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华为账号密码找回忘了怎么办

浅谈智能机硬件发展 你真的需要这些“黑科技”吗?
日 22:56&&&出处:&& 作者:刘洋001&& 分享
  在圈内,“黑科技”一词随着去年5发布而为大众所熟知。虽说小米5能否担得起“十项黑科技”的称号有待考证,但是近年来,出现在手机上的“黑科技”的确不少:从模块化到虹膜识别,再到全面屏,曾经出现在科幻当中的手机功能逐一映入现实。● 回顾手机上那些昙花一现的“黑科技”& & 2012年时,索尼手机刚刚完成对爱立信股份的回收。当时曾发布了一款名为MT27i的中端机型。虽然这款手机并非旗舰产品,但其拥有的悬浮触控功能在当时可谓是一项不折不扣的黑科技:用户不需触摸屏幕,就能够完成对手机的操作。  可惜的是,这项功能并没有沿用到随后的索尼机型当中。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华过于实:虽然这项“隔空取物”般的功能看起来很炫酷,不过在实际使用上,并不能为用户带来便利,同时受距离、间隔物的影响也很大。  2014年发布的三星S4上,曾推出了类似眼球追踪的功能,手机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用户的面部状态,当用户面部偏移时,视频播放可以自动暂停。  实际上,三星最初想要将Galaxy S4上的眼球追踪功能打造的更具科技感,希望加入通过眼球追踪的方式滑动网页、实现翻页等操作。不过最终没能实现,出于妥协,采用了“自动暂停”方案+陀螺仪感知翻页的组合。  去年的MWC旗舰,发布了它的旗舰手机: G5,并在LG G6上率先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来实现相应功能的拓展。  后面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今年的LG G6并没有延续G5模块化的设计。LG的模块化之路在一代产品之后,正式宣告流产。  ......● 消费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 虽然手机上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花哨。近年的iPhone上,3D Touch已经成为了手机上的一项标配;去年的三星Note 7和三星S8上,虹膜识别则成了一项备受关注的“黑科技”。  不过在使用方面,即使已经进行了两代的普及,iPhone上的3D Touch无论是实用性、软件的适配还是用户使用率,依旧难以令人满意。三星的虹膜识别和目前主流的指纹识别相比,易用性上的差距仍然无法填平。  不得不说,这些功能在手机上仍然十分鸡肋。很多设计师/工程师或许会认为,用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一观点或许是正确的,但对于一个设计的好坏,目前来看消费者的判断能力要比设计师们高很多---设计师们或许忘记了自己设计的初衷。  拿已经被宣告终结的Google Glass为例,这款产品在面世时也曾引起了不小的冲动,其极具科技感的设计曾让不少人心动。不过由于售价、实用性、使用场景以及法律等方面的限制,这款产品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品类并不相同,但是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对于新功能的设计依旧有着警醒的作用:  1.实用性永远排在第一位:是否好用以及用户的需求必须考虑。  2.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并不是所有炫酷的功能都适合塞到手机里。  3.新功能对于产品定价的影响:用户是否愿意花钱为新功能买单。  从智能手机发展之初到现在,其实有着非常多炫酷而又充满科技感的功能在智能手机上出现过。不过,无论是悬浮触控还是眼球追踪,又或是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苹果园为iOS用户提供和下载,最新的、、、等,分享最权威的资讯、、及解决办法,拥有最火爆的,苹果园一家专注解决iOS所求的网站。智能手机硬件过剩了?千万别这么想
摘要:一百多年前,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曾经表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之所以发表这样的言论是基于他对物理学的深刻研究和理解。今天我们妄言“手机性能过剩”殊不知正是犯了同样的经验主义错误 。
PC时代我们同样经历过“性能过剩”言论:PC发展的早期,人们已经习惯了期待AMD或者英特尔这样的厂商发布新型号的CPU,因为这代表着我们电脑运行速度得到质的提升。但到后面,尽管摩尔定律仍未失效,人们却发现往往2-3年前的CPU仍然能够流畅带动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并且足以支撑大部分应用软件。
如今全球的PC销量已经进入新的衰退期,国内外分析机构在分析这一事实时,通常也会将“因性能过剩而导致的购买动力缺乏”作为主要原因之一 。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硬件配置的狂飙突进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回过头来2007年的一代iPhone,主频仅为420MHZ,RAM为128M,令人不可思议的低!仅仅几年时间,如今的旗舰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跨入八核时代,RAM也彪增到3G甚至4G。屏幕方面,2K屏幕的引入也远远超越了乔布斯当年提出的Retina概念。有人惊呼,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智能手机的配置就要彻底超越PC 了。
