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家公司能做能耗能源监控系统统

工业能源管理系统
EMS能源管理系统通过能耗模型计算能源消耗的分布,分析节能潜力,帮助企业合理使用能源、经济运行,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6%~30(%)以上的节能。
能源系统主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
能源系统主设备的集中控制、操作、调整和参数的设定;
实现能源系统的综合平衡、合理分配、优化调度;
异常、故障和事故处理;
基础能源管理;
能源运行潮流数据的实时短时归档、数据库归档和即时查询;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是一套以能源管理和节能决策为目的的管理系统。系统收集与能耗相关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实施能耗优化管理,并保证在不同工况下建筑节 能设备尽可能运行在各自高效工作区内,各系统之间运行参数配置合理,减少和控制能源消耗,消除能源浪费,从而实现建筑能耗的真正优化。
建立实时能耗数据采集系统;建立能耗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
建立能源成本报表;建立能源折标系统。
政府级能耗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其采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节能标准芯引擎平台技术,统计直报子系统设计技术,实现机构分类、分层管理,便于层层上报管理和统计分析,动态制 定指标报表模板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评估体系。
1、中国节能安全芯引擎支撑
采用专用数采仪、数据加解密组件、数据安全协议、数据传输安全
2、网络安全体系建立
网络通讯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
3、系统安全体系建立
病毒防治、风险控制、安全审计。
4、应用安全体系建立
用户身份认证(CA证书)、数据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处理.
5、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立
天融公司具有丰富的建筑能源管理现场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为客户开发独特的能源管理产品,提供综合性建筑能源解决方案,系统开发建设及后续的各项系统运行维护 服务。截至目前,标准芯、安全芯、兼容芯引擎平台已经成功的在全国1000家重点环境监控企业监控平台中应用,系统运行状态稳定。
天融公司政府级能耗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可对全国重点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并通过监测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对机构的用能状况进行评价
天融公司政府级能耗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可对全国重点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并通过监测数据的汇总、统计、分析对机构的用能状况进行评价关于印发《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页&>&委工作动态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质检总局关于印发《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改环资〔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计量发展规划(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等有关工作要求,加快建设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推动完成“双控”目标任务,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共同制定了《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省(区、市)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要联合编制本地区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牵头部门、承担单位、进度安排等,于2017年年底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和质检总局(计量司)。  联系方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010-(环资司)010-33(国家节能中心)010-(国家信息中心)  质检总局:010-(计量司)010-(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附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质 &检 &总& 局日    附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以下简称“监测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互联网与节能工作深度融合,提高节能宏观调控能力,推动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共同实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统筹推进监测系统建设,通过指导、监管、奖惩等措施,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设接入端系统,并积极创新机制,保障系统持续稳定运行。重点用能单位要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建设接入端系统并上传监测数据,积极采用在线监测方式加强能源管理、发掘节能潜力,不断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监测系统建设要以各地区、各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既有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为基础,秉承开放、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等协调对接,减少投资,防止重复建设,实现数据共享,避免重复采集数据,增加重点用能单位负担。  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在前期经过试点验证的系列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完善系统架构、数据采集传输、数据应用等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全国统一技术标准的监测系统,确保国家、省、用能单位等各级系统数据互联互通。  (三)工作目标  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建成连接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和行业数据共享的监测系统。通过开展能耗大数据分析应用,为政府部门做好能源宏观分析与战略规划、开展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形势分析、实施节能监察、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制定节能标准等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为统筹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撑,为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能源日常监控管理、开展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能源计量审查、节能改造等提供支撑服务,切实促进企业提质增效降本。  二、建设内容  监测系统采用“国家平台+省级平台+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的架构,重点用能单位端能耗监测数据上传到省级平台,再由省级平台上传至国家平台;没有建设省级平台的,重点用能单位端能耗监测数据直接上传到国家平台;国家、省级平台实现数据同步和数据交互。