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下载?深圳电子税务局appp

每日必读APP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管主办
2017年本地棋牌游戏盛行 棋弈圈布局全国市场
发布时间: 14:58&&来源:消费日报网&& 浏览量: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游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棋牌游戏就进入了爆发时期,尤其是地方棋牌,得到了大量资本、创业者的入局,从而让整个棋牌市场备受关注,越发热闹。
  目前,手游市场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棋牌游戏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呈现井喷式发展,竞争空前激烈。同时棋牌游戏行业较低的门槛导致现在棋牌游戏市场鱼龙混杂,要想杀出一条血路,棋牌游戏产品必须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完善。譬如像棋弈圈游戏这样的平台,倾听棋牌玩家的真正诉求,释放棋牌游戏的魅力,战略性布局全国市场。
  据了解,棋弈圈是上海柒皇网络科技旗下产品之一,志在全国市场,以单个市县为根基确保每个合作者盈利的状况下打造棋弈圈品牌影响力。其实力雄厚的开发团队用工匠之心打造每一款地方性棋牌,精心的研发细致到每一处,拥有最快的升级迭代和维护服务,做到网络安全维护团队全天候监护,将黑客攻击扼杀于摇篮,保障游戏的稳定累计在线,真正做到为玩家打造原汁原味的棋牌游戏。
  另外,棋弈圈主打房卡模式棋牌游戏对战,好友面对面快速游戏,在放开模式基础上新增加俱乐部模式,根据玩家加入的俱乐部的不同而有更多特色化的玩法,平台内的游戏还非常的内容丰富,娱乐性强,游戏项目涵盖了目前最受欢迎最广普及度的精品游戏,除了南昌麻将、红中麻将之外,更包括各类棋牌游戏,如捉鸡麻将、血战到底、牛牛等。
  棋弈圈平台作为一家资深的地方棋牌游戏开发商,已成功开发和运营了多个棋牌游戏平台,拥有最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成功案例。其核心成员全部具有五年以上棋牌手游和客户端的游戏运营经验,致力于打造拥有行业顶尖的技术力量和良好视野,致力让客户无负担、无门槛的进入移动互联网游戏行业,最终提供游戏部署、运营维护、迭代、数据分析、安全防护、网络宣传等。现诚邀各位省级、大区级、地方级战略性合作伙伴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责任编辑:蒋理】
凡本网注明“来源:消费日报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消费日报网,如转载,须注明出处。本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商务合作:010-
消费日报社地址 Add:北京市丰台区定安东里20号 邮编 P.C. 100075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 18号
本报法律顾问: 岳仁东
律师消费日报社版权所有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下次自动登录游戏介绍:
《棋弈圈》是一款主打房卡模式的棋牌游戏。好友在线快速加入游戏。更多特色玩法丰富有趣。还可创建自己的俱乐部,也可以加入他人的俱乐部,加入后有丰富的俱乐部奖励。欢迎下载体验。
手机模拟器合集:
棋弈圈点评
最接地气的玩法
真是的好友对战
特色房卡模式
逗比的本地配音
棋弈圈简介
棋弈圈是市面上最新款棋牌游戏,游戏主打房卡模式对战,好友面对面快速游戏。 游戏在房卡模式基础上新增加俱乐部模式,根据玩家加入的俱乐部的不同而有更多特色化的玩法。玩家还能从俱乐部得到更多的奖励。
棋弈圈特色
最逗逼的本地配音
最贴近现实的主流玩法
最丰富的俱乐部奖励
最专业的俱乐部服务团队
推荐手游下载
相关游戏: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官方中文版
版权所有 鄂ICP备号
鄂公网安备 03号
K73电玩之家重磅| 十年赶超8个省会城市,这座城是怎么做到的?-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重磅| 十年赶超8个省会城市,这座城是怎么做到的?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21:23:41
按照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划分,可以分成不同的梯队。 截至2015年12月,广州、武汉、成都、杭州都已突破万亿,南京距离万亿只差200亿元,这5座城市是第一梯队;接下来的长沙、郑州、沈阳、济南组成第二梯队;西安、哈尔滨、合肥、福州、长春、石家庄都是亿元之间,组成第三梯队;南昌、昆明、南宁、呼和浩特在亿元之间,是第四梯队;其他低于3000亿元的省会城市是第五梯队。 省会城市经济排名重新“洗牌” 在这个梯次推进的省会城市经济中,十年前的2006年时,合肥经济总量1073.86亿元,超过太原的1013.38亿元,是合肥经济总量长期徘徊在全国省会城市第18位后的第一次进位,也是第一次走出中部6个省会城市“锅底”的尴尬。这标志着合肥10年跃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到2008年,合肥经济总量连续超过南昌、昆明,再前进2位。同时,还有一个重大改变是,合肥终于跳出周边6个省会城市经济谷底的窘境。正因为有了这两次跳跃,合肥被外界称为“区域经济格局上最活跃的改变者”。 随后,经过5年的实干苦干,合肥在2014年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并超越石家庄。到2015年,经济总量超过福州和长春,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同时,多项核心经济指标跨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位,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居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南京、西安、沈阳,位居第5位。 刚刚过去的2016年第一季度,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9.1亿元,增长9.7%;同期,哈尔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亿元,增长6.6%;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1166.4亿元,增长8.1%。合肥在经济总量和增速上双双超越哈尔滨与西安,跨入省会城市第10位。合肥与前面第9位的济南,只相差97.5亿元,但合肥以9.7%的增速高于济南的7.3%有2.4个百分点。 大家普遍认为,2016年合肥只要保持10%的增速,就能再次实现进位。 合肥不仅经济总量指标争先,单项指标也在持续上进,特别是体现城市发展质量和内生动力的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十强”:十二五时期,合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到1056户,由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50.93%、47.73%,分别达到16431件和3413件,分别由第12、16位上升到第5、10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由第16位上升到第3位。
合肥速度,全国第一 14.91%,这是根据全国省会城市统计公报的年度经济增速,梳理得到的合肥10年经济平均增速。这一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折桂”,贵阳以14.66%位居榜眼。 2006年,合肥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当年增速17.5%。以此为起点,到2015年正好走过10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连续10年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的,只有3座城市,分别是合肥、贵阳和西宁。其中,合肥又是增速最快的省会城市。 这个速度对合肥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放在安徽省内来看,合肥的城市首位度在大步前进:到2015年,合肥城市经济总量占安徽全省的比重达到25.7%,较2006年的17.48%,提升了8.22个百分点。同期,合肥财政收入占安徽省的比重达到2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3%;进出口比重占安徽省的41.7%;新增贷款比重为44.4%。 如果跳出安徽放在全国的视野中来看,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合肥分别高于南京2.82、高于杭州4.17个百分点。在周边省会城市中,合肥分别高于武汉2.28、高于郑州2.58、高于南昌2.07、高于长沙1.31,高于福州2.57、高于济南3.32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除山东省会济南和辽宁省会沈阳外,“省会城市经济繁荣”成为全国各地的一个普遍现象。合肥的快速发展,是这种区域经济新现象的典型写照。由此,“合肥速度”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关注的焦点。 日,《人民日报》同日刊发《合肥加速度》和《改到深处见奇崛》两篇通讯,从“合肥速度”和“合肥全面深化改革”两个视角,解读合肥的发展经验。 每当论及“合肥速度”时,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案例是,在合肥,工业项目3个月内、其他项目4个月内都能办好手续、开工建设。建设项目查验申报的办理时限,在一些城市需要100多个工作日,在合肥最多只需8个工作日。 合肥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高效率的背后,是“效能革命”后形成的制度保障和规则支撑。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合肥先后进行6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优化审批流程,推出一系列创新做法,成为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的省会城市之一。多项改革组合拳营造出阳光公平的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推动了全要素资源的顺畅流动,公共资源交易的“合肥模式”,成为全国学习的经典样本,正是制度改革的产物。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商鞅变法、壮士断腕”,仍然有壮怀激烈之感。
