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对方正在输入关闭 设置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2015年政法干警考试申论每日一练(9月1日)
来源:233网校&&日&&&【有了233网校,考遍全天下】
第1页:练习试题
在线测试本批《每日一练》试题,可查看答案及解析,并保留做题记录 >>
简答题1、给定资料
1.7月9日,民政部网站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ll336.1万人次受灾,465人死亡,9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773.8亿元。
近日,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等相关部门对2012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2012年上半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ll336.1万人次受灾,465人死亡,97人失踪,需应急救助1150.4万人次,其中147.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此外,农作物受灾面积ll732.8千公顷,其中绝收988.5千公顷;l8.6万间房屋倒塌,37.8万间严重损坏,80.8万间一般损坏;直接经济损失773.8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
公布的情况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含山体滑坡泥石流)、风雹为主,干旱、地震、低温冷冻、雪灾和台风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偏轻。
民政部同时公布了上半年自然灾害特点:
(1)雹洪灾害为主,总体损失偏轻。上半年,我国雹洪灾害造成死亡或失踪人数占因灾死亡失踪总数的92%,房屋倒损间数占比在总间数的70%以上;与2002年以来同期相比,自然灾害损失总体偏轻,除直接经济损失外,其余指标均低于近年同期均值。
(2)重复受灾严重,损失集中中西部。上半年,全国1900余个县(区、市)不同程度受灾,6成以上遭受2次以上灾害影响,近4成超过3次受灾;江西、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甘肃、新疆7省(自治区)因灾死亡或失踪人数占全国总数的近7成,紧急转移安置人次、倒损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占总数的5成以上。
(3)山洪伤亡突出,局地灾情异常。强降雨引发部分山丘区发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特别是甘肃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和四川宁南县山洪泥石流灾害
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失踪;4~6月,南方地区先后出现l8次暴雨过程,江南、华南局部地区连续受灾,多地降雨量超过历史极值,作物大面积受灾,损失明显偏重。
(4)区域旱灾显著,西部雪灾低温突出。云南、四川南部连续第三年遭受严重冬春连旱,华北、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发生春旱,黄淮海地区部分区域因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发展迅速(入汛以来,除黄淮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部旱情得到有效缓解);上半年,西部部分地区遭受强暴雪和低温冻害,共造成l21个县(区、市)和兵团44个团场受灾,占全国低温雪灾受灾县的7成以上。
(5)风雹点多面广,沙尘影响偏晚。占全国县区总数近三分之一的县(区、市、旗)遭受风雹灾害;首次沙尘天气发生时间比近十年平均偏晚1个多月,是2001年以来最晚的一年,沙尘灾害造成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大量蔬菜大棚坍塌,对农牧业生产影响较大。
(6)台风损失轻微,中强震集中西部。我国先后受到“泰利”“杜苏芮”两个热带气旋影响,其中“杜苏芮”初台登陆时间接近常年同期,造成轻微损失;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l0次5级以上地震,全部在西部地区,其中新疆中强地震持续活跃,共发生7次5级以上地震,最高震级为6月30日新源县与和静县交界处发生的6.6级地震。
2。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先民,有过太多惊心动魄、战天斗地的历史传说:开天辟地的壮举,炼石补天的斗志,拉弓射日的雄风,奔波逐日的豪迈,衔石填海的执着……而最终达至“天人合一”――人们在一次次执着与失败中思考着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方能与自然和谐共进。
这种思考,让大禹治水“疏”而不“堵”,让李冰父子“分洪减灾,引水灌田”,使贾让治水“不与水争地”……
然而,当人们迈开步伐在自然中求生存、谋发展时,总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放肆,也增添了人多地少时的无奈,一旦人们忽视了自然的规律,自然便还人以颜色,使其感到敬畏。
舟曲,就属于这后一种的无奈。
也许有人以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事实上众多山区为人类留下的生存空间如黄金一样宝贵,这些山区的人口密度并不亚于发达的东部地区。
2平方公里,4万余人!
灾难发生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舟曲这个中国西部的山中小城却聚集了如此众多的人口。若按平均人口密度算,这竟然相当于2008年北京城内四区的人口密度!
人口的大量集聚,迫使我们不断地向自然伸手。对自然的无度开发则换来自然的无情报复。
舟曲的无奈,其实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中国陆地国土面积世界第三,但真正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地方并不宽裕。按照中国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合理的人口承载力为9.5亿人,我们的实际人口数字显然大大超出这个极限,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显然也随之超出极限。
在河道两侧低洼地区设立蓄滞洪区,区内不允许人居住,一旦江河洪水超过一定水位,便开闸泄洪减压,这是世界公认的防洪有效手段。在日本,一旦洪水超过规定水位,管理员不需要任何指令,即可开闸向蓄滞洪区内放水。而在中国,要想泄洪,绝非易事,甚至要付出极大代价!
因为,在近百处主要江河流域的国家级蓄滞洪区中,总居住人口高达l600万人l l600万人,相当于丹麦和比利时这两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
我国有2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尤其是向青藏高原过渡的一些西部省区较为突出。这些隐患点,影响着3500多万人。
在这种其他国家都没有遇到的困境和无奈中,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如何让步履匆匆的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显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西方工业文明无不重复着这样一条规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重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泥沙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王兆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德国莱茵河是一条弯曲的河流,十九世纪“裁弯取直”后,缩短l00公里,冲刷剧烈,航道破坏,地下水位下降。现在,一些德国工程师想把河道变弯曲一些,然而已不可能――莱茵河畔已布满建筑。
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追赶者,资源稀缺、生态脆弱、人口众多,不可能也不允许复制西方工业文明的模板。这就需要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平衡上投入更多的智慧和思考。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唐代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中的这句话,对多难兴邦作出了令人警醒的阐释。
然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兴邦还是衰邦,取决于一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坚强,取决于她在灾难面前显示的智慧,取决于她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大禹在洪水滔天中“身执耒a,以为民先”的身影;沉寂月光下,张衡地动仪前紧锁的眉头……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无数次周旋中,从不缺乏智慧和力量。
战国时期,有了李冰父子的引江分流,凿岩筑坝,成就了都江堰造福百姓的不朽之作;&北宋年间,有了刘彝的潜心规划,精心布局,创造了赣州“福寿沟”泽被后世的千年传奇。&而今天的三峡工程便是这不朽与传奇的延续。l998年长江大洪水最大每秒6.3万立方米,700万人参加抗洪;而今年长江虽然遭遇最大每秒7万立方米的洪峰,由于三峡工程适时调蓄削减,大坝下游居民处之泰然。
中国人正是在自然灾害的磨难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漫漫黄沙将几大古老文明淹没的过程,而中华文明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多难兴邦,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们文化的特质,融人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文明、性格和信念。
3.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每逢震后国民总能镇静救灾,成功将
震后伤亡、损失降到最低。
由于地震频发,不少日本人都经历过地震,在震后能够保持镇静。日本长期投入巨资用于测震、防震、救灾等工作,是国民在地震发生时临危不乱的主要原因。
日本全国各地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在这些地震博物馆内,市民们能够亲身体验地震时的感觉。借助博物馆内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和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参观者可以体验到6级地震发生时的状态。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日本各地都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向市民介绍面对突发灾难的应急对策,也提醒市民加强危机意识。
常年宣传普及之下,防震救灾意识在日本深入人心。从熟悉所住楼房的紧急通道到室内布置、起居生活,日本人格外注意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逃生通道畅通。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另叮措施法》。这个文件规定,如果测得大地震即将发生,首相将在预测地震日期前两到三天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
日本科学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此外,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