按能耗数据流向,主要有以下建设内容。  (一)建设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  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部署在重点用能单位内部,由重点用能单位负责建设。主要功能是,通过计量仪表、工控系统等采集、汇总本单位能耗数据,将数据上传至省级平台,或直接上传至国家平台。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要通过网闸、防火墙、隔离等安全措施,确保内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要具备远程升级维保、一端多传、接收国家和省级平台推送信息和用能单位自身能源管理所需的功能。  (二)建设省级平台  省级平台是监测系统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部署在各省(区、市)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支持接入市级平台数据,至少应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的要求。省级平台由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负责建设,要优先使用政务云等计算资源,符合国家对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工作要求。主要功能是,接收本区域内重点用能单位上传的数据,按统一的技术标准与国家平台进行数据对接,为本省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重点用能单位等提供支持服务。各地区原则上要建设省级平台,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区,重点用能单位监测数据可以直接上传到国家平台,各省(区、市)有关部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通过国家平台对本区域内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管理。  (三)对接国家平台  各省级平台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将监测数据上传到国家平台。国家平台部署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建设,主要功能是接入、汇总、分析各省级平台或重点用能单位直接上传的数据,为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持。国家平台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接口,实现信息共享。  三、组织实施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负责统一部署、统筹推进监测系统建设工作。对各地区建设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地区工作进展,指导各地区编制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发布有关建设指南和技术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国家平台建设和运行维护,利用平台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节能形势分析,开展预测预警,并向质检总局提供全数据开放接口;质检总局根据业务工作需要,提出平台建设意见或建议,利用平台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监管和技术服务,建立能源计量基础数据库,做好能源计量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推动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体系。  (二)各省(区、市)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负责本地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编制本地区监测系统建设方案,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建设,建设省级平台,将重点用能单位监测数据传输到省级平台及国家平台。已在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建有省级平台的地区,不再新建省级平台,要按照国家统一技术标准要求改造使用原有平台。其中两部门均建有监测系统的地区,要协调实现系统间数据共享,避免重复采集数据,增加用能单位负担。需要新建省级平台的地区,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要协商确定建设牵头部门,明确建设模式,确保部门间数据共享。各地区要梳理纳入监测系统的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建立用能单位端接入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机制,强化对重点用能单位端系统建设实施进度和系统质量的跟踪,每季度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报送工作进展情况报告。不建设省级平台的地区,要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建设,将监测数据上传到国家平台。  (三)各重点用能单位要严格按照各地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要求,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建设,将能源消费数据准确、完整、及时接入到省级平台或国家平台。要做好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指定工作负责人,将接入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设备更换等计入企业成本,确保系统数据上传的连续性、真实性,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各省(区、市)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人,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和指挥调度机制,加强对本地区工作的督促指导;要加强与工业、建筑、交通、能源、国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相关监测系统对接,形成工作合力。  (二)落实目标责任。国家将各省(区、市)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纳入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各地区要分解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建设任务并纳入对下级政府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分解落实,严格进行考核。要强化对监测系统承建单位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  (三)加大投入力度。各省(区、市)要协调落实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保障系统按期建成和建成后稳定运行。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区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省级平台和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国家发展改革委视情况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各地区监测系统建设予以必要的补助。  (四)强化技术支撑。国家制定发布能耗在线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对接传输、重点用能单位端系统等各类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开展省级平台和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数据对接测试和标准验证,组织开展培训,确保国家平台、省级平台、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数据有效对接。