一个“大”字背后,蕴含哪些深层内容
把合肥市最近三个五年规划的文本放在一起后发现,合肥市十一五规划中的定位表述是“现代化滨湖城市”;十二五规划中则是“现代化滨湖大城市”。 一字之差,不仅是对整体空间格局的再造,实质上是发展境界的提升。通俗地说,“合肥是个大城市了”,“大”也顺势成为合肥之变传递给外界的最深印象之一 合肥城市格局的大开大合,与2006年启动滨湖新区建设息息相关。2011年8月,合肥行政区划调整之后,800里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随之城市形态实现“环城―滨湖―临江”的三级跳;在空间战略上,从“141”组团变为“1331”组团。
现在来看,合肥恰好抓住了城市扩张的黄金机遇。如果没有过去10年在城市空间上的提前布局,就不可能有当前乃至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平台载体。2016年2月,安徽省正式向国家申报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一个全新的战略大平台即将揭幕。 但城市空间扩展只是一个层面,“大”不在于城市的体量,而是对外的影响力。区域经济的魅力所在,是激动人心的城市群合纵连横。这如同下围棋,需要三个以上的棋子来组成一个“势”,才能乘势取胜。10年来,合肥还巧妙地抓住了城市群的机遇。 从合肥经济圈到长三角城市群 如果把合肥放在城市体系的维度来解析,在“十字形”格局上,合肥向东有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西有长江中游城市群,向南是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城市群;向北有中原经济区。在这张棋局上,合肥处于什么样的格局中? 首先是合肥周边有南京、武汉、杭州、郑州、长沙等特大城市竞相发展,武汉、杭州经济总量都已突破万亿大关,南京将在2016年突破万亿;各城市十三五规划中都树立了更高标杆,长沙、郑州也将在十三五期间提前合肥进入“万亿俱乐部”。 其次,以这些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正在“跑马圈地”,扩大影响力。因此,合肥要实现隆起,必须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经济圈。 恰好是在10年前的2006年,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战略规划正式提出,2009年8月,名称确定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桐城纳入经济圈范围;2012年11月,定远县加入;2013年12月,滁州市整体纳入合肥经济圈,形成4+1格局。2016年4月,合肥经济圈正式升级为合肥都市圈。 就在合肥经济圈成员间你来我往的热络中,另一个国家级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在2009年浮出水面。2010年1月,皖江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得国家批复,合肥是示范区核心之一。放在安徽全省发展大势中看,合肥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实现了“两个联动”,即江南与江北联动、湖东与湖西联动,这是一个环湖与跨江互动的大格局,也更符合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同样是在2010年,是年3月,合肥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从2003年7月提出申请算起,这张入场券合肥整整等待了将近7年。但超出预料的是,大门一旦推开,各种更大的利好接踵而来。 先是在2012年12月,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上,合肥被确定为继上海、重庆、武汉、南京后的第5座主席城市。到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合肥被正式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2015年3月,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合肥的战略定位是内陆开放型高地。 这条以时间为纵轴的演变过程,乍一看眼花缭乱,其背后的实质只有一个,即合肥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上的定位大幅度提升。经过这一系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纵横捭阖之后,原本对外影响力有限的合肥,不仅是安徽省域的经济“天元”,更重要的是跃升为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节点,是区域经济重心所在。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放在区域经济格局上,如果把长江黄金水道比作一根秤杆,武汉虽是地理中心,但距离上海和长三角较远,重庆则更远。相对来说,合肥的距离最适中,居于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间链接点上,呈现出“一根扁担挑两头”的大格局。这一战略区位决定着合肥是承东启西的门户和枢纽,具备巨大的腾挪空间。 有空间才能有发展的加速度,在全国第一的“合肥速度”背后,合肥经历了城市空间拓展、交通枢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平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全面深化改革……当每一次新机遇到来时,合肥总是敏锐地抢抓先机,“先起步、睬准点、行动快”,实现了弯道超越。
微信号:hstx100【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_牛宝宝文章网【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专题:[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我是80后,大学前生活在三线城市,现在北京工作,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也有20%左右来到北京。深感由于国内资源和机会的分布不均,近10年来北上广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人,地产价值也在疯狂增长中。所以想问问各位,在可预计的未来15年中,我国的人口还是像近10年来一样继续涌向北上广,还是相对合理的分布在2,3线城市中呢。国外肯定也有这样的迁移史,虽然在国外留过学,但是我也并不了解,感知的现实是至少欧洲各国人口相对于国内而言还是分布较为平均的,当然人家的人口也没咱们这么多。。。所以各位熟悉的也可以介绍下,也好为我们提供个参考的依据,谢谢。下面就看看www.niubb.net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网友chenqin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一,城市人口分布有何规律?Zipf法则就是这么一个规律,它横跨众多学科,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描述城市间的人口分布情况。在区域经济学中,Zipf法则描述的是在一个国家,其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是排名第一的城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排名第三的城市,是排名第一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在一个国家内,表示城市的城镇人口占该国家总城镇人口的比例,那么对于任意一个城市,其比例大于一个给定的概率为:其中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如果规模在以上的城市有1个,那么规模在以上的城市就应该有两个,以此类推。再进一步地,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的人口排名和该城市的人口总数的成绩应该等于一个固定值。于是,各个城市人口排名的对数就应当与人口规模的对数成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即:将美国的城市人口排序和每城市人口画成散点图,可以发现,Zipf法则拟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上图来自文献上图来自文献Zipf's Law for Cities: An Explanation,横坐标指每个城市的人口对数,纵坐标指的是人口的排序,在图中共有135个散点,他们几乎落在一条直线上,拟合优度达到0.986。只有美国是这样吗?不。城市人口分布的Zipf法则在历史上就已经出现,比如下图显示了十九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来自Urbanization in History事实上,在事实上,在这篇中,作者对1970年代的44个国家做了类似的检验,结果显示Zipf法则全部成立——用城市人口对数来拟合城市排名对数,绝大部分国家的拟合优度都大于0.98,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拟合优度低于0.95。二,为什么Zipf法则会自发产生?如果所有国家的城市人口分布最后都符合Zipf法则,那么我们要问的下一个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Zipf法则的自发产生?Xavier在他的论文Zipf's Law for Cities: An Explanation中给出了一种简单而又美妙的答案: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所有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那么最后的城市人口就会符合Zipf法则。这个简单的条件也是Zipf分布横跨语言、经济、地理数界的原因之一。如果答案果真如此,那么所有国家都适用Zipf分布的事实便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真相:在一个经济体内,不管城市多大,他的随机增长速度都来自同一个分布。也就是说,一个1000万人的大城市,和一个50万人的小城镇,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反过来,我们同样能说大城市的增长速度不会比小城市快。