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采纳matlab excel数据导入入机器人数据是什么意思

采用NI MyRIO实现的水下机器人(Zynq-based) _物联网在线& 机器人采用率和失业率数据分析
机器人采用率和失业率数据分析
  来自David Autor、David Dorn和Gordon Hanson的一篇报告称,计算机并未夺走美国人的工作,而是中国夺走了。
  这或许是事实,但现在很明显,中国工业的最大趋势也是自动化。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最新发表了一份调查,讨论了机器人对就业的影响。调查发现,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的机器人采用率(即每10,000名员工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比例)提高了210%(虽然基数非常低)。他们还提到,美国的机器人采用率也提高了41%。
  调查覆盖了六个国家,其中,美国、德国、巴西、中国和韩国的机器人采用率均在增长,但日本是个例外。当然,日本的机器人采用率已经很高了。
  IFR:日本很早就开始采用机器人,一直到最近,也仍拥有最高的机器人采用率。在日本和韩国,每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是最多的,10,000工人对应了超过300台机器人。之后是德国,10,000名工人对应超过250台机器人。
  中国开始采用更多机器人,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因为之前中国依靠的都是低劳动成本优势。这一转变本身就非常值得关注。
  但真正的关注点在于,机器人是用于替代人类,还是减轻人类负担。
  来自IFR的图表,显示了机器人数量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注:蓝线为失业率,红线为机器人数量。上表中巴西和日本左边的数据与其他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六个国家中,美国是唯一 一个机器人采用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国家。
  相反,德国在机器人采用率上升的同时,实现了更高的经济增长,同时制造业就业率也没有减少。  IFR说,在像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国家,机器人数量的上升,可能抵消了劳动人口的减少。
  而在中国,情况就相对复杂一些。例如,富士康的机器人就是被用于补充劳动力,而非替代劳动力。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有关这方面经济效益的研究。
  再来看另一个有趣的趋势,这次是在日本。根据《日经新闻》的报道,机器人在劳动力中的渗透率可能会停滞,但机器人却正在越来越朝类人化方向发展。
  日本造币机械制造企业&&Glory最近就采用了一款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获得过日本年度机器人特别奖。以下是来自Glory公司的一些图片:
思南新发现
工控网客服热线:9
版权所有 中华工控网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双足机器人的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双足机器人的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姓名:宋宪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指导教师:梁青
摘要摘要双足机器人采用类人的运动方式,与其他移动方式相比,具有很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并且在学术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成为机器人研究中的 一个热点。因为双足机器人是一个非线性、变结构、强耦合的动力学系统,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与进行稳定性分析,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为了实现双足机器人在滚转、俯仰和偏航方向的运动,设置了12个自由度,然后采用D.H表示法,得到了双足机器人的正运动学模型,并且采用代数几何求解的方法,得到双足机器人的逆运动学模型。以运动学模型为基础,根据拉 格朗日方程,得到了双足机器人的正动力学模型,另外采用牛顿.欧拉方程,通 过递推求解,得到了双足机器人的逆动力学模型。最后对双足机器人进行了运 动规划,通过逆动力学计算得到各关节的驱动力矩,进而在ADAMS中进行了 双足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 双足机器入在行走过程中,会与地面发生撞击,导致机器入的运动状态发 生突变。本文对这个撞击的过程进行了约束,由此建立了双足机器人的混杂动 力学模型,并定义了该混杂系统的周期轨道的稳定与渐近稳定的概念。以机器 人的摆动腿与地面撞击前的瞬间状态作为截面,定义了混杂系统的庞加莱映射, 根据庞加莱映射的不动点的性质,对双足机器人运动的周期性与收敛性进行分 析。最后对三连杆的平面双足机器人的运动进行了仿真,并根据庞加莱映射的 稳定性判据对其运动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关键词: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D.H表示法动力学模型牛顿一欧拉方程混杂动力学模型庞加莱映射拉格朗F1方程I AbstractABSTRACTAsabiped robot moves likeahuman,it is more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hanhas veryother types of robots.Besides,the study of biped robotsimportantsignificancein academic research,SO it becomesoneof the hotspots of roboticstechnology.Because thebipedrobot isanonlinear dynamicsystemwith variablestructure and strong coupling,its preciseits stabilityaremathematicalmodel and the analysis aboutthe boundary of the depth research of a biped robo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otion of the biped robot in roll,pitch we set that the robot has 1 2DOF,then D―H method isand yawdirection,usedto obtain the forwardkinematicsforwardmodel of biped robot,and the inversekinematicsonmodel was derived bythe method of solving algebraic geometry.Basedthe kinematics model,the by Lagrange equation,dynamicmodel ofabipedal robot wasestablishedandthe inverse dynamics model wasobtainedusing Newton-Euler equation byrecursive method.Finally,a gait of biped robot was planned,then the driving force of everyjointwas calculatedbasedonthe inverse dynamic model,and dynamicsimulation of the biped robot was realized by the virtualsoftware. In the process of biped walking,the swing leg has whichcauses aprototypein the ADAMScollision with the ground, collision Wasthe robot’S state changingimmediately.Theconstrainedin this article,thereby the hybrid and the notions of stabilitydynamicmodel of the biped robot was established,andasymptotic stability of its periodic orbits wereasdefined.Let thestatejustbefore the swing leg impacting with the groundthePoincar6 section,then the Poincar6 map of the hybrid model was define.Accordingtothe characteristic of a fixed point of the Poincar6 map,we analyzed the periodicityconvergence of the bipedal’S motion.Finally,the moment of a three-link planar wasandbipedalsimulated,andwas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basedonPoincar6 map.Key Words:Biped robot,Kinematics model,D?HMethod,Dynamicmodel, model,Lagrange equation,Newton-Euler equation,H:ybrid Poincar6 mapdynamicI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已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嫩签字同期:型坠i: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中 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 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弋么开口保密(――年)作砉签名:菰受j玺签字R期:左皇乜,盘,墨导师签名: !I!