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二二级ms office题库操作题里把公式输错,但是步骤是对的,怎么判分

您好, []|
风雅古今 阅文论道
腾讯书院文学奖旨在发起“新文学运动,致敬原创力”,丰富、拓展属于这个世纪的文学空间,为文学的多元化和阅读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嘉宾:王晋康、李宗陶、万方、胡弦、毕飞宇
腾讯?商报 华文好书2016年度评委会大奖评选结果于12月12日正式揭晓,并将于日下午在京举行颁奖盛典。
作者:张炜、方方 等
腾讯?商报 华文好书2016年度好书评选结果于12月12日正式揭晓,并将于日下午在京举行颁奖盛典。
作者:张炜、方方 等
我们是这样看待读书公众号的,读书是私人的事情,但朋友圈却是读书很好的入口,朋友的共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这是你自己的朋友圈,它也最终会在方方面面反作用于你。
公众号:为你读诗、十点读书 等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榜月榜单推出的好书涵盖文学、历史、社科等领域,《英国通史》、《北鸢》等书入选。
作者:钱乘旦、葛亮 等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榜2016年9月榜单推出的好书涵盖文学、历史、社科等领域,《软埋》、《鲁迅遗风录》等书入选。
作者:方方、孙郁 等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榜月榜单推出的好书涵盖文学、历史、社科等领域,《茧》、《岁月沧桑》等书入选。
作者:钱理群、张悦然 等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榜月榜单推出的好书涵盖文学、历史、社科等领域,《独药师》、《望春风》等书入选。
作者:张炜、格非 等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榜2016年3月榜单推出的好书涵盖文学、历史、社科等领域,《极花》、《神拳考》等书入选。
作者:贾平凹、止庵 等
腾讯?商报华文好书榜月榜单推出的好书涵盖文学、历史、社科等领域,《匿名》、《慈悲》等书入选。
作者:王安忆、路内 等
“21大学生国际文学盛典”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一年一届推选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对文学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倾心关注人类的爱、困境、理想的作家。
嘉宾:阿摩司?奥兹
在2015“华文好书”评选过程中,主办方从过去一年浩如烟海的众多出版物中,选出50种好书,覆盖文学、社科、生活、童书领域。获奖作品兼具人文价值与可读性,为2015中国出版业留下路标。
嘉宾:迟子建、秦晓宇、姜淑梅、赵柏田等
该奖评选类型小说、歌词、剧本、现代诗、非虚构五类文学作品,重在表彰和鼓励创新精神。刘慈欣、邹静之、西川、猫腻等10位作家获奖。
嘉宾:刘慈欣、邹静之、西川、猫腻等
为什么翻译现在遇到瓶颈(的困境),会出现一些问题,就在于整个世界态度都在变,越来越少的作品被称为是经典。
嘉宾:董强
上海爱马仕之家
到法国留学的多半是革命家和艺术家,到英美去的多半都是学者。从文学创作来说,后来中国的文学艺术基本上都处在法国文学的影响中。
嘉宾:孙甘露、陈思和、董强、马振骋
上海爱马仕之家
最合适做我小说人物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绯闻、八卦(中的)。我们这个城市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八卦,八卦特别的多。
嘉宾:玛丽?尼米埃、菲利普?托赫冬、王安忆、蒲皓琳
上海爱马仕之家
在中国,李白和杜甫是地位最高的诗人,在翻译成英文之后,比较受欢迎的是寒山和王维。
嘉宾:骆英、西川、欧阳江河、张辉、陈福民、陈晓明
北大人文学苑
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他们研究莫言,翻译莫言的同时,整个中国文学的格局和地位已经在发生变化。没有这个庞大的团队莫言要获奖是不可能的。
嘉宾:何怀宏、孟繁华、贺绍俊、张清华、许金龙、蒋晖
北大人文学苑
全球化的进程在很长时间以内,都是西方的征服者(从某种程度来讲也包括明治时代后极端西化的日本)的一种新的殖民手段。
嘉宾:勒克莱齐奥、陈众议、曹文轩、张旭东、王博、陆建德、陈平原、许钧、董强、罗鹏
北大英杰交流中心
在我们这个时代读者的眼中,中国将脱离它的陌生性,它的怪异性,它那种鲜明的异域情调。
嘉宾:勒克莱齐奥
我们现在处于到处都是奇迹的时代,而且一个奇迹可以很快就让人知道,科学技术早就失去神奇感了,这对我这样的科幻确实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嘉宾:刘慈欣
我们讨论教育怎么能对社会和人更有用,其实不如说是讨论各种力量如何结合,帮助个体收获顺利、开心、富有成就感的人生。