这也为一种常见的判断「放开户籍,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给出了反诘:如果没有人口流动的限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只是回到和小城镇一样的水平而已。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吃饱了。三,Zipf法则能描述中国吗?我们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拿来,计算每一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镇人口数量,并且排序,可得下图:如果用一条回归线来拟合中国的300多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口数量小于300万的城市中,Zipf法则严格成立,但对于3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来说,人口比预测线要少很多。用这条线来拟合对数人口和对数排序,拟合优度也仅有0.94,低于之前列出的所有研究。如果用一条回归线来拟合中国的300多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口数量小于300万的城市中,Zipf法则严格成立,但对于3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来说,人口比预测线要少很多。用这条线来拟合对数人口和对数排序,拟合优度也仅有0.94,低于之前列出的所有研究。上图来自上图来自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Pareto law and primacy,它显示了同样有着严格人口迁徙限制的苏联的情况,竟然也与2010年的中国如此相似。而且,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对Zipf法则的偏离更严重。苏联较大的几个城市虽然在预测线下方,但在最大前两个城市的散点又回到了预测线附近;而中国在300万以上大城市的散点则是越偏越远。四,为什么Zipf法则不能像拟合其他国家那样拟合中国?中国越大的城市会更多地偏离Zipf法则的预测,其根源就在于中国越大的城市增长得越慢。而回到Zipf法则的成立条件:世界各国之所以能用Zipf法则拟合,是因为其国内所有的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中国大城市增长速度更慢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1,户籍制度,以及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阻碍了劳动力迁徙。2,土地供给在全国层面下进行统筹,大城市反而无法得到足够的建设用地。3,其他各种阻碍人口增加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比如最近的严格控制5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五,限制城市规模,我们为此付出了什么?一些答案提到了特大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拥堵等代价。我在这里则想谈谈,限制特大城市人口增长,我们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1,更无效率的生产Au和Henderson的研究Are Chinese Cities Too Small?发现,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和城市规模间存在一条倒U型曲线,即每个城市按照其禀赋,存在一个“最优规模”。以每个城市的最优规模计算,中国有51%到62%的城市都规模过小,其结果是损失了平均产出的17%。有四分之一的城市损失了25%到70%的平均产出。2,更多失业陆铭等的研究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发现,城市规模每扩大1%,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039—0.041个百分点。较高技能和较低技能组别的劳动力均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得到了好处,其中较低技能组别劳动力的受益程度最高。限制低技能劳动力来到大城市,将他们留在农村或者小城镇,会造成更多失业。3,更多污染由于大城市有条件设置更发达的公共交通,经济学人的文章Green growth: Shoots, greens and leaves提到了这幅图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这篇文章The Greenness of China: 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出租车碳排放、公共汽车碳排放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1000人会减少全年平均每户家庭出租车碳排放0.424吨,减少公共汽车碳排放0.837吨。城市增大,看似该城市的总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减少,对于全国来说总污染反而减少了。限制大城市规模,还有数不胜数的代价。大城市的教育回报率比小城市更高,限制大城市的规模,等于限制了一部分的教育发挥其效用;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更快,从而能够代替工业来进一步减少污染;大城市的人口集聚不仅减少了移民的收入不平等,还降低了全国的收入不平等……六,未来会如何?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的努力存在了几十年,从最近的一些政策来看,可能还会继续存在几年。这种努力成功了吗?也许算成功了,毕竟中国的大城市的增长速度显著变慢了,他们成功地偏离了Zipf法则,且越大的城市偏离越远;也许不算成功——许多人仍然在抱怨城市规模扩大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不便,他们认为流动人口让大城市变成了大农村,或者抒发这样那样的情感「我的城市和小时候不一样了」。阻止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最好的手段就是阻止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什么时候人口才会停止向大城市流动?当迁移到大城市的收益,和自身要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同时,迁移便停止。而当前的许多政策,正在人为地为迁移增加政策成本。如果人口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均衡,由于在人口迁移与否的决策中存在着政策成本的鸿沟,其结果就是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远高于小城镇。政策成本越高,均衡时的福利差距越大。所以,我们的问题可以归结到这一个选择上:是继续提高迁移成本,保护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还是在全国层面上通盘考虑,减少大城市在人口增长方面的限制,享受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就业和减少人均污染上带来的好处?道理全部说完了,该做出选择了。网友Sven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对这个看法提出一点我个人的想法:“未来15年,和过去的上百年一样,超级城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除非战争,城市的趋势总是在逐渐变大的,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小城镇变中等城市,而乡村人越来越少。印象中,没有反例,即没有持续发生过人口从大城市逐步分散到中小城市的现实案例。”其实在欧洲是有反例的。例如欧洲。举例德国。本质在于基础设施健全和资源的分配上。我国的大型城市如北京承载了过多的功能,既是教育中心(20多所211大学)又是整个中国北部唯一的经济中心,同时还承载了政治中心的功能。导致大批企业在北京设置总部,而周边形成所谓的环北京贫困带。而北京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所谓“棚户区”(直接点说就是贫民区)在欧洲城市则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潮流。富人,注意是富人。更加愿意住到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基础设施的完备与普及化。而穷人由于社会保障的健全,保障房的配套也并没有在大城市形成所谓的贫民区。网友shen cm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题主抱着一个不正确的观念提出了这个问题,即中心城市人口继续增加是“不合理”的,中小城市吸引人口是“合理的。实际上并非如此。首先,欧洲单个国家内往往人口分布是集中的。比如英、法首都与第二大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而有多个中等城市的国家大多有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比如德国,统一较晚,原来人口流动受到封建小国边界的限制,故没有形成全国性大城市。其次,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合理的,是大势所趋。大多数工业国家人口都聚集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大城市效率更高,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商业、文化、娱乐,物流成本更低。第三,不仅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合理,大城市自身紧凑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排名第一 @曾大雄在为什么人口会流向大城市的问题上说得很好,但是对于扩大面积这一点不能同意。同样的经济水平下松散型城市城市病更多。典型如旧金山/纽约对比洛杉矶,后者著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还有天天瘫痪的路网,都说明着类似现象。城市只有密度足够大,才能有效利用大容量公共交通和其它公共设施,才能在一定空间内产生竞争力。多个小中心与一个大中心的创造力是不一样的。至于北京为什么城市病严重,那是单纯北京的问题。北京的格局、北京的路网、北京的快速路模式、北京的地铁车型、北京的卫星城模式,满满的槽点。你看上、广、深有那么痛苦么?