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我手机连不上自家wifiwifi点不进去?

上线3个月,知乎Live活的还好吗?
文 / 郎瀚威&知乎Live从5月17日上线,到8月17日已经整整三个月了,在互联网行业,三个月就是一年。这个过程中,我购买了60个Live,并对Live的各项数据进行了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
知乎Live目前基本运营数据如何?? &
知乎Live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采取现在的产品形态?? &
知乎Live对市场的影响如何?竞品情况如何?? &
知乎满足了知识分享市场的哪些需求?? &
各个领域的热度如何?? &
大V的粉丝和分享次数,受众参与度如何?? &
作为知乎的子产品,承载了什么样的功能,用户体验如何?? &
产品内容的疆界,供应的难题?? &
从性价比角度,如何衡量知乎Live提供的价值?? &
如果产品是好的,能否迅速推广?一、知乎Live的运营数据如何?问题来了,知乎在供应端和内容能否持续输出?用户对内容的消费能否保持热情?二、知乎Live为什么采取当下的产品形态?在一个需要交互的场景下:选择有文字,语音,和视频。网速和使用场景:在当前中国的互联网网速情况下,语音模式对使用场景需求最小,手机流量即可满足需求。如果采用视频的方式,大多数人必须在Wifi情况下使用。输入效率:语音的输入效率远远高于文字。而直播视频对于语音的提升在于描述V的状态和营造氛围,对知识分享来说,当下这一点只能由V输出的内容来打造。录播视频是可以对内容进行高度压缩,但对时间和资金成本的要求极高,不符合社区情况。互动和时长:在基础的输入输出能保障前提下,90分钟左右时长和高互动问答模式,便是设计和博弈下,用户体验较好的结果。45分钟左右的分享,对于内容的准备有挑战,但是可以接受。后45分钟的问答,对于分享者有惊无险,对于收听者则有意外之喜。良好参考标的微信群:微信群已经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微信群的模式难点在于管理,包括对同类人的筛选,收费,消息流的干扰等等,通过简单的重构,目前已经解决。线上课程是除了付费下载外,用户接受程度最高的模式:消费有偿分享的知识的渗透率在网民中超过了一半,达55.3%,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人中,订阅付费资讯/付费下载资料的人占比最高,付费参加线下课程/培训/讲座渗透率其次,接下来是为线上课程/培训/讲座付费(37%)。个性化咨询和付费听语音的渗透率最低。未来的产品形态: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能增加PPT+白板的模式。同时可以使用语音。图为小板凳的课程交互截图三、知乎Live和分答的区别?两者对于市场的影响在于?知乎Live对于市场的影响,在于推出了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的观察样本:知识分享直接付费。他和值乎(分答)对照来看,能更加立体的分析知识分享付费的商业模式。分答在近期热度退却时,市场上却推出了很多功能类似的问答类产品,并在数据上得到了验证,“类分答功能”和直播一样,逐步成为提高用户粘性的一部分。其他案例还有业问,雪球收费问答等。知乎Live也会受到同样的Copy,可能会集中在垂直领域,短期内不会出现类似的全领域现象级产品。主要原因是在内容生产和内容的传播。内容生产障碍:知乎社区目前在国内互联网知识领域独一无二,因此有极强的号召能力,才有为知乎Live持续高标准输出的能力。传播障碍:依托于知乎社区和内容生产大V的公众号预热,内容传播较慢同样是知乎Live目前的难题。模仿者在全领域进行尝试可能遇到更大的阻碍。工具化的竞品已经有一些,千聊,红点。千聊和知乎Live的上课场景形态极为类似。垂直化的竞品:轻课(英语雅思托福口语),小板凳(托福,GPA,留学,金融,咨询行业求职)。四、知乎Live满足了知识分享市场的哪些需求?五、各个领域参与人数和付费情况如何?从上图来看,专业性,高效和自我提升,是促使知识付费的主要驱动力。我们来看一下,目前8月的活动,TOP5和流水最低的5个,是否符合。Top5专业性:选题专业性or讲者专业性;提高效率:其中3,4,5,都是提高效率的;自我提升:1,2,都是自我提升方面方面的。流量最低的5个,可能在专业性上没有问题,但都是兴趣爱好方面。和提升效率与自我提升相差甚远。结合上述分析和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和三个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性、效率、自我提升)方面的领域在价格和参加人数(圈的大小)的关系。然而很奇怪的一点是,艺术和兴趣领域,付费的人也较多。