嘉宾:迈克尔?诺顿、马永武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大学并没有真正把西方大学的一些精髓学到。中国到现在为止,还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嘉宾:埃卡特利鲍教、刘嘉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今天讨论良好生活有点奢侈,它只是相对于个人而言,你可能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你过上良好的生活。
嘉宾:张汝伦、干春松、周濂、止庵、王小峰
北京77剧场
《刺客聂隐娘》舒淇的表演,有一种疲惫的,厌倦的,不知所终的美。这三句话形容黄文英的工作也很像。
嘉宾:黄文英、史航
北京77剧场
止庵说:日本非常现代非常传统,非常保守又非常开放,非常繁荣又非常质朴。
嘉宾:止庵、刘柠、程璧
北京77剧场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中产阶级女性开始作为消费者进入公共空间,同时成为世界文化的表征和表征对象。
嘉宾:顾铮、史建
北京77剧场
我觉得故事是一种手艺,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这东西当它慢慢消亡以后,可能是生活中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的消亡。
嘉宾:止庵、老六、史航、张悦然、文铮
北京77剧场
文学会入侵大脑,具有“堂吉诃德”体质的人,在太阳热时最易发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是一种疾病,但是也有人觉得文学可以成为治疗。
嘉宾:朱岳、范晔
北京77剧场
大家都关心民主制,可是希腊人并不欣赏民主制,希腊的思想家大多数是批判民主的。
嘉宾:罗锦鳞、郭小凌、张弘
北京77剧场
一些记载提到,韩愈也曾经想邀白居易一块出行,但被白居易委婉拒绝,所以说两个人关系并不那么好。
嘉宾:袁凌、西川、叶匡政
北京单向空间
Susan Goldberg说:“《国家地理》有一个很简单的座右铭,我们相信科学探索和叙事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
嘉宾:Susan Goldberg
北京侨福芳草地
陈丹青说《木心谈木心》是“私房话里的私房话”,私房话公开便增加了一个新的纬度――读者的纬度、公众的纬度。
嘉宾:陈丹青、童明、陇菲、梁文道
首都图书馆
即便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和那些才华横溢的天才一起工作,甚至共同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编辑最大的难度不是面对书,而是面对人,人永远都比书重要,也永远都比书难。
嘉宾:刘瑞琳
北京单向空间
何为江湖?在老树看来,江湖是世俗社会;冯唐认为,人在江湖中,不可将人性中的黑暗消灭得过于干净;而杨葵引用阿城的著作,说《红楼梦》中王熙凤主持的才是真正的江湖。
嘉宾:老树、冯唐、杨葵
北京单向空间
在艾瑞克看来,中国文学整体走向世界几乎不可能。中国文学“走出去”得到可能不是一个大舞台,而是像KTV一样的小包间,作家们敲开一个个小包间的门,和里面的人握手、交流。
嘉宾:艾瑞克、徐明强、陈谦、冯唐、徐则臣等
鲁迅文学院
我们需要非政府机构、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来突破我们的文化在多方面的界限。所以,规划不应该被限制于创造艺术空间或文化空间之内。
嘉宾:赵东鸣 艾斯拉?宁古恩?米尔泽 米夏艾勒?欣德海姆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在中国,大概1978年就是出生的最好时刻。在欧洲,1948年是最理想的出生时间。
嘉宾:王晓渔 乔恩?沃尔斯 安德烈亚?施莱歇尔 杨东平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公共知识分子有非常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嘉宾:俞可平、约瑟夫?亚宁 鄢烈山 伊内斯?波尔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一旦收入超过五千美元这个特定阈值,财富收入和幸福水平就不再存在显著关系。
嘉宾:奥雷?冯?于克斯库尔 梁捷 杰瑞.扎娄勒 王振耀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虽然每个女性对自己的定位不同,但她们都应该找到平等独立和如今女性之间的平衡点。
嘉宾:郭冰茹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写苦难的小说很多,但像《平凡的世界》这样把苦难升华成温暖和励志的作品很少。
嘉宾:厚夫
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