-字IIII:盟塑Z!:垂:丝 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引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之后,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机器人迅速进入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工业、服务 行业及军事等多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双足机器人由于其仿照人 类的行走方式,对步行的环境要求很低,成为机器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与其他类型的机器人相比,双足机器人适合在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与人 协同工作;对步行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可在非结构性的复杂地面行走(进入 狭窄空间、跨越障碍、上下台阶、上下斜坡、在不平整地面运动等);在某些环境中(如原子能电站、核环境、海底、太空)可代替人进行作业,延伸和扩大人类活动领域。因此,双足机器人在工业、航空航天、医学、机器人足球赛、 体育、娱乐、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双足机器人是一门多学科融合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仿生学、机械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传感器信息融合、计算机学等多门学科。同时因为其动 力学特性具有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和变结构等特点,涉及到力学、稳定性 理论、控制理论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双足机器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在学术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虽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双足机器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现在仍未进入实际的应用领域。随着机械设计与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双足步行研究的瓶颈问题并不在于样机的开发与研制,而是在步行基础理论 的突破(付成龙,2006)。双足机器人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研究双足 运动的内在固有特点,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双足运动,进而深入研究其 稳定性与控制机理。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着重从数学建模与稳定性分析两个方 面,对双足机器人进行研究。1.2双足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双足机器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由于双足机器人在科研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学 者从事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研制出各种实验型的物理样机。l 第1章绪论根据研制目的的不同,现在研制出的物理样机主要分为两类:主动双足机 器人与被动双足机器人。主动双足机器人是通过大力矩和高增益反馈的驱动系 统来控制和改变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从而让双足机器人实现各种复杂的动作, 侧重于对步态规划、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的改善等方面的研究: 而被动双足机器人则不施加驱动力或只在关键的关节处施加很小的驱动力,强 调充分利用机器人自身机构固有的被动动力学特性,由于其结构和控制的简单 性,通过仿真和实验的方法可以从中抽取出双足步行的固有特点,分析人类行 走的稳定性与控制机理。本节对这两者分别进行介绍。1.2.1主动双足机器人的研究概况双足机器人的研究,以同本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教授于1968年率先展开了双足机器人的研究工作,1969年研制出WAP.1平面 步行机;1971年又研制出WAP.3型双足机器人(Kato andTsuiki1972),这是世界上第一台仿人双足步行机器人。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于1973年建立了“人格化机器人"研究室,相继开发出WL系列机器人,及WABIAN系列机器人。其中WABIAN(Limeta1.1999)完全是人形结构,高1662mm,重107kg,共43个自由度,能以人的步行速度前进和后退,跳舞及携带重物,具有视听和交流对 话能力,脸部能表达多种表情,并且具有配合这些表情而规划的行走步态。 日本经济产业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于1998年启动了HRP仿人机器人的研究, 其中HRP.2机器人(Kanehiroeta1.2003)是第一个和人类大小相似的仿人机器人,高154cm,重58kg,具有30个自由度,实现了不平地面行走、翻倒控制 与翻倒回复技术,能够完全自主地躺到地面上并能够再站立起来。2005年9月, 川阳工业、同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及川崎重工业联合试制出了仿人机 器人HRP.3P。 本田公司从1986年至1993年先后研制了E系列试验样机E0,--E6,主要目 的是为了对步行机制进行基础性研究。1993年本田公司开始进行完全自主型仿 人形机器人原型样机的研究,相继研制出仿入机器人样机Pl、P2、P3,并于2000 年11月又推出了新型双足步行机器人ASIMO。ASIMO(Chestmutteta1.2005)拥有34个自由度,身高1.2米,体重52公斤,采用了新开发的卜WALK技术 和预测移动控制技术,步行动作更为连续流畅,并能完成跑步,转弯,上楼梯等多种复杂情况下的步行动作。 Sony公司在2000年10月首次展示了4个仿人形机器人SDR.3X,在2002 年又展示了SDR.4X。2003年9月,Sony再推出QRIO(KeN’Ichiroeta1.2004)仿人形机器人,能够在不平地面上动念步行,会跳舞;由于采用了将电机和控2 第1章绪论制电路一体化的智能驱动器以及机器人空中姿势的控制算法,成为世界上首台会跑、会跳的双足机器人。美国也是世界上研制双足机器人较早的国家之一。Hodgins(1990)和Raibert 在1985年研制了一个用来进行奔跑运动和表演体操动作的平面型双足步行机器人,1986年他们用这个机器人进行了奔跑试验,1988年和1990年他们又用 这个机器人进行翻筋斗动作试验(Hodginsand Raibertet1990)。密歇根大学和其他 a1.2003),只有一对“脚研究机构合作研制的机器人RABBIT(Chevallereau踝”,即一对枢轴,在向前迈步时,整条腿能够绕着枢轴转动。美国Ohio大学的美籍华人郑元芳博士研制出双足步行机器人SD.1和sD.2,而SD.2(Zhengeta1.1990)是美国第一台真正类入的双足步行机器人。Miller W.(1994)在SD.2的基础上,增加了膝关节,采用的控制策略包括简单递阶步态生成系统和神经网 络学习器。 法国的de Mecaniquedes Soloders dePoitiers实验室和INRIA机构开发研制 1999)具有15个自由度,可实现出BIP2000样机。BIP2000(Espiauand Sardain站立、行走、上下斜坡和上下楼梯。另外Aldebaran公司于2009年推出娱乐型 仿人机器人NAO,高58cm,重4.3kg,具有25个自由度,具有可视化的软件 平台,可自由设置机器人的动作。 韩国先进科技研究所(KAIST)在2004年l 2月开发出HUBO(Parketa1.2006)机器人,高125cm,重55kg,具有41个自由度,10个手指都能独立活动,双 眼可以转动。就在两天后,韩国另一家研究机构韩国科技研究所(KIST)也推出 了NBH.1机器人,这个机器人高150cm,重67kg。 除上述研究机构以外,还有许多研究机构对双足机器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包括比利时布鲁塞尔Vrije大学研制的双足步行机器人Lucy(Vermeulen 2004),英国的shadow(Tuffieldand Eliaset a1.2003)项目,西澳大利亚大学ThomasBramnl教授的Johnny walker与Jim Beam,英国帝国大学的FLIP与FLOP,瑞士Chalmors大学的Elvis与Elvira,新加坡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高级机器人智能控制中心ARICC研制的仿人足球机器人等。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双足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晚,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研究双足步行机器人。国防科技大学在1988年春成功地研制了一台平面型6自由度的双足机器人KDW-I;1989年研制出空间型KDW-II;1990年推出 KDW-III,2000年11月29同,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仿人型双足步行机器人“先行者”,高1.4米,重20千克,可实现前进/后退、左/右侧行、左/右转弯和手臂前后摆动等各种基本步态,能在小偏差、不确定的环境行走。2003年6月推出了具有新型机械结构和运动特性的第4代仿人步行机器入(王建文,2003),该3 第1章绪论机器人实现了无缆行走,在外形上与ASIMO十分相似。 哈尔滨工业大学傅佩深教授在1986年成功研制出HIT-I型双足步行机器 人,高110cm,重70kg,有10个自由度,能实现平地上的前进、左右侧行以及上下楼梯的运动。之后哈工大又相继研制出HIT-II和HIT-Ill、HIT-IV型(谢涛等,2002)机器人。北京理工大学在归国博士黄强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仿人形机器人研究,于2002年12月研制出仿人机器人BRH.1(汪光等,2003),能够感知机器人自身的平衡状态和地面高度的变化,实现未知地面的稳定行走和太极拳表演。2005年研制了BHR.2(汇童)。