与此同时,一些本该随着硬件升级而解决的问题(至少消费者如此期待),比如卡、发热,比如拍照质量却如影随形。最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智能手机硬件配置的问题,并且搬出了智能手机硬件性能过剩论。
当人们在说一款手机性能过剩的时候,往往代表两个意思或者至少其中一个 :一种情况是手机的硬件已经超过了人们正常需求所以没有意义 ,比如说既然1080P的屏幕已经让人眼无法分辨像素点,为何我们需要2K屏幕?另一种情况,是软件(主要是操作系统)的优化跟不上硬件的提升,发挥不出硬件的威力 从而让更高级的配置显得没有必要。
这方面经常经常被举例的是Android手机和iPhone,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Android手机门面上的硬件配置已经远超过iPhone,但显然iPhone才是最流畅的手机。这种对比背后的潜台词是:既然iPhone可以用较低配置实现最好的流畅度,说明Android手机厂商与其不断的堆硬件,还不如好好优化系统。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先说结论:不管是消费者的盲目追求也好,厂商的营销阴谋也好,一旦厂商之间的硬件大战打起来,就会形成推动手机行业,甚至科技行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
就屏幕而言,如今像三星的S6 edge,魅族的MX4 Pro等旗舰机型已经配置了2K屏幕,但也还有一加2这样坚守1080P的机器。手机上2K屏幕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耗电量增加,比如因为优化和带宽不足引起的卡 顿等。
但2K真的没有必要吗?
意义1:智能手机消费端的需求能给屏幕提供商提供足够资金支撑,推动新技术的发展,而新技术的应用却不一定局限于智能手机。
比如现在很火的VR设备OculusRift,去年的OculusRift最大的缺点之一是“屏幕分辨率低”,因为其技术实现原理会导致屏幕分辨率减半。而在那个时候,市场还非常缺乏高DPI和高分辨率的屏幕给VR设备做支撑。VR毕竟是个新兴的小市场,没有哪个厂商愿意、敢单纯因为VR的需求就开生产线去生产这种屏幕。但智能手机就不一样了,超级庞大的市场需求是任何一家配件提供商都不敢忽略的。当市场已经呈现对高分屏需求的时候,需求便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强大力量,到现在,高分屏的技术已经在VR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倘若不是手机厂商的“冒进”,或许我们距离真正好用的VR设备又要多好几年。
意义2:单一硬件的提升会促使关联技术发展
手机是一个整体,硬件和硬件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2K屏幕对手机的GPU、CPU和电池都有较高的要求,不是想用就能用的。出于营销目的也好,出于真的想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也好,厂商既然要在手机上用2K屏,便意味着其必须想办法解决高分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正是这种尝试在推动着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确实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因为厂商对高分屏孜孜不倦的追求(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手机上的GPU从无到有,飞速发展。而强大的GPU,又给诸如视频播放、游戏等软件提供了发挥余地,这些技术的综合发展,让我们得以在手机上享受越来越丰富、友好的服务。
再说说CPU。
针对手机处理器的发展,大众的不满主要在于:CPU的核心数和频率都在提升,但却未带来使用体验的相应提升(比如流畅度 )。而且很多人也在怀疑,手机这样的移动设备到底是否需要多核处理器。最主要的是,有iPhone这个看似CPU核心数和主频都不“那么高”却使用体验绝佳的手机存在,给批评者提供了最强大的论据。
本人观点:首先拿iPhone来批判Android手机高配却卡顿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其次,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机的CPU绝非性能过剩,相反还是不足的。
在这里先纠正很多人进入的一个误区:因为手机上并发处理的情况较少,我们使用手机应用到底有多“流畅”,其实主要取决于手机上最强的处理器核心的能力 。因为核心数和主频都不怎么占优,iPhone经常给人的错觉就是用较弱的硬件实现了最好的流畅性,但这其实是错误的。
事实上基本上任何一款苹果新处理器发布的时候,其单核处理能力在那个时代都是最强大的 。再加上iPhone的“伪后台”机制和软硬件高度集成,以及iOS并没有Android要面对的碎片化问题,才造成了iPhone优化逆天的错觉 。
所以客观来说,iPhone流畅一方面固然有IOS系统和应用优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其处理器绝对超过同时代大部分其他处理器。
现在大部分Android旗舰机型的CPU处理能力都很强,但我们在实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卡顿、不流畅的情况。必须承认,系统优化不到位确实是原因之一 。和IOS相比,Android的虚拟机机制、渲染机制方面也确实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吃掉了一部分硬件资源。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和PC不同,这几年手机行业的发展明显是软件驱动硬件的发展、功能需求驱动硬件的发展 。