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就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El本建设公路、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行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 带”,不少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处都插着“地震避难所”的牌子。
2005年夏天,“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近万名灾民滞留当地体育馆&数天、企图撤离灾区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排成长队,美国政府因组织救灾不力遭到批评。
有了“卡特里娜”飓风救灾不当的惨痛教训,美国在日后飓风来袭时充分准备、全面应对,体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苦楚心态。
“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又有“丽塔”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墨西哥湾地区。这一&次,美国政府提前准备,从疏散居民到调动军队救援,成功顶住“丽塔”飓风。
“卡特里娜”飓风来袭时,美国政府调派“哈里·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到墨西哥湾地区,作为&临时救灾指挥中心。这一动作,比飓风登陆晚了4天。
“丽塔”来袭时,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安全事务)设&立地面指挥中心。这一动作,比飓风登陆早了2天。
在“丽塔”登陆前,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两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未雨绸缪,根据本地区情况各l9发布撤离命令,并调动汽车及其他可用资源协助居民撤离。
“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中,美国军队总共派出了2.8万名士兵参与救援,但军队到达灾区&时,距“卡特里娜”登陆已过去几天时间。
“丽塔”威力远不如“卡特里娜”,但美国在飓风登陆前已经派出陆军、海军共5万人准备救&援。为应对“丽塔”飓风,美军特意预留26架搜救直升机,并派出6艘军舰前往墨西哥湾地区,以备不时之需。
飓风登陆前两天,美军直升机共执行39次飞行任务,撤离未来灾区多家医院的几千名病人。美国海岸警卫队也出动大量警力,协助居民撤离,并为撤离过程中燃油耗尽的居民提供汽油。
谈到应对“丽塔”的各项准备工作,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发言人戴比·温说:“我们已经吸&取教训,不去作假设,而是切切实实地准备。”美联社评论认为,飓风“卡特里娜”带给美国人教&训,但让美国人准备充分地挺过“丽塔”来袭。
日上午8时50分左右,巴基斯坦发生里氏7。6级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伊&斯兰堡东北90多公里处的山区。地震波及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以及印度和阿富汗部分地区,&伊斯兰堡震感强烈。巴控克什米尔首府穆扎法拉巴德市有1/3房屋垮塌,另有1/3房屋严重&受损。由于地震强度大,且地震发生时正好是上午刚开始办公时间,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大地震造成7.9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多亿&美元。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迅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总统穆沙拉夫立即下令向灾区派&出军队。巴军方调集了全国几乎所有的运输直升机投入救灾工作。面对百年不遇的强烈地&震,巴基斯坦立即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请求。
4.日,河北唐山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这次地震是中国少有的惨例,&也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强烈地震不仅将华北工业重镇唐山夷为&平地,而且大半个中国均有震感,首都北京也遭严重波及。此时,北京中南海红墙内的毛泽东&不但承受着地震的冲击,还承受着疾病的重大折磨。此时,他仍然保持着敏锐的思维和清醒的&头脑,坚持亲自圈阅重要文件,中央对唐山地震的报告、请示、通报等文件都是他亲自圈阅后付&诸实施的。
无论在哪一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提出“第一要务是救人”的指导方针,把&对生命的救援作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了解邓小平理论后不难发现,在邓小平的思维&中,始终没有离开对人本身的关注,到处闪现着“以人为本”的光芒。而在抗震救灾中坚持“以&人为本”,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邓小平理论的正确解读和实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8年,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从5月份起,党中央、国务&院就根据气象预报,要求沿江各省做好防大汛准备;洪峰来l临时,党中央果断提出把抗洪抢险&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紧急调动解放军、武警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明确要求抗洪军民严防死&守,务求决战决胜。在抗洪抢险的紧要时刻,江泽民、李鹏、朱F基等中央领导同志几次亲临抗&洪第一线,察看灾情,慰问军民,指挥战斗,给抗洪军民以巨大的鼓舞。一道道指令、一个个部&署,迅即由共和国的中枢,传到千里之外的灾区,传到全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科学决策,是夺取抗洪救灾胜利的最重要保证。
5.我国古代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的抗灾能力十分弱,一遇到天灾,粮食产量就会锐减,甚至&绝收。据可考文献资料反映,在宋朝319年间,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疾疫,以及风、雹、霜灾&等主要灾害共发生l219次。在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农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宋朝负责救灾的常设机构有转运、常平、提刑三司,其所派遣的使者称为“部使者”。临时负责救灾的有安抚使与廉访使。此外,地方官虽非专职救灾,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宋朝救灾工作的程序包括“检灾”和“赈济”两个阶段。所谓“检灾”,顾名思义即为检查灾伤,这是制定正确救灾措施的必要一步。检灾之后就是赈济,赈济就是政府有关机构采取一定的救灾措施,准备相应的救灾物资对受灾地区民众进行救济的过程。而各户等的赈济标准是不同的。户等越高,财力越多,其抗灾能力也就越强,宋朝的赈济原则是先照顾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了公平合理的原则。
宋朝的救灾措施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备灾措施,一为赈灾措施。所谓备灾措施,在这里主要是指宋朝的仓储制度。宋朝的赈灾措施也相当之多,但其大多因袭前朝,从性质上区分,可分为三大类,即官方行政手段、市场调节手段和利用民间力量。所谓官方行政手段的措施,是属于官方行政职能范围内的赈灾形式,主要包括赈给、赈贷、赈粜、施粥、居养、移民就粟、荒年募兵、倚阁、蠲免、免役、宽禁捕等。所谓市场调节手段的措施,是指利用价格杠杆,以供求关系为依据,符合市场规律的赈灾形式,主要包括罢官籴、弛禁榷、招商(减商税)、以工代赈、禁遏籴等,此类形式的赈灾措施大多为宋朝首创,即便为前朝所创者,宋朝也有很大发展。所谓利用民间力量的措施是指动员民间力量自愿或半强制性地进行赈灾的形式,主要有劝分或劝粜之法。
宋朝的救灾措施首先从备灾方面考虑,反映出宋朝政府对灾害的预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努力备灾,防患于未然。同时赈灾措施的多样化,也反映出宋朝同灾害斗争经验的丰富,为灾害的救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6.“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在2008年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战斗中,再一次得到了深刻印证。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灾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紧急行动、全力以赴,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不屈不挠、奋起自救,全社会奉献爱心、倾力支援,形成了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迅速打响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巨大的自然灾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也使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巨创中迸发、在苦难中升华,铸造了一座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历史丰碑。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强调,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紧急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尽最大努力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温家宝总理当天晚上11时40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分析当前抗震救灾形势,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提出四项要求:第一,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
我们必须把抗震救灾工作组织好,尽最大力量救人。要调动更多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紧急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第二,要不惜一切代价连夜打通道路。这是目前抗震救灾工作的关键。同时,要采取措施,尽快恢复通水、通电、通讯,不能有丝毫耽误。第三,卫生部要统筹协调,从各地调医疗人员赶赴灾区。要准备好足够的救护车、药品等。第四,要全力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要紧急从各地调运大批帐篷,满足群众避震、避雨需要。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成紧急救援队,空降兵从天而下,更多的部队连续几十个小时急行军,披荆斩棘,以最快速度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了短期内运兵逾10万的纪录。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不怕疲劳,在灾情复杂的废墟前,与时间和死神赛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首悲壮感人的生命之歌,充分发挥了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险恶、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人民子弟兵无不冲锋在前、吃苦在先,用坚韧、用毅力、用忠诚诠释着“最可爱的人”的时代内涵,再一次成为感动中国的英雄群体。
