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 光藕大脚隔离的插件在哪里 如果说1.2脚接+12和-12V 3脚接5V 4脚接单片机IO口 如图所示 4

导读:利用单片机构成高精度PWM式12位D/A,在用单片机制作的变送器类和控制器类的仪表中,需要输出1―5V或4―20mA的直流信号的时候,当输出信号的精度较高时,12位D/A的价格目前比单片机的价格要高得多,如果在单片机控制的仪表里用PWM方式完成D/A输出,其中单片机可用两种常用芯片,D/A与单片机必须是电气隔离的,由PWM脉冲控制开关的公共接点使之与+5.000V和地接通,在利用单片机构成高精度PWM式12位D/A
在用单片机制作的变送器类和控制器类的仪表中,需要输出1―5V或4―20mA的直流信号的时候,通常采用专用的D/A芯片,一般是每路一片。当输出信号的精度较高时,D/A芯片的位数也将随之增加。在工业仪表中,通常增加到12位。12位D/A的价格目前比单片机的价格要高得多,占用的接口线数量也多。尤其是在需隔离的场合时,所需的光电耦合器数量与接口线相当,造成元器件数量大批增加,使体积和造价随之升高。如果在单片机控制的仪表里用PWM方式完成D/A输出,将会使成本降低到12位D/A芯片的十分之一左右。我们在S系列流量仪表中采用了这种方式,使用效果非常理想。下面介绍一下PWM方式D/A的构成原理。
[二].电路原理
一般12位D/A转换器在手册中给出的精度为±1/2LSB,温度漂移的综合指标在20―50ppm/℃,上述两项指标在0.2级仪表中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下面给出的电路可以达到上述两项指标。
图1中的T是固定宽度,τ的宽度是可变的。τ分为5000份,每份2us。所以τ的最大值τmax=2×us,这就是T的宽度。当τ=T时,占空比为1,Vo=5.000V,τ=0时,Vo=0V。这种脉冲电压经过两级RC滤波后得到的电压可由下式表示:
VM必须是精密电压源。Vo与占空比成正比,且线性较好,这种方式在理论上是很成熟的,但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图2是实际线路,其中单片机可用两种常用芯片,VM的数值为5.000V±2mV,D/A与单片机必须是电气隔离的。否则数字脉冲电流产生的干扰会影响D/A精度,从示波器可以看到高达50mV的干扰毛刺电压,因此有必要加光电隔离。经隔离后的脉冲驱动模拟开关CD4053。CD4053是三组两触点模拟开关,由PWM脉冲控制开关的公共接点使之与+5.000V和地接通,在VI得到与单片机输出相一致的PWM波形。该波形经两级RC滤波后由运放构成的电压跟随器输出Vo。其中RC的时间常数一般取RC≥2T,这样两级RC加起来就会得到纹波小于3mV的直流电压,本电路中RC=220ms,如果想进一步减小纹波,可适当提高RC的乘积,但电路的响应速度也会放慢。
用运放做RC滤波器输出的缓冲大有益处。它不仅提高了滤波电路带载能力,而且使线性度得到了提高。通过实验可知,这一级运放的的缓冲作用是保证整个D/A精度和线性度的重要环节。尽管RC滤波器无负载,处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工作,但Vo并不完全与占空比成正比。经测试,Vo与理想值有一些误差,如图3所示。
图中的曲线1表示理想值,曲线2表示实测值。由图中可见,曲线2的根部不太理想。这是因为所使用的电容不是纯电容,其中含有一定的电感。在占空比极小时,由于脉冲非常窄,它产生的高次谐波的频率很高,电感对高次谐波的感抗较大,因此在脉冲沿的位置上,尽管电压变化很大,但实际实际给电容充电却很小。这样就在窄脉冲时产生非线性。当采用无感电容时,这种非线性有较大改善,但仍不能完全吻合。由于无感电容容量太小,价格也较高,所以在大时间常数滤波电路中没有实际意义。在实际使用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舍弃根部非线性部分,只用线性部分,在工业仪表中,标准的信号一般为1―5V或4―20mA。而曲线2的非线性部分在0.4V以下,所以当采用1―5V输出信号时,精度为0.03%完全满足12位D/A要求。
