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可算论文,浙大 论文 新规新规是改革先河还是误解学术

浙大新规:网文10W+可算一级学术期刊论文!|浙大|新规-教育时讯_华商网教育
浙大新规:网文10W+可算一级学术期刊论文!
[摘要]日前,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如果学术文章在“两微一端”影响力传播力巨大,比如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发文阅读量达到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即可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日前,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如果学术文章在“两微一端”影响力传播力巨大,比如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发文阅读量达到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即可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  而我国高校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和课题数量则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和一个科研人员学术资质的基本要素。浙江大学此举,可以说是第一个吃“新媒体螃蟹”的学校。不出所料,《办法》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那么,将将网络传播力与影响力作为学术考核的依据,这种做法是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导向产生哪些影响呢?  从SCI到10万+,浙江大学最新出台学术考核标准颠覆了很多人对于象牙塔学术成果的基本定义。按照该校发布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原文的表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刊发,并形成重大网络传播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其他,中央媒体两微一端产生重大网络传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10万+,将享受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同等的认定。事实上,在此之前,发表在少数固定报刊上的学术文章,在不少高校都可以申请被认为是学术作品,真正的突破在于“两微一端”和“10万+”两个关键词。今天,记者设法联系浙江大学的老师们进行采访,但均被婉拒。于是,我们在浙江大学进行了随即的街访,受访者有人还在读本科,也有人已经进入到了博士阶段,尽管学业阶段,专业不同,但客观说在校的同学们支持的居多。  在校同学:我觉得的本身是一种创新,更新的一代90 00后
阅读习惯是手机媒体。最重要的知识体系的传播,所以如果能够让学术以一种更亲切的形式,让读者读到,是鼓励大家把学术走下神坛,更亲近普罗大众;我觉得可以接受。评判标准可以用新的来试验,如果不是很理想,大家也可以做纠正。  而在年龄结构偏大的往届毕业生群体里,反对的声音就开始多了起来。  往届毕业生:以文章的转播量来衡量文章的价值这样是有所偏颇的,因为这个转发是有很多认为可控的因素在里面,可以操作的。新的口径的打开,可能会导致一些学术领域的人把精力放在新媒体上,减少了学术的努力。  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教师及科研队伍在评定职称方面,需要依赖少而精的专业权威与核心期刊,供需矛盾使各种学术期刊腐败现象频出。学术界强烈需要新的标准来客观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准。但毕竟网络传播规律和学术价值高低有着巨大的鸿沟。最简单来说,每一个10万+背后,固然有内容引人入胜的基因,但同样功不可没是吸引人眼球的标题。而起个好名字和有货真价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前者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浙江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单宝顺认为网文直接等同于学术文章的做法欠妥当。  单宝顺:是不是把这些作品等同于学术文章?校内的奖励上可以等同的,一级学术期刊给多少钱,10万+给多少钱,这个是可以等同的,如果说这个(网文)就等同于学术文章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欠妥当。  而支持者则认为,学者不能只是做象牙塔里的读书人,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传播公共知识,已是当前基本社会共识。学者的社会价值应该在新媒体的话语体系里起到更多的作用。  浙江财经大学历史学老师高伟: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传统上凭职称都是看你在核心期刊上发的文章,发了多少,可能看的都是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在看。假如说以网文的形式,写出质量比较高的,又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作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社会的价值也很高。  根据《办法》规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将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每年6月牵头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认定。至于影响几何,是否会对现有学术评价产生颠覆性,仍不明朗。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媒体刊发评论指出,在这个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的受众数量远远超过核心期刊阅读数量的互联网时代,浙江大学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近年来传统媒体经过转型,所搭建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拥有权威性强,传播力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政府更愿意采纳,社会更愿意接受,业界更愿意吸收从此类平台产出的学术文章。同时这也回归到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初衷:关注成果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而非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 编辑:张露露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阅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陕网文许字[7号
本网法律顾问 陕西赢弘律师事务所
王正兴 律师 联系方式:
华商应用: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陈磊:贿赂犯罪为何比贪污更猖獗
  【财新网】(记者 周东旭)“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贪污、挪用公款等权力占用型犯罪和贿赂等权钱交易型犯罪在数量上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权钱交易型呈现上升态势,权力占用型呈现下降态势,而且,愈是在基层,下降和上升的趋势愈是明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磊在第五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介绍了当前贿赂犯罪与贪污犯罪的发展态势。
  陈磊根据《全国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案件情况统计表》,分析了全国检察机关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关于腐败犯罪的具体情况,而江苏省、常熟市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的统计,也同时反映出上述现象。
