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端掉的网线断了接上还能用吗要怎么接上

中国游客疯狂购买奢侈品 狂热背后存在概念错误?
更新时间: 18:05:36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本期的《新民周刊》的封面图片显得有些时尚,图片中,一位时髦女郎的身旁是一个大礼盒,礼盒中露出各种名表、香水等大牌奢侈品,图片正中标着几个大字:《奢侈品江湖多么深多么浑》。就在此时此刻,中国的富人们正在世界各地横扫着所谓国际一线品牌的专卖店,哪里有奢侈品,哪里就有疯狂抢购,珠宝卡地亚、时装阿玛尼、配饰爱马仕,乃至书写工具万宝龙、护肤圣品雅诗兰黛等等,都被中国顾客成套的塞进已经鼓鼓的购物袋。中国人在疯狂的购买着奢侈品,又是什么样的原因支撑着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狂热?人们对奢侈品又存在着哪些概念性的错误?详细情况请听中央台记者田娜对《新民周刊》记者金姬的采访。田娜:最近,在年尾年初,最吸引国际眼球的除了歼20,除了人民币升值,就是中国人在奢侈品行业的消费能力,为了迎接中国顾客,国外许多商店还专门雇佣来会说普通话的雇员,那么中国人以什么样的状态在横扫奢侈品市场?金姬:就是据媒体报道,在2010年打折季期间,中国人购买的奢侈品高达10亿英镑,而且中国人现在已经取代了人和阿拉伯人成为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最大买家,占到整个市场30%的份额。媒体甚至制造档这个新名词表现中国强大的奢侈品购买力,事实上据统计去年中国整个在奢侈品市场占到1/4以上,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我们知道中国从2009年开始就已经超过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根据最新的一份调查,奢侈品供应商去年一年,也就是2010年从中国人口袋里掏走了684亿人民币,在华销售最大的数量是化妆品、香水、个人保养品还有手表等奢侈品。据预测到2014年也就是三年以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到全球奢侈品销量的23%左右,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疯狂的购买力是非常惊人的。田娜:人们都说,现在的中国不像那样存在贵族阶级,也不像那样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更不像那样拥有雄厚的财力,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奢侈品痴迷?金姬:一方面中国的爱面子和送礼文化让大家在选择商品的时候会优先考虑最好和最贵的那种,我们知道奢侈品是位于商品金字塔的顶端,这是一个社会精英人群才有能力选择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者平均只用自己4%的财富去购买,中国人一般来说,现在产生一种未富先奢的现象,也就是说部分年轻人可能用自己40%的收入去苦求这样的一件奢侈品,而且大家会觉得,有一个盲目跟风的现象,别人也在用,我也想要用这样一个奢侈品,哪怕我未必是这样一个奢侈品的目标群体,或者说我的金钱的购买能力不够。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奢侈品正式进入中国可能也不超过一、二十年,而中国最近这十年,每年大量产生新贵或者我们所说的暴发户,他们的金钱是上去了,但是他们对奢侈品的认识跟上,觉得大家都在选奢侈品,我选也没有错,这就是一种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的痴迷奢侈品的一种现状。田娜:面对这种现状,有人开玩笑说奢侈品就是始终把人维持在乞丐状态,却给他做皇帝的错觉。也有专家认为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概念存在着错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金姬:首先我们知道在世界奢侈品协会注册的是有来自700多个奢侈品的品牌,但目前进入中国市场可能只有270多个,这个数据是来自于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的,他们认为,中国人对奢侈品,他们所认识的其中的1/3的一个品牌,而且很多真正的小众的或真正非常一流的大牌的奢侈品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或者不为中国人所知。另一方面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主流群体过于年轻化,目前报告显示,可能是在25到45岁之间,平均比的奢侈品消费者年轻了15岁,比年轻了25岁,而且过于低龄化,像有些品牌推出的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奢侈品,这个现象在中国是非常可怕的。
英国酒店推荐
免责申明: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②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发送邮件至。
相关目的地:&&
正在发生的旅游热点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学案例 市场营销学论文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 市场营销学课外实践 市场营销学试题 国际市场营销学 市场营销学4p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1市场营销学4市场购买行为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奢侈品销售增长高居不下 分析称因炫富心强_生活消费-消费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奢侈品销售增长高居不下 分析称因炫富心强
  花30多万元买个花瓶、刷10万多元购块手表、掏20万买个包包,如果是10年前听说这些奢侈品的价格,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恐怕会是“除了大款有人买吗”,可是现在这些“天价贵族”就摆在我们身边的百货商场里,而且拥有不少拥趸。
  近日,记者从Chanel上海专卖店获悉,4月1日开始香奈儿腕表将提价,但涨幅并未透露。据知情人士透露,CHANEL珠宝腕表系列涨幅会在7%左右,此外,CHANEL手袋也将会涨5%-18%,部分手袋甚至涨20%。
  此前,深圳路易威登(LV)旗舰店也自3月1日开始,全线提价,据工作人员透露,“全国范围的平均涨幅为5%左右,部分产品涨幅略高于平均涨幅。”
  尽管如此,但据记者调查采访,LouisVuitton(以下简称LV)、CHANEL、GUCCI等一线品牌的销售额未见下降,反而有所攀升。
  增长率高居不下
  奢侈品行业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间接揭示出巨大隐形社会财富的存在,同时加剧表露中国当前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现象,也自另一角度印证了国人对于奢侈品所带来的“贵族身份”的盲目追逐与向往的心态。
