一个人的作品如果有很多人质疑,那就 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作品可能不够好,有改进的空间,或者有可能确实很糟糕,为什么不 能允许质疑和批评呢?我在站酷还关注了几个字体设计做的很棒的设计师,比如Jansoon,他的作品评论里就没有差评,因为确实做的很完美,可惜他很少分享一些理论知识和方法。
我个人并不是什么高手,只是曾硏究和学习过一段时间字体设计,看到刘兵克的的 字体教程存在很多理论上的疏漏和误导,我确实不淡定了,所以我决定在这里分享一下 我的知识和观点,并不全面,但却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刘兵克文章的评论里有很多 人都认为视觉设计是很主观的东西,所以不分好坏,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视觉设计是 非常科学的,我会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讲到,希望能帮到那些真正喜欢字体设计的朋友。 好了,我们先从刘兵克的最近一期改字作品说起吧(文章中只挑选了刘兵克文章中问题 较大的作品,问题不大的没有举例)。
“漫画说”
“漫画说”这三个字,总得来说改的还可以,在字形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正负形 的处理上,“画”字的负形空间太小,“说”字的负形空间太大,导致两个字放在一起 不协调,画字挤得不透气,说字和画字放在一起显得余白太大,另外将言字旁的口堵上 的做法不太妥当,这种手法一定要慎用,因为很容易破坏文字的正负形空间的协调性, 造成视觉上的失衡。
设计大师Erik Spiekermann
德国字体设计大师Erik Spiekermann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设计黑的部分,而是设计白的部分”,这里的白指的就是负形空间,只有负形空间的均衡,才能达到舒适的 视觉感受,在这一点上,中文和英文是相通的,上面这张图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多去 考虑负形空间,实际上我们设计字体也好图形也好,负形空间是很重要的,而国内很多 设计师往往缺乏这个意识。
日本字体设计师作品
可以看到虽然下面的假名笔画差异很大,但对负形空间的处 理让文字看上去很和谐。
当然,在我看来“漫画说”这三个字最大的问题不是负形空间的失衡,而是字体所 要传达的感受,也就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字体的气质”,通俗点说就是字体的表情, 那么现在这三个字的表情是什么?我想大多数人第一感受是“硬朗、规整”等相关的感 受,和漫画不沾边,漫画通常有较强的娱乐性,不论什么题材,其目的是为了让观者消 遣、放松和快乐。
我的“漫画说”在设计时优先考虑到的是把欢乐的感觉体现出来,笔画的处理用了 圆角,同时将漫字处理成一个像“笑脸”的表情,虽然在空间的处理上还存在问题,但 达到了基本的视觉均衡。
对比一下,大家觉得哪个更适合表达“漫画说”的主题呢?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加速度:
这三个字,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得出来:修改后的不如修改前的好,修改前的作品虽 然也存在问题,但已经把速度感传递出来了,这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处理的不好的地 方在于表现速度感的横线加的有点多而且乱,没把握好度,再有就是前面提到了负形空 间问题,加字左半边负形空间太大了,其他部分处理的都还是不错的。修改后的三个字给人的感觉不是加速度,而是在哆嗦和发抖。
究其原因:一上一下头尾相连的小细横线处理是败笔,造成了视觉的不流畅,另外速和度之间的连笔突出来 的大三角更是阻碍了气流的连贯性,你有没有试过脚刹?这感觉就像骑自行车的时候, 伸出一只脚来了个脚刹,所以,速度感被毁了,要知道汽车设计成流线型就是为了减少 阻力,作者实在是很不用心,才做出了这样失败的作品。
好了,做人不能光说不练,我也做一个,证明一下我的分析是正确的。
我的修改方案,在字形结构处理上,尽量简约,省去了一些会对速度感造成干扰的 转折笔画(在不影响字的识别性的基础上),在负形空间的处理上,强调气流的连贯性, 负形空间的处理尽量做到视觉均衡,尽量利把体现速度感的横线巧妙融合在字体中,不 破坏字形本身的结构,字体外的横线元素,尽量精简,略加一二即可。