除精度满足要求外,温度特性也必须满足要求。影响温度特性的原因主要是5V精密电源和运算放大器的温度特性。为不使价格太高,选用2DW232精密稳压二极管,运放的电阻与滤波电阻要匹配且温度系数≤25ppm。运算放大器选择温漂≤10uV/℃的均可,一般廉价低温漂运放都可满足这个指标。采用上述措施后D/A的总温度漂为33ppm/℃。
[三].实测数据
由于这个线路是在0.2级精密仪表中使用的,因此要求线性度和温度特性必须满足要求,另外,这个数据是测量V/I转换后4-20mA电源值与给定电流值之间的误差。这个误差还包含了V/I转换的误差。因此实际的D/A自身的误差比总误差要小。
线性=Δmax/20=0.0004
Δ=-0.007mA
Δ=-0.026mA
温度漂移=Δmax/20×40=33ppm/℃
由以上数据可知,满量程的线性度为0.04%,满量程的温度漂移为0.033%/10℃,系统响应时间约为2.2s,输出信号与标准值相差0.1%时所用的时间为11s。
[四].结束语
上面所介绍的D/A电路结构简单,原理易懂,在单片机上都可以应用,笔者采用8098单片机的四路高速输入输出同时控制四路精密D/A输出。后面加一级V/I转换电路,构成标准的4―20mA电流输出,电路经一年多的现场实际应用,效果很好,适于目前0.2级仪表的全部要求。
从一个跟随器的奇怪现象深入分析下去??
作者:sharks
来源:互联网
设计一个仪表,需要输出隔离4-20mA电流,因此用单片机产生PWM,然后经过光藕来实现隔离目的。隔离后的PWM经过RC低通滤波可以滤出直流分量。在PWM和RC低通之间有一个跟随器,用于提供RC滤波所需要的较低的输出阻抗。 问题就出在这个跟随器上。 电路如图,极其简单,358运放做一个跟随器,输入是占空比20%\的PWM方波,频率260Hz,幅度0/2.5V 358电源电压24V(358可以单电源工作)
然而问题出现的也是极其古怪: 当占空比50%的时候,波形变成下面的奇怪的样子 (右图)
图2 在输入为0的时候,输出并不能跟随输入也为0,而是大约0.6\的一个恒定电压,而且,如果占空比继续增大,这个电业也会随之增大但占空比<50%的时候,这个电压突然消失,输出又能很好的跟随输入了(如图2左图) 百思不得其解。 358的特点是可以单电源工作,我经常用358做跟随器,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10K的频率也能跟上,况且这个电路是低频小信号,输出负载22K,只有微安级。检查电路,换片子,故障依旧。 郁闷了一下午,直到后来仔细分析了358的内部电路,才茅塞顿开?? 这个跟随器和以前用358做的跟随器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因为电容的电压不能突变,在PWM输出0的时候,运放的输出端要“倒灌”进电流。
这是358运放内部的输出级电路;在双电源供电情况下,推挽级的Q13用于负半周电压的输出以及灌电流的吸收。在单电源条件下,这个管子的CE将无法导通。这并不影响正常的电压输出。但如果存在电流倒灌,情况就另当别论了:当灌电流较小,途中的50uA恒流源可以将其吸收,如图中红色A线当灌电流较大,大于50微安,恒流源无法完全吸收,剩余的电流经过Q13 的e->b,再经过Q12泄放,(图中蓝色B线)这样输出脚电压相当于1个PN结压降加上CE饱和电压。因为电流较小,所以大约0。6V左右。 再看RC滤波器,当占空比50%的时候,C上的电压大于1。2V,经过22K的电阻,倒灌电流大于50uA。恒流源无法完全吸收,输出约等于压降0.6V 所以,很容易得到解决办法是358输出端对地接一个360欧姆电阻,一切都正常了
(本文转自电子工程世界:.cn/mcu/qtmcu/1.html)
STM32|4-20mA输出电路
分类: 嵌入式硬件
15:20 462人阅读 评论(0) 收藏 举报
为工业场合开发的设备通常情况下都会具有4-20mA输出接口,在以往没有DAC模块的单片机系统,需要外加一主片DAC实现模拟量的控制,或者采用PWM来摸拟DA,但也带来温漂和长期稳定性问题。在以STM32为中心的设备中,使用它自带的DAC即可非常方便的实现4-20mA的输出接口,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漂移小以及编程方便等特点。