加强能耗监测器具的智能化升级改造、配备、安装和检定校准,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为监测系统稳定有效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发挥国家节能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技术支撑单位的作用,做好系统建设技术保障,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和质检总局(计量司)提交系统运行情况报告、能耗数据分析报告。各省(区、市)节能监察机构、节能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有关计量技术机构要做好本地区监测系统建设技术支持工作。各水电气热等能源资源供应单位要积极支持监测系统建设,按要求提供相关数据。  (五)加强系统应用。各地区要强化系统应用功能,利用监测系统做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形势分析、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填报审核等工作,在开展节能考核、节能监察、节能量核算、能效对标达标、能源审计、能源计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时,要优先考虑将监测数据作为评价或参照数据。积极开展能耗大数据应用,探索“互联网+节能”服务新模式,及时向重点用能单位提供政策解读、技术推荐、节能诊断、能源计量等服务,为用能单位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提高能源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成节能目标等提供支持。  (六)开展监督检查。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要组织开展节能监察执法、能源计量监督检查等,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执行节能法律法规标准情况、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检定校准情况、高耗能特种设备使用情况、重点用能单位接入端系统情况的检查、抽查,及时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并进行通报。未按期完成建设工作或不维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点用能单位,要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失信惩戒。
&&&&[字体:&&&&]&&&&&&&&节能调度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厂家有哪些_百度知道
节能调度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厂家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山东力创能源计量与能效管理专家,系统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大型公建能耗监测系统已经在多个领域应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摘 要]适应节能形势发展的新变化,能耗监测的内涵也正在逐步延伸。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能耗监测管控体系,对于提高能效、"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能耗监测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 要]适应节能形势发展的新变化,能耗监测的内涵也正在逐步延伸。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能耗监测管控体系,对于提高能效、推进节能减排作用明显。近年来我国能耗监测管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在管理理念、制度安排、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能耗在线实时监测管理体系,将成为未来能耗监测的发展目标。适应这种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在计量设备基础管理、能耗监测考核制度、监测机构设置和人员培训、资金渠道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3/view-4889932.htm  [关键词]能耗;在线监测;控制管理;动态监控;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05   能耗监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规(或行业、地方规定)和能源标准,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测试和评价工作,它与能耗统计、能耗考核构成节能管理链上的3个主要环节。比较而言,能耗监测是核心环节,因为它不仅决定了能耗统计的质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统计结果的及时性),而且也为用能单位实施公平合理的节能绩效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能耗监测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在管理理念、制度安排、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制约了能耗监测水平的提高,能耗监测对提高能效所产生的作用还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国内能耗监测控制管理现状进行的系统梳理,旨在及时发现能耗监测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不足,准确预测和把握能耗监测的未来发展走向,以便根据未来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不断完善现有能耗监测管控体系的思路和对策建议,促进能耗监测质量的提升,为实现全面节能降耗的目标和任务而发挥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一、国内能耗监测控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着手对能耗监测进行制度性建设,陆续出台了一些管理性规定,并设置了一些专门机构负责能耗监测管理。而在技术研究领域,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有些成果经试点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公共建筑耗能(主要是电能)在线实时监测系统的研发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推广。从实践领域来看,国内能耗监测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和建筑业这三大“耗能大户”。   (一)能耗监测相关管理规定   关于能耗监测管理规定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法律规定,二是行政性的管理规定。前者没有专门性的规定,只是在《节约能源法》(2007年修订)个别条款中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能耗监测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后者有专门的规定,既有宏观层面的管理规定,也有微观层面的管理规定。   日第十届全国人大通过的《节约能源法》有两处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能耗的监测工作[1]。第31条提出“国家鼓励工业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第46条中提出“国务院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检测的监督管理”。   关于能耗监测,国家比较早地出台了有关行政性管理规定。1990年国家计委颁发了《节约能源监测管理暂行规定》,各省和各行业的节能监测规定均是以此为基础制定的。