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知道怎么提高悬赏删除提问?

关于高校教材编写中的学术规范问题
摘要:当前高校教材的编写呈现无序化和“失范”状态,这与我国高校的学术考核指标体系、学者的学术功利化倾向和版权意识薄弱有关,教材编写出现了抄袭、拼凑和低水平重复等现象。编写者只有遵守基本的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规律,以“守正出新”为原则,才能编写出具有创新性、稳定性、实用性的教材出来。
关键词:教材;学术规范;守正出新
高校教材是给教师授课和大学生学习使用的工具书,相对于学术专著而言,它对书的基础性、逻辑性、严谨性、科学性有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材编写多是国家教委统一规划、组织编写,无论从行政部门而言,还是从编写者来说,都将编写教材看作一件非常严肃和责任重大的事情,教材的组织和出版也有专业的出版社负责。所以,这一时期的高校教材大多能做到上述对教材的基本要求,较好地满足了当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教材编写的逐渐放开,每个高校和出版社都有选择和编写教材的权利。再加上这些年高校招生量的不断扩大,教材成为各出版社竞相争夺的市场,教材市场出现了一味追求数量和利润而不求质量的泛滥现象。如何在编写中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教材编写的基本规律,就成为高校教材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当前高校教材编写的随意性、无诚信态度与整个学术环境、学术氛围有关。大部分的高校、科研机构对教师和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奖、立项等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以科研成果的量化统计和所发刊物的优劣为主,规定每年必须发表多少篇文章,出版学术专著多少字,并且在不同级别的刊物和出版社有不同数量的规定。这使得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发文章、出成果,才有可能通过本校所制定的审核体系。就连在校的博士生、硕士生们,也要求必须在核心期刊甚至是CSSCI来源期刊发表多少数量的文章,才有资格参加论文答辩。在“重论文数量而轻质量的”的考核体系下,逼迫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发文章、出成果。但是,人文社科领域不可能很快地有所创造,很快地创新,只能去重复自己或别人的成果。而且为了发表文章,只能迎合刊物的要求而撰写论文,在没有较深研究和积累基础上去为而不是从自己的科研方向出发,势必通过非学术手段来发表成果。学界较早被曝光抄袭的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王铭铭涉嫌抄袭他人论述的事件发生后,学术界一片哗然,谴责之声不绝于耳,但也有学者指出:他是被这个体制逼疯了。在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学术环境下,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撰写尚且如此,教材的编写更无能例外。
目前高校中对教材编写普遍不重视,还与当前高校的考核机制所导致的学术功利化倾向有关。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目前,在很多高校中只有学术论文和著作才算科研成果,是评职称的主要加分项。有些学校也会有与教学相关的要求,比如规定在评职称时必须发表一篇教学论文,或者必须参与国家规划或国家级出版社教材编写不少于多少万字等,但这些都不构成高校学术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只是锦上添花而已。这使得高校中的整个氛围是偏向科研轻视教学,使得高校教师滋生了学术的功利化心理,为了在考评中顺利“过关”,势必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和教材的编写则放在其次。
教材编写的“失范”还与中国学者的版权意识有关。从这些年不断暴露出来的侵权事件可以看出,小到博士、硕士等在校研究生,大到名校教授、博导,都程度不同地涉足抄袭。一方面,这些事件发生的背后固然与我们的整个学术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国内学者的版权意识分不开。中国学者、中国的学术界对版权、倾权意识较为淡薄。我国老一代的学者著书立说,信手拈来已有的成果,也不注释,就仿佛是自己的一样。这种传统的做学问的方式,使得大家有一种不约而同的认识,似乎随意引用或照搬别人的成果是很平常的事。有些虽然也认为抄袭别人的东西也构成侵权,但是大家都这样去做,也就把这种错误的做法作为一种常态来处理了。这种情况在教材编写中更为严重,因为教材是以本学科基础知识的讲授为主,它的创新性更多地体现在叙述方式上,再加中国学者原本版权意识就较为淡薄,所以,较之学术类创作成果而言,教材中的抄袭、重复、雷同现象就更为严重。
&&&&&&&&&&&&&&&&&&&&&&&&&&&&&&&&&&&&&&&
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教材,质量是其生命力。一本教材有无市场,有多大的市场,能否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能在高校中使用多久,能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在于这本教材的质量。教材编写的一般模式是,由一位权威的学者牵头做主编,邀集各高校教师参与编写。一般来说,主编要拉出大纲,制定出编写思路和基本的编写原则,各参编据此来撰写自己负责的部分,最后由主编来统稿。只有严格按照这个程序来编写教材,质量才会有保障。但是因为学术界普遍对教材编写不够重视,只是出于教材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而不得不去参与,也就出现了学者们蜂拥而至但是又很难潜下心来编出一本好教材的状况。概括来讲,教材编写中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抄袭。由于对教材编写的轻视态度和错误的认识,编写者往往引用了他人的成果但不加注释,只是在书后的参考文献或书目中列出即可。也有的转引二手资料,但是又对所引资料不认真核对,将有误的知识和信息写到教材中。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学者们普遍认为教材不要求有较多的创新,也不能把仅属于个人的学术创见写到教材中,所以就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基本框架、结构和主题思想都不变,只是在行文表述上稍微变化一下,就是一本新的教材了。且随着网络的普及,便利的检索方式使得研究者们获取资料的途径便捷了很多,但是随之而来的抄袭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出现作者直接从百度下载的文件,连半角、全角、错别字、乱码都不改,直接交给出版社的情况发生。所以,较之学术专著,教材的抄袭情况更为严重。