尽管同样是数据处理设备,但从一开始智能手机和PC就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设备。功能机时代,手机简单就是作为通讯设备的形式而存在。但发展到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融合了影音播放器、照相机、通讯中心、游戏机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设备,其要处理的数据类型、场景数量某种意义上已经远超过PC。可以这么说,现代人可以离开PC,但确实很难离开手机了 。
所以我们会发现尽管手机硬件的发展速度已经够快了,却没法快过软件和需求的发展,因为正是软件和需求的发展在追求着更强的硬件。每次处理器的升级,多出来的资源都会被更加强大的应用吃掉,这就是我们永远觉得手机不够快的本质原因所在。
当我们在抱怨自己的手机不够流畅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自己在享受更加强大的软件和功能。事实上,我们用任何一款手机,如果只运行半年前的软件和系统,基本上流畅度都可以爆表。在这个时候去抱怨手机的“硬件过剩”显然是可笑的。
至于RAM、摄像头等其他硬件方面,都存在差不多的情况,根本谈不上什么“过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事实上处于硬件性能不足阶段。今天我们妄言“手机性能过剩”殊不知正是犯了同样的经验主义错误。
人类永远不满足现状的欲望在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手机也绝对不会是未来的手机,我们应该鼓励更多手机厂商勇于尝试更新的硬件、更强的硬件。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累积,才会让我们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手机真的需要“高大全”式的硬件比拼吗?_创事记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手机真的需要“高大全”式的硬件比拼吗?
手机真的需要“高大全”式的硬件比拼吗?
  作为一个手小的女生,每次换手机的时候笔者都会很苦恼,找不到一款屏幕尺寸适中而且性能同样出众的产品。满大街的手机都是大屏、四核、高像素,难道手机真的都需要是“高大全”吗?
  曾几何时手机的屏幕尺寸接连突破3寸、4寸,如今早已经跨入5寸时代,市面上随便就可以找到一大堆大屏手机的各种优势:显示效果好、看视频爽、操作方便……而我却只想要一款能单手操作的机型。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当数三星,新发布的Note II已经把屏幕尺寸提升到了5.5英寸。诸多厂商纷纷效仿,增大屏幕尺寸。但三星这么做是因为它有高达98%的全球AMOLED市场占有率,除了面板、存储器、处理器,连相机模块、通讯芯片、电池等都可以由自己的各种零件公司包办,其他厂商却只能在与上游供应商的一次次议价中挣扎。有很多人说iPhone 5在屏幕上的升级太“不思进取”,但我觉得这恰恰是苹果对于产品操控感上的一种坚持。
  再来看看各家的“核”战争,四核已经成了旗舰机的标配,但其速度真能实现翻倍的提升吗?,实际应用场景中速度并不与高配完全成正比。
  在一些日常的应用方面,四核的优势并不明显,这就像是一辆奥迪和一辆奥拓开在堵成粥的北京二环上一样,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时候都是在用牛刀杀鸡。况且机器的整体性能也绝不仅仅是多几个“核”就能解决的。
  最后再来看看拍照,如今手机的像素数很多已经达到了1200万,这与一般的家用相机已经处于同一水平,但画质尤其是光线较弱条件下的画质却普遍要输一大截,无论是白平衡、噪点、测光都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是手机成像单元的尺寸限制决定的,也让笔者在选择上异常纠结。
  如此看来,很多功能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况且所谓的“高大全”也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的操作感受并不完善。其实在很多消费类产品上都会出现“功能全、参数高”的超前现象,这或许也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有关,总觉得一定要“人无我有,人有我全”才算是高端。可回头想想,有多少是我们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先进”功能却是一年到头没用过两回的呢。
  实际上,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空隙是可以去挖掘的。比如相机市场上人气颇高的自拍神器卡西欧TR150,单纯从成像上来说硬件参数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但却抓住了自拍这个功能,放大到极致。又像是经典的MINI,“寒酸”的车内空间丝毫阻止不了它的流行,操控和个性才是它的代名词。
  软硬件的结合也是越来越多厂商采取的作法,这方面苹果可以说是最早获益的,而亚马逊也是利用Kindle这个终端产品来刺激电子书和视频等在线产品的销售和更高的盈利。或许厂商们真应该从单纯的同质化硬件比拼中解脱出来了。
  (孙晓明)
新浪科技编辑孙晓明。
佳能日本总部高层就一直表示相机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小型化。其实10…
F2.0大光圈、千万像素、 5寸大屏,手机产品似乎变得越来越 “不…
三星Galaxy Camera作为首款搭载Android系统的“智能相机”,引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账号怎么解绑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