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硬件加速能够在硬件方面打败苹果吗

比特客户端
您的位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详解大数据
分析称:谷歌盈利能力仍不及苹果
  () 2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技媒体AppleInsider的撰稿人丹尼尔?伊兰?迪尔格(Daniel Eran Dilger)日前发布文章对和的市场及盈利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
  文章指出:“如果单单从在移动市场上的份额来说,将近80%的份额是苹果的4倍还多,但其在移动业务领域的营收却远远低于苹果,所以说如何将自己在移动方面的优势转化成有效的盈利工具是谷歌目前不得不好好考虑的问题。”
  “目前,谷歌公司的市值为4040亿美元,而苹果则为4850亿美元,但由于苹果主要的盈利点是在硬件方面,而谷歌则偏向于软件,所以尽管谷歌在服务方面更加多样化,但却难以达到苹果手握1590亿美元现金储备的规模。”
  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1998年:苹果的分水岭
  创办于1977年的苹果在1996年出现了公司自成立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全年一共亏损8.16亿美元,苹果也不得不因此而裁员1300名员工。
  1997年,苹果的亏损额继续上升至10亿美元,不过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收购的NeXT和硬件厂商Power Computing花掉了6.67亿美元。值得庆幸的是,在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苹果很快就在1998年扭亏为盈。
  苹果现任CEO蒂姆?库克于1998年加入苹果,这一年也是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的首个年头,公司在盈利方面的压力相当大。幸运的是,经过乔布斯对产品线大刀阔斧地改革,苹果很快面貌一新,在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从2004年到2007年,苹果的年利润总额从24亿美元增至85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200%;从2007年到2010年,年利润增幅再度超过200%,总额涨至267亿美元;而从2010年到2013年,苹果的年利润增幅有所下滑,但仍高达166%,总额涨至711亿美元。在这9年间,苹果在盈利方面的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Android的错觉
  谷歌的Android如今在全球移动设备中的份额已经逼近80%,各路科技媒体也因此认为谷歌将会因此而赚的盆满钵满,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谷歌将Android免费提供给厂商使用,尽管签署了一些限制性的协议,但是谷歌却没有收取任何授权使用费,只是通过庞大的安装量来赚取移动广告费。但其实在Android大行其道之前,谷歌就已经能从苹果iOS中内置的谷歌地图和搜索获得丰富的利润,而这也正是苹果后来抛弃这两项服务的主要原因。
  财务数据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这两家公司在近10年的营业利润增速来进行简单地对比,谷歌的营业利润在过去10年增长了3890%,而苹果则增长了13350%,这是谷歌的3.4倍。
  而在2013年,谷歌的营业利润从2012年的127.6亿美元增至139.6亿美元,而苹果在去年的利润增幅则较2012年有所下滑,但营收总额增加了140亿美元,仍然高于谷歌的96.5亿美元。
  苹果在2011年乔布斯逝世之后,仍然保持了相当强大的盈利能力。从2011年到2013年,苹果的年度营收从1080亿美元增至1710亿美元,毛利润从456亿美元增至711亿美元,运营利润则从343亿美元增至506亿美元。
  反观谷歌,从2011年到2013年,年度营收从379亿美元增至593亿美元(增幅214亿美元,低于苹果的630亿美元),毛利润从266亿美元增至379亿美元(增幅113亿美元,低于苹果的255亿美元),运营利润从117亿美元增至139.7亿美元(增幅23亿美元,低于苹果的163亿美元)。不过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苹果的股价在这两年间仅增长了8.3%,而谷歌的股价则大涨了98.5%。
