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端午节是纪念碑谷人物介绍以下哪个人物的? 一. 司马迁 二.屈原 三.诸葛亮

559被浏览186,005分享邀请回答1.2K10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1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015年国学知识之历史文化知识网络微信知识竞赛试题(附doc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2015年国学知识之历史文化知识网络微信知识竞赛试题(附.doc
2015年国学知识之历史文化知识网络微信知识竞赛试题(附.doc
2015年国学知识之历史文化知识网络微信知识竞赛试题(…
简介:本文档为《2015年国学知识之历史文化知识网络微信知识竞赛试题(附doc》,可适用于综合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年国学知识之历史文化知识网络微信知识竞赛试题(附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七位()A、戊B、壬C、庚D、辛正确答案:C“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端午节仰望屈原
价格:¥45.00 &&
3363人阅读
2998人阅读
1838人阅读
1046人阅读
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
逢端午,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历数古今中华先贤,列在前几位的,当有屈原。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第一个真正具有忠肝义胆、满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爱国主义战士。(摘自人民日报)
第1章 屈原简介
1.屈原: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
屈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其作品表现出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以激荡的情感展示出爱国热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揭示了社会的许多问题。不仅体现了其崇高的人格魅力,而且给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03期
作者:方铭
2.屈原生平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司法解释
屈原第一次被贬性质是行政处罚,执法的处理是待郊,剥夺行政职务,但仍然享受俸禄,时间三年,名称叫疏。行政处罚仪式为对话和送别。三年后被流放,是刑罚行为。疏系按照礼制实施,而流放为惩罚犯罪的刑罚行为,玦是司法的礼器和标志。屈原起草的宪令是法规,是现代法学意义上的法律,而当时只是普通的...&&&
来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06期
作者:黄震云
3.屈原身世考
屈原身世,两千多年来一直未解或被人误解。其实,根据《离骚》中屈原的自述,论定屈原为庸人,是周代分封的庸伯国国君的后代。庸人是远古颛顼帝部族集团中的部族,庸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公元611年秦、楚、巴三国合力灭庸,此后大部庸民族汇入楚国成为楚国民,庸伯家族按古例转变为楚贵族。庸人及大...&&&
来源:《天府新论》
2005年第06期
作者:朱小丰
4.屈原生卒年新考
&正&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杰出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他&才智绝世&,主张&明法审令&、&举贤授能&、富国强民、锐意改革。关于他的生卒之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甚至抛出了&屈原否定论&。&&&
来源:《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
2007年第期
作者:吴心源
5.屈原生卒年研究述评
以往的屈原生卒年研究,都围绕着《楚辞》中的“摄提”、“老冉冉”、“哀郢”等语词在转圈子,其中虽然获得了不少发现,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说来,离屈原生卒年的历史真实相去甚远。其中原因,固然与文献资料的缺乏关系密切,但也与研究者们重“流”而不重“源”,研究方法上的欠科学等学术倾向不...&&&
来源:《云梦学刊》
2007年第01期
作者:王辉斌
6.屈原身世及官职新说
&正& 一——屈原非楚之同姓,屈氏楚之大姓而已。《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正义》引王逸说:“楚王始都,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检王逸《离骚章句》“……是时(楚武王)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屈原列传》只说屈原为楚之同姓,但没有提供其它的资料,既然司马迁说...&&&
来源:《云梦学刊》
1992年第02期
作者:杨采华
7.音乐家屈原考辩
楚人屈原生活在音乐的国度,他所创作的能和乐歌唱的《离骚》、《九章》、《招魂》等作品中表现的音乐内容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编创的《九歌》民间沿用到唐代,是最伟大的音乐家。&&&
来源:《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06期
作者:杜汉华
8.屈原诗学及其哲学理性
屈原第一个把&气&的概念引入诗中,形成了他以&天地之美气&为形上本体、以&缭转&之&悲气&为诗歌之气的诗学本体论,蕴含着&生生之德&的生命精神。屈原提出了&作颂自救&、&赋诗自明(证)&的诗学命题,使他脱离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走上了以诗歌创作确证自我生命价值的诗学新路。这一创作思想可以概...&&&
来源:《江汉论坛》
2010年第08期
作者:田耕滋
9.屈原事迹管窥
屈原作为政治家和伟大诗人的形象已被世人公认 ,但这并不是屈原的全部。屈原生活在楚国浓厚的巫鬼文化传统和怀王政教合一、巫风炽盛的时代氛围中 ,要置身祀外是很难的。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九歌》、《招魂》证明他谙熟祀事 ,有神鬼观念和灵魂不灭的思想。而楚巫官观射父、左史倚相在国...&&&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01年第03期
作者:刘贵华