BHR.2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继同本之后成为第二个掌握集机构、控制、传感器、电源于一体的高度集成技术的国家。 清华大学于2002年4月9日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人机器人THBIP.I样机(刘莉等,2002)。THBIP.I共32个自由度,能成功实现无缆连续稳定的平地行走、连续上下台阶行走,以及端水、太极拳和点头等动作。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在近几年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双足机器人的研制工作。 纵观文献表明,双足步行机器人经历了由少自由度到多自由度、由实现简 单动作到复杂动作、由简单功能到仿生复杂功能、由静态步行到动态步行、由 类人下肢到完全仿人的发展过程。1.2.2被动双足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双足机器人的被动动力学概念由美国航空工程师McGeer(1990)于上世纪 80年代术提出。在被动步行的研究中,一般采用步态合成(毛勇等,2007)的 方法,先构建被动机器人机构,然后通过调节被动机器人的步态参数实现稳定 步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有价值的结论。下面介绍几种主要 的被动机器人的机构特点。 纯被动双足机器人是一组通过转动关节铰接的刚体机构,可以在无主动驱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机器人自身的被动动力学特性,仅依靠重力稳定地走下斜坡。McGeer(1990)构建了2D无膝关节的纯被动机器人,只有髋关节1个自 由度,并且利用分别连接在一起的2条内腿和2条外腿保证机器人的侧向平衡。 进一步地,McGeer对上述机器人进行了扩展,构建了有膝关节的双足被动机器 人,并研究了在髋关节和两腿上引入弹性器件的双足被动跑步问题。上述被动步行机器人设计中,机器人自身没有动力源,只能在斜面上靠重 力驱动向下行走,稳定性较差。自McGeer的丌创性工作后,美国、欧洲与同4 第1章绪论本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被动步行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所构建的被动机 器人原型的复杂度也在逐渐加大,从完全无驱动的纯被动机器人逐步转向了部 分自由度带驱动的半被动步行机器人。Asano(2004)提出的虚重力场理论将半被动双足机器人中的主动驱动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看作方向一定的虚重力场,用 这种方法将纯被动步行研究扩展到平地上。 Comell大学最新的半被动机器人(Collinseta1.2005)共有5个自由度,其中1个髋关节自由度和2个膝关节自由度为不受控的自由关节,2个踝关节自由度由弹簧和电机组成的驱动器驱动。它的上体由联动机构保证总处于两腿的角度 平分线上,双臂也由机械结构保证与对应腿的运动关联。在机器人的踝关节驱 动器中,弹簧起着弹性储能器件的作用。 MIT的无膝关节被动机器人的结构更为简单,它共有6个自由度,其中每个踝关节有2个自由度分别由2个伺服电机驱动,2个髋关节为被动关节。在此平台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过学习生成控制策略的问题。 荷兰Delft大学在被动机器人机构搭建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所构建的机 器人从McGeer式的纯被动机器人开始,复杂度逐步增大,先后研制了Mike、 Max、Denise和Meta半被动双足机器人。Meta机器人(Schuitemaeta1.2005)是Delft大学最新的半被动机器人,共有5个自由度,其中2个膝关节为被动自由 度,2个踝关节和1个髋关节为主动自由度,采用伺服电机提供驱动力,主要 用于通过步态合成的方法揭示踝关节的主动驱动在步行中的作用。 除上述机器人之外,CMU、东京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也实现了各自的 McGeer型纯被动机器人和简单的半被动步行机器人。 在被动步行的研究中,机器人的控制和驱动系统的结构都比较简单,机器人的稳定步行并不依赖于复杂的轨迹规划和精确的轨迹跟踪控制,而是通过离线或在线的参数调整,主要依靠机器人自身的被动动力学特性实现。由于尽可 能地消除了驱动和控制系统对步行的影响,从对仿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就可 以有效地提取出步行的本质特征,从而进一步利用所得的结论指导双足机器人 的设计和控制,实现了降低控制器的复杂度和机器人整体能量消耗的目的。1.3稳定性分析对于双足机器人来说,因为在行走过程中,支撑机器人运动的脚与地面间 的接触面积很小,机器人很容易摔倒,因此双足步行机器人是一个不稳定的系 统,对它的稳定性的分析与控制就成了双足机器人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对于主动双足机器人来说,可以采用大力矩和高增益反馈的驱动系统来实5 第1章绪论现机器人的运动,只要保证机器人不摔倒,驱动机构即可使机器人实现期望的 运动,因此对主动机器人的稳定性,普遍采用ZMP稳定判据的方法。但对于被动双足机器人,无驱动结构或者驱动力很小,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动力学特性 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因此被动双足机器人的稳定性,是指机器人运动的周期 性与收敛性。1.3.1ZMP稳定判据南斯拉夫学者Vukobratovic(1 969)年提出了著名的ZMP稳定性概念与判据,其核心思想是要确保单腿支撑期的机器人足与地面完全接触,使得各个自由度直接可控,避免出现欠驱动的翻转情形。 当机器人处于动态平衡时,机器人的总重力和总惯性力的合力关于ZMP 点的力矩沿水平面内的两个垂直轴方向的分量为零。根据足底的力学平衡方程 可以得到姿态稳定判据为:ZMP必须时刻落在双足机器人的支撑区域内部,机 器人的行走才处于稳定状态。在动态平衡状态,即支撑脚与地面充分接触的平 衡状态,ZMP都与脚旋转指示器(FRI)(Goswami 1999)以及压力中,L,(COP)重合, 其动态稳定裕量定义为从压力中心至支撑区域所在多边形边界的最小距离。 国内上海交通大学的包志军等人(2001)认为ZMP的描述仅仅考虑了X、 Y轴的弯矩平衡,但没有考虑到绕z轴的滑转和沿X、y轴的滑动。他们提出了稳定运动需要满足的补充条件,认为只有既满足ZMP要求又满足摩擦圆半径条件的脚底支撑区域才是真J下意义上的运动稳定性区域。当双足机器人整个行走 过程中踝关节扭矩很小,地面摩擦系数很大时,机器人肯定不发生滑转和滑动, 此时用ZMP法表示的稳定性区域才是完整的。 主动双足机器人的步行稳定性判别主要基于ZMP稳定判据,它要求在连续 步行中的每一时刻机器人都符合此稳定判据。但是ZMP稳定判据只是保证了零 力矩点保持在支撑区域的内部,只适用于双足机器人的支撑脚与地面完全接触, 并且不发生滑动的情况,它无法判断支撑脚与地面是否有滑动,当地面不平坦, 或者机器人的其它部位与外界环境发生接触时,就不适用了;而且ZMP保持在 支撑区域内部,只能保证双足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不会摔倒,对于支撑脚是点 足的双足机器人,或者双足机器人绕脚的某个边缘进行旋转运动时,支撑区域 为零,此时ZMP稳定判据也不适用。1.3.2庞加莱映射稳定性分析与主动步行中时问连续的稳定性概念不同,被动步行中的稳定性(毛勇等,6 第1章绪论2007)是一个时间离散的概念,一般只考虑步行周期的稳定性,强调充分利用机器人自身的被动动力学特性,而不是用主动控制的方式将运动轨迹镇定到稳定轨迹上。被动步行中每步只观察一次机器人步态参数的状态,若步态参数在 1个或几个步态周期后可以映射到自身的初始值,并且对于小范围的扰动收敛,则可以认为这种步行是稳定的。 在这种稳定性的定义下,Wisse(2004)从动力系统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庞加 莱映射(Poincar6 map)的分析方法,将step.to.step方程在参数空间中用庞加莱 图表示,并利用胞映射法方法在庞加莱图上找到吸引区域,若庞加莱映射的雅 可比矩阵在平衡点处的特征值在单位圆内,则周期轨道渐近稳定。双足步行的稳定步态在相空间中表现为稳定的极限环,而极限环是庞加莱映射上的不动点,所以步态的稳定性研究可简化为对庞加莱映射不动点的稳定 性研究。其计算过程是在极限环附近对机器人的状态引入小的扰动,然后计算 敏感矩阵的特征值。若所有的特征值都在单位圆内,则轨道渐近稳定。这种方 法本质上是一种全局性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对步行的稳定程度进行有 效度量。 利用这种方法,Wisse分析了半被动机器人设计中的稳定性问题,包括坡度、俄关节的弹簧刚度,以及上体高度、质量等对于稳定性的影响,证明了引入髋关节驱动可以大大增大被动机器人的吸引区域,并可以完全解决2D机器 人行走中容易出现的向前跌倒问题。Grizzle等人(2001)用扩展的庞加莱映射方 法,从混杂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无足双腿机器人的动态行走问题,并在法国科学 研究中一I二,(CNRS)研制的样机Rabbit上实现了无足动态步行,同时将该方法进行 扩展,相继分析了平面机器人、三维机器人运动的稳定性,所研究的机器人的 自由度也逐渐增加。 由于双足机器入动力学的复杂性,通常无法得到庞加莱映射的解析形式, 只能借助于数值方法计算庞加莱返回映射,找到不动点。目前,该方法还仅适 用于简单模型的被动机器人、无足双腿机器人和基于简单模型的跳跃机器人。1.4本文的主要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双足机器人的数学建模与稳定性分析问题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双足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与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动力学仿真和利用庞加莱映 射的稳定性分析。论文各个部分的安排如下:第1章阐述了双足机器人研究的来源及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双足机器入的 发展现状,综述了双足机器人稳定性分析的两种主要的方法。7 第1章绪论第2章首先介绍了双足机器人的位置与姿态的描述方法,然后采用D.H表 示法,建立了双足机器人的12自由度的正运动模型,最后采用代数几何求解的方法得到双足机器人的逆运动学模型。第3章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五连杆平面双足机器人的正动力学模型, 采用牛顿.