  移动领域
  在库克出任苹果CEO的这两年中,公司的“现金牛产品”主要是和,此外苹果围绕iOS打造的iTunes和生态系统也拥有相当强大的盈利能力。
  而谷歌的表现则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公司的“现金牛产品”并不是大红大紫的Android操作系统,而仍是比较传统的PC桌面广告。
  在苹果的营收构成中,包括iPhone、iPad、、iTunes和配件在内的移动设备占据了将近90%的份额,而谷歌的盈动广告和应用商店的收入仅占总营收的15%左右,很显然,谷歌到现在还没有在移动领域真正发力,这也正是让许多科技媒体琢磨不透的地方。
  其实谷歌也曾试图在移动领域复制苹果的成功经验,但事实证明除了之外,目前大部分Android厂商都是赔钱的,这或许也正是谷歌未向移动市场大规模转移的主要原因。除了之外,谷歌还在电视机顶盒、Android游和音乐播放器方面进行了多方尝试,但都收效甚微,
  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在所有试图复制苹果模式的举措上,以125亿美元的高价收购移动可以说是谷歌最大的败笔。尽管有报道称谷歌收购摩托的主要原因是看重后者的专利技术,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Android相关的专利纠纷,但是在前不久谷歌将其以29亿美元的价格“贱卖”给之后,人们才意识谷歌在这笔交易上真的是“赔大发了”。
  据了解,尽管当年摩托在Android设备领域没有太大的成就,但由于其扬言要推出,就让谷歌的高管“乖乖”地为其买了单。起先谷歌还希望能够借助摩托的硬件制造之能力打造一个类似于iPhone的全产业链系统,但到了2013年,谷歌已经意识依靠摩托是无法在高端领域与苹果和三星争抢市场的,再加上其他Android厂商一直对谷歌收购摩托颇有微词,最终谷歌不得不放弃摩托这个“看起来很美”的“烫手山芋”。
  苹果一路高歌 谷歌一事无成
  事实证明,谷歌在硬件制造领域复制苹果模式的做法一败涂地,但苹果却成功复制了应用内广告、地图和语音搜索等谷歌擅长的业务,尽管这些业务在苹果营收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小。
  如果单单从在移动市场上的份额来说,Android将近80%的份额是苹果的4倍还多,但其在移动业务领域的营收却远远低于苹果,所以说如何将自己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的优势转化成有效的盈利工具是谷歌目前不得不好好考虑的问题,毕竟留给谷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目前,谷歌公司的市值为4040亿美元,而苹果则为4850亿美元,但由于苹果主要的盈利点是在硬件方面,而谷歌则偏向于软件,所以尽管谷歌在服务方面更加多样化,但却难以达到苹果手握1590亿美元现金储备的规模。
  未来的计划
  苹果已经公布了未来的扩张计划,希望将iOS延展到包括汽车在内的更多的设备中去,同时,苹果还希望能够通过对软硬件系统的整合来彻底改变人们目前的“客厅体验”,这其中自然包括Apple TV和AirPort,此外,苹果还计划进军可穿戴领域,传闻称其将会在今年推出智能手表iWatch。
  相比之下,谷歌未来几年的道路没有这么清晰,早在2012年发布的谷歌眼镜到现在还没有真正上市,而前不久收购多家机器人研发公司的做法也没有让人们看清楚谷歌的实质性计划,恐怕只有收购Nest多少表现了谷歌对智能家居市场的野心,但这对于一家科技巨头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谷歌需要用进一步的行动来提振人们对其的信心,毕竟我们都希望谷歌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 责任编辑:清风 ]
去年,手机江湖里的竞争格局还是…
甲骨文的云战略已经完成第一阶段…
软件信息化周刊
比特软件信息化周刊提供以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重点的全面软件信息化产业热点、应用方案推荐、实用技巧分享等。以最新的软件资讯,最新的软件技巧,最新的软件与服务业内动态来为IT用户找到软捷径。
商务办公周刊
比特商务周刊是一个及行业资讯、深度分析、企业导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周刊。其中,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合力打造的比特实验室可以为商业用户提供最权威的采购指南。是企业用户不可缺少的智选周刊!
