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屏蔽所有人人路人可以看到吗

微信朋友圈支持临时屏蔽人了,但它还有这么多bug你知道吗?_网易财经
微信朋友圈支持临时屏蔽人了,但它还有这么多bug你知道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微信朋友圈支持临时屏蔽人了,但它还有这么多bug你知道吗?)
6月6日这种很顺的日子,很容易发生点儿什么,比如微信选择在这一天更新了。在越来越无趣的时候,微信的这次改版可能并不会很有趣。它在昨天推送了微信6.3.19版本,最大的亮点在于,发表朋友圈选择可见范围时,可以选人了。呵呵,目前仅支持iOS用户,早上同事(Android用户)看到这个提示的时候,给了微信一个微笑脸。我刚才更新了后测试了一下,发现这个更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它只是在你选择“部分人可见”或“不给谁看”时,除了分组外,你还可以通过下方的“从通讯录选择”增加可见或的人。但是,作为微信深度中毒用户,我平时发朋友圈都是这么发的——我从来不会选择“部分人可见”这个功能,因为我懒,我从来只选择“不给谁看”,这四个字往往能带给我一种莫名的喜悦感。这次更新并没有让我感到多么的重大,它看起来是只是为了省去你重新在某个分组里添加人的步骤,而已。而现实中最大的痛点在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但是我发出来10分钟后突然觉得需要屏蔽老板或谁谁谁。这时候往往需要删除这条朋友圈重发,但这时候已经有人评论或点赞我的朋友圈了,我突然删掉的话,可能会让点赞或评论的朋友多想:“卧槽!我刚点赞/评论完,他就删了,几个意思?不想让我评论或看到呗!”然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所以,朋友圈真正的痛点不在于发布前的操作,而在于发布后“部分人可见”和“不给谁看”的不可修改。如果完事儿后还能增加屏蔽或可见的物种,就完美了。除此之外,朋友圈还有一些硬伤是我跟的人吐槽了无数次的:1. 发纯文字的朋友圈没有屏蔽功能,即没有可见范围的选择。凭什么纯文字就比图文或纯图片的朋友圈低人一等?有时候来不及配图或者实在无图可配的时候,我想屏蔽部分人的需求没有变。2. 不能删除一些让我不爽的朋友圈评论。比如有人在我朋友圈下面嘚嘚一些我不爱听的(你要知道,这个人虽然在我朋友圈里,但并不意味着TA是我朋友,TA可能是厂商、公关、路人甲、死尸乙等),TA在我朋友圈恶心了我,我却不能删除TA的评论,这找谁说理去?这时候,我通常的做法是,删朋友圈,顺便把这人拉黑。但是删朋友圈则意味着,其他人的评论或点赞也被我删掉了,友谊的小船,再次翻了。3. 没有置顶功能。首先声明,我绝对不是为了让微信学微博,因为我现在都不怎么用微博了。我只是觉得某条朋友圈很重要时,我想置顶给所有进入我朋友圈的人第一眼就能看到。比如,我发了一条“谁若在我的朋友圈发广告、微商,立马拉黑,没商量。”这条朋友圈长期有效,具有置顶的强烈需求,或者我特别特别讨厌别人跟我聊天的时候丢微笑那个傻x表情,我就需要强调一下“谁若给我发,就滚出我的朋友圈,没商量!”这同样具备置顶的长期需求。然而微信目前并不可以。当然,对于别人,我就是那个TA。我一直都在朋友圈强调六个字:“求拉黑,求屏蔽!”其它的,懒得说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本文来源:虎嗅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微信朋友圈分组漏洞&一不小心你的隐私分分钟露馅
日07:25&&来源:
原标题:朋友圈分组有漏洞 一不小心你的隐私分分钟露馅
  用微信用了这么多年,加的“好友”越来越多,微信早已不是“好友”之间的沟通工具了,各种亲戚、同事、上司、中介、生意伙伴、补习班老师、孩子同学的家长、见过一面的路人甲……熟与不熟的,通通在你的朋友圈里面。
  现在很多人发条朋友圈都要考虑再三:拍张孩子快乐成长的照片,怕被人用来干坏事;吐槽孩子幼儿园,怕老师看了生气;晒一下吃喝玩乐,加班的同事看了可能不高兴;写一句“笑尿了”,会让长辈以为你肾有问题……正因如此,现在发朋友圈设置分组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不可以给亲戚看、有的不可以给上司看、有的只能给老同学看、有的只能给男/女朋友看。拍照两分钟、分组半小时,井井有条、万无一失,哪些人能看到隐私,尽在掌握之中!很机智对不对!