网友郑三强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看了这么多牛人出数据出图,我想作为学生就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供参考先给个答案:K较小~;K较大~这个答案是来自论文《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演化机理研究》By 施华萍 柯见洪 孙策 林振权用最简单的让普通人能懂的描述分方法说,就是当K较小时,(市)县人口人口分布在各年的曲线斜率很接近。当K较大时,(市)县人口分布满足齐普夫定律。接下来我一步一步讲在结论里每个单词的意思。。。。先上图,说明各年的曲线斜率是什么然后上我的最爱,齐普夫定律:然后上我的最爱,齐普夫定律:什么是齐普夫定律?一开始这个定律其实就是在自己和自己玩,一个闲的无聊的教授,突然在想当一个人写了一大坨英文,他的用词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在他用了一大堆一般人看不懂的计算后,没错,我们万能的自然界又给了我们一个伟大自然规律-齐普夫定律:在自然语言的语言库里,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与它在频率表里的排名成反比。所以,频率最高的单词出现的频率大约是出现频率第二位的单词的2倍,而出现频率第二位的单词则是出现频率第四位的单词的2倍。BY 维基百科当然我知道这个还是有点搞不懂是不是,那我说个最简单的认识,那就是,次高频率的词出现的次数是最高频率词的2倍,第三高频的词是最高的3分之一,第四是最高的4分之一,and on forth. I am rock and do you roll?(好吧,你就当我在范二)那么这个定律和我们说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我个人认为,在纯理论界,没有国家政策,没有地域经济不统一,没有我喜欢甜豆腐脑而你穿秋裤,也没有你从小就欣欣记挂的邻家女孩的情况下,自然城市人口分布也Follow这个齐普夫定律。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每次讲阅读理解的时候一直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数啊,我们存在的不是一个纯理论的世界。然后我作为一个读者,来解读这两个超大牛的公式:~;~K不是斜率,而是叫迁徙速率核U是影响K的值,叫聚集体大小有关指数,具体的解释就是:U大时,聚集体中的单位容易迁出,U小时,帕拉帕拉帕拉,大家都不是笨蛋对不对?至于这个大家跟我念一遍,他叫zeta高达上的字母啊,查了下它的历史各种牛逼的公式看啊看不懂有么有。当然,我可以简单解释下,也非常欢迎真正的大牛来具体解释,是一个乘积,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没错,你也发现了它和齐普夫定律 有那么一点联系,具体怎么样,我真心解释不了,求放过。但是,我觉得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个联系,对吧?——————————————我是超帅的分割线————————————————接下来有几个比较简单的想法一个是从资源角度看大家都知道的“胡线”我真的不想吐槽,就似乎从黑龙江爱珲向西划一条线至云南的腾冲,为西北部和东南两个部分,东南部国土面积占全国36﹪,人口占全国的96﹪;西北部国土面积占全国64﹪,人口占全国的4﹪。原因是东南中原地区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季候、物产、环境、社会资源)等等。随着二马大战的愈演愈烈,我觉得因为强大的互联网从社会的一面变成了前台,二三线的城市有机会从北上广深引回一部分的人另外是从人口结构看中国在2015年要结束自己的人口红利,那么意味着在未来5年到10年时间,要么推迟我们的退休年龄,要么,就要开始对劳动力进行调整,以此来得到高效率。整合化后的劳动力,会带动城市人口的变动,比如当年的深圳,现在把深圳称为中国的两个硅谷之一都行,另一个是北京中关- -!我知道你们知道。。。。。那么高科技人才的流动,会带动人口流动,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深圳的成功帮广州分担了很大的人口负担。(是不是还有东莞- -其实,那也算是整合化的劳动力。。。。。)未完待续吧- -网友猫耶夫斯基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首先,我不赞成最高票的回答,他的回答有一些理论上的混淆。首先,大城市不等于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都市圈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平衡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而是强调这个体系中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平衡,所以他提出的所谓“真实世界高度发展的大城市的真实情况”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伪命题。从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来看,发达国家也一直是在探索一条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的道路,从英国的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开始(这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就是在寻找不同的解决大城市发展的道路。欧美城市也从一味的限制与乐观的放开大城市的发展的斗争中发展出了一条“有机疏散”的道路。当前,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这个体系是得到世界性的认同的。因此,他的结论“从城市人口聚居比例来看,中国的特大城市与国外差距相当明显,这表示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充分发展的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句话,很显然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在城市科学领域,一国最大城市的人口与第二位的城市的人口的比叫做城市首位度,发达国家这个数值都不高,如果超出2,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就可以认为是畸形的。事实是,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值很小~对于他的关于耕地红线的认识,我也要吐槽。他引用的数据只是证明了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少,并没有说明农业产业的缩小。我国的耕地红线其实就是保障耕地不被随意的城市建设侵占的不得已的办法,这里的城市建设,不只是大城市,也包括小城市,毋宁说 ,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的不合理发展对耕地的损害更甚。同济大学王德教授指出,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已经满足了未来几十年对城镇土地的使用,当前城镇化不应该是扩张型而应该是对于城市未利用的存量土地的再利用。这根本就不存在“制定政策把我们自己城市关在笼子里”的问题。现在世界普遍的做法也是城市的精明增长而不是城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大。吐槽就不说了。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1国家政策2国家执行力首先是国家的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城镇化,事实上就是以大城市的发展拉动的,这造成的问题也有目共睹。最近国家召开了高规格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平衡发展,也指明了一个方向。对于我的理解就是,构建合理的城市群疏散大城市,这是政策层面更重要的是执行,执行包括一些列的政策,比如农民问题,户籍问题,公共资源的问题,这些政策对于城镇化目标来说影响是决定性的,没有执行好这些政策,那必然仍然是大城市的进一步扩张。今年第一期的《城市规划学刊》第一篇就是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有空可以去看下。最后总结,如果国家有执行的决心和能力,那必然是人口在大中小城市的分散,不然,就是继续现在这样涌入大城市。网友张鑫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本人目前研究方向即为区域经济学,所以想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谈一下对自己国家城市化和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城市化)的看法。先说本人意见请向:在政治大环境稳定的情况下,未来15年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会继续下去,农村小城镇人口会逐渐减少,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同时伴随着产业和消费市场的集聚。关于产业和城市的集聚,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学术界有着非常多的研究和探讨。如果用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模型来简单解释一下,聚集的的动力主要有2个:1是市场接近效应,即靠近生产和消费中心会有需求关联的循环因果。所谓需求关联的因果循环是指的产业和消费中心的产品多样化使得消费者效用及满足程度高于边缘地区,引起工人的转移,工人的转移又会引起消费的增长和产业的集聚,从而循环往复。第二个效应是价格指数效应,是企业相对和消费相对集中使得消费者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总的说来,是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生产的规模效应导致集聚的发生。除此之外,发生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扩张和人口、产业的集聚也有非常多的本国特点,比如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文化差异等等。当然在集聚的过程冲,也存在着“反聚集”的力量,比如:市场竞争效应。在城市成长和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政府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且集聚的发生发展是“突变”形式而非渐进形式的。业界对于中国经济集聚,区域差异实证检验方面的研究也相当多。