这就是知乎社区的奇妙之处,同过良好的分发,贡献,和社区生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较好的氛围,对所谓的非功利性和冷门领域也产生了较好的支撑性。另一方面,目前知乎Live的形式决定在非娱乐专业领域(数据,法律,创业,互联网,设计等专业领域)的分享次数和参与人数都较少。和职业发展和商业不同(这两个领域更偏向于经验和方向指引),这些领域需要知识铺垫(同时专业术语较多),和日常生活离的较远(工具型较强,结果导向),分享者应该考虑如何降低参与门槛,以趣味性和相关性更强的角度引入话题。六、不同大V分享次数,和受众参与度如何?知乎大V的分享次数,具体来看为下图,横轴为粉丝数量,纵轴为场均收入。圆圈大小代表分享次数,分享大于3的用橙色圈出来。(平均每位大V分享1.8次。)从图中可以观察到,橙色圆圈分布在右方,也就是粉丝较多的领域,图片左边的橙色圈较少,代表在低于万粉的知乎Live分享者中,3次以上分享者较少。如果新加入者仅仅分享一次,问题是比较大的,除了沟通成本,只分享一次的人往往可能会倾向于讲广泛而不深入的知识,长远来看会造成初级知识的拥塞。七、作为知乎的子产品,承载了什么样的功能,用户体验如何?让我们从用户生命周期角度入手分析。,详尽分析了知乎社区激励当时的难题:理论上用户在知乎的生命周期:发现知乎——获取知识——回答——收到正反馈激励,实际上在第三步,可能实际发生的是并没有收到足够的正反馈激励,相反要受到下列的情况:缺乏变现机制,会导致:大量知乎的好问题好答案作为源头,最后被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这种“吸血鬼”抢去,即使有针对侵犯知乎原创作者合法权益的微博营销号的声明,也不可能短期内阻断这种现象;知名知乎答主几乎都会在回答、专栏文章尾部放入自己的公众号二维码引流;知乎自己推出的知乎专栏功能影响力还是很小,弃更现象明显;即使保持更新,也经常是在别的平台发布过后再发布。知乎Live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针对转载:知乎Live的内容无法被转载,或者说转载成本极高。它作为听觉使用体验还不错,但是如果逐字撸下来,可读性远远低于知乎精品文章。针对付费:相比打赏和广告,一次90分钟分享能带来平均万元收益。专栏从变现到Live变现辅助,定位略有变化。最近也推出了专栏打赏功能,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引用一个我关注大V的调侃言论:虽说是调侃,但是过万收益还是很impressive的。起码,知乎让人直接通过知识分享赚到钱了,而不是辛辛苦苦写公众号广告转化,卖东西等等。同时,对用户生命周期也起到了补全作用:发现知乎——获取知识——回答——收到正反馈激励——通过Live赚钱——持续分享在社区的维护和提升,仅仅通过运营是不够的,之前这些种种的问题,知乎通过推出一个好模式的产品,同时解决了社区成长体系完善,大V用户激励,内容深度扩展,外部恶意转载等等问题,不得不说是非常厉害的。让我们继续谈谈内容深度的扩展:知乎现有的形式,包括问答,专栏,和书,特点是交互性差,深度差。交互性差:分享者并不清楚目标用户的层次,也不知道讲什么层次的内容好。也很难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内容改进。知乎Live的答疑功能是亮点,很多分享者惊讶的发现原来提问的人水平很高,很多人通过别人的提问间接收益。连续性差:知乎现有产品无法持续的,对一个问题进行全方面的分析兼答疑。碎片化内容居多,水平深度参差不齐,没有带用户深入的机制。知乎Live通过90分钟分享,能由一线人士将有一定基础的参与者,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八、产品形式和内容的疆界,持续供应的难题?目前的产品形态有哪些限制?我想出了一些没有完善解决方案的问题,希望也有大神回答。目前的深度已经远超于一般内容平均深度,但是如上文所述,对于专业领域和术语较多的领域,在吸引用户兴趣方面还有局限。目前微信语音的形式创新有限,未来可以考虑引入白板。内容不够深怎么办?可能通过运营解决,未来可能会推出打包或者系列合作课程。好的Live因为营销的局限无法曝光怎么办?目前知乎Live转载在努力的转发+周源点赞,未来会如何?头部大V能否进行持续输出?参考直播行业,部分网红主播在既定的行业供应机制下,不断提高自己。知乎Live为供应者带来的收入尚小,但也是正激励。Live越来越多,如何提供有效的筛选机制?目前Live不支持搜索,因为:1、无法和知乎搜索结果进行排序。2、收费+免费会干扰搜索体验。未来可能会出现Live搜索功能。在有限领域内,内容重复怎么办?“知识的稀缺性是制定合理的知识价格的基础和前提。”类似问题,都能用直播模式来暂时‘解决’,这里说的就是只看Live不看录播。目前看来,Live也偏向于让消费者消费尚未开始的Live而不是录播课程。有几个原因,1、看录播的占少数人。2、Live必须有强交互,才能保证质量。