二是拼凑。由于当前教材编写和出版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高校可自主选择教材,也可以自主编写教材,加之教材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各出版社竞相争夺教材市场,使得这一市场出现了混乱的状态。在利益的驱使下,教材编写出现了“短平快”的现象。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例,目前很多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全校性的公选课,现在学校的年招生量一般是3000人左右,就是说一个学校自己编写一本教材出版使用就可以有不菲的利润,这成为出版社竞相争夺的市场。再加上大学语文的编写模式是“选篇+导读”,编写者就找来十多种大学语文教材,这个里面选一些,那个里面挑一些,很快就能拼凑出一本新的教材出来。这类教材大多内容雷同,大同小异,很少能看到有新意的教材。
三是重复。目前的教材编写既不由国家统一组织,也不一定只是专业出版社来出版,所以很多高校教师为利益驱动盲目投入教材编写工作中。不管这种教材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种类的现实,也不去考虑自己是否具有编写出超越现有教材的水平和能力,认为别人编写的教材横竖都有问题,非要自己编一本出来才能够证明水平,这使得教材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非常严重。仍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例,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种类繁多,有大学本科类教材,也有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函授等类教材;有国家规划教材,也有省属规划教材;有集中全国高校优秀的教学力量编写的教材,也有一个学校单独编写一本教材的。随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的逐渐开设,教材编写也后来居上,发展到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约有一千种之多,可以说是目前重复编写教材现象最严重的一个学科。再加上现在各出版社都在争夺教材出版这块市场,甚至出现了一个主编在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基本形同的教材。
&&&&&&&&&&&&&&&&&&&&&&&&&&&&&&&&&&&&&
教材属于公开出版的著作物,所以理应遵守著作权法和学术规范。教材是为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使用的工具书,相对于学术专著而言,教材对知识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更为严格的要求。一般说来,学术专著只是在很有限的领域内传播,受众面极为有限,一般都是研究这个题目的学者会关注,但是教材是一届一届的学生来使用的,好的教材会影响一代人。教材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就这一层面而言,教材的编写更应该遵守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编写者更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良知。
那么,教材编写如何与学术规范结合起来?教材编写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守正出新”。所谓“守正”,就是说教材要给学生关于这门课程的最基础的知识。比方说文学理论教材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文学?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目前国内的文学理论课程虽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也有200种之多,但是不管是谁来编写、哪家出版社出版,首先要阐释清楚的就是这些问题。这是教材“守正”的一面。同时,编写者还要将已经取得学术界共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写到教材中,以体现它的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就是“出新”。还以文学理论教材为例,除了讲述关于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外,还要将中国当代文化和西方文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材当中。目前高校中使用最多的还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该教材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以后,到现在已经是第四版了,每一次的修订都会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材当中。