  日前,在某地的百货大厅内的一块牌子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目光。记者注意到,这不是什么新品介绍,而是会员单日消费冠军的纪录。一位会员以当日消费12.3517万元高居冠军榜首位,而其余每天的销售纪录也均不低于万元之下。
  据报道,广州奢侈品商场丽柏广场从开业以来,其每年购物消费总额排名前10名的贵宾消费年均总额高达百万,购买力十分惊人。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运营官欧阳坤告诉记者:“奢侈品基本上年年要提价,去年是小幅度,今年涨幅会稍微大些,在5%-15%之间。现在LV、香奈儿提价已经开始,其他品牌也会陆续上调。”
  尽管奢侈品价格连年上涨,但这对于“购奢族”来说似乎并不受任何影响。在北京星光旗舰店内,记者采访到一位正在购买CHANEL皮包的消费者,她对记者说,这个品牌是自己的钟爱,即使涨价,也不惜花重金去购买。
  商务部官员曾表示,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国内消费市场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向消费型国家过渡。
  日前,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尘埃落定。据高华证券预计,2011年和2012年度,三亚免税店就能分别为贡献净利润1.03亿元和2.38亿元,占该公司2011年和2012年净利润的15%和23%。
  谁在支持着奢侈品市场
  据一项对比调查显示,顶级轿车BENTLEY(宾利)在英国的销售价介于10万-50万英镑之间,而来到中国后这个价格就变成了300万-1200万人民币不等,即使这样高昂的价格,BENTLEY进入中国还不到6年,在中国的销售量便超过了日本。据悉,2008年,BENTLEY在中国的销售量比一年前增长了93%,远远快于英国本土7%的增长率。
  谁在支持着奢侈品市场?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娱乐、体育明星和成功的商业人士。其实,
  中国消费奢侈品的人群远远不止如此,奢侈品牌只属于成功人士消费的局面已经发生改变。一位奢侈品经营者表示,在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者大多是40岁至70岁的中老年人,而在中国这一年龄段被大大提前。
  从消费结构上来看,他们经常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比如皮鞋、皮包、手表等。女士则对化妆品、香水、时装等更为钟情。收入中高水平的人会靠这些品牌物品来暗示自己也有能力涉足高档消费。
  从消费富裕程度上来看,目前购买顶级奢侈品的主力消费人群并不是胡润百富榜的上榜富豪,而山西煤炭老板、温州的私募基金、京津江浙的炒房团等新贵通常是奢侈品盛宴中的主力食客。
  是炫耀还是消费
  著名经济学家( )曾在《为什么我们的收入这么低》中撰文表示,中国尽管以超高的GDP增长率使得日本让位,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各个国家的薪资收入加在一起,除以这个国家的GDP,得出的结论是:欧美最高,平均是55%,日本是53%,澳大利亚是47%,韩国是44%,南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平均是33%,东南亚包括菲律宾、泰国平均是28%,中东包括伊朗和土耳其大概平均是25%,而中国却只有8%。
  有趣的是,中国居然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的第二大国,但与此同时,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民工荒”又出现了。如何解释,一个奢侈品的消费大国,2009年它的消费占GDP的比率却只有29%。
  尽管奢侈品在中国连年涨价,但这个“打击性”的涨价只打击了中国游客一小段时间,随后他们重整雄风又一次投入到大肆购买的队列中。“反正涨都涨过了,难不成还等它跌,又不是股票,我们总要买的,迟买不如早买,免得到时候又涨。”这是一位正在奢侈品店“血拼”的消费者对记者说的原话。
  专家称,近年来,盲目高端消费已经成为国人潜在消费理念。顶级奢侈品为了保证品质,一般都不会到我国来生产,对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起不了多大的带动作用。同时,我国也远远没有做好接受奢侈品消费和生产的准备。
  据2010年消费者考虑购买的奢华品品牌排位显示,顶级时尚服饰产品占领了绝对优势,LV、CHANEL、GUCCI分列前三甲。LV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原因在于其通过价值塑造让消费者觉得背LV包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买的不是产品是一种尊贵,一种奢侈。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虽然不是奢侈品生产大国,却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更主要的因素源于我国新富阶层尚不懂得如何进行奢侈品消费,不懂得如何品味奢侈品文化内涵,大多是冲动之下瞬间做出决定,偏爱买最贵的、最知名的顶尖品牌,而仅仅是为消费而进行的行为消费。目前的奢侈品消费者中更多的是“用消费来炫耀”,是一种盲目的社会效仿。
  另据《对奢侈品牌的狂热:透视亚洲人对奢侈品的强烈兴趣》撰文说,中国消费者目前处于炫耀阶段,奢侈品被视为财富与身份的直接象征。而西方消费者已转向更为注重品牌商品的品质和内在价值。
  (责任编辑:符仲明)中国民众为沉沦奢侈品接盘的狂热心理_人民时政_人民论坛网
中国民众为沉沦奢侈品接盘的狂热心理
核心提示:
高昂的价格配上不上档次的服务,再加上大规模的开店计划,让业内对奢侈品牌向二三线城市的挺进有了别样的解读上世纪90年代,模仿着香港半岛酒店的格局,北京王府井的王府半岛酒店将地下1、2层改建成精品廊。1992年,LV进驻精品廊,意味着一个开端。此后多年,尽管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进入中国,但大多数专卖店依然聚集在豪华酒店的大堂里,针对的也主要是外国人。
&  &无成本&突进--- 奢侈品牌掘金中国调查
  南京,LV专卖店开业
  高昂的价格配上不上档次的服务,再加上大规模的开店计划,让业内对奢侈品牌向二三线城市的挺进有了别样的解读
  上世纪90年代,模仿着香港半岛酒店的格局,北京王府井的王府半岛酒店将地下1、2层改建成精品廊。
  1992年,LV进驻精品廊,意味着一个开端。此后多年,尽管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进入中国,但大多数专卖店依然聚集在豪华酒店的大堂里,针对的也主要是外国人。
  2000年前后,奢侈品牌将目标转向中国大众人群。
  不乏这般景象:月薪不过三四千元的白领,吃咸菜、泡面,省下几个月薪水换来一个LV包,再背着包去挤地铁、公交。
  新闻则说,由于中国买家越来越多,法国奢侈品商店不得不限制人流量,并改变多年惯例,周末继续开门营业。
  满城尽是LV
  2004年,在法国学习奢侈品管理的欧阳坤回到中国。&那时的富人,还觉得奢侈品就等于浪费。也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现任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的欧阳坤说,当时,市场上还是假货横行,&满城尽是LV&。