比特网络周刊向企业网管员以及网络技术和产品使用者提供关于网络产业动态、技术热点、组网、建网、网络管理、网络运维等最新技术和实用技巧,帮助网管答疑解惑,成为网管好帮手。
服务器周刊
比特服务器周刊作为比特网的重点频道之一,主要关注x86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以及高性能计算机行业的产品及发展动态。通过最独到的编辑观点和业界动态分析,让您第一时间了解服务器行业的趋势。
比特存储周刊长期以来,为读者提供企业存储领域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及时、全面的资讯、技术、方案以及案例文章,力求成为业界领先的存储媒体。比特存储周刊始终致力于用户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储业务、数据保护与容灾构建以及数据管理部署等方面服务。
比特安全周刊通过专业的信息安全内容建设,为企业级用户打造最具商业价值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为安全厂商提供多层面、多维度的媒体宣传手段。与其他同类网站信息安全内容相比,比特安全周刊运作模式更加独立,对信息安全界的动态新闻更新更快。
新闻中心热点推荐
新闻中心以独特视角精选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行业重大事件或圈内精彩故事,为企业级用户打造重点突出,可读性强,商业价值高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为互联网、IT业界及通信厂商提供一条精准快捷,渗透力强,覆盖面广的媒体传播途径。
云计算周刊
比特云计算周刊关注云计算产业热点技术应用与趋势发展,全方位报道云计算领域最新动态。为用户与企业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包括IaaS、PaaS、SaaS各种不同的服务类型以及相关的安全与管理内容介绍。
CIO俱乐部周刊
比特CIO俱乐部周刊以大量高端CIO沙龙或专题研讨会以及对明星CIO的深入采访为依托,汇聚中国500强CIO的集体智慧。旨为中国杰出的CIO提供一个良好的互融互通 、促进交流的平台,并持续提供丰富的资讯和服务,探讨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引领CIO未来职业发展。
IT专家新闻邮件长期以来,以定向、分众、整合的商业模式,为企业IT专业人士以及IT系统采购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包括IT新闻、评论、专家答疑、技巧和白皮书。此外,IT专家网还为读者提供包括咨询、社区、论坛、线下会议、读者沙龙等多种服务。
X周刊是一份IT人的技术娱乐周刊,给用户实时传递I最新T资讯、IT段子、技术技巧、畅销书籍,同时用户还能参与我们推荐的互动游戏,给广大的IT技术人士忙碌工作之余带来轻松休闲一刻。
微信扫一扫
关注Chinabyte摘要:互联网改造生活,计算改变世界,智能手机改造人们,生活还将继续。
尽管十一假期已经余额不足,我还是看完了这场被无数媒体剧透的谷歌秋季产品发布会。
我觉得过去Google对智能硬件的态度一直是探索。
还记得Gphone开局的势很好,当时是在iPhone才经历3代的初期,可是重视不够咬不住;Google Glass诞生堪称惊艳,可把产品核心交互机制放在眼睛上,这本身就存在天生缺陷(详情戳《王冠雄:为什么Google智能眼镜会失败,因为眼镜是弱入口!》)。对于谷歌来说,今天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天,不仅仅是他们发布了新一代手机Pixel,多款硬件产品,还意味着谷歌确立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谷歌生态。
正如谷歌CEO Pichai所说:互联网改造生活,计算改变世界,智能手机改造人们,生活还将继续。这次发布会谷歌花费了大半时间讲它的人工智能“谷歌助理”,事实上,这两年谷歌的人工智能一直在飞速的进步,而且具备了深度学习能力,比如在智能翻译方面的进步,以及阿尔法狗打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案例。在介绍新产品过程中,谷歌助理也几乎被应用到每一个使用场景中。所以,“生活还将继续”,是在各种人工智能场景下前行,这才是谷歌的未来方向。
让我们立即进入发布会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新产品!
亲儿子:Pixel手机
Pixel硬件参数好像没什么好说的,采用晓龙821处理器早已被剧透。外观也是跟风随大流,乍一看又双叒叕苹果风格。比较新鲜的是它不同颜色的名字:quite black,really blue,very silver。好吧,谁能告诉我really blue究竟有多蓝?