哪个更能体现加速度?我想信眼睛的感觉是不会骗人的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很佩服作者的勇气,敢把这样的作品发上来,很无语。左边的字确实存在很大的 问题,大家看了我前面的分析就知道问题所在了,没错,正负形空间的处理上太乱,见 字本来笔画就少,更应该想办法让它的负形空间和其它三个字均衡,作者显然没有这个 意识,所以错误地把见字的空白做的很大,显得极不协调,另外其他三个字问题也不 少,没有道理的折线和不合适的连笔处理,让文字看上去很怪,在这里我提醒初学字体 的朋友,做字时不要盲目改变汉字本身的结构,汉字的结构凝聚了几干年的书写习惯和 视觉经验,所以初学字体设计,应该先去临摹好的字体公司出品的宋体、揩体、黑体这 类的基本字体,这些字体都是很多优秀的字体设计师耗费多年的心血做出的字体,是很 经典的,是汉字设计的根基,不要一上来就玩花样,最后做出些“奇奇怪怪”的字体, 是很不好的。
那么右边刘老师改的这款怎么样呢?很抱歉,还是“奇奇怪怪”的字体,作者似乎 想传达“暄嚣”的感觉,但是文字本身却显得很柔弱,让人很难联想到“暄嚣”,字形 结构上太过随意,毫无结构支撑,四个字都要散架的感觉,看得出作者想“玩” 一把, 但是如果功力不够,只会造出这种“奇奇怪怪”的作品。
上文中我曾提到,设计字体很重要的一点是“字体的表情”,那么“暄嚣”是一种 什么样的表情?在百度图片搜索框里输入“暄嚣”两个字,我找到了这样的图片:
我想这些图片已经给了大家很好的灵感,这些图片都有很强的视觉张力,分析图片 上的点线面元素,一定不是横平竖直的,而是有动势和张力的,“暄嚣”的声音一定是 有力量的,太弱的声音制造不了暄嚣,所以应该用上图中给我们的感觉去表现暄嚣。
由于时间有限,这里我省去了 “遇见”二字
是不是传达出了“暄嚣”的感觉,当然,这两个字做的比较粗糙,多花些 时间,还可以做的更纯粹,这个例子是想让大家明白,做字的时候一定要先想清楚,字 体要传达什么样的视觉感受,这是非常重要的,譬如你在给一家企业做logo时,一定要 能够体现这家企业的行业特点和气质,如果这点错了,那就一定会失败。
接下来的“文艺青年”同样存在“表情”的问题。
“文艺青年”
“文艺青年”这四个字,左边原作除了“文”字左边空着的处理不妥之外,其余几 个字是合格的,视觉上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只是字体的形式用来传达“文艺青年”这个 概念稍显牵强,右边修改后的除了“年”字看上去比较正常,其它三个字看上去都很怪 异,正负形空间安排上非常混乱,圆形切角的笔画纯属“为了设计而设计”添加的,放 在字体中像是不合群的“异类”,而且大小和角度都放的很不合理,给人的感觉就是别 扭,还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好了,以上都上调侃,博大家一笑,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明白,字体是不能随便 “玩”的,功夫到家了才能玩出花样,功夫不到的只会闹出笑话。
接下来我们谈谈字体的气质,上面的两个方案,都选择了无衬线体,且体量上比较 粗壮,无衬线体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用来体现现代感、科技感是比较合适的。
而“文艺 青年”这四个字显然更适合用衬线体去表达,汉字中最基本的衬线体是宋体,当然现在 有很多以宋体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衬线体,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表达文艺感的作品多数 会使用衬线体,因为衬线体本身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看上去也更具文艺气息。
以上是比较典型的文艺片海报,可以看到海报上的文字全都选用了衬线体,试想如 果将以上海报中的文字换成无衬线体,效果定会大打折扣,其实好的衬线体是非常耐看 的,气质优雅,有故事性,大家可以去看看书籍封面的设计,文艺题材的书一般会用衬 线体或书法体、楷体,而表现现代科技、工业时代、成功学之类的多数会用无衬线体。
“文艺青年”这四个字更适合用衬线体表达,所以我以衬线体为基础,设计了一个方案:
传统的宋体字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我们可以在其精髓上去创新,不要让你的设计 成为无源之水,任何设计都要找到它的根源。
好了,这期就分析到这里吧,发现写文章真的很花时间,对于我这种上班族来说, 只能抽业余时间来写了,不管怎么说,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从中受益吧,当然会有 很多更专业的人士,欢迎来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自由交流,才能进步。
最后,我想说一下:在刘兵克的文章里评论有一部分人,持一种观点,认为设计是 很主观的一件事,没有好坏和对错之分,这种观点毫无逻辑,是非常错误的,既然设计 是很主观的东西,那些公司还需要花上百万的设计费去请专业人士做设计吗?