  高昂的关税导致中国市场上的奢侈品比国外贵,在巴黎的LV门店里,商品价格会比北京门店低40%,比香港门店低30%,离境时还可以享受12%的消费退税。但现实却出乎欧阳坤意料,价格劣势根本不是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的障碍,&谁都没想到,中国二三线市场居然爆发得如此激烈。&
  2009年,奢侈品品牌在世界各地均受重创,欧洲的奢侈品销售分别下跌了4%,美国的下跌了20%,欧洲下跌了15%到20%。唯独中国的销售上升了20%。
  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65亿美元,连续3年全球增长率第一。
  截至2011年12月底,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份额的28%,全球居首。
  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说,在2012年,元旦、春节、情人节带动的持续消费高峰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将达146亿美元以上。
  法国里昂证券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达到近1700亿欧元,全世界44%的奢侈品将卖给中国人。
  2010年,LV在中国的28个城市拥有35家门店,销售额已占到全球销售额的近四成,而传统奢侈品消费市场欧洲和美国,所占份额分别是19%和23%。
  截至2011年6月底,PRADA在中国的销售额为2.23亿欧元,同比增长了38%。PRADA首席执行官CarloMazzi还表示,未来两到三年,PRADA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年销售量将增长3倍以上。
  单以国内数据评价中国市场对奢侈品牌的贡献,并不全面。因为欧洲和美国的奢侈品销售额,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支撑着的。
  在韩国的免税商店里,消费额占比最高的游客已经由日本人变成了中国人。在海外媒体的报道中,由于中国人喜欢卡地亚,于是卡地亚在韩国免税店的销售额排名迅速从原来的第十上升为第一。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主管经济、财政、商务的官员GianfrancaD&Ignazio在世界奢侈品协会的一次报告发布会上说,意大利生产的奢侈品,60%卖给了中国人。
  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报告显示,2010年,亚洲人在欧洲市场购买了690亿美元的奢侈品,其中,中国人累计消费了近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
  争夺二三线城市
  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大幅扩张已成大势。
  &七成以上的奢侈品牌在今后一年里,会把原来在日本的开店计划转移到中国。&欧阳坤说。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品牌COACH计划未来几年中,每年在中国新开30家左右的门店,新店将主要开设在二、三线城市。目前,COACH在中国的店铺总数有60多家。PRADA则计划未来两年内,将专卖店数量从目前的15家增加到45家。2009年,BURBERRY在中国内地拥有50家专卖店,但该品牌的计划是短期内将专卖店数量增加到100家。
  &这些品牌主要的扩张方向就是二三线城市。&欧阳坤说,现在,宁波、杭州这些二线城市,拥有的奢侈品牌数量,早已和上海、北京不相上下。
  从商业角度看,奢侈品在二三线城市的拓展,明智且成功。
  在《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城市调查报告》中,中国奢侈品消费能力前三分别是杭州、温州和青岛。
  麦肯锡的调查显示,2015年,75%的富人将生活在二三线城市及一些非沿海城市,其消费能力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同等收入的消费者。高盛则预测,中国未来5年内愿意消费奢侈品的人会从4000万增至1.6亿人,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2010年,GUCCI在温州开了专卖店,不到半年就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在郑州的专卖店,开业前3天,每天销售额都过百万元。LV在成都的旗舰店,试营业一天半,销售额500万元,其成都直销店的年销售额9亿元,但LV全球最赚钱的专卖店却是在温州;杭州大厦一楼,六七成的奢侈品专卖店,都是全国单店销售冠军,一个月销售额三五千万元都很正常。&美国杰傲商业咨询公司CEO赵彦兵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赵彦兵在国外奢侈品行业工作多年,2008年成立现在的公司,专门在国内为二三线地产商和奢侈品牌牵线搭桥。
  快速度和差服务
  2008年前后,奢侈品牌不惜重金大规模收回国内代理权。
  在这波代理权收回潮中,最令人瞩目的事件包括:2007年,阿玛尼在中国成立独资公司,并宣布开设直营店;2008年1月,万宝龙收回上海国瑞信钟表有限公司的代理权;5月,COACH宣布收购香港俊思代理的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内地的COACH零售业务;这一年,登喜路也逐步收回温州、宁波、杭州地区的代理权。
  2010年7月,BURBERRY以7000万英镑收购其特许经营伙伴KwokHangHoldings(国行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中国内地的Burberry特许经营店。
  &当时,奢侈品牌的普遍说法是,专注于逐利的代理商无法在品牌培养、形象维护等方面与品牌达成一致。言下之意,就是代理商只专注于短期利益,而无法帮助品牌成长。&赵彦兵说,但在收回代理权之后,奢侈品牌在品牌形象、服务上也没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奢侈品牌开店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以奢侈品&代购&为业的吴筱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奢侈品牌在中国的服务质量只能用&差&来形容。
  &在欧洲,人们对奢侈品的理解是:值得维修的产品。专卖店工作人员对来维修产品的顾客也格外热情,因为这些人都是品牌的忠实顾客。&吴筱葭在欧洲已9年,也去奢侈品专卖店修过太阳镜、钢笔、皮包等多件奢侈品。
  &不需要发票,随到随修,效率非常高,一般不会收费,即便是大修大补,维修费也低得让你不好意思。&莫筱葭在回到中国后,享受到的却是&路边摊&的待遇。
  &在法国几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却需要你等上1个多小时,然后对方才告诉你,还需要再等两个月,昂贵的维修费用,就更不用提了。&
  &再过几年,海外代购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就是因为在国外买的东西,国内的专卖店根本就不给你修。&吴筱葭说道。
  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中约有67%来自新增消费者,这说明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的忠诚度很弱。欧阳坤说,这虽然也是奢侈品新兴市场普遍的问题,但就中国而言,奢侈品牌本身没有细心经营客户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服务没做好,奢侈品牌的品牌形象也没维护好。