惨烈的地震展现给世人的不只是悲痛哀伤,更有时时闪现、处处涌动的英雄壮举和奉献精神。人们不会忘记,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老师俯首弯身为学生撑起生命的港湾,这些大爱无垠、舍己献身的事迹令人热泪盈眶。人们更不会忘记,当地震袭来时,灾区的各级爨委、政府坚强有力,党员干部奋不顾身,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火速行动起来,在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各地各部门一支支救援队伍、一批批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源源不断地抵达灾区,一批批社会志愿者们也奔赴抗震救灾最前线。白衣天使们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悉心的照料,托起了灾区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希望。社会各界和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都奉献爱心、倾力支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排起长队无偿献血,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心手相牵,同舟共济。
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抗震救灾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我们就要作出百倍努力”,党和政府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坚定信念,支撑着神凝情牵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尽全力医治受伤群众,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的遇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降半旗向遇难同胞志哀……这一切,都真切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关爱生命、心忧百姓的博大情怀。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尤其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维护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7.《中国的减灾行动》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减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减灾的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推进减灾各项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积极开展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推进减灾事业发展。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中国的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政府为减灾事业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灾害监测体系还有待健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需提高。中国政府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减灾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全社会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水平为基础,全面提高综合防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减灾是全球的共同行动。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减轻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不懈努力。
(一)“给定资料3”介绍了日本、美国、巴基斯坦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的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在抗击自然灾害时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3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二)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抗震救灾精神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抗震救灾精神的由来”“抗震救灾精神与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的&体现”“抗震救灾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30分)
要求:(1)切合主题;
(2)叙述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三)请参考“给定资料”,以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自选焦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三)请参考“给定资料”,以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自选焦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2、给定资料
1.日凌晨,沪陕高速蓝田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印有“司法”字样&的制式警车与路边一辆大货车追尾,造成警车上3死1伤。经调查,车祸发生时,驾驶警车的&司机是商洛市商州区司法局局长的儿子,其在车祸中当场身亡,车上死者和伤者都是同学朋友&关系。
死者家属介绍,三名死者均是26岁左右的“80后”。据驾驶大货车的司机讲,当时事故发&生后,他立即下车救人,就闻见车内有一股酒气。记者了解到,这辆牌号为“陕HD037警”的制&式警车为商洛市商州区司法局所属。
在商洛市商州区司法局,记者经调查,确认事发时驾车的正是该局局长郭安成之子郭亮,&他是商州区司法局下属部门公证处的职工。商州区公证处一位负责人表示,郭亮只是公证辅&助人员,并不是司机。因为公证处没有配车,就谈不上有司机。这位负责人对郭亮当天凌晨驾&驶“陕HD037警”的制式警车外出的情况并不知情。
记者随后又来到商洛市司法局,商洛市司法局表示,按照商洛市司法行政系统警车管理规&定的要求,郭亮不属于驾驶警车的人员,违反了规定,将责成商州区司法局就此问题作出专门&的书面汇报说明。
2.日下午,伴随着“靠边、靠边……”的吆喝声和阵阵哀乐声,一辆“晋&K7065警,,警车开道,80多辆小轿车和数十辆电瓶车浩浩荡荡驶过平遥古城。游客们经过打&听才知道,这是平遥县执法局一位安姓工作人员为其父举行的一场豪华葬礼。
8月2日中午,记者在平遥古城中部一条巷子外看到,数十米长的巷子里,密密麻麻摆放&着数百个花圈,正在往景点专供游客乘坐的数十辆电瓶车上装。巷内一户人家院中挤满宾客,&身着执法局、客运办制服和警服的人员来往穿梭。据了解,位于古城内的平遥县人民政府第二&招待所被这家人包了下来,用于接待宾客就餐。记者在招待所门前看到,几十辆各类小轿车鱼&贯驶入,在手执对讲机的“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车窗上分别贴上编号。记者数了一下,这样的&小轿车至少有83辆。据周围群众讲,这安家兄弟三个,一个在平遥县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当领导,一个经营旅行社,一个在城市客运办担任领导职务。
下午3时30分许,送葬队伍开始出发,车队在城内绵延数公里。本来走3条街道,出殡车队就可以出古城了,但不知什么原因,这支车队偏偏在城内绕来绕去,甚至专为游客设置的步行街也为该车队敞开大门。在开道警车的引领下,哀乐缓慢飘过游客最集中的明清街、城隍庙街后,才“依依不舍”地驶向古城东门。因为车辆太多,古城街道因此堵塞一个多小时。许多中外游客对此盛大场面感到好奇,纷纷拿出相机拍摄。一位北京游客说,他活了40多岁了,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隆重、庞大的送葬队伍。不过,平遥当地人却早已习以为常,“人家当官的,就是威风、气派”。
3.记者从黑龙江省委政法委了解到,黑龙江省将集中开展警用车辆整顿行动,规范警用车使用,维护政法队伍的形象。黑龙江省警用车辆使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警用车牌照外流、随意动用警车办私事、警车交通违章等问题依然存在。据统计,2007年6月至lo月,哈尔滨市区的电子监控设备发现警用车辆闯红灯高达5900余次。
4.日厦门市公安局一警车肇事致一死一伤事故发生后,警方高度重视、缜密调查,于8月22日向媒体通报了调查结果: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确定驾驶该警车的范某负全部责任,行人通过斑马线系正常通行,无违规,不负责任。厦门市公安局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蔡添源介绍,此事故中责任民警王某公车私用,违规将警车交给饮酒后的非警务人员驾驶,该市公安局已将其停职,关禁闭;警方正在抓紧时间调查处理,将依调查情况迅速作出严肃处理,决不袒护。
5.“呜!呜!呜!”日上午9时11分,轰鸣的警笛声在兰州市天水中路响起,紧接着,在路旁10楼办公的记者,隔着紧闭的窗户就听到警车扬声器传来的吆喝声,这类噪音每天要听到一二十次。
“烦死了!”兰州市民抱怨道,“难道这些警车没人管?”
日,《公安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安民警驾驶警车执行警务活动及执勤用语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执行紧急警务活动时,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警灯、警报器;执行非紧急警务活动时,不得使用警灯、警报器或将警车停放在高级宾馆、饭店或娱乐场所门口;在明令禁止鸣警报器的路段、区域和时间,不得鸣警报器。”
但是,在兰州市区行驶的少数警车却将警笛弄得声声响、喇叭不停叫,有时晚上也不消停,不少市民抱怨常常在深夜被尖锐的警笛声惊醒。
警务用语欠礼貌是兰州市民对少数警车的另一种抱怨。公安部在《通知》中要求“民警在驾驶警车执行警务活动需要喊话时,应使用规范用语,做到态度和蔼,用语准确、简练,吐字清晰”,并公布了《驾驶警车执行警务活动规范用语》。但还有少数警车动辄就用扬声器大声呵斥:“让开!让开!,,‘‘前面的车靠边去!”声音很大,方圆几百米都能听到,令不少市民心生反感。&为此,2006年“两会”期间,兰州市政协委员梁和提出了《建议警车开道语言要文明有礼貌》的提案。建议在非特殊需要、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警车开道,尽量避免扰民行为:在执行特殊公务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开道车辆多用“请让让道,谢谢合作;对不起,请靠边停,谢谢”这类文明用语、规范用语。遗憾的是,这一建议没有收到良好成效。
闯红灯也是兰州少数警车的一大特色。只见红灯亮起,所有的车都停在斑马线后。一辆警车边按喇叭边从队列中“刷”地驶出,在众目睽睽之下越过斑马线,闯过红灯,绝尘而去。这一幕在兰州时有发生。
6.2006年9月中下旬,“兰州少数警车乱拉警笛强闯红灯影响恶劣”的情况引起了公安部周永康部长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甘肃省公安厅赵聚忠厅长立即要求省厅警务督察总队会同交警总队针对反映的问题进行联合整顿。省公安厅警务督察总队及时下发了《关于对兰州市警用车辆违规使用警灯警报器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方案》,目前,第二阶段的联合检查行动正在进行。
据悉,为了进一步规范甘肃省警用车辆的管理使用,模范带头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甘肃省公安厅专门成立了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省公安厅会同兰州军区军交运输部、甘肃省军区警备纠察连、武警甘肃总队警备办召开了“治理滥用警灯警报器联席会议”,建立起军警联检的长效工作机制,并责成公安、部队、武警、保安、医院、路政等有关单位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先期对不符合规定的车辆严格进行清理。