  然而,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朋友圈分组其实是有后门的!要是忽略了这件事,你的隐私分分钟就传遍全公司/全班/全家族!这个后门就是:朋友圈分组只对当时的好友有效!对以后新加的好友是无效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记者叫来了一位好友,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一
  1、记者用自己的手机发了条朋友圈,屏蔽了一组人。
  2、记者问了在这个组的小伙伴,确定他们都看不到这条朋友圈。
  3、记者加粉肠哥为好友,并把他拉进同一组里。
  4、记者拿起了粉肠哥的手机,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这条朋友圈,他看得到!成功屏蔽了他的“组友”却没有屏蔽新加进来的他!
  5、记者又拿回自己手机,看了这条朋友圈的屏蔽情况,被屏蔽的确实只有一开始的10个人,新加入这一组的粉肠哥,并不在这个名单里。
  想象一下,假如你发了条朋友圈吐槽公司,把同事上司都屏蔽得干干净净,当你以后再加另一个同事做好友,你的吐槽却被他看得清清楚楚,然后传遍全公司……而且全公司都知道你把他们屏蔽了……
  实验二
  朋友圈分组功能,除了可以设置“不给谁看”,还可以设置“部分可见”,这个功能对新加的好友同样是无效的。看记者做的实验。
  1、记者和粉肠哥相互删了标签、删了好友。
  2、记者发了条朋友圈,只限一组人可见,成功发出……
  3、记者添加了粉肠哥为好友,并把他拉进可见的这一组。
  4、记者拿起了粉肠哥的手机,刷新无数次,也看不到这条朋友圈,只能看到前面的朋友圈。
  所以,如果你分组时采用“部分可见”代替“不给谁看”,那么这些朋友圈都不会让新好友看到。这样看来,“部分可见”倒是比“不给谁看”保险得多。但是这个也有弊端,新朋友想要从朋友圈了解你,难上加难!因为你的重要朋友圈,他根本看不到嘛!
  实验结论:朋友圈分组只对当时的好友有效,对新好友无效。因为微信不管你屏蔽了哪一组,只会认你当时所屏蔽的人,新的好友不在被屏蔽的人当中,所以就看得到了。反过来也一样,当你设置只有某些人可见的时候,以后新加的好友不在其中,所以他就看不到啦。
  网友热议&&
  1、还不知此事的网友很无辜
  @悟空:难怪现在女朋友能看到若干年前关于前女友的那些朋友圈。
  2、更多网友已经操碎心
  @MMMMJXY:早就知道!因为亲测过!