  除了服务档次与价格不在同一档次,备受指责却并无改进之外,奢侈品牌还不断爆出更多的负面新闻。
  2011年10月,GUCCI在深圳的旗舰店就被爆出虐工丑闻。在GUCCI专卖店离职员工公开发表的《集体辞职的古驰员工致最高管理层的一封公开信》中,这些员工举出多条实例指责GUCCI无视员工&正常的生理需求&。
  这个被称作奢侈品&血汗工厂&的事件,结局只是古驰中国总部公关部发布了一份声明,称GUCCI&不允许也不会容忍投诉中所陈述的不当行为。古驰已经对相关投诉做过详尽的调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撤换有关的管理人员及店铺主管、建立和公司高层直接而保密的对话渠道等。&
  至于调查结果如何,是否会对员工进行赔偿,GUCCI都没有提及。
  最后一次圈钱
  高昂的价格配上不上档次的服务,再加上大规模的开店计划,让业内对奢侈品牌向二三线城市的挺进有了别样的解读。
  在赵彦兵看来,奢侈品牌收回代理权,再大规模进入二三线城市,其实是奢侈品牌沉沦前的最后一次圈钱运动。
  大多数情况下,奢侈品牌开店,非但不要承担巨额成本压力,反而从一开始就能赚一笔。
  奢侈品牌开专卖店,最大的成本就是租金和铺货。目前,上海恒隆广场一楼的租金大约是每天每平方米10美元,二三线很多城市的租金不到其1/5,而营业额却能达到上海专卖店的2/3。上海富客斯集团CEO陆强说,此外,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对奢侈品牌的追捧,以及他们相互间的竞争,也给奢侈品牌提供了大量的好机会。
  在浙江一家购物中心担任招商部门副总的卢春华对此深有感触。
  &房地产开发在向二三线城市挺进,在奢侈品牌招商时的坏习惯也照搬到了全国各地。&卢春华说,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奢侈品牌进驻一向被认为是让商业地产增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楼有多少奢侈品牌专卖店,直接影响到整个物业的租金水平。&卢春华说,但奢侈品牌只有那么多,所以在上海,开发商为争夺品牌,还必须&倒贴&。
  一般情况下,开发商要以每平方米2万元的标准补贴奢侈品牌的装修费,如果品牌在中国采用代理制,开发商还要额外支付给代理商200万到300万元的代理费,有的品牌开设专卖店时的第一批备货,还要开发商买断。
  &奢侈品牌开店,不但不需要成本,而且还大有赚头。&卢春华说,由于一线城市商业地产招商竞争激烈,&后来连品牌的广告费、活动费,也要开发商分担。&
  在北京、上海,开发商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引进奢侈品牌虽然赔钱,但可以拉高其他楼层的租金。&
  在二三线城市,实现这样的平衡却比较难。&很多商业物业里,一楼满满当当,金碧辉煌,二楼、三楼却空空荡荡,或者一楼是国际一线品牌,二楼就变成了不知名品牌。&卢春华说,虽然对奢侈品牌圈钱和苛刻的指责一直存在,但这种模式却已然在全国愈演愈烈。
  向二三线城市的扩张,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也加速了奢侈品牌在中国&平民化&的过程。
  &未来一到三年,奢侈品牌流失最高端客户,转而把二三线城市作为市场重点,以维持销售业绩的做法,将成为常态。&欧阳坤说,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中约有67%来自新增消费者,如果奢侈品牌无法将新增消费转变为忠诚客户,那这样的发展可能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欧阳坤说,&LV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门店,每年销售额都会下滑5%到10%左右。虽然他们也很着急高端消费者流失,但这个趋势不易逆转。&
  谁在消费奢侈品
英国圣诞节大促销,中国顾客成&血拼&主力军
  对一些在欧洲已经被人们自然淘汰出奢侈品行列的品牌来说,这里是品牌生存延续的希望所在
  这是一个能让奢侈品行业疯狂的市场&&两亿的消费者,并且有预测说每年增长25%。
  这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市场。一些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证明自己拥有&奢侈品&,而不在乎奢侈品本身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一些人选择品牌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个品牌是否昂贵且知名,至于这件商品的设计理念,似乎无关紧要。
  对一些在欧洲已经被人们自然淘汰出奢侈品行列的品牌来说,这里是品牌生存延续的希望所在。
  这里,就是中国正火爆的奢侈品市场。
  有钱人和年轻人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报告》说,中国内地主流奢侈品消费人群已达总人口的16%,约2亿人,并且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这些人主要生活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月收入在2万元到5万元之间。
  奢侈品行业内部,整体上,中国奢侈品消费群被划分为:有钱人和年轻人。
  这是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划分,在欧美市场,奢侈品的消费人群,是1%甚至更少的人。他们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但在中国,如果这样划分,可能是一个错误。因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分布于18岁到50岁之间。
  《世界奢侈品协会年度官方报告》预测说,未来3到5年,25岁到30岁的消费者将成为中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年轻化正成为中国奢侈品消费群最重要的特色。
  2007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35~45岁之间。2008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32~45岁之间,平均年龄趋向年轻3岁。2009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9~45岁之间,平均年龄又趋向年轻3岁。2010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再趋向年轻4岁。2011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进一步趋向年轻3岁。
  &你只要看到北京、上海满城尽是LV,就能理解这一趋势。&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年龄层次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消费方式的不同。中国年轻人追逐奢侈品的心理动机实际并不难理解:&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不能说不大,他们想摆脱现状,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时候,一些人会发现,几万块的奢侈品服饰、箱包正好能满足他们表现&与众不同&的要求。&