为了摸清警车和驾驶人底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交警总队车管所严格清查了警用车辆档案,纠正超范围或不合规定办理的牌证。同时,要求全省公安交警系统首先要开展自查自纠,规范交通警卫任务,严格按照公安部《警车管理规定》文件精神,查找警车(含甘0专段号牌)管理中存在的监管不力等薄弱环节,对不符合规定办理的警用车辆要及时清理;对无警车准驾证的驾驶人进行调整;对非法安装或使用警灯、警报器的,立即进行拆除。
据了解,兰州市安装警笛、警灯的车辆成分复杂,目前,安装警灯、警报器的车辆除公安机关外还涉及安全、司法、法院、检察、林业、监管、医疗救护、保安公司、银行押运企业等,由于监管措施不到位,很多驾驶人属于临时招聘人员,素质不高,特权思想严重,当城区道路拥堵时乱鸣警笛、不按线行驶、闯红灯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声誉。保安、押运部门以押运特殊物品为由,拒绝检查的问题比较突出。这部分车辆全部挂有甘0专段号牌,部分车辆逆向行驶、乱停乱放,个别驾驶人不服从交警管理。
为此,甘肃省省交警总队整顿工作将由路面延伸至相关单位,近期开始深入到银行、保安、医院、城管等单位进行专项检查。
7.警车是公安机关执法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涉案车辆管理是公安执法的重要环节,直接体现公安机关规范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公安部历来高度重视警车和涉案车辆的规范管理工作,将其作为事关执法规范、事关公安队伍形象、事关和谐警民关系构建的一件大事来抓。2006年11月,公安部修订并公开颁布了新的《警车管理规定》,统一警车外观制式,严格警车管理使用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对此,各地认真贯彻执行,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但在实际执法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基层公安机关在警车使用方面,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个别民警耍特权等问题;在涉案车辆管理方面,仍存在未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扣押、处置涉案车辆,侵犯车辆所有人合法权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影响了公安队伍的形象。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多次强调指出,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要从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做起,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人手,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为进一步整肃公安机关警风警纪,进一步树立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公安部决定,从2010年2月起至11月底,在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警车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8.日公安部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全国公安机关警车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督察长刘金国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对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工作力度,以最大的决心、最严的标准、最硬的措施,取得专项治理工作实效。
刘金国指出,警车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表面上看是车辆管理问题,归根到底还是队伍作风和执法管理问题。车辆连着警风,连着民心,关系到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专项治理工作发展健康有序,正向纵深推进。
刘金国对陕西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成功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陕西地处中西部地区,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警力不足、经费紧张、装备保障不到位等实际困难客观存在。在压力面前,陕西各级公安机关迎难而上,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专项治理工作的显著成果。陕西的成功经验在于:“一把手”挂帅,亲自谋划部署、指导检查、协调解决难题;“严”字当头,对发现的违规车辆,不管是基层单位,还是领导机关的车辆,都严肃查纠,一辆也不放过;有破有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投入专项治理资金,为巩固和深化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创新进取,推行警车合格证、涉案车辆“一车一档”、警车使用领导审批、违规问题领导责任追究、发动群众有奖举报等制度,形成了震慑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陕西的工作为各地公安机关解决难题提供了思路,坚定了我们搞好专项治理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刘金国指出,专项治理工作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抓好相关措施的落实。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部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像抓“五条禁令”那样,以最大的决心、最严的标准、最硬的措施,加快进度,加大力度,坚决打赢专项治理攻坚战;要巩固完善督察部门牵头、各警种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查纠违规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反弹提供制度保障;要坚持开门治理,加强与媒体沟通,广泛发动群众,拓宽举报渠道,为专项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强化“一把手”责任,各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亲自推动落实,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协调财政、税务以及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努力解决制约专项治理工作的难点问题;要强化督导检查,公安部将继续组织对全国各地开展集中督察,及时发现问题,跟踪督促整改;要奖惩分明,各地要组织广大公安民警认真学习6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自觉遵守警车和涉案车辆有关管理规定,违反的要严肃处理。
9.警用车辆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辽宁省兴城市公安局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坚持治理与建设并举,解决警车保障不力的实际困难,探索出警车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的治本之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警用车辆和涉案车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活动中,兴城市公安局注意到一些深层次、保障性问题逐渐浮现出来:缺少车辆,不得不使用报废车,甚至使用涉案车辆;经费短缺,无力缴纳购置税,不能及时缴纳交强险;缺少维修保养,车辆带病上路;警力紧张,不得不使用协勤人员开警车等。
面对这些“顽疾”,兴城市局党委下定决心彻底根治。全局ll3辆警车中,除手续齐全的46辆,其余能够补办手续的21辆立即补办手续,无法办理手续的46辆集中封存,任何单位不得使用;对已经到报废年限的车辆,坚决报废。
市局将无手续车辆封存后,对基层各单位车辆进行了合理调配,确保每个所队至少保证一辆工作用车,但对于基层单位交通工具原本就紧张的局面还是雪上加霜。经过认真讨论,兴城市局党委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专项整治工作要边治理边建设,不设法去解决公安机关车辆保障不力问题,违规问题治理成果就不可能得到持久性巩固。
兴城市是辽宁省的一个县级市,经济实力处于全省下游。在窘迫的财政状况下,市委、市政府每年除正常拨付公安经费外,用于解决公安工作的专项资金就达500余万元。“有为就有位,兴城公安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公安机关购置警车是我们市委、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代市长于学利说。日,于学利主持召开了市政府常务会,批准了市公安局购置车辆所需资金的报告,并带领政法委、财政等部门的负责人到市公安局现场办公,专门解决警车购置问题。目前,36辆警车已到位并依法办理了相关手续、牌证,配发给了基层所队。
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兴城市公安局召开4次专题党委会、3次领导小组会议,发简报.30期、通知通报l7期,集中督察40余次;在全市繁华路口、重点地段、乡镇街道悬挂宣传条幅,散发宣传单,公布有奖监督举报电话,营造领导带头、全警行动、社会监督的治理氛围。&与此同时,兴城市局加强了制度建设和内部教育。开展“文明行车,树良好警车形象”活动,针对平时容易出现的闯红灯、乱鸣笛、不着警服开警车等现象进行深入教育;制作“七个一律、五个必须、两个严禁’’警示卡片,每名民警随身携带。
通过边治理边建设,兴城市局现有警车103辆,数量基本和原有车辆持平,不但车辆整治率达到了l00%,而且全局的车辆状况也有了质的飞跃。应该扣押的涉案车辆已办理完备扣押手续,应该发还的涉案车辆已全部发还,非警务人员驾驶警车现象彻底杜绝,所有警车全部由民警携带三证着装驾驶。
10.日,辽宁省兴城市人大代表杨雅琴致信市公安局党委,对专项治理工作提出表扬:“一是真听不到刺耳的警笛声了,二是再也没看到警车抢道了,三是没有正式牌照的警车不见了。”
兴城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古城中队中队长朱立华说:“治理整顿,这回是动真的了,我在岗台17年,最头痛的就是‘家里人,违章难纠!这次局领导以身作则,警察开车都守规矩,‘三证’(驾驶证、行驶证、警官证)齐全,我不用再担心有群众说我偏向内部人了。”
羊安乡派出所所长张文平等民警说,专项治理工作是对民警的关心和爱护,过去驾驶无牌车、报废车、未上保险车,在本地行得通还凑合,但到外地就提心吊胆,如今开着新警车的感觉真好,理不直气不壮的尴尬一去不复返。
11.“警车整治不是一时的,不是整几个月,一阵风就完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当前要做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抓紧清理、规范警车牌照。”近日,江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舒晓琴在谈及警车整治工作时提出,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警车配备标准,定编标准确定后,全省警车全部更换警牌,“这样,不管是借出去的,还是超配、滥配的,全部重新换牌照;没有换牌的,发现后收缴牌照,不准上路。”
2010年2月份以来,江西省开展了公安机关警车专项治理工作。截至6月上旬,江西省共消除警车交通违法记录91960条,消除率为95%;为2000余辆“问题警车”补办注册登记手续;整改违规警车557辆,收缴号牌57副。公安部先后3次就江西警车专项治理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江西经验”。