根据国家能耗监测有关规定,各省市也都制定了各自的能耗监测规定。从目前来看,这些规定大都比较陈旧,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能耗监测实践发展的需要。比较而言,浙江省在2002年出台的《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是比较新的。该办法包括25条,于日起正式实施。有些省市是在综合性的节能管理办法个别条款中规定了能耗监测的新内容。比如,2007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建立全市节能监测平台,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实现对重点高耗能单位的监测”的目标任务[1]。   为适应能耗监测新形势发展的需要,2007年国家发改委、统计局、能源办联合出台了《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这个方案规定了能耗监测的主体,能耗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以及对地区单位GDP能耗及其降低率数据质量的监测,包括对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的监测等。这个实施方案可以看成是1990年暂行规定的有效补充。   由于能耗管理涉及比较专业的技术管理,因此从技术方法的角度,国家有关部门也下发了节能监测的有关规定。如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单位提出的一些国家标准的节能技术方法,主要包括:《节能监测技术通则》、《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热力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泵机组液体输送系统节能监测方法》等。相对于前述的管理规定,这些技术性规定属于单项监测的范畴,是为这些领域的能耗监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二)能耗监测机构及管理职责   能耗监测管理制度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省市)的相关政策和组织管理规定。1990年国家计委决定将组建全国节能监测管理中心,设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该规定对节能监测机构的职责、地市节能监测站的主要职责、监测内容及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与全国节能监测管理中心对应的是省市的能源利用监测中心。有的地方发展得比较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如重庆市能源利用中心。该中心下设执法监察室、节能监察室、法规信息室和理化分析室。该监测中心是“十一五”期间重点能力建设的全国节能监测中心之一。现有各类监测仪器设备142台套,可以进行现场多种用能设备的参数测试。监测中心完成了20多个节能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对全市1 000多家企业4 500台重点耗能设备的能耗状况实施监测,对40余家企业进行了节能诊断。   从职责来看,节能监测中心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延伸至多个领域。比如,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隶属于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经过27年的发展历程,中心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已成为国内一流的从事节能监测、能源技术政策研究和节能技术服务的专业机构。
  近年来一些大型国企也成立节能监测中心,除了从事本企业的节能监测外,还承接地方的一些能耗监测业务。如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于2010年9月成立了工程技术节能监测中心,目前可开展3大类37个项目的节能监测与测试、功能质量理化分析和综合评价测试等工作。   (三)能耗监测试点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国能耗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工业企业和公共建筑领域成效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能耗监测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推广应用。   1. 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比重超过70%,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二五”期间工业节能减排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应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数字化能源管控系统、实现能耗在线监测,实时、准确地把握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关键工序的能耗,是企业实现精细化节能管理、促进节能降耗的必然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切实加强工业能耗信息监测,提高工业能耗状况预测预警能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201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部分省、市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首批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的省、市包括: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江西省新余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东莞市。通知还明确提出,其他具备相应条件、拟开展试点的地区,可提出申请。鼓励有条件的非试点地区推进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在线监测体系建设。通知要求,2012年年底前,试点地区建成区域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将已建成能源管控中心的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完成年综合能耗10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在线监测;2013年年底前,完成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地区可结合本地企业信息化水平和节能管理要求,扩大在线监测范围,提高目标要求,加快建设进度。同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在广东东莞召开了全国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工作交流会[2],一致认为,建设全国工业能耗监测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节能降耗的重要举措,对于支撑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指导企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尽快建成全国统一的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   2. 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成效初显   公共建筑节能已成为全社会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有关资料介绍,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年耗电量约占全国城镇总耗电量的22%,每平方米年耗电量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2]。因此,开展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促进和带动全社会节能意义重大。