欧拉方程递推得到七连杆lO自由度的双足机器人的逆动力学模型,最后在ADAMS中建立双足机器人的虚拟样机,进行了动力学仿真。第4章建立了双足机器人的混杂动力学模型;根据庞加莱映射的概念,对 双足机器人的稳定性进行了定义;最后对三连杆的平面双足机器人进行建模与 控制,并采用庞加莱映射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其运动的周期性与收敛性进行了仿真与分析。 第5章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8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2.1引言 双足机器人是基于模仿人类下肢的行走动作进行研究的,忽略躯干以上的动作对行走产生的影响,因此双足机器人的机构仅包含躯干、腿部和足部。其 行走过程可分为单腿支撑期的开链机构、双腿支撑期的闭链机构和摆动腿落地 时的撞击这三个阶段。本章给出了双足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用来确定机器人 各个关节与组成机器人的各部分之间的运动学关系,为后面建立动力学模型和 稳定性分析做准备。 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对机器人前向运动和侧向运动分别进行考虑(赵建 东,2004),忽略了两者之问的耦合,这样虽然能简化机器人的建模过程,但是 在对机器人进行分析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误差。因此本章建立机器人的运动 学模型时,将机器人的前向运动和侧向运动同时进行考虑,采用D.H矩阵变化 方法,首先构造相邻坐标系问的齐次变换矩阵,然后采用矩阵相乘的方法获得 整个机器人的J下运动学模型。在对机器人建立逆运动学模型时,采用几何求解 的方法,根据各关节点的坐标进行代数运算,求得各关节的角度。2.2机器人位置与姿态的描述因为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是连续运动的,不会产生大的突变,所以受到的 力不大,机器人的各杆件不会产生大的形变,因此可以忽略其运动过程中的弹 性效应,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刚体;而且连接相邻杆件的关节可以假设为刚性 连接,其内部间隙不计。2.2.1机器人坐标系变换图2.1参考坐标系和附体9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如图2.1所示,参考坐标系Oxyz是三维空间中的固定坐标系,在机器人运 动中将它作为总体坐标系,把Ouvw看做是附体坐标系,也就是说它固定在机器 人杆件上,并随之一起运动,其原点与Oxyz系的原点一致。空间中的某点P在 Om,w坐标系中固定不变,令P在Oxyz系和Ouvw的坐标分别表示为:%=(见岛见)7’,‰.=(凡凤A.)r 如和‰表示的是不同坐标系中的同一空间点。(2.1)当Ouvw系绕任某一轴线转动后,可以通过一个3x3旋转矩阵R将原坐标系£。变换到Oxyz系中的坐标%,即: 如=脚乙 (2.2) 如果Ouvw坐标系绕m轴转动口角,变换矩阵足.口可由坐标系的旋转得到: 足,。=l 0『loocos口一sina sina]I(2.3)【-0别为(丁学恭,2006):cos口j同样的,可以得到Ouvw系绕缈轴转妒角和绕Dz轴转口角的3x3的旋转矩阵分fcoscp 00 l 0sin]0cos|-cosO―sinO 0]sin 0 COs0 0 0B,伊--1L―sincpjl,R矿lI_0ljl(2.4)矩阵母.口,尺御和足.口被称为基本旋转矩阵。为了表示Ouvw绕Oxyz坐标系各轴的多次转动,可把基本旋转矩阵连乘起来。由于矩阵乘法的不可交换性,故完成转动的次序非常重要。除绕Oxyz系的 坐标轴转动外,Ouvw系也可以绕它自己的坐标轴转动。如果Ouvw系绕Oxyz系 的某一坐标轴转动,则可对旋转矩阵左乘相应的基本旋转矩阵;如果Ouvw系绕自己的坐标轴转动,则可对旋转矩阵右乘相应的基本旋转矩阵。 描述转动刚体相对于参考坐标系的方向可以用3个角度作为广义坐标,这三个角度称为欧拉角。欧拉角的表示方法也有几种不同的类型,在此我们采用航空工程中分析飞行器的运动时采用的表示方法,将绕珊轴旋转的角度口称为 滚转角,绕@轴旋转的角度妒称为俯仰角,绕统轴旋转的角度秒称为偏航角,则系统的旋转矩阵为:亿胍一=足.口尺卿足.口eosO=l :lnOoe issleos呼一0sin妇O sC0sincp邪siln善e8io相s口+O eCososa~sin阳O s咖in cp卿eos麓eo相s 8isinn:l(2.5,口+tg口l、7lcos妒sin口 n 妒sln口 in伊 is-asoca(soc 伊jJ10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2.2.2齐次坐标和变换矩阵齐次坐标是用刀+1维坐标来描述咒维空间中的位置,其第九+1个分量称为比例因子。引入齐次坐标不仅对坐标变换的数学表达带来方便,而且具有坐标值缩放功能。x寸--维空fbJ位置矢量尸=(以Py P:)。,其齐次坐标可以表示为尸=(豫鬈p,ICp:Ⅳ)‘。由于r值的不唯一,三维空间的位置矢量的齐次坐标表达式并不是唯一的,但若将K取为1,则位置矢量变换后的齐次坐标和矢 量的坐标就相同了。在机器入学的应用中,总是将r取为l。 齐次变换矩阵是4×4矩阵,它能把一个以齐次坐标表示的位置矢量由一个坐标系映射到另一个坐标系。在机器人的运动分析中,齐次变换矩阵丁可写成以下形式:厂pD1丁1蒜剥原点相对于Oxyz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2.6)其中墨。,表示的是Ouvw坐标系绕Oxyz坐标系的旋转矩阵,E刈是Ouvw坐标系若三维空间中的位置矢量尸=(风p,P:1)。,男U/-,N用齐次变换矩阵的概念,对旋转运动,3X3的基本旋转矩阵可扩展成4x4的齐次变换矩阵:0COSlZCOS口0 l 0 0sin9 O cos(p O0 O 0 lCOS0-sin口 sin0 COS毋 O OOC.。=Sln£Z£舻=一¥111口正毋=O O(2.7)00如果D“w坐标系的原点平移到参考坐标系的[反哆d:]7’点,而坐标轴保持平行,则齐次平移矩阵乙。:1 O TIro。= O 0 0 l 0 0 0 0 1 0 dx dr a: 1(2.8)式(2.7)和(2.8)是基本齐次变换矩阵。 基本齐次变换矩阵相乘,可以求得合成的齐次变换阵,但是因为矩阵乘法的不可交换性,要注意这些矩阵的相乘次序。因为齐次变换矩阵不仅包含了参考坐标系与局部坐标系问的旋转矩阵,而 且包含了两个坐标系原点间的平移关系。对图2.1中的点P,其在Oxyz系和 Ouvw的齐次坐标分别表示为:名=(见p,肛1)‘,只。.=(见P..见.1)。(2.9)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因为P点在Ouvw坐标系中固定不变,在Ouvw相对于Oxyz系运动时,如果齐次 变换矩阵为T,则:≮=T。‰础坐标系中的坐标。(2.10)因此对局部坐标系中的任意点,都可以通过齐次变换矩阵,方便的求得其在基2.2.3D-H表示法机器人是由一串转动关节连接的刚体组成,每一对关节.连杆构成一个自由度,每个杆件至多与另外两个杆件相关联,不构成闭环。为了描述相邻杆件间 平移和转动的关系,Denavt和Hartenberg(1955)提出了一种为关节链中的每一个杆件建立附体坐标系的矩阵方法。 D.H方法是为每个关节处的杆件坐标系建立4x4的齐次变换矩阵,表示它与前一个杆件坐标系的关系,这样逐次变换,整个机器人的所有杆件都可以在 基础坐标系中表示出来。杆件的编号由机器人的支撑脚开始,以支撑脚与地面 接触的点建立基础坐标系,基础坐标系可看作杆件0,第一个运动的杆件(支撑脚或支撑腿)作为杆件l,依次类推,最后的杆件,l处于摆动阶段,或者与地 面接触。关节1处于连接杆件1和基座之间,关节f处于杆件i和杆件i一1之间, 最后的杆件甩只通过关节,l与杆件,z―l连接,如图2.2所示:图2.2机器人杆件与关节的描述建立局部坐标系时,咒关节的机器人需要建立刀+1个坐标系,其中基础坐标系为D0,第i关节上的坐标系为q一。。坐标系的原点位于相应关节的中心位置,方向可以自己确定。根据2.2.2节中齐次变换矩阵的定义,依次建立相邻坐标系q系和q一。系之 间的齐次变换矩阵卜1Z,而Q坐标系相对于基础坐标系Q的齐次变换矩阵oZ是 各齐次变换矩阵卜1Z的连乘积,可表示成:。7:=。石’五…卜‘霉=l。孑 。f l12c2.??,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其中oR是坐标系f相对于基础坐标系的旋转矩阵,o暑是在基础坐标系中由基础 坐标系原点指向f坐标系原点的位置矢量。因此根据。巧即可确定q系与哦系的关系,进而就确定了杆件i+1在基础坐标系中的表示。2.3双足机器人的自由度配置图2.3双足机器人的侧视图(左)和后视图(右)将双足机器人的结构简化为七连杆结构,包括躯干、大腿、小腿、脚,如图2.3所示。图中,q、q分别表示左脚与右脚的中心点,4、4分别表示左 踝与右踝的中心点,蜀、君:分别表示左膝与右膝的中心点,q、c2分别表示左髋与右髋的中心点,D表示两个髋关节的中心位置,E是躯干的顶点。每个 部分都用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连杆来表示,连杆的质心在杆的几何中心位置。 为了实现双足机器人的平地行走、上台阶、转弯、避障等动作,双足机器 人要能在滚转、俯仰和偏航三个方向上都能运动。因此,双足机器人的模型设 定为12个自由度,其中踝关节2个,分别是滚转自由度与俯仰自由度;膝关节 1个俯仰自由度;髋关节3个,分别是俯仰自由度、滚转自由度与偏航自由度。 自由度设定好以后,就可以对各个角度进行定义如下(如图2.4所示):Oo、q左踝和右踝滚转方向的转角,设小腿向外偏转的方向为J下;允许范围为一300到300。幺、只左踝和右踝俯仰方向的转角,小腿向前倾斜的方向为『F;允许范围为一600到600。致、侠左膝和右膝俯仰方向的转角,膝盖弯曲的方向为正;允许范围为00到900。13 第2章烈足机器^运动学模型哦、B 止髋和右髋俯仰方向的转角.大腿§“伸的方向为正;允许范围为20。到700。最、最 左髋和右霞滚转方向的转角,大腿外伸的方向为一;允许范围为300到30。。氏、B.左髋和右髋偏航方向的转角,躯干向前进方向旋转的方向为正允许范围为一45。到45。。左图24。巴。f.3以翟12 n由度以足机器人fn口由度配簧在实际的机器人的结构中,各个自山度是山不同的I乜机驱动的,所以踩部 有两个电机,髋部需要三个电机。为了il_算的方便,我们在建屯模型时,认为 蹀关节的两个电机的转轴是相交干踝关霄的中心点,髓关节的j个转轴所在的卣线相交于髋关节的中心点。24双足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般足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就是求解机器人的各朴件的运动状态与各个关节运动状态之问的数学描述。运动学问题主要有以F两个基本问题(丁学恭,2006):l当给定顿足机器人各个丰T件的几何参数和关节的运动情况时,求出机器 人躯_F和摆础腿相对于幕础‘b标系的位置和姿态,给定的基础坐标系一般为固 定在大地r的笛卡尔坐枷、系。此为取足机器人的证运动学问题。 2已知飙址机器人的各个;}1_什的几何参数,当给定摆动腿和躯H目对于参 考一b标系的化姿叫,求蜊烈足机器人各个关1i角的运动情况,此为双足机器人的逆运动学问题。