如最近一版的修订中充分吸收了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增加了“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等方面的内容,使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其次,教材编写还要遵守基本的学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如在进行某项学术研究之前,首要做的是学术综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做一总结。学术综述“本身是撰写学术论文的一个规范问题,而如何综述又是一个规范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回顾该学科学术研究本身的发展历程,二是描述学术研究的现状,三是预期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般的学术研究都会先做完这部分功课之后,才开始阐释自己的独特研究和理论观点。其实教材编写也应如此,只有对这一学科做了综述性的研究、对该学科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发展情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之后,以“守正出新”为原则编写教材,才能编写出具有创新性、稳定性、实用性的教材出来。当然,教材是为初学者学习这门课程使用的工具书,所以,前期进行的学术综述不一定要写到教材当中,但这是编写一本好的教材的前提条件。
教材作为公开出版的产品形式,也遵循着与此类产品同样的规律和游戏规则。如果整个学术界能够健全学术考核体系和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提倡学术批评和舆论监督”,学者们也能够“克服激进赶超的浮躁心态”,提高自律意识、版权意识,学术环境真正走向良性发展的态势、学术发展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才能切实扭转教材编写的无序化状态。
钱理群:《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见《寻找北大》,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徐思彦:《也谈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见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王平:《警惕学术功利化倾向》,《领导之友》2006年第6期。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让我们先从一些小故事讲起――
  当语文教材刻意渲染美好,却绕开了什么……
  当我们选择绕开困难,而放弃正面去面对它们,我们便少了直面苦难与坎坷的锻炼机会,多了难经风雨的娇气;少了真实与真诚,多了浮夸与虚伪;少了深思,多了浅薄……
  这么想来,你还会选择当初的绕开吗?
  雨后初晴,幼儿园的阿姨带一队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在小马路上。
  路上有许多小水洼,阿姨绕开水洼走,孩子们于是也跟着往左绕;阿姨朝右拐,孩子们则跟着朝右拐,看着这一支走成了“S”型的队伍。
  路人没有表现出惊奇,但是一个心理学家却发出了深深的喟叹,他禁不住要问:我们到底要带着孩子们绕开什么?
  绕开苦难
  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孵得“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走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
  显然,在大师的笔下,鸭妈妈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地爱着自己孵出的这个“异类”的伟大母亲。而我们的教材根本无视原作对鸭妈妈这一角色的定位,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或许,改写者的初衷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地追击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绕开真实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练习:一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叫溪溪的女孩拿着她不及格的作文哭了,我看了看溪溪的作文,大概是写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
  老师的批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我问溪溪:你们班有写得好的吗?她说:有。比如,有一个同学写他在公共汽车上跟小偷搏斗,结果,小偷把他的新衬衣给撕破了――这篇作文得分最高;还有一个女同学得分也挺高,写她扶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突然就吐了,结果吐到了她的新衬衣上……
  我对溪溪说:你的作文写得比这两篇高分作文要好得多,因为你的作文真实。你想想看,公共汽车上的小偷那么凶,他怎么会只撕衣服不撕人?大马路那么宽,老奶奶恶心了怎么会专门往人的新衣服上吐?――这是个鼓励人编造谎言的作文题目!
  绕开丑恶
  我有个朋友编写小学语文乡土教材,他让我推介一些诗歌给他。我说:先给你读一首诗,看看可不可以入选。
  “我姐姐
  不学好
  想到什么说什么
  喜欢什么做什么
  一点不在乎
  十岁上
  她把刀塞在皮腰带上
  梦想成为
  白马王子
  扮成玩偶小马
  她扬起长长头发
  一直拖到膝下
  吸引了当地最佳精英
  妈妈哭泣为她祈祷
  30岁上她离了婚
  剪去长长卷发
  蹲在马车上
  告诉我:上帝创造了人
  然后又后悔
  我跟她不同
  一直学好――而现在
  我正尽力
  争取达到自己的
  坏标准
  我和她沆瀣一气
  喜欢起她的怒气、长靴
  我们交谈
  我们抽烟
  我们嘲笑每一个人
  一对坏姐妹。”
  朋友万分惊讶地望着我说:你疯了吗?这叫什么诗!