  腐败犯罪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等刑法第八章中的十二种罪名。依据犯罪结构,可分为权力占用型和权钱交易型两种基本类型:权力占用型是利用公权力占有和挪用公共财物的腐败犯罪,主要是指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公权力主体只需利用权力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即可实施。权钱交易型是利用权力寻租的腐败犯罪,主要是指贿赂犯罪,除了权力管理机制的缺陷,还必须有以“交易”为目的的相对人进行贿赂。
  由于贪污、挪用公款等权力占用型不涉及关联犯罪,其客观的危害要小于贿赂等权钱交易型犯罪。从侦查的难易程度看,权钱交易型也比权力占用型更具隐蔽性,因为它是“受贿人与行贿人”之间的私下交流,除当事人外,一般不存在其他证人,而且双方往往是处于一条船上的“战略同盟”关系。
  陈磊指出,权钱交易型成为犯罪的重点和高发领域,以全国的统计数据为例,正如下图所示,自2000年以来的10年间,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数一直在减少,而贿赂罪的立案数一直在不断增加。
  陈磊分析,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减少与政府内部管理机制趋于完善有关。通过七次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政府内部机制更为规范,审计、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比如,自1998年以来,全国掀起数次大规模的“审计风暴”,使得政府机构内部财务行为更加透明,贪污犯罪、挪用公款犯罪的空间不断被压缩。
  但是,与此同时政府外部管理机制转型滞后,公权力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过多,政府承担了许多原本不该承担的经济职能,为寻租提供了机会。最近20年,虽然经历了六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而每次改革的落脚点都是在减机构、减人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而不是实现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和外部管理机制的完善,有时候机构改革就是将权力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比如审批权的广泛存在,每一项审批权都意味着政府掌握着一项市场行为的决策权和资源分配权。因此,政府外部管理机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脱轨造成权钱交易型犯罪呈现上升态势。
  所以,未来对腐败犯罪的治理应将控制重心放在处于上升态势的权钱交易型上。陈磊建议,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有效政府。最重要的是区分政府权力的界限,在微观经济领域,公权的干涉范围要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严格界定,只有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要素市场,政府才可以介入,而介入也应该是间接的,其他微观经济领域要退出。
  其次,完善市场机制。现阶段中国不成熟的市场机制为权钱交易型腐败,尤其是商业贿赂犯罪提供了空间,需要健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规范和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政府采购等。
  最后,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惩治商业行贿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设置资格刑和罚金刑,取消其市场主体资格,同时处以超过违法所得数倍的罚金。■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影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屠呦呦_相关新闻报道_财新网
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周天勇: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优势与潜力
【财新网】据新华社消息,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事记》。原文如下: 编者按: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
文|周天勇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跌入了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也有的学者说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毫无悬念。笔者既不认同悲观看法,也不认同“毫无悬念”这样的判断。中国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时,有许多的风险,有不确定性,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在战略和战术上高度加以重视。但是,中国有着自己许多的优势和条件,认识不到这些,也是片面的。关键还是改革、创新、更高层次的开放。本文谈谈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和条件。 增长的基本因素:民族的勤奋与创业 常常听到质疑者提给笔者观点的问题:“你认为人口增长速度下行、人口结构老化,人口红利丧失,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基础原因,那非洲和中东一些...
究天地(新浪微博)8天6小时37分50秒前
Wei Chen(广东省广州市)7天12小时20分49秒前
往事如梦1316(湖南省)8天4小时14分5秒前
云山诗意(新浪微博)31秒前
前言:在9月16日晚于复旦大学举行的“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上,求是奖顾问杨振宁先生发表讲话,叙述了他参与该奖项顾问团体的经过,并回忆了求是奖创立人、求是科技基金会前主席查济民先生的往事。《知识分子》特刊登杨振宁先生讲话如下,并同时获授权转载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教授一篇谈杨振宁先生回国后贡献的文章:
今天得奖的各位科学家,我知道得到求是奖是你们一生里头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方才许校长跟查主席还有后来几位都曾经提到过求是基金会早年的历史,我因为从最开始就参加了求是基金会,所以我想我可以讲几个故事作为补充吧。
查济民老先生在1990年初,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最困难的时...
【财新网】(记者 周东旭)近日,“浙江大学”微信公号发布的《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引起不小争议。 落款为9月8日的《办法》下发给党委各部门以及各院系等,“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解释。 争议何在? 《办法》明确,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如果达到一定程度的传播水平,可申报认定为学术作品。该成果将会被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以及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发布平台与传播水平是两项最根本的认定指标。发布在不同平台的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符合传播水平的要求,分别对应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国内核心期刊。 比如,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文章...