“江西动手早,工作主动,力度大,省政法几家联动,先取消专段牌照,然后在全省开展警车整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舒晓琴提出,警车整治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要继续坚持政法各部门联动,公安机关要充分履行管理职能,“因为所有警车都是公安管的,只要是警车,公安部门都可以检查,但公安机关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警车,其他政法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的警车管理,服从和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
“警车管理使用中存在的老问题必须限期消化、限期解决。在此基础上,要防止新的警车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新的违法违规问题发生一起,要处理一起,不处理,我们所做的工作都将前功尽弃。”舒晓琴进而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公安机关首先要带好头,坚持每月通报制度,把哪个单位的哪部车子发生违法违规问题通报下去,督促责任单位接受处理,除了执行紧急警务活动外,其他的都必须接受处理。
舒晓琴同时强调,要加强和新闻部门联系,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开展警车整治工作的情况,欢迎媒体对全省警车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媒体曝光突出的警车违法违规问题,主动接受监督;同时邀请记者一起下去进行督察,及时通报,跟踪报道。对警车的整治,电视里面要经常有画面,广播里面要经常有声音,报纸上要经常有文章,真正推动警车整治工作的落实。”
1.请归纳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归纳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2.分析出现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原因。(20分)&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3.结合给定资料的内容,提出解决所反映问题的措施。(25分)
要求:有条理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见解全面、深刻,不超过500字。
4.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认识深刻。
(2)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内容充分。
(3)语言顺畅,字体端正,字数l000~1200字。3、给定材料
北京市将继续扩大错时上下班范围,研究调整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上下班时间。6月1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六阶段(2009年)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到2012年,早晚高峰路网运行速度比2008年底提高3%,市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5。A。同时,继续实施机动车按车牌尾号每周一Et高峰时段停驶的交通管理措施。(6月2日《京华时报》)
党政机关错时上下班对于解决交通拥堵无疑是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如果错时上下班制度一把尺子量到底,无疑会给市民办事带来不便。因此,如果错时上下班制度要推行,必须先解决公众的几个心病,让错时上下班制度更趋科学化和人性化。
一要解决市民担心办事不方便的“心病”。中国的国情决定,不是所有国人都能够享受“朝九晚五”“双休日”“节假日”等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甚至很多农民和市民向来都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和上下班概念,因此群众办事的时间具有不可确定性。另外,目前北京市党政机关的上下班时间一般为8:O0和17:O0。这种情况长时间执行下来,很多市民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办事思维,认为在这个时段就可以办事,其他的时间不好办事。
因此,这就需要首先打破立即实行错时上下班的想法,可以在该项制度实施前的一段时间试行,然后逐步过渡到新的时间段。其次要灵活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譬如有人提出,像交管、公安等部门可以提前到7点上班,以更好地管理城市运行;像出入境管理处、办证大厅这样的单位可以延时到l0点到晚上8点,这样更有利于市民办事。再次要建立特事特办、24小时值班制度。错时上下班不等于人去楼空,要保证市民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能够找到党政机关人员;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尽快解决一些程序上的问题,并立即得到处理。此外,市民的声音很重要,要广泛征集民声。
二要解决市民担心错时上下班后公车私用的“心病”。这个问题说白了是个监管问题。错时上下班的初衷很美好,可以将公车使用分开时间段,解决上下班、子女接送等高峰期车流拥堵问题。但不能排除有早下班的人在高峰期驾着公车办私事的,也不能排除不到下班时间有人“早退”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错时上下班制度就会形同虚设,不但不能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还可能造成次生交通拥堵问题。
基于这一点,有关方面在制定和实施错时上下班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对制度的执行监督监管。譬如可以让交管、路政等将公车号全部予以备案,将不按时段行驶的车辆进行曝光。同时,可以聘请市民义务监督员、开辟24小时投诉热线、让媒体曝光等,有效监督错时上下班制度的执行。如果有违反的,毫不留情,按章办事。
一项制度的出台,必须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充分的论证。错时上下班成为常态在长远来看是一件好事,但其前期是必须在不断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让制度更具可行性、可操作性;在其后期要有效监管,让制度喊得响落得实。只有该制度充分成熟,执行中有的放矢,错时上下班才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启琴在“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切实推行上下班错时制,以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出行难”》的书面意见,已得到有关部门答复。
有关部门在答复中表示,根据第三次交通大调查数据,不同行业、职业的上下班时间已存在错时,但道路交通高峰前后流量差异不明显,错时潜力有限。上海主要道路交通早高峰出现在7:30__8:30,但总体来看,7:30一10:00道路交通流量非常接近。道路交通晚高峰出现在下午17:o0一18:o0,但在16:o0一19:o0之间,道路流量无非常明显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本市各单位上下班时间已错开,另一方面则是因道路交通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所致。7:30一9:o0主要为上班出行,9:O0后公务、商务活动出行有所增加,造成叠加效应。想在7:30以后进一步采取错时政策,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空间有限。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2004年就已组织专家对上海能否实行错时上下班开展专题研究。专家认为,尽管民意调查中对上下班错时制有一定支持率,但从上海道路交通现状来看,可调整空间不大;从已实施错时上下班的城市来看,错时上下班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作用不是非常明显,而且实施难度较大。
针对上海交通发展的背景和交通特征分析结果,实行错时上下班,牵涉面较广,市民和企业都要不同程度作出牺牲,处理不当会产生社会问题,需谨慎从事,在2010年前不宜实施。&重庆:
1986年,中国曾为节电在全国推行夏令时,历时6年却又不得不宣布取消。只因打破了个体生物钟的夏令时,也打破了城市运转的生物钟:交通运输时刻的调整,导致时间转换发生混乱;工作时段的调整,致使如气象等必须定时观测的工作,面临提前一小时的播报尴尬;生活时间的变化,更让不少需要提早上班的民众,面临睡眠不足的苦不堪言。
一座城市的运转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调息,只有符合内里生物钟规律的整体协同,才能达到由内至外的身心平衡。也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事关城市整体运转的构想,都必须基于符合城市生物钟规律的整体调息之上。比如现在重庆市人大代表邓明鉴建议的,在重庆推行企业错时上下班制度。
“错时上下班”,并非是什么新鲜名词。此前,我国的北京、大连等地就曾开展过部分范围的错时试点,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错开人们的上下班时间,达到抑制高峰、缓解拥堵的效果。一座城市的发展,通常伴随的是El渐拥堵的上下班交通。高峰拥堵,也几乎成为每座城市发展去之不掉的一块心病――为防迟到,人们只有拖着满身疲惫,提早乘车上班;夹在众多的乘客与包裹中,更是大汗淋漓的尴尬狼狈――重庆的上班一族,很显然就正处在如此的上班拥堵焦虑之中。
如此焦灼之下,“错时上下班”应运而生,它也几乎被认定为城市“消肿”的一剂良药。至少,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施行了“错时上下班”,以后就再也不用在拥堵的车辆、人群和道路中受罪了。&只是,也正如一些人所疑虑的一般,如果整个城市都施行错时,是否会因为上班时段的错开,导致到政府机关办事困难等新问题?既然是错时,必然有些人上班时间被调早,抑或下班时问被调晚,这是否会违背一些上班族的意愿和生活习惯,从而进一步对其休闲时段的分配、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因为家庭成员起居时段的不一,是否会对整个家庭成员的休息,特别是孩子的接送产生影响?由于错时导致的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重叠工作时间减少,是否会加大企业之间合作的运营成本?……这些,都是城市施行“错时上下班”之前亟需通盘考虑的问题。&当“错时上下班,,作为一种行政强制指令执行的时候,它意味着一座城市不同以往的一项公共政策开始实施――城市运转的秩序因之而变化,现有的作息规律和业务联系被打破,企业、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关联有了新的接口,一座城市平和顺畅运转的生物钟也随之改变。可以预想的是,如果“错时上下班’’导致的新问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出口,那一座因“错时上下班,,而打破原有运行规则的城市,也必然产生生物钟紊乱。一如当年的夏令时,在运行6年后不得不宣布取消一样。
“错时上下班,,是_座城市的系统工程,正如市政府办公厅在回复建议时所陈述的一般:“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量大面广,将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此触及社会各方,事关城市顺畅运转的工程,自然脱不了对新问题周密详实的通盘考虑与规划,也唯有通过对这些新问题的认真审视,建立起一套与之相符的合理运行机制,一座城市新的生物钟方能良好运转。更关键的是,城市发展不能只依靠“错时上下班”这类治标之策来“消肿”,而只有从城市规划、交通建设及运营方式等多种手段进行调节,一座城市良好运行的生物钟体系方能真正改善。