自己按照 主观审美设计不就行了,苹果的产品获得了广泛的欢迎,是因为苹果的产品符合美学原 则,在视觉设计领域,前人已经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经典理论和规则,例如西方普遍通 用的棚格系统以及黄金分割理论、视错觉等,国内的设计教学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所 以很少能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所以造成国内懂这些知识并能很好应用的设计师非常 少,大部分还是凭感觉和经验去设计。真正专业的设计师一定是非常严谨的,绝不会盲 目靠感觉,感注和理性完美结合,才是完美设计诞生的条件。
日本平面设计师排版时应用的黄金分割用纸
字体背后的严谨,正是这些严谨才创造了视觉的完美。
国家大剧院视系统用字:俊黑体
设计者:李少波
每个人会因为所受到得教育和文化的不同(地利、天时、人和),进而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解析甚至是相左的答案。所以你的设计要针对的是广大所营销的客户群体,不要本末倒置来讨好你的设计师朋友,你的老板上司!
作者地址:
.cn/u/785706
属性标签:朱志伟朱志伟,方正字库首席字体设计师。曾在北京外文印刷厂从事印刷活字雕刻工作,现为方正字模事业部字体开发总监。
字体的力量
书法家的字和我们的字的区别是,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是抒发情感,抒发个性。而我们的字,是要为读者服务,是要为用户服务。是功能第一,艺术第二。
王大帅5月21日
分享到微信
如果您需要分享到微信,请用微信扫一扫,扫描下方二维码,再进行分享
相关演讲集
喝酸奶的小刺猬
您还没有登录哦
登录后才能使用喜爱、评论和收藏的功能
请在导航栏处登录或注册
oops,这里有点问题
字体的力量
在03年,我开发博雅宋的时候,曾经对中国和日本报纸上的字体进行过这样的对比和分析。这是《人民日报》的文字版面,大家可以先整体看一下,它的效果。然后再认真地读两行,记住这种感觉。
这个是日本《朝日新闻》的文字版面。我们大致看一下就可以发现,日本报纸的字体字号大、排列整齐,清晰易读。我们看一下右边的《人民日报》,然后把眼睛移到左边的《朝日新闻》,看一下这个文字,大家看一下,有什么感觉。
我们把眼睛再从左边的文字移到右边来,仔细看《人民日报》的文字,看大家有什么感觉,谁有感觉。你仔细看,是不是眼睛周围的肌肉在收紧,有吗?(观众:有)
好,和我的感觉一样。那么《人民日报》的文字,和当时全国的报纸文字都是这个状况。那日本《朝日新闻》这个文字也是同样代表着日本报纸用字状况。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字体可以让你的眼睛轻松舒适也可以让你的眼睛紧张。那这就是字体的力量。
字体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是字体设计师。字体设计师是躲在字体背后的人。设计制作一套字库是非常繁重的任务。一套常用的简体字有6763个字。那我们报纸上经常用的字呢,需要2万1千字。我们手机上用的字体,它上面用的字体需要27000字。
即使是做数量最少的国标6763个字体的工作量,也是需要4、5个人做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最初我是一个刻字工人,16岁初中毕业,就分配到北京外文印刷厂。当了一名刻字的学徒工,这张照片中是我当了师父之后教徒弟的照片。