  二三线城市的爆发
  &以北京星光天地的LV专卖店为例,其固定客户的流失率,每年达5%到10%。&欧阳坤说,但LV在中国的销量总体增长却很快,这几乎是所有在中国的奢侈品牌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中约有67%来自新增消费者。数据反映了两大趋势,一是成熟消费群继续向国外市场流失,二是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剧增。
  &奢侈品的新品最早出现在巴黎、米兰这样的时尚之都,3个月之后,新品才会进入亚洲,先是日本,然后是中国。进入中国之后,也是先一线城市,再到二三线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新鲜感、产品线的丰富程度,都在不断衰减。&欧阳坤说,在一些奢侈品牌二三线城市的专卖店,还经常可以看到欧美市场一两年前的旧款产品,有的在欧洲已经被当作库存进入折扣商城打折销售了,在中国却还被宣传为&新品&。
  &成熟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只要贵就好,所以,越来越多的成熟消费者,开始每年定期去欧洲市场消费了,因为那里更便宜,而且选择更多。&欧阳坤说,在一线城市,很多奢侈品牌专卖店的销量都在以每年5%到10%的速度下滑。
  在对二线城市消费群的调研中,欧阳坤发现&二线城市对奢侈品的态度是:需不需要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能不能体现身份,能不能跟上所在圈层的档次&。
  另外,二三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还具有&酬付性&,也就是买奢侈品是为了送礼而非自用。&二线城市,购买奢侈品送礼的比例达36%,而在一线城市约是28%。&
  救命稻草
  二三线城市不成熟的消费模式,成为不少正在没落中的奢侈品牌的救命稻草。
  欧阳坤说,在家庭月收入5万到10万元之间以及10万元以上的消费群体中,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消费金额,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54.6%的二线城市消费者认为,价格高低不会影响他们对奢侈品牌的购买。在高级服装配饰上,二线城市每年花费在2万元以内的人群有74.9%,每年花费2万到10万元的人群有23.5%,每年花费10万到20万元的人群与一线城市基本持平。
  二三线城市有了消费群,却没有成熟的消费环境。&二三线城市很少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奢侈品广告,也很难从时尚杂志中得到足够的信息。他们认知奢侈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看身边的人谁在用。&欧阳坤说,在二三线城市,一些人开始以使用什么样的奢侈品,来判断对方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层。
  对一些正在没落的奢侈品牌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大众化程度越高,在二三线城市拥有的认知度就更高。&上海富克斯集团CEO陆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对品牌的认知有一个时间差,&一线城市已经被挤出奢侈品行列的品牌,在二三线城市还能继续风生水起。这和一些品牌在国外并不知名,但在中国大受追捧是一个道理。&
  低龄化和标识化
  现在,低龄化和标识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深。
  &我们在北京101中学做过调查,发现80%的孩子,都觉得父母给自己的物质条件,和自己能否好好学习,能否和同学打成一片,有相当重要的关联。&欧阳坤说,奢侈品在中国被附加了标识性的功能,部分家长又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代言人,&所以孩子写字也得用万宝龙的钢笔,上学要背GUCCI的书包。&
  这样的消费结构,还催生了一个新产业---奢侈品电子商务平台。
  自2010年以来,以奢侈品为主要销售对象的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出现。&在国外,奢侈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多是限时、限量的抢购形式,这些网站大多门槛很高,例如必须是某品牌的VIP客户才有资格成为网站的客户。&佳品网总裁杨培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奢侈品电子商务平台,大多以销售过季的奢侈品牌经典款为主,以3到5折的价格,直接面向大众长期销售。
  面向的消费者,则是那些&大学以上学历,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杨培锋说,这样的消费群结构正符合中国市场的特色。&在欧美,人们决定消费一件奢侈品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例如,欧洲人买一块奢侈品牌手表的平均时间是4小时,他们要仔细欣赏,看这块表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和品位,他们不大会仅凭网络上的一些照片就下订单。&
  中国市场却有些不同。&在电商平台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卡地亚、百达翡丽卖得都不错。&杨培锋说,他曾遇到过一个中国顾客,&两个月下了30多个订单,我还以为她是买回去搞批发。我自己打电话去做客户随访,发现她都是自用和送人的。她最满意的,网站上的品牌她都知道,而且价格便宜。&
  杨培锋说,正是摸准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佳品网每月重复购买率达40%,这是一个让外国同行羡慕不已的数字。
  法国,LV制造工厂场景
  &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本身就是个矛盾的产物,奢侈品行业已经&不是生产真正奢侈的商品,而是要在削减成本的同时假装质量能够继续保持上乘&。例如,LV皮具早就不是手工生产而沦为大批量流水线产品,BURBERRY有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
  CARTIER全球总裁Bernard Fornas曾说,在一个世纪之前,你必须是一个国王或者贵族才能够有足够的钱买得起CARTIER,而在今天,你是企业家、是牙医、是律师,哪怕你是大公司的一个行政人员,也有可能买得起CARTIER。
  这段话在奢侈品业内流传甚广,因为这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趋势,那些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牌,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一个个家族经营的手工作坊,被流水生产线和商业运作所操控,奢侈品赖以立身的小众化顾客群、手工精致做工、高端的客户体验逐一失去,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牌,似乎只剩下价格上的&奢侈&。