10.论屈原的背景与其诗学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屈原的一生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那个年代的历史发展变革迅速,周朝的政治统治制度已经跟不上变革的形势。诸侯各国各怀鬼胎,已经自成中心,他们迫切的需要富国强兵。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屈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屈...&&&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
2011年第08期
作者:武新虹
11.论屈原的高峻人格
陈睿瑜;李卫京
屈原上下求索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高峻人格。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来分析,屈原的高峻人格体现在智慧、情操、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这种高峻人格既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又鲜活地表达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价值。&&&
来源:《求索》
2012年第04期
作者:陈睿瑜;李卫京
12.试论屈原对人生道路的探寻及其意义
屈原在其作品中设计了六条安顿自我生命的道路:从俗以求显达、自藏以避乱世、作为以改变现实、出走以择贤君、轻举而远游、依彭咸所居。屈原对自我生存道路的种种思索,为后世处于进退抉择中的文士起到了重要的参照作用,在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10年第03期
作者:崔建荣
第2章 屈原精神
1.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们通过分析屈原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屈原精神的科学内涵,探寻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深刻体会到屈原确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清江论坛》
2008年第03期
作者:郑家奎
2.当代屈原精神研究述论
纵观1949年以来的屈原精神研究,有四大特点:研究始终都和政治(包括国际关系)、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时代脉搏紧密联系,&与人民结合着&;屈原精神当代价值(或影响力)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心并探索不止的重点,成为屈原研究重要的&学术增长点&;屈原精神内涵的界定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至今莫衷一是,但...&&&
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1年第02期
作者:龚红林
3.国魂、橘魂与屈原精神
屈原精神的内涵阐释,需回归屈原、回归屈原作品、回归楚国文化。爱国与好修是屈原精神的文本抒写,忧国忧民于众皆贪婪之时代、好修自爱于浑浊之世道,是屈原精神的核心要素,亦是中国国魂之所在。屈原一生,执着求索,孤独高洁,以死殉国,不愿妥协苏世独立的品格,正是他青年时代从政初期所歌颂的&受...&&&
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01期
作者:龚红林
4.忠——屈原思想的灵魂
&忠&作为中国古代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深深的影响了爱国诗人屈原。本文从屈原对君主的忠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屈原&忠&的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实质。探讨这一思想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屈原的悲剧,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来源:《法制与社会》
2007年第07期
作者:王潇
5.论屈原之崇道精神
屈原作为士 ,具备春秋战国时期一般士人的特点———崇道。具体表现为“以道自任”、“以身殉道”。与一般士人不同的是 ,屈原不仅在理论上“以道自任” ,而且在行动上“以身殉道”。对于孔子以来建立的“士人”理想 ,屈原有继承 ,也有发展。更为可贵的是 ,屈原将士人的人格理想付诸实践。用实...&&&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0年第03期
作者:李金善
6.由屈原诗词解析屈原的抗争精神
对屈原的解读,历来不乏赞词褒语,或赞其绝世的文采,或赞其美好的人格,景仰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志向,歌颂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表扬他的忠君爱国,赞美他的孜孜求索,却很少有人从&抗争精神&这一角度来解读他。本文试从屈原的作品开始分析,论述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赞扬他的&革命性&,并表达对这...&&&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年第02期
作者:韩进莲
第3章 屈原作品研究
1.屈原作品篇第研究
今本《楚辞》并未按作品写作年代先后排列。这个&凌乱现象&至今仍在,而且严重影响着对楚辞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根据现有资料,尽量厘清屈原作品篇第这项工作,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本人经过考证,整理出屈原作品的篇第如下:《橘颂》第一,《惜诵》第二,《离骚》第三,《抽思》第四,《思美人》第五,《...&&&
来源:《职大学报》
2016年第01期
作者:周秉高
2.从屈原作品品味其人格精神
哲学是民族的头脑,文学是民族的心灵,屈原的《离骚》及其作品就是明证。本文通过对屈原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屈原的人格精神与民族气节,借以全方位认知屈原。&&&
来源:《文学教育(下)》
2012年第06期
作者:马俊
3.屈原诗歌成就刍论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辞作家 ,屈原开创了我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屈原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精髓 ,已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学习和效法的榜样。屈原的作品在艺术上有极大的独创性 ,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现方法等方面 ,也有令人瞩目的创新和...&&&