如果没人听和提问题,则质量会迅速下降。3、这样可以保证话题新鲜不断。九、知乎Live是否也会滑向娱乐性?从性价比角度,如何衡量知乎Live提供的价值?和一本书,求助一个人,一次付费“在行”,一个公开课,一个收费在线课程的区别在哪?和一本书的区别:(好)书的优点是更加深入,内容更多。Live的优点是交互性,时效性强(部分领域,如留学,职业规划,时效性很重要)。Live可以介绍到很多一线人员看的书,两者是互补关系。对于供应者来说,Live能迅速得到反馈,分享成本更低。?和求助一个人的区别:一个小时无法达到认识且对方倾囊相授的结果。和一次付费在行的区别:Live便宜,对个人的定制化方案差一些,双方在家就行。和一次公开课的区别:有点像加长版的Ted,优点是中文的且更接地气。公开课还是免费且优质的资源。应该好好利用。和一个收费在线课程的区别:目前课程以技术传授为主,而Live以经验和方向指引为主。对供应者来说同样是分享成本较低。知乎Live贵么?对于我个人(这里写一点个人体验),一点也不贵。经验是,平均买3个Live必有一个相见恨晚的惊喜。会获得“洞见”。印象较深的是青格乐的如何学习语言,里面阐述了欧美一线对于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学习大有提纲挈领之启发。正常来说这个知识传播到我这里还需要6~7次。比如:欧美一线院校——社会机构——语言成果——引入中国一线教学机构——收费资料留出(这中间还有取巧的环节),但几十块就瞬间获得。顺便聊聊如何衡量知识的价格?在金融市场(利息是钱的时间价值)和正常的劳动市场(一般劳动时间=钱),里对于知识价格的衡量是难以直接进行的,只能通过依附和打包的形式进行。比如:按劳动时间出售:1对1私教课。按社会公允结果出售:是否考上研究生,是否考过雅思托福。知识之间的交换价格匪夷所思。比如:欧美专利卖到中国价格极高,中国做出来以后就一分钱不值,iPhone利润大部分在设计方。知识本身的价格是难以衡量的(成本?效用?)。引用一段对于知识角度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只有把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才能将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源,知识资本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性资源,企业必须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1]。知识资本的价值只有在知识被充分运用后才能较为准确地体现,但是知识资本的交易价格需要在其被运用之前确定,这就使知识资本的交易双方陷入了一个定价的两难境地。十、如果产品是好的,能否迅速推广?答案是目前不能,因为没有流量。知乎Live的本质是基于知乎社区的新型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理论来自哈贝马斯)Live目前营销手段有哪些?曝光手段:知乎+其他社交媒体。知乎外:? &大V自己的微信,微博传播(重要)对于已经有知乎外社群的大V,知乎Live的工具性更为突出。对于Base在知乎的大V来说,目前营销成本很高。上图:部分大V通过微信公众号渠道为自己宣传知乎内:? &大V自己的专栏,进行预热(重要)? &Live专栏进行预热(不关注的人看不见)? &知乎客户端对当天Live进行曝光? &别人参加Live的提示(频次,几率不明)知乎内曝光手段虽多,流量分发被分流严重,效果有限。从阅读时长和深度来看,知乎有优势,但在流量方面,知乎和BAT等大公司还有很大距离。捉襟见肘。假设有了BAT的流量呢?有了流量,重点看怎么玩。君不见腾讯课堂、百度公开课的流量也就一丢丢?知乎Live的形式,用户消费习惯对于全网大多数用户(70%)没有尝试过。同时需要沉浸1小时,在当下非常难。知乎Live目前的成功,是基于知乎社区的成功。比如我刷了某大V的内容10个小时,觉得实在好,ok我买一个Live。这个决策过程是自然的。而对于没有消费过大V内容的人,决策成本实在高。因此知乎必须通过强运营牢牢把控内容,一旦放松,整个体系的信任度会崩塌。这也是为什么知乎官方目前小心翼翼全力以赴做Live内容的原因。知乎Live的流水低于分答有若干原因,消费门槛(价格)高;APP入口深;不利于社交传播;内容未知性高,初次消费决策高。其中消费门槛高和未知性强会随着口碑和时间逐步解决。入口深和不利于社交传播,我认为是重要因素。入口深,使用门槛高:推测很多尚未尝试的人不知道怎么使用知乎Live。有人说过,如果一个APP需要使用说明,那它不是一个好APP。知乎Live本身功能很重,和微信不同,知乎本身熟人社交功能非常弱。重新做一个微信群功能,必然突兀。所以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利于社交传播:和分答不同,知识型的内容在微博传播天生较弱。微信必然是传播的主战场。