这张照片有30多年了,应该是80年到83年之间照的。大家能认出来哪个是我吗?站着的那人是我。后来88年到89年,我被借调到深圳科技工业园朱邦复电脑实验室工作了一年。朱邦复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台湾电脑专家,第一台中文电脑和仓颉输入法的发明人。
第一次接触电脑字体就是在朱先生这里,在他那儿工作。每天朱先生晚上下班后7点会给大家讲课,讲的最多的是汉字和字体。他讲汉字的智慧,讲如何对汉字和字体进行分类,原来我在工厂刻字,只是需要刻什么就刻什么,想的只是如何把字刻好看,没有过多的考虑。
在朱先生那里,我看到了一个学者眼中的字体世界。从那时起,我就感到字体真是一门学问。我的感觉就是用电脑做字太爽了。屏幕是纸,光标是笔,我把这当成了理想。一年后,我就回到了北京,那时我爱人在北大硕士毕业,正好办留校手续。
人事处的蒋老师看了她的档案,说你爱人还是工人啊,你俩的差距太大了,蒋老师特别好心,说想办法给你缩小缩小距离,把你爱人调到北大。当时北大有出版社印刷厂,说问问那里需要不需要刻字工人。我说我不去,我在外文印刷厂,刻铅字挺好。
后来蒋老师问,那你想去哪儿,我说你帮我问问王选那里要不要人。后来蒋老师就把我的简历和我在朱邦复那里工作的经历给王选看了。王选一看,就要了。
在来到方正工作了两三个月之后,在一次完成一套字的庆功晚宴上,我见到了王选老师。我向他表示,我说王老师,我非常感谢您。您帮助我以一个事业编制的身份调进北京大学。王老师说,确实不容易,我是找了校长才把这事儿办好。
校长说,很不理解为什么占一个编制进一个工人。后来王选老师跟校长说,宁可你少给我一个博士,也要把这个人给我调进来,我就是这样来到了北大方正。
当时方正并不具有字体设计能力,只是从字模厂买来字稿进行数字化转换之后做成字库,我看着买来的这些字稿心里想,如果我要是设计字体一定比买来的好看。后来我就设计了几款字寄到日本参加比赛,得奖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那个时候,确实不懂什么是字体设计。因为我在设计字体的时候并没有想我设计字体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并没有想到读者,只是想到如何表现,如何装饰字体。
比如这是我96年设计的北魏楷书,它是利用北魏时期墓志造像中的方笔来创作刀切斧凿的这种痕迹;这是99年创作的一款铁筋隶书,当时的想法是创作一款能够印正文的隶书。因为我们字体品种里面,隶书很少。
那这款隶书呢,是利用线条的弹性,来营造一种虽然纤细如线却刚劲如铁的艺术效果。这种字体虽然好看,但是用作正文不太合适,因为它的表现力它的装饰性,会对读者获取信息造成影响。
所以回头一想,我当时在创作的时候,我觉得我能把书法艺术和印刷字体结合起来,我有无限的创造力。现在回想这个创造力是非常有限的,还是一个初级阶段。一直到03年设计博雅宋的时候,我才真正对什么是字体设计有了深入的理解。
当时03年的时候全国的报纸都在用着同一款字,就是老报宋。刚才第一张图片给大家展示的《人民日报》版面,那个宋体是64年开发的,已经用了几十年。有很多读者反映这个字体笔画细,风格陈旧,看不清。甚至有些老年读者打电话投诉说,要戴上老花镜再加上放大镜才能看清。
那当时的字体就是这个状况,我们决定开发新的报纸正文字,博雅宋开发好之后是《吉林日报》第一个首先采用。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吉林日报》改版,把正文字的9磅改成了8磅。大家都知道是缩小了字号,后来省里的老干部打电话说字号太小,看不清。