阿来的《空山》为将来的中国叙事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嘉宾:刘永春 刘志龙 王春玲 李天武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
尘埃,是一个非常小的、卑微的存在。但是它有它的历史,有它飘起来落下去的历史。
嘉宾:陈晓明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
小说表现弱者的生命存在,为了唤起人们的悲悯,首先是唤起自身的悲悯。
嘉宾:陈晓明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每种文化多样性要保持自己的孤立是不可能的,融汇是一定的。
嘉宾:阿来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
中国人对故乡普遍持有正面含义的理解,外出为“游”,故乡为“家”。故乡不仅与一个人思想、价值观的构建有着紧密联系,也关联着个人所承担的部分道德义务。
嘉宾:阿来 格雷戈尔?德绍 史建 迈克?科科拉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西方美德观念经历几次重大转折,对当今伦理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嘉宾:陈嘉映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古建筑的辉煌不仅仅存活在历史记忆中,更应该在当代的语境下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
嘉宾:楼庆西 贾B
希格玛大厦腾讯视频
“柏拉图式爱情”绝不等于“精神恋爱”。
嘉宾:先刚
三联韬奋书店地下一层
政治层面的文革已经结束,但语言层面并没有。
嘉宾:沃尔夫冈?顾彬 欧阳江河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
诺贝尔文学奖考虑的只是文学,跟政治是没有关系。
嘉宾:谢尔?埃斯普马克、莫妮卡?劳利曾
北京大学人文学苑报告厅
游牧精神让艺术更加强悍,但也带来许多危险。
嘉宾:陈嘉映 云浩
:中央美术学院
米米?盖茨女士来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就敦煌石窟的艺术、历史、宗教等价值以及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谈论了她对中国敦煌的理解。
嘉宾:米米?盖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写作者正面临着媚雅和媚俗的严重挑战,只有努力去克服这两个陷阱,才能写出诚意之作。
嘉宾:胡紫薇 刘瑜
单向街?爱琴海店
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再伟大的艺术家,顶尖作品也就那几件。
嘉宾:范曾 卡尔多
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汉唐时期的粟特商队,经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经济往来,粟特人将唐朝西化,也被唐朝汉化。
嘉宾:荣新江
北京三联韬奋图书馆
最真实的漂泊感:在北京得不到身份认同,回到故乡成了局外人。
嘉宾:徐则臣 张柠 Eric
单向街?大悦城店
如何参与社会重构和进入社会最基层才是儒家的使命,而不是某种上层路线或者是自我修养路线。这是今天儒学最关键的问题。
嘉宾:梁培恕 止庵 吕新雨 顾红亮
上海长宁图书馆
人生中的一切其实都是来不及的,只有将生活的细节活出实在的温度,寻常光阴才能真切而结实。
嘉宾:止庵 史航等
上海长宁图书馆
陈晓明试图以充满细节的、个人化的叙述方式,为当下的文学史写作方式创造另一种可能。
嘉宾:陈晓明 李洱
彼岸书店?牡丹园店
八十年代初我们在文学旷野上踩下的第一行脚印已经遥远,走出新的脚印很难而且要既深又稳。“当先锋易,做后锋难”,做后锋意味着拼耐力,拼后劲。
嘉宾:杨炼
腾讯希格玛大厦演播厅
90年代初期,电影的政治方向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改变:从自上而下的政治,变成了自下而上的生活。
嘉宾:王小鲁 王小帅 王宏伟
腾讯希格玛大厦演播厅
对未来最美好的设想与阅读和精神思考相关,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
嘉宾:王晓渔 乔恩?沃尔斯等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甲午战争中国输在变革目的不清,甚至在上层权贵中都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嘉宾:祝勇 萨苏
北京单向街?大悦城店
用常识、常理、平常心、同理心来讲述中国故事。“关键词”提醒我们,记忆关乎正义。
嘉宾:梁文道 西门媚
北京单向街?爱琴海店
