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6s oppoa9和iphone11r11 荣耀9 选哪个

这家公司说分布式光伏融资不能玩“互金” 但融资也没那么难 现在他们在找好项目
如果您是能源创新公司 欢迎与我联系
我们很乐意讲述您的故事
作者微信号:befunnybequiet
李月毕业于人大环境经济专业,毕业之后在碳减排、碳金融领域创业过一次。后来去了斯坦福大学读书,专业是国际政策下的能源金融方向。在美国那段时间,遇上美国分布式光伏行业从萌芽到快速成长期,她又参与了一次创业,主要也是从分布式光伏金融服务介入。彼时,她就十分看好分布式光伏市场。
2013年,李月回国。那时,美国的SolarCity已经上市了,而排名前5的美国分布式光伏的开发运营商基本上也是处于要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状态。美国已经经历了第一波分布式光伏公司的快速成长。随之第二波创业公司开始出现,这类公司是基于第一波公司有项目管理和专业化融资需求而产生的。
恰逢2013年,国家为了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出台了每千瓦时0.42元的电价补贴标准。李月觉得,中国分布式光伏市场也要开始启动了。
回国后,李月做了很多调研,她想从市场的角度看,光伏需要什么金融服务,光伏跟互联网金融到底有没有结合点。
调研前期李月定了两个方向,一是债权互联网金融,二是股权互联网金融。债权主要指P2P众筹,但李月调研发现几乎没有一家P2P机构可以做两年以上的融资,而光伏电站项目在两年以内基本无法收回投资成本,所以期限不能匹配。其次是利率,P2P机构对用户给的投资收益大多数在10%以上,意味着对融资方收的利率通常在15%以上,这样才有足够的利差空间,但对于光伏项目来说15%的融资成本太高了。
再来看看去年很火的股权众筹,京东金融、淘宝蚂蚁金服都在做股权众筹。传统的股权众筹有两个方向,一是产品众筹,二是传统VC、PE众筹,而这两个方向光伏电站都套不上,对于大部分做传统VC、PE的股权机构来说,电站的收益空间太小。
由此,李月得出结论, 简单的光伏+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明显的出路。
抛弃了互联网金融模式,李月开始跟国内金融机构交流谈传统的融资模式。但谈了一圈下来,大机构对分布式光伏基本没有兴趣。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背景就是钱荒,即便是民营上市公司,拿着光伏电站到银行和租赁公司融资都非常困难。
对于光伏电站来说,最大的痛点就是融资。这其中原因,既包括钱荒的大背景,也包括光伏行业的第一轮制造业危机给银行带来大量坏账的伤痛。
于是李月找到了朋友,彼时是中国惟一一个A股上市的租赁公司——渤海租赁的董事长高传义,来商量在他的租赁公司里专门做一个针对光伏电站融资的主体来解决光伏电站融资问题。
但在落地过程中却发现, 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找到一家愿意试水光伏电站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而是在钱荒和金融机构对光伏行业普遍不信任的背景下,找到真正的资金渠道,即能够直接通向资本市场或是通向银行市场的资金渠道,并且这样的金融机构还要认同光伏行业。
同时,不同的金融机构的偏好不一样,有一些金融机构偏好建成的大型地面电站,有一些则偏向分布式项目,所以每一家机构的服务对象和专业度都有相应的局限。
在普遍不看好光伏的市场环境下,李月认为,他们应该做一个专业服务于光伏投融资的第三方平台。 在市场启动之初,专业为若干家更有市场前瞻性的金融机构服务,包括行业培训、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发电预测等。
基于这一想法,2015年初,李月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办能融网,开始做光伏电站融资的专业服务。
大多数光伏项目投融资平台的做法是,先打出品牌,去找哪些金融模式能够行得通,或者先积累项目,然后再来看需要什么样的融资模式。但实际操作时,由于各家金融机构的可操作性不一致和局限性,往往在项目落地时就出现困难。
而李月团队的优势是, 他们大多是光伏行业出身,同时有在租赁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理解金融机构的操作模式,因此对接起来就比较顺利。在运营一年、配合金融机构进行了超过1GW光伏电站的尽职调查等专业服务之后,对于能融网来说,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已经不是问题。因此,2015年底,他们又把攻关的目光投向资产证券化(ABS)这个终级的融资解决方案上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目前已经有私募的分布式电站收益权ABS准备挂牌,公募的清洁能源项目收益债在和券商进行联合立项攻关。至此,针对不同资信等级主体的光伏电站融资解决方案已全部上线。
除了为债权金融机构服务之外,能融网在2016年的一个重点方向是参与对分布式光伏电站的股权投资。有了通畅的融资渠道,同时又有合伙人在历年评审金太阳项目中积累的庞大项目库和开发商资源为基础,这对能融网而言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战略方向。然而,作为在国内热炒几年却刚刚起步的一个新兴市场,他们团队已经深深体会到分布式光伏这个市场的复杂性和启动的难度。年初至今,他们每个月通常会去现场调研20-30个项目,但直到现在,也只有5个项目过了投资方的“法眼”。
破解光伏投融资困难喊了很多年, 分布式光伏电站不具有标准形态、单体融资额过小,融资更难。也有很多公司逐渐开始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渠道。而能融网选择的路线则是 从先服务融资方、解决融资渠道切入,再来落实投资方和项目。起码,比起先找来项目、规划好期望的融资创新模式,再希望金融机构做配合来得更踏实一些。
领能知道微信公号将继续推送能源与环境的创新创业报道,并每天送出加餐——每日能源创新信息集萃。
停不下来!能源每分每秒都在创新
“巴铁”将来袭天朝了!它是骑在汽车上跑的“科幻公交车”
谷歌联手菲克集团 无人驾驶研发正式开始
中国自主研发千万级电动超跑 PK迈凯伦P1
绊脚的电池终于要迎来革命了!这个叫锂氧的技术也许就是未来