  我说:我没有疯,这是选入英国语文教材里的诗,这首诗的题目是《姐妹俩》。读懂了这个诡谲多变的大千世界――不是吗?
  绕开深思
  请看下面这组中、美小学生作文题目的对比――
  中国:《拔秧草》《两只七星瓢虫》《我长大了》《一件小事》《一次难忘的竞赛》《我的好阿姨》《家庭生活拾趣》《奇怪的朋友》《我的小花猫》《买礼物》。
  美国:《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你认为谁对二次大战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才能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我们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至多能意识到:我是个用眼睛看世界的孩子;
  而美国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会意识到:我是个用心思考世界的公民。
  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有谁,能够踏过那些水洼,不在意弄湿了鞋子甚或弄脏了裤子,昂首前行,带出一支不变形的队伍?(文章来源:《深圳青年》)
  此时,突然惊现2条教材新闻:2016年我国教材简直要进行“大换血”了,但这究竟是怎样的大换血呢?可以为我们的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下面请读者详细品读、分析论辩:
  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40%课文:《南京大屠杀》被换掉
  北京晚报记者 牛伟坤
  本报讯(记者牛伟坤)记者上午从语文出版社获悉,其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进入《2016年义务教育用书目录》。今年秋季,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宁夏、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等地400多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修订的语文版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北京学生不在其列。新修订的教材全套共计18册,供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使用,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15%,40%的课文被更换,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比重。??
  ??语文出版社是全国唯一的语文专业出版社,也是我国能独立研发全套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的出版社之一。自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语文出版社组织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的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十五年来,语文版课标教材被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辽宁、宁夏、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等省市的两千多万学生使用。2013年,教材修订大幕正式被拉开。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总督学柳斌担任了语文出版社修订版语文课标教材总顾问。??
  ??换: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更换大约40%课文??
  ??据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修订版教材和之前版本相比,大约更换了40%的课文,其更换标准就是是否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修订版教材除了拼音、识字单元外,以诗歌为主构架全书,共有13首诗。“诗歌是人类最早抒情表意的形式,也是语文体裁之一。虽然小学语文明线是以话题组元,但暗线是体裁,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一些优秀的传统篇目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体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其次,修订版教材更加强调时代性。王旭明表示,有些篇目虽然内容很好,文字也不错,但是由于和时代要求不符,还是被得以撤换。“比如《谁勇敢》一文,有些老师教过,而且特别爱教,希望能留下来,但我们还是拿下来了。为什么呢?一个孩子为了保护其他孩子不受马蜂蛰,用身体扑向马蜂窝,虽然保护了别人,但自己却受伤了,文本的结论是这个孩子最勇敢。我们认为,对孩子来说,这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应倡导这种行为。怎么办最好?那不是语文要讲的事,至少在选文时我们不选这种文章。”此外,中学课本里的《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以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于与现代和谐社会导向不符,被换为《智取生辰纲》;《南京大屠杀》被换成《死里逃生》。
  另外,修订版教材还将一些弘扬主旋律的作品编选为课文,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比如《小诺贝尔》??《达尔文和小松鼠》《找骆驼》等。??
  ??同时,修订版教材还特别注意选择文质兼美且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并保留了原教材的许多传统名篇,比如《想做好事的尤拉》《奥莉娅和莉达》等。“这些文章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情操和优秀的品德。”??