我试图去谈一种集体的情绪,如焦虑、恐惧、愤怒,试图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嘉宾:梁文道
文学的冷漠症是人性的冷漠,我们的文化生态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嘉宾:孙郁 过士行 李静等
北京新星出版社十层阳光咖啡厅
威尼斯中国城市馆不只是策展人的思考,我们寻找有关北京的历史故事,试图呈献给双年展的观众和专家,希望我们呈现的内容是他们没想到的。
嘉宾:毕月
我父亲和蒋介石的关系很复杂,四十年来分分合合。到台湾的时候,两人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我父亲处理二二八事件时宣慰工作做得好,而这对蒋介石来说是很大的忌讳。
嘉宾:白先勇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国家馆体现的是国家形象,城市馆则不同,我们是从设计的视角去看待城市中老式街区的复兴。
嘉宾:曾辉
理想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理想主义需要理想性、人道的价值观作为支撑。
嘉宾:徐秀丽 沈志华 雷颐
北京彼岸书店北航柏彦店
大部分作家都会过时,不是语言和题材的问题,而是精神过时。作家并不是被时代抛在后面,而是走在他自己的位置上。
嘉宾:路内
有些人没读过《狼图腾》,但他能成为图腾,因为人性使然。
嘉宾:白岩松 赵忠祥 张抗抗等
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文明是诗歌文明,但‘如何建立一整套良性的诗歌创作及发展环境’这个问题一直都未被关注
嘉宾:于坚 西川 欧阳江河
北京东城区图书馆
理解经典要回归文本本身,《诗经》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嘉宾:李山 沃尔夫冈?顾彬
北京师范大学 国学馆
13世纪来自蒙古帝国的风暴席卷欧亚,除惊人的军事成就外,成吉思汗及他的继承者还建立了帝国行政系统。
嘉宾:张帆 李鸣飞 阎京生
北京师范大学 京师大厦
政治的发展需要考虑政治成本,议会政治在实践中尽管有种种问题,但相对于其他政治制度实践的成本,可以做到相对最低。
嘉宾:严泉 张鸣
张千帆 贺卫方
新星出版社十层阳光咖啡厅
莎士比亚的影响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沈林认为“翻译文学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如同盗版光盘催生了中国电影发展。而莎士比亚经久不衰,是因为其‘有用’”。
嘉宾:沈林 苏福忠 姜红 陈国华
炎黄艺术馆
清末民初,国家为何最终选择了共和制而不是君主立宪?袁世凯称帝是出于自身野心还是形势所迫?中国作为最成熟的官僚帝国,其转型为何艰难?历朝崩溃的原因都包括什么?
嘉宾:张鸣 吴思
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
文化是什么?它究竟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让人们获得时代与地域归属感的工具、抑或是其他性质的存在?余秋雨认为,文化可以概括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归根结底是一种归属感。
嘉宾:余秋雨
腾讯希格玛大厦
一个好小说的产生是很难得的事情,公平来说,中国小说不比西方小说、欧洲现代小说差。
嘉宾:莫言 王安忆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民国”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理解,外因和内因同时扮演着阶段演变的推手,这一系列演变体现了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繁荣的不懈追求。
嘉宾:智效民 张鸣 马勇
杨炼诗句里有诗人惯常的死亡意识,他用鸟的骷髅来比喻思想:它的羽毛、皮肤、血肉……和一件文学作品一样,富于思想上的考古学意义。当你凝视它,就能听见那个嗓音:“再黑些/再拿走今夜/和几千年一起”。
嘉宾:杨炼
作为“最敢说的政协委员”,梁晓声从未改变自己的平民立场。著名作家龙应台评其为:“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这一点,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这一理念在梁的新书《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得以延续。
嘉宾:梁晓声
从外交部长一职上退下多年,李肇星处于“退而不休”的状态。投身公益、担任教授、吟诗作赋,退休后的李肇星确实没闲着。写书也是他的工作之一,这一次,大半生的外交官生涯在他的新书《说不尽的外交》中重新上演。
嘉宾:李肇星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