但最大的问题,是打开跳转付费非常不自然。估计流失率非常高。在里描述了支付简化对于商家的提升。知乎虽然被腾讯投资,但知乎和微信并未打通。因此必须跳转至浏览器才能付费。如果我是知乎CEO,会至少花50%的精力去协调解决这一问题。知乎的分答在营销上相同点:两者都是知识消费的双边市场。? & 第一阶段:通过网红(王思聪,李开复)引流,吸引尝鲜用户? & 第二阶段:在有用户基础上,重运营引入各类成熟供应者,内容高效产出? & 第三阶段:通过海量用户消费,产生大量流水。吸引陌生供应者进入社区。? & 第四阶段:鼓励陌生供应者进行引流,拉入自己粉丝,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基础。在营销上整理流程思考,有如下图:十一、变现之痛知乎Live目前的流水增速,远低于分答。按每年1800万计算,按知乎估值18亿rmb计算,知乎Live提成10%,则Price/earning=1000。当然,知乎有原生广告进行变现。But,sale,how to sale?分析后,有主要三种模式:内容转服务,大V组队产出+助教服务。参考好未来助教模式,新东方双师,猿题库课程售卖。优化:打赏+当下课程打包售卖,参考千聊,猿题库班课售卖优惠:部分录播优惠,定时,参考分答。附件:关于本文的脑图: 引用:闫浩/article/.html?f=index_feed_article/p/5051310.html;企鹅智库补充一些知乎Live的数据知乎Live日参加人数:日流水求和:分享次数大于3 次的大V作者:郎瀚威,微信lang2057,知乎专栏:/p/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161038.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就知乎Live一小时的分享效果而言,分享人的分享内容比想象中的好。相当于是把自己在行业内积累的认知经验精炼转化后,再说给其他人听。很多东西已经是百度搜了太基础,看书太过时(尤其是专业内容),谁都更愿意去询问咨询一个行业专家,这就是这些问答产品满足的使用场景。当然,这还是基于文中提到的功利性内容。
这个概念怎么说呢 我去年参加过好多付费听课的微信群 开始很兴奋 后来就没兴趣了 原因很简单 有些嘉宾的观点不吸引人 车轱辘话轮流转 还有就是互动性不强 问不到自己想问的问题 就算问到了 回答的也马马虎虎 最关键的是 每天要专门腾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听 还挺浪费时间的 多的 有的是浪费时间 而不是学到了东西
写的很详细,哪天去试试效果如何
赞一个,学习了,比起分答的60秒限制,知乎更有优势,更何况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知识输出平台。
请问 流水 是什么意思
之前听过几场知乎live,个人很喜欢,主讲人回答问题很认真投入,感觉是很有趣的内容分享,而且每场知乎live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对我来说正好,轻松愉快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写的很赞,作者非常用心。以前还没试过Live,能够产出深度内容,还是比较吸引人的,先试试看吧!知乎live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 知乎185被浏览32948分享邀请回答59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2 个回答被折叠()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如何评价知乎live的审核体系? - 知乎22被浏览1265分享邀请回答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上线一年,如何评价知乎 Live 这个产品?_凤凰科技
上线一年,如何评价知乎 Live 这个产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上线一年,如何评价知乎 Live 这个产品?
“时薪”似乎是知乎现在最喜欢谈的事。
上月底,知乎公布了 Live 的最新数字:从去年 5 月 16 日上线至今,知乎 Live 已经举办了 2900 场,平均每位主讲人、每场要讲 65 分钟的语音,平均时薪已经超过了 11000 元。
在 Live 里,主讲人主要通过语音分享自己的知识与见解给付费的观众。
这是知乎最愿意谈的业务,已经是第三次公布 Live 的收入情况。根据知乎的数字,有 269 万人次的用户购买了 Live,其中有 115.67 万人买了不止一场。
相比之下,已经运作近两年的广告业务收入,知乎一次都没细谈过。
但这个收入对于创业六年的知乎到底意味着什么?它给讲者带来的收入是否能激励足够多足够好的用户参与进来?