正在这时候,我们在推广博雅宋,《吉林日报》就采用了博雅宋排印正文,字号没有变,但是阅读效果提高了。还是8磅字,老干部打来电话说好,看清了。所以针对这个现象。当时报纸上有学者就登出文章,叫《博雅宋的喜与忧》,担心博雅宋助长了报纸小字号的风潮。
这个版面就是老报宋和博雅宋的对比,上图是2004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用老报宋排的《北京日报》,下边是2005年1月份1月1号用博雅宋排的第一份《北京日报》。通过两个版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博雅宋的阅读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确实,字面大了,都是9磅字,同样的9磅字,下边的图的字要比上边显得大一些。笔画粗了行气流畅了,字形规整了。我们的汉字都是方块字。
字体可以有正方形,有长方形,还可以有扁方形。正方形端庄稳定;长方形它高耸活跃,但是不稳定。你把长方形放倒变成扁方形,就特别稳定。
在我们国家早期的出版物上,比如40年代50年代的出版物上的文字方方正正的比较多。因为在我们国家成立字体设计队伍之前,我们所用的字模都是从日本进口的。日本对字体和阅读视觉的关系有着深入的研究。比如在多少距离内,看多大字号的字,一分钟能看多少都有测试有研究。而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目前的出版物,大家到书店去买书,买杂志看它字体长形的多,方形的少而也有的字方扁。它是用排版软件压缩之后变成的方和扁。如果不压缩是长的比较多,为什么长字比较多呢?是60年代初我们国家成立了字体设计队伍,那这一代设计师有一个设计观念叫腰身紧、重心高,就像人腿长腰高身材比较修长漂亮。
其实这个观念用在字体上不完全正确。特别是用在正文字的阅读上就更不正确。我们看这个图左边是博雅宋,排的横排;右边是书宋排的横排那博雅宋,我是追求端庄稳重扁方形的。那和长方形的字用同一个条件横排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它横向阅读的流畅性,左边横向阅读的流畅性比右边要好很多。
这个图左边是博雅宋的竖排,右边是书宋的竖排。我们可以看到,书宋是长形的当它竖排的时候可以增强纵向阅读的流畅性。所以对于方长扁的形状没有对错,要根据你的实际应用来选择。
再一个是视觉张力,我在微博上发表我的作品,有一个网友这样评论,说第一次看朱老师发作品真是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股的霸气,后来我看了我也很吃惊,我哪儿来的霸气啊。
其实我挺温和的,那他说的这个霸气,就是我说的视觉张力。我追求的视觉张力,那视觉张力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一个是字面大小要一致,在一套字当中,字面大小要一致。那我们看这“大”和”国”是两种不同的结构。
“大”是放射型的字体。那“国”呢是封闭型的。这种放射型的笔画,它离边线的距离要近,这个边线就是这字框,字框是中国字的一个特点。我们每一个汉字,都是在一个方框当中,特别是在字库当中,字占一格是咱们汉字的特点。而且不管笔划多少,都是占在同等面积的一个方格中。
那在这一个同等面积的方格中,你要处理不同的结构,不同笔画的字体,要把它的字面做得一样大,要总结它的规律性,要有一定的技巧。那我总结的技巧就是,要处理好它的笔画和边线的距离来调整好它的字面大小。
再一个中宫要放松,特别是正文字,它的中宫要放松。如何理解中宫放松,有偏旁部首的字,笔画多的字,我们比较好理解。像这种独体字,它的中宫如何来理解?