来源:《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04期
作者:朱雪里
4.简论屈原的艺术想象及变态心理
屈原创作时有五个层面的想象,即再现想象、移情想象、联想想象、理想想象、虚创想象。产生如此丰富想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创作中的心理变态,即感知错幻、情绪异常、人格分裂。实现心理变态的途径得益于他丰厚的生活积累、敏锐的情感体验、独具的心理特点。屈原创作中的短暂“变态”,是形成...&&&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6年第02期
作者:苏昕
5.壮烈悲伤的屈原诗歌
屈原的诗歌以其强烈的情感力量,震撼着读者,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本文试图从屈原所处的时代以及由时代而造就的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剖析造成屈原诗歌强烈情感的深层原因。&&&
来源:《昌吉学院学报》
2002年第02期
作者:宋阿娣
6.“路”与屈原的精神世界
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现&路&的意象,这既有历史传承性,又体现了屈原作品的自身特点。本文将屈原中的&路&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分析了屈原作品中&路&的表层系统和内层系统,并进而从&路&切入屈原,从抗争与守贞、彷徨与超越、失落与企盼三个方面剖析屈原的精神世界。&&&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2007年第03期
作者:安敏
7.屈原的《天问》及其“狂人”精神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第二首长诗。全篇气势磅礴、云谲波诡,被称作古今罕见奇文,也是屈原诸作中最难读懂的篇章。本文从《天问》的产生开始,梳理其内容,探寻其解读方法,审视其影响后世的&狂人&精神。&&&
来源:《新闻爱好者》
2011年第22期
作者:李婕
8.屈原《天问》与古人“天形态观”
古人&天形态观&,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时空观&。屈原对古人&天形态观&有许多不解和怀疑之处,故而在其代表作《天问》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述问。屈原的这些述问表明了古人&天形态观&的不成熟。&&&
来源:《云梦学刊》
2007年第06期
作者:吉家林
9.从《天问》看屈原价值观念的困惑
《天问》是屈原的一篇难以理解的诗作,作者在诸多的问题中提出了对于传统的宇宙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怀疑与思索。基于此,从屈原的价值观入手,通过对其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困惑的分析,揭示屈原在《天问》中所反映的问题——道德追求的价值意义何在?&&&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09期
作者:郑亚辉
10.由《天问》看屈原对历史起源的认识
屈原创作《天问》在主观上并非为了探索历史,但在客观上却反映了他对诸多历史问题的认识。就历史起源而言,屈原从宇宙之初问起,并对诸种神话传说及臆说予以诘难。由此可以推断,屈原认为历史的源头应从宇宙诞生开始, 而且与上帝或天神无关。屈原以求真、求实的态度认识历史起源问题,这是其探究...&&&
来源:《河北学刊》
2006年第02期
作者:史建桥
11.屈原《天问》四题
本文首先论述了《天问》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屈原的理想情操,进而从总体上阐释了《天问》这首千古奇诗的思想内容。作者意在说明,《天问》反映了屈原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点,表现了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站在时代前列的勇气,并提出了“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的反“天命”的理性认识。&&&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6年第02期
作者:张怀荣
12.从《离骚》看屈原的生命意识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生命之歌,它寄托了屈原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对《离骚》中所表现出的屈原的死亡意识、时空意识和生命价值的实现意识分析,我们得出了屈原是一个生命意识的至高殉道者的观点。&&&
来源:《名作欣赏》
2011年第14期
作者:石会鹏
13.从《离骚》看屈原政治人格的不朽
周琴;邓彩云
屈原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政治家。其代表作《离骚》表现出的政治道德、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谱写了一曲人类美好政治品质的赞歌,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历史证明了屈原的不朽。&&&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年第12期
作者:周琴;邓彩云
14.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
《离骚》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关于对它题旨中&离别之痛&的解释自司马迁以来就众说纷纭,各家说法虽然各有其依据和道理,但是都没有在整体上对其作出比较契合的解读,本文在比较各家学说之后从文本分析出发,从整体上解读屈原《离骚》所体现出来的心有郁结,去国他乡的&离别之痛&。&&&
来源:《作家》
2014年第16期
作者:赵丽霞
15.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患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美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
来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04期
作者:马红丽
16.志在深情求索
魂系悲愤远逝——从《离骚》看屈原的文化...