以上几句虽然很难将对我国城市化和集聚的研究观点讲清楚,但就目前研究倾向表明随着工业和后工业化的发展,无论区域间的收入差异是否会被抹平,产业、人口、消费的集聚,城市的扩张是必然的。前些日子看了一本关于日本经济危机后的20年那么一本书。其中就提到了日本的城市化建设、经济泡沫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数据。相比较日本,中国的体量(土地,人口,资源,剩余劳动力)要大的多,城市化的建设也完全没有发展到当时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水平,另外还有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等因素,这些共同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还有非常大的空间,也就是城市的扩张和产业的集聚发生是必然要发生的。网友臧大维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一、大者恒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城市本身并不代表错误和罪恶大者恒大的马太效应是客观世界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例如,鹰一窝可以生数个小鹰,那么其中强壮的抢食能力强,强壮的小鹰得到食物更多,那么它将更加强壮,更加强壮的小鸟抢食能力进一步增强,由此,一个正反馈形成。到最后,强壮的小鹰展翅高飞,而其它弱小的小鹰将会饿死和淘汰。这看上去是一个悲哀的故事,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强壮的小鹰是否是罪恶的?弱小的小鹰是否是应该得到照顾呢?真实答案是:一群不够强壮的小鹰可能都无法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而马太效应则保证一只或几只强壮的小鹰能在自然的考验下生存延续下去。我举这个例子也许不是很恰当,这个故事太残酷了。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套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上,情景是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已经强壮的小鹰,而中小城市就是弱小的小鹰,大城市本身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自然更加发达,所以吸引力强,而中小城市人口少,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所以吸引力低,不断的被大城市抢走它的食物:人口和其它资源。这反过来导致中小城市进一步萎缩,吸引力进一步下降的负反馈。最后的结局是大城市展翅高飞,中小城市被淘汰。这个故事的结局比小鹰成长的故事容易接受多了,因为这个故事中,最后人们都快乐幸福的居住在大城市,中小城市衰退和被淘汰并非是一件真正值得悲哀的事情。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高度发展的大城市的真实情况:————日本东京都市圈(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3700万,占全国人口的28%俄国首都莫斯科,1200万,占全国人口的8%法国首都巴黎都会区(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占全国人口18%英国首都伦敦都市区(面积8400平方公里),人口1400万,占全国人口22%美国纽约都市圈(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占全国人口6%,广义纽约都市圈人口6500万,占美国人口的20%德国鲁尔城市群(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占全国人口13%我们看到,几个充分发展的国际发达城市中,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像日本有超过四分之一都人口都住在东京都市圈,美国纽约也占了至少6%的全国人口比例。我们再看看北上广:北京(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占全国的1.5%上海(面积6340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占全国人口的1.7%广州(面积7400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占全国人口的1%,广佛两城总计人口21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从城市人口聚居比例来看,中国的特大城市与国外差距相当明显,这表示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充分发展的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二、 大有大的好处,大城市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30%I、有研究表明,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30%,这意味着什么?同样的劳动力数量,如果合理居住在大城市,其产值将增加30%,这是非常惊人的效益。我们拿快递业举例,如果大部分人口都聚居在少数几个大城市,那么将显著的降低物流成本,电信、工商业、文体等产业同样如此。II、大城市增加了民众生活的品质,因为许多城市设施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说国际机场、大型体育馆和体验设施、剧院、大型购物商城等等。III、大城市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城市人口众多,所以消费需求更大,需要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在大城市,人们可以更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工作。IV、大城市更利于企业发展。大城市更容易找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工人和雇员,科技企业扎堆北京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大城市消费需求庞大,更利于企业行销和推广产品。V、大城市生活更丰富多彩。大城市人口足够多,文娱需求庞大,所以有更多的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我们在大城市能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生活比小城市会更丰富多彩。三、中国北上广大城市病严重,罪魁祸首是城市规模太大了吗?谈到大城市的优势,有人会反驳,中国的北上广已经人满为患,污染严重,城市拥挤不堪,你还鼓吹发展大城市,你是不是有病?我来解释这个问题:I、中国大城市确实人满为患、污染严重、拥挤不堪,城市超负荷运行,那么罪魁祸首是城市人口太多,规模太大了吗?我们先对比下国外的大城市:我们拿日本首都东京和中国首都北京来对比,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3700万,北京2000万,东京人口比北京多85%;日本东京都市圈面积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北京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东京面积只有北京的83%;东京人口密度2761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1250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只相当于东京的45%。但是日本东京的污染和城市拥挤问题相对北京而言要好很多。为什么北京人口密度小,反而城市更加拥挤,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字,北京虽然有1.6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但是北京市区建成区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左右。东京核心区面积2188平方公里,居住了1300万人,密度5900平方公里人,而北京则是1400公里的城区居住了2000万人,密度1.42万人平方公里,其居住密度是东京的2.4倍!这能不拥挤吗?能不污染严重吗?能不塞车吗?地铁能不挤破头吗?(何况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规模远小于东京)如果拿北京和台南第一大城市高雄比,北京建成市区面积是高雄的两倍,但是人口却是高雄的7倍,城建差距可想而知。而且台湾总体的人口密度是大陆的4~5倍之间。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大城市拥挤的根本原因不是城市规模和人口太多,而是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四、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大城市的正常扩展,造成城市拥挤不堪?我们知道,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城市建设主导权是自上而下有政府来实施的,无论是城市设施建设和规划,以及土地的供应和土地规划也都是政府来决定的,而且在土地供应上,还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地方城市的政府对土地也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当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从农村和中小城市移居到大城市居住的时候,这层层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制效率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城市发展状况也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城市建设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土地审批机制,很难满足地方城市的实际需求。其次,城市建设缓慢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内心对城市规模的恐惧和错误认识。五、我们为何对大城市规模的如此恐惧?这说起来甚至有些荒唐,我们为何要对城市人口和规模如此恐惧?我们为何要限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城市的发展?