周国平说,现代人用观念看世界,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样的。而周氏兄弟是在用感觉看世界。从广西山沟里的小县城,到美国白宫,周氏兄弟一不小心将中国梦做到了美国。这一切,用周氏兄弟的话说,都是感觉。
嘉宾:周国平、周氏兄弟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殿报告厅
在汪丁丁看来,中国社会基本问题最初级的表现形式是正义问题,高级表现形式是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协调问题。他自称最悲观的经济学家,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抱有最乐观的期待。
嘉宾:汪丁丁、陈嘉映、景跃进、张静、周濂
地点: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二层多功能厅
余光中85岁了,一转眼,他的《乡愁》已为游子们传唱了40余年。对这位耄耋老人而言,令他蜚声海内外的《乡愁》已然变成遮住脸的名片,请忘掉《乡愁》,余光中这样说。
嘉宾:余光中、孙甘露
地点:上海影城六楼第三放映厅
日,梁漱溟来到这个世界刚好120年。梁先生所思所虑,纵题千古,思陈八方,古今上下而求索之,早在百年之前,就已将我们现在所思考的想过了,重温他的精神遗产依然是解决中国问题绕不过去的一座桥。
嘉宾:艾恺、梁钦宁、许章润
地点:字里行间书店(德胜门店)
经历了五四、文革,历史的车轮一步步碾过滋养我们祖先的五千年传统,在西方文化浪潮下,我们的生活中是否留存传统的碎片?如今课堂上对传统的实验,影视作品中对传统的再造,充满虔诚设计每一部作品,让艺术和生活相结合。
嘉宾:叶锦添、吕胜中
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区301报告厅
1940年,24岁的苏立文来到在战争中风雨飘摇的中国,偶然间窥见中国艺术的大门,便义无返顾地投身于其中。2013年,97岁苏立文与世长辞,离世的一个月前,又来到了中国,对于中国艺术史,他都说些什么?
嘉宾:苏立文、李磊、陈子善
地点:上海书展?思南公馆
德语作家汉德克一直走在先锋的最前列,他颠覆传统、打破一切,他反对别人,也否定自己,他敢在舞台上咒骂观众,也在演讲中嘲笑文豪。他以大胆的反叛和强烈的批判性影像了一代人、引领着一代人。
嘉宾:孟京辉、孙孟晋、毛尖
地点:上海书展?思南公馆
一所大学、一个学术机构的历程,总是与许多重要的学人名字相连结,这些学人亦经历着书斋内外的各种选择,他们的治学、处世、经验、际遇又正映射着一个时代的历史跌宕。
嘉宾:葛剑雄
地点:上海书展?上海展览中心B馆
安史之乱并没有打倒唐朝,而开放和多元文化精神的萎缩,却使唐朝乃至之后的中国走上衰落的道路。安史之乱甚至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思考。
地点:上海书展?上海展览中心B馆
“镜子是真实的对照,对自己看时,可以顾忌自我,自恋、自责、自轻、自爱;而镜头不管是摄影机或者是照相机,是对你看,它必对你放大、拉远、推进、缩小、切割、局部、特写。从镜子迈向镜头,再回到镜子,都是一段历程。”
嘉宾:江青、刘索拉
地点:单向街书店(朝阳大悦城)
林奕华说:“在原著《三国演义》中没有赢家、都是输家,这其实是一部充满各种教训的失败之书。”但不是每个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得出上述结论。杨照又会怎么样评论林奕华的观点呢?在舞台剧《三国》公演前夕,邀请您来腾讯书院一探究竟。
嘉宾:林奕华、杨照
地点:单向街书店(朝阳大悦城)
农民为什么离开村庄?因为整个社会都强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村民为何轻易自杀?因为他们一直被忽略的细腻内心,他们的可求而不可得的被理解。本期书院邀请知名作家孙慧芬、梁鸿,共同探讨村民为何轻易自杀的话题。
嘉宾:孙慧芬、梁鸿
地点:海淀区希格玛大厦(腾讯办公地点)4层演播厅
人类涂鸦的冲动与歌咏的诗性禀赋自古就相伴而生,文学诉诸思想情感的丰富性,绘画则诉诸视觉表现的功能性,两者的交融又会给人带来何种趣味的体验?本期腾讯书院邀请诗书画艺兼擅的才子刘墉,为我们讲述文学与绘画交融的趣味。
嘉宾:刘墉
地点:北京匡时2013年度艺术体验季
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以地理疆界标识的“本土文化”逐渐失去了清晰的轮廓,中国人的价值和规范风格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期腾讯书院邀请香港著名作家陈冠中与学者刘擎、作家王昭阳共同找寻精神层面意义上的“纯粹”中国人。
嘉宾:陈冠中、刘擎、王昭阳
地点:彼岸书店
网络文化为众多处于边缘的弱势文化提供了削弱强势文化、平等共处的机会,这种规律似曾相识,隐约与1949年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本期腾讯书院邀请许子东教授为我们分析中国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
嘉宾:许子东
地点:清华大学