在STM32单片机系统中,100脚以下没有外接出VREF引脚,但这样使得DAC的参考端和VCC共用,带来较大误码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廉价的TL431来解决供电问题,TL431典型温漂为30ppm,所以在一般应用中已非常足够。选用两只低温漂电阻,调整输出使TL431的输出电压在3V-3.6V之间,它的并联稳压电流可达到30mA,正好能满足一般STM32核心的功耗需求。
利用TL431解决了供电问题,余下的就是4-20mA的转换电路,如下图:
上图即为非常精确的转换电路,OPA333是一颗非常优异的单电源轨至轨运算放大器,其工作电压为2.7-5.5V,其失调电压仅为10uV,实测最低输出为30uV,最高输出可达VCC-30uV。电路组成压控恒流源,其关键在于OPA333这颗芯片的优异性能,使得以上电路获得了极高的精度和稳定性。DACOUT来自于STM32的DAC1或者DAC2输出,由C25进行数字噪场滤波之后进入运算,进行1:1缓冲,后经过Q2进行电流放大,在R7上形成检测电压,C17进行去抖动处理。4-20mA信号由AN_OUT+/AN_OUT-之间输出。
上图中,负载中的电流在R7上形成压降,经运放反馈后得到Vdacout=Vr7=I*R7,所以:I=Vdacout/R7,当Vdacout在400mV到2000mV之间变化时,可得到4-20mA的输出。改变R7的大小,便可改变DACOUT的需求范围。电路中,R2的基射极之间将有0.7V左右的偏压,所以Vb[MAX]=2V+0.7V=2.7V,这正好在OPA333的输出范围之内。电路中R14做为输出端的限流电流,使得输出端的最大输出电流Imax=Vcc/(R7+R14),若Vcc取6V,则Imax=6V/200 O=30mA,若没有R14,则最大电流可能有60mA,这时R7上的耗散功率为0.06*0.06*100=0.36W,若选用0805贴片电阻,将导致R7烧坏,或者由于温度升高太严重导致R7阻值变化太大输出引起较大偏差。加入R14之后,R7上的最大耗散功率为:0.03*0.03*100=0.09W,此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电路中R14不可省去,C17不可省去,由于外负载可能的微小干扰或波动将导致OPA333组成的深度负反馈电路形成振荡,使输出电流波动,加入C17能抑制这种波动,使输出更稳定,但是C17的值不宜过大。
使用STM32编程应注意,其内部不应当开DAC缓冲,因以上电路已经为一个高输入阻抗的缓冲电路。由STM32内部缓冲电路将损失掉输出线性度。
包含总结汇报、人文社科、文档下载、资格考试、旅游景点、外语学习、教学研究、党团工作、专业文献以及单片机控制4-20mA输出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 综合 & 正文
TLP521的使用
做毕业设计要用到光耦合,选了个TLP521型的感觉是电流驱动型的,中间出现了些问题,拿出来探讨,希望大家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重要参数:输入输出电流都是50MA左右,这是最大值吧,最好不要超过80MA,不过太小了也不行,太小了输入端不能使发光二极管导通。
限流一般用限流电阻实现。电压范围较大,就输入级而言,导通时就不用说,就是发光二极管的电压,不过正反向偏压好像不能超过5~6V的样子。输出级电压范围更大,只要不大于50V就行,不过我有点怀疑受光三极管是否能承受,不过怀疑是怀疑,我也没做过具体实验测试。
下面是TLP的引脚图,他有三种封装,不过用法都一样:
TLP521光耦的1、2两个脚是发光侧,3、4两个脚是受光侧。
1、1-2脚之间并联电阻是分流作用,防止发光二极管暗亮产生误动作,也可以不要这个,没什么影响。
2、以TLP521-1为例,输出接单片机IO口,输出端为NPN型光电三极管结构,3脚为发射极,4脚为集电极,受光点为基极,接线方式有两种:
(1)3脚下拉电阻接地,4脚接+5V,3脚为I/O输出端,这种接法导通输出为1,截止输出为0。