总结起来,无非是下面几个论调:1、城市人口爆炸论。到处都很拥挤了,再允许全国各地的人来到这里,我们这里房价要上天、公交、学校要挤爆了。2、环境崩溃论。大城市人口太多,“超过了环境承载的极限”;3、均衡发展论,中小城市持续衰落,所以要把资源向中小城市倾斜,保持“均衡发展”。4、耕地保护论。城市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必须加以阻止,否则我们就闹饥荒。我们来逐条分析造成大城市恐惧症的这几个流行论调。I、城市人口爆炸论。近10年来,大城市房价飞涨、公交拥挤、堵车、小孩入学难、就医难、城市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我们,我们轻而易举的将这些问题归罪与人口太多,城市规模太大,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人口是负担,是消耗资源的消费者。我们又亲身经历了种种令我们生活品质严重受到影响的大城市病,对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上限这种论调我们坚信不疑。但是事实如此吗?我们仍然以北京举例,我们假设如果北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那么你确实有理由对城市拥挤感到忧虑,但是实际上北京只是一个城市,市区辖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而且只要我们愿意,把北京辖区扩展到16万平方公里都没有问题,一条法律和决议就可以了,即使如此这也不及中国国土的一个零头。我们1400平方公里市区里住了2000万人,这太拥挤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市区扩大?为什么不把市区周围的农田和空地买来下用来扩大市区,我们可以把市区面积扩大3倍,这样我们的居住密度就跟东京差不多了,如果我们把市区面积扩大4倍,那么我们的居住密度就跟美国低密度城市洛杉矶差不多了,那么北京人民大部分都可以住别墅了。即使把北京市区面积扩大4倍到5600平方公里,也不及北京现在辖区面积的零头。是什么理由阻止了城市的大面积扩展?你猜对了“耕地保护”,也就是所谓18亿亩耕地红线。针对这个理由,在这里我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不够用了吗?耕地红线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在中国却很有市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饥荒的噩梦离开我们并没有多久,归根结缔我们还是小农思想。我们忽略了经过50~70年代的人类大发展,粮食问题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经仅有5%左右,也就是说只要5%的人从事农业劳动,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就能满足全国国民的粮食需求。我们看一下粮食亩产量和人口数量直接的关系:1900年小麦亩产50公斤,人口16.5亿,2010年小麦亩产已突破500公斤,人口70亿。百年中小麦亩产增加了10倍,而人口仅增加了4.2倍。虽然现在70亿人,但对耕地需求反而比百年前更少。这说明一个规律: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力增强,生产力增长带来了粮食产品的提高,远远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人类永远不会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粮食短期,因为更多人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大。2、哪里种地不可以?大城市郊区的耕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吗?可以看到,一边是大城市市民在拥挤的城市里艰难的生活着,一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城市郊区土地种植玉米和小米,另一边是大量的中小城市衰退,农村、乡村大量的土地由于城市化和计生导致的人口骤减,土地无人耕种在抛荒野草从生,这难道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荒唐困境吗?中国每年消失6万个自然村,这些人很多是移居到城市里居住了,这本是一件好事:在农村散落居住不仅生活水平差,而且资源利用率低,土地利用率也低。但是人已经移居到城市里了,为何不允许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自由扩展到附近的农村?!我们为何要制定政策把我们自己城市关在笼子里?ii、子女入学难和就医难问题许多人把子女入学难和就医难归咎于城市人口太多,抢了孩子的学位和医院的床位,那么,难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不应该同步的扩大学校和医院的规模吗?对于教育和医疗来说,它是服务于城市的附属服务机构,如果用脚和鞋子的比喻来说,脚是人口,教育和医疗等服务是鞋子,只有鞋子来适应脚的道理,绝对没有让脚来适应鞋子的道理,把教育与医疗的投入不足造成的困难归咎于是城市人口太多是削足适履的荒唐道理。退一步说,我们诚然可以把新市民都赶跑,但是我们的教育和医疗状况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改善,因为我们赶走了人口也就是人力资源、劳动力,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城市能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减少,从而使得城市生活水平的下降。iii、城市环境崩溃论。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某某城市已经达到了环境承载的极限,不能再允许更多的人进入了,听上去似乎冠冕堂皇,但是我们分析下这样的论调里面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1. 如果城市市区的面积是定死的,假设北京只有1400公里面积,无法做任何扩展,那么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居住密度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之后,在现在中国的科技条件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下,堵车、汽车尾气污染、高房价等大城市病将会显得较为严重。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宜居土地500万平方公里,高居世界第二。如果按照5000人平方公里的现代城市宽松居住密度,13亿人全部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占用土地的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宜居面积的5% 。而北京上海实际的居住密度达到了1.4~2万人/平方公里,如果全国13亿人按照北京上海居住密度居住,仅仅需要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能住完,仅仅比重庆市大一点的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宜居面积的2%,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拥挤的居住。北京如果把其中1万平方公里辖区全部建设成市区,按照5000人平方公里的宽松居住密度可以住5000万人。2.所谓资源不足论。除了空气、水、土地,其它任何资源都是可以人来创造的,土地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绝对不缺,空气是无限循环的,水也是无限循环的。水危机是近年来炒作最严重的话题,但是实际上水资源也是无限循环的,只是我们污染了太多的水资源,以至于能利用的水资源减少了,即使如此,水仍然不是一个问题。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已经降低到6~7元左右,加上运输及污水处理成本,送到城市手中,售价也不会超过超20元人民币,按照城市人均年用水50吨计算,每人的水费支出为1000元,所以水资源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其他还有什么资源问题?难道地壳承受不了太多人的重量会崩溃吗?3. 辖区面积小,人口密度真的不低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比如说深圳,深圳面积只有2000平方公里,而常驻人口达到了1200万,加上有大量的工厂,所以深圳人口密度高居中国第一,为6000人平方公里,为北京上海的4倍以上,即使如此,深圳的大城市病并不比北京上海更糟糕,因为深圳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程度较高,真正的市区面积甚至超过了北京。综上所述,如果限定城市的面积,不允许城市扩展,那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大城市病将变得严重,现有科技和城市管理水平下,市民的生活品质确实可能下降,但是如果允许城市按需自由的扩展和建设,那么将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城市规模将得到发展,城市生活水平将会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允许大城市不受耕地保护、土地审批的制约,给城市扩展自由的空间。六、除去我们的心魔:我们为何以不和逻辑和常理方式敌视城市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发展原本应该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景象,但是我们的心魔引发的政策限制了城市跟随人口扩张同步扩张,由此引发的城市拥挤问题和大城市病,进一步坚定了城市人口太多规模过大是灾难的想法,由此我们在限制大城市发展的错误上有去无回,越陷越深。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不合常理的思考问题?究其根源,我们从小从教科书上就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宣传的影响,这些思想反复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深入了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我们无需思考就能得出下面的结论:“人多底子薄” — 意思是,人多是一个问题。“人均资源少” — 意思是,资源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不是人的劳动成果。