《离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思想成就方面也给历代的屈原研究者以宽广的审视角度和多重意义内涵。在屈原身上折射出的有追求美政,忠君爱国的传统意义上的光环,也有儒家的求索精神和道家的远游情怀的双重变奏。他的悲剧性命运也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06年第S1期
作者:曹继华
17.论屈原及其作品的悲剧美——以《离骚》为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05期
作者:张克霞
18.《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兼论屈原与楚怀王之关系
以美政称屈原的政治思想,学界对此多无异议,但&美政&具体指什么,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对《离骚》的文本分析为重点,对美政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高尚的品德修养、明君贤臣、忠君忠国。关于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怀王或许是由于政治目的而利用屈原,但确是出于对其才能的认可;屈...&&&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第22期
作者:程艳梅
1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离骚》看屈原的...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千百年来为人们世代传唱,不单因为其有恢弘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绚丽的辞藻、深刻的内涵,还因为从《离骚》中可以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屈原&修身清洁&、&忠君爱国&、&以死明志&的独特人格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08期
作者:廖颖
20.吾心邀游——屈原《远游》之“游”范畴审美
《远游》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题旨相异,而其中&游&之范畴,是全诗的内核。结合屈原《远游》创作时的贬谪背景,从&游&之源起、途径、困境,以至旨归,来说明诗人的&游&论及其审美,阐述《远游》申述去、隐的身&游&并心&游&。&&&
来源:《保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01期
作者:蔡红燕
21.《招魂》:
屈原魂归楚国论
对于楚辞中的《招魂》一文,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一是作者是谁;二是到底招谁的魂。本文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其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因此,《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并以此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思&&&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1997年第06期
作者:周禾
22.屈原的音乐创作及《九歌》在民间的影响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在其所创作的楚辞体作品中,作品的诞生均直接联系着当地的音乐,对楚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九歌》作品中,《九歌》以一组文辞优美、情致深婉的诗篇,糅合动人的传说、迷离的意境、优美的景色,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描述不同的神女爱情故事,并...&&&
来源:《兰台世界》
2015年第24期
作者:杨通俊
23.屈原《九歌》创作新探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
来源:《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2014年第04期
作者:杜学林
24.论屈原对《九章》的整体构想及整理
考察屈原对《九章》有无整体的构想及其排列次序 ,两千年的研究史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原有的单篇对应的单一研究思路已经进入死胡同 ,必须回到文本自身、回到内证、回到整体性思考上来。文中就《九章》语言形式所提供的信息、诗题排列组合所呈现的规律、篇中与结尾所展现的心路历程三方面...&&&
来源:《文学遗产》
2004年第06期
作者:毛庆
25.秉德无私
参天地兮——屈原《橘颂》品读
李建明;明瑞勤
屈原的《橘颂》运用比兴和拟人手法,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细致而精确地描绘了橘的形象,托物言志,类比联想,将橘树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以橘树为喻,颂扬了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坚守信仰,横而不流的高贵品质。&&&
来源:《名作欣赏》
2014年第33期
作者:李建明;明瑞勤
26.《橘颂》中的屈原形象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来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02期
作者:王峰霞
27.《橘颂》的传承与突破——兼论屈原创作《橘颂》之缘因与...
《橘颂》是《楚辞.九章》中之一篇,是后世托物言志诗赋的典范,被誉为&咏物之祖&。屈原创作《橘颂》之缘因,有外缘,还有内因。自然生态之引发,巫风盛行之诱导,神话典故之感悟,艺术氛围之冲激,是屈原创作《橘颂》的外缘;表达愤懑之诉求,博览群籍之启示,展现才德之自信,流露参政之志向,则是屈原创...&&&
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01期
作者:陈怡良
28.《橘颂》是屈原管教“王族三姓”子弟的训辞
屈原早年任三闾大夫,其职掌是管理和教育&王族三姓&(昭、屈、景)子弟。《九章》中的《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以其作时、内容、体裁、意义并结合屈原的生平事迹考察,该诗篇似是屈原任三闾大夫时为管教&王族三姓&子弟而特制的训辞。通篇的&橘&,均隐指&王族三姓&子弟,以橘的内质美和外形美来训教...&&&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6年第03期
作者:谭家斌
29.屈原《涉江》与古骆越区域诗歌、风物的演变
&正&屈原的《涉江》作于他第二次被流放,初到溆浦之时。诗歌抒写了屈原佩服殊异,抗志高远,虽不被世人了解,遭人谄害,放逐山野,也不向世俗屈服的决心。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秋冬时节诗人被流放荒山僻野亲历目睹的幽深山林景色。这首诗对于探索屈原在沅湘流域的活动及其对古骆越先民口传诗...&&&
来源:《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
2007年第期
作者:韦琴琴