作为谷歌的新一代亲儿子,Pixel必须整点黑科技吧。我总结了一下,Pixel的几个卖点:
首款搭载“谷歌助理”的手机,谷歌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这里我就不详谈了,大家可以脑补SIRI的功能。
其次,拍照很牛,摄影很牛。拍照效果怎样?国外权威相机测试机构DxOMark给了它89分的成绩,甚至比iPhone 7还高分。
Google Photos,照片的云端存储。
Google Duo,类似iOS上的FaceTime,视频通话功能。
续航能力:“充电15分钟,续航7小时”。每次说这种快充功能,感觉VIVO就在台下偷笑。无疑谷歌又将这个黑科技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作为曾经Nexus的用户,我一点都不担心Pixel硬件和交互界面会给用户良好的体验。不过不代表这款手机就能在国内流行起来,一方面是跟苹果7相同的649美金的销售价格,这个价位显得谷歌底气十足,但能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呢?另一方面,它的主要卖点人工智能“谷歌助理”能否在国内使用?毕竟谷歌.com在国内都打不开。
都闪开,让我来的Daydream View
VR行业最近好像陷入了一个低潮,我认为还是缺乏用户体验好的硬件产品和内容。谷歌作为业界的领军者,这次推出了搭配Pixel手机的Daydream view。这个外观看起来像内衣但做得柔软舒适的VR眼罩,搭配了带传感器的遥控器,从遥控器的外观可以看出来,谷歌希望尽量把功能设计的简单易用,更多在内容上着力。内容方面,谷歌配合谷歌视频、谷歌街景、youtube等打造了各种沉浸式场景视频。
我一直认为谷歌之前出的纸壳VR产品 Google Cardboard很坑,尽管让很多消费者用低廉的价位就能获得VR的体验,但事实上也歪曲人们对VR的认知,同时也让后来者难以做出获得足够的利润的产品。尽管Daydream view的推出会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VR体验,但鉴于整个市场的低迷和80美金的售价还是很难让这款产品普及。我认为VR行业还会在打造好产品和好内容上爬坡一段时间。
Google WIFI
体积很小,信号很强的路由器,如果家庭面积大,还能几个并联使用。一个129美元,三个299美元(这个是KFC的第二杯半价营销手段吗?)
升级版的Chromecast
谷歌电视棒,造型跟上代基本一致,支持4K流媒体视频,跟前代产品有1.8倍速度提升。69美元起。
家庭核心Google Home&
之前有消息说这是一个音箱产品,事实上谷歌花费了近30分钟试图在跟我们解释:这是它的智能家居核心产品。Google home内置了谷歌助理,通过语音遥控,它可以播放音乐,获取信息和知识、日程管理,通过设备互联,还可以遥控其他的家庭智能硬件,比如恒温器、电视机(Chromecast连接)等等。
在介绍完这些硬件产品之后,谷歌迫不及待地宣布了以谷歌助理为核心打造的平台(生态)开放给软硬件合作伙伴:
直接(指令)事情。家庭自动化(智能硬件),比如播放音乐,打开灯等等;
更多的事情,APP对话式交互。比如出行要用uber进行的对话。
之前我也曾在文章中谈到过苹果的“Home”APP,其实无论是谷歌还是苹果,或者是国内的小米、海尔,这些企业都非常渴望在智能家居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链。其实大家做的都是一件事,让未来更智能,这是大公司争抢的“智能化生态标准”。我大胆预测在这场生态战中,最终会沦为苹果和谷歌两个阵容的对抗。
【结束语】
这场产品发布会,谷歌的意图还是很明显的:以“谷歌助理”人工智能为核心,为手机、VR、智能家居这些行业树立行业标杆,打造自己的开放式生态。
它的态度也很明显:我的产品价格很高,因为我是标杆,所以买我就对了;不买我也没关系,反正我的安卓系统已经占领了90%以上的市场(尽管90%的利润被市场占有率不到10%的苹果占有了),其他品牌也会以我的系统为核心去打造各种价位的产品----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次发布会,真正有杀手级产品范儿的也许不是大家看好的VR眼镜,这块Oculus似乎领先了不少?也许真正的杀手不是一个产品,而是这一整套标准!