(2)4脚上拉电阻接+5V,3脚接地,4脚为I/O输出端,这种接法导通输出为0,截止输出为1。
网上大都采用这两种接法,好像采用方法一的比例多谢,不过我用方法一出现了问题,就是 在不接入单片机IO口单独测试时,峰峰值电压可以达到接近+5V的方波信号(我本来要得到是方波信号,用来输入单片机INT0口做中断)。
不过当按方法一将输出接入单片机IO口INT0时,输出方波信号被拉低了,只有3.2V左右的峰值,根本驱动不了IO口,也就产生不了中断。所以我改用了方法二,后来发现方法二可行,输出方波电压没有被拉低,可以很好驱动IO口。
下面是我用两种方法所连接的protues图:
方法一:4脚下拉电阻接地,5脚接+5V,4脚为I/O输出端,这种接法导通输出为1,截止输出为0
方法二:5脚上拉电阻接+5V,4脚接地,5脚为I/O输出端,这种接法导通输出为0,截止输出为1
关于为何用方式一输出电压被拉低,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我想大概是用方式二有个三极管在输出端和地之间做隔离所以不会被拉低吧相当于是灌电流了,而方式一直接是IO口与电阻,地相接,产生的是拉电流。反正我可能分析的也不对。但三极管在中间起作用是肯定的了。
使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控制流过管子的电流的大小,以免烧坏管子。一般通过电流值计算应该接入电阻的大小,起限流作用。
做毕业设计要用到光耦合,选了个TLP521型的感觉是电流驱动型的,中间出现了些问题,拿出来探讨,希望大家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重要参数:输入输出电流都是50MA左右,这是最大值吧,最好不要超过80MA,不过太小了也不行,太小了输入端不能使发光二极管导通。
限流一般用限流电阻实现。电压范围较大,就输入级而言,导通时就不用说,就是发光二极管的电压,不过正反向偏压好像不能超过5~6V的样子。输出级电压范围更大,只要不大于50V就行,不过我有点怀疑受光三极管是否能承受,不过怀疑是怀疑,我也没做过具体实验测试。
下面是TLP的引脚图,他有三种封装,不过用法都一样:
TLP521光耦的1、2两个脚是发光侧,3、4两个脚是受光侧。
1、1-2脚之间并联电阻是分流作用,防止发光二极管暗亮产生误动作,也可以不要这个,没什么影响。
2、以TLP521-1为例,输出接单片机IO口,输出端为NPN型光电三极管结构,3脚为发射极,4脚为集电极,受光点为基极,接线方式有两种:
(1)3脚下拉电阻接地,4脚接+5V,3脚为I/O输出端,这种接法导通输出为1,截止输出为0。
(2)4脚上拉电阻接+5V,3脚接地,4脚为I/O输出端,这种接法导通输出为0,截止输出为1。
网上大都采用这两种接法,好像采用方法一的比例多谢,不过我用方法一出现了问题,就是 在不接入单片机IO口单独测试时,峰峰值电压可以达到接近+5V的方波信号(我本来要得到是方波信号,用来输入单片机INT0口做中断)。
不过当按方法一将输出接入单片机IO口INT0时,输出方波信号被拉低了,只有3.2V左右的峰值,根本驱动不了IO口,也就产生不了中断。所以我改用了方法二,后来发现方法二可行,输出方波电压没有被拉低,可以很好驱动IO口。
下面是我用两种方法所连接的protues图:
方法一:4脚下拉电阻接地,5脚接+5V,4脚为I/O输出端,这种接法导通输出为1,截止输出为0
方法二:5脚上拉电阻接+5V,4脚接地,5脚为I/O输出端,这种接法导通输出为0,截止输出为1
关于为何用方式一输出电压被拉低,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我想大概是用方式二有个三极管在输出端和地之间做隔离所以不会被拉低吧相当于是灌电流了,而方式一直接是IO口与电阻,地相接,产生的是拉电流。反正我可能分析的也不对。但三极管在中间起作用是肯定的了。
使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控制流过管子的电流的大小,以免烧坏管子。一般通过电流值计算应该接入电阻的大小,起限流作用。
&&&&推荐文章:
【上篇】【下篇】查看: 11055|回复: 115
继电器和单片机共地,加光耦隔离是否还有意义?