自3月1 Et起,我市及市内四区党政群检法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试行“错时上下班”。在昨天召开的通报会上,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错时上下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中城市已被普遍采用,我国北京、杭州、青岛等一些城市也已经推行。实践证明,错时上下班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借鉴推行这样一个成功经验,对大连来说应该是一种有益的现实选择。&据调研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市市区交通拥堵状况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快速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与市区主干道交通承载能力的矛盾日渐突出。统计数据表明,截至今年l月,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67.5万辆,市区超过30.7万辆,而市区道路的面积增长率仅为5.1%。二是大量机动车集中在交通高峰即最拥堵时段出行。交通高峰时段基本与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现行的上下班作息时间相对应,早高峰时段在7时20分至8时20分,晚高峰时段在16时30分至l8时30分。在这两个高峰时段,市区60%以上道路的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70%的路口出现拥堵状况。通过交通流量观测发现,市区l2条主干道早高峰车辆流量在7万辆左右,早高峰之后1小时内车辆流量约为5.5万辆,流量相差近l.5万辆,而晚高峰车辆流量要比高峰前l小时流量增加约1.2万辆,高峰时段前后交通流量急增和骤减,使高峰期与平峰期道路交通状况形成很大反差。
针对这种现状,试行“错时上下班”是缓解我市交通高峰即拥堵时段的必要措施之一。一是可以使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上下班延时半小时,预计可使2万多辆机动车、市内四区1900多个党政群检法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约6万名职工,避开交通高峰时段;二是可以调节车流人流,合理分配路网资源,使道路利用率和车辆(特别是公交车)运行效率得到提高,有效缓解交通压力;三是对改善城市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城市噪声等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位负责人同时认为,试行“错时上下班”,既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力的一种举措,也是一种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制度安排。落实这一制度,确保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不影响市民的各种公共服务需求,需要试行“错时上下班”的有关部门和单位适应作息时间变化对行政服务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服务。各职能部门也要切实负起责任,下大气力维护好交通秩序。各级监察、办公、机关工委等部门也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切实落实好该制度。
3月4日,温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错时上下班制度:市级和鹿城、瓯海、龙湾3个区以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关、事业单位的上班时间从原来的上午8:O0推迟到8:30,学校的上学时间为8:O0以前,商场的上班时间则推迟到上午9:O0。这一制度推出后,使40万温州人错时上下班,大大缓解了城市道路通行压力,各界人士普遍为此叫好。
实行错时上下班一周以来,温州市区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连日来,往日经常堵车的学院路、飞霞南路、小南门、大南门、民航路口、锦绣路和车站大道交叉口,如今交通秩序良好。
南站天桥至清明桥的人民路全长2.2公里,宽36米,是浙江省最为繁华的市区道路之一。以前上午7时半至8时左右是上班高峰期,南站路口车如潮涌,一辆车一般要等3至4次红灯后才能通过,而现在仅需1至2次红灯就能通过,“排队”的车辆大为减少。交警吕杉对以往人民路车堵现象印象颇深。他说,过去在高峰期,人民路的几个主要路口几乎是天天堵,两三名交警忙都忙不过来,有时稍不留神,就会堵得一塌糊涂,排起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车辆“长蛇队”。交警忙得连违章都管不过来,许多驾驶员把高峰期当作是交通管理的“大赦期”,纷纷违章,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交通更加混乱,而现在秩序好多了。
“错时”,给温州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实惠,也给全国其他城市解决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带来了启发。
1.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20分)
2.给定材料中指出,采取错时上下班措施,若“处理不当会产生社会问题,&需谨慎从事”。甚至有专家认为上海在2010年之前“不可行”。请结合&给定材料,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分析“错时上下班”不能得到广泛赞&同的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贴切,语言简洁。(20分)
3.结合给定材料,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提出缓解城市交通难题的对&策性建议。
要求:针对性强,方法可行。(15分)
4.结合给定材料,试从“城市和谐与科学决策”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证有力,篇幅不少于&1000字。(45分)4、给定资料
1.教育公平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此前的相当一段时间,萦绕人们耳畔的教育主题词很多,从“普及”“跨越式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到“争创世界一流”“高校扩招”“大学城崛起”等,教育领域“发展压倒一切”的“光环”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现实中已经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
2007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曾就民众的教育满意度问题,在10个大城市、7个小城镇、8个县的农村地区进行过5000多个样本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育公平”在诸多分类指标评价中分值最低,民众对教育公平方面的改革期望,较为集中的是改善中小学“择校热”、坚守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众多家长深感切肤之痛的重点学校制度的事实上存在,对培养“人才”的片面追求产生了误导:教育对“才”的关注日益取代对“人”的关注,造成教育最根本的树人育人功能的旁落。在教育过程中,对少数优异学生的关注取代了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关注,致使义务教育具有了本不该有的很强的竞争性、淘汰性、选拔性,其后果是筛选出一小批“尖子”时,造就了大量教育的“失败者”。因此有学者指出,“人”在教育指导思想中的缺席,从根本上动摇了教育公平。
2.“新购房户的子女中考可加10分”“在某私立中学读初中,中考最多可加10分”一一这些出自福建省永安市有关部门的“土政策”,在当地论坛上引起网民的强烈质疑。经媒体曝光后,日,这些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已被部分取消。
永安市教育局关于《永安市2009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的“附加照顾政策”中明确规定,“应届初中毕业生中2007年9月至日在永安城区购置商品房,购房总金额达到25万,已付清总房款或办妥按揭贷款手续的购房户子女(持房管局备案的购房合同及永安市购买商品房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手册、发票、贷款合同),购房户户主子女享受l0分照顾,免收学费、择校费减半”。
日,永安市中招政策正式公布后,当地群众议论纷纷。在“永安论坛”上,诸如“搞笑政策,买房加分”“买房加分,对中考生公平吗”之类的帖子,引来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抱怨:“咱怎么就没个有钱的老爸呢?买个25万以上的房子就有l0分了。”有人指责当地政府“扼杀了教育平等权,让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人质疑,“这中间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利益链”。
永安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范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时出台这一政策主要是应对金融危机,现在看来“有失公允”,好在还没有正式实施。他透露说,6月6日上午,永安市招生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上述加分政策。
3.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频频被曝光,大多集中在体育加分、民族成分加分等方面。
湖南省是因体育加分而被揭露问题较多的省份。2006年,中国青年报揭露了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是“水货”,存在地市体育局乱发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情况。此后,湖南省对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中国青年报经调查仍发现,2010年经统一测试后获得加分的803名体育竞赛优胜者中,有267人属于武术加分,进一一步调查则发现,湖南高考武术加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交几万元钱参加时间不等的训练后,获得加分十拿九稳。
2009年6月,中国青年报还披露了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二级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该校1200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二级运动员有l53名,其中很多考号相连。当时据记者调查,这其中,有的篮球类二级运动员甚至存在没怎么摸过篮球的情况。
4.学校招生一般是按照学区划分来进行,但近日在铜Jil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招生却要看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此举引起许多群众的不解和质疑。
日,铜Jil市第一中学新校区开始报名,市民李先生一大早就来到该校为孩子报名。学校大门内侧摆放着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两名工作人员。李先生兴冲冲地拿出户口本,交给两名工作人员。两人看了看户口本后,请李先生出示工作证。“给孩子报名上学,看大人工作证干啥?”他问。两人告诉他:“此次招生只招市委、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为什么?”李先生一下子蒙了。“学校有规定!”一工作人员说。很快,这名工作人员从抽屉里拿出一页纸,“这上面的单位的工作人员孩子才可报名!”
记者在“报名处”也见到了那页纸。上面罗列了一堆密密麻麻的单位名称:“市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委、政府办、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民政局……”“为什么不招别的学生?”记者问。工作人员回答说:“我们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今年只开4个班,资源有限!”
孩子被拒绝入学之后,李先生有些生气:“公立学校应该是公共资源,怎么能专为公务人员享用?”