其实Google在自家亲生的智能硬件产品上面难言超级成功,倒是买来的Android、Nest(智能家居企业)大获成功。尽管中间起起伏伏,我认为原因也许是这家公司的基因决定了其一直试图用软技术建立标准,然后吃生态的红利。
现在到了人工智能时代,棋局已经清晰。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
预告:玩命创业3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当前位置:
谷歌在硬件业务上能够赶上苹果吗?
发布时间:
来源:科技淘金
作者:于乐
  我们经常都会询问这个问题,就是谷歌是否算是一家硬件公司了呢?现在或许我们心里也有了自己的答案。有的人会说,是的,它是。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至少现在,它在打造硬件方面变得更加的严肃,即使这些资金是来自于广告和搜索业务。
  谷歌的高层提到,&我们希望将其(硬件)创造成一个可靠的业务,以便我们可以投入大量资金。如果你只是出于参考目的去建立硬件业务,那么很难做出真正意义上的重大长期投资。&
  Rick Osterloh 也承认,苹果公司在硬件方面是强大得令人惊讶的公司,不过谷歌会从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我们现在也看到苹果正在不断的扩展自己的产品线,我们如今能看到 iPhone、iPad、Mac 电脑、iPod、Apple Watch、Apple TV 、HomePod以及各种十分出色的苹果配件等等。而谷歌显然也不想落后于苹果,因此我们看到谷歌最近发布了全新的 Pixel 智能手机,一款名为 Google Clips 的 AI 相机和新款智能音箱,而这些设备,都是围绕 Google Assistant 来构建的,谷歌认为自己的 Google Assistant 比苹果的 Siri 更优秀。
  Osterloh 说:&我们认为,围绕 Google Assistant 打造这些产品将会是一个有趣的新经验。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这个产品是否带来了新的 AI 或机器学习经验?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想继续前进。&
  为什么要使用 Google Assistant ?他补充说。 &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回答人们的问题,坦率地说,我们非常擅长做答案业务。&
  Osterloh 还谈到了谷歌的智能家居音箱,包括新的 Google Home Mini 和 Google Home Max 。可以回答问题的 Google Assistant 不会像谷歌搜索结果页面那样向你推送广告。然而,你对它所提的问题确实向该公司暴露了你感兴趣的东西
  他认为,搜索会导致广告的出现,但 Google Assistant 不是广告驱动的产品。&毫无疑问,我们的主要商业模式是广告和搜索组合。但 Google Assistant 不使用广告驱动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没有一个商业模式。&
  他还谈到了为什么谷歌会效仿苹果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机上取消了 3.5 毫米耳机插孔。
  &手机将会朝着无边框的方向前进,&Osterloh 说。 &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未来是非常明显的。最终,每个人的手机将会没有 3.5mm 耳机插孔。所以,我们想要为我们的产品和在 Android 平台推动它,我们正在尝试和标准化这个设计。&
  一直以来,我们在谈到谷歌和苹果之间的竞争时,通常都是围绕 iOS 系统与 Android 系统所展开,现在,谷歌也开始不断丰富自己的硬件产品线,而且在功能方面,谷歌的 Google Assistant 与苹果的 Siri 也成为了一对竞争对手。那么最后让我们再提出一个问题,谷歌能在硬件业务上赶上苹果吗?不过,这样的竞争是所有用户都乐于看到的。
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先前被忽视的基因机制可能会导致尼古丁依赖,以及戒烟的效果使戒烟变得如此困难。 在Shawn Xu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检查了戒断反应在毫米长
佩恩医药将进行东北首例子宫移植的临床试验,提供妇女子宫因素不孕(UFI)-一个不可逆的女性不孕症,影响全世界妇女和50000的美国妇女与生育新路径5%多形式。一个女人不能怀孕UFI是因
Twitter的最大长度增加了一倍的实验显然是成功的。社交网络正在把对280字推文的支持扩展到每一种填鸭式的语言中,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是这样。你还维持在140,如果你写中文
虽然大多数运营商得到了LG的博客准备V30的智能手机(如上图)早在8月,Sprint的独家版本,V30 +,使其存储128GB。或者公司声称。T-Mobile刚刚宣布它也将获得该设备,并将于11月17日提供给客
量子计算最近风靡一时,各种各样的公司都在寻找创造技术的方法,然后用它来解决一系列问题。微软有一个新的量子计算机编码语言,英特尔创造了一种新的技术,科学家测试芯片正
Copyright & 2017 科技淘金 版权所有&&京ICP备号-1附近人在搜什么
谷歌自主生产硬件就能成为苹果?