  @SHARON:被别人分组了,但是点进好友相册,之前被分组的内容看得清清楚楚的。
  @Stella:一直都是用分组可见,如果有新加的人就把他们拉进去分组就好啦。都是一下子的事。
  3、少数冷静克制的选择不乱加好友、少发朋友圈
  @小孔成像:最重要不要乱加一堆人就是了,那么后面就省心多了。
  @大佬:朋友圈只上传有意义的事。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分不分组的事情。
  4、最厉害莫过于:我选择不发
  @小雨飘飘:搞得那么麻烦干什么,不发不作就没事啦。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升国旗唱红歌送祝福 盘点媒体国庆创意策划
  今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68岁的生日,不少人的朋友圈里也被各种各样献给祖国的祝福“刷了屏”。媒体们各出奇招,用MV、H5等新颖的形式“烹饪”出了不一样的国庆报道“大餐”。
庆祝建国68周年 重温媒体开国大典报道
  日,在天安门举行的盛大的开国大典,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在庆祝建国68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当时关于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再次感受那一神圣而又伟大的时刻。
关注人民网微信218被浏览202697分享邀请回答73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3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来源:抓影网&&作者:抓影达人&&时间: 17:12:38&&
《》隐隐约约间,像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涉及到“儿童性侵”的题材,也因为现实里突然爆出的「三原色」事件,使得隔着一块幕布的两个世界变得尤为相近。 只不过到最后,它并没有能够复制《》破亿的辉煌,上映8天仅1952万。
影院排片、电影风格其实都是影响票房的因素,而电影中极具代入感的「苦痛」大概也是它“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毕竟大多数人,都将面临有自己后代的时候。 相比之下,发生在帝都的事情反而并没有引发极大的网络热潮; 也许是地域性的限制,也许是不能触动所有人的同理心,也可能是同样的「苦痛」让人心生距离。
但对于烧麦来说,底层与边缘却永远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野蛮生在在这片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总有许多没在阳光下的角落,总有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独立制作的记录片都有共同的特点:小成本少器材、基本是单枪匹马,画面大多都很糙。但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影片所表现的人物情绪都尤为真实。 比如《算命》里的厉百程,《最后的棒棒》里的老黄。
他们大概是属于广泛定义上的底层边缘人物,而记录片则像是外界伸向这个角落里的望远镜,即便是有些许窥探的侵犯感,但总算还是客观冷静、没有敌意。 今天同样是要给大家推荐几部有着共同特质的国内独立记录片,某种意义身上来说它们「并不好看」,但却都有着各自的力量—— 《纸飞机》 Paper Airplanes
颓与丧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 纪录片的对象是90年代末一堆在北京的地下摇滚歌手,但音乐不是他们的解药,药品才是。 于是画面中常常出现的,是这群面容姣好的年轻人在排练之后,龟缩在地下室聊以自慰。 逃避、厌世、对生活完全失去希望都是他们的写照。
导演花了三年时间与记录对象相互认识,而这种熟悉感也让镜头里的年轻人毫无戒心与隔阂; 所以最终成片虽然粗糙跟无聊,但最大的特点是真实。 真实地记录下存在过的人群与现象,至于结果如何,任君评判。
《流浪北京》 Bumming In Beijing
比起《纸飞机》,《流浪北京》还要更早一些; 如果说前者是颓废青年的自我毁灭,那后者大概是艺术家的困境。
影片用“为什么来北京”、“住所”、“出国梦”、“出路”等章节,大部分人物采访穿插生活细节,真实地张夏平、张慈、牟森、高波、张大力几个年轻人“北漂”的经历。 几人都是追求文学、戏剧、摄影、绘画等艺术,却也都困就于生活; 如果理想和现实二选一,到底要追求什么、放弃什么,大概是影片要表达的主题。