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2.4.1正运动学模型 因为在行走过程中,机器人的支撑脚是固定不动的,可以考虑以支撑脚的 中心点作为固定坐标系,然后依次建立小腿、大腿和躯干的局部坐标系(李红 征,2008),最后根据D.H方法来表示机器人各杆件的运动情况,从而建立双足机器人的正运动学模型。用厶表示脚的中心点距踝关节中心点的距离,厶表示踝关节中心到膝关节 中心的距离(小腿长度),乞表示膝关节中心到髋关节中心的距离(大腿长度),厶表示两个髋关节之间的距离,厶表示躯干的长度。下面以左脚作为支撑脚时为例,来建立双足机器人的正运动学模型。 首先建立一个与左脚固连的坐标系,其原点D在左脚的中心点,与DI点重合,x轴指向前进方向,z轴指向上方,少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该坐标系即作 为固定坐标系,记为D系。以左踝的中心点4为原点,建立一个与左小腿固连的坐标系,记为4系。以左膝的中心点E为原点,建立一个与左大腿固连的坐标系,记为E系。以左髋的中心点G为原点,建立一个与躯干固连的坐标系,记为cl系。以右髋的中心点G为原点,建立一个与右大腿固连的坐标系,记为 C2系。以右膝的中心点垦为原点,建立一个与右小腿固连的坐标系,记为易系。以右踝的中心点4为原点,建立一个与右脚固连的坐标系,记为4系。 当机器人处于垂直状态时,各个局部坐标系的坐标轴与D系的坐标轴分别 平行,如图2.5所示。这样机器人各连杆的局部坐标系就建立完成。图2.5各迮杆局部坐标系的示意图15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当机器人运动时,左小腿绕左踝旋转,先在滚转方向上的旋转一ao(以绕 旋转轴顺时针旋转为正),然后在俯仰方向上的旋转02,则4系相对于0系的旋转矩阵为R(一岛)B(岛),4系的原点在D系的坐标是【o4系相对于O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为t cos岛 一sin皖sin82g伽2?―cOsOo sin02 0 O sin02 cos02 sin80 COSOo0Lo]r,计算得到0 0cos皖――sinoo Ocos02厶1(2.12)O左大腿绕左膝关节旋转,在俯仰方向上的旋转角度为一只,则B。系相对于4系的旋转矩阵为髟(一幺),E系的原点在4系的坐标是【o 0厶】r,得到蜀系相对于4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为:COS幺0-sin幺0O gAI焉2 1 0 0sin幺0O OCOS幺O厶l(2.13)躯干相对于左大腿,绕左髋关节旋转,根据髋关节三个自由度的设置,躯干先在俯仰方向上的旋转皖,然后在滚转方向上的旋转一岛,最后在偏航方向 上旋转q。。因此G系相对于E系的旋转矩阵为Ry(皖)R(一凭)R(q。),cI系的原点在B。系中的坐标为【o 0厶】7,得到CI系相对于E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为:cloc6一而。氏黾2 csslo一c6slo―c1056黾Ctocscss60黾0 气c8 0gBICt一&cIo―c68lo& 0Slo¥6一Cloc6黾0厶1(2.14)其中q表示cosO,,墨表示sin包,以下类同。 右大腿相对于躯干,绕右髋关节旋转,先在偏航方向上旋转q.,然后在滚 转方向上旋转一岛,最后在俯仰方向上旋转一岛,因此C2系相对于q系的旋转矩阵为足(q,)R(一岛)B(一岛),C2系的原点在Cl系中的坐标为【o一厶o】7,得到C2系相对于cI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为:cIIc7一slIs7s9 c7丑I+cttsTs9go,c,2一c9sIl一37ClI―C7SIl如0 qI岛焉一丑I岛 c7c9 0CItc9 一禺 O一厶0 l(2.15)岛s7 O右小腿绕右膝关节旋转,在俯仰方向上旋转色,则B2系相对于C2系的旋转矩阵为B(岛),垦系的原点在c2系的坐标是【o 0一厶】7,得到垦系相对于c2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为:16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cosO, 0 gcvs220 l 0 0sinOs O0, 0-sin85 0cosO,一厶O ‘1(2.16)右脚绕右踝关节旋转,先在俯仰方向上旋转一只,然后绕滚转方向旋转一幺, 因此4系相对于垦系的旋转矩阵为B(一幺)B(一q),4系的原点在岛系中的坐标为【o 0一厶】7’,则4系相对于垦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为:eosg0 ga,A22sin岛sin8,eosO,一eosO,sin岛0sinO,0 cos03 cosSl 0sin8s―。cos03 sinS, O 0一厶1(2.17)根据D-H表示法,可得到且系相对于D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为:g∞29%gAI耳cos(e2一包)一sin800 cosOo ――sin80 0sin(02一见) cos(O,――84)sin80cos80 cos(02一只) 0厶sin02sin(02一统)O厶cOs吼sin‰厶+厶c.osa2l cos80(2.18)一cos80 sin(02一04)因为齐次变换矩阵的最后一歹0表不局部坐标系的原点相对于基础坐标系的 齐次坐标,因此骂点在0系中的坐标为:只.=【厶sin82厶cosB sin80同理可以得到Cl点在0系中的坐标为:z.0+厶cosa2cosOo]7(2.19)尼=【厶s2+L2s2―4 (厶c2+厶c2―4)So厶+(厶乞+厶c2―4)Co J(2.20)其中墨一,=sin(Of一日,),cf一,=cos(O,一e),以下类同。同理可得C2、反和4点在0系中的坐标。因表达式很长,在此就不列出。根据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各关节的运动情况,可以得到各连杆相对于基 础坐标系的旋转角度分别为(角度向量的各元素分别表示滚转角度、俯仰角度 和偏航角度):q。=[-Oo02o】7q:=【一岛02-o,o】7一包 一岛幺。+鼠。 g。=卜(铱+最+岛) gq。3=:[卜-((0铱o++0最8)+岛02)一04+一包06 olo一]T02+06岛幺。+鼠。,1(2.21)q,=卜(岛+嚷+岛)岛-o.+皖一岛+岛鼠。+q。】7q。=【一(皖+嚷+09+q)02-o,+06一岛+岛-03只o+ql】717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其中吼(江1,2,…6)分别表示左小腿、左大腿、躯干、右大腿、右小腿和右脚的 旋转角度。 因为机器人在行走时,躯干的晃动比较小,因此可以假定两个髋关节的连 线与地面平行,机器人的躯干保持竖直向上(如果希望躯干有一定的前倾角度, 只需皖、岛都加上这个角度即可)。如果摆动脚也与地面保持平行的话,根据 (2.21),相当于施加了几个约束:= B一幺 BOo一+幺e8=0+06:0o岛2二爱:爱二戛i爱一03:0一包+见一岛+岛一=c2.22, P…7则嚷=一Oo,06=幺一岛,岛=一q,岛=色一03。将其代入前面的结果,可以得 到C2点在D系中的坐标简化为:I厶sinOIo+厶sin02+厶sin(02―04)I(2.23)吃=l一厶cosa,o+(厶cos02+厶cosW2―84))sinOo l 【- 厶+cos皖(厶cos岛+厶cos(e2一幺)) j得到岛点在D系中的坐标为:f 厶是+厶岛一4一厶qo(ct5置丑l+ql邑一5)+而o(厶一厶qI巳一5而+厶而lst_5) l 乞=l Z,C:o―qo(厶一厶qlc3―5而+上2‘ls3―5)+厶(cj一4so一毛o(cj一5S!SII+ql邑一5))l Lo+c0(厶c2+厶c2―4)一厶clc3―5 J L令幺,.-q。+岛。,可以得到4点在0系中的坐标为:(2.24)I厶置o+厶是一厶%s3一厶巳,c5s3+厶是一4一厶瓯丑S3S5一c3“厶+厶gp^焉一厶q:%)1只=l一厶clo+厶c,%+厶巳-4so+厶q,qs,+厶巳,cr_5置一厶屯岛一厶屯%5 (2.25)【-Lo+Co(Ilc:+厶c2-4)一q(厶c3+厶c05)因为各连杆都是刚体,它们的质心在连杆自身的局部坐标系中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式(2.10),将质心在连杆局部坐标系的齐次坐标左乘连杆局部坐标系相对于D系的齐次变换矩阵,就可以得到各连杆的质心在D系中的齐次坐标:霞。=虱.【00厶/2l】7藏:=go焉【00厶/2l】7’(2.26)瓦,=‰【0一厶/2厶/2 1r藏.=弧j【0 0一厶/2 l】7’ 瓦,=酝【0 0一厶/2 l】7 尻。=‰【0 0一厶l】7’质心。其中cf(江1,2,…6)分别表示左小腿、左大腿、躯干、右大腿、右小腿、右脚的对于支撑腿为右腿的情况,可将基础坐标系D系设定为与右脚固连。与左腿支撑期时类似,可以依次建立各连杆的局部坐标系,求得相邻坐标系间的齐 次变换矩阵;通过齐次变换矩阵的相乘,可以依次计算得到各局部坐标系相对 于D系的齐次变换矩阵,进而得到任意点在基础坐标系中的坐标。因为篇幅关18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系,右腿支撑期时的计算结果,在此就不列出了。2.4.2逆运动学模型 逆运动学就是根据机器人的躯干和足部的姿态,来求解各关节的角度,这对机器入运动的步态规划与控制系统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逆运动学问题可能无 解、有唯一解或者多个解,通常该问题有解析法和数值法两种求解方法,一般 的步骤是设法将逆运动学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已知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应具有 明确的几何意义和数值稳定性。下面将基于代数几何的经典消元理论来进行双 足机器人逆运动学问题的解析法求解。 为了简化求解过程,首先对双足机器人的运动做一些假设: 1.双足机器人在髋关节的三个自由度的轴线要相交于髋关节的中心点,在 踝关节的两个自由度的轴线相交于踝关节的中心; 2.双足机器人在行走时,两个髋关节的连线要与地面保持平行,躯干要保 持竖直向上; 3.双足机器人在行走时,两个脚始终保持于地面平行。 由假设1,通过2.4.1节的结果,即可确定机器人的各关节角与每个关节中 心点的关系;通过假设2和3,机器人的运动就施加了几个约束,参见式(2.22)。 此时,逆运动学问题就简化为给定两个踝关节与两个髋关节的位置,和摆动脚与前进方向的夹角,求谚(f=0,1,2,3,4,5,10,1 l》的值。 当左脚为支撑脚时,通过式(2.12)、(2.20)、(2.23)、(2.25),得到4、Cl、C2、4在基础坐标系中的位置,因此可以得到: ■^、,-CI―Al=ycl^ZcI^哆瞄|; ¨幺岛厶一. 幺;;哑出厶厶 岛∞顸孵州州 锄铲旷一C,-C2=[~c2G一4Yc,c22zclG]7=【厶sinq。L3 cos0I。o】7’(2.28)2【%焉比^乞4jl q,(Ac3s,s,o+厶钆5I而。+Aqos3+/々qosr_5)+一I(clo(厶q+厶c王5)而一sI。