此后,还有多名带孩子来报名的家长都被拒之门外。于是一些家长愤然离开,另一些家长将此事反映到铜川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5月21日上午,基础教育科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是学区内的学生就可免试进校读书,学校不得考试,也不得设置门槛。“新区有好几所初中,只要家在新区的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就读都符合规定。之所以有这么多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市一中,是因为该校教学质量较高,家长遂产生了择校心理。”接到群众反映情况后,该科已与市一中校长王斌取得联系,得知确实是“教育资源有限”导致。“我们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秩序。此问题出现后,我们将重新划定学区,并设法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5.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事实上,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温总理最近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到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有专业人士认为,温总理的讲话无疑触及了我国教育界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城乡教育的不均衡。
此前关于重庆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消息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据新华社记者的调查和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的统计,2009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其中有不少来自农村学校。
“现在就业形势竞争太激烈了,不少农村学生自认为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干脆就直接去打工挣钱。”重庆市永川区永荣中学杨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孩子想考好大学越来越难”。
农村考生目前大多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高等教育前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投入差异带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郑新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高考前,城市和农村考生已经出现了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
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有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80%在农村地区任教。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现在想留在北京好一点的高中当老师,都要求重点师范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北京师范大学研二学生彭宇凡告诉记者。北京市不少中学教师早已要求是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小学教师也都是本科生。
而在中西部农村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是80年代初的中专师范生,他们通过函授或自考取得大专文凭,现已人到中年。有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还存在“不对口”的现象。据河南农村学校的一份调查显示,河南省多数农村小学根本没有专职计算机和英语教师,大多是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程。
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张琼大声疾呼:“重视农村教师问题!”在一些偏远地区,当地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一般只有800多元工资,没有其他津补贴。工资和福利待遇问题让很多教师选择“大逃亡”,县里教师每年以约l0%的比例外流,“却没有人愿意流进来”。
“正因为目前城乡的教师队伍差距太大了,所以农村不少收入好一点有点门路的家长,也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市去读书,使城市学校人满为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杨老师眼里,“教育下乡”决不仅仅是向农村宣传一些科教文卫的东西,而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也能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6.罗某,一名普通的农家女,2004年参加高考,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于是复读考上了大学。五年后,罗某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篡改。这时,她才发现第一年高考时,被人顶替上了大学,顶替者正是同班同学,当地原公安局政委的女儿王某。目前,顶替者王某的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已被注销,她父亲王某也被公安机关刑拘。&《新京报》的评论指出,此事按程序分析,需“摆平”公安部门、教育考试部门、高校等多个部门。而这种“摆平”,恰恰是公众对升学招生所存在的问题中,最为忧虑之处。评论认为,要真正做到“阳光高考”,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与舆论监督。在招生监督中,不妨引进异地监督和上级监督,打破地方力量的官官相护。同时,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布每所学校的招生进展和录取详情,在不涉及隐私的情况下,尽可能全面公示每个考生的信息,由此最大限度地压缩造假、作弊、潜规则的空间。
7.高考在即,一则关于重点大学减招本地生源的消息备受关注。据《人民日报))日报道,目前各地高校陆续公布的2009年高考招生计划中,许多重点大学压缩了在所在省市的招生计划,扩大了在外地的招生名额。比如复旦大学的本地生源招生计划降至34%左右,武汉大学则达到了教育部此前提出的“本地生源逐步控制在30%以内”的要求。
继1999年实行“省部共建”后,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现象一度愈演愈烈,多数重点高校所在地生源招生比例达到5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70%。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的变化的确是不小的进步,但重点大学从“地方名牌”向“全国重点”的回归还有漫长的路要走。30%的黄线达标不是重点大学“去本地化”的终点,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影响高校招生的内外部因素,从体制、从理念,而不仅仅是数字上下功夫。
大学之大,首在胸怀。无论是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还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道出了大学的可贵之处。有胸怀,方能汇大师、聚英才,大学才有了赖以发展的坚实基础。而不少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却乐于“聚本地生源而育之”。原因何在?
“省部共建”以来大学和地方政府之间纠结的利益关系是重要因素之一。部属高校要扩大规模、提高软硬件水平、解决教职工福利等,须仰仗地方政府的财政和土地支持。作为回报,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向所在地倾斜。重点大学的教育资源成了高校和地方政府利益交换的筹码。&殊不知,重点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性重点高校,举全国之力而建,享用的是全国的财政资源,政策待遇、办学条件和学科力量无不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本着公共财政惠及全民的原则,重点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人才,而不应沦为所在地的“自留地”。更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重点大学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里高校扎堆,欠发达地区则寥寥无几,重点大学“本地化”无疑将牺牲欠发达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带来更多的教育不公平。“风物长宜放眼量”,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地方政府和重点大学都应深味此言。高校云集,必然带来人才汇聚,资金涌入,进而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这本身就是对地方的巨大贡献。同样,支持属地高校发展,是地方政府的应尽职责。“创建世界一流高校”不是一句口号。以开放的胸襟,海纳四方英才,确保生源的多元化,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汲汲于眼前利益,自锢于一地,发展就无从谈起。重塑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仅靠两者的自觉还不够,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和高校积极构思,拿出合理可行的刚性制度,更需要向社会公开制度设计的考虑并主动吸纳公众意见。比如30%的比例据何得出,还应将哪些因素纳入考量范畴,招生比例由谁制定、由谁审核,等等。
“全国重点高校”的名至实归,任重而道远。这一进程有赖于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
8.在2008年教育界对改革开放的全面回顾中,一批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初十分活跃的教育家概括出90年代以来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发展大于改革”,二是“单纯财政视角的发展”。其中,学校为弥补经费不足搞起五花八门的经营创收、政府千方百计解决拖欠农村教师工资之类的新闻,有着只属于那些岁月的鲜明印记。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从那时开始农村在“跨越式发展”中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大招生八年,在校生规模差不多增加了五倍。政府的教育投入一直在相对较低水平徘徊,还能让教育如此大发展,令很多外国人惊奇又羡慕。只是这种靠民众垫钱和银行贷款实现的教育数量规模上的“大跃进”,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教育的品质――包括教育质量、教育公平为代价的。
说起教育不公平的由来,杨东平一再提到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等级化学校制度。那是中国工业化初期,国家为集中力量办好一小批重点学校,把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向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这个与义务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定位,自然把小学升初中以及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变成了“小高考”。1986年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以后,这种做法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不复存在,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举办的面向每一个适龄孩子的强制性教育。然而至今,少数“优质学校”与大多数普通学校甚至薄弱学校并存的格局仍没有改变。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杨东平认为,这成为一个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的标志。对国家而言是理念上的一次变革。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教育奉行国家目标至上,视个人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为此个人的一切都可以改变乃至牺牲。如今,教育的两种功能得以彰显:既通过培养的人才兴国,又使人全面发展、关照民生。对学校而言,则意味着构建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体现“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同时教育需要人性化和个性化,即所谓“因材施教”。
据杨东平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产业化”思路下,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被强势的经济话语、商业逻辑挤压,均暴露出教育公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一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精英教育价值取向,将高等教育置于教育的重心,将城市置于资源配置的重心,倾向于维系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这些诱发教育不公平的价值特征在如今的教育政策制定中仍具有极大的惯性。&――原本出自上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的“效率优先”概念,未经论证就成为教育发展不容置疑的“硬道理”,从而在理论上模糊了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特定职责,以及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义务的概念,在现实中则混淆了政府和市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不同功能,将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产品”变成民众需要花钱购买的服务,架空了弱势人群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加大了教育不公平。
9.“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就是解决了教育的最大问题。”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谈到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最大期待时这样说。
然而进入策划层面,就会发现阻碍重重。因为实现教育公平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利益格局的调整。比如,微观上仅一个“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的舆情民意,就涉及巨大的既得利益方的特殊利益,事关很多人的饭碗,因此要改变是相当的难。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推出的重要举措,无不被民间统统称为“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控资源的部门主导的改革。由于资源垄断和缺乏监督,其价值取向往往不是开放教育市场,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往往是被这些“改革”损害的。