立马高堤(新浪微博)31天4小时11分21秒前
zxliustbprc(财新网Android版)30天4小时27分17秒前
品真1(新浪微博)30天12小时37分50秒前
郝思嘉2960(马达加斯加)30天22小时43分57秒前
【财新网】(实习记者 武骁 记者 苑苏文)日,被誉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公布获奖名单。今年该奖项分别授予在雷帕霉素靶蛋白TOR(target of rapamycin)激酶信号通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human papillomaviruses)疫苗研发以及为妇女提供基础健康和生殖保健服务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或机构。 拉斯克奖由美国先驱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答维斯·拉斯克(Albert Davis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于1946年共同创立,通过奖励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临床...
拉西姆哈桑(财新网Android版)40天3小时3分43秒前
HanHan比你酷(新浪微博)40天12小时56分9秒前
整理 | 叶水送 陈晓雪
日,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公布。今年该奖项分别授予在雷帕霉素靶蛋白(TOR)激酶信号通路、HPV疫苗开发,以及在妇女生殖保健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或机构。
拉斯克奖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享有盛誉,在该奖项的所有获得者中,有86人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华人科学家只有很少人获得该奖项,第一位是1962年生物化学家李卓皓,最近一位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2011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4年后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其获奖理由是“发现TOR蛋白及其在细胞生长代谢调控中的关键作用”。
今年8月,经历了漫长的25年审批之路后,由美国AquaBounty公司生产的转基因三文鱼在加拿大上市,这是首个转基因动物性食品在公开市场上正式销售。
8月17日,在上海科协大讲坛暨科技前沿大师谈“暑期院士专家系列科普讲坛”中,进行了一场对转基因话题广泛讨论的讲座,邀请的专家有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中科院院士以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陈晓亚,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黄继荣以及上海交大医学院教授曾凡一。其中许智宏做了主旨报告,他从作物的起源和演化展开,讲到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并指出中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走在国际前沿,但产业化方面严重滞后,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
近期,“主编们激辩:论文发在中文杂志是自信还是狭隘民族主义?”一文引发《知识分子》读者热烈讨论。有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有2000多名读者参与了我们发起的小调查,其中有55%的投票读者认为“办好中文科技期刊和文化自信没有关系”,认为“二者有关系”的占39%,大多数读者(72%)认为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关键是“改变科研评价体系”。
还有读者专门向我们投稿发表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选登一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陈铁喜的来稿。陈教授从科研工作者撰写和阅读学术文章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另外,我们还获授权转发科睿唯安业务总监宁笔在科学网个人博客上撰写的《中国办好英文期刊也有助于...
中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然而中国的科技期刊则处于国际出版的最底层。
8月5日,“第十三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社长)沙龙”在科学出版社召开,“重拾办好中文科学期刊的‘文化自信’”的主题,引起与会者热烈讨论。会后,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记录了本次沙龙,美国田纳西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Horticulture Research 主编程宗明和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编辑王晓峰相继发表不同看法。
有没有必要要求科研成果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是否会影响国际学术交流?办好中文科技期刊与“文化自信”是何关系?《知识分子》经相关作者授权,发表相关讨论,也期...