  政治课本,不仅仅是改名了
  滑璇 南方周末
  ▲北京十二中模拟人大社团的学生代表在阐述“议案”,这是活生生的政治课。(受访者供图/图)
  2016年起,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将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
  研究人士透露,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法律课程会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在年底即将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政治与法治或也将成为独立的必修单元。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初中政治教师殷斌宇曾被一个德国人问起,你教的是哪门学科?他有些尴尬,不知如何作答。“你说你教的是思想品德吧,西方国家没这个说法。”
  略作思考后,殷斌宇连比带划给出答案:我教卡尔&马克思。对于中国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他能够想到的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归纳。德国人听完,一下子笑了。
  在现有的国家课程体系中,政治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名字。小学叫“品德与生活”,初中叫“思想品德”,高中叫“思想政治”。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是1949年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之中。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一改变,将在一两年内向小学和初中的其他年级延伸。
  新教材将更突出宪法
  就课程更名一事,教育部尚未正式发文,与初中对应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下称《课标》)新一轮修改亦未启动。
  不过,课标未改,教材先行。在教育部开列的《2016年义务教育教学用书目录》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初步编写完成,正等待送审;其他出版社的教材也在进展当中。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李晓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北师大版新教材会更加突出宪法的位置和比例,并按照当前法律发展状况适当调整民法、物权法等内容。另外,教材会包含几部程序法的核心内容。“要让孩子们了解程序公正。不仅要知道法律能够保护我,还要知道法律怎么保护我。”李晓东说。
  殷斌宇猜测,新的课程内容或许会淡化“国情”部分。“现在思品的三大板块分别是心理道德品质、法律、国情教育。”殷认为,“国情”可能被拆分并融入到道德、法治两个板块,“就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方针一样”。
  在现行的2011年版初中《课标》中,法律内容约占政治课的1/3。它分“心中有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秩序”三个层次呈现,让学生以自身成长、自身与他人和集体、自身与国家和社会为顺序,逐渐感受、认知。
  “这种层次化的教学设计,符合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李晓东说,如果对法律讲得过深、抽象程度过高,孩子们听不懂;一些知识点要老师掰开了揉碎了,学生才能明白。
  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政治教师硕蕾对此深有感触。一次,她给初二学生讲授依法治国,一个学生突然说道:“老师,我想知道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
  “他们知道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我就会问,那秦律为谁服务啊?他们说秦始皇。那中国为什么会改朝换代呢?学生说有人不服、有人觉得被推翻的皇帝是昏君。那为什么有昏君呢?因为没人约束他。”一系列追问后,终于有人说到点子上,硕蕾说,“对,这就是人治。”
  硕蕾还会引入国外的例子。“那美国呢?美国有个说法,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们不能相信总统的人品,不能依赖他们,所以我们依赖法律。”这就是法治。
  法律教育的高中断层
  “小学讲故事,初中讲规范,高中才去进行法学理论解读。”李晓东这样解释法律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设置。
  不过,到了理解、抽象能力相对成熟的高中,原本可以深入下去的法律教育似乎成为一个断层。
  按照现行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完全没有法律的位置。而在六项选修课程中,只有“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一项法律专题。
  一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法律课程会相对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体系。李晓东也表示,在年底即将出台的高中新课标中,政治与法治将成为独立的必修单元。
  在学者们的设计中,高中政治课还会有分层次的法律选修内容。比如选修一讲生活与法律,教授物权法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选修二讲法官、检察官与律师,这是为那些打算报考法学院的孩子们准备的。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政治教师苏百泉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虽然没有专门的法律章节,但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了法治教育。
  他分析,总体来看,“经济生活”中法律内容约占1/3,触及票据法、价格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等;“政治生活”中法律内容约占2/3,涉及宪法、选举法、信访条例、人民法院组织法等多部法律。
  李晓东对一堂高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记忆犹新,课程主题是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课堂上,老师以当时的舆论焦点PX项目为例,先让学生们了解PX是什么,国内、国外如何对待这样的项目。之后,她将学生分为企业、政府、专家、百姓四组,相互辩论,找到解决方案。
  一堂课下来,学生完全明白了权利与权力的区别,懂得了公民可以用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样的课程名义上与法律无关,实则是在解释法治理念。