截至2010年,全国已对758栋建筑的能耗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全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3]。   2006 年北京市率先开展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分项用电计量项目研究,于2009年4月开始正式投入运行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目前可实现对北京市96栋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数据的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这是最初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4]。北京市节能环保中心的网络平台实现实时监测全市的大型公共建筑用能数据,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措施、精确诊断公建耗能情况提供数据基础。   在“十一五”期间,深圳市计划建立全市大型公建基本信息并每年进行能耗统计,完成深圳市建筑能耗监测数据中心的建设,完成约900栋大型公建能源审计,完成600栋大型公建能耗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等[5]。   2012年6月,上海市级机关办公建筑能耗监测分平台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正式启动,全市近50个市级机关的能耗可在网上实时监控。据介绍,上海市级机关将在2~3年时间内完成监控布点,2012年将完成60%的布点工作。今后将对照市级机关合理用能指南中的标准进行考核,并纳入党政机关负责人的考核中[6]。   江苏省自2007 年开展能耗监测调研与研究,并于2008年起实施能耗监测项目试点,依托省级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落实了分项计量工程项目和数据中心建设[7]。2010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工作的要求,出台了《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程》,从建筑用能的分类、分项、建筑能耗监测的范围以及分项计量工程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提出了技术要求。江苏省建筑能耗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已先后应用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市级监测中心,实现了对辖区内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的目标。   宁波市是浙江省第一个试点能源合同管理的城市,目前全市3 000多家公共机构全面引入合同能耗管理,加大了对重点用能大户的技术改造。“十一五”时期,全市公共机构节能取得了明显成效,89家市级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电耗59.57千瓦时、单位建筑面积水耗1.22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23.2%和37%。随着“能源保姆”走进公共机构,2012年年底全市完成了市级90家公共机构的能耗实时监测系统全覆盖[8]。   二、能耗监测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能耗监测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3大方面:一是能耗监测的理念比较陈旧,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原始概念的范畴;二是能耗监测管理制度没有形成框架体系,制度性漏洞大量存在;三是能耗监测体系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撑和必须的资金支持。   (一)能耗监测理念比较滞后   由于能耗监测是从能耗的分项统计发展而来,因此,传统的能耗监测往往将能耗监测与能耗统计混为一谈。由于这种原始理念的存在,目前很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将能耗监测等同于能耗统计,进而将人工抄表的过程看成是能耗监测的过程。能耗监测理念滞后还表现在很多实际工作者将能耗监测局限在能源的“三平衡”检测上,即热平衡、水平衡和电平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能耗检测工作。这些理念的存在很难使人们走出能耗静态管理的局限,去构筑能耗监测动态管理的思维框架。显然,这种陈旧落后的监测理念与现代能耗监测理念相去甚远。现代能耗监测理念更多地赋予了创新和引领的内涵,强调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能耗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并进行能源消耗监测,通过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为监测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化决策支持,提升能耗诊断和研制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从而获得降低用能、提升节能的效果。因此,要尽快改变目前能耗监测落后的现状,必须树立起全新的能耗监测理念。
  (二)能耗监测控制管理未形成制度体系   尽管过去20多年我国在能耗监测领域已经有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还很不完善。从国家层面来看,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首个节能监测管理制度,至今一直没有进行更新,很多条款已很难适应节能新形势的要求。虽然2007年出台的《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是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但它也只是一种静态的能耗指标监测,并不是动态的能耗过程监测,因而其对提高能效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其次,绝大部分省市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也一直沿用着已有的管理规定,也没有根据节能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及时更新。这说明,目前我国在能耗监测制度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大的空缺,亟需尽快完善。   而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的问题。很多单位缺乏能耗监测管理机构,而已有的这些机构如监测站其主要业务基本上投放在环境监测领域,对节能监测的投入不够。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缺乏熟悉计量工作的专业人员,现有的计量人员管理水平不高。至于熟悉能耗监测网络技术及数据分析的专业人员更是奇缺,因此,迫切需要能耗监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   (三)能耗监测基础条件还不具备   能耗监测最初源于分项计量设想的提出,也就说,从最本源的要求来看,计量设备的配备是最基本的元素。因为,无论是原始的人工监测还是处于前沿技术的在线监测,都需要具备一个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能耗设备的末端计量设备要齐全,且运行良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差距很大。首先,能耗监测的计量条件比较欠缺,很多能耗设备均没有按照规定配备计量表。比如,目前大多数公共建筑只有总电表、总气表等为数非常少的计量表具,缺乏楼宇内部各个用能子系统的实时、分项用能数据,难以精确地掌握楼宇中各个子系统各自的用能现状,无法实现科学的用能管理。已有的一些计量设备运行不准确,甚至有的已经损坏。造成这些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计量本身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部分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能源计量工作重视不够,舍不得投入,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能单位二级及以下计量器具配备率低下和不能定期溯源的现象。