诗歌创作向来被看做与学术“背道而驰”,为何说当今的大学文学教育中,培养出的人才知识丰富却缺乏趣味?本期腾讯书院邀请台湾诗人杨牧、北大教授陈平原和学者杜维明共同探讨诗歌的创作、意义以及诗歌与学术的共存。
嘉宾:杨牧、陈原平、杜维明等
江青,在红色年代与“伟大领袖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爱人”同名,深受其苦,亲友更因此蒙受诸多不白之冤。80年代,陈丹青出国,在纽约结识江青。30年后,两人坐一块,从“江青”这名字说起,聊聊往事,聊聊艺术。
嘉宾:江青、陈丹青等
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问题是在艰苦条件下的内心孤独感的承受力。中国没有真正的隐士,当他当隐士的时候,他希望最大的感召就是皇帝把我召回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大内心的问题。
嘉宾:周濂、金雁、雷颐、杨念群、许知远等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如文学般自由跨界,没有任何一个符号如汉字般为全球华人打下共同烙印。本期腾讯书院汇两岸三地之思想力,推动华语文学界的对话与思考,重现华语文学的历史记忆。
嘉宾:叶锦添、欧阳应霁、龚鹏程、廖美立等
面对巨大的国家力量也好,社会机器的力量也好,金钱机器的力量也好,试图去抹平你们个性和自主性的力量也好,去缔结你们自身的小组织,去探寻你们认为正确的知识,至少进行一种内在的流亡。
嘉宾: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神秘的诺贝尔文学奖以何为评选标准?本期腾讯书院邀请许子东为我们讲解由诺奖说开去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危机。
嘉宾:许子东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恰如其分的文学教育,分歧只不过在于谁来教文学,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文学教育方式。本期腾讯书院邀请陈平原为我们讲解文学如何教育,为危机四伏但又充满魅力的文学教育寻找突围策略。
嘉宾:陈平原
“文革”十年改变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文革”时如何写作,“文革”后如何写作,都是问题。本期腾讯书院邀请王蒙畅谈这边风景――文革桎梏下的文学。
嘉宾:王蒙
溥侗、张学良、袁克文、张伯驹被时人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在风云跌宕的民国时期,他们处于乱世而善其身,以其独具魅力的人格受到世人尊敬。本期腾讯书院邀请马勇为我们解读民国四公子在风雨飘摇时代中的政治情怀。
嘉宾:马勇
白先勇为白崇禧重修传记,作为家人,他将披露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又能否对父亲作出客观地评价?本期《腾讯书院》听白先勇讲述《父亲与民国》,还原一段历史真相。
嘉宾: 白先勇
人类很多文明源于地中海。有观点认为,海洋文明代表开放、先进、富裕,那么中国黄土文明就一定代表封闭、落后、保守?本期书院带您走进历史地理,感受中国文化。
嘉宾:葛剑雄
中国文化几千年,现存的建筑物至少两千多年,应该就是文化思想的反映。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李乾朗如何论述建筑是凝固的思想,且听其一一道来。
嘉宾: 李乾朗
小说曾是“远行者最会讲故事”,然而信息化时代,经验的差异性逐渐消失,小说地位摇摇欲坠。在情况更为复杂的中国,小说的未来又在哪里?且听李洱、朱文一一道来。
嘉宾: 李洱
鲁迅与周作人,毛泽东口中的“中国文化的圣人”与 “中华民族的败类”,历史标签的背后,周氏兄弟二人有着怎样的牵绊与纠葛。孙郁教授为您解答。
嘉宾: 孙郁
预言2013,吴稼祥、雷颐、朱学东不约而同关注“启蒙”,网络时代启蒙的意义已发生变化,新的传播技术拓宽了表达空间,人们在分享之中,完成相互启蒙、自我启蒙。
嘉宾: 吴稼祥
知识分子在当下中国处在怎样的境地?“公知”是怎样变为一个贬义词的?参与微博讨论,“云知道”组合:熊培云、许知远、梁文道,30本签名书,诚意相赠。
嘉宾: 梁文道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本,是日本人的十分之一。这个数据令我们汗颜。如何让我们重拾读书的乐趣?周国平、李鸿谷与北师大学子的交流或许能给你提供一种思路。
嘉宾: 周国平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文学重又成了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后诺奖时代,华语文学将何去何从?海岩、蒋方舟与北师大学子的交流或许能给你提供一种思路。
嘉宾: 海岩
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在微博上否认60年代大饥荒饿死上千万人的历史事实,遭到网友的讨伐。我们出生于这个时代,是否可以通过微博记录一点点、回忆一点点?