“少生快富” — 人少会更富裕 —实际上这完全违反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人口是负担” —好像人就是只会吃,而不会生产劳动的废物,即使会劳动,也无法补偿他所消耗的资源 —这实在匪夷所思,难道现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以上这些思想,都是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我们对上述理论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完全失去了再反思的能力,如果谁提出与此相反的意见,我们肯定会先反驳,而不是反思,因为人类从来都是习惯主导理性的动物。近些年来,欧洲极左环保思想的兴起以及被左翼控制的美国好莱坞,也不断的通过各种媒体向我们传输类似的思想,就如同《黑客帝国》里的台词:人类是病毒,他们在不断的蚕食地球母体,直到毁灭。这些极左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传统宗教信仰在西方和东亚地区的衰落,西方和东亚都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无知的理解,自我膨胀的结果—他们开始以上帝的角度来判断这个世界,他们自认为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来决定地球的未来。对于这个问题,我简单讲到这里,如果深入讨论下去,那将是另外一个庞大的话题。中国城市若想自然而然的发展下去,我们首先要除去自己的心魔,除去城市规模增加是灾难的错误想法,这很困难,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否则我们就是自我设限的跳蚤,我们自己会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如果内心是侏儒,那么我们不可能变成巨人。//----------------------------------------------------------------------------------------------------------后记:1. 有人批评说这个回答有点答非所问的嫌疑。我这里解释一下,我之所以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但是在中国却有那么多人迷失在这个问题上,所以问题不一定是好问题,但是问题的背后却反映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中国太多人对大城市存在着不正常的误解,从普通市民到决策者都被一些流行在中国的观点所绊倒了,反大城市的风力很足,从民间的逃离北上广,到官方的限制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以至于我们彼此之间互相伤害。所以我在这里把中国大城市问题的本质、问题和起因的思考一并写成这篇文章作为答案放在这里,我很高兴有人支持我的观点,我对此非常感谢。2 .我注意到有人批评我文章缺乏“辩证观点”,我是这样理解的,事物固然具有两面性,但是我们认清两面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明了的认识到黑白对错,而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有对有错,那就没法说清,就是捣糨糊了。在此我重申:大城市是顺其自然的发展结果,大城市无罪。3. 在大城市问题上我们都是我们错误观念的受害者,城市管理者制定各种政策限制人的流入,结果就是城市发展停滞到衰退,东莞就是最好的例子。保守的城市发展规划让我们空有世界最广袤的国土,却不得不挤用毕生的积蓄买个鸽子笼生活在里面,忍受着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带来的困扰,并且认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有户籍的市民用厌恶的心态对待新加入城市的兄弟姐妹,认为他们的到来让城市更糟糕了。没有户籍的市民有些最终不得不离开繁华的都市,他们受到了伤害;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忍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失去了应该有的幸福。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我们还没有从我们的误区中醒来,那么我们都是受害者,没有谁会是赢家。4.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定势是极难改变的,我的这一篇小小的文章本来么有报太多希望,但是有人说颠覆他之前的观念,让他看清楚了一些问题,这让我很欣慰,我觉得哪怕只是积极影响了一个人,这篇文章也是值得的了。我知道这篇文章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但是我们的思想能改变这个世界,只要有足够的人从错误的城市观念中走出来,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停止支持和实行那些彼此伤害的政策,和睦幸福的居住在我们喜欢的地方,彼此相爱。我祈祷这一天快点到来。5. 结合chenqin君的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就很清楚了。网友李彻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富归村,穷入城网友冯小昌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我倒有一个想法现在人之所以集中在城市,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工作。假如有一天,科技发展到足以让分落在各地的人仅靠一个装置就能实现远程工作的可能,那么我想那一天交通将不再拥堵,空气将不再浑浊,人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网友王展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其实没有人能说得清。城市是文明的躯壳,人类的活动才是灵魂。城市规划其实并非权力与控制,而是透过历史看到未来,顺应文明的走势——如牧者的职责只是看住黑羊和害马,羊毛长长、羊肉变多甚至生多少小羊,这是羊群自己的事情。回到具体的问题:文明聚落在百、千人的等级上,乡村肌理就很好,因为没什么冲突,一人一间别墅的话,从一家到另一家估计都不用电话,靠吼就够了。发展到100万人的规模,就需要严格的指标控制来规范各自的建设,因为人多了,冲突就多了。说个三俗的例子,每天100万人拉的屎怎么运出去,放到哪儿,就必须统一设计管理——详询英国19世纪的公共卫生法案,大抵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第一座里程碑;还有“纽约半个世纪往中部运大粪”的故事。。。发展到2000万人的规摸,就不再是一个城市中心能够承担的了——距离太远,通勤时间与劳动所得的博弈达到极限了。极度简化成李嘉图模型的话。。。就是城市边缘的房子已经卖不出钱了。但城市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大城市马太效应的极致吗?还是分散在100万人一座的中型城市?还是乡村发展起来呢? 其实没有人能知道。我们只能看到现在世界上出现的文明形态,他们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也许最优,但未来会出现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我们只能不断探索——探索是城市规划的本质,这个领域既非自然科学可以实验,也非艺术创作可以打草稿。再说说高票回答。我没看完,一是因为懒,二是在第一段就暴露了缺少严密的逻辑。用日本作为类比是不对的——日本的发展是战后受到美国扶持,需要短时间冲刺,加上日本人隐忍、服从的文化,他们选择了一极集中的模式,强化东京市,高密度发展。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民族性的结果。和中国的现象不符合。用美国类比也是不对的——一是美国的规划没什么力量,因为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膨胀,土地私有,宗地小,难以整合,因此发展受到了很多限制,中国可以有更大作为。二是美国很大面积都是荒漠,两侧沿海才真正适宜发展——毕竟海运是贸易的主要途径。这也能说明为什么白城芝加哥当年闹那么欢,现在也没什么大作为。用欧洲类比也不对——地方小,战略纵深小,国际合作更重要但也受到各种限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用俄国就更不对了——西伯利亚那么多不宜居住的地方。。。。而且毛子的作死大家都知道。再说,他们的发展策略用在中国的日子,那结果大家都看着呢。呵呵。最后说说我个人的想法:现在北上广毕竟太拥挤了,但是否应该分散到小城镇,还可以讨论——人生活在北京,一定天天去三里屯天安门吗?当然不了。人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睡觉、配套生活商业这三个要素为重。因此“社区化”是最重要的。举个栗子——美国洛杉矶,洛杉矶已经不再是洛杉矶了。现在说“我住洛杉矶”,早都不是the city of la了,很可能是。。。pasadena, S. pasadena, Alhambra(著名的阿市), Covina等等10多个小城市。每一个都是一个城市。人的生活么,不排除有人开车很远去别的城市工作,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在市内从事服务工作——我喜欢把这种现象和家庭类比——男人外出挣钱,女人洗衣做饭,男人挣来的钱,两人一起花。回到北京,虽然太拥挤,但人不一定要都疏散到远远的,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也可以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模式,让人们在各个规划看中的地段形成社区——归根结底,我们想的是城市不那么拥挤,生活不那么浮躁,环境不那么恶劣——如果“社区化”或者其他新的生活组织形式能够达到我们的希望,这些“社区”或者其他的文明形态,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呢——当然,除了领导班子之间的业绩竞争,但那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了,呵呵。网友诸葛仲毅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中国两千年,十几个朝代都没有把大城市的人口减少过,你区区十五年算什么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觉得是大城市。