30.《渔父》:屈原痛苦而崇高的灵魂自传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不是一个和屈原对立的实有人物,而是作者采用了“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手法虚构的一位与屈原的对话者,其实是屈原自己跟自己心灵的对话。屈原和渔父是屈原内心深处产生的两个“自我”,渔父就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内心矛盾即人心幻象的产物,展示了屈原...&&&
来源:《名作欣赏》
2005年第12期
作者:朱瑜章
31.从“渔父”现象看屈原《渔父》文本的价值
马军峰;马丹丹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来源:《商洛学院学报》
2015年第01期
作者:马军峰;马丹丹
32.《卜居》、《渔父》的产生与屈原的影响
《卜居》、《渔父》两篇,因王逸解题称&屈原之所作也&且又为朱熹、洪兴祖肯定后,即被视为屈原的重要楚辞作品。但自明清以来,已多有学者怀疑并证伪。从其文体和文风来看,两篇当不是屈原的作品。据战国后期的楚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战国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推断,两篇应作于楚考烈王时代、出自楚国...&&&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2007年第05期
作者:蔡靖泉
33.屈原的名、字与《渔父》《卜居》的作者、作时、作地问题
明代以来时有学者疑《卜居》《渔父》非屈原所作,以为篇首作&屈原既放&,不合古人自称不称字之习俗,其中叙事也有同当时历史不合之处。其实《史记》中&屈原者名平&,&名&乃&字&之误;屈原名原字平,南北朝以前人以至唐代一些人尚如此认识。此两篇也非顷襄王朝放于江南所作,而是怀王时被放汉北时所...&&&
来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01期
作者:赵逵夫
34.《怀沙》题义探析与屈原绝命辞辩
《怀沙》之篇名既非怀抱沙石之义,也非感怀长沙等地之义,而是&委体渊沙&之义。《怀沙》表现出了屈原决绝赴死之意,是屈原的绝命辞。太史公的记载不容质疑,《惜往日》、《悲回风》等篇也不能取代《怀沙》。&&&
来源:《云梦学刊》
2015年第05期
作者:谢君
第4章 屈原诗歌意象
1.屈原对昆仑神境的构建
屈原有很深的昆仑情结,其神游天地多以昆仑为中心。屈原在运用原有昆仑神话的同时,也改造、构建神话:其一,增加了许多《山海经》中原本没有的地名、物象,诸如县圃、咸池、春宫等,丰富昆仑神境;其二,调整神话物象的方位,重新构建昆仑格局;其三,以空间运动超越时间,赋予昆仑以新的生命内涵;其四...&&&
来源:《云梦学刊》
2010年第01期
作者:宋小克
2.屈原: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开山之祖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他也是我国古代咏物诗的开山之祖。屈原将个人身世之慨与《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相结合,创立了“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这也成为历代咏物诗创作的圭臬;另一方面,屈原的《橘颂》以橘喻人,是咏物诗创作的典范之作,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首咏物诗。&&&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6年第03期
作者:于志鹏
3.屈原诗歌中的山川意象
屈原诗歌中的山川意象有着独特的深意,其山川意象中,山意象以神话中的山为主,川意象则以现实中的河流为主。屈原在运用这些山川意象的时候,其组合方式自然地形成了某种联系,使得他作品中的山川意象表现出穿梭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迷离之感、由强烈的飞跃感及阔大的视野而形成的壮阔美以及带有无...&&&
来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05期
作者:于亚飞
4.屈原作品中的秋意象
本文从古代楚国的自然环境因素、屈原流放的地域特点以及其作品中体现出的意象来看屈原创作的悲秋文学主题。从整个文学情境的创作来看,屈原在作品中体现的主要情感基调是愁闷怨愤,而愁闷怨愤之情的体现与自然时节气候之变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多以秋季的荒凉景象作为文章内在的情感变化线索,使...&&&
来源:《船山学刊》
2013年第04期
作者:李爱琴
5.屈原作品中的酒文化
屈原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记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酿酒工艺、饮酒方法和酒的类别,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色。屈原不仅以酒后之表象喻世警人,而且折射出他&独清&、&独醒&的高尚情操,其文化价值弥足珍贵。&&&
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04期
作者:谭家斌
6.屈原诗学的人文地理分析
以屈原为主要诗人的楚辞,是长江文明的产物。在诗学领域,屈原把长江文明引入中华文明发展的总进程。排除有关传说中的巫术成分而观其内核,不难发现,中国民间将屈原看作&水之魂&或&长江之精魂&。屈原把诗性文明的开拓伸展到当时还处在原始洪荒的江南湖湘之地,既把中原文明的历史理性精神渗透到...&&&
来源:《北方论丛》
2012年第04期
作者:杨义
7.试论屈原诗歌的&物象&
&物象&群落的出现是屈原诗歌的一大显著特点,也是其与《诗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它展示了文学抒写重心、抒写手段的一次重大变化。屈原天才地继承了远古文化中物与象的原发生机,在中土文化与南土文化的相摩相荡中,实现人与自然、历史的友好对话。自屈原后,物象成为了历代诗人回归本真的一叶轻...&&&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4年第06期
作者:何光顺
8.论屈原作品中香草的具体意象
屈原作品中有著名的&香草情结&,汉代王逸概括这种比兴手法为&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实质并非如此。其作品中的不同香草,有不同的意象,即使同一种香草,在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喻意。探求其香草的真实意象,对于理解、研究屈原及其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职大学报》
2013年第02期
作者:谭家斌
第5章 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1.宋人对屈原的接受
由于相近的现实境遇,宋代文人与战国屈原的心态高度契合,从而导致了两宋楚辞学的兴盛,宋人对屈原和楚辞的接受,首先是凸现屈原“忠君爱国”的主题,以强调中原宋国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其次是对屈原言行中那些不符合“中正”道学的细节进行重塑和改造,以便将屈原的精神纳入理学的轨道,达到昌明“道...&&&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2007年第02期
作者:叶志衡
2.试论元曲中屈原形象的多层次性
屈原的形象是多层次的,不是单一的,故而,后人解读他及其作品时亦得到不同层次的领悟。元代人结合时代特性,对屈原及其精神的宣扬也是多维的。&&&