比如,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非没有治本的路径可循。第一步是均衡学校的硬件资源,第二步是通过教师流动制度,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这既是韩国、日本的有效经验,也是中国沈阳、铜陵等城市的成功实践。很多地方政府之所以不作为,是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群体,名校当然不愿意丧失自己的垄断地位;而名校不仅是政府的形象窗口,而且是一些人享受“优质教育”的“近水楼台”。这是择校问题难以解决的关键。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认为,要完善已经形成的制度,需要在多元利益格局的现实中,建立新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通过公众参与、多元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等制度创新,达到价值和利益的平衡,确保教育公共政策的公正性、科学性。
杨东平认为,教育公平应是明确政府行为的边界,它的体制保障在于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确立政府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职责。
一直关注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提出,就学校管理来说,要建立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大学生自治委员会,这些改革可以保障教育决策的民主,更可以及时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不受侵害。就公平就业来说,推行就业信息完全公开、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提高公职人员子女教育及就业状况的透明度,这些改革有助于营造公平的环境,促进每个大学生在人才市场完全靠竞争力说话。
10.“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这是媒体报道高考加分乱象时,经常被引用到的数据。
从那些加分大省(区、市)来看,可以看到加分项目在设置上各自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在范围上又千差万别。
教育部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
这些加分项目数量众多、内容复杂。例如在《四川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中,“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l6项加分大类。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所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湖北、河北也有类似规定。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l0分。”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仍有一人获得“非典医务人员子女”加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一人因获“自治区优秀青年”而加分。从加分项目来看,其名称又千差万别。比如湖南省2010年体育类加分名为“体育竞赛优胜者”,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该项目也是此类名字,北京市用的是简称“市体优”,但是在广东、重庆等地,体育类获加分的名单上却被称为“体育尖子生”。
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万别。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
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动很大。如重庆2010年将加分的最高分值调整为l0分,而四川省规定,指定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回族考生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30分,其他考生享受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20分。
针对同一项目的加分分值也相差悬殊。在河北省,“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加分为10分,同一项目在云南省加分为20分。
湖南省体育竞赛优胜者经统一测试合格后,省级的可获加20分,市级的可获加l0分。但辽宁省体育竞赛优胜者一律加10分,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竞赛优胜者一律加20分。
部分加分项目有的地方取消,有的地方没取消。2010年云南取消了奥赛等所有学科竞赛活动成绩的加分政策,但在全国大多数的省(区、市)都没取消该项加分。一些地区比如青海、陕西等地已经取消了二级运动员加分,但在北京、山西等地仍有该项目,且这些项目可以加分20分。&在各表彰类项目中,福建、贵州、重庆等地“优秀学生”加分,但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两项不加分。在北京、上海、四川、河北、宁夏等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同样能获得加分,北京获加分的三好学生有2134人。上海市三好学生加分考生数占总加分人数的60%以上,而安徽等地这三项都没有加分。
北京市取消了“三模三电”的加分,但是浙江、河南、四川、辽宁等省依然设置此项加分,且获得加分的人数不少。
近几年,人们纷纷质疑“见义勇为加分”制度是否有鼓励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之嫌,是否有子承父荫之嫌,是否有将见义勇为功利化之嫌,是否有损高考公平之嫌。但大多数省份都有此加分规定。值得注意的是,“见义勇为”一项的加分人数在大多数省份都只有一两人,但在福建有15人,在吉林更有35人之多。
(一)“教育不公平”现象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请参考“给定资&料”,概括教育不公平的表现。(20分)
要求:概括全面,语言精练,250字以内。
(二)“给定资料3、10”提到了高考加分的问题,请针对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观点明确,言简意明,不超过250字。
(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针对“如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你认为当前应从哪些方面人手?(20分)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四)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请&你根据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感悟,并联系实际,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掌握在1200字以内。5、申论要求 1.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请依据“给定材料2”概括政府和市民对实现低碳生活存在哪些需要纠正的错误认 识,并对相应的正确观点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50字。 (2)“给定材料5”中提到,A市正以建设“太阳能之城”为载体,努力做好低碳经济的“加减法”。请结合资料内容,对“加减法”的实质进行阐释。(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2.请根据材料3的有关内容,谈谈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20分)要求: (1)准确全面,切实可行;&(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 3.假设你所在的B市政府准备在全市市民中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请以B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20分) 要求:(1)对有关倡议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2)体现政府精神,使市民关心低碳经济、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4.结合给定材料中的具体事例,以“走近低碳经济”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3)总字数8001000字。 6、7、8、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4.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草稿纸上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无效。&&&
二、给定资料
1.日,全国政法系统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总结交流了一年多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一年多来,全国各地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思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上下工夫,推动三项重点工作探入开展: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以社会矛盾化解为主线,将大量纠纷化解在最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快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特殊人群帮教服务管理体系……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破解难题促进发展;。健全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以公正廉洁执法为抓手,用更加规范的执法活动,保障群众根本利益……
各地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认识到,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直接影响到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法干警不能坐等矛盾发生,要改变“就矛盾化解矛盾”的传统思维方式,把工作放置,努力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可能发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大家反复强调的是“服务”两字。他们认为,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社会秩序,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各地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公正廉洁执法作为政法工作的生命线认真对待,不断强化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全国政法工作电& 视电话会议上发表讲话,他说: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是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心在基层。& 各级政法机关要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作为坚持执法为民的具体实践,作为维护社会和谐& 确定的重要抓手,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组织政法干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做到哪里有矛盾就在哪里做调解工作,确保第一时间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第一现场。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
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和保障。、各级政法机关要转变思想观念,变管字当头为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紧紧抓住人口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范等重点工作,着力在提高服务和管理的能力、质量、水平上下工夫。
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履行好首要政治任务的基础。要像企业抓产品质量管理那样抓好执法管理,通过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确保执法公正廉洁。要细化执法、执勤、处突工作规范,确保政法干警熟练掌握遇到什么情况应该说什么、做什么和怎么说、怎么做,做到既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又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
3.日,《河北日报》报道了人民警察“范大了(liao)”的事迹:这个“范大了”,就是河北省枣强县公安局大营镇派出所指导员范党育。& 日清晨,他在办公室值班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牺牲,时年44岁。消息传开,派出所门前的大街& 被自发赶来悼念的人群完全堵塞。天降小雨,千人垂泪、万人同悲。
“范大了”,这是群众送给范党育的“爱称”。“大了”,在枣强县的方言里,指的是有见识、有威& 望、热心肠、人缘好的人。叫范党育“大了”,是因为他“能了事”。“小到鸡毛蒜皮、看门护院,大到& 经办案件、群体性事件,没他不能‘了’的。”大营镇上上下下,从镇领导到普通百姓,众口一词。大营,号称“天下裘都”,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各种矛盾纠纷也纷纷显现且极& 易激化。任何难题交到他手上的时候,绝没有“不在公安工作范围之内”的推辞。
2008年3月的一个深夜,为制止部分群众在西沙河河滩上非法取土,镇里6名工作人员&在现场遭到围攻。接到求援电话,范党育钻出被窝,赤手空拳冲到河滩上,大喊一声:“我是‘范大了’,谁也不许动!”本来正在与工作人员对峙的群众,下意识地扔掉了手里的铁锹、铁棍、砖头。一起随时可能爆发的恶性事件就此平息。
范党育从警26年,没有人见过他跟群众闹脾气;26年,没有人抱怨他有偏有向。甭管穷& 的富的,甭管认识的不认识的,甭管大事小情、沾不沾公安的边儿,谁有点儿什么烦事、难事都& 来找他。对每位来访群众,他都会热情接待,对群众提出的每个问题,他都会设身处地地帮助& 解决。曾经的上访户王某说,共产党的干部要都像范指导这么做工作,拿老百姓的事当事,拿老百姓当人,我就心服。他立足岗位,以人为本,不厌其烦地做好化解矛盾和定纷止争的工作,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大营镇是全县的经济发达镇,也是一个多事之镇,可范党育在镇上没有一句闲话。”大营& 的老党员、老干部动情地说。在日进斗金、“弯弯腰就是钱”的大营镇,以范党育的职位和人缘,发财原本不是一件难事,但他却一直坚守着清廉。他生活俭朴,却经常为给别人“了事”搭钱,& 接济照顾的群众不止一个两个。邻居心疼地说:“一年到头儿,他总穿那几件警服,一双旧皮鞋后跟儿都磨秃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正在输入怎么改 的文章

 

随机推荐