  当家族遇到商业集团
  在欧美,奢侈品牌没落,被人归咎于商业集团的介入。
  最典型的代表, LVMH集团。从1987年到2011年,LVMH集团进行了60多项收购,持股了74家奢侈品公司。这些奢侈品牌中,很多都是以手工制作起家,以历史悠久而闻名。然而,商业化运作的核心却是规模化生产及销售。
  客观地说,商业化运作曾经让很多步履艰难的家族品牌重获新生。
  例如,女装品牌Celine,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保持着创始人赛琳-薇琵娜(Celine Vipiana)负责设计,其丈夫负责账务的典型的家族品牌运营模式。1987年时,Celine每年的营业额只有2000万美元左右,利润大约有500万美元。
  但在LVMH接手前的1996年,不再适应市场的Celine,亏损额已达1600万美元。此后,LVMH逐步让品牌的创始人和管理者出局,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让Celine起死回生。那就是:先挖掘出可供包装的历史--- Celine品牌在1945年就已出现;然后将Celine的业务结构由服装为主改成以皮具为主,因为利润更高;最后,是将产品生产、销售周期从原先的几个月缩短为几周。
  这些转变后来被总结为&LV整合法则&,包括LV、GUCCI都因此而走出困境。
  在收购的同时,LVMH集团也卖掉了48个品牌,其衡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盈利潜力。
  与LVMH齐名的GUCCI集团,2004年在引入原联合利华总裁Robert Polet担任CEO时,公开表示希望向消费者传达&轻松愉快、可触摸、可抵达的品牌形象&。这在奢侈品行业内,被认为开启了奢侈品的资本时代,就是以逐利为品牌管理的核心。
  在消费者之中,这样的转变备受质疑。&西方对奢侈品的传统概念,就是小众的,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少而精的,手工定制的。流水线生产肯定与之矛盾。&上海富客斯集团CEO陆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样的变化有得有失,得到的是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失去的则是品牌的忠诚顾客和高端用户,而后者正是奢侈品牌维系的生命线。
  &奢侈品具有非常强的示范效应,如果回到十几、二十几年前,你去欧美的奢侈品专卖店,店员很可能会询问你的身份和职业,然后说,对不起,我们的东西不能卖给你,因为你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群。&陆强说,这样的高姿态,对奢侈品百年来始终维护高高在上的姿态功不可没。
  没落的豪门
  美国评论家Dana Thomas在其《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一书说,所谓奢侈品,最初的定位是向能够负担得起的少数人,提供的最精美的手工制品。所以,如今&大量生产的奢侈品&本身就是个矛盾的产物。
  在Dana Thomas看来,如今的奢侈品行业,已经&不是生产真正奢侈的商品,而是要在削减成本的同时假装质量能够继续保持上乘。&例如,LV皮具早就不是手工生产而是大批量流水线产品,BURBERRY有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只有爱马仕,还是坚持在法国手工原产。&如果一个奢侈品,失掉它赖以生存的手工、原产地等情感因素,它的核心价值便失去。&
  2011年3月,以43亿欧元的代价,LVMH集团收购了全球第三大珠宝品牌BVLGARI。这项LV近10年来最大的收购案,以曾多次宣称&给多少钱都不卖&的BVLGARI妥协而告终,却引发了时尚界一次规模巨大的讨论。
  在一些社交网站上,很多BVLGARI的客户都在说,当流水线作业取代作坊和工匠,Bvlgari还是原来的BVLGARI吗?&
  &BVLGARI当年也宣称过&给多少钱&都不卖。家族式经营毕竟已经落后了,当生存甚至亏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品牌又如何坚持传统的那一套?&浙江一家奢侈品代理公司的老板郭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而且,随着奢侈品商业集团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高端的奢侈品牌会成为商业化的俘虏。
  以LVMH集团为例,该集团旗下有50多个奢侈品牌,其中最核心的品牌就是LV,LV是LVMH集团资金投入最多的一个品牌,也是集团最赚钱的品牌。一定意义上,LV支撑了LVMH的发展,集团用LV赚来的钱,再去扶植其他赔钱但足以抬高集团身份和有商业潜力的品牌。
  &一个奢侈品集团,必须拥有赚钱的品牌,但也必须拥有代表最高端身份的品牌。随着平民化的加快,LV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后一个要求。&陆强说,对奢侈品商业集团来说,再直接收购一个成熟的品牌,显然更加务实。&如果爱马仕被成功收购,那就又会重复LV现在的路线,这其实是一个循环。&
  大众化的背后
  并不是所有奢侈品牌都排斥商业化。这从奢侈品牌雄心勃勃的全球扩张计划中就可见一斑。例如,PRADA就计划在2013年底将零售店数量扩大到550家,截至2011年9月,其店铺总数为358家。
  &如果店面增加一倍,供货量也要相应增加。所以,大幅扩张必然伴随着流水化生产。&陆强说。
  大多数奢侈品牌在面对中国二三线市场的时候,大多选择了粗放扩张的道路,&从这些品牌的扩张速度和服务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们就是以捞快钱为目的,这意味着最快3年之后,就会有奢侈品牌出现&品牌死亡&。&欧阳坤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对于奢侈品牌因大众化而没落,BOTTEGA VENETA中国区总裁高峰有不同看法。 &就连一直坚持手工制作的爱马仕,内部也进行过要不要推出更&亲民&的产品的讨论,而且这种讨论已经持续了100多年。&高峰说,从奢侈品牌的角度上看,&大众化&的核心是如何与更年轻的、未来的潜在主力客户群更早进行沟通。
  高峰说,商业化运作,对奢侈品牌的传统也并非都是副作用,&有钱了,才有实力把手工、定制的那部分最高端业务维护并发扬光大。&
  高峰曾于2004年至2008年担任爱马仕中国商务总监,创立起爱马仕在中国的销售网络。但他也承认,奢侈品牌培养年轻客户群的行为,还存在着严格、谨慎的过程,&针对的一定是今后能成为忠诚客户的那一群人,而不是只要负担得起这个价格的人就行。&
  鸵鸟的哭泣:一些奢侈品牌背后的动物工业流水线
 雅加达,善待动物组织(PETA)成员穿上服饰,戴上面具,走上街头呼吁法国著名时装及奢侈品的品牌爱马仕(Hermes)停止出售用动物皮草制成的皮草制品
  奢侈品最本质的概念,是少数人拥有,多数人梦寐以求。现在的奢侈品却走上了多数人拥有的道路,转变为流水线生产、商业化运营。于是,奢侈品失去了文化土壤,只能以用料来强调自己的高端性
  南非,距离约翰内斯堡500公里的乡间,是鸵鸟的家园。
  在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和沙漠地带,时常可见几十只2米多高的大家伙,炫耀般地展开双翼,以每小时50甚至70公里的速度奔驰,让人不禁惊讶,看似纤细的长腿,如何支撑着100多公斤的庞大身躯?