网友羊太守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如果从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购物、网上卖货方面来看,经济发展均衡,会不会去城市中心化,大家住在小而美的小城市也可以。网友蒙面大侠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麦肯锡将中国划分为22个城市群。未来中国13亿人口的大多数都将聚集在这22个主要城市群。集中,集中,13亿人口高度集中。网友萧峰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别管那些不着调的说法,在中国不要看怎么说要看怎么做,看一下国 省 县 镇四级税收入分配就可以了,在税收上现在是国家拿大头, 省级拿中头。县级拿零头,支出上正好倒过来,县级城市除少数被靠大城市和已发展出自己特色产业的少数城市外根本没前途,在很多人口密集省份的县级市,平时快见不到年轻人了,在中国最丰富的人都缺。还谈什么发展。网友张米斯特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三线城市已经都一尘不染,也有outlets和欧美大牌,十万首付能入住大豪宅,大家开的也都是豪车,真正稀缺的是教育和医疗资源。而十多年前,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区别还是显著的,教育和医疗反而不是最大的区别。而拿河南省来说,短期目标是从郑州高铁站到任何一个河南城市都在一小时内,很多省内城市到郑州仅需半小时,票价一二十的城际铁路。这样更加缩短了城市之间的差距,朝着一个更分散化的格局发展。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有质量的生活,而非一味追求金钱。同时,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来临,使得很多产业不再那么依赖于地理空间,杭州能有阿里巴巴而非北上广深,下一个超牛的IT公司完全可以出现在武汉,南京,郑州,甚至非省会城市。当然还是会有区别,比如码农的好去处多还是硅谷,西雅图,新英格兰几个都会,或者内地深圳等。教育和医疗资源的稀缺需要弥补,医疗好说,小病不用那么排队,大病半小时到省会治疗即可。教育上,非一线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差,除了本市毕业的,这些都要解决。然总而言之,分散化是趋势。网友岚山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题主可以去玩一下模拟城市系列,虽说是个游戏不用太当真,但是好多城市事实是可以在这个游戏上体现的,比如你提到的人口流动问题网友聿几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这排名第一的答案说了那么多,只是一味的论证鼓吹自己所为的大城市理论,并没有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这种答案都能排第一,真是惊了个呆。而且有些论据根本就是荒唐可笑。好几个答案都喜欢拿国外来对比,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中国特色“户籍制度”。未来15年户籍制度也不会有大的改观,所以拿国外来对比中国城市发展真是滑稽。知乎越来越流行这种文不对题的答案排第一了,长篇大论灌蒙你,让你不明觉厉爽一下,点个赞完事。(3-24更)北上广这些城市越来越大,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首先带来的是各种城市问题包括雾霾,拥堵,高房价,高生活成本,15年内不会有大的改观。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常年在2000万以上,再有大规模的增长可能性很小,并且政府也不会放任其无限制扩张。(前几天刚出的把保定作为政治副中心也是政府解决北京当前种种大城市病的一个姿态)判断未来15年的人口流向我觉得可以将流动人口劈分为两个群体。即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在一线大城市工作的第一需求的是赚钱,未来的15年内他们会随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而转移。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谋求可以在一线大城市定居,他们更倾向于离家乡更近的城镇和县城。未来15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会出现最高峰并出现下降趋势,这部分群体大多向往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有非常大的在一线城市定居的诉求。但是,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提高了他们定居大城市的难度,他们大多会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后返回家乡。但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家乡的县城和地级市的城市建设多半又不能满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因此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因此我相信未来15年内,县城,省会城市和一些大的二线城市会急剧扩张,而普通地级市不会出现大的人口扩张,北上广这些超级城市最多是维持现在的规模缓慢增长,甚至是15年后当二线城市人口出现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下降趋势。以上找不到数据支持,暂时只是代表个人观点网友卫振家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好吧,我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阐述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首先,近几年或者几年内,国家要进行农村的生产方式改革,至少在大平原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极大幅度剩余,这些人口为了生计或者为了其他因素将会涌入城市。其二,这些年的计划生育似乎略有成果,导致大量农村小学幼儿园关闭,再加上对现在人越来越愿意对教育支出,导致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小型城市,小型城市涌入大型城市。。。其三,成本和廉价劳动力,大城市由于城市建设,教育建设等等的不发达,导致生活成本提高,廉价劳动力开始消失,这就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更加偏远的地域迁移,同时,高速公路,鹿港以及现在运输业的发展也导致产品运输成本降低,这也能从侧面验证城市发展。其四,大型和超大型城市需要极其巨大的资源,但同时能辐射出极大的能量,带动其他城市发展,由于中国的巨大地域和环境优势,人口优势,这点必须与欧美分开。导致在未来超大型城市的带动效果将大于其吸附效果,这就说明未来的将以超大型城市为中心,牵引大量的卫星城市。其五,死城与空城的出现在未来不可避免,但是小型城市大多发展不错。资源性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的死城空城现象也将会层叠而出。最后总结一下,由于城市建设,教育,交通,公共设施等严重落后,一线城市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都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生活成本的提高也意味着在短期内一线城市的实际规模不会又太大的提升(除非政策的彻底变更和政府的砥砺支持),大量的小型城市消亡,同时由于教育信息,农业现代化等因素,地县级的城市将在短期内将大力发展,中型城市因为满足了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家伙来说就是更好的选择在短期内也会快速发展,少数城市因为资源枯竭和其他因素在短期内因元气重伤而消亡或者衰退。人口集中。。。。农村会少但仍然是大多数,中小型城市大多会大发展,人口同样,在能满足城市需求的情况下,大城市短期内人口不会大幅度增长,甚至开始出现流失。少数城市因各种因素,元气大伤,短期内人口增长较慢。最后说明一下,中国不同于日本,在于国土不同于大领土国家,中国在于人口。不同于大人口国家,中国在于政策和教育。我就是胡扯。。。大家跟着娱乐。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做不到,靠大家了!网友木木对[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给出的答复:国家目前的政策是逐步从农民手里征地。现在用的是一种相对温柔的方法。不再是像当初一个拆字就拿走你的房子!中国的耕地将逐步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最主要的就是耕地贷款。比如你今年可能一亩地抵押到五万,一年后国家告诉你地升值了,你就屁颠屁颠的再去领五万,以此类推,十年后你发现你根本没有能力赎回自己的地,那就只能把地交给国家。所以,未来中国的经济将逐步从房产经济过度到地产经济。城市核心区域改造基本完成,周边将会出现更多的廉租和经济适用房,提供给把土地抵押的进城的农民!慢慢行程国家提倡的农场主,规模化科学化种植的地主或者国家机构。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进口农作物的问题。因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主要农作物进口率逐步攀升,已经触发警戒线。由于我是手机回答,实在懒得找相关资料,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百度。综上所述,国家会慢慢的把农民往二线周边和三线城市赶,一些有钱的人会去农村大片拿地。,现在很多大型房企你可以关注一下地块是不是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甚至在城市周边的都不动工。一些有眼光的会把资金投到相关行业。另外很大一部分人会在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时赚点小钱,比如开个超市诊所什么的。总得来讲,大城市人不会少,不过也不会大规模涌入了,二线周边和三线城市是国家的主要关注点!具体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和速度。现在还不好判断!毕竟现在是温水煮青蛙。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大城市】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由“说好的别疼”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电子税务局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