嘉宾: 杨继绳
联系我们:010- 版权声明:腾讯文化原创策划,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教授姜红:莎士比亚是一个文化符号
  4月23日是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今天我们依然纪念这位英国手套商的儿子,不是因为他改变了人类命运和世界历史,只是很简单的事实:我们至今仍受惠于他。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翻译文学如何给读者“一个最好的莎士比亚”?4月20日,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沈林等做客腾讯书院,展开对话。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莎士比亚是一个文化符号
  首先,莎士比亚的影响是怎样的?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认为,即便与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相比,莎士比亚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拜伦在19岁时就称自己像《雅典的泰门》,因为他愤世嫉俗,在议院和同堂的贵族疏远,这时候他把自己比作法庭上的“夏洛克”;在讽刺贵族时,他自视为“科利奥兰纳斯”。性格上,总体来说他觉得自己和“哈姆雷特”最相契合。拜伦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引用莎剧,有时候直接摘引,有时候转述暗指,构成拜伦式的修辞方式。有意思的是,拜伦经常在雪莱面前批评莎士比亚,他不是真的对莎士比亚有多大意见,而是想引诱雪莱为莎士比亚做辩护。还有著名诗人丁尼生,他受莎士比亚影响的一个表现是用素体诗来写剧,他把《哈姆雷特》看作是“我所知道的文学中最伟大的创造”。诗人勃朗宁在1850年发表的诗《圣诞前夜》中,把莎士比亚比作基督,在1884年发表的《名人》中,要求给予莎士比亚的名字与耶和华的名字同样的敬意。在德国,莱辛、歌德、席勒都非常推崇莎士比亚。
  为什么莎士比亚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诗人、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讲到哈姆雷特时说:“有信念,何惧死亡!不是兽,不是神,是人的高昂!”一个普通读者怎么看莎士比亚?王先生诗中有句“绿野的清风,溪水的声音”,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描写的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些人是那个时代的,但又是永恒的、跨越时代的。
  不论是从艺术、语言魅力或是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他都给了我们启迪。他的一些具体主张在现在来看可能不是那么新鲜,甚至有些过时,但他那样一种姿态,那样一种忠实于生活、不拘泥于已经有的条条框框的姿态,是非常有价值的。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如果缺少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我们就少了一个思考的工具。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今天纪念莎士比亚,更要感谢他催生了众多新作
  歌德说“莎士比亚说不尽”,有句广告词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翻译也是这样,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追求最好?因为“诗无达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过程中,常常会增添新内容。有人说,翻译文学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说得有道理,就如盗版光盘催生了中国电影发展一样。
  为什么莎士比亚在很多国家备受尊敬?这和翻译者有很大关系。大文豪帕斯捷尔纳克翻译的莎士比亚对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很大。德国的施莱格尔翻译莎士比亚对德国文学发展也有很大贡献,以至于德国人说莎士比亚是“我们的”。一方面莎士比亚成就了这些国家的文学,反过来这些国家的文学翻译也成就了莎士比亚。这不仅局限于文本创作,音乐界亦有体现,从贝多芬到门德尔松,很多大音乐家也从莎士比亚那儿获得灵感。莎士比亚给诗人、音乐家、画家很多灵感,而这些诗人、画家、音乐家的创作又帮助莎士比亚流传到今天。我们今天纪念莎士比亚,更要感谢他催生了众多新作,累积了一个文学艺术的传统。