  它们奔跑着,发出响亮而重浊,如同狮吼般的叫声。偶尔会冲进斑马、羚羊、长颈鹿、角马群里,这样,就能吃到被这些食草动物从草丛里惊起的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这些好斗的大家伙也会为争夺配偶以及各种原因而互相打斗,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弱肉强食的法则不仅适用于种群之间,也适用于种群内部。
  只是,这一切和&爱马仕鸵鸟&无关。
  在约翰内斯堡乡间的一个农场里,曾经的爱马仕皮具公司主席兼总裁克里斯蒂昂.布朗卡尔特看到是另一种&鸵鸟&:一个个被称为&爱马仕之蛋&的鸵鸟蛋被分开放置,每一枚蛋均被小型木制围栏单独隔开。
  被冠以&爱马仕&之名,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雏鸟就只能过着隔离的生活。
  克里斯蒂昂.布朗卡尔特在他写的《LUXE》一书中说:让群居的鸵鸟违背天性,是为了让它们不会互相打斗,甚至不会在奔跑时撞及任何障碍物。
  而这,又是为了让这些鸵鸟的皮肤完美无损,不会有擦伤的痕迹。在这些鸵鸟被扒下皮制成包之后,爱马仕的顾客能够感受到爱马仕&精益求精&的品质。
  雏鸟渐渐长成庞然大物,寂寞却挥之不去。&爱马仕&的鸵鸟只能在农场细致入微的保护下独自奔跑,不管他们如何用热切的大眼睛,注视着远方同类们挤挤攘攘共同狂奔时掀起的烟尘。
  没有人知道,如果鸵鸟知道为何命运被如此设定,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哀怨?
  在爱马仕的体系里,一只鸵鸟的生命,禁不住一只小小皮包的消耗。鸵鸟最终却只有颈背部到尾部的皮革有价值&&在人类眼中,只有这里的毛孔最均匀,一颗颗凸起的小圆颗粒,不规则地构成图案,且没有两幅是完全相同的。
  最终,由几只鸵鸟&贡献&出的、一个肉眼很难看到的叮咬疮面都没有的皮革,汇聚到爱马仕的工匠手中。
  越是稀少,越是珍贵。尽管每只鸵鸟皮包标价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依然有消费者在爱马仕的等候名单上,加上自己的名字。
  在《变形金刚3》中,总统的女特使带着骄傲的语气,让助理在手上的3个爱马仕包中,专门拿出那个绿色的,鸵鸟皮的包。
  一个爱马仕Birkin皮包,通常要在订购半年到1年后才能拿到货。如果要购买自行选择皮料、扣件等的MADE-TO-ORDER(定制)Birkin包,等待时间甚至长达五六年。
  也就是说,当鸵鸟还只是雏鸟,甚至还未破壳而出时,他们就已经被奢侈品的用户所殷殷期待。
  文身猪的悲哀
  猪皮,本不受奢侈品牌青睐。它既不如蟒蛇皮、鳄鱼皮、鸵鸟皮稀有,也不如水貂皮、狐狸皮有质感。
  被文身的猪皮,就不一样了。
  2008年的北京,曾有一家&艺术农场&。在这里,来自比利时的威姆.德沃伊(WimDelvoye)饲养了一批欧洲进口的猪。
  农场对外说:这些猪被按照艺术品的价值买了保险,在户外活动时,还会被抹上厚厚的防晒霜以免晒黑。回到猪圈,这些猪也享受到了同类们可能无法想象的待遇---电风扇、暖气片、活水渠。一天洗好几遍澡。
  待遇好,是因为品相好。
  这些猪身上,都被文身了美丽的图案:迪士尼人物、玫瑰花、天使、美人鱼,以及香奈儿和LV的LOGO。
  北京媒体当时的报道说,对于文身猪的待遇,威姆.德沃伊认为理所当然,因为&猪就只是猪,不是大师设计的椅子或者电脑。只有当它们被精心地纹上独一无二的图案和花纹,才有了自己的精神和名字,猪的个体价值得到了提升。即使猪死去,文身作为猪的一部分却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成为了一幅有生命的画卷。&
  对于给这些猪文身的过程,艺术家自己讲述的是:&每次开工前都要给猪上足麻药。而且猪每次昏迷的时间又不能超过两小时,所以我只好把文身时间缩短到一小时。这么一来,绘制那么一幅作品就要花上数个月,这种速度大概比很多油画家还要慢。&
  由天使之爱罹危流浪伴侣动物救护志愿者团队中的志愿者发布的倡议书《敦请香奈儿停止关于动物文身类产品衍生品的制售交易》说:&猪皮文身,在猪幼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在随后的一年左右时间里,随着它的成长发育,要再进行几十次补文,甚至几百次。文身的时候,为了保证猪的存活,不能进行深度麻醉,只能保证控制其大幅度挣扎。方式是用一支电的文身枪扎刺其皮肤,还要填入不褪色颜料。&
  一本旅行杂志也描述了一头叫做&美人鱼&的猪的文身经历:&在一张铁腿桌子上,&美人鱼&被工人们按住,由医生给它做全身麻醉。然后文身师拿着文身枪开始在猪屁股上作画。&
  &开始,&美人鱼&还算老实,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麻醉剂打得不够,它的短尾巴开始在屁股上打圈,后臀的肉不断扭动着。随着文身的进行,&美人鱼&开始嚎叫,发出了&杀猪般的叫声&。&最后,&&美人鱼&似乎终于摆脱了麻药的束缚,猛地站了起来,任凭工人们揪耳朵、拉前腿、按屁股,它还是挣扎着掉下了铁腿桌子,此次文身告一段落。&
  奢侈品牌香奈儿因为这些猪,还险些将威姆.德沃伊告上法庭。但香奈儿不是为猪出头,而是恼火品牌LOGO被滥用。最后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了商业合作,文身猪的皮,被香奈儿制成了限量版的文身猪皮包。
  水貂、浣熊、绵羊、狐狸们的故事