来源:《唐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05期
作者:孙巧云
3.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
屈原遭贬后,内心充满了委屈与怨愤,他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寄寓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无辜遭贬的怨愤,形成了影响后世的&骚怨&传统。刘禹锡与屈原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贬谪后的刘禹锡也转向文学创作,借以明心见志,宣泄怨愤,因而其文学作品中蕴涵着浓浓的骚怨情感。&&&
来源:《新闻爱好者》
2009年第19期
作者:韦燕宁
4.从屈原与伍子胥的关系看端午节的起源
屈原与伍子胥出身相同,经历相似,容易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伍子胥是屈原的精神导师之一。屈原多次赞扬伍的忠贤正直,表示要浮江入海,追伍殉国。屈原自沉日期与伍子胥自刭日期亦很可能相同。因此,端午节纪念的人物应首推伍子胥。&&&
来源:《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年第02期
作者:戈春源
5.论屈原《离骚》和曹植《洛神赋》中宓妃形象
吴美卿;刘怡菲
宓妃这一形象源于神话,而文人对她的解读和看法各有不同,屈原和曹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屈原的《离骚》中,宓妃是一个骄傲无理、轻浮淫游、变化无常的否定形象;在曹植的《洛神赋》当中,她却是一个缠绵痴情、凄美生怜的肯定形象。追溯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便是心境与际遇使然。&否定&出自于屈原的...&&&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01期
作者:吴美卿;刘怡菲
6.屈原与阮籍浪漫品格之比较
屈原和阮籍都是历史上的大文豪,都具有卓越的才干、奇特的性情及悲剧性的命运。无论是屈原的忠贞还是阮籍的放达,都体现了其作为文士的浪漫品格,由此而发展出屈原的&自恋&情结和阮籍的&痴&;其诗赋中所体现的游仙之思,屈原是以一种游戏幻化的笔调再现现实,而阮籍的神仙世界则融入玄理,其旨趣在...&&&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3年第05期
作者:覃辉英
7.屈原、李白、李贺的浪漫主义比较
屈原、李白、李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三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由于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且身世经历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他们在创作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李白和屈原倾向于积极浪漫主义,而李贺则明显带有颓废、消极的特点;想象是浪漫主义作家的必备素质,屈原和李白的想象...&&&
来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04期
作者:王黎红
8.浅析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屈原和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谈及李诗就不得不涉及屈赋。这是因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是在继承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屈赋和李诗,可谓&蓝哺于青,而青胜于蓝。&探讨我国浪漫主义诗史,舍屈原和李白就无从说起。以下几点浅析李白对屈原诗歌艺术特点的继承和发展...&&&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2007年第04期
作者:柯七仙
9.论杜甫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创作出了楚辞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杜甫是唐诗中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诗经》的风格,把实现主义诗风发挥到了极致,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者,但是他的精神与思想却秉承了屈原,吸取了楚辞的精华,成为唐诗中继承屈原的典范。本文就其爱国精神、艺...&&&
来源:《前沿》
2009年第07期
作者:李霁
10.从屈原看白居易的人生哲学
人生挫折失意难免,屈原作为中国贬谪失意人生坐标,耸立在世代官场无数人的心头。看过屈原这么壮烈投水自沉的呐喊后,面对失意时,调适心情,选择乐活,这是汉代拟骚体龙蛇人生哲学的体现,与中唐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相比,白居易应该是运用龙蛇哲学最成功的一位。勤读儒家经典的中国读书人,应举入...&&&
来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06期
作者:陈金现
11.试论柳宗元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对后世文人影响甚大,中唐时期的柳宗元就是深受其影响的一位。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极力追慕屈原。当然,由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因而不论其审美心理,还是其审美表现,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文章从柳宗元对屈原的理解与敬仰、自我形象与抒情方式等方面来探讨...&&&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年第03期
作者:王巍
12.论李贺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
来源:《怀化师专学报》
2001年第01期
作者:李军
13.千古知音
异代同悲——论辛弃疾的屈原情结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
来源:《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03期
作者:黄云姬
14.郁郁然与骚人同风——浅论张九龄对屈原的继承和发展
屈原以高尚的人格形象与杰出的诗歌成就,深深影响、感召着后代文人。初盛唐的张九龄由于人格理想、自身遭遇与屈原极为相似,在作人、作文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屈原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张九龄对屈原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使自己的品行人格与屈原互见,诗文取得独特的艺术成就,且为王维、李白等人学习楚骚...&&&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04期
作者:梁珍明
15.屈原与苏轼:不朽的江神——析论余光中对屈原与苏轼的形...