我们看这个“大”,左边的“大” 它的撇捺,左右开张比较舒展,是一个拓展型的结构,那右边的“大”呢它是一个内敛型的,它这个撇捺弧度是先向下,然后再往左右撇出,它是内敛的。
然后对于这种结构的字,那左边的字是中宫放松型的,右边是收紧内敛型的。这个中宫放松对我们正文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这个九宫格。上面的九宫格,中间的格大,周围的小。
下面的九宫格,是九个格一样大。
我们刚看这个大格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觉得下边的更均匀。当我们从左往右,从大往小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上边的九宫格,你看到最小,它没有紧促紧张的感觉。那下边的九宫格呢,当你看到最小,特别是和上面的九宫格做一个比较的时候,你发现下边这九宫格紧促了,有点紧。
这就是正文字小字的结构方式。实际上大字和小字的书写方式我们在书法中也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中国书法理论中就有大字和小字不一样的书写方式的论述。比如苏东坡就有这样的论述。大字要紧密而无间,小字要宽绰而有余。
因为大字,比如说匾额用的字。很大,它容易散,所以你要往紧写;小字,比如说小楷,它容易紧,因为缩小变倍的结果,它容易紧,那么你要给它写松散。所以在正文字处理正文字的时候适合上面这个方格的这种形式。
我们看这个标题,这是《北京晚报》的一个标题,是很多年前的《北京晚报》了,我看了以后我就给他收集下来了。“郁式家族”上边是博雅宋排的,下边是超粗黑,这么细的博雅宋和这么粗的超粗黑排在一起。它的力度张力一点都不弱,那这就是由于它的字面大小一致。
中宫放松,还有它笔画的弧度、弹性,来形成的一种视觉张力。由于字面大小、粗细一致、中宫放松等等这些因素给字体形成了一个整体感,那我们感受一下这个标题。
这是在报纸上实际应用当中的一个标题那上面的“最伟大的挑战者”它的整体感要比下边的“骑士就怕三长两短”要强很多,那怎么去感受呢?我们读一下,大家记住,我们来体验字体,来判别一款字体的好坏一定要用读的方式,不是一扫而过。而是要读。
“最伟大的挑战者”“最伟大”我们看它是一个三个字,它是一个整体,那这一块下来“挑战者”它也是一个整体,那么下面这组字呢,它是散的,它不是一个整体。那它给你的感觉就会慢,会凌乱。当你看下面这标题的时候,你的眼睛就要多用点力。
光有完美的字形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完美的应用。所以字体设计和字体应用是一致的,字体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共同面对的是读者,都是在为读者服务。这是时尚杂志的版面,它是通栏排。这么大一本杂志它通栏排,这种使用字的方法是很不科学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有过这样的试验,人的眼睛在不停地跳动,当跳动的时候看不见字,停下来的时候才能看见字。每次停下来只能看六个字,所以一段文字排得太长,会使眼睛很疲劳。人的眼睛适合看比较短的字,那像这种字呢排这么长,你就不能用小号字,应该用五号以上或12磅以上,甚至是四号字来排。
再一个是字体和颜色和背景的关系,这个是《中国书法》杂志的一个页面。它的字体是有颜色的和它的背景颜色很靠色,根本就无法阅读,看不清这个字是什么。拿着放大镜在灯下看也是很吃力的。
再一个是字和纸的关系,这是一本中国书法理论的书,用的纸很精致,是白色铜版纸。但是它的字体选择的是用老报宋来做的。正文笔画细,这种细笔画在白色铜版纸上很不利于阅读。因为铜版纸是要反光,在灯下就更无法阅读了。
这是日文版一本原版书,它的纸是淡黄色的字,在这个淡黄色的纸上很和谐,看着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疲劳。有这种阅读质量的书,在我们中国并不多见。字体是经过精雕细刻的,比如这个“永”。我画红圈的地方,笔画转折处还有撇的笔锋。
左边是统一规范的这三个笔锋,它的风格形状是一致的。那右边呢,它的风格多少会有点区别,所以左边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清晰、明了、简单。右边这个字呢就比较混沌,看得不是很清晰醒目。
我们做一套字,就是要经过这样的精雕细刻。做这一套字之前是要把这些笔形都要做成规范,那这样的规范在一整套字里面,何止成千上万。
所以字体设计这个行业是非常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除了这种工匠精神之外,作为字体设计师也包括平面设计师,还需要有善解人意的精神。要知道读者需要什么,我们设计字体,为什么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
书法家的字和我们的字的区别是,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是抒发情感,抒发个性,表现个性。而我们的字,是要为读者服务,是要为用户服务。是功能第一,艺术第二。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西文字体Helvitica这款字,是一款最没有性格的字,最没有个性的字。但是它的应用范围最广,应用的客户最多。人们曾经这样形容,当你不知道使用什么字好的话,那就用这款Helvitica。
那么没有特点,没有个性,就是它的个性。因为字体是为人服务,是为社会而存在的。
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体三号是什么字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