  不仅仅是文身猪和鸵鸟,更多的动物正因以奢侈、精益求精、保护皮毛的名义,受到摧残。
  公开资料显示,在白俄罗斯,每年有8万多只水貂被杀害。为了完整地获得毛皮,人们通常用在肛门过电的方式让水貂死亡。这种方法效率并不高,几乎所有的水貂都必须经过多次电击才会死亡。但相比使用毒气,电击成本低廉,因而被广泛采用。
  在美国,养殖场也会用注射杀虫剂到心脏的方式杀死水貂。通常,水貂会痉挛10分钟之后才死亡。
  在印尼,浣熊被人用木棍敲击头部,或抓住尾巴整个举起然后重重摔死。有些时候,流水作业的人顾不上动物还没断气,就会用斧头砍下动物的脚,然后将动物倒挂在铁钩上剥皮。一些动物保护组织网站上公布的视频中,不乏这样的场景:血肉模糊的动物挣扎着抬起头,看着自己没有皮毛的身体。
  在善待动物组织亚太分部的网站上,还有着这样的故事:
  在澳大利亚,农民为了生产更多羊毛,专门培植了皮肤有很多皱褶的美利奴绵羊。羊的皮肤皱褶易于聚积尿液,潮湿的皮层吸引苍蝇寄居并产卵。为了清除啃食羊皮的蛆虫,每年都有数百万只羊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被硬生生切除臀部大块的皮层和肉。
  在北美一个养殖场里,狐狸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都被关在笼子里。一个大约0.75平方米大小的笼子里,蜗居着4只狐狸;貂的生存空间更小。国外动物学家发布这样的研究报告:拥挤的囚禁生活,会促使狐狸、浣熊、貂等小动物自相残杀。
  养殖场场主对动物保护组织的调查员说,注射巴比妥酸盐杀死动物尽管人道,却太过昂贵---每只动物需要2元人民币。他们的办法是:用一个金属套索吊住狐狸的脖子,从笼子里拽出来,然后把一根电棒插入动物的直肠内,再将一根金属导体插入它们的嘴里。接着打开电源开关,让240伏的电流贯通狐狸的身体。
  而调查员看到的景象是:&狐狸的眼睛通常是闭着的,身体会变得僵硬。有碎裂声发出??有时牙齿会崩碎并从嘴里掉出来。??插入肛门的电棒常常会掉出来。而这时狐狸会剧烈地抽搐、颤抖、哀嚎。&
  在美国加州的一个栗鼠养殖场,有时候,人们会一手扼住栗鼠的脖子,另一只手抓住它下身,然后猛力拉脱它的椎骨,将脖子拽断。有时候,人们会用鳄鱼钳的两端分别夹住动物的耳朵和阴唇,然后打开电流开关,让动物1~2分钟甚至更长的抽搐中死去。但也有动物学家说,电击很多时候只是使小动物瘫痪,它们虽然无法嚎叫或反抗,但实际上仍有知觉。
  奢侈品挥霍了什么
  用动物毛皮制作皮具、服装,有着悠久的历史。围绕动物命运而来的指责和争论也始终没有结果。比如,人们拒绝皮草服饰,是否也应该不吃肉、不穿皮鞋呢?在西伯利亚等寒冷的地区,很难找到比皮草更保暖的服装材料,是否又该为了保护动物而改变延续上千年的传统?
  在达尼亚看来,这似乎是个并不难以解决的问题。
  达尼亚来自白俄罗斯,在她的老家,御寒少不了皮草,但达尼亚又是一些动物保护组织里的活跃分子。
  &奢侈品满足的是人们的欲望而非需要,而这却带给小动物额外的痛苦和伤害。&在达尼亚眼中,用动物材料制成的奢侈品,不仅价格奢侈,还有对生命的挥霍。
  业内熟知的一个事实是:一张鸵鸟皮真正被使用的部分只有1/3。
  一个鳄鱼皮的包身,使用的只是鳄鱼喉咙以下到腹部的皮革,因为这里纹理较宽,触感更柔韧。通常制作一只奢侈品手袋就需要1到2只鳄鱼皮。如果鳄鱼因为打架而在这些部位留下了伤痕,就无法被采用。所以,&将养殖的鳄鱼分别装在翻身都困难的木箱子里养殖,是目前非常常用的做法。&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伴随着奢侈品在全世界的大众化、平民化浪潮,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被&奢侈&。
  和奢侈相对应的,却是奢侈品逐渐走下了神坛。
  &奢侈品最本质的概念,是少数人拥有,多数人梦寐以求。但现在的奢侈品,却走上了多数人拥有的道路。越来越多家族化经营,手工生产的奢侈品,转变为流水线生产、商业化运营。奢侈品失去了文化土壤,只能以用料来强调自己的高端性。&欧阳坤说,成熟的奢侈品消费者并不认可这一点,所以,在欧美,很多奢侈品不断流失最高端的客户。
  现在,奢侈品将力挽狂澜的希望寄托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还刚刚走进奢侈品的大门,高昂的价格,奢侈的用料,炫目的包装,还能制造出巨大的吸引力。也正是因为不成熟,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还不知道,今日他们为之颠狂的奢侈品其实早已沦落,让他们一掷千金买单的那些商品,在欧洲,非但不能彰显身份和地位,反而越来越遭受非议。&唐拓说。他在上海一家奢侈品代理公司工作多年,一直担任买手的重任。&中国人和外国人,虽然购买的奢侈品牌几乎完全一致,但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们看待同一奢侈品牌的眼光有着极大差别。&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应该思考的是,这些价格高昂,代价重大的商品,真的还是奢侈品吗?带给消费者的,究竟是什么?&唐拓说。
  (瞭望东方周刊)
[责任编辑:王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线端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