我们整理了从去年 5 月 16 日第一场 Live“商业银行年报分析”到 4 月 27 日已经举行完毕的 2661 场 Live 数据(知乎当时发布的 2900 场,包括已经公布但还没开的数字),包括每一场的收入、定价、参与人数。据此,我们对知乎 Live 第一年的表现作出分析。
这对知乎是一年 2000 万的收入,不够高、而且最近几个月在下滑
将近 1 年的时间里,知乎用户一共为 Live 支付了 7712.96 万元。
这些钱知乎分文未取。
不过从 5 月 1 日起,知乎 Live 开始向主讲人收取分成,比例为 30%。如果用户使用苹果手机支付,苹果要先收 30%,知乎在剩下来的钱里抽 30%。
按照苹果和 Android 手机各占一半来计算,一场收入一万元的 Live,知乎只能抽取 2250 元。实际上,苹果所占消费比例可能更高一些。
照此计算,Live 的第一年,如果知乎抽成,从中获得的收入大约是 1966.8 万元。
在过去一年中,知乎的团队扩张了 50%,从 200 人扩大到将近 300 人。单人力成本这一项,每年的支出就会超过 1 亿元。
去年十月是 Live 总收入最高的一个月,这因为李笑来举办的一场“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单场收入超过了 1200 万元,去年 10 - 11 月的营收高峰由李笑来、左小祖咒等几个主讲人的爆款撑起来的。
不考虑受春节影响的 2 月,过去半年 Live 总收入和场均收入都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如果知乎想把 Live 变成核心收入来源,它需要吸引比今天更多的主讲人,以及,让他们每场赚到更多的钱。
考虑准备时间,一些大牌主讲人的时薪也只有 3 位数
知乎“时薪”的说法,来自于平均下来,做 Live 时每小时的平均收入达到了 11000 元。
这是用户支付的费用。开始抽成以后,一场万元 Live,苹果和知乎抽成后留给主讲人的数字是 5950 元。之后还要向国家缴纳所得税,对于单场收入较高的人来说,最后拿到的不到用户支付的五成。
对“时薪”影响更大的是准备时间。
写作类 Live 主讲人、《智族 GQ》总主笔何瑫已经开了 6 次写作 Live,他在每次 Live 举办之前都需要写好逐字稿、反复彩排,准备上一周的时间。
“知乎的用户相对其他平台的用户而言,他们对内容是比较‘挑剔’的,对主讲人会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是没办法糊弄的。”他说,“这应该是知乎主讲人的共识。”
艺术经纪人翁昕一共举办了 26 场 Live,总收入 14.4 万(不计税和促销)。他每场的定价都在 20 元上下,最多的一场是主题为“艺术经纪人这门职业”的 Live,有 1279 人参与,最少的一场讲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和西斯莱的 Live 也有 111 人参与,翁昕每场的平均收入是 5531 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翁昕在 Live 上获得的时薪就是 5531 元,他也没有这样去计算过。
一般来说,准备一场 Live,翁昕会先花一整天的工作时间完成从构思到框架的准备。比如在知乎开的第一场 Live主题是“艺术难倒我们的三件事”,他回忆说:“知乎运营告诉我随便讲,我就总结了平时在知乎上经常被问到的问题,选择了这个话题。”
这一个阶段要花 8 个小时。框架确定之后,翁昕会再收集资料,查阅文献,验证构思中确定的论点。“这个时间比较弹性,少则 3-5 个小时,多则 20 个小时。”他说。
一般,这个 Live 都会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发布,发布之后,购票进场的观众就可以在 Live 的页面中用文字提问或者留言。
和大部分主讲人一样,每次 Live ,翁昕会在前半部分讲准备好的讲稿,后半部分用来回答观众的问题,在 Live 的进行过程中,参与者还可以持续提问,主讲人会挑一些来回答。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语音,主讲人还可以发布文字、图片乃至小视频,许多主讲人会准备一个 PPT,一边讲一边发出来,就像在线下的讲座一样。
一场 Live 每次做 1-2 小时,即使是按最少的准备时间 11 个小时算,翁昕每场 Live 的时薪其实是 5531 /(8+3+2)=425 元。
翁昕还告诉我们,今年知乎荣誉会员、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的准备时间更长。“他(河森堡)告诉我他一般要花三周时间,因为不能出错。”翁昕说。
妇产科医生田吉顺每场 Live 的准备时间是 1-2 天内的空闲时间,大约 6-8 小时。以他最近的一期主题为“如何科学度过怀孕前三个月?”的 Live 为例,这场有 963 人参与的 Live 定价 39 元,算下来,他每小时的时薪应该是 4000 元出头。