(厶邑+厶sb”l(2.29)l墨o(厶c揭焉l+上2(孓5SiStI+厶clls3+厶qls05)+qo(―qI(厶白+厶c☆)墨+SII(厶岛+厶sb))I 【. cI(厶c3+厶qs) .J由式(2.27)和式(2.28),可以得到:等=塑cos Oo(缈q cos糍02舞cos(O高2一tan岛”zc^+厶一幺))(2.3。) ……719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薏=丽/々sin010咖q。%G厶cosqo(2.31)根据Oo和q。的取值范围,可以得到 岛=arctan(ycl^/zcl^) 鼠o=arc tan(xc,c2/Yc,c2)(2.32) (2.33)将式(2.32)代入式(2.27),因为岛∈【一30。30。】,所以eose0≠o,得到:{/厶-'1sinI厶O:eos(O: 一只)=zcI^ +厶/cos Oo(2.34)、 7式(2.34)是关于两个未知数02和幺的一个方程组,该问题可转化为图2.6所 示的平面二连杆逆运动学问题(李红征,2008)。0X图2.6平面二二连杆的逆运动学考虑图2.6所示的平面二连杆,它的币运动学模型为:{【=厶C0s岛+厶 x=;/厶n(,.,≯)。根据余弦定理可以确定:Y)4幺sC0ins0岛2++/_厶,2s eos(e:) 0一-20(ni 一幺)(2.35)、7逆运动学就是给定x和Y,求解岛、幺。首先建立如图所示的极坐标系口:眦∞sf,掣]其中厂:厢I2厶厶/一r~,(2.36)、7此时包可能的取值为:幺=z+_ct。根据幺的允许范围,舍去一个不合理的值,确定只=万一口 下面先由图示的几何关系求解≯和∥:(2.37)’∥=一s(警),≯=atan2∽x,亿38,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霄再根据幺的取舍,可以唯一确定岛的值:皖=等一矽+∥(2.39)对右腿来说,给定右脚相对于基础坐标系在偏航方向上的偏转角度%(%[-90。900】),则岛。+B。=吼,可以得到日。=钆一q。,将其代入式(2.29),可以得到:sin吃sill鸟(厶00s鸟+厶∞文鸟一瞑”+00s畋心如瞑+厶面鹕一瞑”=l―00s吼sinq弛oosB+厶00文B一瞑))+sin吃心shlB+厶蓟“(绣一包))∞s鸟心∞s瞑+厶a够(鸟一瞑”(2.40)a:5厶sin岛+厶sin(93一岛),b:-smq(厶cos03+厶cos(e3一魄" 将其代入式(2.40)得:(2.41)牌”acosOA。2=XGA2 【一cos04+asin吃=比以解之,得::一Q如b)24.2(。’饿b≮sinO妻,二Y篡cos O乏, 【=k以结合(2.40)、(2.41)和(2.43),可以得到:亿43,、 :7因此tan舅:皇型墅鱼!型墅三蔓竺堕鱼逖:―xc, ,sin 0, -―Yc'vf2l(厶 +岛篇cos O,注螂cosBO,:=cosW岛,二笨警吼叱一吗2亿44,一包))=气4…7cos1cosO,(厶cos03+厶cos(03一05))OA,,根据q的’z(j也取值范围,得q:口,ctall蔓埋咝型避雌cos幺O,:篙cos(岛O,鼍意:翟/比∥衲吼I厶+厶 一见)=zc2.:cos岛(2.45)因为coso,≠0,‘则厶cosS3+52 cos(03一只)=%也/eosOl。结合式(2.43),得 到:亿46]!i、得到关于两个未知数岛、岛的方程组,与式(2.34)类似,该问题可以转化为 一个平面二连杆逆运动学问题。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求解得到岛和色,具体过程在此就不叙述。得到谚(i=o,1,2,3,4,5,10,1 1)的值后,根据式(2.22),即可得到其余关节角度2l 第2章双足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值,这样就根据机器人躯干和足部的姿态求解得到了所有关节角度的值,完成了逆运动学的求解。2.5本章小结为了建立双足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本章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的位置与姿态 的描述方法。通过两个坐标系的旋转运动,确定两者间的旋转矩阵;然后通过 对三维空间坐标进行扩展,用四维的齐次坐标与齐次变换矩阵来表示两个坐标系之间的运动关系,简化了其表示方法;而D.H表示法通过建立相邻杆件之间‘的齐次变换矩阵,将整个机器人的运动都可以在基础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为了能让双足机器人实现多种运动方式,本章对双足机器人的自由度进行 了配置,总共设定了12个自由度,可以让机器人实现滚转、俯仰、偏航方向上 的运动,满足了双足机器人一般的运动的要求。 因为对机器人的前向和侧向的运动分丌建模时,会导致建模误差,因此本 章针对12自由度的双足机器人,将前向运动和侧向运动综合考虑,采用D.H 表示法,建立了双足机器人的正运动学模型;然后对双足机器人的运动做了一 些假设,在给定躯干和足部的姿态时,采用几何求解的方法进行逆运动学运算, 求得各关节角度的值。这些为双足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和稳定性分析奠定了基 础。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3.1引言 机器人动力学研究是分析机器人的运动与关节驱动力(力矩)间的动态关系,描述这种动态关系的微分方程称为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因为双足机器人在运动时,相邻连杆只有相对的旋转运动,因此本章只考虑双足机器人各连杆 的运动与关节驱动力矩之间的关系。 在双足机器人进行机械结构设计时,如果各关节选择电机进行驱动,则在 进行步态规划时,需要确定各关节的驱动力矩;如果各关节采用舵机进行驱动, 虽然可以直接规划舵机的旋转角度来确定机器人的行走步态,但是因为实际中 的舵机的驱动力是有限的,所以也要确定运动过程中各关节的扭矩,如果超过 了舵机的驱动能力,则要对各关节角度的变化重新进行规划。因此,机器人的 动力学分析在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控制中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机器人结构的复杂性,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也常常很复杂,因此本章 在进行双足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时,对双足机器人的模型进行了简化,在建立 正动力学模型时,为了能方便地得到动力学方程,考虑的是五连杆平面点足的 双足机器人模型;在建立逆动力学模型时,为了能进行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 考虑的是七连杆10自由度的双足机器人模型,并且只考虑其在前向和侧向的运 动,忽略机器入在偏航方向上的运动。 本章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以及刚体的惯性张量:然后,采用 拉格朗日法建立了双足机器人的正动力学模型,采用牛顿一欧拉方程递推得到双 足机器人的逆动力学模型;最后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中建立了 双足机器人的虚拟样机,进行了简单的运动仿真,来验证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3.2机器人的雅克比矩阵利用雅克比矩阵,可以建立起机器人的杆件在基础坐标系中的速度与各关节速度间的关系,以及术端与外界接触力与对应各关节力问的关系(丁学恭,2006)。对于一个具有,l自由度机器人,其关节变量向量可写为:Q=h q:…吼】723(3.1)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设机器人的某杆件在基础坐标系中的位雹和姿态为P,则P=[Pl岛P3 n见P6]r=[t咒乙屹%艮]7(3.2)其中前3个元素表示杆件的某点在基础坐标系中的位置,后3个元素表示 杆件在基础坐标系中的姿态(滚转、俯仰和偏航的角度)。它们都是聍个关节变量的函数,所以也可写为: 尸=O(ql,q2,...,q。) (3.3)为了求该杆件在基础坐标系中的速度,可以对式(3.3)求导,得:dP瓦2历学 dt 80 8t简写为P=JQ。aD a0\’~J (3?4)该式表示机器人在基础坐标系中的速度P与关节速度Q间的关系,联系它们的纽带为矩阵歹,称其为雅克比矩阵,根据式(3.3),它的展开式为:印l‘,=――2o‘P, 8q,,锄aqlOQ(3.5)编^^织叼。^^OqI因为杆件在基础坐标系中的速度户的前3个元素表示杆件的线速度,后3个元素表示角速度,所以将P写成分块形式:户糊xl,+ +进而:绕,一户=计匕瓢JL2乏]仍●+ =∑以,亩=f=l坩:●-。. . . L 以以.吼.吼+以以.吼.吼++叱厶 .吼.吼 r-● ●I一(3.6)∑^,Oi忙lq。其中厶和以,分别表示第f个关节变量引起的三维线速度系数和三维角速度系数。由此可见,只要求出以,和以,(扛1,2,…/,/),即可确定雅克比矩阵,。对于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的玎关节机器人,其雅克比矩阵的阶数为6x以。当 行=6时,/是6x6方阵,可直接求其逆。当r/≠6时,歹不是方阵,此时若用雅 克比矩阵的逆,就用其伪逆,用,+表示伪逆,J+=J7(JJ7)~。3.3机器人的惯性张量24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对于质点或平动的刚体,是以其质量来衡量它们的惯性大小的。但对于转动刚体,是用转动惯量或惯性张量来度量其惯性大小的,它不仅取决于质量,而且也取决于刚体的质量分布。 双足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各关节都是进行的旋转运动,因而在对机器人 各连杆进行动力学分析时,不可避免的要通过惯性张量来分析各连杆的旋转运 动与所受的驱动力矩之间的关系。3.3.1转动惯量与惯性张量对于在三维空间中运动的刚体的动力学分析,有时需要计算六个惯性量。 这些惯性称为转动惯量与惯性积,专门用于描述刚体的质量分布与相应有明确 方向和固定原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关系(Hibbeler et a1.2006)。图3.1刚体的质量微元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示如图3.1所示,对于刚体的质量微元dm对三维坐标轴的任意轴的转动惯量 定义为质量微元的质量乘以微元到各轴最短距离的平方。例如,在图3.1中,r=√y2+z2,则质量为 微的 x:为量惯动转的轴x于对相元 dm虬=ddm=《少2+z2)dm行积分来求得。因此,对每一个坐标轴,可以得到:(3.7)刚体绕三维坐标系的任意轴的转动惯量可以通过对质量微元的转动惯量进L=£#拥=£(j,2+z2)锄,厶=L4,tm=L(x2+z2)咖,乞=I r:'tm=£(x2+Y2)咖(3.8)由于转动惯量是质量dm再乘以距离的平方的和,而质量总为正,由此可以看出 转动惯量总为J下值。