余光中以&高洁的烈士&与&不朽的汨罗江神&写屈原;以&神话中的大鹏鸟&与&江神&(长江之神)看苏轼;并从文学不朽的角度,以屈原、苏轼传世的名句,加以点染转化,为二人塑造形象。不管这些诗句原先所指陈者为何,如今余光中都用这些隽言名句,拍合到屈原、苏轼的身上来,这种巧妙的神合,在在显出余氏的...&&&
来源:《云梦学刊》
2010年第01期
作者:郑祯玉
16.屈原与登徒子
屈原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很难将他与以好色著称的登徒子联系起来。其实,《登徒子好色赋》中的登徒子并不好色,反而和屈原守志不移的品格相吻合。本文通过对屈原思想、作品与《登徒子好色赋》的分析比较,认为宋玉笔下的登徒子就是屈原。&&&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7年第02期
作者:周苇风
17.鲁迅与屈原
王吉鹏;宋微
以鲁迅对屈原的相关论述为依据,探讨他们在对待国家、生死问题的观点与追求,并试图探索他们真挚的内心深处时时缠绕着的孤独情感及其产生的原因。笔者希冀在他们孤独的反抗中探讨他们的无奈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搭建鲁迅评价中所展现的二人关系的基本图式。&&&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03期
作者:王吉鹏;宋微
18.朱湘与屈原
在诗的品格、音节格律和具体写法上,朱湘部分诗歌和屈原存在的诸多相似,是朱湘对作为传统文化的屈赋的一种借鉴和吸收;作为诗人,朱湘的投水自杀受到了屈原的精神品格和悲剧文化意识的影响;整体上,朱湘和屈原的诗歌文化品格又存在相异点:前者是出世的文化品格,后者是入世的文化品格。&&&
来源:《云梦学刊》
2003年第06期
作者:谢铁金
19.蒲松龄与屈原悲剧比较论
蒲松龄对屈原悲剧的主动认同并通过撷取屈赋文句和凸现&狐死首丘&悲剧原型表达对屈原悲剧性的理解。相同的生存境遇沟通了原本孤立的个体悲剧,但在文本书写和情意表达上又有不同,包括娱忧与饮酒文字、悲情宣泄与转折结构、抑郁感伤与幻境描写以及取象、造境、文体样式等方面的差异,显示出不同...&&&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2007年第04期
作者:蒋山
20.陈寅恪与屈原之楚骚精神
陈寅格先生对屈原十分仰慕,深受楚骚精神影响,&置以为像兮&,以开显其人格魅力。也正因如此,陈寅格先生所倡行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考究其源,应追溯到屈原及楚骚精神。&&&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05期
作者:黄守愚
21.诗人之魂——论屈原与但丁
屈原和但丁堪称中西诗人之魂 ,他们都具有先知诗人的品格 ,且经历了大致相似的人生磨难 ,其作品共为中西文化精神之丰碑。作为人类在困境中苦闷灵魂的象征性表达 ,但丁叙述了一个灵魂因理性和信仰而获救的喜剧故事 ;而屈原之魂 ,却因信仰的阙如 ,在痛苦的挣扎之中终因寻求无着而至沉沦 ,从而铸...&&&
来源:《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02期
作者:张立新
22.屈原对潇湘文学的影响
屈原是一位可爱可敬的诗人,而不是一位游戏权术的政客;是一位良知的文学巨匠,而不是一位游走官场的说客,他只知狷狷自守,而不知世道权变,他本可以和光同尘,随波逐流,但其纯真耿直的禀性却不容其有任何违背本意的举动。他无奈地徘徊在岸边,狐疑地张望着这个世界,当夜幕收走最后一线霞光时,他只...&&&
来源:《求索》
2008年第04期
作者:杨金砖
第6章 名家心中的屈原
1.从《屈原列传》论司马迁对《离骚》的接受
司马迁《屈原列传》,成功地塑造出了屈原之高大忠善的完美形象;因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其几乎全部资料信息,是源于以《离骚》为主的屈原系列作品,这无疑便显示出了司马迁对《离骚》接受的全面性、深刻性及主动性。文章即以《屈原列传》为载体,来深入探究史公之于《离骚》的接受与理解,其中主...&&&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03期
作者:周北平
2.试论司马迁对“屈原困境”的认同与超越
知识结构、人生体验以及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同,使司马迁和屈原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上迥然而异。面对同样的人生困境,两人以不同的选择殊途同归地证明了个人价值的存在和个体生命的意义。司马迁和屈原作为&士&阶层的一员,都践行着士人的人生信条,并在相互的对话中完成对生命的不同诠释。司马迁对...&&&
来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09年第04期
作者:许彦龙
3.论贾谊《惜誓》对屈原《惜诵》的接受
赵玉霞;孙荆辉
贾谊的《惜誓》与屈原的《惜诵》在内容主旨和艺术形式上一脉相承。贾谊在痛惜屈原怀才不遇的悲愤中,自喻受谗遭贬和时政的是非颠倒。《惜誓》在两大方面表现出对《惜诵》的接受,一是思想内容上的接受;二是艺术形式上的接受,包括艺术风格的浪漫色彩、抒情议论的巧妙融合、宏阔的结构和高远的格...&&&
来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03期
作者:赵玉霞;孙荆辉
4.苏轼笔下的屈原
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离骚》的看法。&&&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
作者:邓昭祺
5.论梁启超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