  日前,谷歌要自己设计芯片(例如针对智能手机)的消息在坊间流传,也许正是受此传闻的影响,紧接着美国著名的IT产品评论员莫博士(Walt
Mossberg)称,谷歌再不自主生产硬件就晚了。言外之意,莫博士希望谷歌未来可以自己涉足硬件,加之自己已成气候的Android生态系统(Android+Google
Play),可以一举成为另一苹果(软硬结合的模式)。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谷歌像莫博士所言亲自操刀硬件真的可以成为苹果吗?
  众所周知,苹果目前是产业中软硬结合的典范,主要的表现就是在智能手机产业中。自己的硬件(包括最底层芯片的自主设计)、系统(iOS)和应用(App
Store),这种封闭的软硬结合模式带来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给用户带来相较于对手(主要是Android)更佳的应用体验;二是让自己的硬件(包括应用市场)的利益最大化(更高的营收和利润)。当然前者是后者体现的基础,而目前Android生态系统最大的软肋正是前者。那么导致体验不佳或者说与苹果iOS生态系统相比存有差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按照业内传闻(包括莫博士所言)和分析谷歌未来要做自主硬件(包括自己设计芯片)主要就是为了改善和提高Android生态系统的体验看,硬件制约了Android生态系统的体验(与苹果相比),例如Android设备(智能手机)使用了不同厂商的应用处理器、基带芯片、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等,进而造成谷歌难以在短期内普及有效而具有竞争力的功能,并导致Android智能手机硬件的碎片化(多种不同形状和尺寸,性能和屏幕也差异很大等)。
  据伦敦创业公司OpenSignal跟踪了Android生态系统碎片化报告显示,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目前全球Android设备总数已超过了2.4万种,是2012年时的6倍。而Android生态系统的碎片化也给Android平台开发者带来了严重问题。为了使应用适配多种设备,开发者将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据应用商店Infinum
在过去 18 个月完成的6 个项目后发现,为 iOS 开发一个应用要比开发一个Android应用大约节省
30%(28%)的时间,这还要看项目的难度,有时候两者之间的时间差甚至可以达到 156%。此外还有诸如更多的代码、Android模拟器比 iOS
模拟器速度慢、Android设备众多和
XML(可扩展标示语言)等因素均会影响Android应用开发的时长。诚然这之中既和硬件的碎片化有关,更反映出Android系统本身与iOS相比天生的缺陷,而追根溯源,Android诞生时并不是软硬件结合的产物。
  谈及Android的碎片化,除了上述硬件碎片化的原因之外,谷歌最初采用Android开源的商业模式也是导致Android碎片化的又一主要原因,并主要体现在首先各个Android设备厂商(例如智能手机)采用的Android版本不统一(目前Android智能手机中仍在使用的有近7个官方Android版本,相比之下,苹果仅有三个版本,且多是最新的iOS9);其次是为了所谓差异化,第三方厂商都把Android
UI改的“面目全非”,即完全不同的图标、应用、动画、样式,甚至没有了应用抽屉。事实上,如果是普通的用户,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系统是Android,而Cyanogen等第三方ROM这些一度忠于原生风格的厂商也都试图让用户忘记这是谷歌的A最后是所谓定制化Android系统泛滥,且良莠不齐,这些均导致Android手机的用户体验感知远远落后于苹果。
  综合上述简单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Android生态系统较之于iOS体验差的原因是是软硬均存在软肋,尤其是系统和软件,天生的短板和开源的商业模式已经注定了差距的存在,也决定了即便是推自主硬件,如果系统和软件不做相应改变的话,也是白搭。可要涉及系统和软件的改变谈何容易。
  实际上,Android生态系统发展到今天,谷歌已然意识到问题之所在,例如系统的碎片化,并且推出了业内熟知的Android