为电动汽车铺路 苹果研究充电站建设
美国科学家研发无人驾驶船只 太阳能供电
想要了解详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能见App每天整理的能源创新专题。
●●●●●●●●●END●●●●●●●●●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为什么不与银行合作的互金巨头,可能没有好下场?_凤凰资讯
为什么不与银行合作的互金巨头,可能没有好下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号:洪言微语
最近有朋友问道,如何看待互金巨头和传统金融巨头的竞合关系?在我看来,一句话来讲,便是不能与银行友好合作的互金巨头,可能都没有好下场。
原因在于,无论是从业务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大趋势上看二者的关系都是合作大于竞争,最终达到一种互补发展、协同发展、共建金融生态体的合作状态。从这个意义上,不能与传统金融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互金巨头,是走不远的。
先来看业务层面:现阶段竞争多于合作,中长期合作大于竞争
其实,随着互金监管新规的落地,互金企业的业务空间主要聚焦于小额、普惠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呈现出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关系。应该讲,互金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在业务层面的直接竞争是有限的,主要集中于消费金融、小额支付、理财等几个领域。在对公领域、房产金融领域、交易银行领域,依旧是银行的天下。
竞争是有限的,之所以提竞争多于合作,主要是因为合作更是有限的。现阶段,互金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更多地集中在支付领域,包括备付金存管、银行账户支付限额、代扣等方面,在联合营销上也有一些探索,比如发行联名信用卡等等,而在资金合作、客户合作、风控与技术合作等深层次合作上,还只是初步的探索,不具有行业普遍意义。
而从中长期看,二者的关系中合作将大于竞争,分别从目前二者存在竞争的消费金融、小额支付、理财等几个领域来看。
消费金融领域,二者面临相似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多地切入次级用户市场。对银行而言,需要掌握更多的行为数据,做好风控;而对互金巨头而言,需要低成本的资金,降低借款利率取得差异化优势(相比网贷平台、分期平台而言)。
二者在资金和风控上的合作越来越多,以至于在整个消费金融业务上,由竞争走向合作,分别负责不同的环节,共同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小额支付领域,目前的现状已经是合作多于竞争。
理财领域,一站式理财和智能投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互金巨头和传统金融机构,一个有雄厚客户基础并擅长产品营运和体验,但缺乏足够丰富的持牌机构产品;一个有产品但客户基础有限,且缺乏产品运营能力。所以,未来看,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再看技术层面:具有天然的合作空间
金融科技在基础设施层面是数据,在应用层面是金融业务,因此金融科技生态的布局离不开数据和业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也需要围绕数据基础和业务应用两个方面来搭建自身的金融科技生态。
对以蚂蚁金服、苏宁金融等互金巨头而言,一方面掌握了大量的消费者行为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一方面布局了多元的金融业态,在构建金融科技生态上比较容易实现良性循环。
即通过巨量的数据来构建智能决策体系,在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智能客服等领域进行布局,这些金融科技的布局会推动各类金融业务的发展,反过来又会积累更多的数据,不断优化其智能决策体系。
不过,互金巨头相较传统金融巨头,无论是金融业务种类还是丰富程度,都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某种程度上也会限制其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和范围。
对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巨头而言,虽然也掌握了海量的数据,但数据维度以财富相关数据为主,极少掌握用户的行为数据,在金融科技基础建设上便难以全面推进,比如没有用户行为数据,难以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在智能获客上便会存在困难;在缺乏征信数据的次级类用户信用评估上,也容易遭遇难题。
在金融科技上的短板也会反过来制约业务的发展,比如在消费金融业务上,切入次级类客群时就容易遭遇风控难题。
基于互金巨头和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生态上的优缺点可以发现,二者其实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因此,互金巨头与传统金融机构巨头在金融科技生态上具有天然的合作趋势。
对互金机构而言,要持更开放的心态,与传统金融机构开放合作、深度合作,尽早实现优势互补。
对两类机构的员工而言,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机构从竞争走向更多合作的过程,也是资源加速双向流动的过程,意味着,传统金融机构与互金巨头之间,在人员流动上或许会进入双向流动的新局面,而非现阶段的单向交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998584
播放数:805470
播放数:1534556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ppoa9和iphone1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