今天拿到一个板子,不在乎成本的哪种。单片机和低压功率输出继电器输入共地,用了光耦隔离。个人觉得好无意义,应为共地后地线上是直通的,对干扰是没有阻挡效果的。对抗干扰的改善微乎其微。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其他意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脱了裤子放P
共地的就算不上隔离,最多是电平转换,和防止后端干扰进入单片机。
没意义,纯粹浪费成本。
隔离不就是隔离的地
无效,图是不是搞错了,
把地线好好设计一下,能管点用
共地的就算不上隔离,最多是电平转换,和防止后端干扰进入单片机。
同感。。。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实物测试试试,实践检验最好。
顶多就一个电平转换.路数多的话,还不如用2003之类的驱动....
成功地实现了3.3V~5V电平的转换
我毕业那会儿就这么干,被师傅骂死
有意义,做电压转换用。
应该是电平转换的作用,不是隔离作用,光耦两侧的电平差异太大了吧,所以用光耦进行电平转换!
这种电路纯属广泛性傻缺设计,说少了是脱裤子放屁
作者的意图可能是怕三极管坏了导致io口烧掉,所以加光耦,烧光耦好过烧io吧?
应该是电平转换的作用,不是隔离作用.
只能说呵呵,我们一般不这样用。
这算什么隔离
看看。。。。。。。。。。
如果地线设计的好的话,或许还有些作用。
有没有用要看怎么用!单片机的地接到 AC220 上都没事,接个继电器的电源地算啥?这里的光耦到底有没有作用要看PCB是怎么走线的!
这个就是直接抄来的,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淘宝上大把这样子的东西,还拿这个叫隔离当卖点用的。
共地的就算不上隔离,最多是电平转换,和防止后端干扰进入单片机。
怎么电平转换,防止后端干扰进入单片机?
顶多就一个电平转换.路数多的话,还不如用2003之类的驱动....
1 电平变换:作为驱动继电器是不用电平变换的,因为需要功率变换,这里是三极管功率变换,如果是怕三极管损坏,那么三极管输入电阻是足够大的,用上20k Rb即便市电短路也不一定能损坏单片机,在这个电阻的隔离下,三极管端要干扰单片机也几乎不可能
还是不要共地为好,继电器开关动作时干扰很大的
有没有用要看怎么用!单片机的地接到 AC220 上都没事,接个继电器的电源地算啥?这里的光耦到底有没有作用 ...
共地在全板铺铜上,如果共地,即便磁珠或低阻隔离加个光耦也是画蛇添足啊,因为非隔离也可以地线处理的,
其实工控上这样的用法很多,而且人家光耦厂家也没说只能用来隔离不是? 不要见了风就是雨
还是不要共地为好,继电器开关动作时干扰很大的
当然,继电器干扰有三个,1是外部输出回路干扰,2是触点打火干扰,3是电磁线圈反电动势高压干扰,
共地当然好,共地的话也可以处理的,比如地线走线。
以前自己也这么干过,结果一电平转换~~~
是不是只是为了电平转换不是为了隔离啊
做小车的时候用过,后面跟着的是舵机,最大电流大概1.5A,5.5V~6v,不加之前,烧过mcu,加了之后没有烧过mcu。
问过老师,说防止电流灌进io。
本帖最后由 chenminhua1980 于
10:34 编辑
做小车的时候用过,后面跟着的是舵机,最大电流大概1.5A,5.5V~6v,不加之前,烧过mcu,加了之后没有烧过m ...
你驱动三级管的电阻多大,如果是300欧以下才有可能,驱动一般继电器三极管驱动电阻可以在1k-10k之间,因为 (3v-0.6)/(100ma/100倍)=2.5k 这是保守的
对于舵机 你可能是用的大功率的三极管,比如D882 放大倍数比较小,那么你的驱动电流可能已经超过了单片机端口的驱动能力,比如 1.5A/60倍 =25ma 一般单片机只能20ma 且总电流限制在100ma
本帖最后由 唱小沈阳的大海 于
10:57 编辑
你驱动三级管的电阻多大,如果是300欧以下才有可能,驱动一般继电器三极管驱动电阻可以在1k-10k之间,因 ...
舵机有三跟线,+5v,GND,控制线。
50khz的pwm波控制。
没有使用三极管,最初的设计是直接连接。就一个限流电阻。
脱了裤子放P,好经典,弄个DC-DC隔离电源吧
用缓冲这个词比较恰当
应该没什么用。
这个可以称为半隔离。不共地的称为全隔离。
早些年某些技术书籍这么叫过
这个可以称为半隔离。不共地的称为全隔离。
早些年某些技术书籍这么叫过 ...