我们采访了十个主讲人,每场收入最高的有十几万,最低的也有 3000 元,但没有一位说可以完全不用准备就开讲,他们的准备时间少则 5、6 小时。
我们统计的数据显示,进入知乎 Live 收入前 20% 的最低门槛是一场收入在 2 万元,即使按照准备 6 小时、分享 1 小时来算,这位主讲人的时薪是 2850 元。
所以知乎 Live 主讲人的时薪,可能只有知乎公布的数字——“时薪过万”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此外,还有开设频次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可以像翁昕讲艺术一样,开几十个 Live 一直讲下去。
田吉顺办了 12 场 Live,他倾向于将平时收到的咨询集合在一起,在一场 Live 里集中答疑。现在他已经很久没有更新 Live 了,“最常见的问题我都已经讲完了,”他说,“我理解 Live 就是这种形式,讲完就放在那里。”
山东大学在读经济学博士陈茁办了两场经济学的 Live。据他的观察,现在 Live 的收入是呈下降趋势的。“开 Live 的人越来越多了,每个人的油水被摊平了。”他告诉《好奇心日报()》,他现在对 Live 的收入还算满意,但是未来要抽成了,也得考虑一下成本和收益。
他的第一场 Live 收入是 12500 元,在 知乎 Live 的讲者中,排在前 35%。
从我们的统计来看,平均每场 Live 收入确实是在下降的。
在我们接触到的主讲人中,大部分都表示最看重的并不是收入。翁昕告诉我们,他最看重的是现场的互动感,也有几位主讲人告诉我们从 Live 的分享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何瑫也表示,Live 是进行深入有效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
在知乎 Live 相对精选的第一年,场次收入依然是“二八分布”
知乎在 Live 正式上线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都处于半封闭的试运行状态。
Live 并不是一个覆盖全用户的产品。在最初的两个月里,Live 都坚持了知乎一直以来推出新产品的路径:从少数用户开始测试,知乎团队引导使用方法。
当时的每一场知乎 Live 都有人工运营的痕迹,每场 Live 都限制参与人数,在初期测试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用户可以看到 Live 的报名入口,知乎后台会选取与演讲嘉宾有互动,或者对演讲话题保持一定关系度的用户进行推送。
虽然技术可以支撑 2000 人参加 Live,但为了平衡演讲质量和互动体验,每场人数上限最高时,也就是 800 人。
主讲人更是相对筛选过的。
举办 Live 的主讲人由知乎运营团队直接邀请,或是由已经举办过 Live 的主讲人推荐。他们一般都是在各个领域的优秀回答者,已经在知乎上积攒了一些粉丝和内容,有些还出版过知乎电子书。
为了测试不同主题的效果,初期 Live 的话题十分广泛,从“商业公司年报分析”、“艺术难倒我们的三件事”、“创业的操作系统”到“如何在家建一个池塘”,绝大部分 Live 的定价都是 9.99 元——这也是知乎运营团队定的测试价格。
在这样一群在知乎社区里影响力相对靠前的主讲人中,也呈现出了典型的“二八定律”,收入前 20 %的知乎 LIVE 收入 6302.4 万,占知乎 Live 总收入的 82.3%。其中李笑来十月办的一场 Live,单场收入就是一千多万。
李笑来并不是主要靠知乎成名的作者。排在收入最靠前的二十位讲者中,除了李笑来,排名第二的是知乎请来开了一次 Live 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第三位的 Live 则是宇航员巴斯&奥尔德林主讲。
我们统计了最初的 50 场 Live 的主讲人、价格与收入。他们是知乎挑选的种子用户,但早期 Live 每场参与人数受限,所以一开始收入不是太高。平均下来,每位主讲人场均收入达到了 12715 元。
前 50 场 Live 的 48 位主讲人,其中有像艺术经纪人翁昕这样,开了 26 场 Live 的,也有像纪录片导演关雅荻,最初体验了一下产品,就没有再将精力放在其中。在接下来将近一年里,平均每人开了 4.58 场 Live,算下来大约两个多月开一场。
作为对比,我们还统计了最近 30 天的热门 Live,这五十位主讲人平均每场获得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 15233 元,平均的门票价格则是 19.79 元。
周源在盐 club 上宣布 Live 即将上线
@Sgt Pepper 主讲了第一期知乎 Live —— 商业银行年报分析
知乎 Live 的举办场次突破 100 场
Live 推出“结束后购买”功能
Live 正式上线 100 天
Live 推出评价体系,用户可以对参与过的 Live 做出评价