质量微元的惯性积定义为质量微元与其到一系列两个正交平面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如图所3.1所示,x为质量微元到Y―z平面的距离;Y为质量微元到 工一z平面的距离,z为质量微元到x―Y平面的距离。则质量微元dm的惯性积:玑=dl,,=xydm25(3.9)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与刚体的转动惯量类似,通过对整个刚体质量进行积分,可以得到刚体对 各个平面的惯性积为:L 2厶2J wa n,乇2岛。Jmyzdm,L=乞。J,l汜咖(3.10)惯性积可以为正、为负或为零,其符号取决于两个相互独立的坐标轴的符号。特别的,若任意一个或两个正交平面为质量的对称面,质量微元在对称面两端成对出现,在平面的一端质量微元的惯性积为正,在平面的另一端对应质 量微元的惯性积为负,此时相对于这些平面的惯性积为零。 当得到一个刚体的转动惯量与惯性积以后,其惯性属性就可以用九个项完 全表示出来,这些项可以写成:』=鞋善]I,2(3.11)一个刚体相对于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刚体,可以以其质心为原点D,确定坐标轴的方向时, 可以使刚体对坐标轴的惯性积为零,这样就将惯性张量“对角线化”,表示为:L000 0I100【.0此时刚体的姿态被称为基准姿态。I(3.12)Lj当刚体从基准姿态通过旋转矩阵尺实现转动,达到某一姿念时,刚体的惯 性张量可以由基准姿态下的惯性张量厂求得:I:廊73.3.2机器人各部分的惯性张量(3.13)与2.4.1节类似,可以在双足机器人的各部分的质心建立局部坐标系,坐标轴的方向与2.4.1节中各局部坐标系的方向一致。通过双足机器人的正运动学模 型,即可确定各局部坐标系相对于基础坐标系的旋转矩阵D冠。 因为机器人各杆件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各杆件关于其局部坐标系的坐标 轴对称,故各杆件在其局部坐标系中是处于基准姿态。根据式(3.12),可以很容 易的求得各杆件在其局部坐标系中的惯性张量‘。此时根据式(3.13),即可得到 各杆件在基础坐标系中的惯性张量‘=DRZ D硝26(3.14)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因为建立双足机器人的正运动模型时,运算量比较大,求各局部坐标系相 对于基础坐标系的旋转矩阵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对双足机器人的模型做了一些简化,并对机器人的运动做了~些约束,根据机器人的腿、躯干和脚的运动情况,分别计算其惯性张量。因为机器人腿部的宽度相对于长度来说比较小,所以可以将大腿与小腿假设为只有长度,且质量分布均匀的连杆,其质心在连杆的中心位置。设连杆的质量为m,长度为,,以连杆质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0系,其坐标轴的方向可以任选。此时假设连杆的一个端点的坐标为Pl=【口b cr,则另一个端点的坐标为P2=[一口一b―c】7’,同时4(口2+62+c2)=,2。根据式(3.8),可以求出此时连杆相对于O系的转动惯量为:L=炒存)dm=蔗(,-2番号卜弘+c2)L=£(^z2)咖=詈(口2+c2)(3.15)t=£(X2 4-y2)咖=詈(口2+62)根据式(3.10),求得连杆在0系中的惯性积为:岛=厶=£矽锄=£(工?鲁?x?云)出=了abmt=L=£yzdm=TbernJ。:,,。:fxzdm:―ac―re 因此,连杆相对于0系的惯件张量为: (3.16),=髓卦绕z轴旋转,如图3.2所示:詈(nc2)一了abmabm 3口C聊 3 bern 3弘卅3、(3.17)a册23一Tbcm丝3(口2+62),对于双足机器人的躯干,可以简化为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平板。假设其质 量为m,在竖直方向上长度为厶,在侧方向上长度为厶,厚度为零。为了简化躯干的转动惯量的计算,我们对躯干的运动做了一些假设,让躯干在机器人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竖直向上,同时髋关节的连线与地面平行。以躯干的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D系,其z轴与躯干的平面垂直,z轴与地面垂直,则躯干只能27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烈C/。一口0/.≯》.杉口L≯6/’/./。 ‘因此躯干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P。=卜口一b―c】r, P2=【一口-6 cr,岛=【口b c】r,P4=【口b―c】r,其中2c=‘,4(口2+62)=譬。根据式(3.8)和式(3.10)进行计算,得到:L=j:I(y2+z2)dm=££(y2+72)老批=詈(62+c2、. o=£(x2+z2)咖=££(x2+z2)去出出=3(a2+c2)。(3.18)匕=£(x2+y2)dm=£【x2+(鲁x)2】主三出=詈(口2+62)‘=厶=L砂砒=£(z?鲁x)云出=字因为躯干竖直向上,所以关于x―Y平面对称,因此L=t=0根据式(3.18)、(3.19)和(3.20),得到躯干的惯性张量矩阵:abm(3.,9) (3.20),=匪--l:x卦了m(62+c2)abm 3 O0 33(a2+c2)OO(3.21)詈(口2+62)对于双足机器人的脚来说,因为要支撑机器人的运动,所以也可以简化为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平板。设脚的质量为m,长为f3(沿x轴方向),宽为f4(沿 Y轴方向)。如果在机器人的行走过程中,脚始终与基础坐标系的坐标轴保持平行,那么脚关于工一Y、x―z、y―z平面对称,其惯性积都为零。则28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LJI2y+Z锄、I,、I-,lI0Il££2工+Z锄IIm一●现一● 层一2最一2(3.22)上=£(冉y2)锄=三(量+层)I蟹=Ic=I牲=o(3.23)因此得到脚的惯性张量矩阵为:丝o,=I一0o『L ―L―L]o ―t120I:一I孑I:\l= o堕 12o oo(3.24)最(置+层)通过式(3.17)、(3.21)和(3.24),可以直接计算得到机器人的腿、躯干和脚的惯性张量,避免了建立J下运动学模型、求旋转矩阵的复杂过程。3.4双足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双足机器人步行运动的一个步行周期一般包括单腿支撑期和双腿支撑期两 个阶段。单腿支撑期间,可以根据开链机器人动力学,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方程; 双腿支撑期间,机器人是一个闭链的结构,此时可将一只脚看作是支撑脚,另 一只脚所受的地面反力作为外力,这样机器人的闭链结构就可以看作是末端受 外力作用的单腿支撑的开链结构。因此,可以只对机器人建立统一的开链结构 动力学模型。 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也可以分为两个基本问题,其中『F动力学问题研究机 器人的各连杆在关节力矩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给定机器人在某一时刻施加的关 节力矩,和该瞬时关节的角度和角加速度,求此时的关节的角加速度;而逆动力学问题是研究在已知机器人运动状态时确定各关节驱动力矩的问题,已知某 一时刻机器人的关节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求此时关节的驱动力矩。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有许多方法。但各种方法所建立的方程都是等价的,只是方程形式不同,从而在计算或分析方面存在差异。本章采用拉格朗同方程束建立双足机器人的『F动力学模型,可以得到用~个公式表示的机器人动力学 方程,来完整的体现双足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因此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在对双 足机器人进行分析与控制中比较方便。但因为得到的微分方程组往往比较复杂,29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为了能方便的得到双足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只考虑五连杆的平面机器人, 没有足部,只具有俯仰方向的自由度。 在建立逆动力学模型时,采用牛顿.欧拉方程,它是进行递推运算的,建立 方程比较容易,可以逐步得到机器人各连杆的动力学特性,每次的运算量都比较小,而且适合编程运算,因此虽然用它来进行理论分析不如用拉格朗日方程导出的封闭形式的机器人模型方便,但是避免了拉格朗日方程中大矩阵的推导 与运算,适合对机器人的实时步态规划与控制中。为了便于进行动力学仿真,我们考虑的是七连杆10自由度的双足机器人的模型,即在滚转与俯仰方向上有 自由度,但无偏航方向上的运动。3.4.1拉格朗日方程采用拉格朗同方程来推导动力学公式,也即依据机械系统的能量来建立运 动方程,它用广义坐标来表示受理想约束的力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是推导 系统动力学方程最基本的途径之一(霍伟,2005)。对于由Ⅳ个质点组成的具有n自由度的机械系统,设各自由度为qlg:,…q。,以此为广义坐标,则系统中的某个质点i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可以表示为:‘=I【ql,92,…q。)i=1,…N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对机械系统中的每个质点i均有(3.25)miaf=C+M,i=l,…,N(3.26)式中mi,口,分别为质点i的质量和加速度,巧,M分别为作用于质点i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因此将机械系统的质点进行累加,得到:和噜=喜(巧+M唔一b一,刀当约束为理想约束时,有兰i=J M矗iaqj=。,式(3.27)的右边化简为:B27,喜(f+M唔=羔i=l F矗aqj口g川,…力其中Q,是对应于自由度q,的力(或力矩)。而式(3.27)的左边可以写成:(3.28)30 第!童翌星塑墨△垫垄堂堡型 一一――――――――――――――――――――――――一一*唔=鲥7吖it7刚;)№J一829,aq:制瓤镑)一蚓别 =纠*刳一噎1 :喜%[丢(圭苦t毒哦,)一乏1 A凹,(t哦,]:旦击陡峭)-者曝峭)j\i=ldt两I厶2川’夕却,\智 2~‘/JJ=1,…,n因J;;:咋为质点f的速度,三鸭t旺=互1鸭咋叱口z为质点f的动能,兰丢镌t赐=羔l口r是整个系统的动能,故上式可写成:*唔=丢嚣一苦纠,…,以将式(3.28)与(3.30)代入式(3.27)的两端,得到拉格朗FI gF程:n3。,若定义g=h…吼】r,Q=【Ql…Q】7,则可以将式(3?31)1恻:一ddt旦要一要:g闩,…,刀 d)1 t砷?8q|一’ 3.3(iOT一_OT:Q8矗a哇(3.32)当主动力系是保守力系时,有Q;一iOV。