点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10万+”高校论文新规,会毁了学术吗_参考网
“10万+”高校论文新规,会毁了学术吗
近日,浙江大学宣布试行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办法规定,在校师生在主流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文章将可认定为国内权威、核心、一级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舆论争议在于:浙大论文新规是向“唯核心期刊论”的学术评价旧规则说“不”的急先锋?还是媚俗“10万+”并将“毁掉学术”的坏节奏?开启国内高校学术评价标准改革先河朱巍(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我国高校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和课题数量是衡量学校、专业和科研人员学术资质的基本要素。教师能否晋级、学科硕博点能否申请、科研考核能否过关等高校活动,主要取决于能否发表足够数量的核心期刊文章。“唯核心期刊论”的学术评价体系,在我国高校发展史中,因能量化科研成果,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却正在羁绊学术自由和发展。一方面,“唯核心期刊论”背景下的“学术规范”已经沦为现代版的“八股文”。更不要说核心期刊时效性差。一篇时效性很强的文章动辄排队数月之久,等文章发出,时效已过。这也是为何核心期刊难以产生有的放矢好效果的根源所在。互联网成果则不同,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融媒体时代成果形式多种多样,用户的点击量、转发量和评论参与度成为成果影响力的硬指标。特别是在媒体与互联网大融合背景下,一大批有专业素养和学术精神的学者、科研机构更愿意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方式首发和传播学术思想。很多网络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远远超过核心期刊,政府更愿意采纳,社会更愿意接受,业界更愿意吸收。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价值存在的这些矛盾,科研机构和高校管理者不能视而不见。学术评价应更关注成果本身的价值和影响力,而非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浙大的学术评价新规开启了国内高校学术评价标准的改革先河,在此标准下,学人们也可以抛开“影响因子”“八股范式”和“学术关系”,写出更多对得起时代的真东西。警惕刷流量评职称等“并发症”刘远翔(公务员)任何创新都可能招来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既可鼓励学者积极参与公共讨论,避免脱离社会现实,又可以打破“唯核心论”,倒逼学术评价冲破核心期刊套路。但个人认为,是否将“网文”等同于学术论文有待商榷。新媒体环境下,夺眼球、刷流量、标题党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浙大论文新规曝光后,就立刻有网友对该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侃,“水军点赞公司又要接单了,生意兴隆哈。”这种质疑和担心并不多余。此举会否导致学者庸俗化、网红化?毋庸置疑,就目前的学术环境和网络环境来说,打造爆款网络红文的成功几率比登载核心期刊相对容易,如此一来,学者沉醉于在网络上发文评职称,很可能丧失潜心研究学术的心智,这对学者、高校、科研环境将造成多重不利。创新精神值得鼓励,但如果步子迈得太大,无视可能会遭遇的“后遗症”,任由其发展或无力解决,就会如同现有“唯核心期刊论”的学术评价体系一样,往另一个方向加剧学术不公。如果一个“刷流量”评职称的新时代由此开启,悔之晚矣。研究学术要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心来做学问。以“10万+”为评价标准之一,重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认定无可厚非,但是否一定要将“网文”等同于学术论文呢?理性创新,是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的起点。让学者做真学者,让学术评价体系成为鼓励真学问的平台,才是我们讨论问题的根本目的。抛开细节之争,如果此次围绕浙大论文新规的讨论能为完善中国学术评价体系提供一次纠偏的机会,那倒是善莫大焉。实施学术同行评价更彰显进步熊丙奇(教育学者)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传播,但重视论文和重视论文发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视论文,对研究者而言,是把关注点放在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上,对管理和评价者而言,是重视论文的原创价值。重视论文发表,对研究者而言,主要是把精力放在“怎样发”上,对管理和评价者来说,则是重视“发了吗”以及“发在哪”。把指定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纳入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认定范围,对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是一种肯定,也有利于论文评价多元化。但较之将网络发文纳入传统的论文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扭转“唯论文论”,从重视论文发表转为依据学术原则和学术标准,重视论文本身。重视论文发表的评价,是行政主导的对学术外在成果的评价;而重视论文本身价值的评价,是学术同行评价,即便有的论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发表,或者只是发表在不起眼的期刊上,但只要其具有原创价值,照样应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世界学术史上,有些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只发表在普通期刊上,有的甚至只是会议论文。比如,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那项成果,就只发表在一次關于分子质量测定的会议上。淡化论文发表评价,摆脱“唯论文论”,应当是我国学术评价改革的方向。这需要高校建立学术共同体,实施学术同行评价。从改革的角度看,浙大扩大学术期刊论文认定范围,的确是不小的进步,如果能够淡化直至取消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关注所有学者的原创贡献,那将是更大的评价改革进步。打破学术利益固化,彰显制度诚意夏明(杭州高校青年教师)2016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磊跟他带的硕士生合写了一篇论文准备在国内一家核心期刊发表,内容和格式都经过了编辑的审核,但是到了最后一步,期刊主编却突然提出硕士生不能联合署名,只能留下老师一个人的名字。几番沟通未果后,作出一个决定:“只要不让学生署名,我就只能撤稿!”这一事件反映出,与论文发表有关的各项学术评价制度并不完善,重学历轻能力是问题之一。从触动并最终打破核心期刊和学术利益固化的痼疾这一角度出发,我支持浙大论文新规。此外,有评论声音将“10万+”庸俗化,进而把高校教师和学生写“10万+”的行为也庸俗化,这样狭隘的认知令人难以苟同。须知,“10万+”在媒体融合时代代表着实在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社会科学学者而言,面向公众传播的作品获得“10万+”点阅,是对其能力的肯定和研究价值的体现。有一句话说得好,“作为靠公共财政扶持的学术事业,反哺公众是应尽的义务。学术成果不该仅以枯燥晦涩的方式呈现在核心期刊上,更应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面向公众传播。”endprint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37期
瞭望东方周刊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大论文评定新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