Live 专题功能上线,由知乎运营挑选相同或者类似主题的下不同的 Live,集结成一个专题。
「知乎 Live」微信公众号上线,在公众号中输入搜索关键词,可以搜索 Live
推出 7 天无条件退款,在购买后的 7 天之内,用户如果听了不超过 15 条语音,可以无理由退款;评价详情开始对外展示;知乎开始公开招募 Live 主讲人,简化申请人流程。
一场 Live 上线后,后续销售收入只占总收入的 20%
Live 除了上线前的销售以外,讲完结束之后依然挂着卖。
Live 结束后一到两个月内,田吉顺通过“结束后购买”获得的收入还能达到结束前的 20%,这和知乎官方公布的平均数字相符。
他对此还算满意:“因为 Live 都已经结束了,这个事情已经不在你的时间线上了。”
田吉顺的单场 Live 收入排在所有主讲人的前 20% 里。
进入 2017 年之后,翁昕因为身体原因暂停了 Live 的工作,但是通过“结束后购买”这一项,他每月都能获得上万元的收入。相比时薪,这是他觉得更吸引讲者的一项指标,因为那意味着讲完之后,知乎生态所能带来的更多价值。
“倒不是鼓励作者坐吃等死,但这不是所谓时薪三千块的一锤子买卖,我通过一个月看到这一期增加了二十个听众,可以知道知乎的听众感兴趣的是什么。”他说。
20% 意味着,要从 Live 获得持续的收入,大多数主讲人还是需要做更多场次,并且持续地做下去。
根据知乎公布的数据,截止到今年 3 月,知乎的站内月访问量已经超过百亿,每月访问一次的用户数则达到了 3 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规模巨大的访问量没有转化成 Live 的购买量。
知乎联合创始人李申申表示,接下来,基于精准推荐的算法,优质的 Live 主讲人和 Live 都有机会获得相应的曝光和推荐。
其它公司卖知识方法不太一样,但也都还在早期
在过去一年里,为知识、经验付费的产品多了起来,除了分答、值乎、微博问答等实时问答产品,以及一些平台推出的类似知乎 Live 的产品,更持续地能为知识分享者带来收入的是付费的订阅专栏。
得到、喜马拉雅等都推出了付费的课程产品,他们邀请一些领域里的专家,开设付费课程,定期更新一期十分钟左右的音频节目,定价在数十元到两百元不等。得到和喜马拉雅是其中最大的两个平台。
和知乎 Live 最大的不同在于,Live 需要用户拿出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整块时间听完,得到和喜马拉雅都将每一期节目的时间缩短到了十分钟左右,最长也不会超过二十分钟。
得到是平台投入最多、主讲人也投入最多的一个。
2016 年 6 月 5 日,得到推出了第一个付费订阅专栏,由前《财经天下》主编李翔主持的专栏《李翔商业内参》,每个工作日的晚上更新。现在这个专栏有将近 10 万的订阅。
李翔告诉《好奇心日报()》,在这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为了保证每天更新,他没有外出度假,也几乎没有休息。得到在北京朗园的办公室里,李翔有一个固定的工位,供他在那里写作。
开设了《精英日课》专栏的万维纲原本是一名物理学教授,决定在得到开专栏之后,他辞去了工作,只做这一件事。《老浦识字》专栏的作者浦寅也辞去了手头的其他工作,全职做每天更新十分钟的专栏。
有的专栏作者选择自己撰写稿件,音频交给转述师录制,浦寅则选择自己录制。为了保证听众收听的效果,得到为浦寅配备的专栏主编七七,每次都会和浦寅一起进录音棚,陪他录音。“这样我录出来是促膝谈心的感觉,每一个订阅用户在手机上听到的不是一个很远的人跟你讲课,而是我跟你谈谈这件事。”浦寅说。
浦寅的专栏到现在有 15925 人订阅,在日常沟通专栏工作的微信群里,除去浦寅还有七八位得到员工。得到还专门为浦寅的专栏开发了识字卡片的功能,在 App 里完成了甲骨文显示的适配。
到现在为止,得到只开了 24 个专栏,每个专栏的定价都是 199 元。在三月的一次沟通会上,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公布了一系列运营数据:专栏累计销售 144 万份,除去定价 1 元的罗辑思维专栏,剩下的 80 万份产生的流水近 1.6 亿元。
得到更像是一家传统的媒体公司,整个公司有一百七八十人,除去暂时还没有与作者分成的订阅专栏业务,得到的业务还包括图书、电子书的销售。得到 CEO 脱不花告诉《好奇心日报()》,从确定要在某个领域开专栏,到确定作者、签约、确定专栏大纲乃至产品最后正式上线,少则需要半年的时间,多则需要 9-12 个月。如何扩张是它要解决的问题。
在那场沟通会上,罗振宇表示,知识付费这个行业不过才刚刚开始。
他打了一个比方,说:“这个行当没多大,现在跑在头部的几家公司挣的钱也非常有限。前两天我知道,就在此地往北不远有一个三源里菜市场,基本上一个水果摊一天的营业额是 4 万块钱左右,也就是七八个水果摊,基本上就是一家现在跑在这个行业的头部全部的营收。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不认为它就算是一个风口。”