One系统试图在未来加强对于Android的控制权和减少碎片化,但事实证明,谷歌的这一做法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最初在印度市场发售的Android
One系统的机型销量惨淡,被迫转战非洲市场,而近日谷歌宣布即将推出新的Android One的消息似乎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即便是转战非洲市场的Android
One的命运也并不乐观。俗话说:覆水难收。当Android凭借最初的开源商业模式占据当下智能手机市场近乎80%市场份额大局已定之时,与其称之为改变和校正,不如说是重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么接下来的疑问是,对于硬件上的碎片化谷歌能否改变或者是否可行?这也是近日传闻中谷歌在自主设计芯片,甚至如莫博士所言像苹果的硬件(例如iPhone)一样,完全自己设计和生产硬件的主要原因。与Android系统和软件一样,在智能手机硬件市场,在决定硬件差异化关键之一的芯片层面,目前手机厂商采用的芯片包括了高通、MTK、三星、英伟达、海思、瑞星微、展讯、Marvell、联芯等N家厂商的产品,而谷歌自己设计的芯片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之外,首先面临的就是与这些芯片厂商的竞争,除非谷歌自己设计的芯片在最终的终端上给用户的体验有相当明显的提升,否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那谷歌是否有能力自主设计出超越上述芯片厂商的芯片呢?
  既然是要成为苹果,我们不妨看看苹果自有芯片的设计之路。苹果自主设计芯片最早应该始于2008年以 2.78 亿美元收购的芯片设计公司
P.A.Semi,而后又并购另外一家芯片设计公司Intrinsity,其间遭遇的挫折不必赘述,仅从苹果iPhone中使用的A系列芯片真正发挥市场竞争作用的时间(2013年发布的iPhone5s上的64位A7芯片因首次开启手机芯片的64位时代而名声大振)看,至少经历了大约5年的时间,可见自己打造一款真正具备市场差异化竞争力芯片的难度。
  其次就是规模效应,即如果谷歌自己设计芯片且用在自己的硬件设备上,必须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方能获得较大营收和利润(毕竟是要成为苹果,所以这两方面是硬指标),但从目前Android阵营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厂商在盈利,且这些盈利厂商出货量均在每季度15000万部以上看,谷歌以一己之力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参考之前谷歌Nexus系列智能手机(接近于谷歌自己制造硬件)的销量看,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是这样,除了自身营收和利润难以保证外,自己定制的硬件供应商也难以为谷歌生产这些定制化的硬件(例如芯片等),至少拿不到最优惠的供应价格。
  最后就是从智能手机产业对手和谷歌自己曾经和正在经历的市场事实看,生态系统厂商玩自主硬件很难成功,最典型的就是微软,其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之后,从理论上讲,除了芯片外,硬件的设计和生产几乎应该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目前其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仅在3%左右,难逃被边缘化。而谷歌自己此前也曾以所谓的Project
Ara(模块化手机)项目尝试涉足硬件(还仅是硬件的规范),但也是有始无终。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近期传闻的谷歌自主设计芯片和莫博士所言谷歌应该自己做硬件方可让谷歌成为苹果的分析是只见树木未见森林的一叶障目之举,鉴于目前Android生态系统与苹果相比,软硬件碎片化的现实及解决这种碎片化或独立或彼此联系的复杂因素(例如技术上的挑战、软硬件的协同、与合作伙伴的竞合关系等)和固有的Android商业模式,要成为苹果是动一发而牵全身的蝴蝶效应,绝非是谷歌自己设计芯片和做硬件这般简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歌硬件加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