梁启超是开启楚辞现代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以深厚的国学基础并结合西方现代学术理论,从较高的思想文化层面,来对屈原及楚辞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梁氏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成果,对后世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在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来源:《青年文学家》
2014年第29期
作者:李海龙
6.国身通一:王国维对屈原文学精神的分析
王国维1906年初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深入解释了屈原文学的根本精神,即在对屈原主体人格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揭示了屈原文学的精神就是&国身通一&的具体体现。这是王国维认定屈原是&真正之大诗人&的根本原因。而叔本华的哲学则是王国维分析屈原文学精神的外缘,而非根本的思想凭借。&&&
来源:《嘉兴学院学报》
2011年第01期
作者:李瑞明
7.闻一多“屈原三论!”
闻一多研究&楚辞&,因其特殊的专业背景、人生经历、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往往得出一般传统学者讥讽的&可怪之论&,如&屈原死在怀王入秦以前&,&屈原是‘文学弄臣’&,&屈原是‘人民’的诗人&。然而,正是&楚辞&研究,最能彰显闻一多的学术个性。&&&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06期
作者:叶罕云
8.郭沫若的屈原研究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的意义,又都作了超越前...&&&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第03期
作者:王海远
第7章 端午节与屈原
1.屈原、端午与龙舟文化
端午是中国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 ,据典籍所载 ,至少有五种说法 ,而其中影响最大 ,流传最久远的要数纪念屈原一说。而真实的历史却是 ,端午本是一个祭祀图腾之物———龙的节日。作为一个精通楚湘巫傩之术的爱国诗人屈原 ,选择了五月五日这一个祭龙的日子投江自沉 ,本是一种安...&&&
来源:《邵阳学院学报》
2003年第01期
作者:孙适民
2.五月五、屈原与端午
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为纪念屈原而设一说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事实上,五月五日与端午自始是两个并不对等的概念,在经过漫长的演进后五月五日才始得端午的专名。而五月五日的最初原义祛灾与逐不祥也在节日的发展中逐渐被纪念屈原一说所取代而趋于消隐。浅究节日原义的丢失和性质的移易,屈原故事...&&&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04期
作者:王小娟
3.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
端午节当源自先秦的夏至节。端午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乃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至晚在东汉后期,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而致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相联系。历经汉魏至唐代的节俗演变,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角,纪念屈原...&&&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16年第01期
作者:蔡靖泉
4.端午祭祀屈原源流考
端午祭祀屈原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端午纪念屈原的诸多习俗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的。朝廷公祭屈原始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后,规定春秋两祭,明太祖圣谕五月五日岁时至祭,今台湾五月端午和十月水仙诞辰两次祭祀屈原。端午纪念屈原或可谓屈原五月五日沉江的民俗证据。&&&
来源:《云梦学刊》
2013年第03期
作者:龚红林
5.从屈原到老舍——也谈端午节与人文精神
端午节这个民俗节庆因与屈原的关系而开始参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的传承。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从屈原到老舍,形成了一条绵绵不绝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大波。屈原与老舍都是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知识分子的。而老舍可以说要相当程度上传承与发展了屈原的人文精神。这主要...&&&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2010年第04期
作者:蒋芝芸
价格:¥45.00
请输入您的评论内容,评论内容将由主编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
名称:屈原
价格:¥45.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纪念碑谷2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