  24年前北大召开中国第一次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讨论会,一位老先生说,读莎士比亚虽有一点点困难,但有很大的益处。你可以先读莎士比亚,然后再读读对莎士比亚的褒贬之词。有人尊重他,比如德国作家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也有人不喜欢他,如托尔斯泰觉得莎士比亚缺乏道德感,启蒙之父伏尔泰也说了很多难听话。这种情况下,我们读一本莎士比亚评论史,就等于读了一部欧洲文学趣味和文体流变史。如此说来,读莎士比亚很有用。
  德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不会崇拜对他没有用的东西”。只要莎士比亚对我们有用,莎士比亚就会和我们在一起;什么时候莎士比亚对我们没用了,大家会自然而然地忘掉他。
  陈国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中国古典戏剧地域性强,缺乏普世性
  有人说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因为两个人生活的时代非常接近。汤显祖的著作也很多,但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吗?不是,他的作品被翻译到国外有几部?我国古典戏剧远远没有达到莎士比亚戏剧的高度。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同时代出了一大批相当辉煌的剧作家,有的作家的作品甚至直追莎士比亚,在这方面,我国还比较欠缺。
  我反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说法。我国古典戏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但不一定“很世界”。因为我们缺乏一些普世的东西,缺乏能够引起全世界共鸣的东西,它或许能够引起一些人某方面的审美感,比如白先勇昆曲版的《牡丹亭》在国外很受欢迎,但也仅是从表演、唱腔、戏剧美学的角度来看比较优秀,真正从语言、思想角度是无法与莎士比亚相比拟的。
  戏剧翻译要把“戏剧性”翻译出来,戏剧语言非常精粹,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落实为精炼的语言,就不能称之为好译本。我们有三个方面存在提升空间:第一,语言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喜剧翻译成汉语,人们往往笑不出来。第二,中国戏剧在语言上有很大改进的空间。莎士比亚的语言至今“活”在人们的语言中,可我们的戏剧有多少能够成为谚语、成语流传至今?第三,莎士比亚的“悲剧”不是我们想象的“悲剧”,泰坦尼克号沉没不是悲剧,是惨剧。我们的理解是受了冤屈的叫“悲剧”,比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才符合西方国家的悲剧标准,就是人物在最后都死光了。读者得到的感受是pity(怜悯)和fear(恐惧)。
  苏福忠
  (资深编辑、翻译家)
  朱生豪的译文最接近莎士比亚的创作
  在莎士比亚的博物馆里有一座模拟天桥,下面有一个地球模型一直转着,世界地图在那儿放着,上面有一句英语:“From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 they come. To kiss this shrine, this mortal breathing saint。”大意是:从地球的四个角他们都来了,崇拜这个展览馆里的莎士比亚。
  我讲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谈中文翻译的过程。和鲁迅“打过仗”的梁实秋对莎士比亚有很大贡献,他是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一个把莎士比亚作品全部翻译完的人,也是翻译最早的人。梁实秋对这句话的翻译是:“从四面八方都有来人,来围着神圣的圣像,这人间的仙子。”这个译文好像也没错,接地气。但内行人会发现有一个问题:“四面八方”和“地球的四个角”韵意能否对得上?莎士比亚的这个句子,每一句话用10个语音发音,节奏有强有弱,我们翻译时一定得找主、谓、宾语,如果找不出来,这句话就译不顺。朱生豪的译文是:“他们从地球的四角迢迢而来,顶礼这位尘世的仙真。”有些人因为朱生豪翻译不够生动而找茬,其实这个茬找错了。我觉得朱生豪的译文是最接近莎士比亚创作的。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消耗的是他22岁-32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非常了不起。
  ■整理/三湘华声全媒体
责任编辑:AP011
本文相关推荐
互动评论加载中…
本日点击排行榜
本日评论排行榜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xcel计算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