巧合的是,导演吴文光在拍摄《流浪北京》时曾说过: “某种东西要结束了,我要把它拍下来” 果然纪录片完成后随之而来的90年代,经济改革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曾经被时代赋予的理想主义与追求,也似乎随着时间永远流逝。 《麦收》 Wheat Harvest
“游民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老唐头》和上面提到的《算命》。 导演徐童当时是想写一部和「特殊职业工作者」有关的小说,所以和记录片里的姑娘成了朋友,后来很熟了之后,才答应让他拍的。 所以有摄像机存在的情况下,人物的举动和言语依旧真实。
记录片里的主人公叫牛红苗,这是她的本名。 拍摄的初期刚好六月份,牛红苗回河北老家探亲,父亲重病躺在床上输液,母亲赶集回家; 她坐在床上给二老拿钱家用,母亲适时关怀一句:“你得够用了”;一切看起来都像是和谐的返乡儿女看望父母的场景。
但把时间线往前拉个半个月,牛红苗还叫着梦娜; 而她的工作其实在北京东郊,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转灯昏暗的小发廊里的「特殊职业者」。
《麦收》其实就是在记录同一个人的两种生活状态、两张不一样的面孔。 但镜头对准的单一人物,总会延伸出她身处的人群,这个从事着光鲜城市里最底层工作的人们; 比如牛红苗的男友、塔吊工作人员的许金强有她的闺蜜、同个职业的格格赵明,还有她老板许琴。
于是一副边缘众生相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嬉笑怒骂恩怨情仇与常人无异。 只是对钱财来往的执念,更显小民尊严的珍贵。
《北京的风很大》 There's a Strong Wind in Beijing
这是部很有意思又极其无聊的记录片。 在整整的50分钟时间里,只有单一内容的无限循环; 一个摄影师抬着摄像机、一个胖小子拿着话筒,两人穿梭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的大街小巷,就为了跟每个陌生人问同一个问题:北京风大吗? 所问的对象千奇百怪也无比寻常,从街边慢步的路人,带着小孩的大妈,到发廊里的洗发妹,甚至人家结婚的现场,都问。
得到的答案也丰富多彩,有的老老实实回答这个奇怪的问题,有的充斥着戒心,有的一见面就逃开。
但在这种重复的提问下,总能碰到些许出乎意料的回应: “我希望中国更加富强,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就是时刻都含有尖锐矛盾的社会群体”
而能够得到这些个答案,其实也是循环发问后的目的所在。 “北京风大么?”看似是一个无厘头的问题,其实说到底只是一个发问的契机,回应的人大体也是通过这个契机,去表达些什么。 站在天安门广场的务工人员感慨于祖国的繁荣,婚礼上的新人欣喜于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而带着小孩到京看病的父母,却只能唏嘘于这座城市的高消费。
问题的本身像是一起行为艺术,去捕捉在粗糙的画质跟剪辑下,这部纪录片珍贵的其实是镜头后的民生百态,北京城里的欢喜哀愁。 所以影片虽然过去了十多年,这种民生百态却还依旧在延续; 如果你在今天的北京去问这样一个问题,大概还是会有人回答: “风挺大的。”
感觉全世界的小伙伴都在偶遇明星,为什么小编妹妹就没有这样的运气!前两天有网友在朋友圈晒出了在机场偶遇唐嫣的照片,照片中糖糖一身休闲装,背着巨大旅行包,应该是在拍
进组《绝密者》之后,郑爽除了在《演员的诞生》里露过一脸,低调了好些日子。最近,她又重现热搜榜,因为一张签名。事情是这样。郑爽入住酒店,酒店工作人员给她留下一张求
今年1月有毒君安利了清流综艺《见字如面》,一档专门请资深明星来朗读信件的栏目。在豆瓣拿下8.9的高分,感动了很多人。现在第二季终于来了,而且论越做越好的节目有毒
近日,据知情人爆料称,原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在国庆节前夕因涉嫌酒驾,现已被朝阳派出所拘留,有可能面临高达拘役6个月以及除以罚金的处理。郎永淳因主持《新闻联播》而被观
陈翔在《亲爱的客栈》里突然泪奔,一边是王珂刘涛的大秀恩爱,一边是阚清子纪凌尘打打闹闹,夹在中间的他的确令人心疼。如果说,泪奔是一种很好的宣泄,那他至少用眼泪来证
TFboys以少年组合形式出道,吸引了无数妈妈粉姐姐粉,堪称国内最火组合,一路走到现在,三小只的发展趋于稳定,都有了各自的方向。王俊凯在组合里担任队长职务,今年
文章点击排行榜
1.2.3.4.5.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朋友圈屏蔽所有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