定义拉格朗只函数£=丁一y,因 伽势能函数仅与位置有关,此时拉格朗R方程可写为:鱼丝一丝:odt西却 当主动力系中只有一部分为保守力时,可将拉格朗R方程写为:(3.33)旦丝一丝:U式中U为非保守的主动力系所对应的广义力。3l(3.34)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因此,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机械系统动力学方程时,只须用广义坐标将系 统的动能丁和势能y表示出来,并求出非保守的主动力系的广义力,再代入式 (3.34)计算即可。因拉格朗日方程中的广义力只是主动力系的广义力,而约束反 力不出现在方程中,这就使得用它来表示具有理想约束的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十分简洁。3.4.2正动力学模型对于由Ⅳ个杆件组成的有刀个自由度的机器人来说,拉格朗日函数定义为: L(q,雪)=T―y (3.35)式中:q--[q。q:…吼】为机器人的关节变量;丁,u分别代表机器人的动能和势能。 设机器人各连杆质心在基础坐标系中的平移速度向量为%,角速度向量为哆,质量为%,相对质心的惯性张量为‘,则杆i的动能为:巧={%《%+i1 qT‘q江l,2,…N二 二(3.36)其中,第l项为质量%平移运动的动能,第2项为杆i绕其质心旋转的动能。 由于能量是可以叠加的,所以机器人的总动能为:Ⅳ1^,丁=∑互=去∑(惕y:%+41,q)i=l 二i=1(3.37)与式(3.6)类似,连杆f在基础坐标系中的速度与第i号连杆及其之前各连杆 关节速度间的关系可表示为(丁学恭,2006):gI=―. .。 . L %哆 1●●●●●J―. . . L础螂J器 …‘,2] ‘,2 …,2j●92●(3.38):●吼把式(3.38)代入式(3.37)中,最后可得动能的计算公式为:?r=i己【%g’7’JLH’rJL…口+口7一’7’‘∥’口)=专香7’Mq厶i=1 厶l1Niv(3.39)式中,M=∑M,=E(miJ:i’7以’+∥’7‘,?’)它为咒×刀阶的系统的惯性矩阵。(3.40)机器人的总势能为:矿=∑mig 7’Pd(3.41)32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点到杆i质心的向量。 广义力为:U=“+F (3.42)其中,U和F分别表示关节力向量和机器人末端与环境的接触力向量。将式(3.39)、(3.41))91(3.42)代入拉格朗日:D-N(3.34),可得到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首先将动能代入方程的首项:因为Mr=M,是对称矩阵,所以Mo=M“,奄:r毒r埘=兰喜喜坞鹏将其代入拉格朗同方程中,得到:7埘.p刀.I=7,Ⅵ口B43)瓦aL=可O(T-V)=瓦OT一面OV=杀(三2香r埘)一矗(善%g7’几)=喜%圣,c3.44) 一=一=…=一l一日,W口l一一l既 篦 两,西,篦L。 。夕篦\智一“‘/智"¨~7●’4‘Il丢㈡=丢c喜%,=主j=。倒dt=执j=l妒嘉警¨3筋,吼 ―dM―o.=f捌O叼Mi。F M勉智勉“ td捌叼I dqk--智D .o dt O(3.46)、 7因为M驴是qi(扛1,2,…,,z)的函数,所以坞关于时fBJ的求导为:将式(3.46)代入(3.45),得到旦dt㈦t,a4,)=私矿喜警铲执j=l酊+喜喜挚口,(3.47,对拉格朗同方程的第二项计算,得到:瓦OL_O(T钆-V)=电OT?一鼍2杀(圭喜喜肘且香鹿)一杀(芸哆g 7’乃)限48, 1。”)8qi悔严q)f,… 一 =三喜喜等魄一渺r瓦Op<s.aqiM ?一一=一I一 aqi 两?8qi aqiU葛总p7 7.打口.1一~I7mp,).1将式(3.47);t和1(3.48)代入拉格朗同方程(3.34),得到:私妒烈警一j1 0Ms‘)咖砖聊∥鲁=u 令烈警一j1 0Ms,)撕,玎%鼽G=警j2鼍lB49,8口8口:”…J (3.5。)33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则式(3.49)化简为:私州锄+姜竹gr鲁=∽则可以将式(3.50写成矩阵形式:M(g)牙+C(q,q)q+G(g)=U G(g)是重力项。(3.5?)(3.52)其中M(q)是机器人总的惯性矩阵;C(q,q)包含机器人系统的离心力与哥氏力;l口r cl I C(q,g)=l;I(3.53)旧e lG(g)=[以…圪][,,z。g 7’…m697]7(3.54)对于图3.3所示的五连杆平面点足机器人来说,包括一个躯干,两个大腿, 两个小腿,每个部分都假设为连杆,只有长度,没有宽度和厚度。因为支撑腿 末端是点足,所以无驱动,但有一个俯仰自由度;膝关节、髋关节的运动只在 俯仰方向上有驱动,无滚转和偏航的角度。为了保证双足机器人的运动,支撑 腿的末端与地面接触,无弹起或滑动的情况。后 图3.3前五连杆平面双足机器人模型因为平面机器人只有前向运动,所以左右腿支撑时的动力学模型是一致的。 对于双腿支撑期,可以看作末端受外力作用的单腿支撑期,只需对式(3.42)进行修改即可。设机器人的小腿长度为‘,大腿长度为,2,躯干长度为f3;小腿质量为聊。,大腿质量为聊:,躯干质量为鸭。qi(待l,…5)分别表示支撑小腿、支撑大腿、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躯干、摆动大腿、摆动小腿在基础坐标系中的角度,其方向如图3.3中所示。以支撑腿末端与地面接触的点为原点,以前进方向为x方向,竖直向上的 方向为z方向建立平面基础坐标系0系。以0系原点建立与支撑小腿固连的局部坐标系4系,以支撑腿膝关节中心为原点建立与支撑大腿固连的坐标系蜀系,以支撑腿髋关节中心为原点建立与躯干固连的坐标系cl系,以摆动腿髋关节中心为原点建立与摆动大腿固连的坐标系C2系,以摆动腿膝中心为原点建立 与摆动小腿固连的坐标系易系。与2.4.1节类似,可以得到各杆件关于基础坐标系的齐次变换矩阵为:‰=l_sinqlf-COsqt sinq―01 cosql 0l0 0 1Il耻COSq≮sinq吼2剥『cosq3葫fl sinq3厶sinql+厶sinq212l一8ion93 c00s93厶cosgl+1乞cos92jj l2昴c2f cosq4 I-sinq4【-0sinq4厶sinql+/n0 1COSq4厶cosqj+乞cosq2sinq2] Ijf cosq5 sinq5厶sinqI+厶(sinq2一sinq4)1 爵如--I―sinq5 cosq5厶cosql+厶(cosq2一cosq4)l10 0 1Iq=[半孕了 sinql-I一半/n c2sq2.]7 sinq,+酬n吼+半枷gl+岛删:+丁-3 Cosq3]r乞=/_q cosqj斗L2 c3=Ll q=Lt(3.55)sinql+Lz(sin旷丁sinq4)cosq,+L:(cos纩半)丁35岛:M妯”挚]+Lz(sinq2-sinq4)厶fc啷一半卜(cosq2-cosq4)丁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以q=(gl,…q,)作为广义坐标,则各连杆在基础坐标系中的姿态可表示为:只=h订=网i=1,2,---5n56,磋㈤;;;]以:I(3.57)I2/1cosq,,。一/_々厶csoisnq吼2。00。(3.58)以:吾I[一22L厶I csoisnqg,。―22L厶2 csoisnq92:一L厶3Scsoisnq93,(3.59)2厶cosq2吼g0一厶cosq4 0厶sinq40 10 0 0l弛吼1―2 ―. 。. , 。―. ,_一n一2厶sin q20fl(3.60)∞汪O 2厶cosq201l2厶cosql0o一2厶cosq4一厶cosq50 0I以=吉l一2厶sin。lgl一2厶sin口22厶sin940厶sinq51I(3.61)l因为各个连杆仅在平面上旋转,因此只需要确定连杆的转动惯量即可。根 据式(3.8),可得到各连杆绕其质心的转动惯量1=m12/12。 得到各连杆的雅克比矩阵和转动惯量以后,根据式(3.40),可以计算各连杆 的惯性矩阵为:1 0 O O 0 0 0 O 0 O 0 0 O 0 O 0 0 0 O 0 0 0 0 0 0 0 O即争6厶2 3厶厶cos(qI―q2)0 O 03厶厶cos(qI―q2)0 2厶20 O O 0 0 0 OM,:堕。6 0 O036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M,:堡。6k:6&黔2【-。06厶乞eos(qI―92) 6厶2q,2,)3z,IJheos(ql―q3)00 0 03厶厶cos(q2一q3)0 2厶20 。0 0―3L,/.2 0l l3厶厶eos(q2一93)0 Ol1。0。0jO 06厶26厶厶eos(ql―92) 6厶20 -3/.22cos(ql―q4)00 00―3厶2 cos(q2一94)0O 0鸠=詈6厶2 6厶岛cos(吼一吼) 6厶厶cos(ql―g,)6L,2 0cos(q2一吼)02厶20南厶厶eos(qI―q4) 0巧如:cos(q,一q4)O 0 0 0 6L,2--3/12cos(ql-q5)0一3厶厶cos(q2一95) 3厶厶cos(q4一95)2厶2鸭=孚OO“厶厶cos(qI―q4) 一3厶2 cos(ql-q5)_6厶2 cos(q2一94) _3厶岛cos(q2一95)3厶厶cos(q,一吼)根据惯性矩阵的累加性,可以得到双足机器人的总惯性矩阵为:矾等+弛铂)L,LA辑+T3m2+鸭k圭厶厶删而.,一w”警h一三铂cI-, 厶2(%+等+鸭)圭厶厶慨c2一,一厶2(惕+等)%.一三厶厶肌,c2.,M=厶2m,3O 1O(3.62)厶2(%+要) ∥r7i厶岛朋一q一,厶2mI3因为惯性矩阵是对称阵,因此式(3.62)中只列出了总惯性矩阵的上三角矩阵。 根据式(3.50),可以得到:0厶(2,,ll+3鸭+2鸭)而一2 2厶(2嘲+3―12+2m3)sl_20 0 0厶鸭而寸―三2(2M+鸭)5卜40 0 0一厶码函一50 0 0一厶(2玛+3,,12+2m3)sI-2cl=鲁一厶鸭sI-3 三2(2,强+―吃)而.4 厶,’ll而-52z,(2,,ll+3,,毛+2,吩)墨-22厶%而一30 0 。―2L2(2m‘I+,,%)■一40 O―2厶啊_一5O?厶(2■+3鸭+2m3)sI一2O厶(2玛+3,,毛+2鸭)^-2c:一生‘O 0 04厶鸭是.3却心哗舰oo厶(2,码+,鸭)岛一 %波O厶铂s¨0 0鸣(轨+他)是..’-厶,'lI是一52厶(2啊+鸭)毛-4O2厶嘲是一s37 第3章双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2厶sin(qI―q3)O一厶sin(ql―93)000 0 0 0 o o o,C3=_4qm,厶sin(ql―q3)O O驰Ⅷ幽咖一2一一厶sin(q2一q3)0 哩吼J,O O O 0 0 02厶(2rnt+m2)sI一.0,o2彳厶0一撕O0一Lz(2mi+m2)sl一.7 能.抄‰ hH0一厶(2ml+,%)岛一.O O 0 O 0La(2mI+聊2)sI一40椭 。麓。。。≯≯ 矾, 2o一厶,,lIs4―50 0 o厶牡 №邮¨12厶sin(qI―q5)00 0 o 0―2/.2一厶sin(ql―q5)l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atlab txt数据导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