二是国内生产的计量仪器仪表质量不稳定,不能满足能源计量工作的需要,使用单位不得不购买进口计量检测设备。而进口设备不但价格高,而且服务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给使用单位的计量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四)能耗监测技术还不成熟   能耗监测技术还不成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耗监测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了能耗监管手段的滞后,行业监管信息不能动态、准确、实时地采集,数据资源也无法实现共享,导致主管部门在制定建筑节能管理和宏观调控时缺乏科学有效的依据。全国节能监测管理中心2007年对广东、广西、天津、河北、河南等地20多家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的一次调研表明[9],大中型企业虽然普遍重视能源计量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计量检测保证体系,但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能源计量数据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只有少数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功能比较先进的能源计量、统计、实时监控的计算机网络,其他行业的能源计量信息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计量、节能降耗的需要。   (五)能耗监测体系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   能耗监测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除了购买配齐能耗监测计量设备外,还需要投资建设网络系统。这对地方和企业而言,都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单位最终放弃了能耗在线监测网络建设。   三、能耗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国内外能耗监测发展趋势来看,通过建立网络和数据库,对主要能耗点进行监测和控制,已成为能耗监测发展的一个根本方向,这主要是由于依靠信息化手段对能耗情况进行监测控制,可以解决能耗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它将彻底改变人工抄表的原始工作方式,使能耗数据统计变得及时、准确,能有效防止数据的迟报、漏报和作假现象;二是有利于管理者对能耗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治,提高能效。比如,某研究院通过建立能耗动态监测系统,找到了部分耗能部位和某些不良用电习惯,通过节能管理和改进措施可节省年耗电量1.3×105 千瓦时,占全院总耗电量的10.5%[10];三是可为能耗定额管理提供精确数据,为能耗考核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不同情形和不同时点的能耗准确数据,从而为制定能耗标准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   能耗监控系统是为耗电量、耗水量、耗气量(天然气或者煤气量)、集中供热耗热量、集中制冷耗冷量与其他能源应用量的控制与测量提供解决方案的能耗监控系统。从技术框架结构看,这一监测控制系统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末端用能设备系统、分系统的监测、总控监测系统、三级网络系统。从技术路线来看,可以分为:能耗可测→能耗可控;设备测控→网络测控;数据采集点→数据中心→局域网→区域网→总网。按照技术路线循序渐进,终极发展目标是实现能耗在线实时监测。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基于能耗监测现状,着[于未来发展,需要对能耗监测进行比较系统的规划,并以此设计一些政策建议。   (一)提高能耗监测末端设备运行质量   这是保证能耗正常监测的首要物质及技术条件,也是建立能耗监测控制管理体系的最基础性要求。选择的主要做法包括:   第一,由有关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一次对现有能耗监测设备的全面调研,摸清底数,真正掌握计量设备配置的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末端设备优化配置方案。可分步实施:第一步,先保证一级表配备齐全,二级表配备要保证主要能耗设备;第二步,随着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核算方式改革的推进,做到分部门配置二级计量表;第三步,适应能耗监测网络化的需要,有序推进三级表的配置。   第二,对能耗监测设备进行“双检”。为保证能耗检测设备正常运行,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修。由厂家和设备检修人员在日常工作时进行检修和维护,对无法正常运行的表具进行撤换。计量单位的检测人员须对主要能耗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以保证能耗计量的准确性。
  第三,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目前有些部门的部分能耗计量设备陈旧落后,配置时间过长,需要更新淘汰。可考虑对主要能耗设备计量仪器的更新换代,及时使用市场上最先进的计量设备。其使用标准有3条:一是计量精确,二是能采集信息,三是可上传数据。这一环节对今后实施先进的监测手段甚为关键。   (二)健全能耗监测的组织管理体系   能耗监测范围广,节点多,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配备一定的人员,来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除在省市层面建立节约能源监测中心,专职负责监测能耗现状外,还需要在其下属各级单位建立相应的监测中心,配备专兼职人员。其作用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监测能耗设备的运行情况;二是及时分析能耗数据,并对能耗现状进行诊断,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和优化方案;三是推进能耗网络的扩展工作,以形成全覆盖的能耗在线实时监测控制管理系统。   (三)强化能耗监测的制度管理   制度建设是规范能耗监测工作的软件保证,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能耗监测管理制度,以指导和引导能耗监测实际工作。这些制度包括绩效考核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其中考核制度是关键。能耗监测考评体系主要包括考评制度和考核指标。考评制度需要制定有关考评的内容、方式、程序、质量标准、结果认定、奖惩等规定。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能量化的能耗监测的关键性指标,主要包括能耗的计划指标、财务指标完成情况,监测设备的配置率、检修率、检测率,能耗监测解决方案采纳情况等指标。比较而言,建立能耗监测绩效考核制度,主要是要合理设置能耗监测考核指标,并将其纳入单位能耗绩效考核的范畴。   (四)对能耗监测工作给予必需的资金支持   能耗监测需要专门的资金支持,才能保障能耗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监测设备,建立能耗数据传输网络,人员培训等方面。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能耗监测控制网络建设将成为投资的一个重点。资金来源有几种方式:一是从节能资金中列支。能耗监测本身属于节能的一部分,用能单位将其列入节能资金预算,可为监测网络建设提供必要的保证。二是建设项目从建设资金中列支,这样网络建设伴随建设大楼竣工而得以完成,可以避免老建筑物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无法布线的问题。三是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吸引外来资金。该模式由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融资等服务,客户先期无需资金投入,只在一定期限凭借节能效应分期支付服务费用。节能公司投资收回后,所有节能设备归客户所有。利用这种方式,实现双方共赢,可有效解决用户资金问题,提高对能耗监测网络建设的积极性。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