求书名,求真相
这个可以称为半隔离。不共地的称为全隔离。
早些年某些技术书籍这么叫过 ...
光耦上一般接24v,负载上接过流保护,万一负载短路,mcu不挂
多少能隔离一些干扰信号吧
看不懂为什么这么干
以前这么干过
也就是起到电平变换作用,和能防止外部电路损坏或输入高压之后保护CPU引脚
光耦上一般接24v,负载上接过流保护,万一负载短路,mcu不挂
只要单片机有1k以上的驱动限流电阻,几乎所有的快速脉冲都是伤不到单片机的。除非脉冲电压很高且时间很长,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继电器的输入端。
这个电路本身也有问题吧?24V继电器电路没有限流电阻,一旦NPN1三极管导通,24V电源直接倒地,那得多大电流呀!三极管能承受住?或者这个继电器本身带电阻?另外确实同意2楼的看法,脱裤子放屁。
效果肯定是有的,但光耦两端地分开更好。
不隔地,加光耦多余了
上ADuM系列才能真正实现隔离吧
必须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的,还不如整个二极管吸收线圈的感应电。
真是脱了裤子放屁
一般共地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电平转换
有个JB意义,哦不,比JB还没意义
说没意义的没搞过工程吧?
有意义。什么也不要搞个非黑即白。
一般用光耦还共地,即能有一个公共地,又能切断干扰途径(耦合和传导)。还是有用的。
如果能全隔离更好。
但如果全隔离再共地,也不是不可能:如果EMC不合格的话,可以试一试。
不好意思,楼上所说的有个JB意义的电路自己一直在大批量使用,呵呵
这个电路正如大家所说,共地的时候,隔离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起一个电平转换的作用
我这里一般用在3.3V控制12V或者24V继电器的场合
以前有过血的教训,3.3V用两个三极管做推挽控制12V、24V总是烧三极管,好几个批次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事务繁杂,也没深究过里面的问题
最后实在是恼了,索性上光耦,也不用贵的,最便宜的JC817,两毛五一个(比三极管贵一毛钱),用上之后还真是没出过问题。
这个产品用在煤矿,110V转12V供电,电源与485通信并行走线,导致通信线上有干扰上了隔离,而继电器控制一个风机的信号线通断一直就用楼上说的JB电路,未做隔离,与单片共地。
关键是,本人比较懒,用光耦的话,省心了,继电器改动的时候电路基本不用动,只需要调节输出级的一个限流电阻保证后级的功率三极管能够正常导通即可
只是一家之言,还请高手们手下留情,不要批得太狠,呵呵
还有上面说的ULN2003和ADUM的磁隔离芯片
ULN2003可是八路输出,只用一路的话,未免太浪费了
ADUM的磁隔离芯片,前段时间,刚用了一片ADUM1401,那玩意一片14块多,双路的8块多,单路的没用过
这个代价~~~实在是有点大
如大众所说。。没什么用
这种一般就是电平转换,但是布线 好好设计下,比一般的铺地效果是要好很多的,可以理成混合信号单点接地
这个电路,对于一般电子产品来说,意义不大。
但是经常设计工控的人应该不会说这个电路没有意义。
笑了,搬个小板凳,你们继续围欧!
不好意思,楼上所说的有个JB意义的电路自己一直在大批量使用,呵呵
这个电路正如大家所说,共地的时候,隔 ...
顶一个。。
实践得出的电路。
只出一个局部的图纸,说明不了问题,也许只是抄错了,也许原来有隔离省略了,也许真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
所以,借此学习一下,无所谓对错。
这个光耦意义肯定是有的
实际状况就是,这个电路没有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完全隔离的,成本必须考虑,
还有就是安装设备的空间有限,pcb大小也会受到限制的。
隔离的原理和为什么隔离搞不清啊,
我用过当3.3V转12V,应电路上其他地方有用光耦,而且没有用到三极管,所以为省备一种料
我很支持58楼的意见
你驱动三级管的电阻多大,如果是300欧以下才有可能,驱动一般继电器三极管驱动电阻可以在1k-10k之间,因 ...
不是只有电流大能烧IO,如果三极管bc短路,那么高电压直接加到IO上即使基极电阻很大,一样能烧,否则单片机的电气参数规定IO的输入最高电压就没意义了,而加了光耦就避免了这一点儿。
我感觉楼上那些说这个电路没有意义的兄弟,都没有真正理解“干扰”是什么 ....... (当然我也没理解,不要扔砖头!)