  “很多老师在法律课程上有顾虑,不敢讲。”李晓东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中学政治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政教专业毕业,没学过法律课程;即使学过,政教系的法律课也难以涵盖中学教材中的内容。
  当了9年政治老师,硕蕾有时仍然会为法律课焦虑。在讲授一堂关于隐私权的公开课前,她足足准备了两个多月,查阅资料无数。“多数老师讲到法律课程时都会比较谨慎,因为非常容易出现科学性错误。”硕蕾说,她亲眼见过一名老师写板书时把“权利”写成了“权力”。
  最“与时俱进”的学科
  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据上述研究人士透露,教育系统内部将“法制”统一改为“法治”,也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的事情。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政治课是唯一由中央多次直接发文指导改革的课程,从来都与时事紧密相连,也与法律在中国的地位息息相关。
  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法治的回归,1982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用书中,将“法律常识”设为初三必修课。
  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界专家回忆,当时的法律课程基本只讲宪法、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合称“两法一例”。但后来国家对法律教育的认识起了变化,认为法律不能只承担制裁违法、犯罪的功能,所以课程中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得以增加,刑法逐渐淡化。
  到了198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明确把民主法制教育、公民权利义务教育等作为政治课内容。后来,初中政治课一度更名“公民课”,法律仍然是必修内容之一。
  李晓东认为,那个年代的政治课时紧时松。无论叫青少年修养、公民课还是叫政治,实质内容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更多的,是在展现一种态度。
  直到今天,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依然是中学校园中最与时俱进的学科。当社会上有重大事项发生时,教材很可能获得相应改变。在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中,2003年的孙志刚案件以及因违宪被废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出现在讲述权利、宪法的章节。
  影响教材、课程内容修改的,还有政策方针的调整。一名一线政治教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使用的教材几乎年年都有微调。十八大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相继出现。“包括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教材迅速就要跟上去。”
  在一些省份,教材修改程序繁冗、耗时费力,这些与时政相关的内容,就以课外资料的面目出现,考试时往往成为论述题目。
  硕蕾的课堂上,此类时事成分不少。讲到法律时,她会在每节课前安排“以案说法”。学生们自己寻找新近案例,搜资料、查法条进行事实和法理分析。
  前几天,一名初二学生选择了安徽男子刘永伟手术后右肾“失踪”的新闻,认为“肾一定是医生弄没的”。“那么你的依据是什么?法律上,你认为是谁弄没的就是谁弄没的吗?”借此机会,硕蕾又为学生们强调了司法中证据的重要性。
  培养“四有合格公民”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逐渐开始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政治教材中对“公民”二字多有提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我国台湾地区等,中学法律教育都被安排在公民课程内。
  现行的2011年版初中《课标》这样描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003年版的《课标》里写的还是‘四有’好公民,但2011年版就成了‘四有’合格公民。”李晓东说,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意味着现在的学生只需要符合底线。底线则意味着对个体的评价标准,更多地倾向于法律,而非道德。
  将公民意识深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才是法律教育的最终目的。
  江南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张露露曾对无锡市两所中学的330名初三学生展开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当问到“你认为公民是指什么样的人”时,选出正确答案“具有一国国籍”的只有3.5%。
  在回答“你认为国家干部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时,1.7%的学生选择党,24.8%选择人民,28.3%选择国家,45.2%表示不清楚。
  就连“你如何看待班级选举活动”这样的问题,也有多达37.4%的学生“不支持也不反对”,22.6%“没想法”,13.5%“不喜欢,形式主义”。
  为加深对公民与民主的理解,2013年起,硕蕾带着初二年级的学生开始了“模拟人大”,并将参与学生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初一、初二和高一。
  最初,有其他科目的老师对硕蕾泼冷水,“你这是要干吗?要带着孩子们过家家?”不过,当学生代表们走上讲台展示各自的“议案”,质询坐在台下的教务主任时,没人再敢轻看这群十三四岁的孩子。
  为了让学校维修、增设运动器材,学生们爬到篮球架顶端拍摄篮板上松脱的螺丝;计算各种器械、场地的使用频率;跑到北京市的四个城区,调查各类中学的器材情况……看着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统计数据,老师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不会和其他学校盲目攀比,提出增设网球机、高尔夫球机之类的建议。因为学校就这么大,他们不会凭空想出一个空中花园。”硕蕾说。
  最终,北京十二中依据学生“议案”,补充了篮球数量,增设了单杠、乒乓球案等运动设施,还针对体育场馆维护出台了相应规则。老师们只管执行,从选举学生代表开始的一切决策,均由学生自主完成。
  经历过模拟人大的学生,升入初三学习人大制度时,有一种天然的主动性和亲切感。硕蕾感觉很多事情她根本不用讲,孩子们自己想一想就全明白了。
  (南方周末实习生钱锦、李玲对本文亦有贡献。更多相关内容:可搜索阅读《建议设置贯通中小学的科学课》。)
  本文由新校长传媒编辑综合自:深圳青年、今日头条和南方周末,特此鸣谢!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度知道能删除提问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