喜马拉雅开设的付费订阅专栏比得到多不少,在知乎 Live 上线差不多同时,喜马拉雅也开始筹备内容付费产品。对于付费内容的运营程度,喜马拉雅介于知乎和得到之间。
现在,喜马拉雅拥有 2000 位知识付费主播。销售最好的比如《奇葩说》团队推出的专栏《好好说话》,预计年收入将达到 5000 万元,但还有不少主播来自小众领域,即使是请来影响力最大的主讲人,也不一定能形成收入百万的爆款。
在采访中,余建军表示,他们正在挖掘不同领域、最“头部”的内容创作者,“我们服务的过程,就像出一本书一样,主要在包装、策划、和用户的连接,最主要是前期的包装、策划、样片。”
上海京剧院著名京剧余派女演员王珮瑜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演出之外,她致力于京剧传承与教育。此前王珮瑜参加了包括《奇葩大会》《朗读者》等综艺节目,也是为了宣传和普及京剧。2016 年 9 月,王珮瑜在喜马拉雅上推出了每天更新的付费专栏《京剧其实很好玩》。
这个节目为王珮瑜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到十万元,但是对她来说,她更看重的是这个每日更新的节目,对宣传京剧的意义。
“在去年喜马拉雅那个 123 狂欢节,戏曲曲艺分类下销售前三名是郭德纲、王珮瑜、郭德纲,如果我不做的话,那可能就是郭德纲、郭德纲、郭德纲。”王珮瑜告诉《好奇心日报()》,“可以说喜马拉雅这个平台给京剧提供了一席之地,给京剧和其他的戏曲开了一个可能性,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戏曲其实很美好。”
喜马拉雅没有像知乎一样透明的收入数字,所以无从比较。但喜马拉雅联系 CEO 余建军告诉《好奇心日报()》,目前付费用户的比例还不到 1%。
这些专栏的订阅周期一般长达一年或是九个月,它们不像知乎 Live 一样,需要每期争取用户下单付费。
但几个月后,等到订阅期结束,目前的用户有多少人会续费?
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到来。
接下来,知乎要怎么调整 Live?
翁昕、田吉顺在开办 Live 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十万左右的知乎关注。但是那些本身是优秀回答者,限于其所在领域,关注量不高的 Live 主讲人,要靠自身影响力来推广 Live,就不是容易的事。
知乎 Live 在上线一段时间之后,推出了购买 Live 分享给好友的功能,一些主讲人用自费购买 Live 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等,等于是自己承担了运营推广的精力与资金成本。
李申申在那场“来跟知乎团队聊聊知识付费的新可能”的 Live 中,宣布接下来知乎要为 Live 做哪些新的改进。最重要的,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一场 Live,同时这些人还得是对这场 Live 感兴趣的。
去年 11 月,Live 开始尝试课程与专题,课程就是邀请主讲人围绕一个主题,将接下来要举办的数场 Live 打包售卖,和平时单场 Live 略为不同的是,主讲人要在一开始就准备好接下来每一场的大纲与“知识点”。像跟着耶鲁博士学习冲刺 LSAT,跟北大艺术史的教授学习美术史等等,目前整个课程流水占到总流水的差不多 24%。
专题则是由知乎的官方运营整理出的 Live 合辑,通过人工编辑将已有的 Live 整合成一个个专题,同时也以优惠的价格打包销售。
Live 课程与专题
现在,Live 在知乎应用中还没有独占一栏,在网页版搜索中也没有单独搜索 Live 的选项,你需要关注知乎 Live 的微信账号,才能按关键词搜索 Live。
不过,在每个人的个人主页里,你已经能够查看这个用户举办过和参与过的 Live 列表。在问答的右侧,也出现了一个专门的入口,让你查看相关的 Live 推荐。
接下来,知乎将开始为 Live 主讲人提供流量补贴,根据主讲人在社区的贡献程度、他开办 Live 的次数、以及 Live的内容质量、互动数据、售卖情况、用户留存复购、用户在社区中专业领域中的权重等因素,识别优质 Live,通过“编辑推荐”来推荐优质内容,同时根据算法进行更精准的用户匹配。
招聘网站上的公开信息显示,知乎为 feed 流算法工程师开出了每个月 5-10 万的月薪,他们负责整个知乎的推荐算法优化,这就包括日常的问答、专栏、电子书以及广告。
算法现在是每个科技公司面对任何问题的解决办法。
不管什么办法,对于成立 6 年多的知乎来说,都得更快一点才行了。
文内图制作 / 朱若淼
题图来自 知乎盐&Club、pixaba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51280
播放数:11254
播放数:257148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我的手机连不上wifi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