我感觉是画错了吧? 两个地不一样符号就合理了。而且这个图有些线有没有接元件到脚上还是个问题,这画得不专业。
学习一下……
还是不要共地为好,继电器开关动作时干扰很大的
很牛逼的过人技术。。。
这个电路,对于一般电子产品来说,意义不大。
但是经常设计工控的人应该不会说这个电路没有意义。 ...
能不能解释下意义的关键点呢,个人认为能通过1k电阻干扰到单片机引脚的只有持续性的高压脉冲了吧
单片机和继电器共地,中间的光耦起不到隔离作用,干扰会从地串扰到单片机系统。
没有光耦,当驱动继电器的三极管击穿后,24V电压通过电阻进入单片机IO口,烧坏单片机的IO。
不共地的话,会增加1路电源,成本会增加。
刚好现在设计的一个电路也是这样的。本身共地,还用光耦隔离驱动继电器。主要是怕继电器那边有影响。
,貌似有电泳
这个电路本身也有问题吧?24V继电器电路没有限流电阻,一旦NPN1三极管导通,24V电源直接倒地,那得多大电流 ...
继电器线包是有直流电阻的,串电阻才有问题,分压原理可能会导致继电器线包电压偏低的。
人总是要一点点成长的嘛
避免MCU的IO烧毁,同意这个
本帖最后由 michrome 于
09:49 编辑
看看两个帖子大家的回复
我也看到过供地这种设计,但是抗干扰应该不是很好,有时候就是不供地也会有干扰。
啊 这样啊 没用到过 学习学习
不好意思,楼上所说的有个JB意义的电路自己一直在大批量使用,呵呵
这个电路正如大家所说,共地的时候,隔 ...
实践出真知!
不过有个问题,您的描述和后面跟帖的理解有些不一样:后面很多人说是为了防止MCU损坏,而您的经验是不加光耦三极管损坏的很多,MCU似乎没啥影响。
我对这个电路目前的理解是3点
1、电平转换;
2、近似成混合系统单点接地(需其他电路及PCB布局配合);
3、可用于外部输入信号的抗干扰(光耦发光需要电流信号,不是一个感应电压就行的,同时可以在发光两端并联2k电阻进一步提高输入抗干扰性)。
对于用于驱动继电器或者输出数字信号,无法理解有哪些除了第2条以外的优点
看看西门子的PLC电路,就知道怎么样去抗干扰了&&
一遇到问题就稀里糊涂的加光耦,只能说明这是个没文化的电工
共地就不是隔離了
反正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有一次不小心搞成这样板子全报废了。
电平转换!
无意义,也不是电平转换
学习了,看回复体验实践出真知
基础知识往往是最重要的
看看西门子的PLC电路,就知道怎么样去抗干扰了&&
一遇到问题就稀里糊涂的加光耦,只能说明这是个没文化的 ...
想了解下西门子的,方便分享下吗,谢谢
本帖最后由 chenminhua1980 于
15:32 编辑
实践出真知!
不过有个问题,您的描述和后面跟帖的理解有些不一样:后面很多人说是为了防止MCU损坏,而您 ...
在这里如果三级管有小概率顺坏现象,可以肯定的说电路设计有问题,一般是三极管电流或耐压不足,这里由于线圈的反电动势,三极管的耐压建议&实际电压的2倍,电流也&2倍,续流管允许的话使用肖特基或快恢复。续流回路劲量小
当然我也同意第二点,对于单点共地确实会容易点。
曾经有科班出身的这么干过,多年以前了
有意义,我这样用过,不是为了隔离,是为了把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电流信号接的开关,工控应用,两只手按下开关机器才动作,如果是电压信号线太长有干扰
另,我说的是光耦共地,不是隔离继电器 没看清题目
怎么没人上一个正确的解法啊,或者相关的资料啊,
光耦主要作用就两个:电平转换和隔离。从楼主的图看来,应该是设计人员的错误。上面有人说,防止IO口损坏,的确,加多一个光耦是有这样的作用,但也可以多加一个三极管啊,一个三极管的成本比光耦便宜多了。
阿莫电子论坛, 原"中国电子开发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脚内侧传接球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